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2024-04-30

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共6篇)

篇1: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一)在深入学习了艺术新课标之后,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为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老师而不懈努力。

首先,新课标对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想上好美术课,不仅仅要有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如第三学段任务群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制作校园微电影,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挑战,语文、信息技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贯穿其中。教师若想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身要对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更要能将相应的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一线美术教师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次,艺术新课标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系统系。例如,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的“体验传统工艺”到第二学段的“学做传统工艺”,再到第三学段的“传承传统工艺”。采用层层递进式知识结构布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欣赏身边的美”到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再到第三学段“领略世界艺术的多样性”,更是从学生年龄阶段出发,从追寻生活中的美逐渐扩大到追寻世界的美,从微观至宏观。这种美术任务群的设计,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教授的系统性,聚焦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聚焦于将学生以往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内容的整合与梳理。正如陶旭泉教授在“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讲座中所说:“要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每个学习任务应该理解所教学科的大概念,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及核心素养。这种大概念引领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学会抽丝剥茧,迅速提高美术素养。”

最后,相对于以往版本的课标,本次新制定的课标对于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更加凸显具体化与实践化。将义务教育美术学科学习内容分为四类实践项目,共十六项学习内容,二十个学习任务。这种对于学习内容划分的细节性是史无前例的。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将学习内容嵌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教师教学更多的指向性,突破了以往美术学科教学不好把握教学难易度的难点。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新课标提出所有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在于立德树人。我的理解是要让每个孩子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相应评价的幸福感和提升感,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教,注重学生表现性评价。评价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挑战与享受。

总而言之,艺术学科新课标的制定,对于每位从事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三)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

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四)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

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

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化

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独特性

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篇2: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摘要: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而体育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体育教学的更高要求,采用丰富的教材内容,灵活生动的教法手段。如以情激趣、创设情景、寓教于乐、激励诱导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艺术化教学,就能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教学艺术

以情激趣

寓教于乐

激励诱导

体育教学生动而具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是广大体育工作者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符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可是,虽然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仍存在于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体育教学教师除了研究学生,精心设计教法的同时,更要完善教学艺术,把一堂体育教学课视为弹奏一曲优美的乐曲,做到起调先声夺人,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言犹未尽,回味无穷。美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应该是在说再见时,能看到学生略带疲惫的脸上带着笑容”,这正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探究、深化、体会,介绍几种体育艺术的教学方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以情激趣、好知乐知

学习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积极性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教育家朱熹说:“教学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挖掘,教材乐学因素,抓住成功契机,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营造 出一个乐学氛围,通过直观语言、图片、模型、直观模型教学录像等直观教具适时地刺激学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上产生连锁式心理反射过程:欣赏――感受――羡慕――积极理解――追求――渴望实践――表现自我。例如 我在第二套中小学广播操雏鹰起飞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教学录像进行欣赏,然后对学深情地说:“童年是美好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年轻人都渴望有健美的体型看录像上的学生,他们个个身材苗条、匀称,那么请你积极认真地投入广播操的学习中来。它可以使你苗条而不纤细,丰腴而不臃肿,姑娘英姿疯爽,小伙英俊潇洒。同学们,让我们即将拥有一个健美的休魄,学好每一节,做好每一拍。这样,你就会觉得你就是艺人,你在表演艺术。这样就很自然地创设了一个广播操的氛围,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领会,把每一节、每一拍做得更好。

二、创设情景,寓教于乐

根据教材的编排设计一个一定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强愉快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众所周知,身体素质练习味而又单调。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在组织素质练习的教学中,比如:30米障碍训练中,要使学生能跑、能跳、能站,我就设计了一段语言情景:一股残匪逃入深山老林中,为了歼灭顽敌,我班组建一支“飞虎队”。游击队之歌音乐伴奏更增加练习效 果。学生个个激情高涨,练习积极有序,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把运动量“吃下去”。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同样的还有“警察抓小偷”、“自卫还击战”等。在这些情境的设计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性别特征。

