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2024-05-19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20XX年我社区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湖熟街道计生办的正确指导下,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狠抓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网格化管理,筑牢服务根基

龙都社区现有流动人口303人,其中流入人口299人,育龄妇女127人,已婚育龄妇女107人,流出人口4人,已婚育龄妇女2人。

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实际情况,加强服务网络建设,社区计生专干每季度对公安新增流动人员上门进行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并及时录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对网格内的各类管理对象底子情况。

二.立体化联动,实现综合治理

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严格落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每月一小查,每季一大查,并登记建档。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要求建设施工单位先查验婚育证明,后签订劳动合同。社区与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签定计划生育实施合同;与房屋出租户签订房屋出租综合管理责任保证书;社区与驻区单位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双向服务协议书,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广大流动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三.均等化服务,生育生活零差别

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做到了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计生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对新婚流动人口提供个性化新婚咨询服务;对即将怀孕的流动妇女提供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对流动老年人群提供心理关怀.生活扶持;对已婚流动育龄妇女提供免费技术服务(三.九月份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进行B超.访视服务达102人/次。)

四.做好返乡流动人口服务工作

对返乡流动人口及时进行走访,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对未建档人员及时纳入管理,掌握第一手的流动人口信息资料,为返乡服务对象开展一次免费B超.尿检服务,为检查中发现疾病的育龄妇女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指导,实行动态跟进服务,提高社区流动人口数据库质量。

20XX年我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有一些困难有待解决,总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困难再大,我们社区全体人员都有信心.有决心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篇2: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一、扎实开展,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落实四项措施,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协调,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每季度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研究总结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成立了以局长叶小玲为组长的督导组对相关部门、各街道试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二是信息共享,强化出生实名制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向辖区计生科提供免费住院分娩信息,各医疗机构出生信息当天录入出生实名制信息系统;三是推进亲情,为全区1万多名流动育龄妇女发放亲情服务册,落实免费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落实率;四是上门服务,集中开展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宣传服务活动,进行避孕节育方法指导、药具知识咨询、发放避孕药具,完善流动人口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登记册,实时掌握药具使用情况,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免费避孕药具获得率。

开展三项服务,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宣传倡导服务均等化。各街道组织爱心服务宣传小分队深入流动人口集中的市场、工地、小区、客运站,开展宣传,发放环保购物袋、爱心杯5万余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指南》2万余份。全年组织社区文艺活动20次,举办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心理咨询、避孕节育、“新市民婚育讲堂”等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0期,共培训2500余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二是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均等化。扎实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春季流动人口集中信息采集核查工作,以社区、城中村和新建小区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核查,采集流动人口53875人,登记出生589人,使我区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基础工作更为扎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各街道均配备两名操作人员,保证每日提交和反馈信息,上半年全区网络应用率达100%,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全员流动人口新建库1973条,共提交育龄妇女信息1655条;积极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开展“三查”18343人次、免费计生手术111例。四是认真开展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

今年我区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共抽取5个街办,街道流动人口基本数据已将上报。三是生育关怀服务均等化。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成立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82家,覆盖率达92%;开展了“关怀关爱”活动,在西安北站、盛龙广场、西安北客站开展集中宣传,免费发放《致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一封信》1万余份,计生小礼品1000余盒,避孕药具4.5万余只。慰问流动人口困难家庭25户,送去米、面、油等物品,发放现金3200元。在25个青春健康项目点,开展流动人口青春健康教育,15个校内项目点和10个社区项目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19场次,服务学生和社区群众2500余人次,对辖区30家餐饮、药店企业管理责任人进行项目主持人培训,青春健康项目背景、内容以及主持人工作技能,把我区生育关怀-青春健康工作真正地深入到工作场所,让更多的未婚青年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20xx年各社区开展了“心理健康进社区”、“心灵成长计划”、“爱在流动”等系列活动30次,营造了全社会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多样,开展特色工作。

继续开展国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王前社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心理健康干预项目,上半年王前社区开展流动人口心理咨询活动8期,举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及“家长如何学会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系列培训5期,组织志愿者与流动人口问题子女进行“1+1”结对服务,社区活动中积极邀请流动人口参加为流动人口发放消毒液、购物袋等小礼品1000余份。

