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查报道

2024-05-04

双月查报道(精选5篇)

篇1:双月查报道

西葛社区开展双月查服务活动

3月7日,西葛社区计划生育“双月查”服务活动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有条不紊地展开。

社区为辖区育龄妇女提供了优质的双月查服务,此次服务主要为育龄妇女提供B超、尿检、妇科检查、血压体检等项目,同时社区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宣传展板、宣传资料,现场接受群众的咨询,并发放了宣传资料。在活动中,社区向检查对象发放了毛巾和计生用品,提高了广大育龄妇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此次双月查工作受到了育龄妇女的一致好评,计生双月查工作不仅提高了社区广大育龄妇女自我保护意识,也提高了计生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是全面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篇2:双月查报道

作为很典型的调查揭露性的深度新闻报道, 这期节目比较能够代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风格和定位[2]。通过呈现这一事件的调查过程, 揭露出了这所民办学校违规违纪办学致使学生家长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更耽误了学生宝贵的青春和前程;也揭露了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履职不当的问题;同时以小见大, 反映出当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以及教育中介活动的一些乱象, 可谓发人深省。

通过对节目的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制作调查性新闻报道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1 选题恰当, 切中当下热点, 具有社会普遍意义

在我们国家, 高考招生和高等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切身利益。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那薄薄的一张毕业证、一纸文凭, 可以说已经与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正因为如此,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 有关讨论声从未绝于耳。所以《毕业证的骗局》这一大标题一亮出, 就足以牵动无数即将面临高考和升学的庞大观众群体, 以及一大批关心中国教育或从事教育事业的热心人士。而对于那些为数众多的还没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 也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何况这期节目关注的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教育这一块, 相对于那些知名度很高的公立学府来说, 这是不太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领域。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办教育、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教育中介等这些新鲜事物, 已经越来越普遍, 成为很多考生的选择。

节目中指出, 民办学校依附名校招牌通过中介实行委托办学在当时全国很普遍, “是一种潮流”。那么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现状如何, 存在什么问题, 学历证书是否可靠, 教育主管部门如何监管?作为央视新闻栏目, 《新闻调查》有责任为观众呈现答案, 这一选题以小见大, 可谓恰如其分。

2 结构清晰, 叙述逻辑严密, 完整展现调查过程

《毕业证的骗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六年前受骗的大学生们通过复杂的多方中介委托协议, 交了不菲的中介费用, 来到了民办的陕西育才专修学校, 学校承诺五年之后毕业时为他们颁发第二、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毕业文凭;节目第二部分事件继续发展, 学生们开始发现事情不对头, 开始怀疑学校的正规性;第三部分矛盾进一步凸显, 五年过去了学生面临毕业, 学校却不能按照当初的许诺给学生发军医大学的本科毕业证, 还拿假冒大专证敷衍, 中间人失踪, 与军医大学也断了联系。最后一部分政府教育部门介入事件调查, 从而暴露出制度和监管环节的一系列问题, 付出了五年青春最终没有毕业证的被骗学生们不得不走上了艰难的法律维权之路。

新闻故事化是现在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尤其是篇幅比较长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深度新闻[3]。如何把一个事件跨度六年, 并且涉及多个学生、多所学校, 涉及教育中介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复杂事件在40多分钟的时间里给观众叙述清楚, 很考验节目制作者的新闻叙事能力。《新闻调查》总是能够在事件叙述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把记者的调查过程层层推进, 完整地展现给观众, 让观众看过之后觉得思路很清楚, 根据很客观很充分, 能跟上节目的思路节奏, 水平可见一斑。

3 客观公正, 给事件各方平等的诉求平台, 避免倾向性

在这个事件中很明显考生是弱势和受害者, 属于媒体应该关注和声援的对象, 但是节目并没有一味的倾向于考生一方, 一心只为他们呐喊:这样就会显得倾向性十足, 有失新闻调查客观公正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而且显得很不专业。节目不仅对受骗考生和家长表达了应有的声援和同情, 同时给予了事件的其他各方, 包括陕西育才专修学校、学校所在的宝鸡市教育局等平等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

节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正是学校和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的各种表达, 让观众从他们之口深切感受到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 以及政府履职过程中的失职行为, 无形中形成了对受骗学生一方心理上的同情和支持。同时节目也不回避考生和家长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关心弱势群体、声援受害方的人道职责在保持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有力实现, 这值得我以后借鉴学习。

4 提问尖锐, 问题步步紧逼很有针对性, 采访之中问题被充分暴露, 发人深省

《新闻调查》的记者问问题都很尖锐, 对采访者可谓是步步紧逼不留情面, 而且往往能切中事件的要害和关键环节, 常常让被采访者面红耳赤, 让坏人原形毕露。《毕业证的骗局》这一期中有下面一段典型采访:

记者:你们的调查的结果怎么样?

教育局负责人:这是一起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违规违纪事件。

记者:跟家长和学生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有什么责任?

教育局负责人:这个委培协议就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签署的, 他们也知道这个毕业证的这个情况, 也知道这个育才学院的情况。

记者:他可能知道高考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不知道招生内幕是怎么回事, 特别是民办教育。

教育局负责人:他们肯定知道!

记者:你的意思是他们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

教育局负责人:是的, 就是这个概念。他明知道这件事情可能有风险, 但是也这么做了。

记者:协议定的也很完备, 家长们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个学校。

教育局负责人:要经过相关的部门来印证。

记者:连你们都发现不了, 怎么能让去学生家长去发现?

