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泳的叙事作文

2024-04-16

去冬泳的叙事作文(精选9篇)

篇1:去冬泳的叙事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弟弟去游泳馆游泳。

我们乘小汽车到游泳馆,换好票。我和爸爸、弟弟进的男士入口,妈妈进了女士入口。

我们3个人进了更衣间,换上泳裤,带上泳帽,还有眼镜。浑身冷极了。赶紧跑到淋浴间里冲热水。等身子暖和了,我们开始走进游泳池。

等我们到游泳池的时候,妈妈已经到了。才发现弟弟的游泳圈没带,弟弟一直要爸爸或妈妈抱着玩,或者在游泳池边上玩耍。我和爸爸在深水里游泳,我累了就抓住爸爸休息一会,继续游泳。中间,我和爸爸,还有弟弟,我们3个人比潜水,看谁潜水时间长。

转眼间,我们已经游了1个多小时,时间快到了。我和弟弟还想继续玩,我和爸爸又游了最后一个来回,然后我和爸爸、弟弟又回到淋浴间冲热水澡,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到大厅换好卡,和妈妈一起回家了。

啊,今天玩的真开心!

篇2:去冬泳的叙事作文

冬泳池是在结了冰的江面上凿开的一个大池子,二十多米长,十多米宽,暗绿色的水面和四周的积雪形成鲜明的对比,水面上还冒着白色的水汽,像雾一般。我先前还以为那池子里是热水呢,后来看到水面上浮着一块块的冰渣,才知道那是真的冰水。我想,这么冰的水真会有人在里面游泳吗?

大家都在等待着。我的手脚都冰得有些发麻了,我跺着脚,搓着手,嘴里呼呼地呼出白气。突然,从更衣房里出来一位老爷爷,他用一把大铁锹铲着泳池边上的浮冰,把它们捞起来倒在一边,那里已有一堆厚厚的积冰了。又过了一会儿,大家都等不急了,这时,有个人用一个塑料桶从池里舀了半桶水说:“同学们,欢迎观看冬泳,一会儿会有很多叔叔跳到池子里游泳,我现在灌的这些就是松花江的.江水,大家摸摸冰不冰!”前面的同学用手一摸大叫起来:“好凉哦!”

这时,几位身强力壮的叔叔从更衣室里走了出来,他们穿着泳裤,头戴泳帽,脚穿白胶鞋,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大家不由发出惊呼,他们甩动着胳膊,像奥运会的游泳冠军一样对我们打着招呼:“小朋友们好!”我再一看,他们中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也有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第一个人走上泳池边的那个约两米多高的冰台,先做了做练习,然后纵身一跳,只听一声响,水面上溅起洁白的水花,游泳者在水里游了几米远,才把头露出水面来,向我们大声问好,我们不由得鼓起掌来。第二位泳者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的肌肉像拳王一样发达。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冰台,背对泳池,仰跳进水里,水花翻涌,他仰着头,双手一前一后地拍打着水。游了一圈后,他俩扶着泳池边上的铁栏杆爬上来,铁栏杆上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接着,另外,两个游泳者也在水里畅游一翻,引起大家的阵阵掌声。

篇3:去冬泳的叙事作文

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所阐述的内容主要为一个普通家庭和其朋友之间的故事,在其所阐述的这一故事中蕴含了非常深远的哲理。这篇作品在不同概念上就空间距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伍尔夫采用这种空间叙事的方式,将作品中事件物理空间关系和人物心理空间关系等凸显了出来,即人和灯塔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不同人物意识流动以及人物间心理空间关系等,通过人物自身在客观世界中对认知流动性以及局限性的认识,以此来证明人类认识外界的一个真正标尺就是时间与空间,且只有经过实践才可取得真理,继而进一步将世界原貌以及本质看得更为清楚。

二、《到灯塔去》空间叙事的方式

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伍尔夫在创作这部《到灯塔去》作品时,把叙事引入到了心理空间,在结构布局这一方面,将空间叙事所具备的强大凝聚力与扩展性等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借助于空间叙事这一方式来进行作品主题的展示以及内容的表现,以此使作品的艺术效果更为强烈,赋予其更为深刻且合理的内涵。作者依靠《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不同空间来引导人们,使人们能够思考客观世界以及人的本质,以将人类自身所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继而进一步深刻地体会以及观察现实社会中的这一客观世界。

事件的发生地点与叙事所需的一个重要场景就是空间, 作者通过这一空间的利用来进行小说结构的安排,并基于此来进行整个叙事过程的阐述。当人们在阅读小说时,均可感受到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维度,相对于时间性而言,这一种空间性更为具体可感,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空间成为了很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元素。由于小说自身所具备的连续性以及叙述性特点和作为结构性的这种空间形式之间相互矛盾,因此,在文学作品要想真正做到纯粹空间性是不可能的。由伍尔夫所著的这部《到灯塔去》作品, 为其巅峰之作,作者将灯塔作为全书的线索,以此来进行拉姆齐这一家人和其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阶段的生活经经历以及片段的描写。伍尔夫通过空间叙述方式的应用来进行人物内心意识流的描述,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瞬时的情绪波动以及思想等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意识流这一思想的产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了一定的影响,并基于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即意识流文学, 这种文学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并未按照事件在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顺序流程来创作,而是按照意识流程以意识活动的逻辑来进行作品段落篇章与先后次序的安排,以此使小说中的内容以及形式能够更好地融合。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各个画面均渗透了人物意识,通过这些人物意识将作品结构内在的各种关系有效地联系起来。由于人的意识形态有时片段和朦胧,有时完整和明确,对此,当这些意识融为一体且交替出现时,是很难在其找出作品的逻辑性轨迹。在意识这一世界中,时间的颠倒以及空间的重叠为一种常见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意识流文学试图将人所有的意识流如实地展现,但是这也容易造成作品内容不可按照正常的时间与空间顺序来展开。