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社区,提升百花园社区的人口计生工作,对社区人口进行了重新摸底,明确了人口底数,依托人口学校,发挥计生协会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加强专干和楼长的培训,强化优质服务,全面打造标准化示范社区开展市场计生服务室特色工作,在大明宫建材家居钻石店打造了计划生育服务室,设立大型药具自取箱一台,对流动人口员工进行了上门宣传和登记,发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指南》550册,药具1200盒,送服务上门方便群众。服务室开展流动人口一胎生育登记及流动人口婚育证代办,每半年开展一次三查,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及早教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整合资源,强化工作。

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整合卫生计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工作服务均等化工作,培训人员,以计生促卫生,以卫生促计生,进一步全面推进均等化工作。

(二)落实卫生五项工作,加强计生三个均等化。将卫生五项均等化工作纳入基层卫生日常工作,健全制度,强化考核。坚持做好计生三个均等化,开展各项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推动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三)突出特色,扎实做好社会融合工作。

篇3:公安工作中流动人口管理平台设计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系统,设计

一、引言

流动人口的管理一直是公安系统人口管理的一项相对的短板, 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口管理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 人口信息不能共享, 为公安的管理和决策带来较大的麻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流动人口的系统化管理就成了人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技术模型

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的设计采用ASP.NET技术, 利用B/S结构模式, 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其优点在于B/S结构的系统具有相对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 并且相对成本更低。数据库选择SQL数据库做为其核心数据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能采用SQL语言来对数据库和数据的信息访问等进行设计和研发, 同时集成了数据存储过程、视图设计等, 并且与ASP.NET进行数据访问的融合, 能够更方便地进行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并且SQL SERVER具有更大的存储空间, 为巨大的人口信息资源的存储提供了空间保障, 系统也能具有较好的伸缩性和可用性, 很适合用来对流动人口管理进行设计采用。

三、流动人口管理功能分析

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平台的研发需求, 针对公安局的人口管理特点进行扩展, 主要包括人口的信息采集、人口的信息交换、人口数据的办公业务管理、以及整个平台的系统管理等功能。需求如图1所示:

具体的功能分析如下:

1.流动人口数据的采集。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先要保证基层民警对人员进行信息录入, 并且可以对数据记录进行修改, 同时, 需要在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中, 对人员信息进行查询和添加等功能。

2.流动人口数据的交换。流动人口数据信息由人口附属信息和人口的基本信息组成, 包括姓名、住址、性别, 年龄、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等信息, 数据信息进行分布式存储, 人口基本信息为主, 其他信息以此为主键查询进行扩展。数据平台交换的功能也需要实现。

3.流动人口信息的业务管理。在平时的流动人口系统管理过程中, 需要民警对特定的人员信息进行通信、提示待办信息、发布情况说明等, 同时也需要对流动人口与其他省市的公安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4.平台系统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平台中, 不仅要对系统维护, 也要对不同的用户设计相应的权限, 实现对特定数据的授权查询和查看功能, 对系统进行分级分别分权限进行管理。

四、流动人口管理平台设计

1.系统设计的原则。流动人口管理系统设计采用三层架构标准, 利用ASP.NET技术, 为保证系统达到要求, 采用以下设计的原则:1) 先进性设计原则;2) 安全性设计原则;3) 科学性设计原则;4) 合理性设计原则;5) 可扩展性设计原则。

2.系统结构设计。系统采用B/S结构进行设计, 把系统分为应用层, 中间层和数据层三个部分。其中主要是要实现应用层和数据层的操作。体系结构如图2:

3.网络设计。公安系统的人口的基本信息单独进行设计信息的录入入口, 形成孤立的人口信息资源库, 可以充分保证人口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根据行政区域的区别, 在设计中按照省、市、区县、街道等对人口数据资源的管理和操控办法以及网络水平进行综合的考量, 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根据公安系统专用政务网络, 专线网络以及公网进行系统接入。

4.系统设计。在公安系统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里, 系统的设计采用UML模型进行交互设计, 对系统的登录序列、信息查询序列、人口信息添加序列、人口信息删除序列和人口信息更新序列。

流程图的设计, 需要执行信息添加流程、信息删除流程、信息更新流程以及信息查询流程。

5.数据库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公安工作中流动人口管理平台, 是针对流动人口信息记录的管理进行设计的管理系统, 主要包括用户权限等信息、人员基本数据信息的数据记录操作和管理记录的操作。

在数据库的设计中, 建立了数据库gapeople, 根据软件的需求进行分析, 在数据流程中包括文档管理的内容信息, 人口的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外的人口额外信息, 系统用户管理等, 一共设计了四个表来进行存储, 分别为文档管理的内容信息gawendanginfo, 人口的基础信息gapeople, 基础信息外的人口额外信息gamoreinfo, 系统用户管理gauserinfo。

五、小结

本文对公安工作中的流动人口管理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 分析了其设计流程和具体的内容, 阐明了系统的功能, 并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 符合公安工作中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平台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正华, 张羚广.人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3, 18 (3) , 26-28.

