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叹生命的叙事作文

2024-04-14

赞叹生命的叙事作文(精选3篇)

篇1:赞叹生命的叙事作文

赞叹生命四年级作文

看见过森林里细心保护的小树苗;看见过竹林里被呵护长大的小笋尖;看见过西湖旁人工栽培的.小柳树……这些我都不以为奇,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宾馆门口大理石中不知名的小苗儿。

宾馆门口有一个像鱼缸一样高20厘米的东西,上边和里边都铺着大理石块。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奇怪,有一天,我便研究起它来。我仔细地看着大理石块,突然,我发现石块中冒出了一截小苗儿,她是那么脆弱,那么微不足道,好像风一吹过她就会倒似的。她非常嫩,像是刚钻出来不久。我很惊奇,她为什么不是在松软的泥土中生根发芽,而是在坚硬的大理石中茁壮成长?为什么不是在林里和大家一起玩耍,偏偏要在石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自己独立奋斗呢?问题必须自己考虑:和大部队生活,依靠他们,最终还是无事可成;相反,如果你能学会独立,自己做事,自己靠自己,你会越来越自立,可能别人看来你并不是那么优秀,就像小苗儿一样不引人注目。

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只要一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哪怕几件小事。

篇2:赞叹生命的叙事作文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 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 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 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 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 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 无暇读书, 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 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 教学机械化, 缺乏热情和胆略, 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 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 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 塑造人格, 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 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 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 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 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 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 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作文评语笼统化, 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 更无动力, 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 缺乏平等交流, 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 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 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滥用网络上的资源, 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 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 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 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 文笔不错, 构思雷同居多, 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 则只能成为观众, 眼高手低, 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 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 调动感性积累, 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 体验各种生活, 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 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 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 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 同度夏雨冬雪, 同看《东方时空》, 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 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 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 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 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 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 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 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 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 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 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 回归生命本源, 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 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 说出真心话, 寻找“本我”, 了解“自我”, 解剖“自我”, 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 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 跨入社会, 进行春、秋游, 劳动实践, 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 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 交流共享, 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 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 营造宽松氛围, 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 “我手写我心”, 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 描绘世态百相, 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 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 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或清新亮丽, 或优美抒情, 或幽默风趣, 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 不限主题、材料, 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 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 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 创设真实情境, 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 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 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 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 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 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 让学生身在校园, 通过想象, 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 “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 从历史到现实, 从资料到视频, 从文本到想象, 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 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 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 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 审美生活, 思考人生。

5. 丰富成长经历, 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 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 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 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 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 静静地倾听, 适时地提问,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 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 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 在“由此即彼, 从浅到深, 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 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3: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力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 一直沿着两条路径向前发展。第一条路径是理论的探讨, 很多学者从学理层面探讨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条路径是叙事研究者依据叙事理论进行实地的个案研究。笔者认为,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它是教育叙事研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实践意义

1.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

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 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 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 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 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教师自我叙述故事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教育叙事研究能真正使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 使教学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 切入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 对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加以疏理、选择、整合、贯通, 从而在一种基于教师亲历的现场感的叙述之中, 能“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又能“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 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 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从而解决和攻克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顽症;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了一种操作方便、实施容易和效果实用的科研方法。

2. 教育叙事更加接近日常教育“真相”

教育变革的真正“秘密”正隐藏在日常教育经验之中, 更多地关注日常教育经验和实践方式, 通过有关教育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 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 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 那么, 教育叙事研究就将使日常教育经验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式。另外, 教育叙事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而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开展教育叙事, 它可以让我们离开冰冷的说教, 感受教育生活的多姿多彩。教育叙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个体体验的关注, 使教师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从而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当教师以叙事者的身份参与自我教育生涯历程之中, 不断地谋求自我教育生活的价值追问与意义反思, 就使得教育叙事不仅成为教师个体提升、改造日常教育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同样也可以成为教师个体改造、提升教师自我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 教育叙事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就不仅是一种介入教育研究的方式, 而且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是作为一个教育人“反思地”、“探究地”存在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困惑与展望

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不过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叙事研究的反思与批评正是叙事研究发展的历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对叙事研究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 认清叙事研究的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进行合理地选择。其次, 从历史的眼光动态地看教育研究的发展, 叙事研究为教育研究的多样化注入了活力, 而其自身也在随之不断完善与发展。第三, 叙事研究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即在开放和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 要深入认识事物及其所表达的意义, 决不能忽视其产生的特殊环境。第四, 叙事研究的开放性说明了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而得到的结论并不能证明其永久的有效性, 而只是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启示或成为继续研究的基础。

1. 身份关系:

叙述者与研究者谁向“读者”讲故事?讲述者与“听众”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关系?在叙事研究中, 叙述者的身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影响着叙事文本的特征、价值及可信度。必须指出的是, 叙述者的身份不仅指文本的讲述者, 更是指叙述者的一种关系状态, 一种地位状态。

2. 价值倾向:

叙事研究有比较鲜明的“立场”意识和价值取向, 因为“生活故事”本身似乎永远都在诉说着某种, 态度、某种倾向, 而研究者或解读者亦有着自己的“前见”, 所以这种研究不像科学一实证范式那样做到绝对客观、冷静, 由于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色彩很浓的从主体到主体的活动, 教育叙事研究比其它的一些叙事研究带有更强的价值倾向性。我们以为, 有价值倾向不见得就是坏的, 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其价值观色调较鲜明, 叙事研究更是这样, 对此已有很多论述, 就不赘述。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存在一度受到质疑, 其有效的发展依赖于对它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只有这样, 教育叙事研究的才会生气蓬勃, 足以承载着教育的理想, 这是由它的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段晓明、陈荟: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4期

[2]丁钢:象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

上一篇:包涵周记一份浓浓的爱下一篇: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