意识流文学不仅包含了清醒意识,同时还包含了语言前意识、无意识以及梦幻意识等,和传统以清醒意识作为主线的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目前这种文学主要被应用于小说创作上。借助于意识流这种叙事方式将小说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在时间顺序上解脱出来,以使小说文本通过叙事空间化这种形式呈现出来。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这种空间化主要表现为物的形、光、影、声以及色等在瞬时对于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将客观景物与流动的这些意识有机结合,以此构建成为小说立体空间,小说将人物对于外部世界所产生的瞬时印象和当前或记忆深处的这种潜意识或者流动意识等互相交融,从而突破客观世界时间的约束,按照人物自己的心理时间顺序把幻想、回忆以及现实穿插起来,把过去和未来的经历过程浓缩于一个极短时间范围内来表现,以此呈现出一幅鲜活且生动的画面。

三、《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空间叙事艺术技巧

(一)拉姆齐夫人与画家莉莉

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作者重点对两个人物进行了重点描述,即拉姆齐夫人与画家莉莉,将这两位人物作为整个事件的主线,下面笔者就这两位人物的空间视角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第一,拉姆齐夫人。作者借助拉姆齐夫人自身内心意识流动与其在其他人意识中所产生的反映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到灯塔物》中所描写的拉姆齐夫人是一位风姿卓越、温柔善良以及直觉敏感的女性,小说的第一部中,作者赋予拉姆齐夫人的物理空间仅仅为海滨度假所用的一套别墅,而物理时间仅为一个下午与黄昏,尽管如此,拉姆齐夫人所展现出来的心理空间却持续延长,一直到二十年前在泰晤士河畔客厅,尽管这一跨度非常大,但是从近至远这一想象空间却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小说第一步总共为十九章,其事件的主线市关于明天可否到灯塔的讨论,而事实上,脉络性语句仅为十五个对话,字数不过五百。作者将这一简单故事构思得很是充实,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心理空间和小说所描述的海浪一样波涛汹涌。相对于拉姆齐先生而言,拉姆齐夫人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在拉姆齐夫人看来,真爱是不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就能表达的。

第二,画家莉莉。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画家莉莉并非主角,而作者在作品中所塑造的这一形象却是非常成功的,画家莉莉可稳定且从容地冷眼旁观周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画家莉莉贯穿于整个小说,作为一名画家,莉莉善于观察,洞察小说中所有的各色人物,并且对于他人的评价也是语言犀利。在《到灯塔去》中多次出现了其内心独白等,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便于读者深入到小说中画家莉莉的灵魂,同时还可直接感受到小说人物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意识活动脉络。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借助于人物感官印象将人物内心记忆深处的这一闸门开启,成为流动性的画面。伍尔夫借助于画家莉莉的空间视角来描述小说中各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在小说中,画家莉莉始终排徘徊在婚姻和自我这一区间,尽管在小说中,作者将画家莉莉塑造成为了一位旁观者的态度来评价婚姻,这种看似公正和客观,然而事实上却呈现出的是画家莉莉自身的无奈。

(二)灯塔与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

《到灯塔去》这篇小说,灯塔贯穿于全文,其不仅代表的是詹姆斯儿童时候的梦想,同时也为拉姆齐夫人自身内在的精神光芒,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家园。在小说的最开始,作者就描述了詹姆斯的儿时梦想,但事与愿违,儿时的这一梦想却拉长了十年,而这也在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人物和灯塔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姆齐夫人将自己内心的化升腾至灯塔的光柱上,拉姆齐夫人明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是无正义、理性以及秩序的,而这一切也预示了拉姆齐夫人的命运以及结局。作者通过这种空间叙事的方式,借助于画家莉莉画作的完成,将拉姆齐夫人所具备的良好品质以及完美形象等定格成为永恒。

结束语

篇4: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到灯塔去》  伍尔夫  内心独白  聚焦转换  自由联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是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作家,她被世人赞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她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便是记录下奇异的、琐屑的、稍纵即逝的等各种刻在心头的印象,描述人物变化多端的、难以解说、不可名状的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活动的本质特征。她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由此便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其经典之作《到灯塔去》正是小说人物在人生各个阶段对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内心反映和情感感受。《到灯塔去》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将到灯塔去这一行为作为贯穿整篇小说的中心线索,描述了拉姆塞一家与几位客人于一战前后的一段度假生活经历。拉姆塞夫人的儿子詹姆斯想到灯塔去,然而由于天气作祟,这段计划中的平凡旅游并未能顺利如愿。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塞一家人饱经沧桑。拉姆塞夫人去世,而拉姆塞先生也终于携带自己的子女及友人乘舟出海,到达灯塔。整篇小说并无华丽的故事情节,简单来看是由一系列印象、回忆、感觉等内心活动组成,情节一再被淡化。在这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全能型全知型的叙述模式,借助大量限知视角,以人物的主观视角加以叙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使得读者进行阅览小说的过程中能够随着人物的意识变动,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除此之外,伍尔夫还一再地转换叙述视角,从各个角度出发重新整个人物的种种意识,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  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中的角色假设在沒有任何听众的环境下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意识活动与心理状态,主要是用文字加以表述的一种毫无声息的意识流。可以说,内心独白是创作意识流作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它主要折射人物内心的活动与思考,其中,包括对以往的回忆,对当前的思考、分析与探究,以及对将来的猜想与预测。既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浅层的、清晰的、明确的意识流活动,同时也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深层的、模糊的、朦胧的意识流活动。通常作者会将人物的意识进行加工或解释,而使之更具逻辑性与连贯性,以便于读者更好的去理解。同时,内心独白还可以理解为“进入意识”,既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身份看进人物的内心,或者通过叙述者的内心来看。假如叙述者是观看者,那么人物的内心便被观看着;假如人物是观看者,那么世界则被观看着。

