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停车场建设

2022-06-26

第一篇:大连市停车场建设

大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

(2012年11月7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123号公布)

《大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业经2012年9月4日市政府十四届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李万才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七日 大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机动车停车场管理,适应车辆停放需求,维护车辆停放者和停车场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停车场(简称停车场),是指供各种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者室内场所,包括配建停车场、单体停车场、临时停车场和道路停车泊位。

配建停车场是指根据停车场建设规划、计划与各类建筑配套建设的供车辆停放的场所;单体停车场是指根据停车场建设规划、计划独立选址建设的供车辆停放的场所;临时停车场是指临时利用土地、建筑、业主共有道路等设臵的供车辆停放的场所;道路停车泊位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臵的供车辆停放的场所。各类停车场中,主要供社会车辆停放的为公共停车场;主要供本单位、本居住区车辆停放的为专用停车场。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停车场的规划、建设、设臵、经营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但是公共交通、道路客运及货运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除外。

第四条

停车场管理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建设与管理并重、方便群众、确保交通安全畅通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单体停车场为辅、临时停车场和道路停车泊位为补充。

第五条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建立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大连市公安局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停车场主管部门,并具体负责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高新园区、金州新区的停车场管理工作;其他区和县(市)公安机关是本区域内停车场主管部门。

市及区(市)县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停车场及停放的营运车辆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二章 配建停车场、单体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规划和建设停车场,应当遵循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地下、地表和地上空间,合理配臵并与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相衔接。

第八条 规划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交通需求状况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城乡建设、城建、国土资源、交通、土地储备等部门或者机构,编制停车场(库)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规划部门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按照停车场(库)专项规划和公共停车场(库)年度建设计划予以落实。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应当按照停车场(库)设臵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或者停车位。

第十一条 下列公共建筑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的,建设单位或者业主应当在改建、扩建时按照停车场(库)设臵标准予以补建:

(一)火车(轨道交通)站、道路客运(场)站、机场、码头以及公共交通与自用车辆换乘的枢纽站点;

(二)体育场(馆)、科普场(馆)、影(剧)院、图书馆、医院、会展场所、旅游景区、贸易市场、商务办公楼以及对外承办行政事务的办公场所;

(三)建筑面积在五千平方米以上的商场、旅馆、餐饮、娱乐等经营性场所。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停车场挪作他用或者停止使用,不得增加或者减少规划确定的停车位数量,不得改变公共停车场为社会车辆提供停放服务的性质。

改变建筑物功能的,应当按照停车场(库)设臵标准重新核算停车配建指标,并按照新核算的停车配建指标建设停车场或者停车位。

第十三条 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至第十二条规定应当配建、增建、补建停车场或者停车位,因特殊原因无法配建、增建、补建的,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可以按照所缺少停车位的数量异地建设。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停车场(库)专项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障规划与年度供地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根据停车场(库)专项规划和土地供应保障计划,编制公共停车场年度建设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项目,纳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

第十七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停车场。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单体公共停车场,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免收土地出让金、在停车场项目中给予一定的商业经营面积、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优惠政策。

停车场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国土资源、规划等部门根据停车场建设的需要,适时提请市政府调整对投资建设停车场的优惠政策。

第十八条 建设停车场(库),应当符合本市停车场设计要求,配套建设照明、通讯、排水、排风、消防、监控、停车诱导系统和交通安全等设施,并设臵或者预留供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充电等装臵,具体设计要求由市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停车场主管部门、规划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停车场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停车场主管部门参与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房屋建筑工程配套建设的停车场应当与房屋建筑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房屋建筑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条 停车场竣工验收合格,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停车场主管部门备案,并投入使用。

第二十一条 住宅区按照规划要求配臵的地上停车场作为物业共用设施,按照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程序进行验收和备案。

第三章 临时停车场和道路停车泊位的设臵

第二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可以利用人防工程、储备土地、闲臵土地、自用土地、闲臵建筑或者利用业主共有道路、地上场地设臵临时停车场。

第二十三条 设臵临时停车场,应当符合临时停车场设计要求,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损害城市公共设施,不得占用绿地、消防通道,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单位和个人设臵临时停车场,可以就是否符合前款规定书面征求停车场主管部门意见,防止产生违反前款规定的情形,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书面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

临时停车场设臵完成后,设臵人应当自设臵完成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停车场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设臵临时停车场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为使停车场符合设计要求确需占用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应当依法到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办理占用道路许可证,缴纳城市道路占用费,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占道审批手续。

利用人防工程设臵临时停车场的,应当取得人防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五条 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在城市道路、公共广场、隔离带、路肩、立交桥下空地或者沿街建筑物控制红线以外空地上设臵道路停车泊位,其中,在交通非繁忙路段应当设臵适当的供社会车辆临时停放使用的免费道路停车泊位。设臵道路停车泊位,应当施划停车线,设立标志牌。

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按月将设臵道路停车泊位情况向城乡建设、规划、财政、物价等部门通报。

第二十六条 设臵道路停车泊位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保障行人、车辆通行及安全;

(二)符合区域道路车辆停放总量控制要求;

(三)与区域停放车辆供求状况、车辆通行条件和道路承载能力相适应。

第二十七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设臵道路停车泊位:

(一)市区主干道和城市快速路;

(二)已经建成并能够提供充足停车位的停车场服务半径三百米内;

(三)消防通道、盲人专用道和大型公共建筑附近的疏散通道;

(四)道路各类管网井盖周边一点五米、消防栓周边三十米范围内;

(五)其他不宜设臵的区域。

第二十八条 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政设施主管部门,每年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周边车辆停放需求等情况,对设臵的道路停车泊位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对道路停车泊位进行调整。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政设施主管部门调整或者撤销道路停车泊位:

(一)道路交通状况发生变化,使用道路停车泊位已经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的;

(二)道路周边停车场已经能够满足车辆停放需求的;

(三)因城市基础设施或者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需要的;

(四)其他需要调整或者撤销的情形。

第三十条 除停车场主管部门会同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臵、撤销道路停车泊位。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设臵障碍或者其他方式阻碍、影响道路停车泊位的使用。

第四章 经营、管理与停放

第三十一条 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和利用公共场地设臵的临时停车场,其经营权由停车场主管部门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确定经营者;政府有关部门施划的道路停车泊位,由停车场主管部门委托专业的停车场经营单位经营。招标、拍卖所得收入和利用道路停车泊位经营收入,按照投资级次全部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

停车场主管部门不得从事停车场经营。

第三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投资建设的停车场,其所有人可以自行经营,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经营。

利用业主共有道路、地上场地开办的经营性停车场,由业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决定管理方式和经营者。

第三十三条 道路停车泊位经营者取得经营权后,应当依法分别到市政设施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占用道路许可证、占道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 从事停车场经营,应当依法到停车场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物价等部门办理备案、工商登记、收费许可证。工商行政、物价部门在为申请人办理工商登记、收费许可证时,可以征求停车场主管部门的意见。

不同经营地点的停车场应当分别办理备案、工商登记、收费许可手续。

第三十五条 停车场经营者办理备案手续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单位证明文件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二)停车场权属证明;

(三)土地使用权属证明;

