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2024-05-16

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迁安第一初级中学

杨玉新

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是教师先讲原理、目的、操作过程,再讲注意事项、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然后亲自演示一遍,最后再让学生照教师演示的程序重复一下,记录下数据,按教师给定的计算公式算出结果,交上实验报告,人们称它作“模仿性实验课”。这样做表面上看易于照顾好各实验组,又能避免仪器的损坏,但这种方法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物理知识;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探究型实验课”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习阵地,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探究型的物理实验课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我认为要想上好探究型的物理实验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往往是那些和已知事物联系着的东西,所以应当注重把实验课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既可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又能使学生从“好奇”中产生兴趣,向力求弄懂转化。案例1就表明,教师由于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来上实验课,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进行大胆的探讨;对任何一个问题不是教条地吸收,而是通过质疑、分析、讨论才吸收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优化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要的是“授人以渔”,给学生以“炼金术”。因此教师给学生不是“鱼”和“金”,而是“渔”和“术”。“鱼”和“金”是标,而“渔”和“术”才是本。学生有了捕鱼的工具、炼金的技术,自然会得到更多的“鱼”和更多的“金”。实验课也是一样,不仅给学生以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就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了思维方法的训练,教给学生实验中的思维线路,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形成了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深化物理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物理定律、定理、规律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为验证这些定律、定理、规律必须创造一定条件,以接近这些定律、定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这样实验课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知识加以深化,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无论是《把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还是《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都体现了在探究式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四、强化探究意识,培养良好的操作本领。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它的顺利实施必将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物理实验课上我就多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身边的一些感兴趣的物理现象,使物理知识更接近生活实际。例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沸水的温度,包括仪器选择加热过程;从实验的组装,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和实验现象的记录,都由小组共同合作进行试验探究,得出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教师适时点拨改变加热时间的长短,和加热部位,在进行如上实验从而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视野,先让他们提出了种种设想,然后再亲自动手去测量、观察和计算,这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操作本领。

五、注重实验的结果,更注重实验的探究过程

我们的实验教学应作出相应的转变。首先,应将实验放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以引导理论教学。其次,将实验由过去的验证结论转变为展示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陈述物理问题”、“设想解决方案”、“获得数据”、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作出结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从事微观但又典型的实验探究活动。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了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为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知的体验,并把“过程与方法”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同时,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中的“实验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对科学的求知欲”、“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等目标,都可以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实验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验的探究过程。

由于探究型实验课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注重对知识的应用、探究,使学生对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学生不再是勉强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而是通过实验亲自操作、观察而体验和认识新知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篇2: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平时的授课当中有很多时候是运用了此种方式,只是我们每个人没有把它上上升为理论,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通过学习认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方法和步骤。

第一、要选择好课题,课题的选择很重要,要合理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要太大,否则会不具体;也不能太小,没有意思,没有探究的必要。

第二、组织分工。把学生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水平分成合理的小组。

第三、收集信息。在学生分工的基础,收集关于课题有关的资料。第四、整理分析,处理信息。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收集的信息很多,我们教师要辅导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删减,分类,整理,完善。

第五、创建方案并解决方案。在这一环节学生动脑分析,加工,处理,组合,构思创建方案,合作,讨论。第六、评价与展示作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解决方案,展示作品,进行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实现探究学习的乐趣。

探究型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篇3: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利用实践训练加深大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规律和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培养大学生探究自然科学规律的兴趣和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1,2,3]物理化学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 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 实验方法主要采用物理学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和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 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改革, 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变革。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路, 从单纯的“填鸭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解脱出来,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式新型教学方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以期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目前, 单纯以验证式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现代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探究型思维,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对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来说, 其更适合提出和验证“探究式”教学新模式, 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兴趣与爱好, 利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探究型思维。但是限于物理化学实验自身的特点, 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 仍有不少困难。 [4]