教育局负责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我觉得学生他毕竟是当事者。

记者:如果你的孩子, 假设一下的话, 上了一个这样的学校, 最后得到这样一个结局, 你会怎么想?

教育局负责人:对我来说的话, 我不可能叫孩子走这条路, 因为我觉得家长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 他应该知道, 国家的高考制度是什么制度, 国家的学历政策是什么政策, 不可能走这样的弯路。

记者:你不觉得以你这样的身份去要求每一个家长, 提出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一些了吗?

教育局负责人:不高。他们就想钻国家的空子, 还想走侥幸这个心理来取得一些非常规的毕业证书!

两三分钟的采访对话暴露了多少深层的问题。学校方面工作懈怠、麻痹疏忽, 办学极不规范却还振振有词;把学生家长的血汗钱随便交付给不稳妥的“中介人”, 只因私人关系;一个政府的教育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消极履职, 出了问题却还千方百计想把主要责任推卸到受害的学生家长身上;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 不惜采用非常规手段, 抱着侥幸心理寻找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漏洞;我国目前教育体制急需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确实和空白。

采访是提问的艺术, 调查性采访中提问更是记者的一把利器, 如何用好这把利器, 让当事人亲口说给电视前的观众听, 从而达到借他人之口表达立场的目的, 公正明白的展现事实, 看来这是每一个调查记者的基本功, 《新闻调查》的记者这方面是强项。

5 结语

做好一个调查性报道不易, 舆论监督最能体现一个新闻人的新闻理想和职业价值。如何在充当好党和政府舆论喉舌的前提下, 为人民群众履行新闻监督的职责, 做好中国式的调查报道, 践行一个新闻人的职业理想, 这是对一个中国记者永恒的提问。本文通过对《毕业证的骗局》这期节目的分析, 简要的阐述了在制作此类节目时的注意事项, 相信能对制作调查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

摘要:调查性报道以深度见长, 因为舆论监督的特点而深受受众欢迎, 而制作出色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往往需要很好的技巧, 本文以央视《新闻调查》一期题为《毕业证的骗局》的新闻报道为例, 分析阐述了制作调查性新闻报道思路与采访技巧。

关键词:调查性新闻,新闻调查,毕业证的骗局

参考文献

[1]周知灾难报道的叙事艺术——以《南方周末》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期刊论文]-东南传播2009 (3)

[2]李挺, 孙金龄.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理念的创新[J].现代传播, 2004, 6.

篇3:双月查报道

2014年3月, 《每日商报》推出了一个消费类深度调查栏目——《消费大调查》。

栏目以每周一期, 每期两个整版的进度连续刊发。定位“用数据告诉你杭州人的选择”, 重点关注民生消费。借助第三方专业调查公司的数据支持, 通过深度再调查, 配发评论员文章, 提升了阅读性和信息量。

该栏目创立至今共刊登了60多期, 共有27000多名 (读者) 消费者参与过调查。取得了非常好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读者反响, 有效地为消费者提供了权威、准确、详实的消费资讯, 并正确地引导了市民的消费行为。

二、紧扣当下消费热点, 直击第一消费现场

消费类新闻总是需要“跟着市场走”, 唯有抓取当下消费热点、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而《消费大调查》所选取的报道题材, 无一不是当下与消费者最为紧密的消费问题, 最引人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2014年4月, 距离杭州永久关闭活禽交易市场近2个月。此时, 关于禽类消费问题波澜又起, 一方面, 杀白鸡逐渐取代活禽成为市场禽类交易主要方式;另一方面, “地下”活禽交易市场依然存在。“杀白鸡”靠谱吗?如何“吃鸡”才是最安全、美味的?

《消费大调查》立即对当下消费禽类的意愿和行为展开了跟踪调查。

数据显示:市民对禽类消费的频率明显降低了;不过, 仍有八成市民明确表示仍然敢吃鸡;并有四成多消费者表示最青睐家里饲养的活鸡。

这也最直观地反映了在一场几乎是毁灭性的禽类疫情之后, 消费者对于禽类消费的意愿明显降低, 与禽类市场当时的不景气相互印证。

数据在另一方面也说明, 市场中消费动力依然广泛存在的。这也预示着, 杀白鸡要完全取代活禽, 赢得市场的认同, 尚有一段路要走。

2014年, 杭州成了国内第六个限牌城市, 限牌半年之后, 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意愿有无变化?这不仅是消费者迫切想要知道的, 也是汽车销售从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一热点, 《消费大调查》在11月做了一期题为《经历半年摇号还未中签的消费者耐心有点被磨光了》的报道。

从数据中可以直观看出, 限牌政策对于杭州的汽车消费冲击确实非常巨大, 近五成人购车计划受到影响, 四成多的人暂缓了购车计划。此外, 超过六成的人认为, 能够等待摇号中签的时间“极限”为半年。

除此之外, 《“双十一”血拼族遭遇快递滑铁卢》, 《你为世界杯贡献了多少银子?》, 《微信朋友圈营销消费的是“友情”》等报道, 也无不契合了当下的消费热点, 给予消费者最为及时的“消费参考”。

三、数据先行, 图文并现, 提供真实客观依据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数据成了新闻报道的必备要素。消费类深度报道尤其离不开数据的支撑。

但传统媒体以往那种走马观花、以点带面报道形式, 已经不能让读者对调查结论完全信服, 也足以满足消费者对于信息的全面获取。只有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所得出的数据, 才能让消费者为你的新闻产品“埋单”。

但显然, 大量消费数据的获取、汇总、分析,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消费大调查》要保证每周一期的刊登节奏, 仅依靠记者和编辑部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

