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2024-05-13

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共6篇)

篇1: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让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市信访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建立信访稳定工作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把信访稳定风险评估纳入新体制、新机制,力求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损害群众利益决策和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构建和谐沈阳提供了重要保证。2008年前9个月,全市5000件信访积案已化解90%,上访量较去年同期减少60%。

做好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一,做好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利于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中,如果没有对可能发生的信访风险进行预先分析,未能制定应对预案,在问题发生时就会疲于应付,耽误处置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要求在做出重大决策项目时,对该决策出台及运作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信访风险进行分析,对那些不太严重或发生概率较小的信访风险制定应对预案,以便在问题发生后可以更及时、更科学地加以处理,提高信访工作质量。

第二,做好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利于改进公共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改进公共管理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决策水平,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决策前开展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有利于决策者更全面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更广泛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尤其是避免因考虑不周全而侵害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做好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完善重大决策项目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保证制定的各项政策既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又切合本地本部门的客观实际,从而提高执政能力、改善执政方式,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从政策上反映民意宣达民声,从制度上保障民权善利民生,在关键环节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积极推进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新模式的实施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信访稳定工作的新模式。相继在全市开展了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百日会战”、“三大战役”、县(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积案,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与此同时,强化源头预防和治理,从解决“前边扫地(解决积案),后边撒灰(制造新的矛盾)”问题入手,把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引入决策程序,制定出台了《关于对重大建设、改革项目实施稳定风险评估的规定》,对评估目的、评估机构、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的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规范。

确立风险评估领导责任制。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民主法治的原则;二是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三是坚持客观、公正、实效的原则;四是坚持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同时,为了使好制度真正成为硬措施,市委、市政府强化责任追究,亮出了“撒手锏”:凡未按程序进行评估或未采纳评估意见,造成决策失误、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追究项目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信访评估制度实施后,效果很快得到显现,因重大建设项目引发的集体越级上访明显减少,困扰全市多年的预防难、控制难、化解难的集体访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

把好风险评估的“三个关口”。一是把好事前静态评估关口。项目上不上,群众来把关。凡群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的项目方可进入下一道程序。二是把好事中动态评估关口。在决策实施和项目建设中,实行“阳光作业”,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把好事后跟踪评估关口。对一些重大建设或改革项目有可能诱发群体性上访,信访部门有权说“不”,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信访初访,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稳定为目的的原则。

优化信访稳定风险评估资源配置。在此方面,沈阳市建立了以市和区、县两级信访大厅为载体的信访稳定工作运行机制,围绕解决问题这个核心,集中权力,用权为民。19个政府职能部门进驻信访大厅,使其具有直接调处矛盾的功能,由过去信访案件的“中转站”真正成为处理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抓好项目排查立项调处工作。对排查中发现的未评估项目施工引发的信访问题,立项调处,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因重大建设项目引发的信访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全市实施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以来,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民意识不断增强,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截止9月末,市信访局进行信访稳定风险评估项目五项,已经办结四项,一项正在办理。

(一)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因重大项目建设而产生的信访问题。市委、市政府明确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信访评估的重点,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凡是符合群众意愿的资源节约型项目,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上;凡是损害群众利益、污染环境的项目,赚钱再多也不干;凡是符合群众愿望、但目前时机不成熟的项目,缓一缓再干。

(二)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一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由有关部门将政策依据、新上项目占用土地、牵涉的居民或农户、补偿标准、劳动力安排等相关情况填写“评估事项简介表”,在实施地区予以公示和宣传,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二是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建议权。信访评估小组主动上门,征求相关部门和所涉及的乡镇、村与群众代表及农户的意见建议,填写“群众意见评估情况反馈表”。三是体现群众的监督权。将群众意见逐条归纳整理,然后召开由相关部门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人士和群众代表组成的信访评估会,对群众意见分析评议、充分论证,形成评估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和群众。

(三)信访评估能够统筹各方面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和谐统一。市委、市政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例如,位于于洪区的“中国黑色金属材料东北公司”土地动迁项目,由于项目没有列入

当年拆迁规划,施工引发了群众上访。市信访评估小组实地调查后,向相关单位下发了《沈阳市信访稳定风险评估通知单》,告之于洪新城今年未将该宗地块列入动迁计划之内,因此该地块暂不征用、暂不实施动迁。这样的处置结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化解了突发矛盾纠纷。(作者为沈阳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长)

浅谈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近期学习了省委政法委转发的《关于学习借鉴唐山市社会矛盾综合调控机制建设做法的通知》,现就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谈些粗浅认识。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将社会利益协调的重心从事后处理前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从而推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各项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只是保稳定,根本目标还是促发展,没有稳定的环境,改革、发展就无从谈起。已有的成功经验证明,提前预防远比事后处臵的代价小、风险低。