(四)规划批复文件;

(五)土地规划审批证明;

(六)停车场竣工验收及消防验收合格证明;

(七)占用道路许可证;

(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占道审批文件;

(九)停车场方位图、平面图及设施清单;

(十)有关停车位数量和服务时间的材料;

(十一)停车场管理制度;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从事配建停车场、单体停车场经营,提供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六项、第九项至第十一项规定的材料;从事临时停车场经营,提供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第九项至第十一项规定的材料;从事道路停车泊位经营,提供前款第一项、第七项至第十一项规定的材料。属于政府投资停车场、公共场地、道路停车泊位经营的,还需提供中标通知书或者委托书;属于利用人防工程的,还需提供人防部门的人防工程使用证;属于租赁场地的,还需提供租赁合同;属于利用业主共有道路、地上场地的,还需提供物业服务合同。

第三十六条 经营性停车场依法合并、分立、迁移、变更名称以及停业、歇业的,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原备案机关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第三十七条 停车场经营者提交的备案材料齐全、有效的,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手续;材料不齐全或者无效的,应当一次告知经营者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三十八条 鼓励专用停车场在满足本单位、本居住区车辆停放需求的前提下,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属于行政事业性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经营性临时停车场的,还需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面向社会从事经营性停车服务。

第三十九条 停车场经营、管理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放臵备案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

(二)确保场内各种设施符合设计要求并正常运行;

(三)制定并落实车辆停放、场内巡查、环境卫生、安全消防等管理制度;

(四)管理人员着装规范,引导车辆进出、停放并查验登记,维护停车秩序;

(五)按照停车场主管部门的规定和标准,配建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并将其纳入本区域停车管理系统,准确提供停车位使用信息。

第四十条 停车场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按规定在出入方便的位臵设臵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停车位并设立明显标志。非残疾人驾驶或者非残疾人乘坐的车辆不得在残疾人停车位停放。

第四十一条 停车场经营者应当设立统一的管理岗亭,并在停车场出入口显著位臵设臵统一的停车场标志,公示停放服务收费标准、经营时间、经营者名称、监督电话、停车位使用信息和车辆停放管理制度等。

第四十二条 不同地段的经营性停车场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车辆停放服务费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经营者收费时应当出具税务部门提供的统一发票,实行计时收费的停车场应当使用专用计时器具。

经营者不出具税务部门提供的统一发票或者计时收费停车场不使用专用计时器具,以及未按规定放臵备案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的,车辆停放者可以拒付车辆停放服务费。

第四十三条 停车场经营者提供车辆停放服务,应当先向车辆停放者发放车辆停放凭证,在车辆离开停车场时查验收回,并收取车辆停放服务费,但是,经营者与车辆停放者另有约定或者停车场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情形除外。

车辆停放者应当领取、妥善保管停放凭证,并按照规定交纳车辆停放服务费。

第四十四条 停车场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涂改、转让、伪造或者使用涂改、转让、伪造的有关证照、票据;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车辆停放服务;

(三)在停车场内存放或者允许他人存放与停放车辆无关的物品,允许车辆停放者或者他人占用停车位发布广告或者从事经营活动;

(四)在停车场内从事或者允许他人从事车辆维修;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五条 车辆停放者应当在停车场或者允许停放车辆的地点停放车辆,不得违法停放车辆。

第四十六条 车辆停放者应当遵守停车场管理制度,在划定的停车位内按照指定方向停放,不得占用消防通道,不得影响交通安全畅通,不得利用停放车辆发布广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长期占用免费道路停车泊位停放车辆或者放臵其他物品。

第四十七条 停放超高、超宽、超长车辆不得使用道路停车泊位;停放装载易燃、易爆、易污染、放射性等危险物品车辆应当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停车场经营者未尽管理义务或者管理不规范,导致车辆损毁或者丢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车辆停放者因过错造成停车场设施或者车辆损毁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市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各类停车场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服务质量考核和等级评定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定,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条 市停车场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全市公共停车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停车诱导、自动计时收费系统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管理停车场。

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停车场的位臵、停车位数量和收费标准等信息。

第五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停车场管理的行为向停车场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停车场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对投诉、举报信息应当在接到投诉、举报信息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情况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反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停车场主管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或者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停车场主管部门按每个停车位处二百元、但是总额最高不超过一万元的罚款,并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经催告仍不恢复原状,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的,停车场主管部门可以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以及违反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未按规定到停车场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的,由停车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至第四项、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停车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第五项,第四十条,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四十四条第二项至第四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停车场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不交纳车辆停放服务费的,停车场主管部门可以处应交车辆停放服务费三倍以下罚款,并可以将违法信息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但是有车辆停放纠纷的情形除外。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涉及其他部门管理权限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大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暂行规定》(市政府令第62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大连市智慧城管建设实施方案

智慧城管建设实施方案(送审稿)

为全面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构建长效管 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 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按照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 创新,切实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各司其职、公 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 和常态化。

二、实施原则 城市管理工作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做好 城市管理工作,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关系城市可持续发 展。实施智慧城管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问题,进一步提 高城市管理水平,是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建设和谐社会 的重要举措。实施智慧城管建设,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城 市管理长效机制,对于改善城市管理手段,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效 能,全面提升城市及社会运行效率,为建设美丽文明邢台创造良好 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为出发点,以城市管理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 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 满意度。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智慧城 管建设的适用性、拓展性、兼容性,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发展。 ——坚持监管分离、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创新机制、理顺 体制、明确职责的原则,优化城市管理手段,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 建立监管分开、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城市 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坚持资源共享、提升效能的原则。按照勤俭办事的原则, 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化资源,强化统筹协调、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和 互动机制,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 技术模式,合理配置系统资源,建立稳定可信的运行维护模式,提 升智慧城管的建设运行效能。 ——坚持注重实效、开拓创新的原则。要按照城市管理工作 需要,注重实效,开拓创新,既要学习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紧密 结合我市实际,形成有大连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通过智慧 城管建设切实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作用,将市长公开电话和12319 服务热线与智慧城管有机 结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将智慧城管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强化政府监督,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实施范围

(一)地域范围 本期覆盖桥东区、桥西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七里河新区 建成区范围。待条件成熟后,逐渐向周边区县拓展。

(二)对象范围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六大类事件和七大类 部件。 1.六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 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城市防台防汛、冬季除雪等本地扩展 事件类等内容。 2.七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 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本地扩展部件类等内容。

四、建设内容 智慧城管建设主要包括六项内容:

(一)基础数据建设 1.按照城市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数据需求,建设以1:500 市地形图、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2.编制单元网格划分与分类编码工作方案,并建设单元网格 数据库。 3.编制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和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库。 4.编制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工作方案,并建设城市地理编码数 据库和城市实景数据库等。

(二)信息系统建设 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资源,完成智慧城管系统对基础设 施、空间地理数据、云平台、全民城管应用系统等基础技术支撑的 需求。

