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2024-05-05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通用11篇)

篇1: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湖南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基本标准

高中:12.5个学生/教师, 4个教师/班;城区初中:13.5个学生/教师,3.5教师/班;农村初中:18个学生/教师,2.5教师/班; 城区小学:

农村小学:

19个学生/教师,23个学生/教师,2.5教师/班; 2教师/班,1教师/村小。

篇2: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发布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黔府办发[2002]0089号

发布日期:2003年08月26日 生效日期:2003年08月26日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中小学编制管理及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全省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精神,现就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定编定员等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原则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是我省事业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科学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实施办法,合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直接关系到我省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好这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需要;(2)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3)力求精简和高效;(4)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教师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职员是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是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管理、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工勤人员是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按照教职工与在校学生的一定比例核定(详见《贵州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附后,以下简称《编制标准》)。

中小学校的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其占教职工编制数的比例,高中一般不超过15%,初中一般不超过12%,小学一般不超过6%.完全中学教职工编制分别按高中、初中编制标准核定。九年制学校分别按初中、小学编制标准核定。农村教学点的教师编制计算在乡(镇)中心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内。特殊教育学校、职业中学、小学附设幼儿班和工读学校教职工编制,参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

由于我省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差异较大,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在核定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时,可根据本地生源状况、经济和财政状况、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在《编制标准》规定的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的幅度内上下调节。鉴于各地中小学校规模、生源、教学设备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各地在具体核定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时,可结合下列因素,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在《编制标准》规定的教职工编制幅度内适当安排相应的教职工编制。

(一)民族班中小学,县镇普通中学举办民族班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需要配备民族语言教师的学校。

(二)寄宿制中小学,城市和县镇中小学寄宿生在300名以上、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在200名以上,需要配备管理人员的学校。

(三)现代化教学设备达到一定规模,如建有微机室、语音室、电化教育室、劳动技能室,需要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的学校。

(四)学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需要配备卫生保健人员的学校。

(五)周边环境复杂,安全保卫工作任务较重,需要配备保卫人员的学校。

(六)经省或地(州、市)教育部门批准的承担示范和实验任务,需要配备相应人员的学校。

(七)为保证教学基本需要,中小学可适当核定机动编制,专门用于教职工脱产进修、产假及特殊需要。

(八)管理小学和教学点教学业务的乡(镇)中心学校。

(九)农村教学点,按《编制标准》核定编制不足时,可按包班核定编制。

三、中小学机构设置及领导职数。

在校学生1500名以上的中学,内设机构不超过5个,核定校领导职数4-5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5名。

在校学生1000-1500名的中学,内设机构4-5个,核定校领导职数3-4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4-5名。

在校学生500-1000名的中学,内设机构3-4个,核定校领导职数2-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3-4名。

在校学生500名以下的中学,内设机构2-3个,核定校领导职数1-2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2-3名。

设立团委的中学,配备专职团干部1名。

在校学生1500名以上的小学,内设机构不超过4个,核定校领导职数3-4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3名。

在校学生1000-1500名的小学,内设机构不超过3个,核定校领导职数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3名。

在校学生500-1000名的小学,内设机构2个,核定校领导职数2-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2名。

在校学生500名以下的小学,一般不内设机构,必要时也可内设1个机构,核定校领导职数1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1名。

小学可配备专、兼职少先队辅导员。

四、组织实施

《编制标准》下发后,地(州、市)、县(市、区)政府(地区行署)要结合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加强统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地(州、市)、县(市、区)两级机构编制部门应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按照《编制标准》确定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 及宗旨和业务范围,并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省编委《关于在全省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控编补员审批制度的通知》(省编发[1997]13号)及省编委办公室《关于严格机构编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省编办字[2001]111号)的规定,加强中小学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和实施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地(州、市)、县(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应组织各学校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提出本校的机构编制方案,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地(州、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应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中小学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中小学校应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按照职位分类、优进劣出、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和专任教师与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的结构比例,合理配备教职工。

五、工作要求

(一)地(州、市)、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地区行署)应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国办发[2001]74号和国办发[2002]28号文件精神,综合分析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加强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全省中小学校定编定员工作要与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按需设岗、公开招考、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行教师队伍和其他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新途径。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加强中小学人员编制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形成学校自律机制。

(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应当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师资情况、学校布局调整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一般三年调整一次。各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0]80号)精神,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班额、班级数和教职工结构,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优化教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科学确定教职工工作量,按规定比例确定教师、职工、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对超编人员可结合本人和本地学校情况,一是调到缺编学校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二是不改变所属工作单位关系,抽调到相关学校或农村学校支教,三是通过培训提高、知识更新和教师资格认定后从事相应的教学或管理工作。机构编制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以发展眼光和全局观念做好这项工作。

(四)要清理各种形式占用的中小学人员编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人员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对停薪留职人员要让其尽快回学校工作,否则做辞退处理;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临时人员顶编在岗工作。

(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辞退不合格教师和代课人员,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工勤人员,严格把好进人关。编制不满员的学校主要用于接收安排大中专毕业生、急需的教学人员和其他学校超编人员。超编的学校不准再调进人员,并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超编人员的分流工作。目前全省缺编中小学校和大量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编、资格认定和清退、补充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一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保证社会稳定;二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支教工作,努力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

(六)根据国办发[2002]28号文件精神,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省、地(州、市)、乡(镇)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承担相应责任。乡(镇)人民政府不再设立教育辅导工作站,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可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确定1-2名助理或干事,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行政事务,并接受县级教育部门指导。中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县级教育部门负责,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农村教学点的教师授课由乡(镇)中心学校统筹安排。原教育辅导工作站在编人员,可分流到学校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对不适合在中小学工作的人员可参照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执行。

(七)各级机构编制、教育、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中小学教职工定编定员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应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给予处分。

附件:《贵州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学校类别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幅

城市

高中1∶12——1∶15

高中1∶13——1∶16

小学1∶19——1∶22

县镇

高中1∶13——1∶16

初中1∶16——1∶19

小学1∶21——1∶24

农村

高中1∶13.5——1∶16.5

初中1∶18——1∶21

小学1∶23——1∶28

注:1“城市”指省辖地(州、市)政府(行署)所在城市市区;

篇3: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河南省政府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 提出将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河南省规定, 全省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2012年前, 将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解决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紧缺的问题。对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偏远地区、山区必须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 将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给予倾斜。另外, 今后将严格实行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 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坚决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河南省政府决定, 将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并使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根据规划, 到2015年, 河南省70%左右的县 (市、区)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 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投入、教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到2020年, 全省所有县 (市、区) 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