物理化学实验是立足于物理化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表面化学、结构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5]与其他化学实验不同, 物理化学要运用较多的物理学方法和仪器,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许多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都分别采用电导率仪、旋光仪和阿贝折光仪 等仪器测定电导率、旋光度、折光率等物理学参数。此外, 物理化学实验中会用到一些贵重仪器, 对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和使用方法的训练将会占据很多教学时间。现结合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和实践,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本科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 构建物理化学思维。

一、合理设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模块

在制订新实验教学计划时, 首先要坚持基础,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 本科生需要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功, 包括对各种仪器的了解和熟悉, 这是对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基本训练实验建议放在实验课程的前期进行。

其次, 建立以“兴趣”为导向的开放式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块, 学生在完成了物理化学实验基础课程, 掌握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 结合物理化学实验重点单元内容, 引入学生的自主性讨论模块, 建立开放式实验课程, 增强本科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兴趣。这部分内容建议放在实验课程的中后期进行。

最后, 安排“探究式”实验模块, 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点, 自主设计实验, 探究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或现象。这部分内容建议放在实验课程末期进行, 可以进行打分评测, 加入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建立“探究式”实验课程的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增强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上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模块, 建立具有“探究型”实验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能激发本科生学习实验课程的动力。

基本实验训练沿用原来的评价模式, 通过验证式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相关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 特别是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经典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是经历几代人的心血汇集而成的, 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等经典实验训练必须坚持, 至少占本门课程期末成绩的50%以上。

开发式教学模块中的评价体系区别于验证式培训模式, 其以学生主动性为核心, 重点在于对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积极性, 以及物理化学思维模式的评价。开发式教学模块中实验报告不再像验证式培训一样需要标准格式和模式, 而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对实验的独立思考, 以及提出问题和理解, 并记入学生的成绩。在这一模块中, 学生实验报告将不再千篇一律, 鼓励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

最后一部分“探究式”实验模块, 以学生兴趣为主, 不以实验结果为评价, 对学生自主解决兴趣问题的过程进行全程评价, 属于加分环节, 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兴趣, 特别有助于了解学术领域中物理化学的前沿问题。

三、拓展教学方式, 推动网络公共课程的建设

相比于验证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内容, 加重了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时间条件下, 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外, 还得建立具有“探究式”特色的网络公共课程, 特别是具有互动功能的网络公共课程, 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对物理化学学科前沿学术问题的了解,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 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进行“探究式”实验模块提供支持。

“探究式”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初级的研究型课程 ,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改革过程, 特别要在坚持基础、保证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物理化学实验中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尝试, 将为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益的科学思索。

参考文献

[1]胡学寅.工科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3) :94-95.

[2]武克忠, 马子川, 王庆飞, 等.物理化学实验教改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 30 (8) :67-69.

[3]Cao X K, Qian Q Z, Wang Q, et al.Study of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J].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3, 226:509-516.

[4]曾明荣, 黄婷婷, 翁建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4:95-97.

篇4: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 任务型教学 实践

新课程改革后,任务型教学模式被逐渐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感与策略进行调整,能够帮助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更好的完成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值得是将教学内容看成是一个任务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指定的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型的教学特点是任务化、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团队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必须有求知与积极探索问题的欲望,以期摸索出任务实现途径,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够进行反思与顿悟。因此任务型教学对学生知识认识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成长,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强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进行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任务设置上,教师也一定要花较长的实践去策划课程任务,在充分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置操作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及探索与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体验知识能力成长的喜悦心情。比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0一节的学习上,任务话题设置为讨论个人具备不同的能力。因此在任务具体实施上,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4~5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招聘人员与应聘人员,应聘人员阐述自己具备的能力,这样就能轻松地完成本单元关于语言运用的目标:Can you sing or dance? Can you speak English? Are you good with kids? I can sing and dance. I can play the piano.通过学生轮流提问与回答,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应课程内容学习。

2.任务设置上应具有区分性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有难有易,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应设置基础类任务与提升类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形式繁多。比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5关于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球类运动学习上,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依据自己的喜好填写相应球类运动俱乐部的会员卡,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采取模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两两练习,一方扮演俱乐部内部人员,一方扮演入会人员,问题主要包括: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first name? What's your last name? Do you like soccer or basketball? Which class are you in? What sports do you like?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采取任务分层的方式,能够让班级中各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知识积累。