(三)组织体系建设 明确市区两级工作机构,市级工作机构负责智慧城管的指挥、 调度、协调、监督与考评等工作,负责将城市部件、事件中的问题 信息派遣到有关部门,负责对涉及多部门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协调 督办。区级工作机构,负责接收市级指挥中心派遣的城市管理问题, 根据问题的具体信息,将问题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对问题的处置 时限和效果进行跟踪和管理。 有关机构编制调整事宜由市及区市县智慧城管工作主管部门 按规定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定。

(四)运行模式建设 建设统一的邢台市智慧城管信息平台,采用单元网格法和城 市部件、事件管理法,通过12319 热线、网站、微信、视频监控、 领导交办、媒体曝光、巡查考核和监督员上报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 按照属地属事原则,转交相关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和专业 单位处理,并对案件处理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建设可供市民参与的新型开放平台,增加面向公众的街景地图网站,网站提供市民报案 免费下载的客户端软件,可让市民在街景地图上标注城市问题位 置,将城市问题信息上报到网站上,而市民拍摄的报案图片可与街 景地图提供的历史图片进行对比取证,从而实现城市问题的快速处 置。通过问题的主动发现机制、责任明确的处置机制和长效的考核 评价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精细严格、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 新模式。智慧城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 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7 个环节。

(五)专职队伍建设 1.根据区域大小、城市管理问题发生密度等实际情况,采用 市场化管理等方式,组建规模适当的专职信息采集员队伍,负责日 常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采集、核实核查和各类专项普查工作。 2.根据城市管理工作需求,配备监督指挥中心坐席员。负责 接听12319 热线电话、受理领导批示、信息采集员上报和社会公众 举报的城市管理问题,并进行审核、立案、批转、授权结案等工作。 3.城市管理各部门向监督指挥中心派驻派遣员。负责将监督 指挥中心立案后批转的案卷派遣到相应的专业部门,对专业部门的 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协调督办。

(六)制度体系建设 1.监督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监督手册》,构建 以问题发现、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制度体系, 确保城市管理问题高位独立监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处置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处置指挥手册》, 构建以处置职责重新确认、处置结果规范、处置时限精准为核心内 容的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执行的制度体系,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各处置 责任部门的职责清晰、结果规范。 3.考核制度建设。制定《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 的处置结果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对各执行部门和监督机构的考核 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处置效率。 4.长效机制建设。将智慧城管考核结果纳入到城市管理各相 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行政效能督察或干部考核等制度体系,保证监 督、处置、考核机制长期发挥效能。

五、组织领导 成立邢台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 分管秘书长,市城建局、市建委、市财政局、市执法局等主要负责 人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督查室、市编委办、市 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应急办、 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 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房屋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 市电业局、市港口口岸局、市林业局、市人防办、市消防局、邢台市通信管理局、邢台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土地储备中心、星 海湾管理中心,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园区 等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人组成,协调解决城市 管理和智慧城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暂设在市城建局,负责协调智慧城管建设的 具体问题,待市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组建完成后转设该中心。 各区政府(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区 的城市管理综合协调和智慧城管建设等相关工作。

六、工作分工 1.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管建设、应用、 推广工作;负责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建设智慧城管平台;负责 指导各区智慧城管建设工作。 2.市财政局:负责市级智慧城管平台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 项目预算评审,招标采购审批,核拨人员办公及运行经费等工作。 3.市编委办:负责会同市智慧城管工作主管部门对组建市本 级智慧城管监督指挥机构事宜进行前期调研。 4.市经信委:负责系统平台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核,推进项目 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等工作。 5.市建委:负责智慧城管项目审批和投资费用审查;整合 “12319”城建热线资源。 6.市规划局:负责提供基础地形图资料。 7.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共享视频监控资源,配合市级智慧城 管平台建设。 8.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智慧城管项目的网络、系统平台等 资源整合。 9.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落实本地区智慧城管建设资金,统筹协调本地区智慧城管建设、应用、推广工作;负责配合领导小 组办公室完成市区平台的无缝对接、联网运行;负责建立与信息采 集、指挥、监督和处置等工作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构,完成本地区 信息普查和数据采集等工作;负责涉及本地区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的 其他相关工作。 10.其他部门及单位:按照本部门职责及智慧城管建设需要, 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七、实施步骤 智慧城管建设分3 个阶段实施。

(一)普查建设阶段。2014 月至12月31 日,确定机构 办公地点,完成机构组建;进行项目招标工作,搭建系统平台,实 施应用软件开发,硬件系统设计和系统软件购置等;开展综合信息 普查,进行网格划分和城市管理事件部件普查、确权工作,建立城 市管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制度体系建设和专职队伍建设;完成城管 监督员、考评员、系统管理员、受理员、派遣员和终端操作人员的 岗位培训工作。

(二)调试验收阶段。2014 年12 日至12月31 日前,进 行各部分子系统的功能测试和系统的整体联调,整合系统资源;完 善市级指挥中心、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相关业务部门和各区(管委 会)的系统功能;对试运行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达到系统正常运 行状态;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编写项目文档,完成现场测试和 验收。

(三)运行考核阶段。2015 日起,智慧城管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开展考核评议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八、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创建智慧城管模式是一项创新工作,任务 重、工作难度大。各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市智 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制订具体推 进计划,逐级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 措施到位,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二)加强配合。智慧城管工作涉及多项技术、多个部门, 各相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及时准确提供相关资料,开放 相关资源;智慧城管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利用现在 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 责,严格按照工作部署,落实机构、人员和所需设施设备,认真做 好开展智慧城管工作的经费预算安排,将所需经费分别列入市、区 财政预算,确保智慧城管工作顺利进行。

(三)强化监督。为保障智慧城管建设如期推进,由督查室、 监察局会同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项督查组,制定督查工 作方案,定期督查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各部门任务完成 情况,确保按时限、高标准完成智慧城管建设。

第三篇: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和规范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根据《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体规划》(大政发〔2003〕98号文件印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在建设和谐社会有关决议中也提出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互信互利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管理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利于优化投资和贸易环境,促进交易正常发展,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扩大对外开放,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创建文明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加速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以建设“诚信大连”、构建和谐社会和搭建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为基础,综合抓好宣传教育、信用立法、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培育信用市场等工作,整合资源,齐抓共建,切实加快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基本原则

要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一是政府引导推动、创造环境。政府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搞好规划、制定标准和规则、营造环境、培育需求、协调监督、提供服务,不参与商业化的信用服务活动。要统筹协调,加强信用监管。实行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搭建信用监管技术平台,整合信用资源,实现信用数据资源共享和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二是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化运作,实行特许经营、专业服务,在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依法规范和监管信用服务行业的经营行为。

(三)总体目标

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显著提高,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信用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制定统一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标准和方法;按照“失信惩戒”和“守法便利”的原则,建立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形成;面向企业和个人,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建立。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制度

出台《大连市社会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我市信用制度和信用相关标准,制定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查询、信用公示、信用监管等管理制度。

责任单位:大连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

(二)大力开展“诚信大连”宣传教育 组织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整规办会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整规办发〔2003〕25号)、《关于开展“共铸诚信”活动的通知》(文明办〔2003〕7号)以及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其他宣传方式加强对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