篇4:如何编制课程标准

【关键词】目标 设计定位 资源 考核 设计

一、引言

10年来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目前,95%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这种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教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我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只有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准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内容包括教的标准和学的标准,所谓教的标准就是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所谓学的标准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本着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原则,以就业导向为方向,根据学科的认知规律,以职业性原则把握课程标准的深度,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掌握课程标准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

1、制定课程标准的关键是教师要知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是概括抽象的几句话,而是要了解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最终会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课程定位只要能说清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对人才培养起的作用,就说清了课程定位。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了解的越具体,就越容易明确课程定位。切不可不加分析,而直接说本课程是核心课程,这无异于自话自说。教师不可只关心自己这门课,必须关心和了解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把握好课程本身,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能力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要突出能力的要求就必须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就是学生学习了本课程后会干什么,所以更多应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的格式描述,不宜采用“掌握 ××能力”,或“具备××能力”这样较抽象的方式描写。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以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准。知识目标,是围绕能力目标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解决为什么这样做和做得更好的问题,这是掌握“必须、够用”原则的度。要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也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态度目标,态度目标指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职业态度和素质要求。态度目标与课程内容有关,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有关,态度目标的提出,就是因职业教育课程是工学结合的课程而产生。如果教学仍然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态度目标就单一化了。

3、設计思想首先是对内容的选取和设计,要搞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内容,每个单元让学生学会做什么,每个单元学时的要求,还要兼顾教学模式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能力是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的,是练出来的,所以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设计为“项目”,“任务”等学习单元,这样才能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其关键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课程单元描述,这一部分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一定要具体,要明确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会干什么,掌握什么。“教学方法和建议、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和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这几项,要注意认真分析,找出关键所在,不然每个单元会雷同。

4、课程考核的宗旨就是实现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要做到形成性考核要多元化,阶段性考核要合理化,终结性考核要科学化。阶段性考试是对上一阶段所学知识一个总结,主要是考查其掌握程度,为下一阶段继续教学提供依据,故深度和广度不宜过高。另外对学生起一个督促作用,相反如果一味求全求广,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现阶段高职学生,还是应以激励为主。此外,考试的方式不能局限于一张试卷一支笔的模式,应适当加入实践环节,主动动手能力的检测。理论以够用为度,重在应用能力的提高,应该根据高职学生职业性特点和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实际,多出一些与专业知识点关系密切的内容,多出一些用理论来诠释本专业工作的内容;多出一些有创新意识、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起到全面总结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三、对编制课程标准人员的几点建议

1.投身企业实践,实际的岗位体验是搞好课程设计的基础。

2.课讲的好不一定学生学的就好。能力是练出来的,要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3.课程标准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不能基于教材。

篇5: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汇报材料

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

二〇一三年九月六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位于县城宁远大道中段(城关镇陈门新村4号),现为一所独立初级中学。目前全校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达1350人(寄宿生720 人)。现有教职工79人(50岁以上教师10人,40岁至50岁之间教师33人,30岁至40岁之间教师25人,30岁以下教师 11人),其中正副校长3人,支部书记1人,处室主任3人,专任教师 75人,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24人,中学二级、三级教师48人;本科学历61人,专科学历16人。

二、学校核编定岗情况:

根据武山县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调整下达全县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编制的通知》(武机编发[2009]1号文件),全校共定编63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专业技术人员62人。

三、学校缺编情况:

按照武机编发[2011]59号文件核定编制数定岗85人,总体上缺编22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在册实际人数为79人(包括借调人员7人)实际在编人数72人,核定编制85人,按在编人数计算缺编13人,按在册人数计算缺编6人。

四、现有教职工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现核编办法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因为生源日渐增多,普遍班额较大,依照现行县镇学校的标准师生比核编,核定教师编制数较少,与教学实际需要差距较大,无法开齐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的课程。

2、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现有师资结构不合理,呈总量缺编、结构性缺编,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富余、部分学科紧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平均年龄40岁,40岁以下36人、40岁以上43人,特别是近两年年龄在50岁以上接近退休的教师近10名,更加剧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失衡。

3、由于受武机编发[2009]1号文件岗位编制的影响(核定副高3人,中级25人,助理级35人),在职称评审当中造成中、高级教师岗位编制缺编较大。助理级教师晋升中级职称问题突出,不利于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对教职工大病、意外事故等特殊情况未能充分考虑,近年来,一些教师因身患重病、意外事故需请假长期治疗,无法在岗;部分老教师因患病体质较差,难以承担满课时教学;还有一些教师长期借调;这些因素都导致教学实际需要和能够上

岗人数有一定差距。

五、对现行核编办法的意见建议:

1、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定的超前性,建议根据学校班级和师资规模,在核编之外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师资储备。主要应对如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教师患病请长假、婚育等特殊情况,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因病无法上岗的教师出台具体政策,解决占编不上岗的问题,减轻学校压力。

2、可视班额具体情况,选择按照师生比核编。现有核编办法按照学校所处地域分城镇、农村学校两种办法核编,城镇学校按照师生1:16比核编,农村学校按照师生比1:18核编。我校地处城镇,应按照县镇学校师生比核编。

3、我校新校搬迁后,学生人数达2400名以上,42个教学班,寄宿生1200名,应预增专职后勤保障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门卫保卫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规模达到200台以上)编制人数。

篇6:柿树岭小学文明教职工标准

为加强学校文明和谐建设,培养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把学校建设成干净整洁、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使全体教职工投入到争创文明和谐先进个人活动中,为我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特制定本规定。

一、遵纪守法,依法治教

1.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模范遵纪守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2.遵守学院制度纪律,严格履行规章制度。服从工作安排,服从党、政决定,维护学院整体利益。

二、遵守公德,团结友爱

3.遵守社会主义公德,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在家做文明成员,在社会上做文明公民,在单位做文明职工。爱护学校声誉,珍惜自己名誉。

4.同事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家庭内部和睦相处、互敬互助;关心集体、邻里相亲、共创文明和谐校园。

三、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5.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注重提高自我修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实验、实训。

6.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

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四、言行文明,为人师表

7.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大方。让学生从教师得体的服饰、庄重的仪表中得到教育。

8.培养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注意教工自身形象。无论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要时时注意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教师形象,维护教师声誉。

9.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差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10.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对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11.提倡语言文明,在校园内推广、普及普通话。

