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

2024-05-11

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共7篇)

篇1: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4-7-23 14:38:00 阅读次数:

1128次

编辑:彭程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为了实现税收征管职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税收征管组织机构、征管人员、征管形式和征管方法等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所形成的规范的税收征管方式,通常表现为征收、管理、稽查的组合形式。先进的征管模式应时刻注视变化着的现实,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以确保征管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现行征管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97年开始,全国各地税务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征管改革,根据总局提出的 “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要求,建立了新征管模式。新征管模式的成功实施,为保障税务机关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效果有目共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以探索的方式加以完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过分注重征、管、查的外分离,降低了税务机关的整体行政效率。

为实现专业化管理,加强对征、管、查三者之间监督与制约,各地税务机关对基层税务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成立了征收分局、管理分局、稽查局。此举虽从机构上实现了征、管、查的外分离,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人员配备的影响,征管业务流程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外分离,如纳税申报由征收分局受理,而纳税申报的催报、税款的催缴等仍需由管理分局负责。由此造成纳税人办税多头跑、税务机关多头管,增大了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同时在税务机关内部增加了资料传递环节甚至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造成税务机关办事率效低下。

(二)过分依赖集中管理、征收,导致税源监控乏力。

由于各地建成了集服务、管理、征收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办税服务大厅,税务机关过于依赖集中管理、集中征收,在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税务机关的监控形式以“门诊”为主,主要依靠征收人员在大厅内依靠计算机对申报表的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和监控,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进行审核,对申报真实性的评估与判断准确性不高,这是导致零申报、负申报的主要原因。二是在认识方面的理解偏差,由于认为对纳税人的检查是稽查局的职责,管理分局人员只对纳税人的申报表、相关财务报表、资料为对象进行分析,对纳税人的上门辅导,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负变化情况等工作明显减少,削弱了对纳税人的全方位监控能力。三是税收监控存在着“盲区”。采取集中征收方式后,税务干部大部分时间在单位集中办公,很少深入生产经营一线调查实际情况,致使一些漏征漏管户不能有效地纳入税收监控。

(三)计算机的依托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

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加大了对计算机的投入,初步建成了总局—省局—市局—县局的四级网络,但对现有设备、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一是各地使用的应用软件不统一,如我省虽使用全省统一的征管软件,但网上申报应用软件却由各省辖市局自行开发,造成各地软件使用水平不一。二是基层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较低,县(市)局税务机关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较差,未能将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用到税收征管实践中去,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计算机信息利用率较低,与其它部门的信息联网、数据共享的步伐滞后,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四)缺乏对纳税人自行申报为基础这一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基层税务机关通常片面地认为税务机关只要对纳税人提出自行申报的要求就可以了,在培养和树立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观念意识上措施不多,工作缺乏深度。税收法规、政策的宣传、公告、税收知识的辅导也缺少必要的制度来保证。

(五)稽查体现不出重中之重的地位。

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将税务稽查工作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一些大案要案的相继曝光,有力地打击了纳税人的侥幸心理,也促使其主动纳税意识不断提高。但是,目前稽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查轻罚”、“重查轻执行”,即加强税务检查工作受的同时,其处罚力度却十分的不够,且大量的查补税款得不到入库,体现不出重点稽查打击、威慑偷税的作用。大多数偷税案件都是以补税加轻微处罚了事,至于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应刑事责任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税务稽查的实际功效因此也被大打了折扣。

二、对征管模式实质的思考与认识

深化征管改革,进一步发挥好现行征管模式的潜力和作用,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现行征管模式的实质。

(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

以申报纳税和税款解缴入库为主要内容的税收征收,作为事中控制,是整个税收征管的中心环节。集中征收可以防止专管员体制下“各税统管、统收”的随意性,实现税款征收的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又可以通过人员的相对集中,实现税收征收机构少、征收人员少、税收干部的政策素质高、征管装备水平高、征收效率高的“两少三高”目标。但,集中征收不能片面理解为单纯的征收地点的集中,其实质应该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网络实现集中接收和处理。税务机关应结合计算机网络建设,应用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结合“税银一体化建设”,加快税款征收方式的改革,实现税款征收的电子化、高效化。

(二)依法治税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最终目的

依法治税要求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按照税收法律、法规严格进行征收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税收征管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征管改革,逐步使征纳双方的行为走上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因此,一方面现行征管模式应从内容和形式上作调整和完善,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应加快税务司法保障体系的建设,发挥国家司法力量的强制威慑作用,严厉制裁破坏国家税收秩序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以保证税务执法的严肃性。

(三)加强税源监控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关键所在

税收管理的实质是对纳税人的管理,而对纳税人管理力度的大小一是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小,二是看投入资源的利用率的高低。在现阶段全社会纳税意识普遍较低,纳税人素质还不能达到普遍、如实、准确、按时办理纳税申报的情况下,要提高申报准确率、提高征期申报率、入库率水平,减少漏征漏管户的发生,降低负申报、零申报率,必须要加强税源监控。一是要结合科技兴税,将大量的管理服务工作交给计算机系统处理,把解脱出来的人力充实到税源监控岗位,加强税源监控力量;二是要合理配备监控力量,使税务机关能及时处理纳税人申报的各种信息,应用实地监控、计算机监控、纳税评估等多种方式,以提高税源监控的全面性、主动性和准确性。

