工程体系总结

2024-05-16

工程体系总结(精选9篇)

篇1:工程体系总结

北环大道路面修缮及交通改善工程

管理体系总结

北环大道路面修缮及交通改善工程至2011年8月10日已经全部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补缺、汇总,并预计于9月底之前进行完成工程资料整理并进行初验工作。

工程进度控制方面,道路、科苑立交拓宽桥、给排水、电力、电信、照明及绿化工程均按照合同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按时或提前完工。其中主车道完工时间为整个工程的合同强制节点工期,经过全体参建单位施工人员的努力,最终主车道施工满足了合同要求的11月30日前完工通车的要求。人行天桥施工后期,基于道路整体改造景观效果要求及迎接23界“大运会”等方面考虑,市政府决定增加7座天桥的顶棚施工任务,根据施工要求及实际条件,编制专项施工组织,天桥装修进度计划经业主批准竣工日期由5月10日延长至7月10日。由于修缮施工受现场交通疏解、材料供应、天气等因素影响,因而为更好地实现工程进度动态管理,项目部采用动态周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虽然具体的进度与开工前的进度计划横道图有所出入,但是通过实时调控,各节点工期的计划目标均按时或者提前实现。

工程质量控制方面,初步统计了各检验批的验收记录的结果为: 所有主控项目合格率100%,一般项目合格率在90%以上。施工过程中,有局部路段的沥青面层出现平整度不理想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及时主动地进行了整改。严格把控原材料进场关

面,部分进场材料出现抽检不合格,坚决进行退货或者换货处理,直至抽检合格。由于本工程浩大,涉及专业多,工程资料种类繁多而复杂,因此出现工程资料与实际施工进度不同步问题,虽经项目部召开多次资料专题会议协调相关问题,但至今仍有原水、污水顶管和分部分项验收资料受试验报告滞后等原因而未能提供,因此未能完整提供平均合格率。

环保及文明施工控制方面,本工程严格执行了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合理调配施工作业时间,高噪音的施工项目禁止在夜间施工,从而确保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减至最低。而对交通影响较大的施工项目,则根据整体交通疏解方案及交通疏解协调领导小组的要求,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做出合理调整,确保了北环大道整体交通运行良好,北环大道施工交通疏解工作由于工作细致周密,安排科学合理,受到广大市民与领导的好评。对污染固体废弃物、粉尘等均严格控制,车辆出工地前进行车身清洗,避免污染道路,禁止排放有毒有害的物质。北环大道沿线有桃源村、深云村、侨香村等几个密集的住宅区,由于环保施工工作到位,整改工程施工过程均未收到环保、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有效投诉。

安全施工控制方面,项目部编制了安全专项方案,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如顶管、桥梁高支模、人行天桥箱梁吊装、天桥装修等专项施工安全方案均经过了专家评审。项目部实行每周一次工地安全检查,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落实了整改措施。项目部对交通疏解的控制比较到位,整个施工过程未出现大的堵车和因为交通疏解引起的交通事故。所有深基坑和人行天桥等施工均设置封闭式围挡,对外部人员的保护非常到位。近二十公里的道路修缮工程,规模浩大,涉及专业繁多,而且是在确保交通的情况下进行,项目部对交通疏解、施工作业人员、市民的保护均体现了公司一向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从工程开工至今,业主和监理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等工作给予肯定。监理公司代表业主对工程进度、质量、环保、安全等进行监督。铁科院监理公司对工程施工各项指标要求非常严格,期间下发过七十六份监理通知,内容涉及安全隐患、质量等问题,项目部均认真对待,对每个问题进行细致的整改直至满足相关设计及规范要求,并进行照片记录和回复,得到了监理的认可。

工程在进度、质量、环保、安全控制等方面工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出现个别片面追求施工进度、资料脱节、专业施工队伍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篇2:工程体系总结

