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研究

2024-04-09

初中语文案例研究(通用8篇)

篇1:初中语文案例研究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案例:阅读研究

研修主题:初中语文主题性阅读的实践研究

研修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修成员:全体语文老师

研修过程:

一、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在阅读实践中成长

①校园读书节。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此来浓厚学校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可以确立相应的主题,活动结束还可以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个人”等。

②读书交流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于“阅读资料卡”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③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用好教材这一“例子”,促使课内外有效衔接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但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使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材,重组教材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应该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然而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只有借助于课后的主题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阅读中。

三、发掘身边的资源,让学生持续乐读。

①图书室。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也趋于规范和科学,图书架上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学生该如何选择,如何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主题性的阅读便是理想的选择,结合日常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提炼出相应主题,可以结成研究小组,制定主题性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或是小论文。这样做大大的减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②网络世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上网浏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问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论坛,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研修成果:

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够快速、快乐的阅读。通过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来了解写作的一些简单特点,挖掘作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探求作文写作的共性,解决学生不会写和写不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紧紧抓住“作文“和“阅读“和两个方面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2:初中语文案例研究

清徐县清源镇中学

郭晓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纪念白求恩》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文章较短。作为记叙文向议论文过渡的代表,可以教得细一点。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及品析对比的手法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很少接触议论文,缺少思考,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薄弱,更谈不上有阅读兴趣。同时对文中的一些词语也一知半解,如“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等,应讲清楚;教学中须讲请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以不同于记叙文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会写“遣、隘、忱”等字及理解并会用“漠不关心、拈拈轻怕重、精益求精”等词语。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区分文中议论与叙述,体会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4、理解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课中以小组讨论、展示,学生互相纠正,教师点拨、小结学习本文。及时反馈及时落实对生字词的书写及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从而树立学习白求恩,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记叙文中叙述与议论的关系。

2、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3、对比论证及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五、讲解新课:

1、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静心浏览,并饱含深情读读这首诗(ppt.出示)生:(饱含深情地轻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师: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理性较强。这个环节创设情境,引用了生动形象的诗歌,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想要了解白求恩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情因素。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师:昨天老师布置让大家预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下面,我们看看哪些小组预习的好。首先,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生1:是在白求恩大夫逝世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生2:白求恩大夫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他自愿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斗争,因而在本文中才说他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养成学生自觉学习,自觉查阅资料的习惯。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都回答的很好。我们预习,还有一个环节是把生字词预习出来,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并解释下列生词的意思。(ppt出示)(1)读准字音

派遣

狭隘

满腔热忱

拈轻怕重

殉职

鄙视

冀(2)解释下列生词

派遣

狭隘

满腔热忱

漠不关心 纯粹

微不足道

学生主动起立给字注音并释义,因为预习充分,场面相当的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有注错音者或释错意者。

在注音的过程中,有位同学把隘(ai)读作了(yi)忱(chen)读作了(zhen)其他同学纠正,如果还有不对者,教师纠正错误.师:生字词我们已经学习完毕,现在我们以小组识记并听写,识记生字时要根据造字方法——形声字来识记,这样会记得又快又准,并且牢靠。时间为5分钟,下面小组开始识记并听写生字。

生开始识记并听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并检查。

(5分钟后)大部分小组完成了听写并且写对的几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错了的同学改错并默写错了的字。

师:我们已经过了生字关,下面我们就刚才解释的词任选3个来写一段话。然后以小组读所写的话并推荐班内朗读。生写话(教师巡回指导)师选3人读,点评。

师:大家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很到位,大部分同学随堂掌握了这一环节,下来后将字词积累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充分体现课堂的有效性。师:我们已经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生字词。现在,请大家概括一下各段的段意。生1:第一段为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为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为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为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生2:我认为第一段还得加上“学习”二字。全文都是在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师:这两位同学概括的非常准确,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如何概括的这么准确的?这可是从前没有过的。