伍尔夫在描述《到灯塔去》的灯塔时,叙述者将其思想融入人物莉莉的思想中,二者合二为一,对莉莉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展开了叙述性的深层次描写,这便是“内心独白”的真实体现。小说中莉莉的内心独白在书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其中蕴含了回忆、思绪、幻想等诸多情感,而小说的情节发展便是根据其思想的变化不断变化着,层层递进。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窗”章节中,伍尔夫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拉姆塞夫妇邀请友人在海边度假的情景,读者从这部分描写中很容易地便能知道拉姆塞夫人的和蔼可亲、心思缜密、热情好客等人物特征,也能感受到她对友人、对穷人、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似乎她就是圣母的化身。此外,拉姆塞夫人也具有控制、感染他人的能力。比如,一群性格迥异的客人都参加了这次海边别墅宴会。而在小说的“灯塔”这一部分中,伍尔夫侧重叙述了多年后海边别墅的再次相聚,然而此时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拉姆塞夫人已然辞世,再次回到海边别墅相聚使得众人纷纷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就在此刻,叙述者依旧驻在美术家莉莉的内心深处,跟随着莉莉的内心思想变化不断回忆着、想象着,从而揭示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事实上这种叙事手段也被人们称为意识流。比如,莉莉在作画的同时打开了头脑中的灵感阀门。四十岁的她依然孤僻、冷漠。拉姆塞先生在失去妻子时渴望能够得到一丝安慰与同情,她选择拒绝给予;当拉姆塞先生携带子女启程到灯塔去时,她很快将注意力转换到眼前的画板上,又回忆到拉姆塞夫人能够将复杂化简单的独特能力;在作画进行细节描绘时,她又回忆到保罗与敏泰的婚姻生活,而这并非拉姆塞夫人曾真心期盼的甜蜜生活。纵观莉莉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了解到很多细节,比如拉姆塞夫人一心撮合莉莉与班克斯终究并未如愿以偿。这些思想情绪始终与拉姆塞夫人息息相关,而画家莉莉在此能够完成多年后未完之画,也许是潜意识对拉姆塞夫人的悼念吧。

二  自由联想

纵观意识流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联想也是呈现人物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手法,与此同时它也给读者在理解作品时带来了诸多不解与困惑。由于人们的意识活动会随着时间、地点、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必然要求自由联想做出改变,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叙事模式,冲破时间与空间等各种限制性条件。自由联想并没有统一或者固定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故事角色在处理某件事情的过程中,突然由此联想到了其他事情或人物等,不受空间、时间的局限,所以,这也成为了广大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困惑之处。

罗伯特·汉弗莱认为影响人们自由联想的三个原因是回忆、感觉和想象。小说《到灯塔去》中的自由联想也离不开这三大因素。伍尔夫运用了大量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所谓的“自由联想”。伍尔夫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常常以一些似乎简单亦或者琐碎的小事为转折点,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联系,给予人物无限的自由联想。这一叙事艺术在拉姆塞夫人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到灯塔去》中的拉姆塞夫人为儿子量袜子这一章节中,本是几分钟即可完成的事情作者伍尔夫却足足用了四页半纸的笔墨。拉姆塞夫人在给詹姆斯量袜子时,莉莉和班克斯途经窗前,看见眼前的椅子和房间,再是对詹姆斯进行警告。这一系列貌似毫无规章的自由联想实则都有其发生的现实诱因。比如,拉姆塞夫人看到莉莉和班克斯从窗前走过,继而引发了其对二者结婚的联想;看到房间引发其对房间的状况、书籍的联想;由袜子太短的伤心继而联想到班克斯对自己容貌的夸赞。所有这些联想都真实贴切、水到渠成。

此外,我们能够发现,伍尔夫的这些自由联想从表面去看,好像是毫无章法可循的,但如果通读整部作品之后,就会经验的发现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性,从一定角度去看,每次联想几乎都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章节中既有拉姆塞夫人本人的联想,也有班克斯等他人的联想,为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拉姆塞夫人提供了可能。