时间流逝,岁月如梭,不觉间2013年已然走过。回首进入公司20个月的工作和生活,感悟良多。感谢公司给我成长的平台,感谢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使得我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勤劳简朴的生活,严格要求自己;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力争做一名合格的质量工作人员。

二、工作方面

本人服从领导,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保证工作质量,顺利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在於科长的热心指导下,对质量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知道了体系对于一个大型公司的运作是何等重要,知道了如何运用质量管理体系去监督各部门及各工序的运行。现在对客户审核、BSI认证审核、内审已较熟悉,包括对公司的各个流程已有个较深入的了解,当然这得感谢领导的栽培。其次,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很多培训的机会,使我对质量五大手册、质量工具、精益生产、VDA6.3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促使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应对客户审核的时候更加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我的英语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能独立应付老外审核和交流,这是我刚进入公司所不能达到的。工作中我时刻牢记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也在工作中逐渐的成长。

篇3:工程体系总结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 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 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深化学分制改革,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 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 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 拓宽专业覆盖面, 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 课程体系系统化, 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 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 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 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 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 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 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 (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 , 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 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 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 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 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 (国家级2项, 省级6项) ;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 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 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 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 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 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 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 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校企结合,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 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的控制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 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 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 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 确定专业服务面向, 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 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 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 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 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 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

摘要:以“卓越”理念为指导, 以提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主线, 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4:工程体系总结

关键词:金工实习;工程训练;应用型人才;工程意识

TB1-4

现代工程是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多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实际生产中,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筛选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很显然,以传统“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为主要理念的金工实习,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必须向“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转型[1-4]。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先后在原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并积极开展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改革,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下面以华夏理工学院金工实习教学为例,探讨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型。

一、现有金工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合起来,现有金工实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

1.教学体系不够科学

金工实习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的机类及近机类的专业,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获得必要工艺知识,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显然不能满足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模式沿用培养初级工人的“传、帮、带”模式。学生进行某工种实训,实训指导人员主要讲解设备原理、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然后以某一固定零件作为例子,讲解实习加工工艺并进行示范加工。实习环节的零件图纸、材料选用、加工工序均由实训中心预先统一制定,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完成该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制造的好坏将决定本工种的实习成绩。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约束较多,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较少,一直处于被动位置,每个学生的产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标准零件”,形成了一种重复性的模仿实习,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

3.实习工艺较为传统

现有的金工实习内容主要以传统机械加工为主,长期以来局限于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方法,停留在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传统工种上,缺少新知识、新工艺以及机、电、控、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工业知识学习。金工实习目前还未对文科和管理类学生开放,没有考虑到学科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现有金工实习使用的设备以传统机械加工机床为主,型号落后,使用年限长,制造精度低。缺少现代先进加工机床和现代机、电、控、信息一体化设备。现代工程制造及工程集成能力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工程训练教学的需要。

5.实习师资较为薄弱

随着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型和新型智能化加工设备及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现有金工实习实训指导人员远不能达到现代工程训练的要求,急需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型

工程训练是现代实践教学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结果。它包括根据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在特定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等高度综合的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创新等环节为一体的“全程”工程技术训练。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素质与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工程训练的着力点。因此,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型,不是简单的改革几个实训内容,增加几个现代实训项目,而是对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转型[3,4]。

1.教学目标的转变

现代工程训练以“学习工藝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工程意识不仅要强调技术因素,而且还要强调一些非技术因素,要从市场、信息、质量、工艺、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其树立完整的工程意识。