三、口诀记忆,提高效益

体育教学口诀是依据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特点,对技术动作要领作精练而又准确的概括,具有简明扼要,形象生动,上口易记的特点。如在学习跃翻时,我把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两脚蹬地声腾空,手臂同时用力摆,好象小兔向前蹦,撑垫两臂伸变曲,低头困身快速”。课前我把口抄在活动小黑板上(配以挂图,效果更佳)放置于课堂。在练习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理解,记忆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再如练习跳远时,动作要领也编成顺口溜:“两臂由摆用脚蹬,屈膝上提空中蹲,两脚同时齐落地,落地轻巧要下蹲”,同样进行练习。

四、激励诱导,客观评价

引进激励机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要从他们的基础出发,找出他们的长处和点滴优点,并热情给予鼓励,通过他们的长处和进步,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成功欲望。练习中对于差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原地投篮的距离。并不吝啬运用激励性语言。如:“不 要紧张”、“你会成功”、“再加一把油”等进行鼓励。对于评价是学生最敏感最关心的,正反作用表现强烈。教师要以德高、学博、公正、巧妙地进行处理。在投掷垒球教学时,如运用“投得不错,如出手角度在高一点,就会更好”。“再努力些,你就会投得更远”。客观正确的评价是学生依赖老师的基础,也使教育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3: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为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我们设计了“研究型备课”的程序:1、运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充分了解整册教材体系及整体要求,全组明确要求,挑出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方向;2、备课组长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教龄等情况恰当安排研究型备课的分工;3、各人认真钻研教材,分头备课,形成教案蓝本,利用每周二下午由备课组长牵头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形成教案,;4、每周由备课者执教推磨课,并进行集体评课;5、其他教师执教前融合备课组讨论意见及个人想法,对教案蓝本进行评注与修改,重点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最终形成个人个性化的执教思路及教案;6、授课后,及时在教案背面写下教学心得、小论文、小案例。

“研究型备课”逐渐成为我们教师校本培训的最佳形式、课题校本研究的最佳载体、课程校本开发的最佳途径;“研究型备课”让老师成为课程改革个性活动的引导者、反思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美好生活的创生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在“研究型备课”中,教师、学生、课标、教材、资源之间是“五位一体”,互生共长的。提倡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研究型备课”是门艺术,“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的对话更是门艺术,老师们是需要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与课标、教材、资源之间的对话才能丰富起来,师生们的生命也才能因此而鲜活起来。如此,我们便用艺术创造的理论来阐释“研究型备课”与课标的对话。

一、“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形神艺术”——以神统形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标语句的简单理解,追求形的简单相似,必须上升到神似,以神统形,以“心领神会”统领“貌若相似”。北宋苏轼曾写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透视形中之神,品出言外之味。课标中的每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之多,这些“如在言外的含而不尽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就需要我们去品味、去体会。

在艺术创作中有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将她用至我们与课标的对话中,则可以理解为:对形的苛求会使我们对课标生动的理解变得呆滞,脱离课标的要求则为违规,最佳状况当属既不具象又不抽象,斟酌于形神之际。诗句“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画中听”形容就在于对课标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感觉转换,而在于对课标神韵的把握和拈提。对课标形似的研究与解读只是引领走向教育改革无穷空间的一个开端,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神超形越。这是教育工作者与课标对话的最高境界。

在我个人看来:此次课程改革中各年段的课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提倡让学生做一回自己,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原有的活泼、原有的天真、原有的特质。对教师来说,则是需要用欣赏的教育理念催发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催发学生发自心底的进步和向上的本源的力量。再次,课程改革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研究性的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读者们眼中的课标肯定又是别有天地。所以,我认为,只有对课标有了神韵的理解,才能使之产生无穷的魅力,才能光彩耀目地引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妙悟艺术”——独立高标

课标的出台就昭示着我们必须打破教育教学思想禁锢、僵化、单调、贫困和窒息的局面,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新局面,也只有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才能使我们课程改革的精神天空星光灿烂。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思想的产生必须超越一切知识层面的羁袢,荡除认识误区的遮蔽,在解读的过程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才是解读中超越,形成自身个性思想根本途径。