三  聚焦转换

当读者刚开始翻阅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时,文章开篇部分很容易给人一种沉闷与枯燥的感觉,但是,如果读者能够耐心的阅读下去,并真正的深入到各个人物的角色之中,就会瞬间被无而非小说中海市蜃楼般的美景与疑惑所深深吸引。因为,《到灯塔去》被称之为经典的重要叙事艺术手法就是对聚焦转换的熟练运用。伍尔夫借助聚焦转换的艺术手法来描述人物和叙述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小说作品的传统写作手段是运用全知聚焦视角,也就是叙述者充当着了解故事所有事情的“万能者”。但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完全摒弃了以往的传统叙事视角,而是采用角色的有限聚焦视角将角色的思想感情等展示给读者。小说现实出了伍尔夫在聚焦转换方面的非凡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驾驭力。各个人物间的思想意识的随意切换,将人物瞬间的意识与心理活动真实而自然地成仙了出来,并取得了极好的成效。聚焦视角的相互切换,不但促使各个视角能够相互递进、相互补充,而且能够强化读者的感知性与目睹性,同时还可以拓展叙述的范围,推动整部创作的叙事特征更加流畅与自由,有利于读者从多层面感知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这在故事人物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塑造方面表现的十分突出,拉姆齐夫人的个性与形象主要是由不同角色的聚焦视角来体现的。在第一部分“窗”中,班克斯对拉姆塞夫人烹饪技术的称赞,认为拉姆塞夫人是位了不起、让人敬佩的女人。这一章节的视角转换极其生动形象,首先是叙述者能够全面了解餐厅的状况,也可以听到班克斯对拉姆塞夫人的赞美之词;再是拉姆塞夫人细细的视觉感受,她渴望得到认可的心情;最后是班克斯对美食的感受。这些视角最终聚焦于拉姆塞夫人身上,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班克斯的敬仰爱慕。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像这样的叙事艺术还很多,伍尔夫通过聚焦视角的相互转换,将故事角色的复杂情感、心理状态、感情波动等阐述的淋漓尽致。著名的德国学者奥尔巴赫就曾说过,伍尔夫的创作技巧其基本特征就是能够讓读者感受到多个任务角色的意识流表现,而非单纯的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表现,而且这些人物的意识是在不断的相互切换着。当然,聚焦转换的太过频繁,会给读者带来诸多误解。但是仔细品味作品,读者便很容易发现,伍尔夫在转换视角时,对人物的人称与日常习惯用于都会发生改变,同时也会伴随着对插入语的熟练应用,比如“她想”,“她渴望”等词汇,使得语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增添了诸多色彩。

通过对《到灯塔去》叙事艺术的分析,可以发现伍尔夫在创作过程中并未简单地借鉴先前作家惯用的叙事方式,而是博采众长,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作风格。此部小说比较充分地彰显出了伍尔夫的扎实理论基础与写作技巧,是探究伍尔夫小说创作特征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到灯塔去》整体是由相互交叉的印象、回忆、感觉、思绪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所构成的,而故事情节几乎被淡化的没有痕迹。伍尔夫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跟随故事人物的思想变化而变化,直接体验到其情绪波动与主观意识。伍尔夫极具创新性的叙事艺术手法,对于表现现代文学主流艺术的运用特色,探究现代主义类型小说,以及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写作技巧等,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静:《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 孙先洪、关乃正:《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叙事学分析》,《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6期。

[3] 陈健:《〈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 秦红:《永恒的瞬间——〈到灯塔去〉中的顿悟与叙事时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5] 吴爱华:《〈到灯塔去〉的叙事学阐释》,《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6] 李森:《评佛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7] 寻阳:《论伍尔夫小说的多点聚焦叙述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现代语文》,2004年第4期。

篇5:去冬泳的叙事作文

(1)游泳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运动之一,冬季到海中游泳更是健身、强体、提高意志品质的有效运动。大量事实证明:冬泳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是集防病、健身、抗衰为一体的最佳项目之一,尤其是在海水中冬泳效果更佳。海水中和海边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和空气,这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

冬泳不单单是运动,还具有冷刺激独到的健身医疗效果,这点已被众人所注目。冬泳者的深刻体会就是参加冬泳能够吃得香、睡眠好、精力充沛、不易患感冒、耐寒能力强,特别是对提高自己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极大的帮助。关于冬泳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应激”论是目前被大多数公认的一种说法。“应激”是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动因)做出相应的一些反应的全过程。适度的应激量可激发体内产生良性效应(产生适应力、抵抗力、免疫力),这就是应激的积极的一面,相反则损害机体健康乃致病。冬泳的过程就是利用个体可接受的冷刺激量来激发人体各系统功能向有利于自身健康生存方面转化的过程,“冬泳中的冷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长期不断的冬泳活动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使人体会产生适应,表现为应激激素的分泌相对下降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却显著高于普通人。”

在冬泳中,常常感受到周身皮肤犹如针扎般的隐隐刺痛,这种刺激和疼痛其实是非常舒服和完全可以接受的。冬泳的冷应激可使人体血管先快速收缩后再扩张,这一张一弛的血管运动保持了血管的弹性,起到了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证明,坚持冬泳的人血中高密度脂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则有所降低,从而则遏制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据观测表明,坚持冬泳者在改善微循环状态方面与青壮年相似,冬泳对预防并缓解中老年人高粘滞血症效果明显,说明冬泳对防治人类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病具有重大价值。“B o k s h a V G和Kubyshkin A V等人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经常进行海水冬泳活动可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冬泳运动是神奇和令人兴奋的,参加冬泳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耐冻而更在于耐冻中的运动,冬泳是以水中运动为主,并用水中和游后陆地运动所产生的热量去抵御寒冷的水温和气温。“冬泳被人们称之为勇敢者的运动,它是生命向惰性的开战,是人的活力与严寒的抗争,因其有明显健身、防病的功效,故受到锻炼者的欢迎。”