一、科学界定评估范围和内容

1、评估范围。任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都应纳入评估范围。

2、评估内容。总体来说,就是围绕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评估工作,分析、评估不稳定隐患和问题的风险程度和可控程度。一是评估合法性。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重大事项所涉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对

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二是评估合理性。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超越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应如何。三是评估可行性。是否征求了群众的意见,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和支持。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会导致相关行业、相邻地区群众的攀比。

二、建立完善的评估程序

首先,要制定好评估方案。根据评估范围确定评估对象,建立专项档案,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部门评估责任。其次,要收集好社情民意。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再次,进行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结合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形成专项报告。最后,科学运用评估结论,落实维稳措施。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评估事项做出实施、暂

缓实施、不实施的决策。

三、强化落实,使风险评估制度成为项目实施的“刚性门槛”

一要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落实和深化。二要加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考核中的比重。三要实行责任追究。对重大决策事项不进行风险评估、不按照风险评估意见做出决策,或评估责任单位在评估过程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提供错误的评估结论,造成决策失误,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给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贯彻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机制不力,酿成重大不稳定事件的,实行责任追究。凡因在重大事项的实施过程中,未落实维稳措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群众到市、进省、赴京集体上访等情况的,项目评估责任单位主要责任人要向党委、政府作专题述职及书面检查;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评估责任单位主要领导纪律处分。

四、注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

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要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存在较大矛盾和稳定隐患,经评估决定暂缓或暂不实施的事项,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亟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制定周密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同时,全程跟踪评估事项,确保决策、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项目建设、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

群众利益无小事,社会稳定是大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进平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只有秉承直面问题、审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态度,才能把社会稳定风险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设计了一整套事前的风险评估方法,希望通过这一制度“门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矛盾纠纷,然而这项机制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套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化、法制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日趋完善。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防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办公室)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加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开工不足,我区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社会稳定形势严峻。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估,2009年可能是矛盾的高发年,以往许多尚末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可能集中暴发,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现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实现社会矛盾由被动调处向主动化解转变、由事后处臵向事前预防转变、由“谋事”向“谋

势”转变,刻不容缓。

一、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从以往情况看,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些决策不讲科学、不讲民主,往往靠“拍脑袋、下决心”做事情,结果引起群众不满,得不到群众支持,甚至损害了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上访,影响了社会稳定。而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介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有助于真正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作为政策、措施出台的衡量标准。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利于决策的顺利推进并实施,将决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幅减少,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决策不当引发的矛盾纠纷。

二、掌握评估原则,增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 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决策等进行事前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这样的评估才有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评估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是否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评估重在促进发展。把促进发展特别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力求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次评估要尊重民主法治。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程序,逐步形成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坚持执法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规范内容程序,增强评估工作的严密性 一是科学界定评估范围和内容。任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都应纳入评估范围。对重大政策,主要评估其合法性、合理性、连续性和恰当性。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主要评估审查报批、资金来源及管理、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因征占用土地造成的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安臵、工程建设涉及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周边社会治安秩序及工程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等八个方面。对重大改革措施,重点评估改革的方案是否经过了法定的程序、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兼顾了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改革的时机是否恰当,改革的程序是否严密;改革是否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国企改革是否落实了“三项准则”。对社会就业、企业排污、安全生产、重要项目审批、公用事业价格调整等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重点评估是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如何等,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二是建立完善的评估程序。对研究评估事项,首先是要制定好评估方案。对根据评估范围确定的评估对象,建立专项档案,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部门评估责任。其次是要收集好社情民意。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

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再次是进行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结合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形成专项报告。最后是科学运用评估结论,落实维稳措施。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评估事项做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决策。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存在较大矛盾和稳定隐患,经评估决定暂缓或暂不实施的事项,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亟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落实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同时,全程跟踪评估事项,确保决策、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项目建设、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

四、强化关键措施,增强评估工作实效性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和“依法评估、充分尊重群众民主权利”的评估责任准则,明确重大决策的提出部门、政策的起草部门、项目的报建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应是负责组织实施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有权做出决定的机构是负责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论的责任主体。对不进行风险评估,或在评估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决策失误,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给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决策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强化落实,使风险评估制度成为决策部署的一项“刚性门槛”。根据评估成果,对损害群众利益的拟决策事项,必须及时终止;对虽符合群众

长远利益,但超出群众现实承受能力或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拟决策事项,暂缓出台;对经过评估,虽然拟决策事项正确,但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拥护和支持后,再进入决策程序。

篇2: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评估项目:评估时间:

西村镇第六高中改造项目 2012年10月

一、评估项目

西村镇第六高中改造项目。

二、评估程序

1、组建评估组 组 长:尚保红 第一副组长:牛永新

副组长:花业文 张东方 谷从文

成 员:孙邦林 李文苍 姚德成 刘彦峰 洪友华 贾延圣 任祥林 蒋维林

2、评估安排(1)开座谈会

在同发行政村原大聂小学召开了涉及村村民座谈会。会议由评估组全体成员参加,邀请双塘庄村一组群众代表及部分村民座谈谈意见,共耗时3小时。首先,镇党委书记王守朝向各位座谈者讲了万亩农田整治的重大意义。然后,双塘庄村一组村民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的补偿、附属物补偿及环境上。王书记先向双塘庄村民讲清了建设桑达太阳能的意义,意思是万亩农田整治项目是经过多次争取及会议决定的,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而做出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停前实际和停前民意的。

镇政府事前做了充分的规划,正规的规划和土地手续等已经按规定办理结束,这是一项符合法律符合规律的重要举措。对补偿问题,按每年每亩1200元青苗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物价的上涨,青苗费补偿可以增加)给群众兑付,严格保证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于附属物补偿问题,我们将严格按照县相关文件的补偿标准给广大群众进行补偿。

(3)重点走访

评估组各成员纷纷到涉及村庄走访万亩农田整治项目周边的群众。通过大量解释和宣讲,周边大量群众认为该项目很有必要,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作用,而且也给我们充分的土地补偿,非常同意在万亩农田整治该项目。

三、评估预测

经过开论证会、座谈会和重点走访,评估组认为涉及村庄百姓非常同意该项目,给予的补偿问题也进行了充分的安排布置,应该不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四、应急措施

发现重大社会稳定问题苗头或事件时,启动预案,并展开以下工作程序:

①对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相关部门要认真接待,并根据起因即通知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把群众稳定在当地。

②第一时间召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通报不稳定情况和处理情况,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并将不稳定情况向港区有关部门报告,请求帮助和支持。

③对问题复杂、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有关领导要迅速抵达现场,组织工作,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④把上访群众稳定在当地,坚决劝阻集体赴京、赴省上访,对已进京、进省的集体上访群众,尽快接回,做好疏导工作。

⑤对重点人员要耐心开导,稳定他们的情绪,并联系有关方面解决问题。必要时,报请有关机关采取应急措施。

昭关镇人民政府

篇3: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认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时代的特征就是稳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稳定蕴含着风险,重大政策的出台或实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确定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1 以人为本,科学决策

社会稳定问题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稳定评估体系的基础。人的因素是诸多因素的最小单位,也是诸多因素的核心单位。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是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重大政策实施的基本标准则是群众是否支持拥护,既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也兼顾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

1.2 遵循规律,促进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就是遵循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效。发展是社会稳定评估制度关注的首要基点,发展生产力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构建社会稳定评估制度,社会稳定状态评估是永恒的主题。终极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重大政策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的风险评估,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1.3 公平公正,民主法治

重大政策的评估应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对重大政策进行合法性的审查,做到公开、公正,体现公平,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对重大政策评估的程序要合法,必须严厉追究评估过程中出现的违反程序规定、弄虚作假等行为。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分析,充分论证,确保评估工作全面、客观、准确,保证评估结果有广泛的群众性,促进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要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矛盾调处、诉求表达的制度体系及长效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有效结合起来。

1.4 事前评估,重在化解

在重大事项出台实施之前,加强对政策的可行性、政策实施效果以及重大事项发展趋势的预测的预先评估。对于所涉事项、范围、人群等组织进行科学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科学预测评估,着力预防并且解决好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评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认定原则。重大政策的主管部门是进行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行政)直接决定的重大政策,由各级党委(行政)具体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工作,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1.5 标本兼治,关口前移

通过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在重大政策实施前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或调整到可控范围。

2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和内容

2.1 评估范围

社会稳定风险虽然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评估工作必须要有侧重点,要界定一个范围,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把社会矛盾突出、关系群众利益密切的重大事项列为评估的范围。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涵盖的范围如表一所示。

2.2 主要内容

在风险评估制度中,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估内容要把握好两个主要方面,即重大政策本身的科学合理性、政策相关利益者的认可程度。各地在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中明确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评估重大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证重大政策的顺利实施(见表二)。