(三)建立诚信政府

在各级政府机关中广泛开展以诚信机关为主题、以“诚信服务、执政为民”为内容的诚信机关创建活动,加大市级机关诚信体系建设,形成社会对机关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促进机关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市民对机关诚信的满意度。继续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实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度,建立政府信用数据库(公务员数据库,政府机构数据库,机构职能数据库,社会对政府各职能部门评定记录数据库等)。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 “阳光工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成党政内网二期工程,建设口岸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软件测评中心和网上报税、网上工商监管、网上公安系统及企业诚信平台。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直机关工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港口口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建委、市人事局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我市企业信用体系作为全市诚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规划建设了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构架了全市企业六大系统,即: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系统、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企业信用监控系统、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和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用体系、改进和完善企业信用公示系统。 1.研究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披露、社会咨询、网络链接、信息共享的法律依据和基本要求,整合相关部门有关企业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企业信用法规体系。

2.建立健全企业税收信用奖惩机制。深入探索在税收信用等级评定中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在法定的范围内,依法建立对A级信用等级企业的税收优待政策和对C级信用等级企业的监控制度,规范纳税人主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

3.开展企业质量诚信建设。一是组织专家制定质量诚信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从事评价工作的中介机构、评审的组织和程序、监督管理、审批和公告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产品质量档案,为建立质量诚信评价体系奠定基础。三是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激发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内在动力。四是扎实做好市场准入管理,对87种主要工业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米、面、酱油等关系人身健康的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并加贴“QS”标志,引导正确消费。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经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商业局、市卫生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农委、市劳动保障局、大连银监局、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大连海关

(五)开展“诚信兴商”活动

开展“诚信兴商”宣传,组织反商业欺诈专项整治,制定出台《大连市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大连市商业局的网络平台,建立商会、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信用档案,加快实现与税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劳动保障、卫生、公检法等部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以全国商业信用中心和北京商业联合会制定的《全国商业企业信用等级分类标准》和《全国商业信用等级行业评估管理办法》为依据,评定大连市商业信用企业和推荐全国商业信用企业。

责任单位:市商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六)加快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大连外汇管理局、大连银监局、大连证监局、大连保监局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根据日常监管需要和业务特点,分别建立和完善信贷、外汇、证券、保险、期货等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商业银行、涉汇主体、证券机构、保险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之间要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联防。

率先在保险行业进行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以监管者信用为先导,以保险从业人员诚信建设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信用建设为重点,以被保险人信用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保险监管信用、保险主体信用、被保险人信用”三位一体的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保险业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和道德水准,培育保险信用文化,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业风尚,促进保险机构诚信经营,实现我市保险信用状况的根本好转。

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大连外汇管理局、大连银监局、大连证监局、大连保监局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步骤(2005—2010年)

按照5年左右建成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的设想,具体实施分为4个阶段:

启动阶段。2005年9月底前,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完成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2005年10月底前,出台《大连市社会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宣传和动员。

具体实施阶段。2006年年底前,建立健全我市信用制度和信用相关标准,出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查询、信用公示、信用监管等有关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同业征信、联合征信信息平台,开展行业和个人征信试点工作,政府信用体系基础工作取得进展,根据信用市场的发育状况,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试点。

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年底前,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提高信用行业的监管水平,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工作,整合有关部门的信息,基本建成全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开始联网运行,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促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完善阶段。到2010年年底前,初步构建起覆盖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政府、企业、个人信用平台,建立信用综合网站,构建起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组织保障。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由大连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研究拟定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规划和相关的标准、制度、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以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全市的信用信息发布平台,监管全市社会信用系统的运行和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负责。各地区、各部门也应明确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二)制度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和工作分工,制定各自的具体工作落实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投入保障。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进行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为该项工作正常推进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

(四)监督保障。一是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作;二是要将该项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考核和开门评议中统一考评;三是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工作落实。

第四篇:大连市2012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

大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2年1月9日)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市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大力推进“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抓住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有力契机,以“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暨“爱我家乡建设大连”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培育形成谦恭有礼、读书学习、勤俭节约之风。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在城乡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军营,依托城市公园、

1 广场、楼院及农村文化广场,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积极参与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百网万场爱国歌曲汇演”,表达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的心声。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大连人”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生活”主题演讲,推出“文明礼仪标兵”。组织“迎全运知荣辱明礼仪”宣讲团,广泛开展“迎全运学礼仪”活动,大力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职业礼仪和赛场礼仪常识,引导人们言谈举止、公共场合、邻里相处、行路驾车、旅游观光、网上交流文明有礼,树立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在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和公共场所刊播公益广告,组织开展文明短信传递活动,引导人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修身律己、做文明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做好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文明出行意识。组织交通引导,开展“关爱生命、文明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礼让行人活动,维护良好道路秩序。创建文明线路、文明站点,树立文明交通形象。加大整治力度,纠正各种违章行为。总结“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的工作成果和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大行动”。实施清洁环境行动,在城市社区、广大农村治理脏乱差,提升环境清洁水平。实施秩序维护行动,治理户外不规范广告、占道经营、乱吐乱扔、损害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实施文明旅游行动,引导市民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的

2 要求,文明出游。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在宾馆饭店、学校餐厅、机关食堂倡导文明就餐、厉行节约,纠正奢侈浪费现象。以辽宁体育史、大连体育史为重点内容,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加强全民阅读示范点建设,评选表彰大连市第二批全民阅读示范点。

二、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进高校”巡回报告、“道德模范故事汇”巡讲等活动,出版《道德颂歌》——道德模范故事汇典型书籍,使道德模范事迹进机关、进厂矿、进社区、进军营、进群众头脑,引导人们见贤思齐。组织开展第四届大连市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活动,运用各类媒体广为宣传、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生动事迹和崇高精神。开展关爱帮扶道德模范活动,表达对道德模范的关心和敬意。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推出“大连好人榜”,发动群众通过网络投票广泛推举好人好事,力争不断有人入选“中国好人榜”,组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通过推荐评选好人,引导人们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开展修身律己活动。认真学习常州市创设“道德讲堂”的经验,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规范、有部署、有内容的标准,创建“德育堂”。深化“三管好、六个不”道德承诺,提高市民道德素养。深化“十星级个体工商户道德信贷”工程和“文明集市”创建活动,不断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注重培育道德文化,举办第二届“传承中华美德、建设和谐

3 大连”主题道德公益讲坛。

三、大力推进新时期学雷锋活动。

落实中央制定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方案,深入开展“以郭明义为榜样、做新时期雷锋”主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拓展活动领域,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雷锋号”和“雷锋奖章”评选表彰活动,培树各地、各行业学雷锋的先进典型,不断扩大先进典型的数量和影响,激发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形成相互激励、英模辈出的良好局面。组织新闻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一批社会反响强烈的重大典型,运用多种形式,选取多个角度,组织好报告会、传统媒体集中宣传,运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扩大典型影响,既注重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更注重宣传先进典型蕴含的雷锋精神,使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让典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编辑出版《新时代雷锋》——大连市学雷锋先进典型事迹汇编图书。举办“雷锋之歌”——大连市弘扬雷锋精神歌咏大会,展示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唱响文明大连,振奋城市精神。

四、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坚持为民惠民靠民。制定《2012—2014年大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切实办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调动人们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打造“三优环境”。应对当今社会工业化进程,打造优美环境,引导人们崇尚自然,善待

