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的叙事作文

2024-04-22

拐杖的叙事作文(精选16篇)

篇1:拐杖的叙事作文

奶奶的拐杖-小学叙事作文

印象中,奶奶是离不开拐杖的。打记事那会起奶奶就拄着拐,整日整日地坐在家里。不懂事的我常偷藏她的拐杖,等到她急得央我给她找拐时我才嬉笑着拿拐出来。

起初,我并不知道奶奶为什么要拄拐的,长大些才知道奶奶的腿曾被压而落下了残疾。这是我出生以前的事,只是无意听到爸爸和医生的对话得知的。

小时候,家里人工作忙,常一整天都不在家,我就这么被送到了奶奶家。当时的我并不是那么好动,在电视前一坐就是一上午。然后看着奶奶一步一步地挪到厨房做饭。下午爷爷是一定要出门的,实在是太无聊了我才会跑到院子里和住在附近的朋友们玩。自午后到傍晚,太阳渐渐落下。如果我还没有回家奶奶就会拄着她的拐杖挪到厨房,打开那扇小窗喊我的小名。然后我就一溜烟儿跑上去了。

但有一次的经历却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早晨,我抬着我的小自行车跑下楼跟一个朋友玩,可是不久他要回家练琴。因为不然会太无聊,我就把自行车往楼道口一摊,也尾随着上去了。这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我觉得无所谓,却急坏了奶奶。她发现许久看不见我,而我的小自行车又侧倒在楼道口…可以说就是到了现在,我也还无法体会奶奶当时的`心情。

又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楼下有人喊我的名字。我走到窗边往下一看,啊,那是奶奶!我连忙跑到楼下,奶奶的眼都红了。当时的我真的吓坏了,我从没见奶奶气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奶奶是怎样下的楼梯,甚至是怎样拄着拐一步一步地走到这儿。奶奶举起拐杖本想打我,却又止住了。我连自行车也忘了搬就“噌”地跑回家去了。至于奶奶又是怎么上来的,我不知道。

上了初中以后,我就随着父母搬走了,一个月也难得能见奶奶一面。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奶奶得了重病,需要动手术。全家人瞒着她的同时还要迅速地把她送去医院。到了医院,爸爸,妈妈,叔叔都忙着办理奶奶的住院手续。此时银发满头的奶奶即使拄着拐,也难以走得稳当。这时,我上前扶住奶奶,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是很慢却很踏实。我已不是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我长大了。只要您需要,我就是你的另一副拐杖。

篇2:拐杖的叙事作文

一句真心的问候,可以让伤心的人重新开朗,一杯带着丝丝暖气的牛奶,可以让饥饿的人重获新生。人世间最美好的不就是在这此小事里吗?不错,它就是关怀!

一天,我正在车站等车。说话声和汽车发动机声交织在我耳旁。

终于开往船寮的公共汽车进站了。所有人都蜂拥而入,将几名年老的爷爷奶奶挤到了一旁。

上了车,我原以为可以摆脱苦海的。但现在却是音乐与说话声的交织。其中有一个人,翘着二郎腿,嚼着口香糖,完全忽视了在他旁边苦苦煎熬的老太太。(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车上的人都满了,很多人都站着)。

突然,一位本应坐着的叔叔走到老太太的身旁:“这位老太太,您坐到我的那个位置上去吧。”

“不用,不用。”面对突如其来的恩惠,老太太显得异常激动,身子不住的颤动。

“没事!我的身体硬着呢!”年轻的叔叔夸张地拍拍自己的胸膛,露出一个阳光的微笑,将老奶奶慢慢地扶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终于到家了!我大喜过望,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咦!那不是车上的好心叔叔吗?

只见那名叔叔手持拐杖,每一步都非常艰难地前进着。天啊!我的脑海中翻出了那个片段:叔叔在向;老太太走来时,脸色越变越差。在站着时,叔叔的双腿不住的颤抖。

篇3:拐杖的叙事作文

针对学生语言简单、枯燥的情况, 在讲读课文时, 应注意选些描写细致而又形象生动的内容, 让学生诵读体味。 如《观潮》 课描写潮来之时的那段, 通过写 “潮的出现—移动—翻滚—飞奔”的过程, 细致地表现了其动态变化;通过“一条线—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等词语, 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其形态变化。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 感到写得太好了, 大多数学生都能背下来。 分别从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诸多方面选了一些精彩的描写让学生精读, 使他们初步了解什么样的描写才是具体、形象、生动的。

针对学生叙述凌乱的情况, 在读讲课文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层次和句子之间的联系。 如《海底世界》的第二节课文是写海底景色的, 我问学生:此节课文写了海底景色的哪几个特点, 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宁静, 黑暗,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 海底依然很宁静, 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依然很宁静”是什么意思, 这前后两句能不能调下位置, 为什么? “阳光射不到海底, 水越深光线越黑暗, 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这里写黑暗的部分句子各写了什么? “在这一片黑暗里, 都有许多光柱像闪闪烁的星星, 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写许多光点, 对表现海底黑暗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这样精读思考, 大多数人能较透彻地理解文章层次和作者的用心。

针对学生作文不着边际、抓不住重点的情况, 在读讲课文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 《海边小城》中写小城的那部分, 作者不写工厂、不写学校, 却写了庭院、公园、街道, 其中写公园的那一段, 没有写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也没有写喷泉、小船、凉亭, 却只写了榕树。 又如《小珊迪》中写小珊迪的外貌, 只写“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 瘦瘦的脸上冻得发青, 一双赤脚冻得红通通的”。 学生通过指导精读思考, 懂得了写景状物一定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写人叙事, 一定要挑选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我注意从课外书籍中搜集精彩的内容给学生阅读。

二、创造条件, 让学生愉快地写活作文

精读课文、只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样子。 有了样子一下子就让学生仿写, 使学生往往感到难, 长期下去就会对作文产生厌恶情绪, 就如登楼一样, 要给学生“梯子”。 所以, 我采用的办法是创造条件, 循序渐进。