2.教学体系的转变

现代工程训练按照大学期间工程训练实践连续的思路,以基础工程认识训练为起点,以工程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工程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训练为重点,形成“基础认识-技能训练-综合创新”的渐进式全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工程训练分几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工程认识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工业生产现场,了解工程状态,认识技术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观念;第二阶段是面向近机类和有工程基础的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观念,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强调“工程应用”。例如常规切削加工综合实训,学生通过测绘零件、绘制图样、编制零件工艺和独立加工、装配产品,把测绘、制图、工艺与多种切削加工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机械制造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面向机类和近机类高年级学生的“先进技术、综合创新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启蒙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潜质。如数控加工技术创新综合训练:把计算机建模、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仿真和数控机床操作等知识与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与创新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训练,可以参加劳动部组织的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试,通过考试可得到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提升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学科组制定的《工程训练课程标准建设工作汇报(会议讨论稿)》中,建议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实习时间为2-3周(每周5天),先进制造技术的实习时间占总实习时间的25%~45%。

在工程训练中心还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制作工作室,为全院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提供设计空间。同时,应在全院范围内积极开展机械创新、技能水平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教学内容的更新

现代工程训练更加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在横向上,工程训练不仅仅是常规制造技术基础训练,同时纳入了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综合与创新实践训练以及综合素质训练的内容,并且将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各方面内容相结合;在纵向上,工程训练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制造与加工训练,而应该是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和创新实践等现代科学思想与高新技术的认知与实践。

4.教学模式的转变

将以实训指导为中心向以学生设计为中心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设计、建模、编程,直至完成产品的加工,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图纸、加工工序的审核。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设计氛围,同时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5.教学手段的改进

加强模型陈列展示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到加工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对于复杂的工程训练、投资较大的先进加工以及涉及到工业运行管理,工业生产安全等项目,提倡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工程训练效果;利用网络系统,结合数控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设计、网络传输、数字化制造等。

6.教学对象的扩大

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现代工程训练不仅仅面向机类和近机类学生开设,理科及人文、管理学科的学生亦可参加工程训练,普及基本知识。

7.师资能力的提高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得以落实和实现的主体。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师只擅长于一个工种相关知识的教学,缺乏现代工程训练横向上的整体性和纵向上的系统性,所以,必须要提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为此,可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进修,以促使其专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同时可引进掌握现代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引企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学校任教。

如果能将工程训练的教学指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工程技術人员改为实验教学编制,更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改善,也有利于工程训练整体水平的提高。

8.训练质量的保证

为保证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教学文件资料.做到过程管理规范化;制定和落实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质量检查和反馈制度;建立教师、师傅和学生三结合教学模式;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坚持标准,保证公开,实现实习考核的规范管理;稳定教学人员队伍.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不断提升指导人员的素质。

三、结束语

篇5:工程体系总结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局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自评总结报告

市林业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关于《转发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建设局关于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东胜区林业局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自评工作小组,并对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下简称“三北四期”)进行了系统的自评,现将自评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三北四期工程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共实施三北四期工程533.3公顷,且全部为2005年下达的造林任务。由于2005年三北四期工程任务下达较晚,已错过造林季节,所以工程在2006年开始具体实施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该工程共完成造林533.3公顷,经自查验收,造林核实面积533.3公顷,面积核实率为100%,合格面积533.3公顷,合格面积率100%,造林成活率超过75%。在工程管理方面,实行目标责任化管理,即由政府与林业、工程实施所在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加大落实,并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在工程实施方面,严格按照三北四期工程作业设计和实施方案,林种全部为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油松、樟子松、沙棘、沙柳和柠条为主,种苗全部为国家和地方二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种苗;整地采取人工穴状整地或水平开沟犁整地,根据丘陵沟壑的地貌特征,造林模式采取块状混交结构,合理安排造林布局,即山顶、山坡以油松、樟子松、柠条等树种为主,山沟以沙柳、沙棘等树种为主进行封沟造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风护沙、水土保持的防护体系,在栽植过程中全面采用了座水栽植、生根粉蘸根等系列抗旱保水技术,提高了造林成少率。

二、资金使用情况

十五期间,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已完成投资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万元。工程资金实行“三专一封闭”,即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保证了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专款专用,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

三、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三北工程实施20多年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在三北四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东胜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造林实际情况,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实现了三北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