作为一种重要的对话艺术,妙悟首先强调的就是理解的直接性,自己的亲自体验和验证是最重要的。课标作为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标杆出台后,各种媒体和书本的解读充斥我们的周围,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左右,我们被格式化、间接化。《大趋势》的作者莱斯比特在《高科技新思维》的著作中,谈到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时说:科技的确在使人疏离人,疏离自然,疏离自我。确实如此,当我们对课标的理解在享受越来越多的复制信息时,个性化的理解就成为一种奢侈,在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渴求原创理解、原创思想。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乐于思考、富于创造,并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一定的良性效果。这样的学习是卓有成效的。学习课标、进入课程改革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只要是有学习、有思考的教育教学经历都是值得告诉别人的。只要切入的角度合适、提炼的方法得当,我们肯定能从中提取到对自己、对别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法则或规律。

各个学龄阶段的课标都是紧紧扣住人本、生命的主题,从课标的角度出发,是希望老师运用自己广博的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与深厚的生活底蕴、用自己的心灵与学生进行沟通。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课标把“人”字摆中间,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东西,同时也要指导人生,指导生活。我们不能将自己对课标的理解顺着一个“从众”的方向飘去,必须要有冷峻的思考,有独立高标、不同俗流的狷介,有超出群伦、从容潇洒的舒卷才能达到“见独”的境界,才能有自己真正的见解、见地。

在我们与课标对话时也会发现,它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式教育的底蕴,含蓄而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而通达。在我们与课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仰望着权威给我们力量,不能仰望着经典的著作给我们指引,不能期待着课程改革的时尚导引着我们如何备课,亲身感受着生命体验才能发掘课程改革真正的底蕴,所强调的个性艺术是一种自我揭示的深层心理活动。能对课标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唯一的可能就是把这种权利交给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理解,个性的艺术是一种显现,可以说:对新课标有了妙悟的过程就是新的境界,或者也可以说是新的课程改革境界成就了我们自身。因为只有解读出自我的感觉,才能感动自己,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课程改革之路。

三、“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继承艺术”——继往开来

我们的教育教学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在先辈的开拓与创造中留下不少好的传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也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同存,成就与局限相间,需要我们在“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时去芜存菁,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目前,我们在“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时发现:“研究型备课”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提高。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之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查阅资料等等,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运用,在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探究的结果,形成学习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等。每个学习版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新之后的“研究型备课”具有较强有力的挑战魅力,富有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载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研究型备课”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唤起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使学生不断获得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蕴含自在激励的学习经验。我们的“研究型备课”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个“研究型备课”中懂得继承价值的教师,肯定会把自己课程改革中的每篇教案保留下来,时时翻翻自己的旧备课,其实就是回忆自己和学生共同度过的精彩生活,就是经常与自己的过去对话,在反思中不断寻找新的课程资源。

摘要:“研究型备课”让老师成为课程改革个性活动的引导者、反思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美好生活的创生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在“研究型备课”中, 教师、学生、课标、教材、资源之间是“五位一体”, 互生共长的。提倡对话, 这是因为只有对话, 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 才能相互造就。文中谈到三种对话的艺术:“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形神艺术”——以神统形。“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妙悟艺术”——独立高标。三、“研究型备课”中与课标对话的“继承艺术”——继往开来。

篇4: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下面将该标准小学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并将其与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以期获得借鉴和启迪。

一、美国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与中国《语文课程标准》(1~6年级)的对比

在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且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麻省(幼儿园-2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即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麻省语文课程标准则是辨认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反复、明喻、意象。

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麻省的要求是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头韵,拟声词,韵律模式)、比喻性语言(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文字格式(大写字母,诗句长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麻省诗歌标准中,每个学段后都附有样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此外还选录了一些课例,用以说明怎样把这些具体的学习标准整合成课堂学习单元目标。