首先从仿写句子开始。 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学习范句, 二是半独立性练习, 三是独立性练习。 如指导学生写比喻句, 先让学生认识比喻句, 再提供本体与喻体, 让学生填写不同类型的比喻词, 或只给学生比喻词, 让学生独立写句子。 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 学生感到轻松、实在。 段的仿写, 我有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l.学习用总起句, 总结句写一段话。 初写时提供具体内容, 让学生写 (说) 出总起句或总结句, 进而让学生根据总起句、总结句写出具体内容。

2.学生对话。 先让学生朗读, 抄写范文。 再布置写对话。 写时用表演形式或指明对话范围, 如借书、作客、问路, 学生通过练习, 大多数能学会使用冒号、引号, 并能注意对话的条理、语气。

3.学写人物外貌。 学了 《小珊迪 》后, 我出了三个题目: (1) 抄写描写小珊迪外貌的那段话。 (2) 老师的外貌。 (3) 一个同学的外貌。 学生有现成的样子, 要描写的对象就在眼前, 都兴致勃勃。 一般都能通过具体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两个特点。

4.学习具体写景物。 独立阅读课文 《信箱 》中为了表现娃丽乐于助人的精神多处写了天气的寒冷。 我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现天气寒冷的句子进行朗读, 再以“冷”为题, 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 要求学生作文中不出现一个“冷”字, 但要表现冷来, 结果大多数人都写得较成功。

文章的训练主要通过仿写初步学会抓住重点, 有条理地叙述事物。

三、教给方法, 重视能力培养

著名作家茅盾曾把“模仿”比作“踏脚石”, 但他认为, 如果一味模仿, “踏脚石”就会变成“绊脚石”。 要防止机械模仿, 就要让学生在仿中练笔, 在仿中学观察, 学构思, 学表现, 培养他们独立作文的能力。 《捞铁牛》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准备工作做好了。 和尚和大家一起动手, 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 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少了, 船身慢慢地上浮, 拉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 铁牛从攒泥里一点儿点儿地向上拔。 ”这段话较细致地写出了捞铁牛的具体过程。在教学中, 我说:“准备工作做好了, 和尚和水手一起动手, 干啊、干啊, 不一会儿就把铁牛捞上来了。 ”学生一听, 有的笑起来了, 有个学生说:“一会儿就捞了上来, 怎么捞的呢?太不具体了。 ”我就对学生说:“怎样写才算是具体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 明白这段话有两个特点:一是过程写得细致, 二是动词用得准确。 我进一步出示观察提纲: (l) 老师怎么讲的? (2) 你是怎么想的? (3) 同学们又是怎么想的? (4) 结果如何?

写好提纲后我宣布:今天的游戏是猜字谜 (板书) , 这个字谜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板书) , 有趣的游戏把大家带入欢快的猜想中。 通过思考、讨论, 终于猜出谜底。 课堂上气氛热烈, 我趁热打铁对大家说现在大家就把这个活动写出来, 大家的兴致很高, 作文自然写得具体、详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2]刘度权.我怎样指导学生作文[J].安徽教育, 1980 (3) .

篇4:命题作文“拐杖”导写

一天,小马驹驮着一袋麦子去磨坊磨面,天下雨路滑,小马驹摔瘸了腿。这下小马驹绝望了。妈妈说:“儿子,成长的道路上哪里会没有个磕磕绊绊的,你以后就用这根拐杖吧。”小马驹就用这根拐杖走路,翻山过河,驮麦子去磨坊。拐杖成了小马驹的一条腿。小马驹天天拐杖不离手,走到哪里拐杖就拄到哪里。有一天,狼狗把小马驹的拐杖叼走了,小马驹因为没有拐杖,结果在去磨坊的路上掉进河里淹死了。

请以“拐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点拨]

提示语讲述了一匹小马驹与拐杖的故事。小马驹用拐杖克服困难了瘸腿的困难,可以走路,甚至可以翻山过河,驮麦子去磨坊;但是小马驹过分依赖拐杖,结果丢了性命。

这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拐杖。这拐杖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它可能是一本书,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能是别人的帮助,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鼓励;还可能是自己一种希望、理想、信念等。

这些拐杖,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不同的作用,它可能帮助我们树立信念,扫除障碍,克服苦难;也可能让我们丧失独立,变得胆小懦弱,甚至灵魂缺钙……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从拐杖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来立意。

文章可以记叙,记叙自己以理想信念为拐杖的一段成长经历;也可以议论,议论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为子女作拐杖的危害;还可以编故事,编写一个关于“拐杖”的警策的故事。

[相关素材]

1.12岁的雷震霄趴在奶奶强恒英的背上出了家门,他的同学马爱淼在边上帮他拿着书包。老人背累了,就让小震霄下来扶着她慢慢走……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淮南市田家庵区铁路新村里。身患罕见疾病的小震霄,为了上学,只能借助年过七旬的奶奶的脊背“行走”,奶奶是他成长路上的“拐杖”。

2.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据说可以医治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给他一条腿吗?”这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祈求上帝帮助我,教我在没有一条腿之后,也知道如何生活。”

3.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有一根普普通通的手杖,但那上面却有直面每一次失败的神奇魔力。因为,一生坎坷的巴尔扎克以决不向命运低头的气概,在手杖上刻下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也正是这句话始终激励着巴尔扎克,克服重重困难,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写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人间喜剧》。

4.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罗素

[优秀习作一]

拐 杖

张雪娇

书房里,横架着一根拐杖,那是爷爷遗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我像日本武士崇拜武士刀一样崇拜着爷爷的拐杖。每当我站在书房,凝神地望着拐杖时,我全身都充满了力量,觉得有一种新的力量在支撑着我。

在我记忆中,爷爷总是在夕阳下,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的榆树下,等待我放学回来。当我从山脚冒出半个头来时,爷爷就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到我的跟前,我握着拐杖的一端,跟在他的后面慢慢地走。一幅祖孙放学图,诗意了我的童年。

我扶着爷爷的拐杖走过了泥泞,走过了坎坷,走过了风雨,从未摔倒,也从未受伤。也许是爷爷的拐杖不断地给我传递力量的缘故吧。后来,我长得比爷爷的拐杖还高了,就上了中学。中学在镇上,没有了爷爷拐杖的搀扶,我独自一个人上学,一个人翻山渡河,风里来,雨里去。