每期报道, 报社和调查机构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操作流程:记者寻找选题, 全部门讨论后确定选题, 设计调查问卷提交调查公司;调查公司展开问卷调查, 并对所得数据简要分析, 撰写调查报告;记者根据调查报告作体验式采访, 成文、制图、配发评论。

每期《消费大调查》会设计问题10~12个, 发放问卷数量约450份左右, 一般每期的有效问卷回收量大约420~430份。

毫无疑问, 基于客观调查所得数据, 是整组报道的核心。因此, 我们每一期《消费大调查》, 将最为直观、能够直接反映结论的数据, 制作成8张图标, 在版面上呈现出来。

例如, 在《你为世界杯贡献了多少银子?》这组报道, 8个用调查数据图表, 直观地反映出了“2014巴西世界杯经济效应”, 直接带动了多少消费, 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等。

而《杭州的夏令营市场有多火?》这组报道, “98.3%的家长为孩子报过夏令营”、“三成家长送孩子上夏令营是因为家里没人管”等读者最为关注的结论, 是直接通过调查数据和图表得出。

四、体验式采访+深度挖掘, 还原消费现象背后成因

数据虽然直观, 但毕竟也是枯燥的。我们开出《消费大调查》栏目的初衷, 也不仅只是为了呈现数据和结论。我们更希望将数据作为新闻素材和工具, 深究每个热点消费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回答读者和消费者心中的疑问。

因此, 我们在调查机构展开调查的同时, 记者也会展开独立调查。记者既会对调查公司访问过的对象作回访, 也会选取更加具有代表性、故事性的对象作深入采访。

例如, 2014年8月7日的《人还没整完, 就轮到狗了》这期报道, 记者针对当下走热的宠物美容消费市场做了深入的调查。

报道立足于客观调查数据, 对宠物美容店、宠物主、宠物专家等人群进行了走访, 探寻“宠物美容”这一独特的消费现象的成因, 揭示出了宠物美容市场的乱象, 还原了为宠物美容消费者真实的消费心理。

在这篇主稿后面, 本报评论员还配发了一篇题为《养狗人的故事》的短评, 从尊重生命、量力消费的角度, 对当下非理性的“宠物美容”消费风进行了“纠偏”。

2014年3月6日, 赶在“妇女节”前刊发的《三成女性不知道文胸的正确穿戴方法——来自市场一线的文胸消费报告》这期报道, 将视点对准了“文胸消费”这一女性私密性的消费问题。

“三成女性不知道文胸的正确穿戴方法”等调查数据, 反映出了当下女性对于文胸的非理性消费方式。而记者又深入采访了数位女性日常购买文胸的经历, 揭示出这种消费心理背后的成因。

最后配发的评论《内衣穿给谁看?》, 则对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作了“纠偏”。

事实上, 短评在每期《消费大调查》中都会配发, 这也是整组报道深度的延伸, 对于引导舆论, 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大数据时代纸媒的影响力在降低, 但另一面, 基于独立调查, 理性分析的深度报道, 依然能够将读者留住。本文就以《消费大调查》的新闻策划与操作为例, 简要地谈一谈互联网时代, 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调查数据, 做好消费类深度报道。

篇4:双月观察

事件回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潜在性衰退将进一步稀释广告增长前景。CT R市场研究最新的广告监测报告显示, 2008年前三季度, 中国内地广告市场投放总额达到2604亿元人民币, 较去年同期增长13%, 但与2008年首季度17%的增幅相比, 广告增长呈放缓趋势。

2008年11月6日,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发布了200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 由于大规模资本减记和旗下电视台的广告营收下跌, 新闻集团第一季度净利润将同比下滑30%。

央视2009年广告招标会, 92亿元、高于2008年18%的招标额, 不仅证明了其国内电视广告老大的地位无可撼动, 更表明了经济危机中的企业家信心犹存。

本刊观察:

虽然目前中国媒体还没感到切肤之痛, 但从现有迹象来看, 2009年, 媒体将和企业一起过冬。

学界多持悲观谨慎语气:经济低迷, 企业收入降低, 投入媒体广告势必减少, 由于中国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占行业收入的比例远远大于西方同行, 在金融危机中抗风险能力就会显得更弱。一旦媒体广告减少, 将直接影响到其对节目制作的投入和电视剧的购买。况且, 金融危机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无法预测且难以掌控, 因此, 广电行业必须做好“过冬”的准备。

电视媒体却表现出了惊人一致的乐观情绪: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房市股市异常低迷等内忧外困中的电视行业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并由此带来格局的巨大变化。

本刊认为:

1.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诗意一点说,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么。日本、韩国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后, 积极推行“文化立国”战略, 均迅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大国。从目前的宏观环境来看, 中央已经出台政策扩大内需, 其中包括扩大文化内需。广电传媒业或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尽管春天一定会来, 但之前的冬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是否具备过冬实力, 能否采取过冬预案, 将左右传媒的发展。面临危机, 已经发展壮大的强势媒体更能够将挑战化为机遇。而原本就弱势的一些省级台、对实体经济依赖较重地区的中小城市台, 金融危机的冬天将格外寒冷。

3.企业营销资金将进一步向优势媒体和龙头企业集中, 客观上将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这也就是为什么广告多为大企业、一直追求品牌发展的电视媒体能保持乐观情绪的原因。近年来日益睥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 可能会放下身段寻求合作, 各个媒体间的广告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当市场繁荣, 仅靠广告便可存活时, 媒体可以得过且过;而面临严峻的形势, 必须从创新、从内容上寻求突破。金融风暴下, 浙江卫视22天完成了电视史上时间最短的改版和改制工作。之后, 浙江卫视的网络影响力排名全国第2, 仅次于湖南卫视。如果能有这样的魄力, 金融危机就会成为中国电视整体品质升级的契机。

★百家讲坛能否“浴火重生”?