4 环境,平衡心理。应对城市化进程,打造优良秩序,引导人们明礼守法,谦恭友善,和谐相处。应对市场经济进程,打造优质服务,引导人们以义为先,礼貌待人,在岗位上为他人提供满意服务。营造浓厚氛围。举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论坛”,探索新形势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征文活动,在主要新闻媒体及大连文明网开辟专栏,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编印《大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编》,充分展示创建文明城市取得的成果。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测评迎检工作,在区市县组织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文明城市创建日常巡检活动,定期公布测评结果,推进文明城市创建长效化。开展“百名好楼长”评选及和谐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加强旅游风景区文明创建,评选文明风景旅游区。

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党政机关,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加强官德建设,形成良好政风,引导公务员为社会作出表率。在各个行业,开展“礼貌待人、诚信服 务”活动,以建设、交通、通信、卫生、公安、海关、税务、工商、旅游、电力、市政等窗口服务行业为重点,加强行风建设,大力整治诚信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讲求诚信的长效机制。在各类企业,开展践行道德承诺、负责任地做产品活动,深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主题教育,引导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参与创建文明单位活

5 动,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对各级文明单位进行综合复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予以通报或取消资格。研究文明单位创建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单位创建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五、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明确一个任务。结合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这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组织各用工单位和城市社区做好农民工的教育提高工作,引导他们在务工经商过程中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现代文明。抓好两项工作。抓环境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六化”工程,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乡风文明,广泛开展农村形势政策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实施农村科学知识普及工程,营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家风,邻里和穆、互帮互助的民风,移风易俗、科学文明的村风。坚持三个途径。坚持依靠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制定各种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坚持各方统筹,协调涉农部门,集中财力物力,逐项逐村推进,逐步实现整体提高。坚持城乡共建,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深入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爱家乡、建家园”村企共建活动,推进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创建工作,合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好四个载体。用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载体,推动

6 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用好文明村镇创建载体,促进村容面貌改善和文明乡风形成。用好文明集市创建载体,营造整洁卫生、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设依法经营、城市守信的市场秩序。用好农村文化广场载体,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实施精神文明特色创建工程。抓好旅顺口区“生态文明家园”、金州新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瓦房店市“五个一”村屯、普兰店市创建“文明村屯联合体”志愿行动、庄河市道德信贷、长海县獐子岛镇“道德大讲堂”、高新区农民工学校等特色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彰显社会道德风貌。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组织各类媒体制作刊播志愿服务公益广告,传播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志愿者心得征集活动,组织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志愿者积极创作弘扬志愿精神的文艺作品,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升志愿服务文化自觉。深入挖掘、大力宣传优秀志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先进事迹。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关心关爱志愿服务,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农民工、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突出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开展三项表彰活动,评选表彰优秀农民工、优秀志愿者和依托物业服务行业关爱空巢老人的优秀志愿服务站,广为宣传获奖个人和单位

7 的先进事迹。开展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动员专业文化工作者、社会热心人士、高校学生和基层群众文化积极分子参加公共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组建各类文化志愿者队伍。着眼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国际服装节等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开展交通环境改善、维护环境秩序、绿化美化环境、清理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志愿者培训班,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健全志愿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作用,完善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以登记注册、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和以星级评定、评选先进为手段的激励机制,用机制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上水平,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由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开展志愿服务立法调研工作,为推动我市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七、大力推进“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明确一个宗旨。始终坚持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宗旨。开展两大活动。组织开展节日民俗活动。举办歌会灯会、文体活动等,把我们的节日搞旺。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举办赛诗会、吟诵会以及写春联、猜灯谜等活动,突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成为文化传承载体。突出三个重点。突出未成年人,

8 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融入传统节日。突出人文关怀,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关爱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关爱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彰显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团结互助的风尚。突出营造氛围,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报道节日盛况,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八、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着力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以“心向党、跟党走”为主题的歌咏、读书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童声里的中国、中华是我家优秀童谣征集传唱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以“爱父母、敬师长”为主题的文明小博客、日行一善、美德少年评选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美丽的大连我的家”中小学生寒假征文活动;组织开展“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引向深入。诵读中华经典。与教育部门配合,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背诵、吟诵、运用上下功夫,引导孩子们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做好心理疏导。发挥大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做好心理咨询,着力治 “已病”;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着力治“未病”。加强阵地建设。用好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校外活动阵地,发挥高玉宝(名人)连锁站、青少年活动中心、

9 社区青少年活动室等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建设,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探索建设城市学校少年宫,为孩子们参加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我市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展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净化文化环境。坚持不懈加大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整治力度,抓好网吧管理,净化互联网、荧屏声频,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继续开展“远离网吧、走进书店”,“绿色网络大连行”等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育人作用。

充分发挥大连文明网在传播文明、引领风尚、推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围绕精神文明创建重点工作,设计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各种网上活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切实发挥大连文明网的宣传引导作用。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精神文明创建重点工作,组织网络文明志愿者撰写评论文章,参与网上讨论,发布博客(微博),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进一步壮大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传播社会正气的骨干力量。

第五篇:停车场建设立项申请

停车场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第三节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概况规划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项目所在地概况

第二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节建设条件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四章项目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项目需求分析 第二节项目建设规模 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 第一节停车场总体规划方案 第二节建筑结构设计 第三节人防工程 第四节电气工程 第五节给排水设计

第六章环境影响与劳动安全卫生 第一节施工期与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第二节环保措施 第三节环境影响分析结论与建议 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节能分析 第一节编制目的及依据 第二节能耗分析 第三节节能措施

第八章组织结构与项目管理 第一节组织机构 第二节项目管理 第九章项目实施计划 第一节项目实施进度 第二节工程招标

第十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第一节投资估算 第二节融资方案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 第一节财务基础数据 第二节财务评价

第十二章社会评价和风险分析 第一节社会评价 第二节风险分析

附表附表1 建设投资估算表 概算法 附表2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3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表4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6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附表7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表8 资产负债表

附表9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10 主要财务数据及评价指标表 附图

附图1 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附件

附件1 企业营业执照 附件

关于平江新城江星路绿地等四个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第一章

总论 项目名称平江新城江星路绿地等四个停车场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苏州市城北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联系人许湘恒 联系地址苏州市平江新城管委会 1XXXXXXXXXX 邮编215031 第一节 概述 一建设单位概况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苏州市城北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是经 苏州市平江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的有限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资产资本经营公司公司直属于苏州市平江新城管委会主要负责该项 目建设及运营期间的所有事务 苏州市城北城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 亿元主要经 营范围为城市建设项目投资销售建筑材料装潢材料等苏州市城北城 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宗旨是贯彻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 市化进程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城市规划市政府的可持 续发展战略决策负责重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苏 州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活动中 的导向和调控作用促进资本资产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流 动提升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的层次能级和效益促进城市建设资金的 合理配置和滚动增值为加快平江新城的城市化进程服务