这一路,我走得战战兢兢的。

有一天,风刮得狂,雪下得紧。我冻得瑟瑟发抖,一不留神,一个趔趄摔下了山坡,眼前一片漆黑,就昏倒过去了。等我苏醒过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爷爷正坐在我的床边,关切地望着我,他的拐杖搁在我的床头。我伸手抓住拐杖,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爷爷说:“拐杖只能搀扶你一时,不能搀扶你一生,自己的路还是靠自己去走,男孩子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爷爷固执地把拐杖拿开了。

爷爷的话令我醍醐灌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顽强地训练走路,一边强忍着痛苦学习。没有拐杖,单脚难以保持平衡,我常常跌倒在地。每当我气馁时,我就想起爷爷的话,手里仿佛有了一根拐杖,支撑着我不放弃。我的脚很快就康复了,爷爷却越来越老了,整天拐杖不离手。

上高中了,学习越来越吃力。我想辍学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打工。那天,我鼓足勇气,来到爷爷的跟前,想跟爷爷道别。爷爷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拿着相片,神情严肃地端详着。那是爷爷在部队立功受奖时的照片。我瞥了一眼爷爷的拐杖,朴素、坚实、不离不弃,一如我的爷爷,我又把话咽下去了。

在我快要独立的时候,爷爷走了。他把拐杖留给了我。

[点评]

文章以“拐杖”为载体,讲述了一个祖孙情深的感人故事。作者从实物拐杖和精神拐杖两个层面来构思,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文章以倒叙开头,点题巧妙。在回忆之中,以时间为序,记叙爷爷对我的关怀,拐杖由实而虚,逐层深化。文章处处突出拐杖的力量。作者善于营造氛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关爱之情。小时候,放学祖孙行走图温馨而富有诗意;长大后,爷爷严格教育,精神鼓励,成为我健康成长的精神财富。

[优秀习作二]

拐 杖

牟玉雪

给瘸腿的人一支拐杖,就等于给了他一条腿;给盲人一支拐杖,就如同给了他一只眼睛;给老人一支拐杖,就好似给了他一份力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拐杖给了不需要的人,不仅没有帮助到对方,反而害了对方。

如果一味地给别人拐杖,就会使对方养成依赖性。而那些大事小事都需要他人替自己拿主意,自己不敢决断,不能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长此以往,生活自理能力就会变差,在工作上独立创新性就不强,在人际交往中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其中最典型的,就数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了。他们是生理健全的“残疾人”,是需要拐杖搀扶行走的“可怜虫”。

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疼爱子女天经地义,但是父母不能在“心疼”、“爱护”的名义下包办代替孩子自己的事情,时时处处给他们以“拐杖”。如果长期下去,就会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长大的权利,不小心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些父母喜欢“控制”,只有将一切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才能心安。他们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却不知道耽误了孩子成熟的机会。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家长说这样的话:“不行,我儿子没有我不行,我必须得去!”我们也经常看到,父母为子女洗衣、煮饭,找学校,找工作,找住房,甚至找对象。

在滚滚的留学潮中,有些留学生因为独立能力差,于是有些家长便向校方提出陪读请求,遭到校方的拒绝。因此,部分海外院校明确表示拒收中国留学生。“孩子要自己租房子,在那边吃不到中国菜,又没人给他洗衣服,想起来就心碎。”有一胡女士如是说。可是胡女士却忽略了,这些事情孩子可以自己解决,为什么要越俎代庖呢?能帮儿子一时,还能帮儿子一世?

适时地给人拐杖,但不能处处给人拐杖。就算有风,就算有雨,就算我们羽翼未丰,自己的路还得自己去走。有句歌词唱得好:“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孩子们怎么可能在生活中长大,又怎么能经得起今后的风吹雨打?我们看到过温室里的苗,在安逸舒适的环境里,绿油油的,粗壮壮的,可是一旦移植到温室之外,在风吹日晒下,很快就枯萎了。如今,我们的父母不正是以爱的名义,为自己的子女营造这样的温室吗?我们呼唤天下父母扔掉“拐杖”,让孩子健康成长!

趋乐避苦,人之本性,有个“拐杖”可以使人生之路好走点,无可厚非。然而,过度依赖,“拐杖”则会变成“拐障”。尝试扔掉“拐杖”,独立处理问题,才是挣脱“无助”泥潭的必由之路。

[点评]

篇5:拐杖的高二作文

当心孤独到只剩一条线,它便成了生命线,这条线就是记忆。当我们在外饱受风寒、心力疲惫时,它便会出来牵引着我们回家,回到属于我们的地方,给心灵一次短暂的保假期。记忆是心灵的护理师,能治心灵在尘世中所受的伤痛。

假期回到老家,一切都似乎没有改变,无论是这崎岖的羊肠小道,还是转角处那个破旧不堪的土屋。再看看破旧的木质大门,还残留着些许不知何年何月贴上的门神的碎片。看着这些残破的事物,我却没有一丝的失落,反倒有种强烈的亲切感,仿佛自己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孩提时代。

走进大门我却惊呆了,人去屋空的这里竟然充斥着勃勃生机。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并没有因主人的狠心抛弃而日渐沉默,它们热烈地喧泄着自己的青春,把最最美好的姿态展现出来。这是在表示它们对主人狠心抛弃的不满吗?又或者说它们在欢迎小主人的再次光临?