3.明确任务设置的目的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应明确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知识水平、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英语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任务的设置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同样在《Go for it》八年级上册1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询问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锻炼,因此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可以在每周课余活动或者体育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为: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How often do you do homework? 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学生互相之间采取提问的方式,就能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加充足的认识,总结出课余安排的不足,通过向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总结其中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的课余时间布局形式,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4.将现实情境融入到任务教学中

一味地以课程内容作为任务设置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在任务中加入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英语课程原本就来源于真实生活,将英语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求知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2中关于不能在教室内吃东西的问题学习中,任务的设置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来讨论学校或者班级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列举出现实生活中各种不文明或者不规范的事件,评价这类事件的不良影响,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约束性规章制度,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本单元的情态动词can进行设置。采用这种以现实规章制度构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既能掌握相应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举两得。

结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设计上,教师应保证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对任务进行分层,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融入现实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慧英. 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5):83-84.

[2] 周慧丽.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途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41-242.

篇5: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反思

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课程标准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

三、联系现实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篇6: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上海市香山中学物理学科李智

一、本案目的:本案通过引导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究,启发学生进行对未知的猜想和对已知的质疑,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得到提高。

二、教学案例:

采用卡通片《海底总动员》中多彩的海底景色和黑暗的海底世界做对比引入“光”的主题。教师直接对光源定义,通过学生对光源举例来进一步认识,以小圆镜为例分辨发光体和反光体,并据此讨论月亮是否光源。小学《自然常识》中,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光现象(光沿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而实际上学生对此规律的认识仍是不完整的。单就本节内容的知识的传授效率而言,讲授法有一定的优势,但现代物理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所以在此为了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使用“课题——质疑——探究并得出初步结论——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逐层深入的探究法。探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大量光线传播的照片和生活体验(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第二步,提出“光一定沿着直线传播吗?”的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此大胆质疑。在学生激烈争论时提出“为了使自己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应该先考虑怎样把光的传播路径显示出来”,请学生思考并上台利用提供的器材(激光笔、烧杯、卫生香、火柴、水、热水和喷雾器)展示自己的方案。学生上台利用倒扣的烧杯采集卫生香产生的烟雾、热水上方的雾层、喷雾器喷出的喷雾来显示激光笔光的传播路径,一个同学还跳出了器材限制,使用黑板擦拍出的粉尘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第三步,学生分四人一组设计并进行实验,观察光在经过两种介质时的传播路径。提供的器材有激光笔、烧杯、卫生香、火柴、水和热水,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显示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路径”的设计方案:利用倒扣的烧杯采集卫生香产生的烟雾并使之在水面上方形成较稳定的雾层、直接利用热水及其上方的雾层等,然后各组自行选用方案观察光通过空气和水两种介质时的传播路径。并对直射和斜射两种情况下结论不一致进行讨论,归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光在同种介质中图1 沿直线传播”。第四步,进一步质疑“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吗?”,由老师演示通过酒精灯上方热气流的光线发生抖动的现象,见图所示:酒精灯未被点燃时,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激光笔射出的光线射在墙壁上形成一个清晰稳定的光斑。点燃酒精灯后,光斑发生明显的晃动,请同学针对此现象做讨论并提出解释。大多同学都能指出由于酒精灯的加热使上方的空气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光线经过此区域发生偏折。然后经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此实验进行动态模拟演示,得出最终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以演示实验配合多媒体动画课件来说明问题,既强调了实验的客观性又能对现象做直观的分析,再联系生活中经常可见的透过火焰上方的热气流观察远方的景象时景象晃动的现象,使学生的接受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至此,“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是直线”这一规律的认识完整了。借光的传播规律的探究作为载体,使学生初步接触体验到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了的科学能力。