3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

3.1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概述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主体在风险评估系统处于主导性地位,同时也是重大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的实施者。具体来说,是指主持、组织或参与重大政策评估过程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包括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第三方以及政策对象。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分类。依据评估主体与政府间的关系,可分为官方的、半官方的与民间的政策评估主体;依据组织化程度,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政策评估主体。当前各地政府进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包括以下几个部门:重大政策的提出部门、起草部门、项目申报审批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工作的实施部门。作为重大政策社会风险评估主体,不仅要牵头负责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还要控制评估工作的相关经费,包括聘请的评估专家的相关费用等。结果是评估主体既要负责重大政策的出台,又要负责评估和判定政策出台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政府主体的“越位”和公众主体的“缺位”易造成政策的公共性衰减,政府及其主要官员垄断了过多的决策控制权,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忽视甚至放弃其他主体。

评估主体多元结构是实现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性的保证。由于任何一个评估主体都具有其特定身份,有着各自不同的评估角度,因而有着各自特有的评估局限性。如果同一个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仅负责出台重大政策决策,还负责政策出台的评估和判定,这种风险评估就成了“做形式”、“走程序”,即“控制论”中所说的“正反馈”,强化了决策所带来的重大社会稳定风险。各级党委和政府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应当将公众利益作为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政府应通过制度建设将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纳入决策议程,加强独立第三方作为评估技术主体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最后由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监督主体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行政问责的意见和建议负责。

鉴于此,重大政策风险评估主体应当由评估责任主体、评估技术主体和评估监督主体三部分构成(见图一)。评估监督主体应由党委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维稳办)来担任,维稳办对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不直接承担评估工作,但担负着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坚持与所评估的政策有着利益相关性和代表性原则开展政策评估。评估技术主体应当由专业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担任,本着独立性和公平公开的原则,通过专业评估人员、专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技术支持。

3.2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建设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主要指主持、组织或参与重大政策评估过程的团体或组织,是对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的实施者。各地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中明确规定评估的责任主体是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重大政策评估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对评估责任主体应加强以下两方面建设。

(1)从思想上认识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足够重视重大政策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政策评估。为了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让各级决策部门真正认识到评估工作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各级决策部门贯彻政策执行、减少政策失误、降低政策执行阻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从而有效提升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

(2)建立沟通参与渠道。在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拓宽重大政策风险评估不同主体的参与渠道,加大社会组织和公众群体代表参加。通过各主体的自由参与以及不同的渠道来表达意见,以确定重大政策出台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众需要,最后由独立的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组织根据评估的结果作出公开的结论。

总之,评估责任主体的确定一定要合理,避免评估责任主体与被评估的项目之间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负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机构应该是相对独立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在保证评估结果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主体建设

公众的利益和意志是重大政策的本质属性。通过实行政府权力机关责任主体和第三方专业技术评估主体分开,进一步提升独立第三方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主体的地位,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权威性。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1)大力加强风险评估技术主体独立性。为了提高风险评估技术主体的独立性,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重大政策评估在技术上由独立的评估机构承担,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质上是对各级政府决策权力的一种约束和制衡。提升风险评估技术的独立性,其实质是制度的完善过程,是提升各级政策决策能力。明确第三方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主体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包括政治独立性和经济独立性),这些来自外部的独立重大政策评估机构置身于政策系统之外,与政策本身没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同时,经济的独立性是活动款项来源以及用款方面的独立性。这种独立会使评估主体思想上无所顾忌,也就更能够说实话,作出正确的评估。

(2)大力培育风险评估中介市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构由一些专业性的咨询公司、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等组成。各级政府通过吸纳独立第三方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增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的权威性。

(3)大力提升风险评估机构专业性。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加强对全过程进行专业、权威的监督和考核,才能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评估的结果客观公正。因此要积极培育专业化的政策评估机构,增强重大政策评估技术主体专业水平。

3.4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监督主体建设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监督主体是各级维稳办,其负责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必要时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行政问责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如果发生群体性事件,由各级维稳办组织有关部门查清事件经过、原因及事实。

(1)加强监督主体的权威性。监督主体就是实施监督的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建设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监督主体,是政府实现勤政、廉政职能的有力保证。权力失去约束是决策失误和权力腐败的根源,同时权力又是制约权力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正如西方思想家和法学家所说:“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应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2)加强监督主体的组织工作。监督主体对重大政策虽然不直接承担风险评估工作,但却负有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职责,承担着监督主体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稳定风险较大、有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重大事项,督促、责成评估责任主体召开评估事项风险审核会议;二是对失职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相关责任人,提出责任追究意见。

(3)加强监督主体的功能建设。风险评估监督主体的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预防和惩治两大方面。预防功能得以发挥就可减轻惩治功能的负担;而惩治的成效又产生震慑作用反过来促进预防功能的实现。有机结合预防和惩治两大功能,进行责、权、利统一,从而发挥监督主体的总体功能。