五、优化环境,讲究卫生

12.保持办公室、办公区整洁干净,家属区楼房的过道、楼梯、顶棚要经常清扫,房前路旁花草树木定期护理,房内、房外设施悉心爱护,保持完好。

13.发扬主人翁精神,爱护公物。不表外接电,表外用水,不贪占公共资源。

14.服从学校整体规划,校园内不乱盖建筑物、乱堆杂物、乱倒垃圾。

篇7: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一、无序招生、跨服务区招生现象严重。主要是乡镇所在地初中和县城区小学、初中,城区初中非本服务区的学生接近一半,班额在70——80人以上,个别班达到90人。相反,一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学生流失,在校生大幅度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如思旺四中已停办,思旺三中在校生200人,东平初中157人,大安三中、白马初中、官成三中、妙客初中在校学生均为300人左右,老牌学校大新高中在校生也不足400人。

二、借调教师现象比较严重,有非教育部门借调学校教师,也有教育系统内学校之间借调。如思旺三中编制17名,借出10人,借入6人。甚至连新招聘的服务期未满的教师也借调出去,形成山区乡镇年年招满教师年年严重缺编,如寺面镇、大鹏镇。

三、教师能进不能出,滞留教师严重。一些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减少教师编制也相应减少,我们多次建议有关部门把超编教师,分流到缺编学校,但效果不佳,师资浪费严重。如大安三中超编5人,上渡初中超编7人、下渡初中超编4人、东平初中超编7人、官成三中超编6人、思旺镇四中超8人、丹竹高中超编12人。

四、教师周课时不达规定要求。按有关规定:初中教师主科周课时为12节,小学教师周课时20——21节,抽查的学校人均周课时数如下:

初中部分:平山初中10节、寺面初中10节、大成初中8节、东平初中10节、安怀三中11节、思旺一中9节、思介初中9节、大鹏初中10节、平南镇中8节、平南镇二中7节、平南镇三中9节、平南镇四中9节。

篇8: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一、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维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 由于编制控制力度逐年的加大, 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入编的机会很少, 而且高校对于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管理缺乏经验, 也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 使得这批教职工往往享受不到编内人员应有的待遇和福利, 身份尴尬, 出现用工队伍流动性大、劳动纠纷多、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因此, 维护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找到组织归属感, 是当前高校党政、工会需要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当前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权益现状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政治民主权益、劳动经济权益、精神文化权益、社会保障权益等方面的待遇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但是编制内外“双轨用工”的差距仍然是现实的制度屏障和无形的心理鸿沟,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民主权益

(1) 身份认同感缺失。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用工岗位与形式多元化, 除了工勤岗位之外, 还有教学、教辅、管理、科研岗位的劳务派遣员和人事代理员, 他们与编制内的教职工从事相同的工作, 却享受不一样的待遇, 一方面他们在社会认同上, 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 有种“二等公民”的不平等感, 另一方面少数在编人员会利用在编的优越感指使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去干脏累差的工作, 使得这种被歧视和身份上的不平等感无形中造成了人为的编制阶层。

(2) 话语权缺失。非事业编制的政治民主权益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在于民主参与的机会和话语权的掌控上。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参加工会活动、党团活动的做法是一个包容的态度。但是在教代会、职代会这样的选举、评优、表决等集中体现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场合, 由于用工性质的不同, 参与民主权益, 代表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行使话语权的机会并不多, 也确实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即使个别代表有幸参与其中, 也因人少言微难以发挥作用, 掌控不了话语权。

2.劳动经济权益

(1) 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在调查中表明, 高校目前普遍对于教职工的收入分配是由编制决定的。在相同的岗位、相同的业绩, 但是因为“身份”的不同, 收入也不一样。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和细化岗位设置, 对于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款项更是缺位, 导致他们与正式教职工收入差距大。这种收入差距拉大了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的心理不平衡感, 也易产生用工矛盾, 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2) 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双轨制”的用工形式和分配制度背景下, 加之非事业编制教职工流动性大等客观因素, 基本社会保障也是因“编制”设置, 而不是因“岗位”设置。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规章也寥寥无几, 几乎无章可循,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也往往被忽视。

3.职业发展权利

(1) 培训、进修机会缺乏。对于教职工的管理、教育、培训一直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对于非事业编制教职工享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非常少, 处于一个只用工不培养的状态。他们同样有强烈的提高工作水平、工作质量的美好愿望, 却因为编制问题得不到实现。

(2) 晋升发展空间狭窄。

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在晋升方面的管理上, 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一个制度缺位、组织乏力的状态, 晋升渠道不畅, 没有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这种工作制度让他们感慨晋升无望, 职业生涯通道阻断, 失去工作热情和信心。

三、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在维权过程中主要的现实障碍

1.岗位设置不合理

本课题调查了部分高校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人员数量、岗位设置、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等情况, 发现一方面, 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岗位人数比例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 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工作职责不清。在调查中, 许多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表现出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等不明晰, 因为时常要完成一些职责岗位意外的工作任务, 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加班现象非常多见。

2.收入水平低

早期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往往以从事高校中缺乏知识技能要求、可替代性的岗位居多。但是随着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高学历、高职称的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越来越多, 除了普通的工勤岗位、管理岗位等, 有的也担任了教学岗位, 甚至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成为业务骨干, 他们为高校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但由于编制受限, 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的各项福利, 他们几乎都没有, 这样势必会造成心理落差, 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人事管理难度大

“双轨制”下的多种用人形式给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不便。由于各种用工形式的管理规范不统一, 增加了人事管理的难度, 同时也增加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由于没有对于非事业编制教职工有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规范, 更多的是依靠各个部门的自行规章, 很多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缺乏主人翁意识, 对单位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加强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维权工作的建议思考

根据原因分析, 造成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维权的社会原因比较复杂。有政府政策、编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有非事业编制教职工自身短板, 也有高校在管理把控上的制度缺位。进一步规范高校非事业编制维权工作,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各方努力, 打好“组合拳”, 保障非事业编制教职工权利的有效实现。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

一是各渠道的社会支持:

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关键在于打破“编制”的束缚, 淡化身份制约, 强化岗位管理。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坚持“以岗定人”, 打破“因人设岗”。落实聘用制,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 确保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是高校非事编教职工自身:

增强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能力,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改变固步不前、得过且过的思想, 要树立立足岗位、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干一向爱一行, 爱一行钻一行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 精益求精, 尽职尽责。进一步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 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工作, 加强对学校、对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规划职业生涯, 加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为目前的工作及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只有自身素质过硬, 技能扎实, 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是高校管理本身: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规范人事管理和运作的程序, 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适时地对岗位和业绩进行评估管理, 使人才流动顺利畅通, 并且发挥积极作用。打通编制禁锢的通道, 能进能出, 对于非事业编制工作出色的教职工给予转正的机会, 同时对工作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低、工作态度差的有编人员进行淘汰, 优胜劣汰, 建立长效动态考评机制。

