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

2024-05-03

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共14篇)

篇1: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参与者、受益者”“风雨无阻兴国路,绚丽多彩东方潮”“为时代的巨变点赞,为奋进的中国加油”……这几天,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发收视热潮和网友热议。透过影像,人们回望共同走过的奋斗道路,感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中国奇迹。

从40年前“中国会向何处去”的疑虑、“被开除出球籍的危险”的担忧,到如今“奇迹何以发生”的追问、“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史无前例”的赞叹,一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见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口多、底子薄,这是改革开放启航时的初始约束条件。然而,从开闸破局、冲破逆流,到迎风搏击、浪花熠熠,再到奔流不息、天地一新,改革开放大潮所掀起的,是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伟力。

沿着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壮丽的日出”。过去的40年,很少有哪个国家的改革取得巨大而持久的成功,有的国家由于“休克疗法”而陷于发展停滞,有的国家因为丧失自主而沦为“依附型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恰恰在于,没有把改革简化为“复制”,而是以国情为基准、以效果为检验,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坚定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新生,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中国完成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40年里,中国保持年均约9.5%的GDP增长,成为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一段活生生的国家跨越式发展史”,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测。“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我们连震惊的时间都没有”,有人如此评价这40年来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打开了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愧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之路”,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充分释放。“我们不能再‘睡觉’了,要‘醒’过来,来一个大转变。”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之源,给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在那时的中国,无数草根企业家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创业时代,农民从土地的束缚里解脱出来,渴望到大城市去寻找机会……普通人展现出自下而上的生长势能,多少无名山丘崛起为时代巨峰,多少蜿蜒细流汇聚成奔腾大河。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__倍,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不仅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而且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正是改革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

今天,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已经到来,新的时间窗口和历史机遇,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从雄安新区建设现场到前海改革突破前沿,从海南打开开放新局面到__增设自贸新片区,生动说明“新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只可能是一次新的长征。但正如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的主题歌《梦想阳光》歌唱的那样,“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路上阳光正好”,沿着这条必由之路,我们能够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意气风发的中国人,将以永不停歇、再攀高峰的改革开放决心,开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征程。

篇2: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

改革开放40年,是祖国走向富强的力证。回想过去,我们40年风雨兼程,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中国人民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转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艰苦奋斗的征程。1978年至今的40年,是中国人民齐心协力铸就发展奇迹的40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投入伟大变革,洋溢蓬勃朝气,创造人类奇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勇于实践,在荡气回肠的征途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向全新的高度奋力攀登。

篇3: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

回顾1978年中国改革的缘起, 展示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 《日出东方》突出宣传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抉择, 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精神风貌。用生动形象的电视语言, 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融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日出东方》能够有这样的思维高度, 我认为是省委宣传部领导、全国理论研究者和龙江电视工作者的睿智与境界所造就的。应该说《日出东方》得益于省委宣传部领导的亲自指挥与指导, 得益于电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思考和孜孜不倦地理论追求, 也得益于精心制作《日出东方》的电视同仁们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古人云:“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其实, 采访、撰写、制作《日出东方》何尝不是如此!

立意深远。上个世纪70年代,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思想不容置疑, 不论做什么都事先问一问胜“社”姓“资”,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 这些思想观念已经越来越阻碍社会的发展, 但人们很难冲破旧思想的樊篱, 不仅造成了人们的思想僵化, 更造成了大家没有独立意识、没有批判思维和社会守望者的心态, 思想中存留的都是书本、教条和前苏联示范的计划经济观念。社会主义制度下, 可不可以有市场?在我国传统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 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 错误地认定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之不多, 偏见不少, 因此, 经济发展没有活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所谓市场只是实现国家计划调节的工具。《日出东方》策划者们站在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 把镜头直接对准敢于在改革开放各个重要时期冲破思想禁区的市场经济中的风云人物, 从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源头探因, 全景式地解读市场经济的来龙去脉。片子从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改革事件和各个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风云人物入手, 形象地再现了30年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伟大历程, 通过对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 深刻揭示了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改革领导者的政治智慧, 并用大量的事例及专家学者的解读, 证明了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30年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 进而建立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以不低于9.7%的速度快速增长, 不仅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而且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这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 生产力不发达, 物质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大国来讲, 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奇迹。对此,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毫不隐讳地说, “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而改革开放的每一次进步, 都是冲破思想禁区赢得的。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开启了解放思想的序幕, 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在停滞、徘徊、迷茫的中国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广大干部群众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重新认识“市场”, 使市场真正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连结方式, 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日出东方》讲述中国的发展成就, 探寻成就背后的市场化根源, 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规律, 对于今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启示。