[2]左齐.综合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理论与计算机设计[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34-35.

[3]张红林.公安部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篇4: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

关键词: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3-0066-10;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4年年末,全国共有流动人口2.53亿人。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是决定劳动力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城乡流动人口能否在城市立足的关键,关乎其自身生存发展状况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工作时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既是研究劳动者为获得效用最大化、合理分配工作和闲暇、决定提供多少劳动供给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是衡量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其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已经成为公共政策中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85%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其中有一半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1—60小时,近1 /3的农民工周工作时间超过61小时。根据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计算,农民工周工作时间达6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43.97%,远远大于城镇居民的4.85%。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劳动法》规定的标准(程名望、史清华、潘烜,2012[1];谢勇、史晓晨,2013[2])。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和较差的就业环境所带来的身心不适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的障碍之一。对于农民工工时较长的原因,根据劳动经济学中与劳动供给的相关理论可知,处于低工资率水平的流动人口工资增长所带来的替代效应比收入效应更有优势。实证研究中有学者认为由于其所处次级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力造成的(程名望等,2012[1]),还有学者认为在强资本弱劳动的态势下,贸易开放是造成农民工工时过长的主要原因(钱箭星,2009[3];王小洁,李磊,刘鹏程,2014[4]),但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技术溢出效应降低了部分工种的工时,均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用时标准更为合理(王小洁等,2014[4])。研究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及影响因素是研究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劳动力供给、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的重要层面,这对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民工融入城市、劳动力有效配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内针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研究时间不长,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工时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够,相关文献屈指可数(朱玲,2009[5];程名望等,2012[1];谢勇等[2],马秀颖等[6],2013;王小洁等[4],石丹淅等[7],2014),且多以小范围的统计性描述为主,缺乏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另外在进行工作时间分析时,学者们更多从每日工作小时数①①仅孙汝祥(2006)、谢勇等(2013)、王小洁等(2014)是从周工作小时来分析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来分析工作时间,笔者认为不仅应该考虑日工作小时数,还应该兼顾每周工作天数,因为作为次级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流动人口休息休假的机会很少,周六日加班是正常现象,因此本文同时考虑日工作小时数和周工作天数分析周工作小时数,这样使得对于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度量更为精确。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1.使用样本量大、代表性强、时间近的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更具普遍性。2.以周工作40小时、60小时、84小时为分界点对流动人口适度工作时间进行界定和度量,将流动人口劳动强度按照工作时间划分为舒适劳动、可承受劳动、过度劳动、严重过度劳动四种情况。3.分析的角度全面,从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就业行业、就业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域、工资收入等就业特征全面分析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②②论文中的数据如无特殊标注均来自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此数据为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且调查过程中采用了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2013年5月份年龄为15-59岁在本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调查范围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得调查结果对全国和各省都有代表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就业与收入支出情况、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四方面,其中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就业与收入支出情况这两大块内容包括了流动人口就业者的性别、年龄、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户籍地、流动范围、外出工作年限、就业状况、未工作原因、流入本地原因、流入本地时间、就业行业、就业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身份、就业工资收入、每周工作天数、每日工作小时等信息,丰富的调查信息使得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可以使用很多影响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个人特征和就业特征的变量。调查的流动人口样本数为198795人,其中乡城流动人口占多数,为169650人,所占比重85.3%。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共有处于就业状态的流动人口167210人,其中男女流动人口就业者分别占比为59.3%、40.7%;乡城流动人口为142843人,城城流动人口为24367人,分别占比为85.4%、14.6%。

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工时有关的为两个问题:1.每周工作的天数;2.每日工作的小时数。本文利用周工时数对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进行测度,其中周工时数=每周工作天数×每天工作小时数。在计量分析中为了便于进行对比,仅使用就业身份为雇员的流动人口。