加强教职工的技能培训, 高校在培训项目选择与人员遴选上, 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对岗不对人”, 认真评估, 做到项目与岗位匹配, 激励与约束并用, 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工作质量, 引导参加培训的教职工将个人发展与组织需要结合起来, 而不是一味地顾此失彼, 对有编制的教职工特殊待遇, 对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放任不管。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建立维权联动机制。维护教职工权益是高校工会的根本职责所在。高校工会要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大力吸收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加入工会和教代会。认真履行职能, 严格依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 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监督高校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保障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权利, 从高校的人事管理和福利待遇的实际情况出发, 妥善处理好涉及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系列问题, 逐步改善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劳动争议和调解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职工申诉的合理通道, 依法赋予非事业编制教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 建立维权联动机制, 做广大教职工的坚强组织后盾, 有力保障高校用工合法合理的各个环节。

结语

真正做好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维权工作, 任重而道远, 需要解放思想, 改变传统思维, 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制度改革, 这是一个制度性的改革方案, 需要全局性统筹考虑。高校在维护非事业单位教职工维权过程中, 要努力建立一个有竞争、有制度、有活力、有责任、有约束、有发展的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管理体系, 切实保障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段然, 王中秋.浅议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权益维护的内涵与途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2]叶树铃, 毛锡锋.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入会及权益保障的研究[J].经济师, 2013 (2) .

[3]陈静源.高校编外人员“体面劳动”的现状及实现途径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

篇9: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装置》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经查目前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特制定本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依据。

二、主要技术指标依据

本标准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是GB/T 2423.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2423.5-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 2423.6-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b和导则:碰撞》、GB 3906-2006《3.6KV至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 7251.1-2005《低压开关设备与控制设备》等,并结合产品特点确定的。

三、表述依据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与表述。

****有限公司

篇10: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文件中规定,标准应根据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复审

·

A.

·

B.

·

C.

·

D.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下列哪项指标是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指标表中的主要指标

()

·

A.

床均综合能耗

·

B.

数据中心EUE值

·

C.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

D.

空调综合能耗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中定额能耗指标的约束值是()

·

A.

排序法(升序)下1/5分位数

·

B.

排序法(升序)下1/4分位数

·

C.

排序法(升序)上1/5分位数

·

D.

排序法(升序)上1/4分位数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下列哪些文件不应出现在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

A.

标准编制中参考的国家标准

·

B.

标准编制中参考的行业标准

·

C.

标准编制中参考过的资料性引用文件

·

D.

标准编制中参考的国际标准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能耗定额标准文本编制格式及表述方式应符合以下哪项文件的要求和规定()

·

A.

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

B.

GB/T

13470《通风机系统经济运行》

·

C.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

·

D.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分类编制时不需要考虑哪项对公共机构用能规律的影响()

·

A.

公共机构所处气候区

·

B.

公共机构业务特点

·

C.

公共机构建筑年代

·

D.

公共机构规模大小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编制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时,需要收集不少于()年的同一类型公共机构能耗数据

·

A.

·

B.

·

C.

·

D.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标准中不能使用以下那种类型的语句()

·

A.

陈述型

·

B.

推荐型

·

C.

疑问型

·

D.

要求型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以下哪项是公共机构运行过程中的特殊用能系统()

·

A.

照明插座

·

B.

空调

·

C.

动力用能系统

·

D.

数据中心机房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标准制定程序中,以下哪个阶段是涉及专家投票环节()

·

A.

起草阶段

·

B.

征集意见阶段

·

C.

审查阶段

·

D.

出版阶段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5题,每题

4分)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文件规定,关于定额指标应给出以下几点()

·

A.

能耗定额指标

·

B.

指标等级

·

C.

指标取值

·

D.

必要的指标影响因素修正方法

我的答案:

ABCD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

下列哪些用能指标属于特殊用能系统()

·

A.

数据中心EUE值

·

B.

洗衣房用电量

·

C.

大型医疗设备用电量

·

D.

空调用电量

我的答案:

ABC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文件规定,公共机构应用能耗定额标准可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

加强能源消耗支出管理

·

B.

制定用能计划

·

C.

宣传合理用能

·

D.

能效对标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文件规定,定额指标原则上分为()3级

·

A.

约束值

·

B.

基准值

·

C.

合理值

·

D.

引导值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编制和应用指南(试行)》文件规定,定额主要指标数值计算时,应包括以下哪些步骤()

·

A.

建立数据样本库

·

B.

筛选数据样本

·

C.

典型用能单位数据调研

·

D.

确定指标数值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10题,每题

4分)

电力与标准煤的折算按照当年本地区的供电煤耗法进行换算,化石能源与标准煤的折算按照当量热值法进行换算。()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暂无

数据中心机房EUE值用于反映数据中心实际运行时某一时间段内信息设备和直接服务基础设施能耗的相对关系,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效水平最重要的指标,EUE=数据中心总耗电量/IT设备耗电量。()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暂无

对样本库中的数据按照升序方法进行排序,取下1/5分位数、平均数、上1/5分位数进行合理性、可行性分析验证后,分别确定为约束值、基准值和引导值。()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暂无

当公共机构存在特殊用能系统且该特殊用能系统可独立计量时,允许该公共机构在计算单位建筑面积非供暖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时,依照计量数据对特殊用能系统的数据进行剔除,且应同时剔除特殊用能系统对应的建筑面积和用能人数。()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暂无

同一类型公共机构中因建筑形式、建筑体量、用能设备等影响因素差异过大,宜按能耗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化机构分类制定能耗定额标准。对于不便细化的因素,如人员密度、特殊业务面积等影响因素,可暂不处理。()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适用于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能源消耗应包括公共机构使用的煤、燃气、燃油、电、热力等各种能源(含车辆能耗)。()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暂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指标依照气候区域划分定额指标,分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暂无

标准的制定程序为预研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查阶段、废止阶段。()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暂无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文件。()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暂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三条规定,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对      错

我的答案:

参考答案:对

篇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 1 总则  2 术语、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原始资料  5平面图和剖面图  6 测试图表

 7 岩土性质指标的统计与选用 

8、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9 文字报告  10 排印和装帧  总则

 1、0、1 为统一基本技术要求,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质量,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除水利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及核电站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1、0、3 勘察报告应做到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

 1、0、4 勘察报告的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其他现行有关的规定。

 2、1 术语

 2、1、1 岩土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为工程目的而进行的,对地质、地下水、岩土性质以及它们与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是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测试、检验与监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编写勘察报告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 2、1、2 岩土工程勘探 geotechnical expioration 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洞探以及物探、触探等。