1、生态效益

东胜区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533.3公顷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新增林地面积533.3公顷,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96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别是在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降低风速,减少干热风作用明显,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作用开始逐渐显现。

2、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北工程及一系列林业工程的实施,项目区林业、种养植业、林产品加工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如大兴生态旅游、九成功生态旅游、世珍园生态旅游及以沙柳为原料的宏业人造板、以沙棘为原料的天骄沙棘系列产品和以柠条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命脉的安全。

篇6:防洪工程体系

城市防洪是关乎城市汛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市建设局始终将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作为城市建设重中之重,不断加大防洪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完善防洪机制,增强物资和人员储备,逐步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防洪体系。

一是完善工程体系建设。结合城区特点,我们逐步建立起了以A河、B河、C河为依托,以城市道路排水管(沟)为骨架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截止目前,我们已建成雨水排水干管106.8km,改造河道和疏通河道14.5km,较好的满足了城市防洪要求,保障了城市安全度汛。

近几年,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和改造,开展了5项工程建设,城区防洪能力进一步加强:

1、2005年,修建了264省道南侧A路至B河段5.6km排水沟;

2、2006年对城区1.2kmB河桨砌改造;

3、2009年,对环城北路0.6km排水沟桨砌改造,新建A村东0.2km排水沟和胜利路0.4km排水管;

4、2010年对C路南侧1.85km排水沟和N路北大街西头入水口进行了改造;

5、2011年,对B河龙门花园段0.6km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并对A街西段1000米雨水沟清淤改造。

二是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首先是坚持依法防洪。严格贯彻执行《防洪法》《A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等法

律法规,防洪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是完善防洪预案。近年来,对城市防洪预案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在每年汛前通过东城区防汛指挥部,下发防汛通知,就响应机制、各单位责任分工、物资储备、人员安排进行详尽部署和安排。

三是存在问题。首先,东城区排水设施相对薄弱,排涝能力相对较低。东城区排水设施多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受设计标准限制,排涝能力相对较低。其次,非工程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防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B河新区段未进行整治河道、修筑堤防。

四是下步打算。首先,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逐步对东城区防汛设施实施改造,建设高质量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其次,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A河、B河河道整治,扩大河道泄洪能力,在提高防洪标准同时达到与城市交通、景观环境建设相融合,缔造现代都市风景线。第三,进一步完善城区指挥信息系统,为防灾、救灾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篇7:体系工程师简历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6年1月

身高:181cm

籍贯:北京市

居住地:北京市

民族:汉

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毕业院校:邵阳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

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 教育经历

9月至6月就读于湖南省邵阳学院;8月至206月就读于河北省存瑞中学;

☆ 实践经历

暑假期间在湖南省维克液压动力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实习,任质管部助理一职;

大学期间多次参与策划NOKIA TCL 等手机的宣传促销活动;

大学期间担任班长、管理协会会长等职务,参与并策划一些活动,

体系工程师简历

☆ 技能水平

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尤其运用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与预测;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读相关专业书籍;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运行维护、内审等相关工作;熟悉QC新老七种工具的使用,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

☆ 自我评价

本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能够胜任公司赋予的职责。

☆ 求职意向

体系工程师/审核员,供应商管理,体系工程师/审核员

篇8:工程体系总结

对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本身, 他们分别是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学科或者手段。两者在目的及原理运用等各个方面有很多相同点, 在具体的项目开展中就已构成密切、融合的复合体系, 然而在研究范围、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同。相对而言, 传统生态工程更加宏观及偏软, 在工程实施上先进工程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其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的制订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 主要是因为过去生态工程学多以农林学和生物学等作为基本支撑, 但是环境工程学是源于工程学, 而且传统环境工程项目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而工程的效益评估及实施过程又比较量化、规范化、细化, 同时其应用先进技术成果相对及时、紧密。