三、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现状分析

本文分别以周工作小时数40小时、60小时、84小时为临界点③③选这三个时间段作为临界点是因为若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计算,周工作小时数为40小时为法定标准工时;若按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6天来计算,周工作60小时,周末还可以休一天,能够为劳动者身心所承受;周工作84小时,则可以看成即使每周工作7天,每天也得工作12小时,远远超出了可承受范围。,将周工作小时数≤40小时界定为舒适劳动;40小时<周工作小时数≤60小时为可承受劳动;60小时<周工作小时数≤84小时为过度劳动;周工作小时数>84小时为严重过度劳动。

根据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周工作小时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详见表1):流动人口周平均工作小时数为60小时,其中仅有14.7%的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在劳动法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每周工作时间小于等于40小时,40—60小时的为44.74%,周工作小时数超过60小时的比重高达40.55%,说明流动人口工时普遍较长,且长此以往较长的工作时间和较强的劳动强度会有损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如果进行乡城对比不难发现,乡城流动人口的超工时工作现象比城城流动人口更为严重,乡城流动人口平均周工作小时数为61小时,城城流动人口为54小时,且乡城流动人口周工作小时数为40小时之内的占比仅为11.88%,比城城流动人口低近20个百分点,说明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较为恶劣,工作时间明显超时,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劳现象。

(一)不同劳动者特征的工作时间描述

表2为流动人口周平均工时、工时分布及劳动者特征对比,从年龄分布来看,35—44岁的周平均工时最长,其次为45岁以上流动人口,再次为25—34岁,15—24岁流动人口的周平均工作时间最短,如果从各年龄段的工时分布来看,年龄越大,过度劳动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越多。从受教育程度看①①调查问卷中受教育程度主要分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8类,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实际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未上过学和小学合并为小学及以下为第一类,初中为第二类,高中中专合并为第三类,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合并为大专及以上第四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技、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周平均工时分别为:62.8、62.1、58、49小时,这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人口的周工作时间越短,且初中及以下劳动者过劳现象严重。男性流动人口无论是周平均工时还是过度劳动时间的比重值均比女性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周平均工作时间比未婚者长,且周工时超过60小时的比重比未婚者高近15%,说明已婚者为了供养家里开销不得不靠延长工作时间甚至过度劳动来挣得较多的工资。将外出务工年限分为5个区段,结果发现外出务工年限越长,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负荷越大,外出务工年限小于等于1年的流动人口周平均工时为57.8小时,有33.09%周工时超过了60小时为过度劳动状态,而与之相比较有10年及以上外出务工经验的劳动者周平均工时为62.3小时,且有47.08%周工时超过了60小时,其中有5.42%为严重过度劳动。

(二)不同就业特征的工作时间描述

从就业身份来看,自营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最长,周平均工作时间为67.7小时,雇主为66.9小时,雇员为55小时,有六成多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处于过度劳动状态,且近8%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为严重过度劳动。从就业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社会服务等低知低薪服务行业流动人口周工作工时最长,且超时劳动严重。其次为第一产业就业者,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采掘建筑水电煤供应行业周工作时间相当,高知服务行业工作时间较短,且在高知服务行业内部工作时间与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包括教育文化及广播电影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高知低薪服务行业周工作时间较短,比流动人口周平均工作时间低12个小时。从就业职业来看,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工作时间较短,平均周工作小时数为43.7小时,专业技术人员为50.8小时,生产人员为57.5小时,服务人员最长为62.3小时。从工时分布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办事人员标准工时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服务人员、生产人员的过度劳动严重。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公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时间最短,而个体户工作时间最长,且有52.72%属于过度劳动状态,6.77%属于严重过度劳动状态,这说明非正规就业单位过劳现象更为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就业地域①①就业地域主要是指农民工在何处就业,文中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于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将就业地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其中东部为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海南省、辽宁省、福建省11省市;中部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8省;西部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2省市自治区。来看,东部周工作时间最短,平均为58.9小时/周,中部最长为61.9小时/周。东部地区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比重为36.47%,中西部过度劳动超强劳动强度现象比东部更为严重,说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溢出效应,使得劳动者劳动生产率提高,工时得到缩短。从月工资收入来看,工资水平越高,周工作时间越长,月工资4000元及以下的流动人口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的居多,而月收入为4000元以上的流动人口有45%左右工作时间集中在60—84小时,说明流动人口的高工资不是劳动价值的真实体现,而是需要耗费更多的工作时间来获得。

四、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

由于被解释变量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取值具有序列等级特点,因此本文选用了有序概率模型(有序多分类回归)展开研究。