二、《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省语文课程标准共同之处

麻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开发语文课程标准,期望所有学生成为有效的语言使用者,并且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标,理解本国的文化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兴趣。这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有相似之处,具体到诗歌标准部分,两个课标的共同之处在于:

1.诗歌教学与文学教学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文体形式,有着独特之处,但两个诗歌课程标准,却始终都贯穿着文学教学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强调诗歌和语文学科中的其他体裁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持的。可见,我国和麻省的课程标准在这点上的认识是一致的。

2.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标内容体现出层级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的数量和难度在逐年增加;麻省诗歌课标中,从“辨认有规律出现的节拍,词语中相似的发音”,到“辨认韵律、节奏和意象”,再到“体会、分析诗歌要素是如何体现诗歌特征的”,层级性很明显,要求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高,符合语言学习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省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之处

1.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方面:麻省诗歌课标通过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体现出了其较强的可操作性。他们认为:“优秀的英语语言艺术学科课程应教会学生必要的策略以获取学业知识,完成学业目标,学会独立学习。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以及在日益复杂多样化的情景中发展、应用多种学习策略”,所以在诗歌课程标准中强调策略性知识,比如5~6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分析用于表现诗歌含义的声音效果、比喻性语言、文字格式等”。然后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即从“头韵,拟声词,韵律”等要素理解诗歌的“声音效果”;从“拟人化,暗喻,明喻,夸张”等要素理解诗歌的比喻性语言;从“大写字母,诗句长短”理解诗歌的“文字格式”,也就把这种概念性的东西以操作性非常强的形式具体提了出来。另外,麻省诗歌标准后常伴有一些课例,用以说明这些标准在课堂情境下如何实施。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只是“诵读、感悟和积累”等,具体怎么做并没有写出来。比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该如何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则是比较模糊的。相比之下,麻省的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标准,则避免了让学生自己摸索、“感悟”或者是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层级性方面: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应该从课标的各个学段上明显地看出各阶段目标要求的差异性,看到在同一点上的不同要求。虽然两个课程标准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级性,但实质上还是有差别的。麻省诗歌课程标准中,有个在三个不同年级教“意象”概念的例子,三年级时,要求学生能找出诗歌中生动形象、能够构成画面的词语,然后朗读、讨论这样的词语,练习写小诗。七年级时,老师带领学生找出环境描写所运用的不同的意象词语,如“汩汩地流水声、有回音的隧道”等,让学生把这些意象和人的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对应起来,并自己去分析其他部分的环境描写,运用所学独立写文章。七年级时,引入“意象模式”这一概念,在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时,找出剧本中多个地方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太阳”,并讨论分析,和“太阳”联系的是“光亮、高度和力量”这样的字眼,在该戏剧中指理查德二世这位君权神授的国王。之后“学生独立写一篇文章,探索解释某一形象模式,将之和剧中重要主题联系起来”。这样,层级性非常明显。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仅仅是背诵诗文数量上的增加,如对于诗歌情感体验方面,则层级性不明确,差异性比较模糊,不利于不同年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诗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部分,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领悟、体验和背诵,学生主要以吸收、内化诗歌知识为主。麻省诗歌课程标准后面附有的一些样例中,很注重发展学生的诗歌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诗歌技巧、修辞和诗歌样式特点来写诗,并有相应的修改方法指导。所以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创作诗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两国语言特点不同所致。我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具有音乐性,结构严谨工整具有整体性,读来音调和谐、押韵,琅琅上口,很适合儿童的爱好,所以强调整体古诗的感知、体悟和背诵。虽然古诗语言不同于现代语言,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但多背诵一些好诗,孩子们会逐渐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读书,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而英语在上述方面不如汉语的优势明显。在此,笔者认为,借鉴麻省课程标准重视诗歌创作的特点,结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的优势,在今天,鼓励教师和学生尝试诗歌创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English Language ArtsCurriculum Framework,2001.

3.陈家尧.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修订的几点思考[J].北京:语文建设,2003.6.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P.100.