事件回放:

《百家讲坛》已开坛7年。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 目前的《百家讲坛》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先是有阎崇年挨打、于丹被威胁的事情, 而从央视内部得知的消息, 《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 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 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在央视的官方网页, 《百家讲坛》以辟谣的形式, 称之前《百家讲坛》面临末位淘汰的新闻是媒体杜撰, 2008年第二季度《百家讲坛》的综合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都位居科教频道的第一位。新年该栏目将有《新说水浒》、《解读三字经》、《解放战争史》等新题材推出。

本刊观察:

《百家讲坛》已显颓势, 是不争的事实。

病因一:娱乐至死。百家讲坛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 一直为许多学者所诟病。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直接将《百家讲坛》称作“三无”产品, 即“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让某一个领域的学者讲述另一个专业的内容, 这几乎成为主讲人火爆的铁律。也因此, 这些非专业的主讲人引起了来自学界和草根阶层的争议, 而这种争议恰恰暗合了传播学的规律, “争议化传播”将主讲人推到更火爆的境地。没有娱乐化就没有《百家讲坛》的红火, 但也正是娱乐化让《百家讲坛》失去了它内在的学术价值。

电视是大众媒体, 为吸引收视, 加入娱乐元素、进行通俗化处理是必要的手段。问题是, 对于极度夸张演绎国学的《百家讲坛》来说, 受众的水平已经提高, 他们也会聪明地思考, 依然将观众设定为“只能获得猎奇式的傻乐的一群”, 显然是不明智的。

病因二:自然老死。任何事物都有高潮低潮, 这是自然规律。奇观文化往往来去匆匆, 昙花一现。人们一旦回归理性, 奇观文化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百家讲坛》正在由之前大众出于猎奇心理、狂热追看的非正常状态, 向拥有固定收视人群的正常状态回归, 这种由绝对收视率向相对收视率的转变, 是正常的表现。

病因三:后继乏人。内容的娱乐化与操作的产业化, 是《百家讲坛》成功的两大法宝。以电视节目为中心, 《百家讲坛》与出版社、主讲人、听众等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而巨大的利益刺激, 正是让很多学者对《百家讲坛》趋之若鹜的原因。从穷教书匠到名教授, 在这个商业英雄的社会, 《百家讲坛》无疑为穷酸的知识分子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不少年轻学者把上讲坛作为终南捷径, 并在节目标准的指引下刻意演绎、娱乐化歪曲, 以博众人一乐。一些具有严肃的学术态度、丰厚的学术底蕴的专家学者因而流失。而对于《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节目来说, 无论电视表现模式多么成熟, 人才才是节目成功的核心。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节目成长的瓶颈。

★电视湘军的第三轮改革流产

事件回放:

2008年9月22日晚,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 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重大事宜, 公司申请股票自2008年9月22日起停牌, 公司将于停牌后30日内披露重大事宜的预案。当天, 湖南卫视常务副台长张华立在博客中透露此事, 称“电广传媒今天停牌。湖南广电将注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他还表示, “对我们而言,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 其重要性堪比14年前的第一轮改革”。

湖南电广10月20日复牌并公告称, 由于本次电视媒体资产的注资行为在国内媒体行业尚属首次, 改制重组比较复杂, 导致相关方案还不成熟, 为此, 公司申请中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公司承诺, 至少三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至此, 电视湘军试图以“制播分离”而实施的第三轮改革暂告中断。

本刊观察:

1995年到2002年, 湖南广电实施了第一、二轮改革。过去的十多年间, 湖南广电几乎成为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圣地。

但正如湖南广电领军人物魏文彬所说, 湖南广电内部“单纯的机制改革已经到头了”, 下一步要想有大的突破, 只能依靠体制。分析人士也认为, 湖南之所以能够在节目资源上领先于其他地方,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最早进行体制改革, 将全国几乎最好的节目策划、制作、主持资源都集中到了湖南。

湖南广电第三轮改革的核心是制播分离, 同时将旗下部分内容资产注入电广传媒, 将一部分可经营性资产拿出来, 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一个股权开放但保持绝对控股地位的市场主体, 开发和经营新媒体、艺员经济等业务, 并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此次资产重组终止的原因有湖南广电内部对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分歧以及在许多问题想法上的不一致, 但最关键的还是因为改革触及到了传媒体制的深处, 难度极大。在中国现有政策体制下, 通过制播分离实现电视媒体内容资产业务上市将是最为可行的路径, 而制播分离的重提也让众多体制内的广电机构看到了改制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性。但在资本市场的监管与广电宣传监管的双重管理面前, 改制成功的可能性至少在目前还未现端倪。湖南广电借道制播分离的第三轮改革受挫, 表明与内容资产相关的资本市场行动, 时机还不成熟。

虽然失利, 但并没有影响电视湘军改革的决心。湖南广电的体制改革是一个信号, 也是一个提醒:广电传媒改革虽阻力重重, 但已经到了一个深入的关节点, 谁能在这一轮改革中抢得先机、探索成功, 谁就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领跑者。

★电视购物重塑诚信形象

事件回放:

