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全诗赏析

2024-04-27

梅岭三章全诗赏析(共3篇)

篇1:梅岭三章全诗赏析

《梅岭三章》 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

(1)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

│.....│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神。...............│

│.....│报告慰死者。.............│...................│

├───┼─────────────┼──────────┤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革命精神。.........│

└───┴─────────────┴──────────┘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默写这三首诗。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梅岭三章全诗赏析

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以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

介绍时代背景,导入课文。

1.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庆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捏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勒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敌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扑上山,还是一无所获。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开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继续搜山,前后围搜达20余日才“解围”。

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此处导入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三、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全文。正音。(或听朗读带)

2.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四、分析第一章。

1.一个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五、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人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六、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

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

《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七、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背诵全文。

八、布置课外作业

A.默写全文。

B、把这三首诗当成一个整体,改写成一篇散文。

C、完成练习三。(互相交流)

九、说课精要:学习本文三首诗,要求了解全诗大意,熟读成语,不用作过多的分析。旧体诗的写作与新体诗显著不同,要体会二者的区别。首章、次章末二句与李清照的《乌江》、陆游

的《示儿》明显相似,可进行比较。每首诗可按从“内容”到“形式”的步骤学习。教学中还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

十、教学结构:导入--朗读--分析--讨论--朗读、背诵--小结--背诵。

十一、教学后记:

篇3:陈毅与《梅岭三章》

自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到1936年12月,陈毅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已有两年多了。

正在他们日夜思念着党中央、热切地期盼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的时候,赣粤边特委内线交通员黄亚光给驻在梅岭斋坑的中央分局送来一封机密信。这封信是在敌粤军第四十六师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写的。

陈海,原名陈宏,是红六军团长征时的掉队人员,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流落到大余城郊修马路。1935年冬,湘赣省委派他到敌粤军五十师做兵运工作,直接受赣粤边特委的领导。陈海曾几次到特委报告工作,有时带来一些国民党的报纸刊物,认得陈毅。陈海在信中说:党中央派人来了,带来了重要指示,要分局负责同志到大余城南一个大饭店里见面。

项英、陈毅得到这则讯息,自然是喜出望外。经过研究,大家一致同意,让陈毅进城。

二、陈海叛变了!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陈毅由新担任中共梅山区委书记的黄占龙带路,往大余城而去。他们决定先到陈海家中探明虚实。

陈毅和黄占龙来到陈海家门前,只见一妇女正在洗衣服。黄占龙估计她就是陈海的老婆,便问:“陈海先生在家吗?”这个女人连头也不抬,神气十足地答道:“到团部去了。”

陈毅误把“团部”听成了“糖铺”。他知道,大余县广启安糖铺,是赣南特委设在大余县城的一个秘密交通站,于是,他们就往广启安糖铺走去。

他们刚转弯,就见国民党兵警正在那里搜查。于是二人停住脚步,踅进一家茶馆喝茶。不一会儿,在糖铺当伙计的老曾同志走近陈毅身边悄悄地说:“陈海叛变了!昨天他带着蒋匪兵把店里的黄亚光给抓走了,你们快离开这里!”

这时,陈毅瞥见大街上开始戒严,国民党兵警正在大街上盘查行人。陈毅和黄占龙沉着地离开茶馆,穿过一户居民的小屋,从小路绕出城去。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们出城后便分开走,各自取道回梅山。

三、斋坑被围

陈海把信送出后,便在大余城城南那个大饭店里设下埋伏,等候项英或陈毅下山来此与“中央来人”见面。他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便迫不及待地带着国民党军队悄悄上山,把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驻地——梅岭的斋坑包围起来。

当时,指挥机关的警卫员曾忠山正在斋坑的棚子外面执勤放哨。他把注意力放在棚子正面的大道上,忽视了敌人会从后面包抄上来。

当曾忠山发现敌人从后面上来时,已来不及回棚子报告,只好大吼一声:“反动派来了,快走哇!”边喊边举起枪来,在打死迎面而来的一个国民党兵后,他朝着与指挥机关相反的方向跑了。这一枪,不仅向棚子里的同志报了警,而且也吓了敌人一跳,使他们不敢贸然前进。