篇5:新课程标准下的艺术课的几点思索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艺术课的几点思索

常熟市昆承中学 陈曼华

今年我市处于新的课程改革之中,新课程体系在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作了重大的改革、创新。这给广大的实验区的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而艺术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学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我最深得体会。

一: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今年的课本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新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艺术课程更是融合了戏剧、舞蹈、等方面内容,如此开放的教材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无限的发挥创造的空间,更给同学带来想探索、想动手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想法。而老师以经验来辅导学生,也从学生出吸取好的想法,这样的课学生是会喜欢的。

二:气氛

艺术本身是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力的,那老师更不应该以灌输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发挥潜能。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可以调节学生兴趣、气氛的内容、手段溶入课程教育中。如多媒体教育、意境的创造、各种工具的使用,比如在《京剧脸谱》这课中可以用听一听、看一看京剧、拿锣鼓敲一敲等很多调节气氛的手段,在《秋天的节日》中参观一下校园,朗诵一下秋天的诗歌,谈谈国庆的由来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又如在《艺术与数》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黄金比例的东西,大家也会跃跃欲试的,这样的课其气氛一定不错的。

三:交流

艺术课是一门双向的、互动的、交流的、师生共同协作的课程,二者缺一不可,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学校更是一所人才济济的学校,学生中很多人从小学习各种艺术技能,那在艺术课中一定要挖掘学生的特长来溶入到课堂中。如《秋天的节日》中可以让学生演奏一曲秋天的歌,画一幅秋天的画――也可以以对抗赛的形式来比一比哪队知道的祖国的知识多。通过交流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兴趣提高了,气氛活跃了,而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归纳,使之升华。

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前充分准备下,在师生相互交流接触下,你还是会碰到不少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发现比例》中教师可以提出学校中的哪一幢建筑比例最顺眼,让学生做丰富的回答,从回答中一一筛选,逐步接近2:3这一黄金比例,从而延伸到书本的`比例等让学生懂得如何观察,如何发现美。

五:作品展示

作品的及时回馈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如我们制作的艺术档案夹,很多同学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及时的展出会给同学们一种满足,一种激励,更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是同学交流的一种手段。

篇6: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二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 5 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

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

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

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

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文资料分析 1.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 1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 5000—6000 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 2000 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2.雕塑的样式 1圆雕

圆雕是指占有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它是在各个可视点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可视实体。圆雕一般不带背景,它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构成统一的艺术效果,通过集中、简练、概括地表达主题思想打动观众。圆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也有出于宗教等原因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只允许或要求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如石窟艺术和庙宇中的佛像以及壁龛等建筑雕刻中的圆雕。2浮雕 浮雕是指只有一个面向观赏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块底板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浮雕中表现的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的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压缩的原则是将形体用透视的规律,按比例近高厚远低薄,在限定的空间厚度、深度内,用能表现出更大的形体浮雕的底板作背景处理,可加大作品的空间深度。浮雕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高浮雕形体较厚压缩比例不大,如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浮雕、中国唐代的昭陵六骏和现代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都属于此类。低浮雕形体薄,压缩比例大,如埃及神庙和陵墓墙面上的浮雕以及中国洛阳龙门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等。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塑造形体,几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见的有钱币、奖牌和纪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于背影处理。去掉底板的浮雕叫做镂空雕透雕。3.雕塑的材料和分类

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树根雕、竹根雕、微雕、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习惯把这类用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的小型作品归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门类。1水泥雕塑

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一般用于室外,不宜近看,主要以粗犷质朴的庞大体积和生动的形象打动观众,如苏联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马马也夫高地矗立的104 米高水泥塑像《祖**亲》。用白水泥制作的仿石雕塑具有一定的石雕材质效果,是廉价的室外雕塑材料。2玻璃钢雕塑

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而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构图。无色透明的树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雕塑。供树脂用的各种色浆,可使玻璃钢雕塑表面获得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色彩,也可镀铜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现代感和装饰趣味。用树脂加石渣钻朵斧或磨光制作的仿石雕塑习惯亦称为玻璃钢雕塑。3青铜雕塑