学生异口同声:老师,每段中都有个句子概括了这段文字的意思。师:(作恍然大悟状)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说今天怎么这么准确呢。那这个能够概括该段文字的句子就叫做中心句。学习议论文,找中心句很重要,它或许就是中心论点,或许是文章的分论点。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找议论文论点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师: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生: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学习。

师: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每段是怎样夹叙夹议的?想想议论文中叙和议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然后派同学回答。(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

生: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师:(引导)概括简述白求恩的事迹有何作用? 生:为赞扬白求恩有了事实根据。师:(小结)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其实就是为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设计意图】步步引导,充分体现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议论文。师总结:“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方法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上受益匪浅)师: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板书到黑板上,然后派代表讲解)

小组1: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人,不少人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小组2:白求恩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不少人冷冷清清,漠不关心。

小组3: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不少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见异思迁。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后归纳:

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师补充:同学们的回答已经很好了,老师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因为不少人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而还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有效的评价也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勾画语句,批注,说其作用)

生1:设问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作用: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

生2:本文还运用了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作用: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但语气更加的强烈。强调了白求恩在前线巡回医疗范围之广,工作影响之深,赢得了所有人的敬爱。生3:本文还运用了排比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师:这个句子同时还是短句,读来铿锵有力,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除了了解并掌握了议论文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向白求恩同志一样,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生2,我原来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了白求恩后,我觉得白求恩同志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打动了我,今后我一定在自己的本职——学习上做到精益求精。

生3: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白求恩精神重回神州大地。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课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的看法。

篇3:初中语文案例研究

一、案例

《黔之驴》是七年级 (下) 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 且文中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基本上在前面的文言文中学过, 因此翻译课文的教学环节较适宜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

步骤一: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课文, 讨论纠正断句的错误。教师巡视指点;步骤二:请断句正确的一小组齐读课文 (巡视时已摸清情况) , 并予以表扬;步骤三:各人根据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 落实到每一个字词;步骤四:四人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各人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巡视并点拨解疑;步骤五:请自认为有把握翻译全文的小组到台上当老师, 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步骤六:其他学生提问不解之处或提出不同见解, 由台上“小老师”解答。教师在旁顺势点拨;步骤七:由“小老师”向下面学生提问, 以检查是否真正掌握;步骤八:学生评价“小老师”是否称职, 如称职, 则每人百分制加两分。并评出“最有水平提问者组”, 予以加分。

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掌握课文内容。

二、反思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 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 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 导致讨论形式化, 为讨论而讨论, 为做课而讨论, 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 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 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 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 造成时间的浪费。

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 学生没有充分展开, 只是蜻蜓点水, 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 造成时间过剩, 学生无事可做, 课堂松散, 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 讨论没有组织, 没有纪律, 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 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 落后者永远是听众。

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或是一句话的点拨, 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 或是一个微笑, 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 科学组织, 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 任何时候, 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 学生便凑在一块, 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 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 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 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 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 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 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 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 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 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 比如, 预习《中国石拱桥》时, 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 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 每次确定一个内容, 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 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 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 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 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 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 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 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比如, 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在教学时, 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 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整理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并指出其优劣, 讨论交流后,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努力改掉坏习惯, 养成好习惯。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 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比如, 教学“不要写错别字”后, 开展找错别字活动, 要求学生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 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小组交流时, 教师要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 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 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 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小组成员共同研究, 师生一道探讨, 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 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 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 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 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篇4: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案例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新课改要求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并且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主,这种方法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课文上一些表面上的知识,但是并不能够对其有深层次的理解,当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对于解决一些问题更是没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没有一定的方法来作为指导,效率很低。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所以,必须要做好阅读课教学[1]。

初中语文阅读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阅读课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处于一种反思状态,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知情行动,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研究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有助于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总之,教学案例研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及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

《故乡》这篇文章主要是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的,记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作者儿时的“故乡”给作者带来了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而现实中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尤其是昔日的人物(闰土及杨二嫂等)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作者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感到悲哀。