当记忆一排排的铺展开来,我踏上了拾忆的路。

上房门被我推开的同时,里面传出“哐啷”声。声音在这寂静的环境中显得那么特别,仿佛激活了这里凝固的空气。我的视线转折到声源处,一条普通的拐杖静静地躺在地上。在激起的尘雾中它显得那么神奇,但它身上的那一道缺口却又将它拖入平凡。我轻轻地拾起它,蓦然间心中的线好像被拨动,荡漾开来的.是那儿时的记忆

那时的我是村里有名的捣蛋少年,常常拉着邻居家的小女孩玩过家家,一玩就是一个下午。于是太爷爷常常拄着这把拐杖隔着一堵土墙叫墙另一边的我吃饭。太爷爷的个头非常高,隔着一堵墙仍旧能看到他的那顶黑色圆顶帽子。年少贪玩的我总会让那顶帽子在墙边停留很久,当我的肚子实在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之时,夕阳下常常会出现一老一少携手回家的身影。

我时常会紧紧跟在太爷爷的身后,为的是等太爷爷走累了休息的时候,我可以掌控他的拐杖。拐杖虽然平凡,但对那时我却是神秘之所在。杖头雕刻的龙头让我陷入了无尽的幻想,以至于把它当作武器和邻居家的小孩过招,弄得它遍体磷伤。也不知道后来太爷爷拿上手的时候是否还称手,现在看着那道缺口总觉得非常碍眼。

紧闭双眼还能看得见,那些曾经鲜艳的画面。那满园的花,每一朵都喷薄着古屋的温情;那满屋的静,每一丝都充溢着童年的美好。此刻我突然发现,古屋并不老,它寄存着我的记忆永远年轻。

爷爷的拐杖永远是我唯一的牵念。

篇6:关于拐杖的作文

我们也一直奋斗在险境重重的野途,为了赢得胜利的果实,我们需要一把执着的拐杖。从小抱有足球梦想的刘伟,他快乐的奔跑在绿茵场,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一场意外的触电事故,不仅夺取了他的双臂,更夺取了他的梦想。可是他是执着的,不懂什么是放弃,他有一把执着的拐杖在无形中帮助他前进。他改行练习游泳,因为没有双臂,他比别人更难掌握平衡,但经过百倍于人的努力后,他在游泳界小有成就。他梦想参加北京奥运会,正当他全力备战奥运时,却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过敏性紫癜,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他依然没有放弃,他拼命的练习音乐,最后他终于在音乐上取得了迟来的成功。

一把执着的拐杖,让刘伟如愿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执着的追求最终赢得成功的青睐。

篇7:拐杖的叙事作文

以“拐杖”为题作文。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③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范文】拐杖

有一种拐杖叫做坚强,它让我们走出困境,战胜挫折。

有一种拐杖叫做执着,它让我们追求梦想,赢取辉煌。

有一种拐杖叫做真爱,它让我们忘记疼痛,充满信心。

坚强的拐杖

我们一直都拼搏在充满坎坷的小径,为了平稳,为了安全,我们需要一把坚强的拐杖。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多姿,只需要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引领我们前进。正如 “竹杖芒鞋”的苏轼,他并不在乎雨的瓢泼,只因为他手中有把拐杖。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亦有一把坚强的拐杖,正是这把拐杖的存在才能使他走完这命途多舛的人生。

一把坚强的拐杖,使得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坎坷,让我们到达胜利的终点。

执着的拐杖

我们也一直奋斗在险境重重的野途,为了赢得胜利的果实,我们需要一把执着的拐杖。从小抱有足球梦想的刘伟,他快乐的奔跑在绿茵场,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一场意外的触电事故,不仅夺取了他的双臂,更夺取了他的梦想。可是他是执着的,不懂什么是放弃,他有一把执着的拐杖在无形中帮助他前进。他改行练习游泳,因为没有双臂,他比别人更难掌握平衡,但经过百倍于人的努力后,他在游泳界小有成就。他梦想参加北京奥运会,正当他全力备战奥运时,却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过敏性紫癜,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他依然没有放弃,他拼命的练习音乐,最后他终于在音乐上取得了迟来的成功。

一把执着的拐杖,让刘伟如愿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执着的追求最终赢得成功的青睐。

真爱的拐杖

我们都行进在自己平凡但是不平庸的路途中,为了忘记疲惫和疼痛,我们需要一把真爱的拐杖。它能让我们时刻内心温暖,充满斗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努力的拼搏,想想每次自己路途不顺时,给我们最多关爱的是父母。他们给我们一把真爱的拐杖,让我们忘却疼痛,一步步迈向成功的殿堂。

一把真爱的拐杖,让我们不再孤单,有真爱陪伴我们一起叩开辉煌明天的大门。

拥有拐杖,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困难万千,不管它是坚强的还是执着的还是充满真爱的,它都能给我们帮助,给我们力量去战胜困难,踏实行走。

篇8:马师傅的“拐杖”

3年前, 公司搞组聘, 近50岁的马师傅被分配到依沙河电站, 当了一名运行工。依沙河电站地处哀牢山腹地, 是公司7座电站中最边远偏僻的一座小站。因为这里交通不便, 条件非常艰苦, 平时没人愿意到这里工作, 尤其这次组聘后, 原先的职工大部分都调走了, 剩下3人, 马师傅来了以后, 也只有4人。

因为马师傅和另外一名同事是回族, 大家不能同锅吃饭, 食堂只好被撤了。由于人手不够, 加之工作紧, 任务重, 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全站4人, 平时休假办事一人, 其余3人既要上班, 又要处理一切杂务, 非常紧张繁忙。在这种情况下, 马师傅十分关心我们, 总是身先士卒, 宁愿自己多吃苦, 多忙碌, 也要让我们休息好。很多时候, 他还抢先把饭做好, 叫我们同他一块吃, 省去了我们许多麻烦。

马师傅工作经验丰富, 心思细腻, 为人谦虚, 做事谨慎。跟他相处, 我不但学到一些专业知识, 还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原则, 因此我常常当面称他“马老师”。

电站的引水渠是露天渠道, 穿行于深山密林和悬崖峭壁, 常有枯枝败叶堵塞, 被碎石塌方填埋。我们上下班前, 都要上渠巡视,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辛苦点儿无所谓, 关键是路面湿滑, 毒蛇很多, 常出意外, 防不胜防。

有一次, 我因为粗心大意重重摔了一跤, 膝盖受伤。马师傅细心为我包扎好后, 就到附近村子找来几节竹棍, 打磨光滑, 放在库房里, 吩咐大家上渠时一定要带上它, 以防不测。我们听从马师傅安排, 每次上渠巡视都带上一根“拐杖”, 既防蛇防兽, 又防滑防摔, 走路踏实安全多了。