2008年9月,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 八成被调查消费者认为目前的电视购物广告存在虚假和不实之处。夸大虚假、假冒伪劣几乎成为电视购物的代称。11月初, 广电总局点名批评“睡睡瘦”等多个电视购物产品, 并责成各家电视台停播相关广告。40多家电视购物企业在北京聚会, 共同发布了《中国媒体购物行业诚信公约·北京宣言》, 向社会作出“无理由退货”、“先行赔付”等诚信承诺。

近日, 刚刚成立的中国商业联合会媒体购物专业委员会表示, 正在起草《中国电视购物行业标准》, 电视购物企业将实行准入制。

2008年末, “好易购”升级为“好享购”, 这是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全新打造的融电视、网络、杂志、报纸、手机电视于一体的无店铺百货商场。以打造“中国消费者最信赖的家庭购物品牌”为目标的“好享购”还提出了“让购物成为享受”的品牌理念。本刊观察:

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与恶劣的行业环境, 电视购物似已遭遇发展瓶颈。一方面, 我国电视购物的市场规模已达70亿元、仍被视为具有“无限增长空间”的行业, 另一方面, 由于很多不负责任的商家一味追求暴利, 忽略了消费者的利益, 造成了公信力急剧下降。购物频道已成为一个被扭曲至缺乏诚信的行业, “到了不治理不行了的地步”。

广电总局只批了十来家电视购物频道, 但国内实际在运营的有上百家。鱼龙混杂、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非常态运营:购物的定位被降低为农贸市场式的叫卖;节目制作粗鄙、夸张, 虚假欺诈式消息充斥荧屏;近乎没有的售后服务;客户资源的流失被盗……

所有问题均指向一个关键点:缺乏行业标准, 门槛太低。行业标准迟迟无法出台导致多头管理, 而多头管理等于没人管理。

作为时段销售方, 电视媒体无法从源头上根治这个行业的弊病。但一旦电视购物出了问题, 电视媒体作为直面观众的搭载平台, 将是首先且是最大的负面效果承担方, 有时损失的可能是整个媒体的公信力。因此,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探索成熟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好享购”代表了一种趋势。如其主管人——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经理徐敢峰所说, 在行业链中, 传媒业始终位于时尚潮流前沿, 与各大品牌商保持着密切而友好的关系, 行业背景又赋予其社会监督、服务生活等与生俱来的责任, 于是便有了传播业与零售业结合的以无店铺便民销售为主题的“好享购”。强势的渠道、一线的品牌商品、著名的主持人、一流的节目制作和疯狂的折扣, 这类立足于电视台背景的家庭购物行业或能扭转电视购物界整体的不利局面, 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实惠。

★山寨春晚:挠了电视的痒痒

事件回放:

在北京一居民楼下, 一辆贴着“向央视春晚叫板, 给全国人民拜年”口号的面包车惹得市民驻足观看。这辆“牛车”的车主老孟说, 要自办一场草根参加的山寨版春晚, 时间与央视春晚同步, 通过网络直播。

上海的孙玉玺也高调宣布, 要办“最雷”春晚, 与北京老孟南北呼应, P K央视。

以拍摄草根电影和山寨奥运闻名的“成都草根剧组”近日联系到北京山寨春晚发起人老孟, 开始召集成都草根, 为山寨春晚成都站寻觅合作伙伴。该山寨春晚剧组导演koko说, 筹办山寨春晚的出发点在于展现灾区人民震后坚强的意志, 体现川式幽默。为此, 网友将其取名为“猪坚强春晚”。

据最新消息, “山寨春晚”与贵州卫视的合作计划告吹。贵州卫视高层表示, 取消与“山寨春晚”的合作, 主要是因为广电总局下发了“不参与、不炒作‘山寨’”的通知。而广电总局否认封杀“山寨春晚”。发起人老孟则表示, 退出贵州卫视是顺应广大网友意愿、为保持草根特质而做出的自主决定。

本刊观察:

“山寨”一词源于广州话, 意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便宜化。从中国古典小说的角度, “山寨”是与“官府”相对应的词汇。2008年, “山寨”蹿红网络, 现身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 山寨春晚是草根阶层寻求话语权的一种努力, 是长期被主流话语平台漠视之后寻求对话的娱乐化尝试。撇开这台山寨春晚, 民间向央视春晚叫板的举动早就存在且从未停止。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社区春晚、农民春晚、网络春晚等民间春晚其实就是山寨春晚的前身。

这些年, 央视春晚尽管用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手段制作得豪华炫目, 却让观众感觉越来越乏善可陈, 和老百姓拉远了距离。“下里巴人”的山寨春晚带着草根智慧的精神气质应运而生, 以反垄断战士的姿态出现, 本质是草根娱乐, 是拿央视春晚开涮。山寨版春晚表面上似在模仿, 其实骨子里是创新, 而且是双重创新:创新平台, 创新产品。山寨文化中的这种创新力量很值得肯定, 是民众创造力, 特别是年轻人创造力的异态表现。但年轻人的创造力被迫采取山寨渠道, 也反映出我国创新机制不通畅。

一贯标榜权威的传统媒体, 是否愿意向叫板的草根抛出橄榄枝?贵州卫视助阵山寨春晚的消息本来会是一个很好的暗示。但合作计划的流产却说明:一方面, 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威面孔和种种限制已经让草根派心生畏惧, 另一方面, 愈来愈浓厚的商业气息和炒作氛围也让曾经的拍手叫好者担心:这会不会又是一场名为山寨实盼招安的游戏?而来自广电总局含混不清的态度则让这一传统媒体与民间声音的对话尝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记者缘何频频被抓?