以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进行对比描写,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的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多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背景;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作者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本文除了初步展现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情况。

三、教学过程

《故乡》一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了解历史背景,掌握文学常识;第二是讲解课文内容,小组讨论;第三是知识点的寻找与归纳。

首先,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一些有关鲁迅个人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做详细记录,为课堂上交流做好准备。其次,课堂上小组同学将各自准备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以此总结一个最全面的“鲁迅资料”;然后教师先根据课文的“故乡”主线进行讲解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或者段落,小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看看前后的变化,并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与解答进行归纳、总结。本课一共用了3个课时进行讲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教学内容自主探索挖掘,教师在总结时点出需要识记和重点掌握的知识。整个过程,学生既学到了课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寻找资料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供了课堂效率。

四、教学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课,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然而新课改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整体语文素养。学生应该是主体,阅读材料是载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这次的教学案例活动中进行了明确的角色定位,以小组分析的模式进行教学,告别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积极地寻找答案,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沟通。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针对一些较难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提示,最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学生在这种阅读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2]。

参考文献

[1]李娟丽;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研究[J].长三角(教育),2012(8).

[2]高明利.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2(12).

篇5:初中语文案例分析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的学习活动安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针对目前语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五环节个性参与”阅读教学模式,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芦花荡》的备课为例,与大家一起交流语文备课的过程与方法;二是现场备课及研讨,每位教师在下午学习结束前上交一份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几大环节中,备课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无论教学怎么改革,都不应淡化备课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对于如何备课,实话说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我,平时的备课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应付,抄旧教案,在网上下载,教案是一种形式,基本与上课脱节。在检查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没做进一步地深入细致的研究。经过暑假的学习、反思,资料的充实,特别是假期中的两次集体备课与试讲,在教研室李主任、隋主任、于老师及其他专家的指导下,我对如何备课有了自己的理解,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今天,对备课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备课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能对老师们今后的备课有所帮助。

下面分四个部分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撰写教案前的准备。

二、教案的撰写。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

四、教学后的反思。

一、撰写教案前的准备。

撰写教案前应从学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策略、备教学资源五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1.学习课程标准,理解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领会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师、学生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备课与教学。与传统课程环境相比,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突出变化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课程定位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基础”。“一个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哪些?特级教师王崧舟校长概括为五点:一是基础的语文情感,二是基础的语文习惯,三是基础的语文积累,四是基础的语文技能,五是基础的语文知识。钱梦龙先生也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两个基础”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关于阅读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能力是怎么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悟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要把阅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也感悟,尽管这种理解和感悟不成熟,相信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对文本的理解会逐渐深入,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耐心和宽容,也许这样会暂时影响教学成绩,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你是功德无量的,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要反对另一种倾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完全放任,即使理解错误也不予纠正,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于学生回答的明显错误,教师一定要纠正,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获得正确的知识,掌握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正确方法。

根据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在《芦花荡》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把握小说这种文体的体裁特点,着力从学生的概括能力、故事的复述能力、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的训练,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形成新的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要让《芦花荡》中的知识、情感完全通过学生的过程体验走近学生,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设计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分析要仔细阅读课本每一单元的阅读指导和每一篇课文的课前导读,生成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借助教学参考书和网络,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教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1)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乃至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其编排意图;(2)把握教材的内容安排,吃透教材的潜在点:第一是要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吃透字词句段的特殊含义,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透过字词句段实现的。第二是要吃透每一篇课文的鲜明特色,包括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第三是要吃透教材“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三步设问;(3)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等。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就是知识网上的结和网,即带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抓住这些知识就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什么是教学难点?它是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决定的。通常来说,那些与生活实际太远的、太抽象的、过程太复杂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难点。同样的知识点,在初一是重难点,到初三就成了一般的知识点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容易多了。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从初一到初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一样的,这就是重难点把握不准。