篇9:父亲的拐杖

小时候父亲曾让我猜过一个谜语:“生出来四条腿,长大了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我怎么让猜不出来,父亲哈哈大笑:“那是人啊!”这笑声还在耳边回荡,父亲却已拄上了拐杖。我写信给兄弟姐妹,告诉说:“父亲走路需要拐杖了。”不知是我没写清楚还是他们没读懂,每人都邮来一根拐杖。有妃子竹的、檀香木的、不锣钢的、带电灯报警的,国外的弟弟那根更是尖端产品,带伞带坐凳的,一捆各式各样的拐杖够父亲拄上几个世纪的了。来信的内容就像复印件一样,都是问候老人、让我照顾好父亲的话,还说拐杖不合适再寄。只有大哥在信中说:“四弟,我邮寄的只是一份孝心,而不是孝道。父亲一生从来没有向儿女索要过什么,也不要报答。今天他老了,儿女们该尽义务了,可我却在千里之外,心里很内疚,只好拜托了。我知道你会做得很好,但要记住父亲真正需要的不是拐杖,而是亲情……”大哥已是年过花甲、儿孙满堂的人了,读了他的信让我泪流满面。

母亲过世早,父亲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爱心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儿女身上。那时我看到父亲弯下背的身影,在内心许下诺言,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亲,让他过幸福的晚年。日子久了,诺言就慢慢淡忘了,只剩下照顾好父亲的起居饮食了,忘记了父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又何曾注意过父亲的心情?父亲常走进我的房间,在我身边静静坐上一会儿,之后又回到自己的屋中,从里面传出电视机反反复复的开关声……有段时间我明显地感到父亲精神郁闷,忧伤失落。那一天,我问父亲是不是生病了,他含着泪说:“你就是再忙,也该与我说说话……哪怕1个小时……”父亲的话令我恐慌,一个怪怪的念头出现了,将来有一天我会不会也要对女儿说出:“来看看我……只要半小时……”我捧起父亲那双日渐枯槁、布满青筋的手失声痛哭,那曾经是一双多么有力的手啊!而今,拐杖限制了他的自由,水泥墙使他脆弱孤独。我要履行我的诺言,让年迈的父亲得到儿子时时送来的温暖。于是我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父亲讲讲我在外面的趣事,聊聊小时候我是如何淘气……父亲总是耐心聆听我的讲述,讲到动人之处,我们父子都沉醉在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中。常与父亲交谈,父亲也萌发了活力,时不时对我说些他年轻时的经历、读书看报的心得、养花育草的乐趣……

有句谚语:“父亲帮儿子时,两人都笑了,儿子帮父亲时,两人都哭了。”我不去“帮”父亲,尽管他年迈、迟缓,我是想让父亲与儿子的笑声永存。傍晚我搀扶着父亲去河边散步,我把心中的喧嚣沉淀下来,留下一片宁静和真情去陪伴步履蹒跚的父亲。“我要永远陪伴着您。”“不要这样讲,我不久就会离去。”“这个我知道……”我写信给像种子一样散布在各地的兄弟姐妹,告诉他们:“不要再邮寄拐杖了,因为父亲身边有我。”

篇10:父爱的作文600字 拐杖

十岁,我听不见姥姥在我出门前的叮嘱了。十三岁,一个雪夜的冬天,寒风裹挟着雪花送走了我的爷爷。十四岁,我小学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毕业的相片里找寻。

时光就像一条船,不停地摆渡送去旧的事物,接来新的生命。

五岁,我的父亲也登上了这条船,他的离去使所有人感到震惊,我在现实中对他记忆的片段,终止在了九年前。

我不知道现在长眠于地下的他如何看待我的所作所为的,我只能通过零散的回忆去回想我们过去的种种美好,这是我与他仅有的一种沟通方式。

照片上,我们在岩石旁,在山峦上,在江河边,人们总能看一名男子牵着一个小家伙,一对父与子,起初是爸爸抱着儿子,然后就成了爸爸牵着儿子,当儿子已完全学会了走路后,有一个新的游戏诞生了——父寻子。看着照片,时光倒流回九年前,我似乎听到了孩子跑动时的笑声,旁边是一张充满慈爱的脸,有时那张脸也会转向我。

这是跨越时空的来信,照片像是时光那条河,把我送进照片中的美好时光。照片没有了,因为我一个无意的举动,美好的精神世界将我分离了出来。

过了有些日子,一个周六的下午,正在看书的我被一群刺耳的声音拉到床边,楼下一对父子正在踢足球。儿子不知怎的,摔倒在地,哭叫着父亲正赶过去,令我意外的是,父亲只是清淡的说了什么,然后命令儿子站起来。儿子哭叫了半天,父亲仍是这样,只是向儿子伸出了一只手,拉住了他。儿子一蹬腿儿站了起来,止住了泪水。父亲在跟他说着什么,并牵着他走开了,我想,他应该知道了父亲的力量,也能有些坚强吧。

他们走出了我的视野。

忽然觉得父亲正在看着我,也许他一直都在,只是我未曾察觉。楼下他注视着我对我一笑又走了,梦中也常常有他,他在告诉我他没有离去,他一直都在我身边为我祝福。

篇11:母亲的拐杖作文1200字

脑梗偏瘫的母亲从康复医院回来后便拄上了拐杖。

起初的那根铁拐杖是弟弟从医院旁边的商店里给母亲买的,专门为半身不遂病人设计,三只爪着地,拄着走路十分平稳。回到家不久,淘气的小侄女见着拐杖十分好奇,便时常趁着母亲不用时拿起来玩耍,更有时把两只脚全部踩到拐杖爪子上去。单薄的拐杖不是实心铁,哪里承受得住整个小人的重量,直到彻底被踩坏。

母亲没了拐杖可用,父亲抽空到村子后面的孤山上转了半晌儿,回来时手里提着一根结实的榆木拐杖。为了防止拐杖打滑,父亲琢磨了许久,终于在拐杖着地的一头用铁钉钉上了一小块胶皮,母亲从此对这根拐杖行不离手。