(二)变量设定及定义

模型所采用的因变量是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为有序多分类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的X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外出务工年限等个人特征变量,就业行业、就业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月工资收入等就业特征变量。各变量的具体设定情况见表4。

(三)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为了筛选可能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间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本研究分别就年龄、受教育年限、外出务工年数、月工资收入数值型解释变量,性别、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0—1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工作时间) 进行相关分析①①虽然理论上讲工作时间与就业行业、就业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有相关性,但是由于这些变量属于分类变量,故在相关分析中略去,在回归分析时加入。,输出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工作时间与上述个体特征变量和就业特征变量都有显著相关关系,适合纳入后面的回归分析模型。

(四) 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回归结果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有序多分类回归的结果相当于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中的系数b值,正向的参数估计值表示随着位置自变量取值的上升,序次因变量取较大分类值得可能性也上升,相反,负向参数估计值意味着随着位置自变量值的上升,序次因变量取较小分类值的可能性更大。[8]

通过表6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有序多分类回归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大多显著。

与城城流动的人口相比,乡城流动者工作时间过长的可能性会提高49%。说明由于劳动力市场隔离的存在,乡城劳动者较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企业,工作时间较长。

1.个体特征变量方面

性别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男性与女性相比,劳动时间过长的概率会提高21.8%,说明男性过度劳动和超过劳的可能性更大,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流动人口生理特征和家务分工的不同,在高强度工作中男性在体力和精力方面比女性有优势,因此男性工作时间更长,过度劳动和超过劳的可能性更大。

与16—24岁的低年龄流动人口相比,25—34岁,35—44岁,45—59岁人口的劳动时间等级会相对下降18%,13%,11%。说明工时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年龄大者可能由于体力和精力方面的原因,难以承受严重的过劳,这一分析结果与描述性分析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在分析中所使用变量类型不一样所致。

婚姻对工作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流动人口周工作时间与其受教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与小学及以下的人口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工作时间等级会相对下降21%,51%,78%。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从事技能型工种的机率增大,工作时间减少。

与外出时间在1年以下的人口相比,外出时间在1-3年的流动者的工作时间等级会相对下降4.2%,但是,更长外出务工时间流动人口对工作时间等级的影响不显著。

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系数显著为负值,与不健康的流动人口相比,健康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等级会相对下降9%。说明一年内未生病、身体健康状态好的流动人口工作时长小于身体状态差的员工,这也间接隐含了流动人口长期的超负荷劳动已经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2.就业特征变量方面

与低知低薪服务行业相比较,其他行业从业的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等级较低,其中高知高薪服务行业工作时间等级相对降低38%,高知低薪行业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等级相对降低41%。制造行业和第一产业行业分类不显著。

进行职业对比的话,专业技术类职业、服务类职业、管理人员办事人员等非生产类职业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等级相对低于生产类职业的流动人口(41%,19%,72%)。

与公有制企业相比,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等级相对提高(个体为2倍,私营为70%,其他为1.1倍),外企工作的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等级相对降低12%。这说明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往往能够按照正常点上下班,休息休假的机会明显多于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个体户的过度劳动的可能性最高,而外资企业管理更为规范,周工作时间相对较少。

与2000元以下月收入相比,更高的收入会使工作时间等级相对提高34%,70%,17%。说明对于流动人口来讲,高工资的获得是建立在长时间工作的基础上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周工作40小时、60小时、84小时为分界点,将流动人口劳动强度按照工作时间划分为舒适劳动、可承受劳动、过度劳动、严重过度劳动四种情况。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仅有14.7%流动人口在标准劳动时间范围之内;有44.74%的周工时为40—60小时,处于可承受劳动状态;周工时60-84小时的高达36.94%,为过度劳动;有3.64%的流动人口周工时数超过84小时为严重过度劳动。流动人口工作时间较长,且乡城流动人口过度劳动现象更为明显。将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区间作为被解释变量,劳动者个人特征和就业特征变量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有序多分类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特征变量的前提下,流动人口男性比女性、乡城比城城、身体健康状况差比身体健康状况好的周工作时间长,且过劳的机率大,工资收入与工作时间呈正相关关系,高工资的获得是建立在过度劳动甚至严重过度劳动基础上的,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技能职位工作的流动人口过劳现象较为严重。