4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重大政策要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研究。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有序的评估方法,从源头上规避、预防、降低以及控制和应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及时预警因考虑不周全而侵害部分公民或集团的合法权益,获得群众对重大政策的理解与支持,降低改革中的阻力,确保改革稳定、有序地发展。

本课题试图运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建构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风险评估法更加直观、更易于操作。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事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分析预测、研判以及评估,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化解,为确保重大政策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保证社会运行在稳定有序的轨道上,进而防止严重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出现。

4.1 重大政策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内容

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是基于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将对重大政策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判断及归类,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2)制订风险评估方案。由评估责任主体(重大决策拟定部门、政策起草部门、项目申报部门、改革牵头部门以及工作实施部门)负责制订评估方案,包括具体组织形式、时间安排、工作方法以及具体措施。

(3)广泛征求意见。评估主体按照评估方案,就拟定重大政策进行公告、公示或者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来征求各方意见,并将意见进行归纳、整理,作为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一手资料。

(4)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邀请主管部门、执行部门、相关专家等组成风险评估小组,对所收集的风险资料加以分析。同时,还需根据风险成因、潜在威胁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等问题,进行风险规避。经过严格的审查报批程序和周密的判断以及科学研究论证,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科学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这是风险的定量过程。

(5)风险评价。依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去衡量风险的程度,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衡量是否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可能引发较大的不稳定事件,以及是否需要制订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4.2 重大政策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架构

风险研究最早运用于项目工程管理。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安全进行评估预警思潮的启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逐步形成。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预警系统侦测经济安全,比如美国的“美国商情指数”(哈佛指数)、法国的“景气政策信号制度”、日本的“日本景气警告指数”等。

国内学者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研究源于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成立的社会指标预警课题组,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出包括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社会问题指标、主观指标等4大类40多个主客观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宋林飞(1989)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为包括收入稳定性、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腐败、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7大类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监测与报警指标体系”。朱庆芳(1992)提出由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仇立平(2002)负责的上海课题组提出由17个方面7 0多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稳定指标体系”。阎耀军(2004)提出6大类55个指标构成的预警系统。陈远章(2008)设计了一套涵盖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安全和社会舆情四个方面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归纳已有的研究,课题组认为可以从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和相应的管理状态来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见图二)。

4.3 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

为使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更加直观、更易于操作,首先应建立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经过理论遴选的敏感指标组成的一种测量社会危机现象及其运行过程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指标通常是用该地区公众对政治形势、社会发展不平、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经济政策等影响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因素的估计、推测和判断为基础综合编制而成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包含“政策执行偏差”、“合法利益受侵害”、“较大规模的失业”、“社区解体”、“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这五个定性指标之下,根据陈远章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又分别建立了18个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测量指标(见表三),着力于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来考察重大政策的存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影响,从而为降低社会风险、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探索重大政策前置评估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使其具有有效的操作性,同时,改变以往的评估指标不够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事实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4 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将上述的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值后先进行无量纲化后得到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程度指标,并根据指标大小来进行适度控制。根据图一和表一,建立下列重大政策社会风险预警评估模型:

ESRij为二级指标评价值,ESDi为一级指标评价值,X代表无量纲值,W代表社会风险预期各级指标权重,n为各级指标序号。通过上述公式测量出各级指标权重,并予以社会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比风险等级予以相对应的风险识别。

上述指标权重是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权重采用既反映决策者主观意志的主观权重,又反映决策客观数据的客观权重的组合权重。各层次的评价指标确定后,采用专家咨询法(又称Delphi法),请有关专家对每个定性指标打分,并对不同等级的得分系数求加权平均数。定性指标在不同等级上的分值系数分别为:强1.0、较强0.8、中0.6、较弱0.4、弱0.2。定性指标则是通过对熟悉重大政策对社会风险影响的专家、政府官员等的调查得到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法),对不同层次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在建立判断矩阵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权重的确定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每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单因素评价可以得到隶属关系矩阵,它反映了某一、二级指标在各个指标上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情况,某一级指标的隶属情况分析就需要对二级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5 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

评估责任主体在重大政策出台实施之前,成立专门的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该重大政策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定评估事项,制订评估方案,形成评估报告,确定实施意见,落实维稳措施(见图三)。

5.1 确定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项

(1)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所谓风险识别,是对公共政策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是风险的定性过程。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风险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各级政府部门据此建立专门信息渠道,建立起能够满足特定需要的信息采集系统。

(2)建立信息初加工系统。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相当部分要进行合成和加工,必须由数据信息专业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事件出现的概率,作出结论。同时,对情报信息的获取方面,存在渠道单一、占有量不足、沟通不及时,这些会导致信息走样,远远不能达到确定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项的要求。因此,要快速、及时获取情报信息,避免信息庞杂或信息污染,需要各层级对获取的情报信息先行进行筛选,以保障报告的情报信息保持较高的正确率。