(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是征管改革的核心问题

税收征管效率是指税收成果与征管付出的时间、人力、物力等征收成本之间的比较关系,是税收征管数量与质量的比较关系。在征管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提高征管效率这个问题,一方面通过改革实现合理设置机构,实现科学分工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的普遍应用以提高征管机构效率,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征管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基础管理,严格依法治税,提高征管制度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目标。

三、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总结几年来税收征管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税收征管改革的实质,抓住时机,选准目标,果断推进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提高征管效率。

为了加大县(市)局宏观调控力,减少管理层次,进一步发挥征收和管理两大系列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现有机构、职能进行重新调整,建立起一个以纳税人自行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多元化纳税方式并存,集中征收,统一管理,全面监控,重点稽查,优化服务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一个在县(市)局直接领导下的办税服务厅,推动为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设。

集纳税人纳税申报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务咨询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办税服务厅,是征管改革后组建的重要机构之一,是培养和树立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意识的重要渠道,是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主要窗口。管理、稽查工作的成败和得失,往往取决于纳税服务厅采集的各项涉税信息,可见,其处于税收征管的中心环节。因此,建立一个在县(市)局直接领导下的办税服务厅,是建立征收服务、管理、稽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的重要一环。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将办税服务厅从下属各分局中分离出来,有以下几点作用:

(1)提高税收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优化服务是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办税服务厅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向纳税人提供征收服务、办税程序服务、税收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前台管理服务。单设办税服务厅可以提高大厅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受理服务窗口,有助于为纳税人提供更为简捷快速的服务。

(2)可以为管理系列、征管质量、稽查的考核提供部分可靠的数据来源。现行的征管质量考核体系主要是以“七率”考核为主,而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等指标都可以从办税服务厅的工作内容中得到反映,单设办税服务厅可以提高以上数据的可靠度,便于县(市)局对管理、稽查系列的考核。

(3)由于实现了管理和征收的分离,县(市)局更容易制订一些必要的工作制度规程来规范依法治税和优化服务工作,且工作规范会变得更简易明了,这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撤消征收、管理分局建制,对县(市)局进行实体化改革。

改革后,县(市)局下设机构为一个稽查局和若干个税务所(仅承担管理职能),内设科室可调整为综合管理、法规、征收计统、纳税评估等科室和一个办税服务厅。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各职能科室的作用,增强县(市)局的调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减少重复劳动现象的出现。在原管理分局的基础上,按区域设置若干个税务所,解决目前体制条件下的税源监控薄弱问题,税务所建制为股(所)级,主要工作职能是履行税收管理职能,业务上由县(市)局综合管理科统一领导。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宜为:(1)传达、辅导最新的税收政策;(2)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及税源变化情况;(3)加强户籍管理,控制漏征漏管户;(4)指导企业正确使用和保管发票;(5)协助清理欠税和催报催交;(6)个体税收管理;(7)税务违章行为处理;(8)提供稽查选案信息;(9)帮助纳税人解决涉税疑难问题;(10)与当地乡镇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等等。设立税务所可以解决的问题有:(1)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管理力量,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征收任务中摆脱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税源监控乏力问题,防止漏征漏管的发生;(2)可以提高管理系列的专业化管理程度,按环节、职能设置岗位,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3)设置若干个税务所便于县(市)局合理摆布监控力量,实行就近管理,通过必要的考核,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税务人员奋发向上的积极性,确保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步伐,大力推进高科技的办税和管税手段的改革,实现税收信息的集中处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加快对征管、稽查和机关办公自动化等实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开展对税务机关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业已建立起来的计算机广域网、局域网,在实现系统内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快与纳税人、金融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部门的联网步伐。实现与INTERNET等社会公众网的联接,使税收信息不仅在税务机关得到共享,而且要实现全社会的税收信息共享,为网上申报、网上咨询、网上办税、网上举报创造条件。要全面推进办税方式的改革,扩大电子申报、电话申报、代理申报的应用程度,尽早推出纳税人网上办税,简化办税程序,降低办税成本,减轻税务机关前台信息录入的压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减少纳税成本,为新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监控方式,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1、注重税源调查,努力实现应收尽收的目标。搞好税源调查是实现税源监控的基础,在搞好税源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税源信息,掌握税源结构方式,解剖税源变化趋势,认真开展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纳税评估,筛选纳税异常户,为税务稽查提供选案服务。

2、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监控体系。开发、完善征管监控应用系统,依托计算机对征收全过程实施监控,提高税源监控的技术装备能力。

3、加大税源监控的力度,合理调配力量,努力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和所有税源的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正常户”和“漏管户”。

(四)建立强有力的税务稽查体系,加大税务检查力度。

纳税人能否真实申报,税收流失能否得到遏制,依法治税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稽查的威力,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税务稽查队伍。措施包括:一是改进稽查方式。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相分离的工作制度,形成新的稽查监控机制,新稽查机制是对纳税人经营状况、纳税状况等各种信息分析处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全面稽核检查。二是适时开展对重点行业或某类纳税人的专项检查,能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三是增强税务稽查的透明度,加大对重点案件的宣传力度,增强税务稽查威慑力。