中国劳动者工作时间偏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与发达国家中周工时较长的美国(34.4小时)、澳大利亚(32.4小时)、瑞典(31.2小时)、荷兰(26.6小时)相比[9],中国劳动者有九成行业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农民工周工作时间更长为55小时(见表3),分别比四个国家高20.6小时、22.6小时、23.8小时、28.4小时。由于中国的带薪假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赖德胜 等,2014),所以用年工作小时数来进行对比更为精确,英国《卫报》2015年10月6日的文章《中国人有多努力》中所显示,中国劳动者年工作小时数为2000—2200小时,英国仅为1677小时,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为1770小时,若仅考虑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人口过劳现象更为严重。根据劳动供给理论,收入效应会减少劳动者工作时数,替代效应会增加工作时数,在低工资水平阶段,替代效应会占据优势地位,随着工资水平的增加,劳动者会为了提高收入增加工作时间放弃闲暇;在高工资水平时,收入效应占据优势地位,随着工资水平的增加,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会减少工作时间获取更多的闲暇。中外劳动者工时之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工资水平差距所致,同时中国长期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长工时低工资”和“短工时高工资”现象并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针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间过长、过度劳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关注受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低知低薪农民工群体的过劳情况,应加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通过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来增加工资收入,改变靠增加工作时间、过度劳动的方式来获取高工资的处境;2.关注个体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性质单位流动人口的过劳情况,严格规范劳动标准制度,政府相关立法部门应制定工作时间法,对过度劳动及其处罚措施做出明确规定;3.低技术职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流动人口过劳的可能性较高,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技能职位的监管力度,限制用人单位超时用工,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将标准工作时间和延时报酬支付标准明确界定。4.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用技术进步及其溢出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减工时。5提高工资水平,健全工资增长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增加流动人口就业者非劳动收入,使得工资增长对工时影响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减少“低收入长工时”现象。

参考文献:

[1]程名望,史清华,潘烜.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 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5):47-52.

[2]谢勇,史晓晨.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3-118.

[3]钱箭星.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演变及其新动向[J].社会主义研究,2009(6):113-116.

[4]王小洁,李磊,刘鹏程.贸易开放对农民工工时的影响研究——来自2007年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财经研究,2014(5):112-121.

[5]朱玲.农村迁移工人的劳动时间和职业健康[J].中国社会科学,2009(1):133-149,207.

[6] 马秀颖,王志涛,杨雪娇.农民工日均劳动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春市 382 位外来农民工调查[J].调研世界,2013(1):41-44.

[7] 石丹淅,赖柳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财经,2014(7):103-113.

[8]杨菊华.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6.

[9]国际在线.美国人平均每周工作34小时 居发达国家之首[N].http://news.qq.com/a/20150710/021794.htm?tu_biz=1.2015-07-02.

篇5: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夯实基层基础

发文件调整成立以一把手精明的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陈兴联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成平任常务副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春年、副镇长张亚先任副组长,计生办全体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杨兴勇、李兴洪、黄鹏、张璐、吴克俭、杨兴勇、张锦)为成员,加强“以村为主”工作,形成全镇、村、组齐抓共管的夯实基层基础。做到了网络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计生经费落实。

二、严格遵照“八个一管理”要求,规范管理。做到“流得出,不断线,管得住”,流入人口勤查严管,底子清,情况明,无遗漏,使“超生游击队”无藏身之处。

三、健全网络,规范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首先加强网络建设,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隐蔽性,这就要求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计生网络队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妇女主任队伍建设,对全镇1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的计生妇女主任及时进行了培训,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考

核细则。同时通过有关的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提高计生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全镇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管理模式。对流动人员采取外出务工签订协议,每个季度要按时寄回三查证明单,对居委会私房出租户由社区统筹管理,同时对流进人员做到每月见面一次,每季度清理一次,每半年查验一次的方法及时掌握孕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对于流动人口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转变流进人员的婚育观念,对于新落实措施的群众通过发放计生宣传手册、计划生育知识100问等资料宣传计生政策法规,对于有生育能力育龄妇女通过上门宣传优生知识,同时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每个季度对在家的育龄妇女免费察环、察孕、察病,今年共为1000余人参加了检查,切实做到了同管理、同服务、同宣传。

篇6: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二○一二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县计生委:

2012年,我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计生局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指针,按照《县级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办法》(威目委发【2012】24号)文件精神,我局积极采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首的方针,全方位为流动人口提供便利服务。认真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实行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局长亲自抓,政工股负责具体日常工作,使此项工作做到了有人管、有人抓。