很多科学资料表明:冬泳过程中身体为抵抗寒冷,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大大加强。皮肤血管急剧收缩,不断把储存在肝脾里的血全都动员起来,流入身体各血管,血液循环量增大,有力地供给身体各系统的需要,使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身体受冷水刺激,能使大脑皮质,体温调节中枢会立即兴奋起来,调动身体内部的各种技能,产生大量的热,以抵御外界的冷刺激。长期坚持冷水浴,使各神经系统不断得到锻炼,增强其指挥功能。冬泳能使意志更加坚强,并能有效防止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对于神经系统衰弱、头疼、失眠等现象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增强心血管功能,所以冬泳也有“血管体操”的称谓;而且人体接触冷水后会急促吸气,呼吸暂停片刻后转为深呼气,然后恢复均匀而深长有力的呼吸,这种呼吸能使肺组织的弹性大大提高,吸进更多的氧气,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呼吸系统功能得到了加强。因此,喜爱冬泳的人肺功能较强,肺活量较大。水是有浮力的,游泳是全身心的活动,游泳可增强运动强度,而这种运动强度是相对柔和的,是克服水对人体阻力的过程,因此,自冬泳以来,我从未有因冬泳而使肌肉和关节受伤的情况出现。冬泳时可以通过经常变换泳姿,对达到锻炼、放松、改善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有很重要的锻炼效果。所以,完全可以说“冬泳绝不仅仅具有游泳运动的好处,还具有冷水刺激的健身作用和保护运动者的身体健康的作用,对此冬泳活动被人们称为“血管体操”和“勇敢者的运动”。

冬泳难得的是长年坚持。坚持冬泳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人意志的一种考验,让人充满自信,有很强的提升自我、战胜困难的心理暗示作用;第二,增强体魄,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身体微循环;第三,还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减轻一些生理病痛。

2 冬泳使人性情乐观,身心健康

(1)因常常在冬泳中见面,笔者曾对8~9名在大连付家庄海水浴场坚持冬泳的爱好者进行过长期的调查访谈,了解他们坚持冬泳的体会和感觉。这些冬泳爱好者有男性6~7名,女性2~3名,年龄在50~70岁之间,持续不断冬泳的时间在6~15年之间。他们的职业有退休干部和教师、普通工人和在职医生等。谈到冬泳的益处时,大多数人觉得冬泳前和冬泳后,自己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变化,五位冬泳爱好者原来感到冬天呼吸困难、怕冷、常失眠、常感冒、血压还较高等,现在这些现象没有了或减轻了,还有三位体会到自冬泳以来饭量明显大了,身体舒展了,腿脚有力了,身体好像也变轻了。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相比在冬天明显不怕冷了,只有一位感觉变化不大,仅仅有不怕冷的感觉。如表1。

(2)这些冬泳爱好者,最大的体会是精神状态明显与以前不一样了,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觉得在寒冷的冬天里钻入海水中畅游都能坚持下来,其他的事情还有比冬泳更难的吗?因此很容易克服困难,而且生活有规律了,在人群中有自我满足感。这些冬泳者通过参加冬泳活动还结交了很多新人,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话题,他(她)们总感到如果不去大海的水中刺激一下好像每天的生活当中缺少了什么。尤其是其中的两位女性冬泳爱好者,更是合理安排好每次的时间,换乘两遍公交车到大海中坚持游泳。

3 正确对待冬泳活动

(1)即使有很多身体健康者,也不一定能参与到冬泳活动中。人在大自然面前其实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冬泳的过程应该讲是人们去适应环境(自然)、而不是去战胜环境(自然)的过程。事情都是两方面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参加冬泳的,如某些有严重心脏病、冠心病、肺结核、胃病以及有较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人,缺乏自控能力精神不健全的患者,以及年龄过小或过大者,感冒、发烧等不要游泳,妇女经期也不能参加冬泳。但所有不适合参加者并不代表都不能够参加,只要把握好冬泳的度和量,遵循自然规律也是可以尝试的,最终会出现有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的。特别强调的是,冬泳一定要遵循科学健身的方法和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安全第一,贵在坚持。而游泳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包括徒手操、模仿练习和拉长肌肉韧带的练习等,使身体各关节、各肌肉部位都有所活动,但不可使身体表面温度过度升高,入水过程应缓慢、渐进,可先用水淋湿全身,尽可能避免突然的强刺激。

(2)冬泳适度有益健康,冬泳过度有害健康。每次冬泳前要根据天气、水温、水域、风力、风向、光线、换衣地点、身体状况等做出正确选择,绝不能带病下水,更不能争强比胜,要量力而行,“点到为止”。而且每次冬泳上岸后要迅速用淡水冲洗并擦干身体,快速穿衣、戴帽、穿好保暖鞋、戴好手套,做好保暖,并因人而异在平坦的路面或沙滩上进行一定时间和距离的慢跑或快步走,便于迅速排除身体内外的寒气。再做一些牵引、整理等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喝一点温热水等等,当身体逐渐开始“返热时”会感到头脑清醒,身体轻松,是非常的舒服和惬意的,这时也是冬泳人最为享受的时刻之一。