 2、1、3 原始资料 original material 勘察过程中形成和搜集和各种记录、观测数据、测试数据、试验数据、像片、录像以及计算机、各种草图、报告书原稿等,包括手工记录和自动采集数据,是编写勘察报告的依据。

 2、1、4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综合、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为工程建设服务

的勘察文件。一般由文字报告、图表以及必要的附件组成。简称勘察报告。

 3 基本规定

 3、0、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岩土工程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应真实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构造、地层、地下水、岩土性质、不良地质现象、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其他要求查明的问题,并进行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对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建议,满足工程建设对勘察的要求。

 3、0、2勘察报告应附下列图表:  1 拟建工程位置示意图;  2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 3 工程地质剖面图;  4 原位测试成果图;  5 室内试验成果图。

 3、0、3 勘察报告宜根据情况附下列图表:  1 区域地质图;  2 综合工程地质图;  3 工程地质分区图;  4 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 5 基岩面(或其他层面)等值线图;  6 设定标高基岩性分布切面图;  7 综合柱状图;  8 钻孔(探井)柱状图;  9 探井(探槽)展示图;  10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 11 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  12 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  13 其他需要的图表。

 3、0、4当建设工程需要时,勘察报告应附下列附件:  1 地震基本烈度复核报告;

 2 区域稳定性调查与评价专题报告;  3 工程地质测绘专题报告  4 遥感解译报告;  5 工程物探专题报告;

 6 专门性试验或专题研究报告;

 7 重要的审查报告或审查会(鉴定会)纪要;  8 任务委托书(或工程勘察合同)、勘察工作纲要;  9 本次勘察所用的机具仪器的型号性能说明;  10 重要函电;

 11 其他应附在勘察报告中的文件。

 3、0、5 除了综合性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外,尚可根据任务要求,单独提交下列专题报告:

 1 岩土工程测试报告;  2 岩土工程原体试验报告;  3 岩土工程检验或监测报告;  4 岩土工程事故调查及分析报告;  5 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报告;  6 专门岩土工程问题的技术咨询报告。

 3、0、6 勘察报告的文字、标点、术语、代号、符号、数字、均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计量单位应按附录A执行。图例、符号、色标应分别按附录B、C、D、E执行。

 3、0、7 勘察点、测试点和观测点均编号,编号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或拉丁字母数字表示。同一工程场地勘察报告中的编号不得出现重复。

 3、0、8 勘察报告宜采用计算机辅助编制。

 4 原始资料

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综合成果表:是将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的成果汇总列表表示。表中按地层新老顺序自上而下列出各土层的埋藏深度的标高范围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平均值、计算值以及反映各参数的变异系数、数据的数量、均方差等数理统计值。

 5 标准  5、1 一般规定

 5、1、1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图例,应按附录B执行。本标准作规定的图例应按有关的标准执行。

 5、1、2 图表上的线条等应主次分明,可按表5、1、2选用: 线条名称 线条宽度(mm)用途举例 细线 0.18-0.35 坐标线,图例符号线,剖面图细分层线,表格分栏线 中线 0.5-0.7 图例框线,表格框线,建筑物轮廓线,剖面图粗分层线 粗线 1.0-1.4 剖面图上钻孔符号,图框线 加粗线 2.0 A0或A1图幅的图框线

 5、1、3 图表上的字体规格,应与图幅协调,主次分明。汉字采用仿宋体。

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物理量的主体符号应采用印刷斜体,上下标应采用印刷正体;非物理量的代号、书写号、计量单位应采用印刷正体。字体规格可按表5、1、3选用: 表5、1、3 字体规格 字宽(mm)字高(mm)适用字符 用途举例 2.5 3.5 数字、字母、汉字 等高线上标高,柱状图和剖面图中的深度、标高 3.5 5 数字、字母、汉字 勘探点间距,表格中的数字 5 7 数字、字母、汉字 柱状图中描述,主要地形地物注字 7 10 数字、字母、汉字 表格名称 10 14 数字、字母、汉字 图签外的图名

 5、1、4平面图和剖面图的格式宜按附录F执行。

 5、2 拟建工程位置图5、2、1 拟建工程位置图或位置示意图可作为报告书的附图;当图幅较小时,也可作为文字报告的插图或附在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的角部;当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已能明确拟建工程的位置时,可免去该图。5、2、2 拟建工程位置图或位置示意图应符合下列要求:1 拟建工程应以醒目的图例表示;2 城市中的拟建工程应标出邻近街道和知名地物名称;3 不在城市中的拟建工程应标出邻近村镇、山岭、水系及其他重要地物的名称。4 规模较大较重要的拟建工程宜标出经纬或大地坐标。5、2、3 拟建工程位置图或拟建工程位置示意图的比例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定。

 5、3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5、3、1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包括下列内容:1 拟建建筑物的轮廓线、轮廓尺寸、层数(或高度)及其名称或编号;2 已有建筑物的轮廓线、层数及其名称;3 勘探点的位置、类型和编号;4 剖面线的位置和编号;5 原位测试点的位置和编号;6已有的其他重要地物;7 方向、必要的文字说明。5、3、2 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勘察阶段确定,宜采用1:500,也可采用1:200或1:1000、1:2000、1:5000。5、3、3 剖面走向应由左向右,由下向上;剖面顺序应先横向、自上而下;后竖向,由左向右编写。5、3、4 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均应标明地面标高。无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标明地下水稳定水位深度或标高。5、3、5 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过密的地段,可在本图适当位置引出放大,也可单独出图。5、3、6 可行性研究及初勘阶段,沿未确定拟建建筑物平面位置时,可不绘拟建 建筑物的轮廓线,并将图名改称勘探点平面图。5、3、7 占地面积较大的工程,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应以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绘有地形等高线,标明工程平面控制点的坐标。勘探点和原位测试点宜有坐标,可列入“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或列表放在本图的适当位置。

 5、4 工程地质剖面图5、4、1 工程地质剖面图应包括下列内容:1 勘探孔(井)在剖面上的位置、编号、地面标高、勘探深度、勘探孔(井)间距,剖面方向(基岩地区);2 岩土图例符号(或颜色)、岩土分层编号、分层界线、接触关系界线、地层产状;3 断层等地质构造的位置、产状、性质;4 溶洞、土洞、塌陷、滑坡、地裂缝、古河道、