2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

“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即生态环境, 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及发展的外界条件的一个总和, 它包括生物因子 (动物、植物等) 以及非生物因子 (光、大气、水分、土壤等) 。环境和生态实际是指2个不一样的领域。生态破坏指的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及利用导致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破坏, 从而导致人类、植物、动物的生存条件出现恶化的一种现象, 它包含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而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间接或者直接地向环境介质 (大气、土壤、水体等) 排放超过它自净能力的能量或物质, 最终降低环境的质量, 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现象。而生态系统破坏不一定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 但环境污染往往能够同时造成人类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就分别是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学科或手段。

传统环境工程主要任务污染治理 (大多是末端治理) , 传统环境工程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废水、固废、废气、噪声等污染控制中, 同时也将构筑物、管渠系统、设备当作它主要的硬件装备。环境工程目前发展的趋势着重体现在深度及广度这两个方面:尖端科技应用及多学科技术应用的融合给环境工程自身完善技术工艺、深化革新技术, 促进污染控制工程向广泛化、精确化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 新兴的GIS技术、IT技术及实时监控技术等的应用给污染控制工程向广泛化、精确化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生态工程理念也在环境工程中得到良好运用并取得瞩目的成果。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 也能充分显示出学科本身的特色。如对生态养殖而言,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工程的组合模式开展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一个综合养殖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优化农、林、畜等产品的品质及总产量。在这个组合模式里, 环境工程、立体结构、种群匹配等设计方法是实施此生态工程的基础。

3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

3.1 工业废水治理复合生态系统

有机工业废水处理复合生态工程已被应用于某缫丝厂。此工程的应用打破了以前传统环境工程只单一地追求污染治理的局限, 通过生态工程整体、协调、循环及再生的原理, 使用加环 (生产环、加工环、增益环等) 原则, 把原先相对比较独立又平行的生产链、系统或网相连接, 对整体进行优化组合, 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 防止物流阻滞, 形成处理与分层多级利用产生的污水的一个互利共生网络。

3.2 基塘系统生态工程

在基塘系统里, 水陆之间相互产生的作用非常明显, 因此废物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基塘系统里, 基子系统的种、养废弃物 (比如禽、畜粪便、农副产品废弃物等) 以及地表流失的养分, 都会成为基塘系统的输入 (就像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养殖) ;基塘系统的塘泥、水份和养分等的输出, 反过来又能够成为基地子系统的输入 (就像污水灌溉或污水的土地处理) , 最终使得基与塘系统相互结合, 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3.3 污染环境修复中的组合生物技术

近10年以来, 组合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应用于受污染土壤、地表水、地表或地下水的治理, 也成为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组合的一种新技术。一般来说, 它以依靠生物 (以微生物为主) 在受污染现场的降解作用展开生物修复, 而且还要根据不一样的污染源和污染状况, 同时结合其他的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联合展开修复。

国内有学者在绥宁河、玄武湖、上澳塘等水体生物修复工程使用的是水体净化促生液、恢复湖体沉水植物、投加微生物菌剂以及机械曝气增氧等生物技术进行联合组合, 在这里, 水体净化促生液具降解污染物多种酶的作用, 同时促进微生物生长过程需要的有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 能够促进污染水体在净化时微生物的生长, 生物的演替, 直接依靠酶, 或者依靠生物的作用间接的降解污染物, 转化为H2O、CO2等一些稳定的无机物, 同时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也会增加, 使得污染水体中产生具有良性循环特性的生态系统。而固定化循环氮菌技术是通过氮循环过程中其微生物中存在的氮循环细菌的作用, 把它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工作中, 将驯化氮循环细菌收集, 通过固定化载体把它固定化, 同时结合其他的生态环境工程相 (蔽日生态浮岛、水生植物净化带及生物栅) 等, 进一步促进硝化反硝化反应, 使得自然水体的除氮能力加强, 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也得到提高。