学习物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以平时列队时看齐和隧道掘进机的光导航来为例介绍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应用,促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关注社会热点的敏感度和能力;以课件动态演示地球日夜的变化和物体影子的形成,请同学从光的直线传播角度对此分析,增强学生利用规律来解释现象的能力;请同学们回顾对小孔成像现象的介绍及记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做简单指导,请同学们在课后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器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儿童画的太阳光芒为例引入儿童对光的描述,降低抽象模型的知识台阶。然后以课堂前面对光路径的描述作为铺垫,磁感线模型作为模型基础,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对太阳发光的描述,教师引出对光线的定义,并强调光线是一种物理模型。然后请同学利用光线来描述通过一种均匀介质的光作为练习。由于速度的明确定义和形式还没有出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动画课件的形式,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做参照,演示在相同时间内光在真空、空气、玻璃三种介质中的传播距离(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比较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值。

篇7: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我想:一堂课,一开始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巧妙地安排了李白的诗,用意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探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常见有理论推导,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我想: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实验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于是我设计了“乙醇与水反应”的教学环节,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习惯。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我再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运用猜想、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当然这个环节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学生小组实验过程中,我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问题、现象理解问题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问题。我要注意观察,注意提炼,适时点拨、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寻求问题准确的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勇于表达和勇于表现的能力。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这种饮料自古至今备受人们的喜爱,它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学名叫乙醇,那么乙醇分子的结构怎样?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投影】课题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板书】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师】主要目的通过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探究来进一步培养大家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投影】学习目标:1.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实验测定乙醇分子式为 C2H6O

【板书】乙醇的 分子式:C2H6O

【思考与交流】:根据分子式及各原子的价键关系试推测C2H6O可能有的结构式?(提示)C可形成4个共价键,可连4个原子或原子团,H只形成1个共价键,一个H只能连一个原子或原子团,O可形成2个共价键,一个O可连2个原子或原子团。

【投影】C2H6O的可能结构式。

HHHH

HHHH

A式B式

[理论分析] 上述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究竟哪一个是乙醇分子的结构式?

分析两式化学键类型,A式中有5个C-H键,1个C-O键,1个O-H键,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B式中有6个完全相同的C-H键,2个C-O键。A式类似于水H-O-H,B式类似于烷烃类(煤油的成分)。

联想:与金属 钠 有关

若是A式结构,应该具有与水相似的性质,如能与金属钠反应。若是B式结构,则乙醇与金属钠不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一】用所给用品进行实验,① 钠投入水中,② 钠投入煤油中,③ 钠投入乙醇中,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展示交流】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师生共同总结的结论】

①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钠与煤油不反应;

② 密度大小之比:水>钠>乙醇

③ 生成的气体是H2;

④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且H原子的活动性之比是:水>乙醇

【板书】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

【师】钠与煤油不反应,说明C-H键遇到金属钠不会断裂,而钠与乙醇反应,且生成H2,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不同于C-H键的化学键,且能断裂产生H原子,所以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

【师】刚才我们通过Na与煤油、水、乙醇的反应现象推知了乙醇的结构,这样利用性质来鉴定试样中各种元素、根或官能团等的分析的方法叫定性分析法。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具

体的实验数据来推断分子的结构呢?利用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方法叫定量分析法。

【板书】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投影]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3,又2.9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收集到气体557ml(标准状况下)。则1个乙醇分子中能被钠置换出的氢原子为-----个,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

【学生活动】进行计算,推导结论。

[师] 数据处理:1 mol 乙醇与过量钠反应时收集到 H2为0.5 mol。

说明: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板书】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所以

【板书】乙醇的结构式:HHH--C--C--O--HHH【思考与交流】: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对乙醇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呢? 【学生实验探究二】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实验药品和仪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仪器。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实验方案,展示装置图,叙述装置中每种仪器的作用,所需反应试剂的用量;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推出了乙醇分子的结构式HH

H--C--C--O--H

HH

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知道了有-OH的存在,使乙醇具有了与烃类不同的化学性质,能与金属Na反应生成H2。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的原子团-OH 叫做乙醇的官能团,那么在-OH的影响下,乙醇还有什么性质,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有待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乙醇的 分子式:C2H6O