局党组、行政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把此项工作做为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纳入了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平时工作有记录。坚持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同部门业务工作同研究、1

同部署、同检查。由于职责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奖惩分明,确保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深入人心,真正抓

紧、抓好、抓落实,主要利用间周半天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局职工认真学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县目标管理委员会《县级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办法》(威目委发【2012】24号)等有关计生工作的政策、法规、文件。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全局职工的思想认识,树立了全局观念,充分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

划生育管理

严格按照《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认真贯

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措施,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到了认真负责,及时研究解决。

一是加强了流动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

理工作。在直接组织劳务输出时,做到了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并要求到计生部门办理了“婚育证明”,才能组织输送到用工单位。对要求办理“外

出人口就业登记卡”的零星流动人员,必须持有计生部门出具的“婚育证明”,才给予办理有关手续。

二是做好了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享受再就业优惠待遇的育龄人口计生工作。我县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首先,加强了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并积极协调各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站严格按政策做好计生工作。其次,在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时,加强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对严格执行计生政策的,优先免费提供培训和推荐就业。

三是落实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的计生工作。严

格审查申领失业救济金的个人档案,对档案材料中有原单位反映其婚姻、生育状况的有关材料,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若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一经查实,立即终止其失业保险待遇。

四是严格享受养老、工伤保险待遇人员的计生工作。

狠抓了对参保企业人员计生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在审核职工退休和工伤保险待遇时,对企业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未响应计划生育政策、无独生子女证的不予计发该职工享受的独生子女待遇;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在其生育时不予计发生育待遇。

五是加强对流动人口代管档案职工的计生工作。凡

是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城镇非工薪收入者、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本人自愿要求代管档案的,必须要求其提供计划生育管理卡或反映其婚姻、生育状况的计生证明材料,否则不予办理。同时,对代管档案人员申请出具婚姻状况证明材料或计生指标的,严格审查个人档案中婚姻状况并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才能予以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对违反规定的坚决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篇7: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我镇新居民事务所工作在市新居民事务局和政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对新居民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序管理。坚持发展地方经济与完善新居民管理相结合,坚持主动热情服务与依法落实管理措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了新居民的管理工作。全年,***新居民登记数为37462人,发放居住证3234张,临时居住证34228张,全镇共有出租房屋3807户。截止目前通过新居民管理工作共打击对象4名,抓获公安部网上逃犯0名,破刑事案件10起。查处治安案件19起,提供列管高危人员232人。同时,新居民计生窗口免费为新居民查孕查环1672人,新居民育龄妇女生育通报186例,通报率100%,免费发放宣传资料3770份,从而有力地加强了我镇的社会治安稳定和新居民在我镇居住安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具体工作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责任。

1、领导高度重视新居民管理工作。我镇专门成立了新居民领导小组,由镇长担组长,人大主席、镇党委副书记、人武部部长和派出所所长担任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人武部部长任主任,派出所副所长孙平任常务副主任,镇综治工作中心主任徐锴任副主任的工作班子以方便新居民办理各项事务,分别配备了专、兼职协管员,设有新居民管理、法律服务、劳动就业、维权服务、计生服务等窗口。明确了各单位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明确。

2、建立了强有力的新居民管理网络体系,根据我镇的行政区域划分,成立了*个村民委员会新居民管理工作站、*个社区居委会新居民管理工作站、*个规上企业新居民管理工作站。根据各站的新居民结构和出租房屋状况,配置了专职协管员*名,保证了新居民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全镇**个村、**个社区、**个规上企业新居民工作站全部制度上墙,确保一村一室,设有一牌二薄规范有序管理。

3、找准新居民管理和服务的关键,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我们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明确职责和接收用人这两个环节上,建立起“谁接收谁管理,谁用人谁负责,谁租房谁有责”的有效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我镇区域内的新居民应以镇人民政府、新居民事务所、村委会为管理主体;出租房屋户、用工单位、出租商业用房的单位或个人等,均属于新居民的责任主体,并通过设立的新居民组织机构,形成专人进行管理。

4、制定新居民管理的各部门工作职责。在管理机制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采取逐级管理,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新居民信息工作制度》、《出租房屋登记办证制度》、《新居民申领居住证制度》、《出租房屋管理制度》、《出租房屋户新居民管理职责》、等制度。制定和明确职责,使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明确了应该管什么,应该怎样管,明确了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使职责到位,管理到位,为管理好新居民起到责任到人和制度保障的作用。