“离开拐棍就倒”,是母亲年轻时候常挂在嘴边的话。

老实木讷的父亲做事似乎总不能让母亲完全满意。慢慢地,父亲已经习惯了被人支派的生活,乐得一个省心,主动让出第一把交椅,凡事全听母亲吩咐。

母亲是个暴脾气,说话做事干脆利索,走起路来一路生风,有一次到前村办事,年纪小她一轮的老姨累得满头大汗,愣是没跟上她的.脚步。暴脾气的母亲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靠着精打细算和吃苦耐劳带着一家人实现了所有农村人一辈子最大的心愿,白手起家翻盖了新房。

日子越来越好,但是母亲的身体却每况越下。要强的母亲坚持到不得不住院的最后一刻,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都已无力回天,母亲失去了行动能力。所有人都以为,行走不便后母亲会把权力下放,没想到母亲“倒驴不倒架”,反而把家里的财政大权越攥越紧,即使力不从心不能凡事亲力亲为,也一定心到眼到,不给任何人觊觎当家人位子的一点机会。

拖着病体的母亲每天拿着拐杖对父亲指指点点,屋子该怎么收拾、厨房该怎么归置、院子该怎么整理……

母亲对这些操持了一辈子的家庭琐事乐此不疲,看着哪里不顺眼必须要求父亲做到她满意为止。

除了坐着吃饭、躺着睡觉,被人扶着走路成了母亲的晚年生活常态。年轻时父亲离开母亲这根“拐棍”什么也干不好,现在离开父亲,母亲拄着拐棍一样寸步难行。

“你爸什么时候回来?”是母亲生病后常挂在嘴边的话。哪怕是家里有人照顾,父亲出去理个发、修个车、坐个席,时候稍微大一点,母亲便会着急地询问。

印象中,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后,应该是父亲母亲一生中最恩爱的时光。作为母亲命令的有力执行者,除了洗头、洗脚、按摩、剪指甲等日常护理,母亲突然想吃什么,父亲立马就做。年轻时都不曾有过的温存,在子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后的二人世界里,在相互搀扶不离不弃的烟火岁月里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曾经跟母亲开玩笑,说她生病后跟父亲就是“一副架”,母亲脑子灵活,父亲手脚灵活,两人像极了唱二人转的夫妻,谁也离不开谁。某种程度上说,还要感谢这场病,它让倔脾气的父亲变得柔软,让暴脾气的母亲变得温和,还把两人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这是做儿女的最大欣慰之处。

篇12:拐杖的尊严优秀作文

一天,药店来了位拄着拐杖的老者,他前倾着身子步覆蹒跚,嘴角似有“馋涎欲滴”,但他尚有一幅清秀的脸庞和努力向前的眼神,及两手刚一接触柜台,便不住地抖了起来,象是在弹琴的样子,弄得玻璃叮当乱响,样子非常可笑。他得的是中枢神经震颤症,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震颤。一开始的时候,我极力克制着怕笑出声来,他也是不住地埋怨自己不干净。

后来知道他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才到了现在这种样子。这种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只能靠药物维持,他因为治病,不但花尽了家里的储蓄,而且还几次上当受骗,听着他讲这些过去的经历,我不由得有了几分同情。

他走路的速度并不是很慢,只是一停下来的时候,就不会动了,像是吃了孙猴子的`定身法术,可他拄着拐杖努力向前的眼神说明了他的痛苦,他狠命地努力向前,只是怎么也动不了,这时需要有人过去推他一把,不然,他不知会立在那里多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台老化了的机器,行动起来非要启动几下才行。

过来买药之余,他有时会主动要求测量一下血压,至于买药的钱,他是从来不肯赊欠的,除非忘记了带钱,才要求上上个帐,还半开玩笑地说:“要是我死了,你别不到我家里去要啊。”等他再次来还账的时候,还一再提醒你别忘了销账。其实,在我们的眼里,除了同情,别的都不会在意什么的,在看到他比我们还要认真的时候,让人感觉他并不是需要别人的同情的人,他除了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一件为人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尊严而活着的人吧。

篇13:毛泽东与拐杖的不解之缘

毛泽东使用拐杖由来已久。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毛泽东行军打仗, 翻山越岭, 喜欢拄拐杖。1927年9月, 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途中遭到敌人逮捕, 后虽脱险却落下脚伤。毛泽东说:“秋收起义我的脚烂了, 就是拄着一根树枝当拐杖, 上了井冈山的。”[1]137当时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宛希先同志看见毛泽东行走艰难, 特地找人为他准备滑竿, 几次催他坐滑竿, 他都拒绝了。到了井冈山以后, “毛泽东拄着拐杖宣布上井冈山的三条纪律, 其中一条就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2]2。此后, 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 行走在井冈山崎岖陡峭的山路上, 更是离不开拐杖。

长征途中, 毛泽东把自己的马留给伤病员骑。1935年2月下旬, “在桐梓通往遵义的崎岖小道上, 毛主席带着几名警卫战士在泥泞中走着。他拄着拐杖, 两只卷起的裤腿上沾满了泥水, 脸上的水珠一颗一颗往下淌, 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可他还是一股劲地往前走”[3]17。爬雪山时, 毛泽东把自己的担架让给伤病员用, 打摆子发高烧的机要秘书黄有凤躺在毛泽东的担架上, “而毛泽东却拄着拐棍, 迎着刺骨的寒风, 一步几滑地向着雪山高峰走去”[4]182。1935年9月18日, 毛泽东和主力红军陕甘支队一起攀登终年积雪、山道陡峭的岷山。“当日天空晴朗, 毛泽东拄着拐杖和大家一起攀登。他鼓励大家说:努力爬, 别停下, 停下会冻伤的, 坚持就是胜利!”[5]4在毛泽东的带领下, 红军终于胜利地登上了山顶, 翻过了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雪山。

1947年, 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20余万军队向延安发动重点进攻, 当时我军在陕北不足3万人, 形势非常紧张。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 毛泽东沉着冷静, 决定采用“蘑菇战术”对付强敌。他带领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转战于陕北的大山之中, 牵着敌人的鼻子到处转, 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 然后伺机歼灭敌人。转战途中, 毛泽东患了肺炎, 连日咳嗽不止, 身体十分虚弱, 徒步行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警卫员孙振国见了, 便拿着自己背干粮用的柳木棍对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 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接过柳木棍, 拄着在泥泞的小路上试走了几步, 感到很是满意。”[6]229在转战途中, 毛泽东身边离不开的“三件宝”是柳木棍、帆布躺椅、补丁棉袄。毛泽东拄着这根平凡无奇的柳木拐杖, 转战陕北,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同胡宗南军队兜圈子, 最后打败了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