乙醇的结构式:HH

H--C--C--O--H

HH

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定性分析法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定量分析法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大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来自观察、实验和经验,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实验,通过实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乙醇的分子结构定性分析,先进行理论推导,再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2.乙醇的分子结构定量分析,先进行数字计算,再通过具体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习惯。在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学方法的选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相当感兴趣,可以说实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说,概念原理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就是学科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的做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8: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我校生物组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寻找办法, 在时间上合理安排, 完成了课本上的很多实验, 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其中关于“渗透现象”的实验是比较典型的演示实验, 本文以该实验为例, 细述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如何选择合理的材料或替代品

我们做渗透装置时, 在材料选择上课本所要求的是玻璃纸, 但在实验室中并没有配备。我们先改用了鸡蛋膜, 结果在长颈漏斗上密封鸡蛋膜时, 发现它十分容易破裂, 难以成功, 而且由于捆扎时不能十分用力, 实验现象不明显。最后选择了大鱼鱼泡膜, 事实证明鱼泡的韧性更好, 面积更大, 在实验中现象也十分明显。

学生往往以为课本所用的实验材料是最合理的。其实实验材料应该以“简便易取, 现象明显”为原则。比如, 做质壁分离实验, 取材时课本要求选洋葱表皮, 但在一年不同的时间段, 洋葱的质量不一样, 表皮也不一定好撕取, 可以考虑换其他材料。有些教师建议用紫鸭跖草, 它的茎、叶都是紫色, 表皮易撕取, 细胞也大, 质壁分离之间反差比较大, 区别更明显, 所以比洋葱表皮要好用。

我们还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用具。比如, 做细菌接种时, 没有接种环, 学生用很细的铁丝圈成顶端带小圈的结构, 形成自制的接种环, 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二、如何处理好实验时间

我们准备“渗透现象”实验时发现, 从开始实验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明显上升, 约需要15到20分钟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演示前将实验装置各部分做好, 上课导入时只将漏斗放入烧杯中, 记下漏斗内的起始液面刻度, 在等待的时间内讲解该装置并学习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等现象出来后一起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课本导入部分的问题中, 提出将半透膜换成纱布会怎样, 漏斗内外浓度一样会怎样。我们最后决定同时做四组实验, 一组选择鱼泡膜密封漏斗口, 一组为纱布, 一组为塑料布, 还有一组漏斗内外为等浓度蔗糖溶液。四组实验同时进行, 结果出来后一分析, 渗透作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迎刃而解。

教材上的实验时间有时候和课堂不能完全吻合, 需要做调整和事先的计划。有一些实验延时非常长, 所以开学前就要做好实验的时间规划, 提前做一些准备。

比如, 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实验很简单, 但历时需要一个月。我们上生态学第四章内容时开始做该实验, 到上生态学结构时正好可以拿来观察。再比如, 制作生态缸,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可以提前让生物兴趣小组来准备。我校新教学楼后面有一小块荒地, 可以开辟成小的园艺地供学生进行生态和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实验地, 这当然也需要适合的季节进行及时的准备工作, 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展示细节时可以充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

准备好渗透实验装置后我们预上了一节课, 出现一些问题:整个实验装置比较小, 学生无法看清漏斗内液面的变化, 而且装置不易挪动, 也无法拿下讲台让学生观看。教师自己描述现象, 这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我们先让一名学生代表大家用记号笔记下实验的起始刻度, 过一段时间后再请他记下最终刻度, 以此来证明实验结果。这个方法还不能使其他学生真正关注到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实验过程中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实验装置的状态, 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以便全班同学观察。

在经过了教学的探索过程和几度修改后, 最终我们将该课堂的实验教学过程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总之, 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及对科学的热爱。例如, 在学习“探索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 学生在前一天就开始处理班级植物, 完成了实验。因为时值元旦, 学生利用该实验原理, 用不同形状的黑纸给叶片遮光, 叶片上喷碘液后出现不同的显色形状, 再将叶片压膜, 做成了漂亮的元旦贺卡,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篇9: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探究型;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合作;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86-3