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或称青铜像、铜像。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铸造性能,可以做出精确清晰的细节和完美地表现塑造痕迹——手法。在表面经过不同的化学处理,可以得到色泽各不相同、丰富而优美的特有质感。青铜雕塑具有纪念碑性的特征,既适合于耸立在广场、街头,也适于作肖像雕塑。青铜是一种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国商周时代的失蜡铸造法采用黏土、沙子和牛羊粪、稻草等配制铸型料,欧洲的传统方法则用石膏、耐火熟料和沙子配制。现代熔模铸造法形成于 20 世纪的 40 年代初,主要采用的有石英砂水玻璃型和硅溶胶、硅酸乙酯型,是薄壳铸造,适用于小型作品。大型雕像也可采用工业铸造的翻砂工艺,直接从石膏像翻砂造型。金属雕塑造型工艺的鼓皮法即扳金工,冷作活,民间称“收抛活”,是用手工艺技术锤打易延金属薄板,使之成形拼焊而成。用鼓皮法制作大型铜像、不锈钢或铝合金像,可以节约大量金属,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铜像就是用这种工艺成型的。具体作法是把金属薄板加热后放在木材、水泥或玻璃钢做成的分块模具上用锤敲打成型,也可由技工看着模型运用抛、借、收、点、錾等手法,把金属板垫在砧上锤打成型。4石雕

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势就地雕刻,和山体结合为一体而不可移动,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动摇的纪事、纪年性和法典性。石雕材料品种最多最丰富,色泽纹理各不相同。用绚丽多彩的石雕装饰城市、广场、园林、建筑和布置室内环境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花岗石质地坚硬、刚脆密实,不宜作过细的描写,适于粗犷或洗练的表现手法,能够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效果,有白、灰、黄、黑等色。南非产的黑花岗石颗粒匀称、结构致密,可以磨光加工成镜面那样光灿照人,最为名贵。大理石颗粒细密,晶莹美观,硬度适中,易于雕琢加工。纯白色大理石是雕刻的主要石材,以意大利卡拉拉地区所产为最佳,玉白色,有极细晶粒,呈半透明状,色调温暖,雕制人体极富有表现力。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等名作都是用的这种石料。中国的白大理石雕刻材料主要有房山汉白玉、河北曲阳石、四川宝兴大理石和山东、山西所产的白大理石。其中房山汉白玉,石质细洁致密,质感结实,性脆略硬,是建筑和雕刻用的优质石材,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所选用。5木雕

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话愣辔⌒图苌鲜夷诘袼堋D镜窆雇家话阋栽材镜闹鼙呶蓿檬髂就淝淖匀恍翁嘈味仁疲虿氖┮眨偌痈洌梢圆皇烊蝗の丁L囟ǔ叽绲哪镜褚部山缚槟究槠凑呈褂谩D静闹嗜肀阌诘窨蹋┮圆煌牡斗梢匀〉靡帐跎系亩捞胤绺袢の丁5窨逃媚静挠ρ∮酶稍锍戮闪稀⒑褐噬佟⑽评砻览觥⑽评淼摹敖睢焙汀叭狻比碛蚕嗖畈淮蟆⒛局氏该苄源唷⑸蟪磷挪换稹⑽蕹嫜劢诎痰摹3S玫氖髦钟虚尽⑻茨尽⒗婺尽⒀钅尽⒄聊尽⒘勰镜取i局嗜恚投扌裕慌涣巡蛔咝危蟀岛稚畛痢⒐牌拥溲牛屎系窨汤诽獠摹⒐糯宋铮悄镜裼玫纳系炔牧稀L茨居殖葡闾矗局式峁瓜该埽评砬逦拦郏械扔捕龋源嗖槐湫危徽车叮磺核浚怯帕嫉牡窨滩牧稀Q丈只坪炝街郑郧郴坪稚淖钗逍略媚俊?二作品分析 说唱俑高 55 厘米,灰陶制,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三女神大理石雕塑,公元前 447—公元前 438 年,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 古希腊时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为神歌功颂德,所有这些神庙中以帕特农神庙最为出色。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刻是菲狄亚斯在其艺术的鼎盛时期主持创作的。神庙的装饰浮雕规模很大,虽然不是都出自菲狄亚斯一人之手,但他是这些雕刻的总设计师,因此从这些雕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共分三部分:东西山墙雕刻、92 块间板雕刻和长达 160 多米的带型装饰雕刻。菲狄亚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 490—公元前 430 年,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挚友和艺术顾问,是当时最负圣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狄亚斯为雅典的重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特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另外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也是在他的领导、设计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三女神》。帕特农神庙这座建筑艺术杰作在 17 世纪中期还保持得相当完整,不幸于