(3)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利用互联网定期向专家们实施德尔菲调查,运用专家库进行信息沟通与反馈。对导致险情发生的根源,运用数据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及论证,通过运用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寻找险源。同时,专家库成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人员数量应当确保涵盖整个风险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4)确定评估事项。一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如重组改制、重大投融资、收购兼并、破产清算等;二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如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规划调整、重要工程选址、房屋拆迁安置、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等;三是“三农”方面的重大事项,如农村土地流转及征收征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处置等;四是民生方面的重大事项,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房屋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生育、民政等;五是机构和人事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如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劳动工资待遇等;六是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处置方面的重大事项,如金融秩序监管、舆情监控及与各专项工作组有关的政策贯彻调整等;七是人员多、敏感性强,可能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重大活动。

5.2 制订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

在制订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阶段,通常采用风险管理技术来制订。风险管理技术通常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控制型技术,另一类为财务型技术。前者减少和限制损失的继续扩大,后者则是将风险成本分摊,从而达到社会稳定最大化。

目前,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的制订通常由责任部门进行评估。第一步,确定评估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重点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也为科学评估提供全面、客观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步,制订评估方案。通过第一步获取的评估对象基本资料,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制订评估方案,适时组织评估。第三步,分析预测。围绕评估事项的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特别是对不稳定因素应当逐项进行分析预测,形成相应评估方案。

5.3 形成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结合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报告制度,促进各级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保证重大政策出台遵从有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因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出台政策的目的是切实解决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分配不公。

5.4 确定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

(1)主管部门进行审查。评估责任主体对评估报告所涉事实的真实性负责,“维稳”部门侧重从评估内容与矛盾化解等方面进行初审,并对评估事项专项报告提出明确意见。

(2)决策者作出决定。评估责任单位将评估报告和初审意见提交党委、政府或有权作出决定的机关审议研究,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得实施的决定。

(3)决定情况反馈。决策者作出评估决定后应及时将决定情况和相关要求反馈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及时反馈责任部门,并对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做好稳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4)确定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为保证政策相对最优,解决风险具有可变性的特点,应当对重大政策的适用性及收益性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出实施具体意见。

5.5 落实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主管部门和各级责任部门应当严格执行重大政策的评估决定和要求,采取具体意见和实施措施。对确实存在较大社会矛盾和稳定的各种隐患,经评估决定应当暂缓实施的事项,应当及时研究对策,努力化解这些矛盾,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实施;对亟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6 结束语

(1)基于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将重大政策引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中,积极探索重大政策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程序。通过建立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风险评估法更直观、更易于操作。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方法上采用分析、预测、研判以及评估,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风险,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确保社会运行稳定有序。通过风险评估指标的建立,运用预测和仿真技术对社会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测,是政府进行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为在全国推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2)明确了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标准。根据评估内容及标准,严防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的行为。通过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风险评估指标,可落实相关处置措施,追究未按程序和规定进行风险评估相关地区、部门、单位领导的行政责任。

(3)确定了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成立专项风险评估小组,组织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重大政策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定评估事项,制订评估方案,形成评估报告,确定实施意见,落实维稳措施。

(4)明确了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主体与监督主体。在稳定风险评估实践中明确规定评估的责任主体是重大事项的决策者,风险评估监督主体是各级维稳办,负责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5)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实践和探索改变了传统维稳工作的理念和方式,必将推动各级政府对各种敏感社会事务的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事后应急转为事前防范。在出台重大政策之前,注重民意、加强调研,从源头上降低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将导致可能发生社会冲突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有机结合改革的力度、社会发展速度以及社会可承受度,通过上述的有机统一,从而根本转变社会管理理念。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改变了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在政府重大事项决策中,注重与群众的沟通与协商,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听取群众和各级社会组织的意见,平衡各方利益主体,判断、识别和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风险管理从单维度管理向多维度、多点治理模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为政府重大决策出台提供科学依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对重大政策的出台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和预测活动,提升了重大政策的技术含量和科学化水平,为重大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的依据,提升了社会管理精准化和科学化。

摘要: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本文将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中,明确了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责任主体和评估程序,构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为重大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篇4: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实现信访稳定

[关键词]信访;工作方法;稳定

现阶段,信访工作呈现出新特点,比如信访问题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闹访的现象屡见不鲜。信访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相关人员应该从工作方法上入手,实现信访稳定,稳定的信访,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关系,同时也能够维护社会和谐,伸张正义。