一、反思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纵观当前实验教学模式,还存在这样的情景:教师以实验册规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内容为基础,详细讲解,示范操作,对关键步骤,予以反复提示和强调。学生依据教师和实验册设定的“程序”和“处方”,在规定时间内默默的、有条不紊把实验完成,然后静静地坐在实验桌旁,等待老师安排。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实验做的很“顺”,效率很高。但细究起来,却存在很多问题。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少讨论、交流和提出疑问,有许多创见和探索意识在“讲解、演示、模练”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泯灭。在没有猜想和假设的前提下,去完成那些缺少思维活动的操作模式,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个体差异。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更没有成功的喜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

二、构建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反思,为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和方法,探索一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能真实地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只有这样,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本文就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问题为起点,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教学。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体验在前,教师的讲解、演示、分析、评论在后。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的结论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创新性。在这一模式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去,不断深入探索,这正是重在探究过程本身及探究方法的探究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

探究型实验教学的程序是:首先根据教学的内容确定探究的课题,教师对确定的课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问题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简单总结为:确定课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课题的情境,作好引导工作,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活动,探究的结果由学生得出。

探究型实验教学要体现四性:即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合作性。

自主性: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主人。

探究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其意义在于学习经历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只需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包括物质和心理情景)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必备前提。

创造性:鼓励学生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整体知识,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

合作性: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合作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三、实施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

1、巧设问题情境

实验由问题或任务开始,需要经历推测、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得出假说或理论等环节,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实验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但又同观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科学家对自然界的某种现象产生问题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试图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加以解决”。可见,教学中的科学实验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实验一样,其出发点应该是问题,但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课题性问题。以课题性问题或任务作为实验教学的出发点,意味着学生犹如科学家一样面对的是未知、问题和困难,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不给学生奉送真理,而要让学生发现真理”重要思想的必要条件。这种前提条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猜想、假设、设计和合作、对话、交流融入实验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能真实地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例如,在“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探究型实验教学中,我并不是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教学的,而是上好了电流、电阻后,直接跳过去先学习电压及欧姆定律知识,然后再回过头来开始学习这一内容。这样处理的理由有二:其一是这节内容相对独立,对后续学习影响不大;其二,有利于科学地创设影响电阻因素的问题情境。因为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电阻大小会跟电流、电压有关这一错误的猜想,这样再提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有哪些?”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在探索中纠正“电阻与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这一先入为主的经验错误。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适时点拨

当学生无思路或思维受阻时,在判断学生困惑所在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再次帮助、指导和激励学生。如教师难以做出判断时,要查看学生的体态语言和所画的图、所写关键词等,然后进行判断并提供新的问题情景。如提供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器材使用说明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教师介入过早会剥夺学生

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但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好时机让学生领会他们所做探究的意义,切忌轻易地告诉学生现成的设计方案和现成的结论。

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有个学生完成了实验后,出于好奇,逐渐增大电源电压,结果把小灯泡烧坏了,我并没有因为他不遵守实验规则而大声斥责他,而是随机应变,根据他当时的实验情境,引导他观察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特点,并向全班学生提出了一个极富探索性的课题:即实验过程中如何确定小灯泡是否烧坏的问题。于是学生开始思考,然后取下小灯泡(模拟灯泡烧坏的情景)开始实验,实验中他们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示数并不是他们想像中的为零,而是接近于电源电压!这一发现令他们大为惊讶,百思不得其解之余我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他们画出电路图,启发他们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索、归纳,终于掌握了实验过程中小灯泡不亮时,是否由于小灯泡烧坏造成的问题。

3、师生合作

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这种师生合作中,给学生创造比较、对照和反省的学习机会。

4、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或者进行讨论,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一般情况下,完成上述几个环节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具体实验操作,完成整个实验任务。而此后的实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实验教学是大致相同的。在实验教学的终结阶段,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否提出深刻的问题,应成为评价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