二项目建设背景 2003年平江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以来新城的各项事业呈 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平江新城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化商务商贸区的目 标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开发先框架后建筑的建设原则坚持高 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开发理念加速推进各项基础公建 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把平江新城打造为苏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 和市域次级商务商贸中心 随着近年来苏州平江新城经济的快速增长私家车数量的增多城 市停车设施建设滞后使停车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日 益凸显尤其在中心商务区由于很多公共建筑配建泊位严重不足停车 位更是一位难求停车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交通发展和汽车消费的重 要瓶颈之一 平江新城政府为了配合新城的发展规划以及满足人们驾车出行 的需求杜绝停车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制约进一步完善平江新城的基 础配套建设实现平江新城的和谐发展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 步而行协调一致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包含四个地块的停车场建设工程 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平门塘与312国道交叉处西北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江乾路与312国道交叉口西北 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是为配合平江新城的发展规划完善平江新城的基础设施 建设杜绝停车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制约保证平江新城持续健康的发 项目建设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含4 个停车场工程的建设 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9524 平方米规划为 居住区级绿地拟以培植花坛草坪和乔灌木为主并利用地下空间建设 两层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 14000 平方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10638平方米规划为广场用地拟在地面种植生态绿化并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两层停车场 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约16000 平方米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10506平方米规划 为绿地公园拟在地面建绿化公园种植生态绿化并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两层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服务设施 总建筑面积约 16000平方,平川路西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7207 平方米规划为停车场用地拟建设地上停车场及服务物管等配套设施 项目建设期本项目按实施计划建设期控制在 年内其中前期策划与决策阶段及项目准备阶段约为6 个月项目具体施工阶段时间安排如下 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2012年2013月2013年11 平川路西停车场2013年11 月2014 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总投资为12300万元 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总投资为15580万元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总投资为11110万元 平川路西停车场本项目总投资为4400万元 本项目总投资为43390 万元项目资本金1413504 万元占项目总投 资的比例为 3258 由财政拨款解决债务资金为长期银行借款共 2925492 万元包括长期贷款本金 27300 万元以及建设期利息 195492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42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与研究范围 一编制依据

1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平江新城江星路绿地等四个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苏发改中心[2012]59 2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苏州市平江新城绿地地下停车厂规划方案》 3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试用版 8《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 年版 11《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 15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16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7 建设单位与苏州市时代工程咨询设计管理有限公司签定的技 术咨询合同书 二研究范围 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10 财务评价