1687年,意大利人进攻被土耳其所占领的雅典时,一颗炮弹落在当时土耳其军队用作火药库的神庙内,建筑物的中部完全被炸毁,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刻当然也遭到厄运。后来又遭到英国人的掠夺,使得其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落到了英国,《三女神》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著名作品之一。

《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克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特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漆屏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木制

战国漆木雕塑以楚墓所出最有代表性,除俑以外,还有镇墓兽、鸳鸯形盒、悬鼓的虎座凤鸟、座屏和鹿、虎鹿座飞鸟等器类。这些作品除了造型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还髹以绚丽的漆色,一般是以红、黑两色为主,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底色上绘以红、黄、蓝、绿、褐、金、银等色的图案。这些器物上常以真鹿角为饰,不但装置于鹿头,也装饰于镇墓兽的头上和飞鸟凤的背上,赋予作品以神秘、幻想的色彩。彩绘动物漆座屏以湖北江陵望山 1 号楚墓所出的一件最为精工。座屏长 51 8 厘米,高 15 厘米。屏身以镂空透雕的手法,表现出鹿、凤、雀、蛇、蛙等动物,共 51 只。所雕动物,相互穿插重叠,追逐嬉戏,形象十分生动。座屏色彩以黑漆为地,用朱、绿、黄等色彩加以彩饰,光泽夺目、富丽华美。此件彩绘动物漆座屏,形象写实,运用彩绘和雕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青铜时代高 1 74 米,青铜,1876—1877,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罗丹法国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身。14岁学画,18 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1840—1870 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工作。1875 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

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对世界雕塑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吻》和《夏娃》等。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 18 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做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生机汉白玉玛利亚姆哈克比安亚美尼亚我们虽然并不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但从作品看,作者显然吸取了亚美尼亚的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处理方法,使之形成几何的形体关系,显得简洁而单纯,并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其洁白的材料运用,意在传达少女的纯洁。协议着色钢亚历山大利伯曼美国

利伯曼的这件作品见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里,它也是美国校园雕塑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从一个角度看,管子被焊接成很像神殿前的牌坊,它被安排在大学中心环形路口上,学生们穿过利伯曼的这件作品,好像随上帝一起走进教室。利伯曼早年受立体派、几何抽象艺术的影响,在上世纪 60 年代也开始采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极少主义手法创作。这件着色焊接雕塑就是由几个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其高大的圆形结构形体与后面的建筑形成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三部分附图介绍 孟卡尔法老和皇后双人像高约 142 厘米,闪绿色粘板岩雕刻,约创作于公元前 2600 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画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孟卡尔和他的皇后。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皇后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这些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皇后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九龙壁琉璃,清 琉璃在中国建筑中是用以装饰屋顶、墙面等的一种彩色釉陶。琉璃在古籍中有时写作流离、陆离,早在西周时期已能制造,但仅是琉璃珠、琉璃项链等工艺品,后来有的用以镶嵌在器物上,或制成整件器物。汉代琉璃的制作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明器中有许多带釉陶楼。据 北魏时才开始把它用作建筑材料。

《北史西域传》记载,当时曾由大月氏国输入制造琉璃的技术,并用琉璃装饰殿堂。

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辽代所建;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是北海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后两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北海九龙壁建于公元 1756 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 25 86 米,高 6 65 米,厚 1

42米。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工艺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的珍贵作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上一篇:迪庆藏族自治州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红书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