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的阅读答案

2024-04-23

梅岭三章的阅读答案(精选6篇)

篇1:梅岭三章的阅读答案

《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一、自主实践

1.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_____修辞:_____

(2)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_____修辞:_____

(3)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_____修辞:_____

(4)人间遍种** 意思:_____修辞:_____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血雨腥()风应有涯()

(2)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即()为家 ②应有涯()③取()义成()仁

(3)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__________;从内容来看,是__________。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4)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3.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的意境相同?()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写出与“风吹苦草绿”构成对偶的一句。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__旧部,旌旗十万__阎罗。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余()伤病 二十馀()日

②虑不得()脱 得()诗三首留衣底

③旋()围解 ④旧部()

2.诗前小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3.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了,耐人寻味。

B.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人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能更容易地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4.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动词,并揣摩所填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写作攻略

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自主实践

1.(1)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 借代

(2)指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借喻

(3)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引用

(4)虚构的化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借喻

2.(1)xīng yá

(2)就,便 边际、止境 选取、成全、实现

(3)绝句 抒情诗 家、涯、花

(4)D

3.A

4.雨打芭蕉碧等

二、能力提高

1.我 天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

能够 写成不久、随即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2.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背景及缘由“旋围解”

3.C

4.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斩: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篇2:梅岭三章的阅读答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

(1)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

│.....│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神。...............│

│.....│报告慰死者。.............│...................│

├───┼─────────────┼──────────┤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革命精神。.........│

└───┴─────────────┴──────────┘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默写这三首诗。

篇3: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教学难点

比较借代与借喻的异同。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大家看大屏幕。(PPT1)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板题。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请大家齐读课题。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请大家再读课题。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要想读懂这组诗,咱必须知人论诗,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大家先仔细看一遍。(PPT2)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过渡:这就是本组诗的写作背景。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生通读全诗。检查预习。(见PPT3)谁能把这些字词读准确?个别读,齐读。

2、谁愿意把全诗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3、师范读。同学们已经达到了我的要求。老师给大家范读全诗,请大家听清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在刚才的朗读中,你听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了吗?(豪迈、大气、乐观„„)

4、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要求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朗诵指导再读全诗,把自己对整首词的感悟读出来,读的时候好好揣摩一下。

生自由读。齐读。

5、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男生读。(适时评价)

6、指导读好重点词句。

这位同学读得更大气。不过,有些地方我们还可以再品味一下。比如“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设问,要统领全诗,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我们要读出那种豪迈的感情来。我们一起试试看。生读。

7、分角色读。

刚才我们把全诗的重点词句又品味了一下,通过大家的读和一些理解,老师也心潮澎湃,想要和大家一块再读一遍。我们简单地分一下角色。老师读一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大家齐读小序。第一首中首句我来读,后面三句齐读。第二首中,前两句齐读,后两句请那位男生先领读全班再齐读。第三首,前两句齐读,后两句我来领读,全班齐读。都清楚了吗?好,我们开始。

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大家给自己掌声鼓励。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通过多遍的朗读,大家一定对诗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老师有几个问题: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 虑不得脱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生齐读小序部分。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板书:生死不渝 誓战到底)

这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板书:勉励战友 切盼解放)(3)解读第三章: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板书:信念坚定 不怕牺牲)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 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四、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这三首诗语言准确、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谈。

2、陈毅诗句“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与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表达方式和抒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在表达方式上,陈诗重描写,陆诗重叙述。

在抒情方面,陈诗壮而不悲,勉励战友捷报告慰;陆诗壮中有悲,有无能为力的伤感。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飞” 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飘”,显得缓慢。

4、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借喻:“**”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敌人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借代与借喻比较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小结:郭沫若评价陈毅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元帅以其崇高的思想、炽热的情怀、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过人的文采证明了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望尘莫及。

五、总结全诗,升华感情

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博学多才,文武两全; 光明磊落,刚毅如山; 胸襟坦荡,仗义执言;宽厚仁慈,伟人风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为祖国,为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怀敬意,满腔自信,再次朗读英雄诗篇,聆听教诲,激发斗志,锤炼品格!