(五)做好新征管模式下的业务规范和制度配套工作。

税收征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革命,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税收征管改革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配套、来保证、来完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应用新模式首先应当解决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查三系列的衔接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解决:(1)通过流程再造重组业务流程,明确各系列、岗位的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和考核标准。(2)各系列之间的信息实现电子化传递,规定办结时限,制定严格考核制度,提高传递过程的监控能力,确保传递渠道的畅通。(3)由于税务机关内部已经建立了广域网络,管理、稽查在工作中需要的各种信息可以从网上获取。(4)各县(市)局建立一个规范的征管资料档案室,各系列所产生的纸质资料统一由县(市)局进行管理,方便各系列利用资料。总之,实现以县(市)为单位集中征管的税收征管格局,是当前国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改革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为奇,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努力在实践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税收征管工作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是时代赋予当代税务干部的重任。(作者单位:启东市国税局)

篇2: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

2006-10-26 8:50 麟游县国家税务局【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加强了对“服务型”税收体系的建设,强调了对纳税人的服务,各级税务部门围绕纳税服务所做的大量工作日见成效,如:首问责任制、一窗式管理、咨询辅导、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款、票表供应等。这些举措在方便纳税人的同时,也在社会上树立起了税务机关的全新形象。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强调纳税服务,就是要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服务于经济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一、强化纳税服务是税务系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征管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于税收工作的深远意义,就在于它指明了税务机关作为党和政府联结广大纳税人的窗口和职能部门,必须把搞好纳税服务与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实现税收征管从“监督型” 向“服务型”的转变,将纳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认识纳税服务的深刻涵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已经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在服务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党和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多年以来,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文明用语、首问责任、限时服务、一窗式服务、宣传送达、培训辅导、办税人员管理、票表供应、多元化申报、电子缴款、公开办税、纳税人调查、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等。这些方式方法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纳入行政行为的范畴,但大多是行之有效的,只要在新的纳税服务规范中加以明确,便可成为行政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税收征管的实践及其发展变革的要求,一个科学、规范的纳税服务体系一般应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制度规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纳税服务内容取决于纳税人在办税中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的全面发展,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反映在纳税服务的内容上,更多地表现在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辅导、为纳税人申报纳税和办理涉税事项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接受纳税人就纳税事项提起的投诉并及时反馈结果,以及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特别是后者,是纳税服务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人性化原则在税收征管中的具体体现。如果纳税服务仅限于按照统一服务规范提供普遍的服务,不考虑不同纳税人的特殊情况,既不利于税务机关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和进行税源监控,也不能满足不同纳税人的特殊需要。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纳税服务需求,在服务中动态地予以体现,如对纳税人实行户籍管理、分类管理、评定纳税信誉等级等办法,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纳税服务手段是确保纳税服务方便、快捷的基础。纳税服务手段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所谓硬件,即指纳税服务的场所,要功能齐全,方便快捷,以集中高效地提供所有的纳税服

务;所谓软件,主要是指纳税服务信息化。网络实时在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特点为税务机关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充分条件,我们要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积极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实行多元化申报和银税联网的纳税方式,向纳税人提供网络服务和语音电话咨询服务等,使纳税人在现代税收管理中享受到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服务,同时也将税务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纳税服务制度是确保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约束机制,包括服务公开制度、服务管理制度、服务责任制度、服务便捷制度、服务评价制度等。特别是服务评价制度,应该成为纳税服务全部制度规范的核心。因为它除了包含对纳税环境、税收任务的要求外,更以纳税人满意度作为重要内容,体现了纳税服务的基本准则和最高标准。

税务系统倡导纳税服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淡化权力意识,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义务”的观念,充分认识搞好纳税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理解、关心纳税人的理念贯串在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在千千万万纳税人中树立起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从而真正体现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人民利益的本质特征。

二、强化纳税服务是依法治税、创新税收征管的必由之路

2001 年4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案)》,标志着我国 的税收立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进程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以往不同,新的《税收征管法》在重视税务机关权力保障和执法措施、保证税务机关有效执法的同时,强化了对税务机关规范执法的监督和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特别是后者,涉及新《税收征管法》近20 个条款,规定了纳税人享有知情权、隐私权、退税权、听证权、行政复议权、行政诉讼权、监督权等,同时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做出了许多“应当怎样行为”、“可以怎样行为” 和“不能怎样行为”的规定,确保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落实和不受侵害,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要求。

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所谓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自由开放为主要特征,而政府主要承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市场经济相关法律,以有效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承担的实际上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税收征管法》历史性地写入了大量的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条款,大幅度提高了对税务机关、税务干部行政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标准,昭示了税收征管工作从“监督型 ”向“服务型” 转变的现实紧迫性。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征纳双方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税收征管工作经常被表述为:税务登记、宣传送达、辅导咨询、发票管理、票表供应、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务检查、行政处罚、听证复议等。由于对纳税人是否能够依法、自觉纳税持不相信的态度,税务机关的基本工作方法必然是“监督打击”.这种