以《芦花荡》为例:《芦花荡》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六篇文章,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从体裁上看,有新闻、诗歌、小说、散文等,从内容来看,有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暴等等,学习本单元,就是要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感人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富有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要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芦花荡》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跟其他几篇文章相比,本文情节性更强、人物形象更鲜明,景物描写更形象,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作者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主人公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老头子是中国抗日军民中极其普通的一位,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尊和聪明顽强,应引导学生透过老英雄的形象,联想到苇塘里豪迈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更由此联想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英雄的中国人民浴血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画卷。教学这篇课文,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是重点,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其次要把握他的性格的多重性,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同时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情节的把握来让学生正确理解老头子性格的多重性;通过主要词语、段落的分析、比较来探究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叶圣 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把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与取舍,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备课中不照搬教学参考书,不照抄旧教案、网络教案,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与大家共同分析一个案例,希望从中给大家一些启发。

案例链接:

教材的‚教‛与‚用‛

选自《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教例一]

师:(指名读课文第四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

生1:(被指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是这一句吗?

生2:‚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师:怎么那么笨,难道找不着吗?

生3:(冒着风险站了起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师:回答完了吗?

生:(学习委员站了起来)‚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

师:终于找出来了。那么,这说明海伦〃凯勒学习怎么样呢?

生:(齐答)刻苦!

师:对!(和教案上相符,于是板书)刻苦。我们一定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刻苦精神。[教例二]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默读课文的第四节,反复品一品,哪些地方令人感动或者令人为之一震,随手画下来。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到的感慨,不妨写下来,然后交流,好吗?

(学生充满着无限的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五分钟后)

师: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吧,请各抒己见。

生A:海伦〃凯勒‚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令我感动!相比之下,我在学习英语记忆单词的时候,就缺少这种恒心与毅力!

师:结合自身谈体会,很真实。

生B:‚拼命摸‛、‚不停地写‛、‚摸出了血‛,这些字眼儿的背后是一种坚韧,是一种执着。

生C:海伦〃凯勒默读盲文那感人的一幕,使我想起了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念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

生D:这也使我想起了被卢伽雷病困在轮椅上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想起他艰难地敲击键盘敲出了震古烁今的《时间简史》,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捕音为凤,谱曲为凰,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梵〃高在精神分裂状况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诚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师:那么,从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贝多芬、司马迁身上你们得到 什么启迪呢?

生1: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生2:一个人战胜敌人一千次还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生3:身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残。

师: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无数身残志坚者给了每个肢体健全者更多的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与勇气![评析]

教例一在我们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教师牵着学生走,把学生引入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学生的思维必须跟在教师的后面,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在这里,学生的任务就在于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内容,完成教材的知识要点,这就是单纯地‚教教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悟被禁锢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被扼杀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强加在了学生头上。学生长久的生活在如此沉闷的课堂,学习兴趣、创新能力都会消之殆尽的。

教例二充满了智慧与灵性,教师让学生自由品味,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的人物联想到与之相类似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通过师生对话,思维得以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而是由文本走向阅读实践,联想到自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熏陶。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宏观的角度讲‚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学不仅是教书本知识,而且是哺育人精神成长;从微观的角度讲‚用教材教‛,意味着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教例二‛的‚用教材教‛昭示我们: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就是归还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还学生阅读对话的空间,就是归还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还学生交流对话的机会,就是归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天地。

要达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用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进行充分的预设,同时教师要多读书,成为博览群书的‚杂家‛,指导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在课堂上自由发挥,任意驰骋。

3.关注学生特点,尊重心理需求

分析学情应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障碍、学习难点等几个方面去思考。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掌握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普遍认为,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主要有:感知或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所发展和加强,但还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初中生的注意往往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把抽象思维能力引向更高的阶段。三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的走近学生。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引导学生成功步入“最近发展区”。