组合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完全消除受污染水体的黑臭、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渐恢复受破坏的生态。来自增氧机提供的溶解氧以及生物促生液提供的营养给加速组合技术试验区里的好氧微生物及水生植物联合净化污染物创造条件, 好氧微生物又把凤眼莲根系当作着生载体产生大量活性生物膜, 活性生物膜对污染物净化起到很重要作用。组合生物修复技术的生物修复效果比单一生物技术效果高。

3.4 蚯蚓生物滤池

通过蚯蚓来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是近年在法国及智利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处理技术, 此技术主要针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此项技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有促进有机物的分解转化及提高滤池通气透气性能的作用, 通过生物学特性, 利用环境工程技术来设计的一项技术。

在蚯蚓生物滤池里, 存在着填料, 微生物, 此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的, 在滤池内部引种大量的蚯蚓, 主要以功能集污泥处理、生物处理、吸附、过滤为一体, 这种系统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多层次、多结构的一个相互协同的作用。就比如上海曲阳水处理厂的试验结果显示:功能主体为蚯蚓生态滤池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中, 污水处理过程中COD去除率能够达到83~89%, 而BOD的去除率你哥哥达到94~97%, 而SS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6~98%, 处理后其出水能够达到国家制定的一级污水排放标准;进行几个月后, 基本上没有剩余泥排放;不需要机械充氧设备, 系统装置简单, 易管理, 能耗低而且能够稳定运行, 特别适用在小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

现今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复杂又新异的环境问题, 若要通过单纯的环境工程或生态工程解决已经是不可能。所以,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这2门随着生态系统的退化或者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出现的这种综合性新兴的技术科学, 在实际的项目运作过程中他们已经相互结合、融合甚至让我们难分伯仲。因此,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复合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4 结语

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学科在各自深化发展的同时, 我们要保持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强强联合, 才能使得每个学科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同时, 要不断的创新及探索, 使得这个复合体系能够日臻完善, 并且能够相互融合并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云正明, 刘金铜.生态工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43~46.

篇9:体系工程与复杂网络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系统间的联系多以信息为介质,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实现系统间的交互和协同,以完成共同的使命,实现共同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在能源交通、科技教育、信息网络、生态环境、航天、军事、管理等领域,还是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领域,体系工程与网络科学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领域。

2005年美国建立了两个体系研究中心,一个是美国国防部支持、由国防采办大学组织的体系工程研究中心(SoS Engineering Center of Excellence,SOSECE),另一个是美国老道名大学(Old Dominate University)的国家体系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of SoS Engineering,NCOSE)。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也分别从工程系统和智能交通领域开始致力于体系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卡内基 · 梅隆大学在软件体系结构整合度评估、体系结构风险评估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也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美国能源部支持的Sandia国家实验室开展体系问题研究,开发了体系分析工具集SoSAT (System of Systems Analysis Toolset)。IEEE体系工程国际会议由IEEE SMC(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和IEEE Systems Council共同发起,每年召开一次。体系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体系需求与体系试验、体系结构设计、体系及其组织结构、体系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与采办、体系能力工程与敏捷性、复杂系统理论、体系建模与仿真等。

1999年,美国学者在对万维网拓扑结构进行研究时发现,万维网具有许多个有少量链接的网站、少量具有中等数量链接的网站和为数极少的具有大量链接的网站,万维网的结构被少数链接极多的网站所主宰。也就是说钟形曲线的连接平均数或比例不见了,它所产生的是一条不断递减的曲线,其特征是物理学家们所说的一种“幂法则”。由于这类网络节点的度没有明显的特征长度,故称为无标度网络(Scale free network)。随着无标度性的发现和复杂网络研究热潮的兴起,《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相继出版了多期与复杂性和网络科学相关的专辑,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网络科学的新时代。网络科学着眼于复杂网络的定性与定量特征,开展发现网络性质、建立网络模型、分析网络行为、设计网络结构、优化网络性能、管控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正如复杂网络研究的开拓者之一Barabási在第三届国际网络科学大会(NetSci08,英国)上指出的那样,“在我们弄清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连接关系之前,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复杂系统”。这里所讲的复杂系统指的就是系统的系统,即System of Systems,国内外很多学者称之为体系。复杂网络的研究在过去10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研究者来自图论、统计物理、计算机、生物学、社会学以及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各个不同领域。复杂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正成为研究复杂系统或体系的新视角和新途径。网络科学理论强调系统的结构如何影响系统的性质、行为和功能。其中结构是事物的基本属性,表示系统中组分之间的连接关系。用网络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体系进行描述与建模,更加有利于分析体系中各组分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对体系能力和效能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们开始关注体系工程与复杂网络,关注用复杂网络理论方法研究体系工程问题。