事件回放:

2008年12月1日, 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网络报》的首席记者关键在太原调查一起房地产纠纷时, 离奇失踪。12月15日, 河北张家口警方致电关键家人, 称他涉嫌受贿被拘。此前, 《网络报》曾报道过张家口市蔚县的负面新闻, 蔚县宣传部曾于2008年9月25日、10月9日做了两个版的形象广告, 文字作者都是关键。

2008年10月,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检察院在侦查一起贪污犯罪案件中发现, 央视女记者李敏收受犯罪嫌疑人弟弟一辆20多万元的轿车, 利用其记者的职务之便, 为请托人谋取利益, 涉嫌受贿犯罪。12月2日李敏被立案侦查, 12月5日被刑事拘留。李敏前任代理律师周泽认为, 李敏曾经到山西太原采访过杏花岭区检察院被举报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涉嫌滥用职权的问题, 直接涉及该院检察长及办案人员的违法问题, 该院对本案的管辖存在显而易见的程序不正义, 无法摆脱“报复性执法”的公众质疑, 也无法令人信服该院办案的公正性。

同类案件还有辽宁省西丰县警察进京抓《法人》杂志的记者朱文娜;北京市朝阳检察院以受贿罪, 对《第一财经日报》北京产经部主任傅桦提起公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景剑峰因涉嫌窝藏罪、妨碍公务罪和受贿罪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法院受审。

本刊观察:

在记者被抓案中, 抓人的几乎都是媒体舆论监督对象, 或者与被批评单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都有被采访对象遭报复性执法的嫌疑。而疑点在于, 被抓记者的行为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

到底是要维护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还是要打击记者的不正之风?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并非一枚硬币的两面。维护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不代表就要对记者的一切行为听之任之, 而记者受审也不会就使舆论监督受损。记者是舆论监督者, 但他首先是一个公民, 一切公民应尽的义务、应遵守的法律, 记者概莫能外。

记者被抓与目前的媒体生态环境和良莠不齐的记者职业素养有关。由于涉案一方往往是被舆论监督的公权力代表, 当事人和权力行使单位关系密不可分, 公正性自然会受到质疑。这些案件的问题还在于信息披露得不及时、不充分, 程序上有明显的瑕疵, 如超期羁押、拒绝律师会见等。

解决新闻界的腐败根子还在深化媒体改革上。先从机制上保证记者的基本权利, 杜绝腐败滋生的根源, 其次要形成行业自律。干净, 是职业的要求, 也是记者保护自己的无敌手段。

★台网联动, 抱团取暖

事件回放:

搜狐网宣布, 已和安徽电视台正式签约, 双方在品牌推广、视频内容、技术开发、广告经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并共同购买和投资电视剧等主流宽带视频内容。安徽电视台台长张苏洲则表示, 根据计划, 2009年安徽电视台将投资3亿元购买电视剧资源。和搜狐合作后, 双方在电视剧购买、投资、拍摄方面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本刊观察:

电视台与网站的双向合作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电视节目将大大充实网络内容, 网络收视也将使网民回归为电视用户, 从长远来看, 电视台与网站将获得的收益空间难以估量。尤其在目前, 网络视频仍然依靠风险投资商“烧钱”, 在所有的视频网站都没有盈利、未来取得风险投资可能性不高的现实考验下, 转而投靠传统媒体成为很多新媒体的现实选择。

网站希望能在娱乐内容之外提供更多的资讯内容以吸引社会的主流人群, 并希望他们能成为网站用户进而保持当前旺盛的人气。内容的主流化将带来用户构成的主流化, 也将带来广告的主流化, 因此, 与电视台的合作也是寻求潜在盈利的策略。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在网络时代必然要考虑如何吸引观众, 因此将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强网络业务, 以避免观众的流失。

目前, 广告业务是大多数网站首要的收入来源, 电视更是如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民众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 电视将从原来的主要广告平台沦为多种可选平台之一。为了加强电视品牌的影响力, 电视台也加入到网络潮流中, 展开了与门户网站的合作, 这使得互联网和电视在内容方面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而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也助推了这种融合趋势。为了共同抵御寒流来袭, 抱团作战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对于曾被视为天敌的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来说, 关键还是要寻找到适合双方的“分歧终端机”, 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

★新闻传播专业招生火, 就业难

事件回放:

日前, 江苏省2009届新闻专业毕业生招聘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举行。2009年江苏省新闻传播专业类毕业生人数增幅高达27.8%, 是所有专业中增幅最大的。本次招聘会有5000余名学生进场, 岗位只有近千个, 供需比达5:1。

本刊观察:

传媒类专业近年来一直很热,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景气, 就业自然有些困难。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新闻传媒类专业已经办滥了, 全国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院系超过600家。

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另一方面却是新闻单位感叹得力人才的稀缺。逐年扩办的新闻专业院校和扩招的新闻专业学生仅是量上的增长, 专业人才的质量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些新闻单位的招聘条件更是明确标明不招新闻专业, 而对金融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的毕业生青睐有加。这对盲目扩招的新闻院系来说, 确实值得思考:该扩的不是数量, 而是质量。

★美女陪驾风波:还有什么不能陪?