《芦花荡》为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我们班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半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师与学生磨合的比较融洽,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探究有了明确的分工与程序。在教学中从复述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切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从而让文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载体。4.选择有效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主要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重点考虑如何科学选用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如何指导学生会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本特点、教师素质、学生学情等,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个性,不能盲目套用某一教学方法。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分组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改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学习方式,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学习,是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而并非漫无目的,自由放纵。

篇6: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课堂教学的导入又被称为开讲,即每一节课开头的那几分钟。在有限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宗明义,言语力求简洁、生动,表达内容丰富,给学生新鲜感,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故开讲要注重艺术性。听了同事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夏感》,同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创设情境的导入法:先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打出一个演示图片,上面是一片荷花并配有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老师问学生: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答:夏天。老师又说:正如作者所说夏天是一个‘收获已有知,而希望未尽’的季节,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赞美百花争艳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唯独很少有人赞美热情奔放的夏天。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一起走进夏天,欣赏夏天、品位夏天、感悟夏天。

这一设计若从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上看无可厚非。但歌曲的选择和老师的语言表达上显得步骤繁琐。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儿童对人们交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 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这位老师选用的歌曲没有发挥作用,出示杨万里的两句名诗问学生显然看低了学生的能力,此问不必设计。再次,“正如作者所说夏天┅┅”的句子与学生回答的问题无关,显得唐突,随后又用对比手法写文人墨客写很少有写夏天的,末了才引出文题。这个导入之长有些令人纠结,文题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听课老师感觉导入漫长,更何况学生呢。

同样是《夏感》一课,另一个老师没有使用多媒体,作为一节常态课其导入干脆利落: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

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篇7:初中语文教育案例

晓雯同学是八(3)班的一名特殊女孩。小时候的轻度小儿麻痹,导致她走路有点跛,平时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心理较为脆弱。一度我期待她身残志坚,平时与她交流多以鼓励为主,但对待她的学习与其他同学要求是一致的。英语老师程老师对待她的英语学习也是严格要求。在一次英语课上,晓雯同程老师起了较大的冲突,她不管不顾地把所有的英语材料全部撕毁。从此,再也不学英语,英语课上就发发呆、抄抄东西。自此,很多科任老师与她相处时,都谨小慎微的。我自信地呵护她的自尊心,我们一直都相安无事。

近阶段,八年级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难了点,我了解到晓雯的数学学习碰到了困难。平时上课也较关注她。同时,在班级里也找了田方雨同学协助她。 这次我与晓雯同学的矛盾激化源自于当天的中午作业。田方雨同学告诉我,晓雯当天的中午作业一个字都没写。当时,我急着去集体备课,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是让其他同学提醒她在晚上放学前必须把作业写好交给我。但小姑娘却把当天的数学作业给撕了。

现在的我,感觉很委屈。自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的心灵成长,同时认真负责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出现这样的状况,让我充满着无力感。我看着一直站立在身侧的田方雨说:“你帮陈晓雯把书捡起来吧。”

在下面的一周时间里,我一直同陈晓雯处于冷战状态。她作业不交、上课不听,我亦置若罔闻。她一直用一种仇视的眼光看着我。我们的关系降至冰点。如何改善我和她之间的关系,我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一天下午,我在八(3)班上一堂数学练习课。我观察到陈晓雯一直低着头,于是我慢慢地走到她附近,发现她正在不管不顾地做着语文抄写练习。我随之提高了讲课的音量,她抬起了头,伴之以挑衅的眼光看着我。我忍住心中的怒气,把语文的相关练习没收,放置于讲台上。我继续下面的授课内容。晓雯无所事事地低着头。我庆幸她没有再次地发作。下课铃响后,我捧着她的语文作业,郑重其事地送到她面前,轻轻地触摸了一下她的头说:“现在可以抄写了。老师也需要尊重啊!”她轻轻地抬起了头,我分明看到她眼里有丝丝的泪意。