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例如,在离子鉴定实验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一种试剂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鼓励他们采用不同的试剂和方法。此时他们很容易联想到选择AgNO3溶液和BaCl2溶液。通过实验不断地探索,他们最终发现了不能用AgNO3溶液,而只能用BaCl2溶液。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还有其他试剂可以用来鉴别吗?于是我又让学生从常见的不同的物质类别中寻找合适的试剂,通过学生反复的思考、讨论,他们最终又选择出Ba(NO3)2溶液和Ba(OH)2溶液来鉴别。这样,在质疑中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讨论交流中培养了他们合作的意识。

四、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应用实例

下面我以九年级中考科学实验复习《气体的制备和收集》一节中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施探究型实验教学的。

第一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即探究二氧化碳制法的课题。教师提问:“制取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回顾八年级学过的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结合气体的干燥、除杂等知识,各组同学通过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本课堂探究的课题:⑴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⑵探究气体发生装置。⑶探究气体干燥净化装置。⑷探究气体收集装置及验满方法。

1、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科学反应原理探究

要求学生对这些方程式进行逐步探讨判断,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很容易排除第(1)条和第(2)条化学反应原理,第(4)条化学反应是学生熟悉的,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而学生对第(5)条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比较陌生,由于该实验操作较简单,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实验,往碳酸钠和块状大理石的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钠的那只试管反应太剧烈,不易收集气体,从而加以排除。这样只剩下第(3)条化学反应了,教师不告诉学生第(3)条化学反应是否可行?要求学生分别选择剩余两种方案中的一种进行探究,可让全班学生分两组进行探究。

2、关于气体发生装置的探究

教师投影如图甲、乙两套气体发生装置,并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归纳出这两套装置的适用条件,经过思考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到:碳酸氢钠是固体且需要加热,适用甲装置,而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无需加热,故适用乙装置。

4、关于气体收集装置和验满方法的探究

教师首先投影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收集方法是利用气体的哪种性质?通过学生的讨论,很容易得到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验满的操作方法,并思考能否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①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由a端进入b端出来,密度比空气的气体,由b端进入a端出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由b端进入,水从a端出来,若在水面上加入植物油,甚至还可以收集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植物油的气体。a端接上量筒还可测量气体的体积;③用于干燥气体(内装浓硫酸等);④用于洗气、检验、除杂、尾气处理等。

第二步:当确定的四个课题探究完成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自己动手,选择实验桌上所需要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气密性的检验。同时,将自己组装的装置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每组学生组装的装置进行评价总结。

第三步:学生用自已组装的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是否收集满。教师可适时点拨、合作完成,并强调实验安全。

第四步:课的最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后的探究:你能用家庭中找到的用品,自制一套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吗?

我在本堂课的探究型教学中,尽量作好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发挥主体的探索活动,学会研究制取气体的科学方法,亲身体验设计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实验探究的价值功能向科学教师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上是我近年来,在实验教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探讨和实践,谨请同行们指正。

参考文献:

[1] 陈幼玲.增强实验教学探索性,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12(2):43-44.

[2] 路国平.在实验中追求创新.数理化解题研究,2006,12(4):47-48.

篇10:物理教学中探究型实验课教学反思

江都仙城中学强玉荣2252001.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时代背景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就是探究性教学。

1.2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我国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活动中,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1.3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是加速教师成长的需要。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依赖化学实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前没有完整的资料可供借鉴。这对使用惯了传统教材和教法的化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个化学教师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快速掌握探究式实验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1.4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一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力;同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如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推理等学习能力。

2.高中化探究性实验的剖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验证和探究性,两者不能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那么如何来界定探究性实验呢?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高中化探究性实验有以下一些特征:

2.1从教学理念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设置为先导;以问题和探究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2从教师作用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亲自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途径,教师在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组织者,方案指导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结论的仲裁者,但不是终裁者。

2.3从实验目的上看

探究性实验既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简单的说,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2.4从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看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两个渠道:第一,可以将书本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变具有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也可以将书本上的具有可延伸的知识点或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推向深处,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体验身边处处有化学。如增加设计联系实际的探索性实验(市售饮品中维生素C含量检测);改进欠佳的实验方案、完善定型实验(Na与H2O反应的实验改进);改进实验装置,增加微型实验等。