对这根普通至极的拐杖, 毛泽东却视为至宝, 十分喜爱。身边的警卫员都非常清楚, 毛泽东喜欢用自己经常用的东西, 用熟悉了有感情, 即使以后有了好的也不换。有一次, 警卫员李银桥对毛泽东说:“你手里这根柳木棍, 那算什么?不过是孙振国扛行李包袱的木棍子。他送给主席用, 主席一用就再不肯换, 掉到山下, 宁愿等人捡回来也不肯换一根新的。”[7]11后来毛泽东又把这根柳木拐杖带到了西柏坡。由于工作繁忙, 毛泽东很少去爬山, 就把这根棍子放在警卫值班室。17岁的警卫员马武义刚调到毛泽东身边, “对柳木棍的事儿一点儿也不知道, 见值班室闲着一根木棍子, 觉得当搅火棍儿挺好的, 就拿这根拐棍儿捅火, 慢慢地, 拐杖越烧越短, 就丢到火里烧了。”“后来部队首长来到西柏坡, 听说这件事后, 派人送来一根缴获的好手杖。毛泽东见了说:‘这是哪来的?’警卫员说是前线首长派人送来的。毛泽东却说:‘这是地主老爷们用的, 我不用。’”[8]11949年3月, 党中央迁入北平, 那根手杖一直闲置未用。

拐杖是毛泽东出行时必不可少的随身用品。有一年秋天, 毛泽东带着女儿李讷、李敏等人一起外出游览京郊香山, 来到香山脚下, 负责安全保卫的随行人员才想起忘带拐杖了。无奈之下只好从附近农家弄来一根很长的细竹竿。“这根竹竿比1.8米以上个头的毛泽东还要高出许多。工作人员有些歉意地对毛泽东说:‘主席, 忘记带拐杖了, 试试这根竹竿行不行?’毛泽东接过竹竿, 笑着说:‘冒关系, 就用竹竿吧!’还风趣地说:‘这根竹竿好长呀, 比我还高!’”[6]230说毕就拄着这根竹竿与孩子们一起兴高采烈地爬香山。

20世纪60年代初, 毛泽东在杭州登丁家山。上山前, 随行人员才发现没有带拐杖, 于是就地取材, 从住地附近的竹林里砍了根竹子给毛泽东临时当拐杖。登山途中, 毛泽东和随行人员开玩笑说:“你们也要弄根拐棍嘛, 三条脚上山比两条腿稳当呢!”登上山后, 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根拐棍不要弄丢了, 带回北京去!”[9]12后来, 工作人员将这根竹棍带回北京, 刨掉竹拐杖的竹节, 把刺手、不光的地方都修光。还在竹拐杖底部绑上一块蓝色的橡胶皮, 这样既减少了拐杖着地时的震动和噪声, 又可以起到防滑作用。毛泽东对这根工作人员精心加工过的竹拐杖很满意, 称赞他们做事细致, 考虑周到, 既省钱, 又实用。随着时间的迁移, 竹拐杖上端被毛泽东摸得又光又亮。

1965年毛泽东在长沙会见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 两人素来交情甚笃。有一天散步, 胡志明主动向毛泽东提出互换拐杖, 留作纪念。毛泽东拒绝了, 他看了看胡志明手中漂亮的拐杖, 风趣地对胡志明说:“就用我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 换不得, 换了你就太吃亏了!”“用金子换竹子, 不合算哟, 我不能让你吃这个亏。”[9]12不久, 毛泽东带着自己的竹拐杖重上井冈山。有一天, 毛泽东拄着拐杖攀登宾馆后山, 爬上山坡, “他高高地举起手中的拐杖, 寓意深长地说:这东西是个好武器, 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 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 打击敌人”[10]149。

1966年6月17日, 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 在韶山滴水洞住了12天。韶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特意从长沙买了一根精致的雕花拐杖, 放到他的房间里, 告诉他外出时用。毛泽东感谢乡亲们想得周到, 但没有接受这根精致的雕花拐杖, 他仍旧拄着自己的竹拐杖, 踏遍故乡的山山水水, 离开时也没忘记随身带着”[10]149。

得知毛泽东喜欢用拐杖, “山东潍坊市青联曾送给毛泽东一根漂亮的龙头拐杖, 但他从未用过”[11]21。1975年3月, 莫桑比克萨莫拉主席访华时也赠送毛泽东一根精致的拐杖。这根木拐杖长83.8厘米, 选用莫桑比克优质乌木精雕而成, 拐杖的最上端是个圆形的手柄, 它的下方有个毛主席的头像, 该头像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所悬挂的毛主席画像为原型, 表情祥和, 神态丰满。拐杖的中间部分装饰有两条类似藤蔓缠绕树干的图形。整根拐杖造型奇特, 曲线优美, 既实用, 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毛泽东外出巡游并没有使用这根精致的木拐杖。他还是喜欢从杭州郊外带来的那根竹拐杖, 拄着它登上山海关, 爬上十三陵, 又带着它到故宫看国宝。

篇14:母亲的拐杖

手术后,我们弟兄和妯娌几个商量着要轮流伺候母亲,但是父亲执意不肯,父亲说他能够照顾好母亲。

母亲住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尽心地替母亲擦脸,喂母亲吃饭。为了让母亲尽快恢复,父亲特意为母亲买了一把黑色的拐杖。大概是想让母亲有个好心情吧,父亲把一根根红红的毛线搓成红绳,然后在绳子上缀一些精巧雅致的小铃铛。那时,包括母亲在内我们都非常不理解父亲这种孩子气十足的举动。

一开始,这孩子气十足的拐杖并没发挥作用,因为身体虚弱的原因,母亲无法拄着拐杖行走。母亲惟有放下拐杖,让父亲搀扶着锻炼走路。一步,两步,三步……,终于在三天以后,母亲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了。母亲在病房内移来移去,叮当,叮当,叮当……清脆的铃铛声伴随着母亲的脚步来回飘动,然而清脆的铃铛声并没有缓解母亲的烦躁,因为勤劳的母亲在她六十多年的生涯里一直为了家庭生计奔波操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父亲看母亲心情不好,就扶着母亲到医院院内散心。果然,看着院内法国梧桐在微风中的丰茂枝叶,母亲的心情好了很多。