摘要:冬泳一般是指冬天水温10℃以下的室外游泳活动,因此,冬泳运动有冷刺激和高散热的特点。在大连不同的海水水域尝试过冬泳的乐趣,接触到了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冬泳爱好者。冬泳者持之以恒的行为,一定说明了从中得到了许多健康与快乐,切实体会到了冬泳确实是集水浴、空气浴、阳光浴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健身锻炼项目。

篇6:去冬泳的叙事作文

《去外婆家》的叙事并不复杂。小说的前半段,恰如其名,讲的是“我”到外婆家去的“故事”。小说开篇就开宗明义,描写了“我”在跟随母亲去外婆家路上的所见所感:买的猪肉和盐、稻穗上的蚂蚱和农家肥的气味,等等。这样细密的写实性开头算不上特别,但作者将这些细节描写得格外鲜明、生机勃勃,它们就像是一幅幅被次第拉开的帷幕,预示出幕后的多种可能,让人不由得期待,在这些鲜活的场景之后上演的,会是与乡村奇事的遭遇,还是对家族故事的发掘?然而,竟然都不是。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没有怪异的乡野传奇,也没有隐秘的家族秘史,只是一个城镇少年在乡下再普通不过的经历:见亲朋,与老表玩耍、洗澡,见识青春期的欲望和冲动。乍看起来,这些事件简直不能称为“故事”,因为它们没有连贯的主题,也没有高潮核心。难道这就是“到外婆家”所发生的一切吗?

事情当然不会那么简单。仔细看,在所有的事件中,作者都坚持对“我”的所思所感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用“我”的感觉和情绪贯穿、支撑起整个过程。“我”与周围人物的互动,“我”对环境的感知、反应和处理,包括那些随环境而来的复杂情绪,以及情绪的缘由和背后的故事,都被作者描写得真切可感。如此种种,并不是传统叙事的主要方式,但是,却能让那些普通事件变得饱满立体,有了张力,也有了蕴藉,成为一个个包含高潮的“小故事”。而人物“我”,也在作者对其内心的深入挖掘和丰富表达中,逐渐丰满起来,显现出血肉与精神的轮廓。由此,我们就目睹了一个敏感少年隐秘曲折的内心经历和成长。

真正的“故事”在“我”离开外婆家后开始了。这个“故事”倒是很容易说明白:回到镇上的“我”替乡下的老表德胜给女友寄信,但是信寄错了……这是一个无关善恶但与内心和成长有关、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及欲望的故事,也是一个我们终于能正确预测的故事。从“我”拿到信并发现信的真相开始,我们已经预感到故事会怎样发展。这一次,作者终于没有让我们的预测落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原谅作者的“狡猾”,因为此时我们终于明白了之前的诸多伏笔,也终于明白了,小说原来还有一个主人公——德胜。这个“隐含”的主人公,早在小说开篇不久就出现了,但是作者不动声色地把他藏在了诸多的老表之中。现在回过头再看,原来他一直就处于一个特别的地位,他的行为,他与“我”的关系,都和别人不同。所有的事件都有他的影子,或由他引发或受他的影响,包括“我”的感受和情绪。只是我们的注意力被不停表白内心感受的“我”完全吸引了而已。

但是,我们能就此说《去外婆家》讲的是德胜的故事吗?似乎不能。应该说,前半段讲的还是“我”的故事,后半段讲的才是德胜的故事。这是叙述的断裂吗?也不算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托马斯·福斯特曾说:“一部小说的一致性,是作者施加于它,而读者能从中发现的特性。”《去外婆家》在叙事上的特性是,“我”的故事在德胜的影响下进行,德胜的故事依靠“我”来发展。整篇小说的叙述,不管是“我”这条线,还是德胜这条线,分别在其内部逻辑上保持着一致,同时也在交叉中保持着逻辑的推进:渴望情感、面临性之苦闷的德胜当然会做出给两个女孩写同样情书的行为,对德胜感情复杂又处于艰难成长期的“我”自然也会做出将信寄错的事情。只能说,这篇以单线叙事方式推进的小说,实则有两个主人公:“我”和德胜。两者一明一暗,互相交叉、彼此牵连。其实,这样的叙事方式,不过是再次证明了,在现代小说的写作中,天衣无缝的连续叙事已经不再一统天下,传统的“一致性”结构和原则也不再神圣不可侵犯了。

就“讲故事”这一面而言,《去外婆家》可谓闲笔很多、铺垫很长。乡村的日常、亲戚的往来、“我”与父亲的关系等,似乎都不是主题,却都被细致、传神的描写。如果跳出“讲故事”的框架,你会觉得,这样的“闲笔”,让故事和人物突破了规范内的限定,以更丰富的表达为小说添加了独特的意味,产生了更具感染力的腔调和情绪。此类的“闲笔”一旦用好,便是村上春树所赞美的“伟大的绕远道”。

其实,如果非要划分的话,《去外婆家》应是一篇意在写人而不是写事的小说。从头到尾,所有的事件都在衬托、勾勒、传达人物的形象:台前的“我”,是这样一个苦闷成长的少年;幕后的德胜,是这样一个青春勃发的青年。他们的样子如此鲜明,比他们的故事更能留在我们的回味里。