2.5从教学模式上看

高中新课程倡导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表达”。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并讲解探究的步骤;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阶段。学生搜集关于自己看到或经历过的这个问题的信息,将新的条件引入问题情境,以此来观察事物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第三阶段,解释与结论。教师要求学生组织资料并做出解释;第四阶段,反思与表达。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究过程,找出最需要以及没有得到的信息类型,同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并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

2.6从认知顺序上看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选题上要依据学习内容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来选择、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逐渐扩展和深入;在低年级可以把一些与元素化合物性质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高年级可以安排基本理论方面的综合性实验。

基于上述六个方面,以及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思想、实验功能等,一般认为,探究性实验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

3.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3.1目的性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课题而言,探究的范围都很大,角度都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条件,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3.2多样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课题要多样化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可以是同一个课题设计出不同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也可以是多全体学生分层分类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3.3主次性原则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可以是参与者,在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3.4简易性原则

在能达到探究实验目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实验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设计的实验方案要便于操作,易与采集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

3.5安全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学生经验不足,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3.6科学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性非常强,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物理理论知识、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必相一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正是增设探究性实验的宗旨。

3.7趣味性原则

实验内容除课本外,也应该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等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探究来解决与人类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长他样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欲。

3.8创造性性原则

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验性,要充分体现出创造性原则,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的去认识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9功能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教学功能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也不在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上,而是看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是否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提高了、教师的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3.10多重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紧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多重性原则:一是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等

4.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反思是探究性实验的几个重要环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辨析、实验、思索,并在探究中深入理解,综合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实验室制取氯气为例进行分析,实施过程如下:

4.1创设问题情境

1915年4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与英、法军在比利时伊普尔对峙。黎明时分,英、法军前线战场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大群大群的士兵被熏得东倒西歪,眼睛睁不开,鼻子被刺激得喘不过气来,法军阵地一片恐怖气氛,几分种之内,长达几千米的阵地被一片恐怖所笼罩。协约国全线溃退,德军乘胜前进,向前推进了几千米,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首次毒气战。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什么毒气吗?它能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怎样来制取呢?这样,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景。

4.2提出猜想与假设

制氯气的过程可能是: Cl-→Cl2Cl=Cl2要使Cl-变成Cl,必须使其失去电子,欲使其失电子必须加入得电子能力比Cl强的微粒,学生经过查找收集资料可知Mn7+、Mn4+有这个能力。KMnO4、MnO2中可能有Mn7+和Mn4+离子,但必须加入H+离子与O原子结合,游离出Mn7+和Mn4+,综合以上可知:只要有H+、Cl-、KMnO4或MnO2三种微粒却可得到氯气。也就是盐酸与MnO2反应能得到氯气。

4.3设计实验方案

要实现在实验室里制取纯净干燥的Cl2,必须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还要考虑如何除去Cl2气中混有的杂质? Cl2的收集和有毒Cl2的尾气处理问题为主要任务,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展开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室制取的反应装置和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

4.4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制氯气的反应原理,分几个小组从试管、烧杯、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胶塞、导管和浓盐酸、稀盐酸、NaCl固体、MnO2固体、KMnO4固体、NaOH溶液,探究完成实验室制取Cl2的反应原理、净化、收集和尾气处理的过程。

4.5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两种制取Cl2实验,结果都有Cl2生成。

即反应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或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4.6交流反思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总结实验步骤如下:组装仪器、检验装置气密性、装药、缓缓加热制气、收集氯气、尾气处理、拆卸仪器,整理实验台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怎样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为什么?

③实验中,收集氯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④制氯气时为何要用吸收装置?吸收原理是什么?

老师请同学们进行评价。至此,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基本完成,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未知到结论的跨越,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发现和掌握了“新” 的知识,这就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

5.思考:

上一篇: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下一篇:小学课堂纪律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