埋藏的湖浜、古井、防空洞、孤石及其他埋藏物;5 地下水稳定水位;6 取样位置;7 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曲线;8 标准贯入、波速等原位测试的位置及测试成果;9 标尺(剖面较短时在左边,剖面较长时左右各一)。5、4、2 分层编号的顺序应从上到上由小而大,除夹层和透镜体外,下层编号不应小于上层编号。需要时可标明地层年代和成因的代号。5、4、3 当已知室内地坪设计标高或场地地面整平标高时,宜用锁线标明在剖面上。5、4、4 工程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地质条件、勘探孔的疏密、深度等具体情况而定。水平比例尺宜采用1:500,亦可采用1:200或1:1000;垂直比例尺宜采用1:100,亦可采用1:50或1:200。但水平与垂直之比值不宜大于1/10。在基岩及斜坡地区,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宜相同。5、4、5 绘制剖面图上的岩层倾角时,应将真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并考虑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的不同,准确绘制。上覆土层较厚,岩层倾角不能确定时,可不表示倾角。5、4、6 剖面图上个别钻孔较深,且下部某层厚度较大时,可将该层断开画出,但应标明实际尺寸。5、4、7 除按实际钻孔(探井)绘制剖面图外,需要时也可用插值法绘制推测的剖面图。

 5、5 钻孔(探井)柱状图5、5、1 钻孔(探井)柱状图应由表头的主体两部分组成。5、5、2 钻孔(探井)柱状图的表头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1 工程编号;2 工程名称;3 钻孔(探井)编号;4 孔(井)口标高;5 钻孔(探井)直径;6 钻孔(探井)深度;7 勘探日期;8 制图人;9 检查人。5、5、3 钻孔(探井)柱状图主体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1 地层编号;2 地质年代和成因;3 层底深度;4 层底标高;5 层厚;6柱状图(图例与剖面图同);7取样及原位测试位置;8岩土描述;9地下水位;10测试成果;11岩芯采取率或RQD(对于岩石);12附注。5、5、4 岩土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1对岩石应描述名称、风化程度、颜色、矿物成分(结晶岩)、结构与构造、裂隙宽度、间距和充填情况、工程岩体质量等级及其他特征。2碎石图应描述名称、颜色、浑圆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均匀性、含有物、密实度、湿度、母岩名称、风化程度及其特征;3砂土和粉土应描述名称、颜色、均匀性、含有物、密度、湿度及其他特征;4粘性土应描述名称、颜色、均匀性、含有物、状态及其他特征。5、5、5柱状图的测试成果栏,当进行标准贯入或动力触探波速测试、点荷载试验、压水试验及其他原位测试时,应标其测试值。5、5、6对特殊性岩土,1 除按5、5、4条执行外,尚应描述下列内容: 1湿陷性图的孔隙特征;2 残积土的结构特征;3 有机土的臭味、有机物含量和分解情况;4人工填土的成分;5 盐渍土的含盐量及盐的成分;6 膨胀土的裂隙特征;7 其他特征性质。5、5、7当钻孔较深且某层很厚时,可将该层断开画出,但应标明实际尺寸。

 6、1 室内试验图表

 6、1、1 室内土工试验的主要成果数据应汇总在土载试验成果汇总表中,其格式宜按附录G、1、1执行。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的栏目宜包括下列内容:

 1 孔(井)及土样编号;  2 取样深度;  3 土的名称;  4 颗粒级配百分数;  5天然含水量;

 6 天然密度;  7 饱和度;  8 天然孔隙比;  9 液限;  10 塑性指数;  11 塑性指数;  12 液性指数;  13 压缩系数;  14 压缩系数  15 粘聚力;  16 内摩擦角。

 注:1 需要时,可增加最小孔隙比、最大孔隙比、相对密实度、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

 2 当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渗透性试验、固结系数试验、湿陷性试验、膨胀性试验及其他特殊项目试验时,应在本表中增加有关特性指标;

 3 当该工程未做某些项目时,可将冗余的栏目删去。

 6、1、2 各栏土的指标均应标明名称、符号、计量单位。界限含水量应注明测定方法;压缩系数及压缩模量应注明压力段范围;抗剪强度指标应注明三轴或直剪,注明不排水剪(快剪)、固结不排水剪(固结快剪)或排水剪(慢剪)。

 6、1、3 当勘察报告需要附“颗粒分析成果图表”时,其格式宜按附录G1、2执行。

 6、1、4 勘察报告宜提供固结试验成果图表,该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 1 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

 2 e---p曲线图;

 3 不同压力段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 4 必要的文字说明。固结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1、3执行。如

勘察报告不提供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则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提供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

 6、1、5 当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时,应提供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表。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 1 不同压力下的孔隙比值;

 2 e---lgp曲线图;

 3 先期固结压力;

 4 压缩指数和再压缩指数;

 5 必要的文字说明。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1、4执行,并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加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和再压缩指数。当需要提供固结系数时,应绘制固结系数试验成果图表。

 6、1、6 勘察报告中宜提供剪切试验成果图表。剪切试验成果图表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 1 试验方法(三轴或直剪);

 2 排水条件;

 3 不同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值(对直剪);  4 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对直剪);

 5 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值(对三轴);

 6 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对三轴);  7 摩尔圆和强度包线图(对三轴);  8 抗剪强度指标值;

 9 必要的文字说明。剪切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1、5执行及附录G、1、6执行。如勘察报告不提供直接剪切试验成果图表,则应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中提供不同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值。

 6、1、7 对于测孔隙水压力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应绘制有效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并列表提供相应的数值。工程需要时,应绘制应力路径曲线。

 6、1、8 既有土工试验又有岩石试验时,可将试验结果列在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中。表中栏目除按6、1、1条执行时,尚应增加单轴抗压强度和其他有关栏目。当岩石试验项目较多时,可单独编制岩石试验成果汇总表和必要的单项试验图表。

 6、1、9 为判别水对混凝土腐蚀性需要进行水质分析时,应提供水质分析报告,其内容宜按附录G、1、7执行。6、2 原位测试图表 6、2、1 岩土平板静力栽花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1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试验编号;

 2 试验技术条件;

 3 试验点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 4 岩土性质指标;  5 压力与沉降关系曲线;

 6 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

 7 试验数据及计算成果;

 8 附注。6、2、2 岩土平板静力载荷试验成果图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试验技术条件应写明地面标高、岩土名称、地下水位深度、试验深度、压板尺寸、设备型号、设备自重、加荷方式、稳定标准、观测仪器、试验开始及完成日期;

 2 岩土性质指标对粘性土和粉土一般应包括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天然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对原状砂土一般应包括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天然孔隙比、饱和度、最小和最大孔隙比、相对密实度、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对岩石和特殊性岩土应写明相应的主要指标;

 3 试验数据及计算成果应包括加荷次序、单位压力、累计沉降量、沉降增量、比例界限压力、变形模量、极限荷载压力。

 6、2、3 静力触探成果图表可绘制成深度与贯入阻力关系曲线,其格式宜按附录G2、2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以深度为纵坐标,以贯入阻力为横坐标;