项英、杨尚奎、陈丕显以及警卫员丁上淮、宋生发等人听到枪声,立即拿起枪冲出棚子,转到一处树木不多,但茅草很茂盛的小山包上隐藏起来。

陈丕显在几十年后回忆道:“在这方圆不到几百米的小山包上,300多个敌人包抄了我们,搜了近两个小时,却搜不到我们。敌军官想出一条毒计,命令士兵在草地上放起一把火,火迎着风势,呼噜呼噜地燃烧起来。谁料天下真有这种巧事,正当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天上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雷声轰鸣,不一会儿,哗啦哗啦下了一阵倾盆大雨,把火通通淋灭了。火燃不着,敌人可不甘心,命令士兵继续搜。直到时近黄昏,这才吹号集合,排队下山……敌人在山下呆了一会,看看山上毫无动静,眼看天快黑了,这才怏怏地走了。”(见《中共党史资料》一九八二年第二辑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

四、陈毅脱险

正当敌人往山下撤时,陈毅刚好从大余县城由小路转回梅岭来。他还不知道斋坑已经出事,所以信步而归,不想正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个白狗子抓住陈毅,恶狠狠地说:“老表,给我们带路!”听说叫他带路,陈毅心就安了下来,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支杀气腾腾的匪军队伍是来斋坑捉红军游击队的大头目项英和陈毅的,叛徒陈海正领着大队走在后边呢。陈毅不慌不忙地推托道:“老总,对不起,我是外地人,路不熟。”那个白狗子瞪着眼睛问:“你不是本地人,跑到这里干什么?”陈毅笑着说道:“我是城里的教书先生,想到这里买几十斤茶叶。”那个白狗子蛮横地说:“教书也好,买茶叶也好,先带我们走近路回城。”

敌军官是学生出身,一听说陈毅是位“教书先生”,又那么严肃,而且刚好这一带盛产茶叶,也相信了,便以礼相待,还对刚才部下的失礼表示了歉意。敌军官为了显示自己也颇有学问,便跟假称教书先生的陈毅攀谈起来。陈毅为了迷惑敌人,一路上引经据典地跟那个敌军官聊起唐诗宋词来,那个敌军官听得入了迷,不由得对陈毅肃然起敬,还向陈毅请教如何作词。

陈毅边走边想,要是叫叛徒陈海赶上来,那可就糟了,还是早想办法摆脱为好。进了一座村子,陈毅忽然捧着肚子叫起痛来。敌军官忙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肚子痛得厉害,要解大便。”那军官叫他到路旁的草丛里去解。过了很久,敌军官不见他出来,便派兵去看,此时陈毅早溜了。敌军官见天快黑了,也未让士兵去追寻。

五、集体转移

陈毅逃离那一队敌军后就躲进树丛。他见一队队白军从山里往大余城方向撤,便在树丛里观察了好一阵子,见敌人真的远去了,才摸回斋坑那个棚子里。棚子被敌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东西被抢劫一空。他走出棚子,在附近观察一阵子,估计深草里藏有自己的同志,便自言自语地高声说道:“我是老刘,刚从城里回来,敌人已经走远啦,大家出来吧!”他连说了好几遍,却无人答应。

他怕敌人再折返回来,焦急地说:“难道都转移了吗?不可能吧!我老刘的口音,你们听不出来吗?快快出来,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吧!”

这时,陈毅的警卫员宋生发从草丛里钻了出来。随后,陈丕显、项英等人也都从草丛里钻了出来,先后来到陈毅跟前。劫后余生,大家彼此紧紧握手,热情地问这问那。

接着,大家分析了情况,估计陈海可能还会领敌人杀个回马枪,遂决定马上离开斋坑。大家一口气走了30多里路,才在斋坑北边的一座山里隐蔽下来。

果然,敌人又摸黑开来大队人马,重新把斋坑包围起来。敌军放出猎犬寻找踪迹,打起探照灯四处照射,还乱打枪炮,乱喊乱叫。这一切,项英、陈毅他们在对面的山上都听得清清楚楚。因为,虽然相隔30里路,但实际上山与山之间的直线距离并没有多远。

敌人先后调集4个营的兵力,把梅岭团团包围了20多天。同志们忍饥受冻,翻山越岭,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磨穿了许多双草鞋。

陈毅身带伤病,日夜伏在丛莽间,虑不得脱,随时准备牺牲。九死一生之际,陈毅革命的诗情喷薄而出,写下了豪气入云的“绝笔”——《梅岭三章》藏在衣底: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上一篇:主题班队活动主持词下一篇:属地施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