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致新《税收征管法》颁布实施两年多了,仍有许多人对其中保护纳税人权益、监督税务机关规范执法的有关规定表示不理解,认为税务机关权力越来越小了,纳税人越来越难管了。纳税服务的要求则不同,它是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依法、自觉纳税的信任为前提,是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的新型征管模式。这是税收征管在管理理念上的最根本的变化,也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必须要完成的一个转变。在这种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税收征管工作将形成“管理服务”型和“综合分析”型的新格局,税收征管工作可以表述为: 法规体系、组织结构、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源监控、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及征管信息化等。

纳税服务的思想和观念只有落实到有形的机制和规范中,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的纳税服务更多地局限于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工作的标准是虚拟的、软化的,许多事情难以量化,甚至可做可不做。作为行政行为的纳税服务则不同,它以行政规范为前提,工作的标准是实在的、硬性的,具备行政行为的一般特点,它意味着作为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税务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不执行或执行不好,就有可能造成行政违法的后果。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新的《税收征管法》写入了大量的、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条款,使传统的、具有较大弹性的职业道德变为具体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大幅度提高了对税务干部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税收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税收工作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要求。

所以,所谓“服务型”的税收征管工作,我们有理由称之为“纳税服务”。它以对市场主体自觉承担纳税义务的信任为前提,以税收法律为行为规范,反映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体现了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简化政府的审批职能,建立精简、统一、效能和服务的新型政府,为社会、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并把这项工作列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更加突出了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和职能的重要性。

三、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优化纳税服务,加强依法治税,是现阶段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课题,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税收理念建设和税收机制建设的大问题。既不能把它们对立地看,也不能把它们孤立地看,而是要辩证地看,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一,必须坚持国家税收和服务税收的辩证观

强调加强国家税收观念和提倡税收管理服务的辩证统一,指的主要是应正确把握两个基本方面 : 一方面,税收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宏观调控的必要工具,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的政权稳固和国家经济体系的成功运作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纳税人服务,创造条件为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合意的税收软坏境,变传统的“管制型”税收为现代的“服务型”税收,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就这一基本关系而言,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当我们讨论强化税收服务观念的时候,并不只是强调所谓的“纳税人缴税以换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这样一种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而是要通过税收功能的发挥,为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和政府适当导向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同样,当我们强调国家税收的重要

性时,希望税务机关以人为本,以为纳税人服务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尽全力地营造一个为经济行为主休服务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国税收机关加强了对“服务型”税收体系的建设,强调了对纳税人的服务,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强调服务税收就是要弱化税收与国家权力的联系,有的同志时常用国外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纳实践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对此,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的税收实践从来都是国家税收和服务税收的结合。西方国家税务部门在尽力为纳税人服务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基于国家权力而依法治税的精神,税收服务再好,税收强制性的一面始终不变。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税收理念和税收机制,仍然始终注重这样一种税收关系,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我国税收制度,就更应该坚持这一辩证观。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殷切地希望国家税务机关在履行国家行政部门职责的同时,切切实实地为纳税人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二,必须坚持税收服务的优化现

强化税务机关为国聚财和为宏观经济服务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提高税收服务的紧迫感。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优化”税收服务的观点,即应坚持税收服务的优化观。这里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全方位的税收服务体系和目标。从理论上说,服务型税收是一个包括纳税服务、执法服务、管理服务、咨询服务、维权服务等在内的多内容体系,服务型税收应坚持公平、效率、法制和以人为本等原则。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不断修正和调整服务税收的发展目标。二是税收服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应明确努力完善税收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各种制约因素从而向优化税收服务目标靠近的过程。理想优化不存在,但应追求现实优化的可行目标。三是必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努力优化税收服务。既然强化税收服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我们就应该在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关系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软坏境。要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规范征税服务体系,积极为各经济主体服务。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税收征管工作本身发生变革。

包括各级人大代表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看待税务机关是不是真正成为一个服务型税收部门时,一定是从一个发展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一定会以现实优化的标准来加以评判。只要税务机关以科学的服务型税收管理模式为目标,不断创造各种条件来提高税收服务水平,广大纳税人是会给予积极评价和肯定的。

四、优化纳税服务的新思路

其一,建立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

1、以队伍建设促服务理念落实。抓好税务干部的作风建设,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误区,形成“服务也是管理”的理念,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现代税收征管的核心任务。

2、以办税服务软硬件建设促服务水平提高。一是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确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纳税办法。二是尽量减少征管环节,本着方便纳税、讲求实用、减少征纳成本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办税场所,使纳税人能够在比较方便的时间、相对集中的地点,集中办理若干纳税事项,提高效率。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多种申报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

3、以信息化建设更新服务内涵。一是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电子税务局”。二是提升网络服务功能。

4、创新纳税服务体系。在树立税收服务观念的基础上,开展为纳税人服务的活动。一是积极推行税务公告制度,定期向纳税人提供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及涉税政策文件。二是坚持办税“八公开”制度,即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公开办税人员的职责范围,公开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务的时限、步骤和方法,公开服务标准,公开收费标准,公开违章标准,公开工作纪律和廉政规定,公开管理纳税人投诉的部门和监督电话。三是落实承诺服务,在承诺服务上要务实、求诚、守信。同时在服务内容上,要善于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建立人本机制,不断更新和扩充服务内容,使服务内容从工作服务拓展到权益服务、信息服务。四是增强公共纳税意识。对纳税人进行广泛、充分的税务宣传,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通过社会舆论的传达和感召,以增强纳税人对税法知识的了解,也体现对纳税人的尊重,从而提高纳税理论的高度。