11 社会评价和风险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平江新城发展的需求是解决城市停车难问 题的需要是符合平江新城规划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区域服务质量的需 要是解决城市发展与土地紧缺矛盾的需要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具有一 定的必要性 项目概况及建设条件《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是为配合平江新城的发展规划完善平江新城的基础设施 建设杜绝停车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制约保证平江新城持续健康的发 展而建设的具体建设 工程建设方案工程建筑方案结构工程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等进行了分析符合 相关设计规范及要求 项目投资及财务分析4143504 万元建设期借款利息为195492 万元ic 700 项目社会评价 不但能带动平江新城的发展还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同时 该项目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能带动周边区域的消费 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进程该项目的建设为平江新城的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苏州地区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主要建议 建议建设单位继续做好本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设计以节约投资提高效益 本项目债务资金共2925492万元包括长期贷款本金27300 元以及建设期利息1954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42 建议建设单位进 一步落实筹措方案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保证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单位仍应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联系包括规划园林旅游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多方征求相关职能单 位对本项目建设的建议和意见确保项目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 办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落实有关制度包括项目建设行政领导责任制项目法 人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招投 标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等建议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户存储专款专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概况规划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项目所在地概况 一苏州概况 地理位置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省嘉 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依长江是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江苏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 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 行政区划和人口苏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市区包括吴中相城平江沧浪金阊苏 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七个区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 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苏州市总面积为848842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64972 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 31772 平方公里张家港面积为 77240 平方公里常熟 109400 平方公里 太仓62000 平方公里昆山86490 平方公里吴江109290 平方公里 根据人口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423 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其中市区24524 万人比上年增加272 万人2011 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 571 万人出生率为 8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54‰2011 年全市人口数量详细分布情况如下市辖区24524 万人张家 港9079 万人常熟10672 万人太仓4704 万人昆山7236 万人吴江8018 万人 伴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苏州将吸 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可以预测苏州人口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 增长的态势 经济概况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 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积极推进体制和科技创新国民经 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1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7169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2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100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2 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996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5 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 面的财政投入为3727 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 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02 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202 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投资结 构继续优化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8 亿元增长57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189190 亿元增长20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0132 亿元增长272 占全社 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78 比上年提高13 个百分点 2011 年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07859 亿元比年初增 加4263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26 元比上年增长175 市区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33243 元比上年增长138 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 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 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45288 和116 民生保障日益加强发展成果惠及城 乡全市通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收入增长机制增加转移性收入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住房保障受益面扩大全市 2011 年新建公共租赁房 24549 套新建经济适用房 2081 套限价商品住房 12393 套新增廉租住 房501 套市区完成123 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14 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 综合整治任务解危修缮危旧住房 235 万平方米实施城区居民家庭改 厕工程7942 户改造城中村22 个完成328 万户天然气置换工程新增住 房公积金缴存人数526 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11617 亿元全市新建 改建城乡农贸市场 89 家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采集系统上线运行肉菜流 通追溯体系初步建成 二平江区概况 平江区得名于宋时苏州古名平江府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隅东沿 东环路西侧与工业园区相连南以相门塘干将河与沧浪区为界西以殷 家荡西口十字洋河西护城河与金阊区为邻北与相城区相接总面积约 225 平方公里平江区户籍人口约 232 万人流动人口约 84 万人下辖观 前平江路苏锦娄门桃花坞城北6 个街道和平江新城管委会42 个社区 居委会 平江区历来是苏州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进入 21 世纪以来平江 区率先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紧抓市退二进三的历史机遇以服务 业发展为重点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全力推动经济 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区域经济新活力不断迸发 2007 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1 亿元分别 同比增长1516183 其中实现三产增加值6737 亿元同比增长192 完成 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30475 亿元同比增长198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12362 亿元同比增长184 平江区正全面加快建设占地10 平方 公里的平江新城并着力将平江新城打造成为商务商贸之都人居创业 天堂 平江新城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北部南接苏州古城北依沪宁高速东 靠苏州工业园区西邻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苏州最重要的 交通枢纽中心和市域次级商务商贸中心 图2-1-1 平江新城区位图 平江新城内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苏州 火车站汽车北站轨道交通换乘站汇聚其中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优势通过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平江新城与国内各 主要城市紧密相连区域内道路网络采用方格网布局一横两纵快速路 系统和四横四纵主干道系统共同构成平江新城道路交通的主骨架规 划建设中的市域 S2S4 轻轨线南北纵贯新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便捷 大容量的交通系统奠定了平江新城无可争议的交通枢纽地位 自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平江新城围绕建设现代化商务商贸区 的目标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开发先框架后建筑的建设原则坚 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开发理念加速推进各项基础 公建配套设施建设 第二节 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1 年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以更好的指导 平江新城未来的建设不断提高控规的科学性权威性与可操作性为下 一步健康有序地开发提供依据和方向 图2-2-1 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优化 《规划调整》主要包括总则规划依据原则目标规划范围功能定位 人口容量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六线控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河道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导引地下空间组织市政公用设 施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地块划分及控制指标更新时序及政策建议附则 共十五个部分 规划中确定了地下空间沿人民路和平泷路两条轴开发中心商务 区各地块之间通道地下通道连接 第三节 建设条件 一地理位置 本项目所包含的四个停车场工程均位于平江新城内具体地址如 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平门塘与312国道交叉处西北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江乾路与312国道交叉口西北 平川路西停车场位于平江新城平川路北善根小学西二场址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项目所在地地势西高东低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地面以下 30 米内土体具有多层结构类型去除表层建筑地面覆盖层后自上而下 大体分布有六个地质层表土层 硬壳层 第一软土层第一硬土层第二 软土层第二硬土层非粘土沙层 水文苏州市区年平均水位 282 米最高年平均水位 327 28米之间地下水位受季节运河水位涨落发生变化也与排水情况 有关渗水层一般见于001 米至100 米之间本项目中三个地下停车场 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工程的排水以及地下建筑的防水工程 气象苏州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 气温年平均气温157最高年平均气温173 2002 最低年平均气温149 1980 历史最高气温3932007 历史最低气温-98 1958 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34 米秒年最大平均风速 47 1971年1972 年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居多 其次为西北风 冬季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0996 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5447 毫米 1957 年最小降水量6002毫米 1978 日最大降水量3431毫米 1962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8雪降雪次数平均1~3 次年最大积雪厚度26 厘米 1984 霜平均年无霜期321 天最早初霜期 10 最迟终霜期4 月18 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 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2001 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项目一般构 筑物提高一度设防 三其它配套条件 平江新城自开发建设以来就高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 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所需的给水排水供电等条件均能较好 地满足 给水排水平江新城内给水主干管东西向由 312 国道及北环路从白洋湾自 来水厂接入管径 DN1000 南北向由苏虞张连接线及创新路金光路从相 城水厂接入管径 DN1400 两路输水干管在区内环通形成联网供水同时 在主干道下布置DN600 给水管形成环状管网能够满足供水可靠性 项目所在地周围有市政雨污水次支管项目产生的污水可通过污 水专用管道收集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娄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道路上设雨水管排入市政管网和河道其中污水进入仅需在建设前办 妥相关许可手续 供电项目所在地区目前具备10KV 的高压线及380220V 低压电缆的供 电条件本工程由市政电网引入 10KV 四路专用电源作为地下空间商业 的主供电源三个地下停车场各拟建设两个变电室每层各一个地上停 车场设置一个变电室经过变压降为 380V220V 低压电源为整个停车场 供电 交通条件项目四个停车场工程均在城市道路旁交通十分便利项目设计时 应注意考虑本项目对周围道路交通的影响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是平江新城发展的需要 2003年平江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以来新城的各项事业呈 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平江新城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化商务商贸区的目 标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开发先框架后建筑的建设原则坚持高 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开发理念加速推进各项基础公建 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把平江新城打造为苏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 和市域次级商务商贸中心 随着平江新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也要同步推 进杜绝配套设施不完善而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制约问题保证平江新城 持续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苏州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和市域次级的 