陈宏伟的小说通常是“叙事中心型”的,总是围绕核心故事紧密推进叙事,结构完整而规范。《去外婆家》却是他从“紧凑”到“松散”的一次改变。从开篇开始,陈宏伟便耐心地隐藏在事件和情感之后,让细节和感受从容说话,让叙事产生了故事之外的意味和含蕴。可惜的是,在结尾处终究没忍住,还是跳出来点了题,突然的直露表达终是造成了叙述的断裂。不过,即便有缺憾,这样的改变和尝试也应被肯定、被寄望,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坚持写作的目的和价值,并不在于写出完美的小说,而是将之视为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

责任编辑 张 琳

篇7:对西安市冬泳人群的健康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西安市48名冬泳人员。

(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于2009年1月至3月对冬泳锻炼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8份, 收回有效问卷48份, 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5人, 50岁以上的有22人 (见表1) ;在48人中参加冬泳锻炼1~3年者为25人, 4~5年者11人, 6~9年者9人, 10年以上3人 (见表2) 。问卷发放前, 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问卷回收后, 采用小范围内的再测法, 对其进行了信度检验 (r为0.83) , 表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 (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体育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及有关的档案资料,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 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分析

1. 冬泳可以加强人体呼吸系统机能

冬泳时, 人在冰水里, 呼吸节奏、深度都将不由自主地加强, 促使呼吸肌力量增强, 肺活量增加, 从而使呼吸机能得到提高。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咽炎的患者在冬泳后能有所改善的分别占冬泳前的44%、25%、60%、22%, 能好转的分别为33%、50%、40%、22%, 痊愈的也达到了22%、25%, 咽炎痊愈居然达到了参加冬泳前的56%。 (见表3)

2. 冬泳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本人通过对西安市48名冬泳爱好者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有30名冬泳爱好者之前患有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 占所调查总人数的62.5% (见表4) , 经常参加冬泳运动的人, 我们可以看出62.5%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得到好转。其根本原因是当心脏受到冷水刺激, 必然使心跳加快, 体表的毛细血管收缩, 回心血量增加, 微循环得到改善, 促进血液进行反射性的收缩和舒张。当大量的血液受到心脏的压力, 重新分配到身体表面, 迫使血液循环系统又得到舒张, 心跳速度必然减慢。如此反复训练, 除了改善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增强人的抗寒冷能力之外, 还能促使血管进行反射性的收缩和舒张, 增强了血管的弹性, 延缓了血管的衰老。

3. 冬泳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响

众所周知, 椎间盘是两块脊椎骨之间衔接的组织, 在我们活动的过程中起着“减震”的作用。而我们的脊柱则是由许多块的脊椎骨与“减震”连接而成的, 当脊柱所承受的压力太大的时候, 就很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本调查的结果分析显示, 在参加冬泳前患有椎间盘突出的8例患者中, 每一个人都得以改善 (见表5) 。游泳运动在加强人体背部肌肉的同时, 还能有效地减轻长时间的站立或坐对椎间盘造成的压迫和损耗。定期适度的冬泳, 能够保证椎间组织的营养供应, 从而保证了其弹性, 提高了脊椎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

4. 冬泳是塑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20~30倍, 在寒冷的冰水里, 人体的热量迅速散失, 要想维持身体的正常温度和代谢功能, 机体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 从而使人体消耗掉多余的热量。所以, 冬泳在促进人体代谢和消化能力的同时, 减少了人体脂肪的存储量, 有了于减肥和保持健美的体型。

5. 冬泳也是医疗体育很重要的方面之一

冬泳能使人的胃肠蠕动增强, 有助于身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冬泳使神经系统得到超常态, 强化人的神经系统, 因为当人体受到外来寒冷的刺激, 大脑将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 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得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长期的刺激, 神经系统功能必然加强。

三、总结

在未来社会里, 冬泳会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时尚健身运动之一, 人们在冰与水中挥臂, 既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 又获得溢满全身的欢快愉悦。它使我们的神经和躯体高度兴奋, 经过这种强烈的刺激之后, 人的神经系统会奇妙地松弛下来, 疲惫和烦恼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1]贾劲, 江虹, 王霞, 颜存粮, 唐桂蓉, 等.冬泳爱好者冬季血液流变特征与普通正常人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5, 22 (6) :686-687.

[2]潘志军.冬泳健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 :290-291.

[3]季丽萍, 冯照军, 曹志发, 刘天佑.冬泳对老年人血脂及心血管机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2, 22 (6) :479-480.

篇8:《危险关系》:去深度化叙事

该片据法国小说家拉克洛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讲述几位男女贵族之间错综复杂情欲故事的小说已经被不同国家无数次地翻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电影《危险关系》跨国演绎时所产生的文化折扣较小。

爱情与原欲无疑是全世界电影演绎最多的母题。影片把故事的时空背景挪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那个国难当头的炮火年代,有一群人过着灯红酒绿的日子,玩着猫捉老鼠的情爱游戏。与这一“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事相搭配,影片的场景、服饰、化妆和配乐极尽奢华,角色的生活方式与圈子远离普通大众,按现在的流行语,他们都是标准的“富二代”,生活里没有柴米油盐,只有男歡女爱。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很难要求它“生活流”。它只负责满足观众对“只能远观、无法拥有”的生活方式的猎奇心态和压抑于人类潜意识中的本我欲望的短暂释放。影片把时空拉远,更多地是为了附和大众的怀旧心理,供人消费。诚如詹明信(F. Jameson)言:“怀旧电影并不能真正捕捉到社会现实中的历史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昔日风尚之风的图像。”