一、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呈现出的特点

新形势下相关部门加大了信访工作的投入力度,信访渠道越畅通,对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就越有利,但是在形势下,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信访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过于死板,以使信访工作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因此需要创新方法,进而实现信访稳定,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了解现阶段信访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首先,信访对象多元化,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几乎每个人都有通信工具,而且因为广大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访,以此希望人民政府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传统的信访对象一般文化水平比较高,通常都是代表一个团体进行信访;其次,信访问题越来越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经济转型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涉及的问题不再片面化以及简单化,尤其是各个利益群体之前,涉及到的问题不仅复杂,范围也非常广,其政策性也非常强,因此如果能够信访工作,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次,信访形式多元化,传统的信访形式主要是写信,但是新形势下,信访手段多样化,人民群众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信访,也可以利用以写联名信的方式进行上访,也可以以媒体想合作进行信访,总之信访的渠道变宽,这是信访工作发展的重要表现;最后,闹访情况经常出现,有些群众误解了上访的意义,只认为只要信访了就要解决,如果没有及时的解决就应该闹,很多人都这样的错误想法,认为闹得越大,其解决的速度也就越快,因为在信访时,无论工作人员如何劝解,都不离开,扰乱工作秩序,而这实际上,也耽误了对信访工作的进一步取证调查。

二、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实现信访稳定的途径

信访形式的存在是我国逐渐走向法制化的表现,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以此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信访可以为国家提供解决各种问题的契机,信访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彻底的解决信访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交代,这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现阶段信访工作方法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因此实现信访稳定,主要从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开始。

1、制定源头预防方案

相关信访部门应该依据信访总体情况,制定源头预防方案,争取每个信访问题都能够在其萌芽状态时,即可解决,信访工作必须细化深化,当群众来信访时,相关工作人员要立即记录,立即上报,尽快解决,制定行之有效的是实施办法,监理预警机制,将一些可能会出现国家问题的信访问题,在其最早发现的阶段,及早给予解决。

经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和加强研究分析,信访部门认为,信访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因素的存在,如果能加强研究分析,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就能更快更好地加以解决。如果能够将工作重心前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可减少信访事件的发生。鉴于此,相关部门出台了《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实施办法》,做好信访摸查,注重信访信息的收集、分析,把信访工作想在前头,做到信访工作预防为主。在具体的操作上,建立信访办公室和各单位及改制单位的沟通渠道,定期召开联络会议,及时有效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建立群体事件隐患集体访和重要个体访排查化解登记档案,对存在可能引起纠纷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给予解决,这样就可有效控制上访事件的发生。

2、建立依法调处机制,形成上下合力齐抓共管

信访部门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和构建和谐的要求,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大《信访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职工群众树立依法有序上访的思想,严格落实信访工作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信访部门信访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信访工作网络,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相关部门要求信访干部要强化学习,在掌握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善于研究信访事件,对于职工群众正当反映的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管辖范围,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职能分工,都要认真接待,合理解释尽快解决。尤其是闹访、缠访人员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引导上访,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同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稳控,维护稳定。对职工反映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予以解决,对拖诱扯皮的,要严格按照《信访部门信访工作考核办法》规定,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近年来,相关部门信访办依法依规查办调处信访事项,有效提高了办理效率和质量。在信访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群体,灵活采用方式方法,确保了过程合理合法,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环境。

3、建立领导包案机制,积极清除化解一切矛盾

信访部门根据职工上访时喜欢找领导以及一些闹访、缠访、重复访现象,制订了《信访部门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包案机制,及时解决职工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消除化解矛盾。领导在处理包案过程中,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真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在企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从创新工作方法上入手,实现信访稳定十分必要,依据新形势下,信访工作呈现出来的新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制定预警机制,建立领导报案机制等,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信访工作条例,以此确保信访工作稳定,不受任何影响,另外,在信访过程中,因为有些人民群众不懂法,因此经常出现闹访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员要耐心劝导,不能与之发生正面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李强.论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2]赵小静.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J].陕西煤炭,2008(04)

[3]王先江,张有梅,莫良元.信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刘波,张含海.油田企业改制中信访工作的思考[J].才智,2008(21)

篇5:信访稳定考核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全市农村信用社信访稳定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访稳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维护内部和谐稳定,保障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根据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信访稳定工作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访稳定工作考核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信访稳定工作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信访体系建设,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内部和谐稳定,促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条 信访稳定工作考核按照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各办事处、市联社信访稳定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个体访是指单人或单户为同一问题来省进京上访的活动,单户超过5人(含)的按集体访对待;群体访是指2至4人来省进京上访的活动;集体访是指5人以上来省进京上访的活动;信访突发案件是指信访人不按法定程序、不到指定场所反映问题,而是采取聚众、围堵、冲 击机关或营业场所,拦截公务车辆,侮辱、殴打、威胁工作人员,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以及采取自杀、自残等非法形式相要挟,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直接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上访活动。