5、制定新居民服务工作人员考核及奖惩办法

我所制定了考核办法和考核小组,考核按照“公开、平等、透明”的原则对出租房屋、各单位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分为四项内容:一是针对用工单位和出租房屋户逐级签订责任书,现签订3807户,签订率达到100%;二是新居民入住登记和档案管理工作,全年登记均都达到95%以上,;三是办理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的办证率和人户一致率,现办证率均已达到90%,人户一致率达到86.3%;考核小组采取不定期抽查,对成绩好的进行奖励,对成绩不理想的进行扣罚。实行奖罚制度,从而调动了新居民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以抓“服务”为宗旨,加强基层管理工作

1、开展新居民百日大排查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实”是新居民登记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求充份利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服务管理模式,3月开始,事务所对专职协管员进行分片包干,每日通报制度,对全镇的企事业单位、场所、出租房进行调查摸底,采集基础信息,至5月底,百日排摸开展以来,登记检查新登记新居民31331人,变更登记新居民15812人,通报组织部门流动党员16名。

2、为加强新居民法制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宣传资料送法、展板送法、娱乐送法等活动,并把新居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融入到平安、综治宣传月活动中,配合综治办一同做好新老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新老居民的法制意识,事务所利用企业职工食堂用餐时间多媒体进企业播放新居民法制宣传DVD,累计播放50场次,人数3200人。

3、开展计生服务管理工作,免费为新居民育妇开具“两查”证明,并组织妇科病检查,免费提供了避孕药具。并出具免费“四术”证明让流入育妇到指导站落实避孕措施,组织外来人员参加社区人口学校的培训班。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改革,为开展优质服务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氛围。

二、存在问题

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繁重而巨大的工程量,是需要很大的物力和人力来保障的,因受我区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基本措施及制度的落实仍还不够,公安警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工作也还有落实不扎实的地方,其次,对外来人口租赁的房屋,对其安全设施管理力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居住的外来人员大都是吃、住在一起,屋内煤炉、液化气随处乱放,私拉乱接电线现象普遍,安全事故隐患较多,因此,对我区的平安创建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下步工作打算

过去,我们总把外来人口当成影响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把他们作为防范管理的重点,实际上,外来人员中违法犯罪的多是些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员。因此,各职能管理部门将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内涵,严格履行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通过实施有效服务,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统一;正确处理查处违法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实现打击与保护相统一。坚持不等不靠不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严肃管理秩序。在今后的工作中扎实抓好几项工作:

一是依法严厉打击混迹于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加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的研判,以情报信息为主导,始终保持对流动人口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流窜犯罪活动,深化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工作,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保证治安大局稳定。

二是推进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暂住人口登记发证、治安信息员建设等各项基础工作,严密重点场所、部位的治安检查。

篇8:如何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快了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在现代城市中,大量的流动人口不断涌现。流动人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对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也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点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扎实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权益的保障

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公民权益保障的重要体现。通过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市流动人口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法律权益的保障,是现代社会公民权益保障的重要体现。

(二)城市管理的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较多,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权益保障问题、医疗教育问题等都会引发各类集体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注重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调查归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流动人口的素质良莠不齐。在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流动人口的成分较为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各类社会治安隐患较多,这是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是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动率高。流动率高是当前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又一难题。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动率高,给流动人口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

三是城市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和生活过程中,缺乏自我权益保障意识。因此,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是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难点和重点。

三、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流动人口自我的权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结合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实际客观状况,扎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思想重视,充分认识到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价值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重视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促进城市和谐、社会和谐,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者而言,必须要重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升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二)注重服务,建立服务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社会进入到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环境下,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者,也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转变过去的思路,从管理为主转型到服务为主,建立服务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模式,从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以主动服务为主,要从流动人口的需求出发,如:流动人口的社保、医疗和教育等,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流动人口。

(三)强化队伍,建立多元化的服务型队伍

随着现代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多。作为城市,在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好流动人口管理队伍,要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支服务型的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如:要发挥青年志愿者和社工的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到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的压力,更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进展。本文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度重视、注重服务、强化队伍等建议,对于我们更加科学地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服务好城市流动人口等,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玲玲.论现代城市发展[J].浙江城管,2015(02).

上一篇:幼儿教师德能勤绩总结下一篇: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