对于一部试图在市场上有所作为的影片而言,导演和主演的“名气”将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投资规模和最终市场收益。尤其在国内市场上,导演和主演的搭配组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商业。 《危险关系》的导演是韩国的许秦豪,而一男两女三位主演分别是来自韩国的张东健、中国内地的章子怡和中国香港的张柏芝。导演许秦豪曾以《八月照相馆》《春逝》等“纯情片”征服了一大批东亚影迷;而三位主演均为亚洲当红明星,深受主流观众青睐。三位主演在影片中各司其职:张东健负责耍酷,章子怡主打清纯,而张柏芝则需要刻画出一个蛇蝎女郎的歹毒与阴狠。张东健和章子怡的表演都有所超越,超额完成了任务,二次创作相当出彩。相对而言,张柏芝饰演交际花莫婕妤,用力有些过猛,但诠释出“暗黑”与毁灭感。

同一个故事交给不同的导演,很可能交出完全不同的答卷。之前比较有影响的改编版本要算英国导演弗瑞尔斯摄于1988年的同名影片。格伦·克洛斯、约翰·马尔科维奇和米歇尔·菲佛,三大主演均为实力派演员,从中似乎就不难窥出导演的基本诉求:用畸形的爱情故事勾勒出人性深处的原罪。该片基调灰色,甚至不乏绝望,用英式电影特有的娓娓道来的舒缓节奏铺陈故事,润物无声地呈现出那袭华袍下的“虱子”。

篇9:冬泳运动对高血压防治作用的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佳木斯地区常年参加冬泳的高血压病者28例均为男性, 泳龄2~18年, 年龄40~49岁12例, 50~59岁12例, 60岁以上4例。另随机选健康冬泳者30例作为对照均为男性, 40~49岁12例, 50~59岁12例, 60岁以上6例。入水前和出水后即刻测定血压和脉搏。水温0℃, 气温-7℃~-20℃。冬泳时间平均2min。所得数据资料均行统计学处理, 见表1~2。

2 结果与分析

检测结果所示:高血压冬泳组和随机对照冬泳组出水后收缩压升高, 脉搏相对入水前加快, 有显著的改变 (P<0.01) , 舒张压略有升高, 但变化不明显 (P>0.05) , 随之脉压差增大。研究发现动脉收缩压的升高与温度和运动强度直接相关。出水20min左右血压、心率、脉搏恢复, 较入水前略低。这一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重要的生理信息。我们知道,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也即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上的压力。血压的形成, 首先是由于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心脏射血。心脏收缩使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为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血压达到的最低点的数值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为脉压差。高血压按舒张压高度可分为:轻度高血压12.80~13.85kPa (95~104mmHg) 、中度高血压13.86~15.85kPa (105~119mmHg) 、重度高血压>16kPa (120mmHg) , 以及临界高血压11.97~12.50kPa (90~94mmHg) 。高血压除了有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外, 还可以产生高血压性心脏病, 可有左室肥厚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高血压还可以异致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缺血发作。还可致肾功衰竭等。本组有一例收缩压为27.9kPa (210mmHg) 舒张压14.3kpa (110mmHg) 应该引起警惕。冬泳史长达18年, 10年追踪调查, 经常监测血压和脉搏, 收缩压21.3kPa (160mmHg) , 舒张压14kPa (105mmHg) , 现已71岁, 近几年内血压一直稳定。我们从冬泳运动者下水前及出水后血压变化的规律可以看出, 出水后血压明显升高, 同心率增加的比较, 这在其它的运动中难以见到。而且这种短暂的高血压状态对冬泳者说, 并没有发现异常的改变及体征。并且认为这种心率相对增加快、血压增高明显的机制可能对心血管具有冲击和按摩作用, 这种作用机理是药物不可替代的。经常有规律的运动与心血管死亡率之间是等级性负相关。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 人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 只在10%的范围内波动, 在情绪激动和体力活动时, 由于交感神经兴奋, 及回心血量增加等因素而致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 而冬泳运动对血压、脉搏影响是一较复杂的过程。我们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

3.1 应激反应中的生理变化

冬泳时机体将调动应激系统发生反应, 提高机体代谢水平, 以适应寒冷环境中的游泳运动。反应中下丘脑、垂体及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低温作用机体, 由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丘脑释放因子, 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引起儿茶酚胺释放, 从而增加心、脑、骨骼肌血流、提高机体对刺激的感受力, 提高血管的自律运动。增强的应激反应能力对正常的适应性发展是有利的。因而对高血压的预防及康复起积极作用。

3.2 运动生理理论

人体有50多万个感受触觉和压觉的神经末梢, 感受温度的点有20多万个, 人体血液重量占体重的5%左右, 正常状态下血管里有65%左右, 其余血液均储藏在肝、脾的血库里备用, 身体接受冷水刺激后, 由于水的压力和温度的刺激, 肢体肌肉收缩, 位于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 故静脉血流加快;增强了“静脉泵” (“肌肉泵”) 的作用, 使回心血量增加。又通过呼吸运动增强, 使胸腔负压增加, 使约占全身血容量35%左右的肝、脾等脏器内的库存血被大量释放出参加血液循环。造成循环血量增加, 心搏出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脉搏加快。

3.3 外周血管收缩及微循环变化的影响

上一篇:喝香茶散文下一篇:拱宸桥畔夜景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