其二,构建税收信用体系。

1、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管理上的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充分发挥税收稽查职能,通过严查重罚来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以取信于社会,取信于纳税人。

2、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约束和管理,并通过“治内”达到“治外”。建立健全职责分明、权责清晰、工作有序、考核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并与其他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相配套,使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机制成为现代化集约型税收征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根据为纳税人服务实际工作情况的需要,适时制定实施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工作规范、纳税人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实现税收信用信息资料查询的信息化、公开化、社会化。及时制定并执行纳税信誉等级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建设税收文化、形成大服务的观念。

税收文化是政治、社会对税收的影响、渗透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它由三部分组成:税收物质文化、税收制度文化、税收精神文化。

税收物质文化即税收办公条件、征管装备、税收执行效果等的集合;税收制度文化即税收人员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执法行为和制度约束等;税收精神文化即税务人员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行为取向等。

税收文化建设,首先应从理论上入手,进行税收文化理论的研究,从此引导税务人员的理想、思维、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其次,加强税收文化制度建设,它是税收文化的核心和准则。通过固定的行为规范,推动税收理论文化的发展,又将其成果化作用于税收文化的行为,把培养税务人员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为税收文化制度建设的重点。第三,税收文化行为是税收文化最真切的内涵,它反映着税收人员的品德、语言、仪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娱乐和工作等。进行税收文化行为建设要注意两点:一是塑造税务人员良好的形象;二是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其四,以贯彻WTO的透明度原则为契机,全面创新税收征管、强化纳税服务。

1、树立现代开放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税收观念。

2、坚持深化税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税制,使税法更准确地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稳定经济秩序和维护国家利益,使政府能更好地管理国民经济。

3、建立健全规范的税收行政立法机制,提高税务立法的透明度。

4、建设明确规范的税务执法体系,提高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司法的透明度。做到税务执法公开、公正、透明,依法治税。

5、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为落实透明度原则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6、优化纳税服务,提高文明服务水平,为纳税人进行纳税在各个环节上提供高效渠道和多种形势的便利。

7、通过整合组织建设与信息流管理,建立更有效的征管模式。

8、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素质,培养和引进学经济、懂法律、会管理、能用外语和计算机的管理人才。

篇3: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基础思考

1税收征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观念限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现

传统的观念依赖于按指令办事。在税务工作中, 税务工作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办税程序、业务流程, 忽视了信息化建设对人的行为、数据格式、数据的处理方式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 导致信息不灵、流程失控等现象的出现。在税收数据的采集、分析上, 受传统因素影响, 纵向系统的信息汇集多, 但是相匹配的数据却比较少, 现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在税收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致使税收具体工作与信息结合存在问题, 各个信息系统在具体工作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1.2信息技术发展与税收征管改革不相适应

一方面, 信息技术软件的发展速度快于税收征管优化的速度。信息的管理工作处于良好状态, 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征管流程相适应, 导致税收征管对税收信息化发展的制约, 影响管理软件运行的效果。另一方面, 征管流程某些方面的设置比较优化, 但在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综合软件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模块, 造成处理工作的繁琐和困难, 增加税收征管的成本。此外, 现实中还存在某些税收业务的征管未能纳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之中, 仍需要人力进行手工操作。

1.3信息数据低质阻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税务工作人员进行税收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一些单位计算机中储存的数据不准确、不规范, 甚至严重失实, 制约了对数据的分析、监控、管理方面等作用。其问题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税收管理行为仍然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多, 尤其是在欠税、滞纳金等问题上。信息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在短期内得到保证, 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基层单位的税收信息是否完整, 是否准确, 仍是值得怀疑的。

1.4税收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交互功能不足

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税务部门内部的业务应用和管理上。从税务部门内部来看, 税收相关数据缺乏深入的综合分析, 不少数据处于闲置状态, 没有实现信息的有效增值。并且由于各地方部门的税收应用软件不同、水平差异, 影响了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从与政府其他部门和税源的交互来看, 税务系统缺乏同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和大中型税源企业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功能, 因而无法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来提高税收工作质量。

1.5税收征管信息化人才匮乏

计算机是税收征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只有懂得相关的操作技术, 才能正确使用, 发挥其价值。但是目前税务工作队伍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整个税务系统存在重业务、轻技术的现象。税务部门中懂得税收专门业务的人员多, 却不精通计算机技术;而部门中专业的计算机人员, 懂得计算机技术, 但又不熟悉税收业务, 这种状况的存在阻碍了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2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建议

2.1重视税收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 形成丰富的税收信息数据资源

由于信息是可以经感知、认识、加工、处理、传递和转换的, 并能够通过深度开发, 以供人类社会利用的资源。信息效用具有累积性、间接性、时效性。大量零散的、片面的、不关联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交流和选择, 在带有交流当事人的个人观点和情感倾向的情况下, 形成有序、系统的新信息, 进而产生有效的信息网络。新信息价值的实现要与其他形式的信息相结合, 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能够发挥作用。