 2 对于单桥静力触探,横坐标为比贯入阻力,对双桥静力触探,横坐标为锥头阻力、侧壁摩阻力和摩阻比;

 3 在静力触探成果图表中应写明工程名称和编号、试验编号、地面标高、仪器型号、记录方式、试验日期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 6、2、4 动力触探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3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孔号;

 2 地面标高;

 3 地下水位;

 4 动力触探规格;

 5 贯入锤击数(N10、N63.5、或N120);  6 深度与锤击数关系曲线。

 6、2、5 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4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孔号;

 2 地面标高;

 3 地下水位;

 4 板头尺寸、板头常数、率定系数;  5 仪器型号;

 6 量测方式;  7 测试成果数据;

 8 原状土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重塑土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深度关系曲线、灵敏度。

 6、2、6 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图表的“测试成果数据”应列成表格,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试验编号;  2 试验深度;

 3 土名及特征;

 4 原状土十字板强度;  5 重塑土十字板强度;

 6 灵敏度。

 6、2、7 预钻式旁压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5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孔号;  2 地面标高;  3 地下水位;  4 仪器型号;  5 旁压试验曲线图;

 6 测试数据(压力、测管水位降、测管水位倒数);

 7 初始压力、临塑压力、极限压力、旁压模量。注:测管水位降及测管水位倒数可用旁压器中腔体积及体积的倒数替代。

 6、2、8 跨孔法或单孔法波速测试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6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试验孔号;

 2 地面标高;

 3 地下水位深度;

 4 测试方法(单孔法或跨孔法);

 5 测试仪器型号;

 6 测试成果数据(距离、时间、波速);  7 深度与波速、深度与模量关系曲线。

 6、2、9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7执行及G.2.8执行,对于稳定流抽水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试验编号;

 2 地面标高;

 3 稳定水位;

 4 抽水孔平面位置图;

 5 抽水孔结构及地层剖面:

 6 抽水试验成果表;

 7 涌水量与时间及水位降与时间关系曲线;

 8 涌水量与水位降关系曲线(三次或三次以上水位降时);

 6、2、10 抽水试验成果图表中应有抽降次序、试验日期、累计时间、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多孔抽水试验除上述项目外,尚应有观测孔的水位降深,并应绘制带有抽降后水位线的剖面图。群孔抽水试验、简易抽水试验的成果图表,应根据的关规范编制。

 6、2、11 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9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试验条件(试验标高、栓塞类型、测压设备、工作管长度、钻孔内外径等);

 2 试验参数(压力表压力、水柱压力、压力损失、试验压力、压入流量等);

 3 栓塞安装示意图;

 4 P—Q曲线及其类型,岩体渗透率等。

 6、2、12 单桩静力载荷试验成果图表的格式宜按附录G.2.10执行,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试桩编号;  2 试验安装示意图;  3 试桩及锚桩配筋图;

 4 试验技术条件;

 5 桩周及桩端岩土性质指标;

 6 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  7 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  8 试验成果数据。

 6、2、13 单桩静力载荷试验成果图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试验技术条件应写明地面标高、桩的类型、砼强度等级、桩身尺寸、桩身长度及入土深度、加荷方式、砼浇注日期、试验日期;

 2 桩周及桩端岩土性质指标包括的内容应符合6.2.2条

 7、2、2 指标的标准差 应按下式计算:

(7、2、2)

 7、2、3 指标的变异系数 应按下式计算:

(7、2、3) 7、2、4 主要指标宜绘制沿深度变化的曲线,按变化特点划分相关型和非相关型。对相关型指标,应按下式确定变异系数 :

(7、2、4-1)

(7、2、4-2) 式中: 

--剩余标准差;

 r--相关系数,对非相关型,r=0.7、2、5 求得平均值和标准值之后,可舍弃带有粗差的数据后重新统计,剔除粗差可用正负三倍标准差法,将离差大于 3 的数据舍弃。如求得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过高,应检查原因,必要时应考虑重新划分统计单元。

 7、3 岩土性质指标的选用

 7、3、1 评价岩土性状的指数,如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饱和度、相对密实度、吸水率等,应选用指标的平均值。

 7、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需要的岩土参数指标,如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等,宜选用指标的平均值,当变异系数较大时,可根据经验作适当调整。

 7、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需要的岩土参数,如岩土的抗剪强指标,静力载荷试验的极限承载力等,应选用指标的标准值。7、3、4 容许应力法计算需要的岩土指标,应根据计算和评价的方法选定,可选用平均值,并作适当的经验调整。

 7、3、5 岩土参数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7、3、5-1)

(7、3、5-2) 式中: 

--统计修正系数。式中的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

 7、3、6 统计修正系数 也可按岩土工程的类型和重要性、参数的变异性、统计时数据的个数,根据经验选用。当勘察报告中采用的设计标准另有专门规定时,标准值的取值方法应按该规范的规定执行。

 指标的统计数量少于6个时,可根据指标的范围值,结合地区经验,给出经验值。

 8、1 一般规定

 8、1、1 所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均应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提出对设计和施工的建议。

 8、1、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了解工程的结构类型、特点、荷载分布及对变形的要求;

 2 掌握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考虑岩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岩土性质和地质条件随时间的变化;

 3 参考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

 4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 5 对理论依据不足,实践经验不多的工程,可通过现场模型试验或足尺试验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可根据施工监测信息反馈,建议调整或修改设计及施工方案。

 8、1、3 勘察报告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场地地基条件,提出一种或几种地基基础方案,并对其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 8、1、4 对建筑物施工、运行过程中的检验和监测工作,应提出建议。当承担检验和监测任务时,应专门提交检验和监测报告。

 8、1、5 当场地或其邻近存在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崩塌、淹没、泥石流、采空、地面沉降、活动砂丘等不良地质现象时,存在湿陷性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与残积土、污染土等特殊性岩土时,应对场地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

 8、1、6 当场地土或地下水可能对建筑材料产生腐蚀影响时,应评价土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 8、2 天然地基

 8、2、1 对于地基承载力与变形能够满足要求,有可能采用天然地基的工程,宜优先考虑天然地基,对天然地基的分析评价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场地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 2 提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 3 工程需要时,估计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差异沉降;

 4 根据岩土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冻结深度等,对设计单位初定的基础埋置深度提出调整建议;

 5 根据岩土工程条件,提出基础和结构的设计施工措施及监测工作的建议;  8、2、2 地基承力的标准值,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革地方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当有成熟经验时,可按成熟经验分析判断。