事件回放:

2008岁末, 杭州电台“城市之声”改版为私家车电台, 这让已转身为汽车电台的“西湖之声”压力不小。情急之下, “西湖之声”使出了美女主播“陪驾”的招术:所有听众进行层层PK, 最终产生一名获胜者, 在活动特意设置的“文明行车, 快乐陪驾”环节, “西湖之声”的4位美女主播作为“文明使者”, 连续4天轮流担任获胜者的陪驾。

本刊观察:

篇5:双月观察

前段时间, 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差不多同时推出明星跳水节目, 随着各自不遗余力的推介, 成为电视观众眼前不可回避的一景。不管你喜不喜欢, 大概都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 甚至因为它们高举高打式的营销宣传而成为2013年电视圈中的一种现象——在高难度的娱乐中, 对各路明星进行另类消费。

一段时间的网络热议之后, 《人民日报》一篇署名文章指出, 用跳水作秀, 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登上过跳台的名人们忽然间被“赶鸭子上架”, 其看点大概就在于丑态、惨相和一“跳”惊人。文章认为, 原先有模有样的人物, 以完全相悖的另一种姿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有的拍晕, 有的灌水, 有的被百般劝阻后还要强行登场,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明星不甘寂寞, 自愿暴丑, 一方面也是电视媒体为了收视率爬升,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强刺激效果。

应该说, 这样的批评总体是严肃的, 没有偏执一隅, 也没有情绪性的文字。但是, 文章一出, 还是引发了不少人在微博和论坛上心怀惴惴的转发, 一些跟帖评论甚至担忧这两档电视节目, 甚至是这一类电视节目的命运。笔者很能理解这些转帖者的担心, 因为, 按照以往的经验观察, 《人民日报》如果就某一电视现象发文批评, 意味着相关的管理规范即将出台。批评卫视泛娱乐化时如此, 批评收视率造假和“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时也是如此, 以至于任何时候, 《人民日报》出现对某一电视现象的批评都会让人, 特别是相关电视人产生政策导向的联想。更何况, 以往的政策导向最终不少都演变成政策约束, 有时还是粗暴的砍伐。

其实, 将电视批评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做法是极其狭隘且不利于电视媒体健康成长的, 因而也是不科学的。因为, 作为政策工具的电视批评只会有一种声音, 一个立场, 没有反对的声音, 甚至不容许同一意见的不同表达。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 利用报纸对于某一媒介现象进行批评, 为相关政策的出台造声势, 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 作为公共舆论载体的大众媒体, 对于媒介现象的批评, 应该呈现观点的平衡、意见的交锋, 因为其立足的价值基点首先是公共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 严肃且深刻的电视批评, 在中国太少。我们还没有见到类似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那样对电视新闻生产过程的尖锐批评, 以及在公共意见场域中电视所承担角色的清醒的讨论;也没有见到像乔姆斯基那样对电视媒体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博弈的肌理解析。一些电视批评者或者用朴素的情感好恶代替严谨的内容分析, 或者用庸俗的理论给电视节目扣帽子, 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那些表达相反意见的反批评者, 一不小心也掉入同样意气用事的陷阱, 用恐吓和辱骂代替正常的批评和反批评。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形存在, 中国的电视批评还显得肤浅琐碎, 借用欧洲批评者对CNN新闻报道的评价:只有“一英里宽, 一英尺深”, 是一道“栩栩如生的墙纸”。

新媒体倒逼电视媒体不得不快

4月17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称, 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调查过程中, 已有人被捕。同一时间, 一些媒体分别根据不愿意公开身份的消息源报道, 调查人员已锁定一名爆炸案嫌疑人, 并且已实施了拘捕, 另一批主流媒体则报道说还没有人遭拘捕。面对相互矛盾的信息,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记者蒂姆·威廉姆斯17日下午所发推文只能非常无奈地表示:“CNN逮到了, FOX逮到了, NBC没逮到, ABC没逮到。”事实上, 两天后, 才有一名嫌犯被捕, 另一名嫌犯身亡。事后发现, 包括CNN、福克斯新闻频道、美联社、波士顿环球报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媒体都参与了这场混乱中的误报。

从某种程度上说, 波士顿爆炸案中, 众多传统媒体的表现实在是被新媒体逼出来的。爆炸案发生后, “推特”和“脸书”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 波士顿警察局的“推特”账号则一直不停地发布相关信息, 包括逃生和救援指导。《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其微博中感叹, “波士顿爆炸案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没有一个传统媒体能做到的, 对新闻如此迅捷而又全方位的反应能力。在这样的快速反应、综合面前, 所有权威媒体都相形见绌。一切都迅速传播、消费、陈旧, 传播学已经被改写, 思考我们如何改变传播模式, 已经越来越急迫了”。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 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面对又一次突发公共事件时, 速度成为考量报道优势的首要因素, 一些传统的职业规范开始弱化。美国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在报道这起传统媒体的误报时, 公布了美联社高层就一系列失误进行反省的内部邮件, 执行主编凯思琳·卡罗尔承认, 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没有遵守业已存在的很好的业务规范。同时, 在一个重要的案例中, 纠正错误的行动不够迅速。凯思琳所说的业务规范, 重点是指关于单一信源的有关规则, 这一规则几乎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通则, 它要求相关媒体人除非情况不允许, 一般不直接报道单一信源的相关信息, 即便是被迫选择单一信源, 也要有清晰的交待。

让CNN略感欣慰的是, 虽然形象受损, 但该台的收视率却一跃上升了200%, 每天观众高达近300万。波士顿爆炸案成为CNN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收视率最高的事件。

美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失误, 对中国电视人与其说是一种警示, 还不如说是一次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我们的电视媒体不是反应过快, 而是反应过缓, 以至于网络媒体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信息, 在电视媒体上还是禁忌, 既没有准确消息的核实, 也没有不实消息的辟谣。一些电视机构满足于不犯错误, 只要事件稍有敏感便不再触及, 即便这件事也许事关重大公共利益。对于这样的电视媒体, 有时真想对它们说:“求求你, 犯一次错误吧, 以公共利益的名义!”