第二章 考核方式

第五条 信访稳定工作考核每为一个考核期,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办事处、市联社信访稳定工作的评价。

第六条 信访稳定工作考核作为独立的一项指标进行单独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经营管理综合考评。

第七条 信访稳定工作考核为扣奖分项。扣分项总分50分,其中,管理指标30分,信访突发案件责任指标20分;奖分项10分。

第八条 考核实行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办法。

第九条 各办事处、市联社辖内农村信用社信访稳定工作情况纳入相应办事处、市联社整体考核。

第三章 管理指标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第十条 管理指标考核分值30分,直至扣完本项分为止。

第十一条 基础工作情况

(一)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信访工作领导组 织,明确分管领导,责任落实到人。达不到要求的扣1分;

(二)将信访工作纳入经营管理综合考评体系,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帮助解决信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达不到要求的扣1分;

(三)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亲自批阅重要群众来信,亲自接待重大群众来访,亲自出面调处重要信访案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制度。达不到要求的扣2分;

(四)成立信访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达不到要求的扣1分;

(五)设立群众来访接待场所,设施齐全,文明有序。达不到要求的扣1分;

(六)信访案件的调查笔录、工作底稿、调查结论、统计报表、处理结案报告等文件资料齐全完整、管理规范、上报及时。达不到要求的扣2分。

第十二条 信访隐患排查情况

对信访隐患应排查而未排查或工作走过场,导致产生信访案件问题的,每发生一起扣2分。

第十三条 群众来信办理情况

(一)对省联社转办、交办的信件,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的,每出现一次扣1分;

(二)对省联社交办的信件,调查不深入、不扎实、不细致,书面报告达不到有情况、有分析、有结论、有意见等 要求的,或被退回补充调查,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上报的,每出现一次扣2分;

(三)内群众来信办结率低于90%的扣2分;

(四)对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由于处理解决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劝解安抚不妥当,导致信访人重复来信反映的,每出现一次扣2分。

第十四条 群众来访办理情况

(一)每发生一起来省个体访扣0.5分,群体访扣1分,集体访扣2分;

(二)对信访人来访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处臵不妥、解释不透,造成信访人重复来访的,每发生一起扣2分;

(三)发生来省进京上访后,责任单位未按照省联社要求,及时组织人员来省进京接访和劝返的,每出现一次扣3分;

(四)内群众来访办结率低于90%的扣3分;

(五)越级进京上访参照来省上访的扣分标准加倍扣分。

第十五条 督查督办情况

(一)对省联社交办的信访工作事项办理不及时,被省联社督查督办的,每出现一次扣0.5分;

(二)因信访事项调查处理不到位,被省联社下发《督 办函》进行督办的,每出现一次扣1分;

(三)对省联社挂牌督办的信访事项,连续被省联社督查督办两次以上的,每出现一次扣1.5分。

第四章 信访突发案件责任指标考核及评分标准 第十六条 信访突发案件责任指标分值20分。辖内农村信用社发生信访突发案件的,视情况每一起扣5-20分,直至扣完本项分为止。

第五章 其 他

第十七条 凡内发生集体来省上访事件和信访突发案件的,省联社将予以通报。

第十八条 凡内发生信访突发案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单位或有关领导、责任人当年评先资格。

第十九条 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经调查确属无理取闹,故意缠访、闹访,相关单位已履行相关处理程序的,可酌情或免于扣分。

第二十条 信访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内信访案件数量少,处理妥善,内部稳定工作业绩突出的,可给予适当加分,加分共计不超过10分,同时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招远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定,解释、修改亦同。

篇6:信访稳定工作制度

为切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规范信访办理程序,提高办理质量,确保我校信访稳定工作取得实效,特制定我校信访稳定工作制度。

一、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学校“一把手”信访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实行分管领导责任制。分管领导是信访稳定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认真落实信访稳定工作的各项措施,化解矛盾,妥善解决问题。

三、实行“首问负责制”。坚持“谁接待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

四、实行信访接待日。校长接待日为每周星期三下午,德育处为每周星期二上午,教导处为每周星期四下午。做到“有记录、有交办、有落实、有回音”。

五、实行信息报送。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和中层干部要经常深入学生、家长和教职工中排查问题,并及时上报排查出的问题,由分管领导及时处理。

六、实行信访件办理情况限期上报。对上级批转的信访件,在接到批示的6上工作日内办结上报。

七、实行建立信访台账。对接受的信访件要做好登记,要有交办记录,所有信访件办理结束后要上报材料复印留存备案。

上一篇:物业维修 部上周工作总结及本周工作计划(20-26)下一篇: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