第二天的早上,我居然意外地收到了陈晓雯的数学家庭作业。虽然,那天她在数学课上依然低着头,但我的心里还是住进了阳光。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女孩的泪眼、女孩的作业,让我看到了改善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线曙光。思考良久,我决定在次日的数学课上实施我的转变计划。

次日的数学课刚开始时,我面色凝重地说起了我同陈晓雯近段时间的种种。特别强调,晓雯仅仅撕了函数这一页,我却命令她把十几页的复习资料都给复印好。我自我批评,不了解事实情况,就作出了武断的判定。所以,当着所有的同学面,我郑重地向晓雯道歉,同时送上我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礼品。说:“陈晓雯,若接受老师的道歉,就把礼品取走,好吗?”空气似乎停止了流动,所有人都在

等待着。我突然意识到晓雯是有点跛的,她不好意思公开地在所有同学面前行走。我捧着学习用品轻轻地走到她面前“不要拒绝老师哦!”我真诚地对她说。

接下来的课,我专注于授课内容,这天的课学生们似乎听的尤其的专注。我心中扫除了阴霾,快乐的情绪左右着我,我似乎感觉到了晓雯也不时地抬头看向我。

第一节课与第二节课的间隙,周雪端着一盘雪松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老师,这是陈晓雯送给你的。”说完她就走出了办公室。我不在细究如此短的时间,晓雯是如何弄出一盘雪松的。我的心中充满的是喜悦。

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很少板书具体书写过程的我,常常认真地板书一两道题目的过程。因为我同晓雯聊天的时候发现,她对书写具体的解题过程不自信。在我课后的个别指导下,她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了信心。数学课上,她不在低着头。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存在于情感教育情境下的师生情感交融气氛的创设中,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克鲁普斯卡娅在谈到教师怎样热爱学生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将爱浸入到学生的心田,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应,以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篇8:初中语文案例研究

关键词:微课,中职数学,反思

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杠杆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探索。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解读,这里就不再赘述。本篇文章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如何实现初中语文学科的“智慧教育”。

●初中语文学科的“智慧教育”

智慧不等于知识。知识可以传播,智慧则无法传播,只能在学习、应用、创造知识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领悟,这是“转识成智”的过程和规律。但是现在的语文学科却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智慧的教育。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有过这样的疑问:“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怪事”怪在哪儿?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知识、有作业、有训练、有考试,却唯独没有智慧。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却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机械化的听、说、读、写单项训练,分项考核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过多地追求统一的答案,抹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个性的抹杀,就毫无智慧可言。

那么初中语文学科的“智慧教育”该如何实现呢?语文教学仅仅有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在当前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能够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以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关注学生智慧的生成。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允许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自主地评判选择,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上,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以教师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不断绽放智慧的精彩。语文的“智慧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智慧,在写作中彰显智慧,在实践中创生智慧”。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为“智慧教育”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初中语文学科的“智慧教育”离不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学习空间空间、电子书包、微课等都是新兴的用来支持教学的资源工具,因为本文提供的教学案例主要在电子书包和微视频环境下促成的“智慧教育”教学,所以这里要先介绍一下电子书包和微课对“智慧教育”的作用。

电子书包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以自由提取、处理信息,增加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信息加工能力,这样极大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而又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电子书包应用网络技术,可提供答疑检测,协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电子书包也可实现小组在线讨论,这样可避免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组成员需调换座位来进行协作探究的混乱场面。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电子书包的答题检测和交流展示的功能,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在网络时代下,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能够促进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在本案例中,教师就利用微视频,在课前将品味语言的方法及注意的细节分层次提供给学生,同时在每种方法中提供典型片段供学生思考、练习,从而实现课前的新知预习。

●案例设计

本案例为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范辉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并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利用微课、电子书包和学习空间来进行的教学活动。