商务商贸中心 二项目建设是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进家庭的步伐加快城 市机动车发展迅猛截至到2011 月底苏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98 万辆其中私家车874 万辆平均每天上牌近400 辆年增长率高达 20 左右私家车数量突破百万大关已是指日可待相比之下城市停车设 施建设明显滞后使停车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停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尤 其在中心商业商务区由于很多公用建筑配建泊位严重不足停车位更 是一位难求停车难已经成为我市交通发展汽车消费的瓶颈之一通过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城市停车难这一问题 三项目建设是符合平江新城规划建设的需要 平江新城的发展秉持着先规划后开发的理念加速推进各项基础 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把平江新城打造为苏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中心和市域次级商务商贸中心根据《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 划》的内容对于本项目早有规划启动本项目是为了适应平江新城又快 又好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项目建设是提高区域服务质量的需要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平江新城地区交通和停车的环境缓 解区域内的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心商业商务区一位难求的现 象从而大大提高了平江新城的环境档次改善了新城的停车和交通的 状况缓解平江新城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大大提平江新城区域的服务水 平和服务质量对于提升平江新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提高平江新 城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影响深远 五解决城市发展与土地紧缺矛盾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城市已经变得十分拥挤土地不断被占用空气污染在加 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战争与自然灾害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人类 自身生存的威胁城市地面空间及上空被高层建筑和高架路挤占给自 然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开发地下空间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 土地紧缺的有效途径 耕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我国土地最多能供应 17 口的粮食是以人均耕地基本维持目前水平为前提的正规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并将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成为目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最 重大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保护现在耕地不被破坏有利于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人防工程其主导思想是以防止战争空袭为目的当时尚未认 识到地下空间与城市用地及平时用地的利用关系因而有相当多的工 程没有同城市建设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及城市化的程度不 断的提高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已被人们所认识 19 世纪是桥的世纪 20 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 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因此城市地下空 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 能保证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 是为人类活动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存环境通过改善城市空间环 境的质量来提高生活质量 本项目包含的四个停车场建设工程其中有三个是地下建设对于 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平江新城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停车 难问题的需要是符合平江新城规划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区域服务质量 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发展与土地紧缺矛盾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建设是很 有必要的 第四章 项目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项目需求分析 一项目区位 本项目包含四个地块的停车场建设工程具体建设地点如下 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平门塘与312国道交叉处西北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江乾路与312国道交叉口西北 平川路西停车场位于平江新城平川路北善根小学西本项目四个停车场工程均位于平江新城内所处区位位于苏州市 中心城区北部护城河以北在构筑苏州城市中心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 用作为重要的城市副中心之一交通枢纽现代商务生态居住三大城市 功能的定位已经明确 根据《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四个停车场地块周边的 用地目前处于正在开发阶段众多用地尚未建成已建成用地与正在建 设的用地目前已经按照规划进行实施 江星路地块北侧和西侧为教育用地南侧及东侧为商业用地其中 南侧已规划为多层综合性商场江星广场外围地区以居住用地为主 平门塘西地块周边的用地主要为金融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斜河浜东地块周边的用地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商办 混合用地以及科研设计用地 平川路西地块周边的用地主要包括教育用地医院用地以及居住 区用地 二交通需求预测 本项目属于公共停车场性质吸引客流基本都是小汽车出行由于 各类建筑均严格按照了苏州市停车配建标准进行了配建内部员工停 车位及大部分访客停车位基本在其项目内解决访客停车位不够的情 况下由外部公共停车场解决因此本停车场主要面向于周边地块项目 的访客停车需求 根据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分析通常大城市的停车步行范围为 100-300 米根据《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预测技术标准》 的相关调查商场顾客的购物时间约为 70 分钟行政机关访客的办事时 间约为40 分钟文化娱乐的办事时间参考商场顾客约为70 分钟医院看 病人员时间约为 90 分钟再适当考虑目的地与出发地的距离增加约 10-15 分钟左右的步行与缴费时间在高峰时段假设停车利用率达到 80 的情况下本项目停车设施发生吸引量如下表所示 表4-1-1 江星路停车设施的吸引量与发生量 停车目的 停车比例 周转率 吸引量pcuh 发生量pcuh 60 075 112 56 行政办公访客 15 120 45 22 化娱乐顾客15 075 28 15 居民 10 050 13 100198 101 表4-1-2 平门塘西停车设施的吸引量 与发生量 停车目的 停车比例 周转率 吸引量pcuh 发生量pcuh 60 075 126 70 行政办公访客 15 120 58 35 化娱乐顾客25 075 41 28 合计 100 238 141 表4-1-3 斜河浜东停车设施的吸引量与发生量 停车目的 停车比例 周转率 吸引量pcuh 发生量pcuh 60 075 122 66 行政办公访客 15 120 55 32 化娱乐顾客15 075 38 25 居民 10 050 23 17 100238 141 表4-1-4 平川路西停车设施的吸引量 与发生量 停车目的 停车比例 周转率 吸引量pcuh 发生量pcuh 35 006 40 行政办公访客30 120 38 35050 40 合计100 118 21 第二节 项目 建设规模 本项目包含4 个停车场工程的建设每个停车场的建设规模如下 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9524 平方米规划 为居住区级绿地拟以培植花坛草坪和乔灌木为主并利用地下空间建 设两层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 14000 方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所示表4-2-1 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图 工程名称 苏州平江新城江星路绿地及 地下停车场 总占地面积 9524 总建筑面积 地面一层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95249524 9524 建筑面积 3116 701565 701565 绿地率 不小于70 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350 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无障碍停车位 不少于5 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10638 平方米规 划为广场用地拟在地面种植生态绿化并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两层停车 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约 16000 平方米主要技 术经济指标如下表所示 4-2-2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名称苏州平江新城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 地面积10638 总建筑面积 约16000 地面一层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1063810638 10638 建筑面积 4116 801123 801123 绿地率 不小于70 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390 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无障碍停车位 不少于8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10506 平方米规 划为绿地公园拟在地面建绿化公园种植生态绿化并利用地下空间建 设两层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服务设施 总建筑面积约 16000 4-2-3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名称苏州平江新城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 地面积10506 总建筑面积 约16000 地面一层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1050610506 10506 建筑面积 4116 801123 801123 绿地率 不小于70 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390 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无障碍停车位 不少于8 平川路西停车场本项目占地面积7207 平方米规划为停车场 用地拟建设地上停车场及服务物管等配套设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 下表所示 表4-2-4 平川路西停车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图 工程名称 苏州平江新城平川路西停车场 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170 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 第一节 停车场总体规划方案 一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 江星路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平江新城江星路以东石曲街以北 占地总面积 9524 平方米本项目拟建地下两层停车场总建筑面积约 14000 平方米包括两层地下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配套设施地块 规划为居住区级绿地以配置花坛草坪和乔灌木为主也可适当布置一 些体育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并利用其地下空间配建停车场地 江星路绿地停车场位于绿地地下停车场共设两个车行坡道三部 楼梯一部电梯车行坡道为双向车道分别设于西北角和东南角楼梯设 于西北东南和西南角电梯设于东南角地面除出入口外其余设置景观 绿地 地下一层设有双层机械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其中按双层 机械式车位设置可停放约200 个单层停放约100 个非机动车停车场面 积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约为300 平方米可停放非机动车辆约180 地下车库普通车位按5324米设计机械式车位柱间距按76 米设计 地下停车场内部通道宽度均大于 55 米允许双向通行设置于西侧江星 路上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的坡道宽 81 米设置于南侧石曲街上的地下车 库出入口坡道宽85 米均能双向通行 为了保证江星路的通行能力建议地块西侧江星路上的出入口采 取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地块南侧石曲街上的出入口允许机动车左转 进入停车场出入口设置机动车限速让行标志标线 二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 平门塘西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平江新城平门塘与 312 国道交 叉处西北角占地总面积 10638 平方米本项目拟建地下两层停车场总 建筑面积约 16000 平方米包括两层地下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 配套设施地块规划为广场用地以配置花坛草坪和乔灌木为主也可适 当布置一些体育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并利用其地下空间配建 停车场地 平门塘西绿地停车场位于绿地地下停车场共设两个车行坡道三 部楼梯一部电梯车道为双向车道分别设于东北角和西南角楼梯设于 东北西南和西北角电梯设于东北角地面除出入口外其余设置景观绿 地下一层设有双层机械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其中按双层机械式车位设置可停放约260 个单层停放约130 个非机动车停车场面 积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约为320 平方米可停放非机动车辆约200 地下车库普通车位按5324米设计机械式车位柱间距按76 米设计 地下停车场内部通道宽度均大于 55 米允许双向通行设置于东侧平门 塘上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的坡道宽85 米设置于南侧312 国道上的地下 车库出入口坡道宽85 米均能双向通行 为了保证312 国道的通行能力建议地块南侧312 国道上的出入口 采取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地块东侧平门塘上的出入口允许机动车左 转进入停车场出入口设置机动车限速让行标志标线 三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 斜河浜东绿地及地下停车场位于平江新城江乾路与 312 国道交 叉处西北角占地总面积 10506 平方米本项目拟建地下两层停车场总 建筑面积约 16000 平方米包括两层地下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电间等 配套设施地块规划为绿地公园用地以配置花坛草坪和乔灌木为主也 可适当布置一些体育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并利用其地下空间 配建停车场地 斜河浜东绿地停车场位于绿地地下停车场共设两个车行坡道三 部楼梯一部电梯车道为双向车道分别设于东北角和西南角楼梯设于 东北西南和西北角电梯设于东北角地面除出入口外其余设置景观绿 地下一层设有双层机械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其中按双层机械式车位设置可停放约260 个单层停放约130 个非机动车停车场面 积不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约为320 平方米可停放非机动车辆约200 地下车库普通车位按5324米设计机械式车位柱间距按76 米设计 地下停车场内部通道宽度均大于 55 米允许双向通行设置于东侧江乾 路上的地下车库出入口的坡道宽85 米设置于南侧312 国道上的地下 车库出入口坡道宽85 米均能双向通行 为了保证312 国道的通行能力建议地块南侧312 国道上的出入口 采取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地块东侧江乾路上的出入口允许机动车左 转进入停车场出入口设置机动车限速让行标志标线 四平川路西停车场 平川路西停车场位于平江新城平川路北善根小学西占地总面积 7207 平方米地块规划为停车场用地拟建设地上停车场及服务物管配 电间等配套设施并配以一定的绿化 平川路西停车场共设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西南角和东南角停车 场设有机动车停车位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其中非机动车停车场面积不 少于停车场面积的2 约为150 平方米可停放非机动车辆约90 辆停车 场总共可停放机动车辆不少于170 辆停车场内部通道宽度大于55 允许双向通行地上停车场车位按5324 米设计出入口通道宽度均大于85 米均能 双向通行 为了保证平川路的通行能力建议地块的出入口采取右进右出的 交通组织停车场出入口设置机动车限速让行标志标线 第二节 建筑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主要规范和标准1《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年版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 年版

上一篇:道路水毁修复方案下一篇:对理财业务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