重点是建立税收数据资源的收集、加工和利用的标准化进程, 在对税收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的时候要重视税收信息的积累和整合, 并且注意发挥信息的时效性, 这样有助于使信息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重组出新的信息, 同时在征税过程中充分发挥税收信息本身的提供功能, 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对本系统自身的影响和对其他事物、信息的影响。另外, 对于税收信息的加工, 一方面, 要在充分的收集和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有价信息含量;另一方面, 税收的信息要与其他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的信息相交合, 在与各个部门的交流过程中形成高效的信息网络, 保证对各类税收有效信息的共享。增强各部门主体间信息的联系, 以便税务部门对相关情况的进一步掌握。

2.2调整现行的税务组织结构,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

根据信息化和业务流程的要求调整组织结构, 实现从直线型向扁平化、网络化的发展, 建立一套合理高效、与业务流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整合要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层次, 变层级型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组织结构。

税收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税务组织管理层次的减少、管理幅度的增大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保障。税务部门应用信息技术后, 税务组织内部大量的信息传递、沟通工作由信息技术系统来完成, 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和任务逐渐趋于标准化和程式化。下层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能够通过网络快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层管理者, 而上层管理者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了解下属的状况, 增强了上级对下级的有效控制力度。与过去相比, 拓宽了上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使原来需要多个层级才能完成的管理任务现在只需较少的层级就可以完成, 从而减少了组织的层级, 精简信息传递工作的人员, 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

2.3加强信息化税务工作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税务工作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 增强税务人员计算机操作和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 提高信息化普及程度。培养、引进精通税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充实信息化的税收工作队伍。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信息专业技术和税收业务知识的融合。税务系统在近年来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中, 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大部分地区都相继成立了计算机中心, 专门负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工作, 也吸收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值得注意的是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不单单是追求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应该把计算机技术与税收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增强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税收业务知识的了解程度, 加强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 促进业务人员业务知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的相互配合。建立一支既熟悉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税收工作队伍, 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

2.4设立专门的税收信息管理机构, 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 组建专门从事数据管理的税收信息管理机构。

税收数据资源是税收工作的基础, 是由各类税收数据的集合而成, 因此其规划建设相当重要。建立信息管理机构, 需要既懂税收管理方面业务, 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全面管理税收征管方面的信息和维护税收数据, 并对集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将税收数据转化为对税收征收管理有用的信息。该机构应该要实现:一是统一管理信息数据, 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优化, 并监控数据质量, 清理数据垃圾,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运用数据强化内、外监控, 对内监控征管质量, 对外监控纳税人的涉税活动和税负变化情况, 这需要建立在全面的信息数据的税收监控体系之上。三是对信息数据深层次的发掘, 进行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及应用, 定期发布数据分析报告, 促进税收决策和数据分析的结合, 为决策提供辅助参考, 着重确定税源管理重点与方向, 对纳税人涉税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

(2) 建立统一、集中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

从技术上保证税收业务流程和数据采集的统一, 为现代税收征管工作提供基础网络环境资源, 实现业务平台的统一化, 降低人为因素的干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配置适当的硬件设备和网络, 保证所建设的税收信息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 能够充分满足各种业务处理的要求。因而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现阶段各税务机关标准不一的硬件、软件、网络之间建立起共同的“语言”, 将各个税务应用系统连结成一个整体。

(3) 加快建设税务部门内外信息交换平台。

篇4: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刘长裁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 1

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

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

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篇5: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建设的思考

强化税收入库工作

修文县地方税务局六广税务所,承担着修文县六广、小箐、洒坪、六桶和大石共4乡1镇的地方税收工作,工作范围占全县10乡镇的一半,即习惯称呼的“下五乡”。下五乡地域广,纳税对象分散,税额不多,却又不能放任自流,这当中不光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真执行税法、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忠实执行党和政府赋予税务机关神圣职责的问题。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信念,六广地税所从理顺税收征管秩序着手,强化税收入库工作,从2007年起,连续3年超额完成县局下达的征收任务,被评为修文县地税系统先进单位、六广镇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税务机关的中心任务,是组织税收入库,而要使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就必须理顺税收征管秩序。从2007年起,六广地税所将分布在4乡1镇的纳税对象进行排查摸底,建档建卡,使之不重不漏。

从行业分类看,首先是砂石行业,过去,下五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砂石行业不景气,也就算不上大税源。随着贵毕公路的开通以及六广河大峡谷风景区的繁荣,带动了六广片区经济的发展,居民住房和单位建设的发展,也给砂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六广地税所看准了这一苗头,税收管理员深入到各砂石厂,结合安监、国土、工商部门对矿山的整顿,最后确立了8家比较上规模有档次的砂石厂为重点对象,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宣传政策,加深认识,让他们端正态度,据实申报,在此基础上,核实了各砂石厂应交税额,纳税人虽有想法,但对政策理解,乐意纳税,从而使砂石行业的税收足额入库。从2008年开始,砂石行业税收翻了几倍,对上述作法,县政府在全县非煤矿山税收清理工作会上,蒋志伦县长给予充分肯定。