 8、2、3 当有沉降分析或地基与基础、上部结构协同作用分析任务时,可编写专门报告。

 8、3 桩基工程和地基处理

 8、3、1 桩基工程的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采用桩基的适宜性;

 2 对桩基类型、桩的布置、桩的直径和桩尖持力层提出建议;  3 提出各有关岩土的极限侧阻力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 4 对桩尖持力层的选择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在大面积堆载及欠压密土地区,尚应分析桩的负摩阻力,并得出有关数据。

 5 对预制桩或沉管式灌注桩的沉桩可能性,挤土效应,沉桩顺序和方法,对挖孔桩、钻孔桩、冲孔桩的成孔可行性,对桩端稳定性(桩端位于倾斜基岩面上)进行论证,提出建议;

 6 对桩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污染、噪音等)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 7 对桩基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的其他建议。

 8、3、2 当需要静力载荷试验或其他方法验证或确定单桩承载力,可提出有关这方面的建议。承担桩的静力载荷试验或其他方法试验时,可提交专门的试验报告。

 8、3、3 任务需要时,可对群桩效应、群桩承载力和沉降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并提交专门的试验报告。

 8、3、4 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论证地基处理的必要性;

 2 提出地基处理的方法,并对其适宜性进行论证;

 3 对处理厚度提出建议,对处理效果进行预测;

 4 对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监测方案提出初步意见,并对地基处理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评价。

 8、3、5 任务需要时,可对地基处理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并提交相应的试验研究报告。

 8、4 基坑工程

 8、4、1 对基坑工程的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提供岩土的重度和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产说明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

 2 对软土的蠕变和长期强度、软岩失水崩解、膨胀土的胀缩性和裂隙性、非饱和土的增湿软化等岩土的特殊性质及其对基坑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

 3 分析评价各层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包括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流砂、管涌等;

 4 分析基坑环境条件与基坑工程的相互影响;  5 提出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案的初步建议;

 6 提出降水、截水及其他地下水控制方案的初步建议。

 8、4、2当需要对基坑工程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或承担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任务时,应提交相应的分析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或监测报告。

 8、5 地震工程

 8、5、1当工程有抗震设计要求时,勘察报告分析评价的内容除遵守8、2,8、3,8、4节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场地地震的基本烈度或抗震设防烈度;  2 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

 3 场地所处的地震属于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

 4 场地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及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 5 对场地土地震液化进行判别,并计算液化指数,划分液化等级;  6 对场地与地基的抗震措施提出建议。

 8、5、2 当承担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与地基地震反应分析或其他有关场地地基抗震的专门性研究任务时,应提交相应的分析研究报告。

 8、5、3 在有可能发生震陷的软土地区勘察时,应进行软土震陷的分析评价。

 8、5、4 在岸边和斜坡地带勘察时,应对地震时场地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

 9、1 一般规定

 9、1、1 文字报告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与图表部分应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不得出现前后矛盾。章节划分和名称由报告编写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 9、1、2 文字报告中插图和表格的位置应紧接有关文字段,插图和表格均应有图名、图号和表名、表号。

 9、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字报告

 9、2、1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的文字部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 2 拟建工程概况;

 3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 4 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地震概况;  5 场地地质、岩土和水文地质条件;

 6 不良地质现象;

 7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 9、2、2 在叙述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时,应以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为依据,并应写明委托单位名称和勘察阶段。

 9、2、3 在叙述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地震概况时,应简要阐明场地附近的山岭、水系、区域地貌、地层、构造和地震背景,场地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明确场地地震的基本烈度或抗震设防烈度。

 9、2、4 在阐明场地地质、岩土和水文地条件时,应详细描述场地的地层、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类型、水位等。当场地内有特殊岩土和不良的水文地质条件时,应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

 9、2、5 当场地或场地附近有不良地质现象时,应详细阐述和论证不良地质现象的种类、分布、发育阶段、发展趋势和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避让或防治建议。

 9、2、6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对场地和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明确评价。当场地岩土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时,应提出地基处理方案或桩基选型的建议,必要时进行专门论证。当有几个比选方案时,应对各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提出方案的建议。

 9、2、7 当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时,阶段勘察报告的内容应按任务书或合同的规定执行。

 9、3 初步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

 9、3、1 初步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论证和评价。如未做过可行性研究勘察,则初步勘察报告应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报告的内容。

 9、3、2 初步勘察阶段的文字报告,应在初步查明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对场地稳定性和地基方案作出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 2 工程概况;

 3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 4 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 5 场地各层岩土的分布和性质;

 6 场地地下水情况;

 7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 8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 9 岩土工程的分析和评价。

 9、3、3 在叙述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的范围、面积、比例尺、测绘或调查方法;

 2 钻探、井探、槽探的数量、深度、方法及总延米数,控制孔、取样孔的布置;

 3 原位测试的种类、数量、方法、技术要求;

 4 取土样的间距,所用的取土器和取土方法、土样等级,取水样位置,土样和水样的数量;

 5 岩土室内试验和水质分析的项目和技术要求。

 9、3、4 在叙述场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时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场地地面标高、坡度、倾斜方向;

 2 场地地貌单元、微地貌形态、切割及自然边坡稳定情况;

 3 不良地质现象的种类、分布、发育阶段、发展趋势及对工程的影响;  4 基岩的产状、基岩面的起伏,断层的性质、证据、类型,地震基本烈度或抗震设防烈度。

 9、3、5 在描述各层岩土的性质时,其内容应符合5、5、4 条的规定。

 9、3、6 在叙述场地地下水情况时,应阐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季节变化和年变化、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当有多层地下水且可能对工程产生影响时,应阐明各层水位或水头,是否存在越流补给,并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

 9、3、7 初步勘察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划分岩土单元,按岩土单元统计分析岩土的主要参数,给出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给出承载力和强度指标的标准值。

 9、3、8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应按

 9 对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建议;

 10 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和监控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 9、4、3 “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应符合9、2、2条的规定;“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应符合9、3、3条的规定;“场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场区各层岩土的性质”,“场区地下水情况”及“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应分别符合9、3、4-9、3、9条的规定,并应较初勘报告详细的深化。

 9、4、4 在叙述“拟建工程概况”时,应写明建筑物名称、地上层数、地下层数、总高度、基础底面深度、结构类型、荷载情况、沉降缝设置、对沉降及差异沉降的限制、大面积地面荷载、振动荷载及振幅的限制、拟采用的地基和基础方案等。

 9、4、5 “岩土工程的分析和评价”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可按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当岩土条件较简单时,可按建筑群评价。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按

上一篇:会计制度设计复习题下一篇:乡镇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上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