体系与体系工程

体系(System of Systems,SoS)是由多个系统组合而成的复杂大系统。在不同领域和应用背景中体系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国内外文献中有关体系的经典定义主要有:(1)Maier在1996年提出体系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聚合在一起的大型系统集合或网络。(2)Cook在2001年提出体系是包含人类活动的社会——技术复杂系统,通过组成系统之间的通讯和控制,实现整体涌现行为。(3)美国国防部定义体系是相互关联起来实现指定能力的独立系统集合或阵列,其中任意组成部分的缺失都会使得整体能力严重退化,体系是能够以不同方式进行关联实现多种能力的独立系统集合或阵列。

体系区别于一般系统的主要特点有:(1)规模大,结构复杂,由组分系统协作集成;(2)组分系统在地理上分布广泛,可独立运行、独立管理,具有独立的功能;(3)目的性强,但目标不固定,可动态配置资源以适应不同任务的需要;(4)组分系统完成共同目标时相互依赖,可同时执行和互操作;(5)开发过程实行集中管理和规划,不断演化发展,涌现新的行为和功能;(6)重视协调和开发来自不同组织或不同利益相关者完成共同目标的能力。

现在要研究和解决的许多问题,例如低碳经济、能源、交通、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社会组织、反恐维稳、科技教育、工业、农业、商业物流、武器装备体系等问题,以及战略预警体系、载人航天、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都涉及到多个独立系统,都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体系”问题。

在这样的体系问题背景下,体系工程(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SoSE)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系统工程相比,体系工程在分析和解决不同种类的、独立的、大型的复杂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操作问题上更具有针对性。国际上对体系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与体系的定义一样,体系工程也并未形成一个权威定义,目前较多出现的定义有:(1)美国国防采办手册定义体系工程是对一个由现有或新开发系统组成的混合系统的能力进行计划、分析、组织和集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比简单的对成员系统进行能力叠加要复杂得多,它强调通过发展和实现某种标准来推动成员系统间的互操作。(2)美国体系工程研究中心定义体系工程是设计、开发、部署、操作和更新体系的系统工程科学。它所关心的是:确保单个系统在体系中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员运作并为体系贡献适当的能力;体系能够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和条件;体系的组分系统能够根据条件变化来重组形成新的体系;体系工程整合了多种技术与非技术因素来满足体系能力的需求。

nlc202309051046

从体系工程的定义可以看出,体系工程是对系统工程的延伸和拓展,它更加关注将能力需求转化为体系解决方案,最终转化为现实系统。一般地,系统工程在系统开发前,明确并建立一个严格的系统边界,针对这个边界来规范一系列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来完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体系工程则主要通过平衡和优化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可互操作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并最终构造一个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系。表1从多个方面对系统工程和体系工程进行了比较。

体系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是:(1)实现体系的集成,满足在各种特定环境下的能力需求;(2)体系仿真、计算实验,建立仿真实验系统,对体系的整个寿命周期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持;(3)达到体系中组分系统间的费用、性能、进度和风险的平衡;(4)确定组分系统的选择与配比;(5)组分系统的交互与协同工作,实现互操作性;(6)管理体系的涌现行为以及动态的演化与更新。