《读语段品语句学方法》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应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激发阅读热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并运用朗读品味法、直观演示法、圈点批注法进行了语言品析,进入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在原有的方法基础上,他们也能够接受并运用咀嚼比较法来进行阅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咀嚼比较法品析语句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利用微课授之以渔,同时提供专题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课上作探究,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爱好,激发阅读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咀嚼比较法。

难点:运用掌握咀嚼比较法,进行语段阅读。

5.教学整合点

◇课前利用微课,将品味语言的方法及注意的细节分层次提供给学生,同时在每种方法中提供典型片段供学生思考、练习。

◇提供课后学习系统,通过网络监测学生学习时间及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讨论内容及时点拨,发现问题,以确定课程重点。

6.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参与度更强。可以有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学习,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7.教学环境

在多媒体教室借助网络,利用“课后学习系统”和“电子书包”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贯穿,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8.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利用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

步骤一:课前学习关注个性。教师活动:出示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步骤;采用微课的形式,按照易、中、难的层次将品味语言的方法及具体应用提供给学生;提供讨论平台,监测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方向。发现问题,以确定课上侧重点及内容。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运用咀嚼比较法完成小练习。学习后阅读作文《感谢有你》运用咀嚼比较法在电子书包上作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微课讲解品味语言的方法,温习旧知——朗读品味法、直观演示法、圈点批注法,讲授新知——咀嚼比较法,从易、中、难的三个层次提供练习及测试,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这一阅读方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课前作文分析便于在课上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步骤二: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师:昨天同学们在专题学习平台上观看了微课,也针对咀嚼比较法品味语句做了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语段、品语句、学方法。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目标:1在电子书包上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咀嚼比较法,并能完成初级练习。2通过合作交流,自如地运用咀嚼比较法品读语句。3积极投入,乐于交流。学生们通过微课了解了咀嚼比较法,即把作品中所用的词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对比、咀嚼,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美、巧妙、恰当。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微课学习内容,了解咀嚼比较法和具体的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的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达成。

步骤三:反馈学习答疑解惑。师:微课学习后我们进行了测试,下面我们来看看测试情况。测试顺利通关的同学,每人得5分,答错一题扣1分,全错不得分,同时课堂发言的同学每人得2分请记分员及时记录。我们进行下一任务,更多分数等你来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答题情况,互动分析讲解,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于咀嚼揣摩法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点拨,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四:练习巩固牛刀小试。师:同学们分析时,关注了咀嚼词义,比较了各组词语在相同语境中的准确性和巧妙性,值得表扬,你们想不想继续挑战。好,我们来牛刀小试。

教师随机抽取3~4名学生,展示咀嚼比较法品析语言情况,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

学生运用咀嚼比较法品味《大圣破炉而出》语段,将品味内容写在空白处。之后展示咀嚼比较法品析语言情况,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书包中收集图片的功能,收集各组任务,结合白板,展示各组学习成果,既调动个体动脑,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巩固咀嚼比较法品味语言。

步骤五:迁移拓展学以致用。师:品味语句时将咀嚼比较、朗读品味、圈点批注、直观演示等方法相结合,更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品味时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还要注重整体感知,联系语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运用语言能力之功效。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进行一次实战操练。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合作,并投票评选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运用这节课学习的咀嚼比较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步骤六:总结梳理布置任务。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我们在对词语的推敲体会及语段内容增、删、移、换时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这样对语句的品析也就更加深入。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运用发现总结更多的方法,毕竟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观看微课《作文修改方法讲解》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品味语言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学生谈谈学习收获,完成学习任务。

●智慧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加入,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1.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电子书包、课后学习系统(空间)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及能力。在改变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笔者也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2.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微课和课后教学系统(空间)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形式和有力支撑。微课作为课堂内容的浓缩,课堂内容的闪光点,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很好的物化出来。便于学生分层次学习,避免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也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随时“温故”,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学习新知识,挖掘其潜在能力。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感受和品味作品的情思美感,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唐卡特色课程教学的思考下一篇:阿魏酸用于食品工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