六、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背诵《梅岭三章》

2、比较《别云间》与《梅岭三章》异同

3、完成《我眼中的陈毅元帅》的小作文(选做)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回首平生:生死不渝 誓战到底

面对当日:勉励战友 切盼解放

篇4:《梅岭三章.》《示儿》导学案

梅岭三章、示儿

执笔:冯玉华

编订:陈耀书

大屯中学 【温故互查】2人小组对讲,互查。

1.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重温诗人的爱国情怀。2.试读《梅岭三章》和《示儿》。【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品味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5、体味诗人在诗中所展现来的革命及爱国主义情怀。【导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阅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不理解的在书上做标记)。1.单独和分组朗读,先品味诗的情味。2.填空题:

(1)《梅岭三章》的作者是,字,四川乐山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

(2)《示儿》的作者是: 代的,字,号,你还知道他哪些作品 如:、等。.(3).给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国门xuán()当纸钱()即为家()遍种()家jī()

应()有yá()jīng()旗 yán()罗 fēng()烟(4)、解释黑体字

余伤病

伏丛莽间 意如何

正十年

取义成仁 烽烟

血雨腥风

**

原知

但悲

九州同 乃翁(5、)《梅岭三章》的“章”意思是。诗前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文字运用 表达方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结局。

这三首诗是在“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表明了作者 的决心和 的英雄气概。3.思考题:

(一).《示儿》

(1)诗人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

(2)找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4)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二)《.梅岭三章》

1.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3.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押韵的字,并说出押何韵。

4、品读这四首诗并分别概括其内容,分析每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我的困惑:

二.合作交流(由前后4人组成的大组内合作:把你的答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并将你的困惑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或求助老师)。

三.成果展示(教师组织提问,4人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小组间进行互评、纠错、补充,回答问题时要求尽量合上课本)。(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

1、有感情的朗读这四首诗,再次品味是人的爱国情怀吧。

四.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叙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精讲点拨】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涛拍岸,举起

一、初读全诗 感受诗意。

【归纳提升】总结本节所学的重点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完成。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中考链接】。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达标测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梅岭三章》中 “ ” 是统领三章的句子。

2、《梅岭三章》中表现共产主义一定到来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

3、《示儿》中抒写诗人光复河山的热切期待和对祖国大业终将取得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诗句是。

4、《示儿》中,两句点明了作者生前的遗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5、《梅岭三章》中的“,”和《示儿》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6.《示儿》中最能表达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愿望,体现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7.日积月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写出课外积累的爱国诗句:

①。

②。

【拓展延伸】

欣赏陆游的诗,并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比较陆游的这两首异同。

篇5:最新《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梅岭三章》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是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默写这三首诗。

(二)阅读第一首诗,回答问题。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话按现代汉语词序应该说:_____,其中“意”解释为____

2、“创业”的“业”指___

3、诗中“泉台”解释为__。

4诗中“族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指__。

5、诗中“阎罗”影射__。

篇6: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这组诗篇回环递进的特点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在诵读中学习品味诗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诵读课文

1.读正字音

(1)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教师读音提示:旌旗jíng悬xuán阎罗 诸君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yìngyá遍种**zhòng

(2)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

2.读明节奏

(1)设疑讨论明确——体裁、节奏、韵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2)揣摩读法,齐声朗读,教师分析。

3.读悟感情

(1)了解作者(略)

(2)理解小序——明确主旨

①小序的内容是?

讨论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②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三、读品诗歌

(一)朗读第一首诗,引导学生品读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㈡朗读第二首诗,引导学生品读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5.明确:“飞”这个动词,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㈢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明确:“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成功,革命理想实现,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五、读理层次(10分钟)

㈠默诵这组诗。

㈡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内容概括: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内容概括: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内容概括: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㈢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六、读入意境

结合作者介绍和诗歌内容,诵读感悟,理解作者革命情怀。

七、小结主题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八.写作特点

1.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准确形象精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默写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 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 死不暝目 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 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上一篇:马拉松产业分析下一篇:种粮大户乡级核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