在理顺了砂石行业之后,六广地税所又紧接着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系统清理。下五乡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加上建筑行业的崛起,有着大量的货物运输税源。为做到交通运输税款应收尽收,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先到国税分局取得增值税收信息,然后到涉税单位去深入了解,先发现部份单位从六广所辖区内运出的矿产品,在县境外去开具运输发票,影响了源头地方的税收。据此,他们向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局进行汇报,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六广镇党委政府还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督促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如实申报税款,如实在发货源头地开具运输发票。同时,乡镇政府还派人专人配合地税所,到企业监督检查,既维护了税法的权威,又支持了地税工作,更增加了地方税收。从而使交通运输税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理顺,辖区内17家源头矿山企业、125辆载重汽车、78辆农用车都纳入了规范管理,其中没有办理营运手续的车辆,也在积极办理相关手续。

在理顺砂石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的纳税关系后,六广地税所又对水泥预制行业、餐饮行业、商业零售、文化服务等行业,对他们作了进一步梳理,做到了理直气壮征管,明明白白收税。在理顺了外部环境之后,六广地税所又从自身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秩序上狠下功夫,进行理顺。六广地税务所有正式干部2名,助征员2名,共4名同志,承担着5个乡镇的地税工作,人少事多,点多面广,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为了干部队伍的建设,王雷局长、肖有光副局长及其他领导,多次下到六广地税所进行检查督促,在县局党组的领导下,全所同志,团结一心,坚定信念,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氛围。

全所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政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牢记“25个不准”不以权谋私,不违规操作,不因人而异,不管“来头”大小,认真执行税法,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廉政违规事件,是一支自觉遵守纪律的干部队伍。

在工作方法上,干部职工本着坚持原则,以人为本。坚持原则,即认真贯彻执行税法不打折扣;以人为本,即征纳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税干们不以机关干部自居,不搞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广大纳税人也要尊重税干们的辛勤劳动,征纳双方形成了和谐的鱼水关系。但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乐曲声中,也有个别不合拍的音符,在2008年10月的一天,有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因接到税收管理员下达的催缴税款通知书,不满税额太高而在税务所征收大厅横吵大闹,甚至出言不逊,面对挑衅性的举动,税干们挺身而出,义正词严给予驳斥,该人见吵闹无用,进而口出狂言,威胁税干。所长巫泽新同志不为所动,并告诫对方,说什么都无用,只有依法将税款缴纳,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该人见吵闹无效,只好悻悻离去。后来,在家属的帮助下,自己到税务机关交了税。后来通过多次接触,该人认识到错误,主动对税干们赔礼道歉,并握手言和,大家不计前嫌,征纳双方和好如常。

篇6:强化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永恒

【关建词】纳税服务 科学 管理 可持续 发展

【论文摘要】强化纳税服务是提高征管质量,完成税收任务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改善纳税环境、简化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税收执法、提高队伍素质五个方面 总结 了市地税局纳税服务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税收服务是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是融洽征纳关系,建设和谐地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省、市局工作思路,以办税服务厅为载体,以落实服务措施为着力点,以纳税人满意为落脚点,简化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丰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了纳税服务水平,为朔州地税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把整合办税窗口,改善环境作为优化服务的重点

办税服务厅是承担税款征收入库、宣传执行税收政策、展示地税形象的窗口,是直接反映地税部门服务水平的前沿阵地。我局办税服务厅负责市属近。

1 500 多户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务咨询、发票供售以及为零散纳税人代开发票等业务,年征收税款约 90 000 万元。办税服务厅的窗口设置,最初是按业务类型分设11个窗口,每个窗口的分工也比较明确。但是各窗口只接待本窗口职能范围的纳税人,受理单一的办税业务,分局之间、窗口之间、缺乏协调配合,造成窗口之间不同时段忙闲不均,特别是在纳税申报期,办税服务厅经常出现有的窗口前排起长龙,有的窗口空无一人的现象。有时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排了几个小时的队,轮到自己时却因资料不全、手续不合格等原因而被告知下次再来,从而导致纳税人对地税机关办事效率的不满意。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多次会议研究,决定对办税服务厅窗口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分行业、分管户设置的11个窗口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发票管理窗口、纳税申报窗口三大类,并采取综合服务与设置专窗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整合窗口职能,除了对外供售发票和办理税务登记两个窗口外,其余窗口都可以办理申报征收业务。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从以前的办一件事需要“到几个窗口、找多个人、出示几道手续、耗费大量时间,变为现在的到一个窗口、找一个人、出示一道手续,正常办税只需3—5分钟”。从根本上缩短了办税时间,节约了纳税人的办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

良好的办税环境,是服务质量的真实反映。为此,我局在机关组织开展了“优服务、创环境、促发展”等多项活动;在办税服务厅开展“假如我是纳税人”换位思考活动和比开票数量、比开票质量、比服务态度的“三比”系列活动;推行准时、限时、延时的“三时”服务;倡导符合政策的事项坚决办,手续齐全的事项立即办,涉及其他部门的事项协调办,需特殊办理的事项优先办的“四办方针”;落实首办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提醒服务、弹性服务“五项制度”。在搞好纳税服务的同时,把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先后为93户下岗职工免费办理税务登记证,免收工本费