星期六,我和妻子抱着女儿去医院看望母亲。当我们轻手轻脚地推开病房门时,发现室内静悄悄的。父亲靠在陪护床上睡着了,他本来稍胖的身态,看起来比以前消瘦了许多。母亲则斜倚在病床上,一听到门响,睁开了眼。看到是我们,马上坐了起来,并且挣扎着摸到那根拐杖要下床来。拐杖一动,红绳上的小铃铛就哗啦啦地响了起来,父亲醒了,起身走过来握住母亲的手,把母亲扶住。

篇15:爷爷的拐杖优秀作文

国庆节七天假期,姑姑一家从福建赶回来看望我们。

我们一起来到了爷爷家,爷爷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我们大家都建议给爷爷买一根拐杖,第二天早上,我们从花鸟时常给爷爷买了一根拐杖。第二天早上,我们又来到爷爷家,可是爷爷就是不肯扶拐杖,吃过中饭,爷爷想去外面走走,结果摔了一交,回到家里爷爷终于答应肯用拐杖了。

我真希望爷爷的身体能像奶奶一样健康!

篇16:拐杖的叙事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高考满分作文500字高考满分作文600字高考满分作文700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高考满分作文900字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英语满分作文2017高考作文预测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心灵的拐杖》,希望广大考生们都能好好复习,取得优秀的成绩!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心灵的拐杖

面朝黄土,他扛起了一个家,而今花白了发,他依然健朗,只因拄着心灵的拐杖。——题记

黑色的外壳,机身宽而稍薄,超大的矩形屏幕,约莫指甲盖大小的按键。

这是一台手机,一台“老人机”。此刻的它正被老人握在手里,粗糙的指腹轻轻摩挲着机身,温柔而缠绵。老人在等待着什么,在这等待的过程中,他可以慢慢地,回忆些什么。那该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年头,别说手机了,连电话都没有。唯一的通信方式便是写信。一笔一划的思念,一字一句的关心,被装进一个简易的信封里,贴上八分的邮票,寄往未知的远方。

信是寄了,却不一定到得了游子手中,有那么几年,与在外打工的女儿失去了联络,也不知多少次含了泪,怔怔地望着被退回的信。寄不出,只能等女儿寄来。白日里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便时常趁夜往村头跑,只盼得女儿的信已经送到了村长家。山里不比平原,家家户户都散落在大山里,一个来回,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去时傍着夕阳,心中急切,三步并作两步,可临近村头,望着村长屋里的灯光,又踯躅起来。去得多了,村长早晓得他的来意,看着他三天两头跑,信却没有消息,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是常事,这样的担忧,村长也深有体会,看他这般,竟是连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口。而他一见村长的神色,便知道希望再次落空。回时步子明显慢了下来,几步一回头,明知夜里不可能有邮递员送信,却还是忍不住期待。渐渐远了人家,独行于寂寂山林中,看一轮残月锁一汪忧愁思念在浑浊的眼中。可纵是又的失望,他也不曾想过放弃。只要有那个盼头在,只要拄着心灵的拐杖,多走几趟夜路又何妨?只是那心里的思念与牵挂,支撑着他,也折磨着他。

后来终于有了电话。红色的固定电话,被放在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旁,正对着窗,信号时有时无。没有来电显示,白天外出干活的他们,也不知孩子们究竟有没有来过电话,有没有什么急事。便只好在夜里等。他和老伴怕因为耳朵不好使,漏听了铃声,索性端了饭菜在房里吃。一抬头,便看见那电话安安静静蜷在那一隅。吃罢饭,两人便守在电视机旁,说是看电视,心却系在那红色物什上。有时这一等,便是几个钟头。他们习惯早睡,却也非等到熬不住了,才想着自己给孩子打去。一再起身,胡乱换了几次频道,才终于拿起了话筒。刚按下几个键,又犹豫了,放下听筒,回头与昏昏欲睡的老伴商量着要再等一会儿。虽说孩子们说是不会妨碍,他却始终担心会打扰他们工作。直至熟悉的铃声响起,精神一震,忙接起电话。如此,这一夜才睡得安稳。也就是三年前吧,女儿给他买了一台诺基亚手机。初时不会使用,眼见着有电话打进,不是忘了按接听,就是错按了挂断,对着手机说了半天,也不见得那头有反应。好不容易学会了,便天天手机不离身。去山里干活也带着,却又怕摔了,小心翼翼地揣在上衣口袋里,时不时掏出来瞅一眼。天热,小心地将外套往树枝上挂着。正干着活,忽觉铃声响起,可手中或砍或锯,不好立刻放下,只得一边加快了手中动作,一边侧目往树枝那边望去,留心听着,只盼得它响得久一点。那铃声却偏不如人愿,时断时续,若有若无。待放下活计,胡乱在衣服上抹净了手,径直往树下去。取了外套掏出手机,一看,哪有什么未接来电?原是太过紧张,听差了。其实孩子们也忙,不可能天天打电话,可他是生怕了错过哪怕一通电话。

老人机则是今年换上的。他无意间向女儿提起过手机屏幕太小,看不清楚,怎想女儿回家时便给他带了一台老人机。宽大的屏幕,大号的字体,操作简单,还有语音短信。这样一个什物握在手里,总觉得有一股子暖意。

这样一个小东西,竟能传来千里之外的声音,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它真真实实地为他支撑起一片天,支撑起思念,让他能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享受到天伦之乐……

灰暗的屏幕忽然亮了起来,熟悉的铃声响起。老人机震动着,唤回老人飘远的思绪。略一低头,他清楚的看见屏幕上显示着“孙女”的字样,熟练地按下了接听键。那头,欢快的声音传来:

“爷爷,我们回来过中秋,给您和奶奶带了月饼……” ……

上一篇:看展览的日记400字下一篇:各种各样的车教案乔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