基于复杂网络的体系

复杂网络一般是由多种异构网络系统组成的,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复杂性。网络连接结构错综复杂,且结构随时间变化,节点之间的连接可能具有不同的权重或方向;(2)节点复杂性。网络节点可能是一个智能体和自动器,是具有复杂非线性行为的动力系统,且一个网络中可能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节点;(3)结构与节点之间相互影响;(4)不同网络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复杂网络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NoN),这与体系(System of Systems,SoS)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科学来研究体系问题,建立一般体系问题求解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武器装备体系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其组成要素会越来越多,关联关系和体系结构越来越复杂。如何准确地描述体系中的装备以及装备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立体系结构描述和分析评估模型,将对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体系能力的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常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描述与评估往往采用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来进行描述与评估。这种树状的指标体系分解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展示体系能力之间的层级关系,分析单个装备对体系能力的贡献,但是忽略了体系中同一层次装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际上,装备的能力会受到其他相关支撑装备能力的影响,比如导航定位系统精度的提高会使导弹的命中精度提高等。随着高技术条件下装备之间关联关系的加强,这种关联关系对体系整体能力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树状结构的武器装备指标体系描述与评估方法,难以充分反映这种关联关系对体系能力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树状的武器装备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和代替真实的武器装备体系。这就迫切需要网络科学的理论方法,对武器装备体系中的装备以及装备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与建模,以支撑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和能力评估工作。

体系是由包括大量物质、设备、设施、信息、人员等相互关联的若干独立系统组成的。体系的网络化描述与建模方法研究就是要研究如何真实、准确地将体系抽象成一系列的网络化模型,应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求解。即把需研究解决的特殊体系问题抽象为一般的复杂网络问题,并加以描述,建立网络结构矩阵和网络模型,这是一个抽象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结构分析和网络动力学研究,如传播、同步、控制、博弈等,求解一般复杂网络问题,这是一个求解过程;从一般复杂网络问题的解得到特殊体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解释和解决问题过程。图1所示的是体系的网络化描述建模的一般求解过程。在描述与建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体系中的系统性能对体系能力的影响,又要突出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体系能力的影响。因此,这种体系网络化描述、建模和仿真推演,其论证与评估的结果集中反映在体系的协同演化和涌现行为上,反映在体系的整体能力和效益上。

体系作战网络的应用

复杂网络在军事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作战模型的研究上。例如,在2004年,美国学者Jeffrey R.Cares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信息时代的交战模型,根据战场中各兵力扮演的角色不同,把战场中的兵力节点分为决策节点(D)、传感器节点(S)、响应节点(I)和目标节点(T)4类,然后根据节点之间发生的关系建立各种关系环、影响环,由各种关系环、影响环构建复杂网络,并运用网络知识进行分析。虽然Cares只是宏观描述了作战网络,缺乏微观行为的描述,但提出的四类节点,对武器装备体系的网络化建模中节点类型的描述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2009年老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的Sean Deller等人对Cares建立的信息时代交战模型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但是该模型没有考虑节点(装备)性能对作战效果的影响。另外,一些学者将复杂网络理论用于体系对抗仿真中,模拟作战中武器装备的关系,制定网络模型生成规则,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分析网络的度分布、介数、平均距离等指标,赋予这些指标在军事领域的物理意义并得出结论。这种通过仿真建立作战体系的网络模型并分析网络模型特性的方法,对研究装备之间关联关系及其影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网络系统,如能源网络、交通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这些网络中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关系环或影响环,影响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构成的捕食关系环,关系环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系统的某些特性。这些网络系统又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或体系,如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包含很多系统的体系,其中包括大气生态系统、大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森林与生物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这些系统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相互关联、耦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食物链构成的捕食关系环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适应性。

上一篇:土地合作开发方案下一篇:小班美术彩虹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