为央视的开放姿态鼓掌

4月15日, 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 中央电视台大约在半个小时后就以快讯的方式报道了事件的消息。4月16日的早间新闻, 主持人连线了在波士顿爆炸案现场目睹事件发生的王石, 听到主持人在连线时说“我们来连线一下前方记者王石”时, 王石很诧异“自己怎么成为记者了”。这一幕稍稍有点别样的幽默色彩, 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值得回味, 一方面, 央视主持人还不习惯与一位非央视记者的现场目击者进行新闻连线;另一方面, 在事件现场的王石似乎见怪不怪, 虽然叙述略嫌!嗦, 大致情形倒也表述完整, 基本上可以向观众传递现场的直感信息。这一段连线的视频后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围观的网友中, 虽然对将王石当作央视记者这一小失误略有嘲讽, 总体上还是对央视这一开放的做法持欣赏的态度。

关心央视的人们一定已经注意到, 近两年央视在地方电视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双重挤压下, 正在不断调整姿态, 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中起用新主持人, 调整新闻播报的语态和表情, 改变新闻编排的方式, 让这档最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节目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大众情怀。在综艺娱乐节目、纪录片的生产与播出等方面, 也积极向观众收视需求贴近, 一些具有实力的社会制作公司开始承担部分央视节目的制作任务, 在节目思路和制作套路上呈现出不少有别于央视传统的风采。

央视心态的开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也不是某种场合不得已而为之的将就之举, 而是央视总体内容制作能力提升的一项长久之计。4月20日, 雅安地震发生后, 央视在即时新闻的报道上, 同样表现出开放的胸怀:在央视记者还没来得及赶到灾害现场的时候, 中央电视台多次连线雅安、成都和四川电视台的记者, 及时向公众传递灾区救援的最新进展, 一些地方电视台的记者在现场表现出良好的场面驾驭能力, 成为央视灾害报道的“加分”因素。

现在的央视开放度还不够, 不管是开放的渠道还是开放的心态都远没有到位。拿最近的“青歌赛”来说, 这是一场歌手资源、评委资源、平台资源都占尽优势的节目, 但是, 因为几十年一贯制的报名与比赛方式, 使它蕴蓄的能量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市场影响力。《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等地方台的综艺节目, 在赛程设置、舞台气氛的营造、评委意见的表达、收视热点的打磨等方面, 都有很成功的套路, 以央视的资源掌控能力和现有的节目制作团队, 完全有能力借鉴吸收并有效转化为这一届“青歌赛”的全新包装。这样的情形, 很可惜没有出现。

几年前曾经参与过一次观众调查, 其中有一道题是关于各类电视频道的品牌印象的, 根据受访者的意见, 如果将央视一套想象为一个人的话, 那么他就是一位45岁左右的男性公务员。也许, 现在的央视应该有更为开放的形象:守纪律、有担当、能包容, 还能给观众带来点惊喜。

电视节目影响力的新媒体指标

4月15日, 湖南电视台颁布台长吕焕斌的嘉奖令:“湖南卫视季播节目《我是歌手》……以其新内容、新模式、新理念, 以及优异的收视成绩和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 在电视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给予该节目制作团队、总编室、节目制作中心以及总台制作调度中心嘉奖, 并发给奖金100万元。”第二天就有好事者将嘉奖令贴上了“有图有真相”的微博, 引起一阵阵惊叹, 有人表示, 湖南电视台就是有魄力, 在这样积极有效的正向激励下, 想不出好节目也难。

我在读嘉奖令的时候, 目光没有在100万的数字上停留很久, 而是在嘉奖理由上琢磨再三:一是《我是歌手》第一季观众累计到达率28.2%, 推及观众规模约3.6亿, 有11期节目获全国网同时段排名第一;第二, 该节目播出后, 赢得各界的广泛赞誉;此外, 该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持续高居各大网络搜索榜、话题榜之首, 极大地提升了湖南卫视的关注度。这三条, 第一条收视率作为硬指标并不意外, 第二条是社会影响的间接评估, 也是大众媒体社会效果的测量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条, 将电视节目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的表现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颇具领风气之先的气魄。

湖南电视台在《我是歌手》嘉奖令中表达的节目评估标准, 通俗地诠释了在新媒体影响力激增的环境下, 电视节目市场影响力考评方式的变化和价值导向的变迁。甚至可以说, 这样的指标系统正是原国家广电总局所倡导的电视节目评价方式:既要考虑收视率, 又要考虑社会价值, 还要前瞻性地估计到新技术平台对于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

其实, 湖南电视台的举动在网络普及率相对更高的欧美国家已有先行者。今年2月7日, 喜剧《废柴联盟》 (Community) 第四季在NBC开播。从收视率的角度看, 该剧在广播节目收视排名中名列第193位, 当晚, 《废柴联盟》第四季的第一集仅吸引了400万观众, 相当于炙手可热的《好汉两个半》 (Two and a Half Men) 和《生活大爆炸》 (The Big Bang Theory) 收视率的四分之一。在尼尔森收视排行榜上, 《废柴联盟》的表现甚至不如ABC重播的真人秀《创智赢家》 (Shark Tank) 。这样的收视状况如果放在几年前, 很难逃脱停播的命运, 但是, 第四季首播的时候, 《废柴联盟》完成了一次其他电视剧难以做到的壮举——它在Twitter上掀起了两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换言之, 《废柴联盟》虽然收视欠佳, 但是其在社交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影响力, 足以弥补传统平台上稍显逊色的收视表现。

上一篇:读书使我快乐小学100字作文下一篇:沙特阿拉伯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