1 860元,累计优惠税收63.6万元。并对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人设立专门的办税服务窗口,为其开设“绿色通道”。不仅充分发挥了地税部门服务社会、服务 经济 的职能,帮助 企业 共同应对 金融 危机的优势,而且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受到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把落实两个示范,简化流程作为优化服务的.措施

“两个操作示范”是将抽象的 法律 规定整合为标准具体的办税实务。我局一直把 “两个操作示范”作为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的模式,按照“科学、简便、实用”的原则,把各种涉税事宜对照操作示范进行了简化和整合,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规范了工作程序。目前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等14项涉税事项,只要提交的资料齐全,填写的内容符合规定,办税服务厅受理窗口就给予及时办理。纳税人申请办理需要管理部门、征收部门共同审核、审批不能当场办结的涉税事项,只要纳税人符合受理条件且手续齐全的,就安排专人受理,专人传递征管资料,使纳税人不用在各分局和各业务部门之间来回跑,只需在约定时间到指定窗口领取审批资料即可。正如神电大唐集团公司办税人员所说:“以前我来税务局办理缴税业务,经常在分局与分局之间、分局与办税服务厅之间来回跑、多头找,如在办税厅碰到排队现象,一等就是大半天。简化和整合办税流程后,只要到专门窗口申请办理按时取结果就行,办税厅排队现象也基本看不到了。”

三、把量化考核指标,强化管理作为优化服务的保障

科学严密的考核体系是工作相互衔接、规范有序运行的保证。我局先后制定了《一分局机关考核办法》、《办税服务厅考核办法》、《窗口工作人员守则》等规章制度20项,覆盖了税收宣传、咨询辅导、办税服务、服务效率、服务承诺、政务公开等10项具体考核内容,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目标、工作流程、考核和奖惩措施,以分解岗位职责为基础,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以明确办税流程为重点,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以实地检查、不定期抽查、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对各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解决了“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在日常考核方面,我局在办税服务厅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办税服务厅的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着装、在岗和值班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由于考核严格,管理规范,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一致好评。我局先后被省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和谐单位”,被市局评为“规范执法示范单位”,办税服务厅被市政府授予“青年文明号”、被市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篇7:如何强化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工作

关键词:房地产业,税收,加强征管

一、分阶段纵向分析房地产企业税收征收状况

我们将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预售、竣工交付三个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信息包括应取得的资料、涉及的税种、税收管理风险点分别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如表1、表2、表3所示。

二、横向分析房地产企业的涉税问题

(一) 收入的涉税问题

1. 预售房款不能按时申报纳税。2.预收账款不能及时结转收入。3.故意隐瞒商品房销售价格或故意压低房价。4.拆迁补偿住房不按规定计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拆迁补偿回迁户有三种补偿方式:货币补偿、房屋产权调换、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国税函[2010]22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六条的规定:“房地产企业用建造的该项目房地产安置回迁户的, 安置用房视同销售处理。”可见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均应按规定确认收入, 而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此类补偿方式未按规定确认收入也未申报纳税。5.以房抵债, 不作销售。6.将价外费用和代收的各项款项不计入或少记营业收入。

(二) 成本的涉税问题

1. 开发成本的归集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六项构成划分不清, 不能正确的归集。对同一开发项目的不同组成部分, 其定价、功能、成本等存在较大差异时, 没有按《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国税发【2009】31号) 规定的成本核算方法, 作为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核算。

2. 开发成本的结转不规范。

表现在大部分企业不能严格按照《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 (国税发【2009】31号) 的规定来核算成本, 由于在完工时有些成本取得不了发票, 无法全部归集完, 有的房地产企业以总成本与规划总面积的比例来核算已售面积的成本;有的房地产企业按规定不能准确预提公共配套设施建造费用;有的房地产企业年终不按规定结转已完工产品成本。

3. 开发间接费用分配不合理。

一些房地产企业对开发间接费用应当如何在已完工开发产品和未完工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如何在已销售开发产品和未销售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概念不清, 从而导致开发间接费用分配不合理。

4. 人为操纵开发成本的列支。

三、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税务部门的管理形式是一种事后管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工作管理的基本上都是在事前进行管理, 立项批文没办好、设计图纸可行性研究没到位、前期费用没有交齐, 就不能进行开发, 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而税务部门的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 不会影响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过程。

(二) 涉税信息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部门配合缺乏合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很多基础信息来源于建设局、国土局、规划局、房产局等其他部门, 由于信息不能共享, 从而导致税务部门的信息来源不畅通。

(三) 实际征管工作难以到位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环节多, 周期长, 会计核算复杂, 对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系统化、连续化的管理难以到位, 导致税收征管存在诸多问题。

四、强化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工作几点建议

1.加强对房地产企业收入真实性的实时监控。2.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严格审核。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间接费分配合理性的审核。4.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确保涉税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5.加大日常巡查力度。

参考文献

[1]艾建国, 吴群.估价不动产[M].农业出版社, 2002.

[2]宋健民等.房地产估价系统OMT对象建模分析[M].低温建筑技术, 2002 (03) .

上一篇: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党代会代表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下一篇:高校学生民主评议党员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