政论清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 “舆论引导正确, 利党利国利民, 舆论引导错误, 误党误国误民。”舆论导向的积极意义在于把多数人的意识引导到社会进步和稳定上来, 弘扬正确的舆论, 抑制负面的舆论, 让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认清各种错误舆论的本质, 从而统一思想认识。《日出东方》孕育的思想在引导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片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的契约开始, 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 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

1982年初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过去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的事物又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随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很快突破“画地为牢”的限制, 农民突破了“离土”又“离乡”的限制, “非农化”之潮开始在城镇兴起, 传统的思想观念开始动摇。与此同时城市工业进入“乔厂长”时代, 即厂长负责制代替党委负责制;强化科学管理与经济核算;追求计划平衡与最优化。1984年以后, 工业在国有经济体制下引进“市场调节”机制, 实行“政企分开”, 相继在财政分配上实行“利改税”改革、在投资上实行“拨改贷”改革、在流通上实行“双轨制”改革、在经营上实行“承包制”改革, 乃至发生1988年的价格“闯关”。从价格改革闯关 (价格双轨制、取消票证) , 打击“官倒”、“私倒”到开放生产要素市场 (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 , 再到加强市场监管, 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日出东方》通过市场体系建设过程的剖析, 阐述了市场建设的伟大历程, 可谓政论清新。

每一场宏大叙事往往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开始。每一段历史演进又常常以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发端。《日出东方》运用每段历史阶段关健人物和具体事例来阐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深刻变化, 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如:当年曾被以投机倒把罪投入监狱的小个体户;安徽傻子瓜子公司的年广久;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 冒着杀头的危险签下生死契约, 开始分田到户。创办联想集团的柳传志, 国企改革风云人物国营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 创办海尔集团的张瑞敏, 开办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老板的刘悦仙, 从电器生产起步打出“庄吉”品牌的郑元忠等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探索和艰难性,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赋予电视政论片以清新之感。

构建巧妙。一部优秀的电视政论片是否有超越, 首先要看它的整体构建。《日出东方》在理论上和立意上有三个追求, 那就是:新、透、实。

“新”是指文本主题新。《日出东方》抓住解放思想的灵魂, 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展示和阐释中国,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深度、国外市场经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来审视我们面临的情况和问题, 主题上颇具新意。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之后, 西方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 市场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验已经失败。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和过程不同,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经济制度变迁, 党的创新理论、党和政府的政策, 主导着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创造了辉煌成绩。

“透”就是论述透彻, 剖析到位。《日出东方》在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片中都是全国知名的理论专家在解读在剖析, 其中经济学家历以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立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清华大学教授刘玲玲,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常修泽、中央党校经济专家韩保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等都有比较精彩的论述。例如:“在市场经济没有完善的情况下进行改革, 我们的企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阻力, 旧的体制像藤一样缠在它的身上, 它要一点点把它撕掉, 让自己彻底站起来。”又如:“我们宣传了多少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这个概念本身就造成意识形态的障碍。所以人们讲笑话, 一个左手一个右手, 很清楚, 一个左手一个非左手, 这本来是不对称的。”专家的论点给人们很多警醒。

“实”, 就是内容不虚, 充实、饱满, 丰厚, 街接有序。理论说透、内容充实, 这是理论本身可解决的, 那么我们后期制作怎么能更好地体现这么厚重的主题?政论片的特点之一, 是主张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合点上挖掘主题, 把过去事件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产生联系, 这种关联度越紧密, 对政论片的主题支撑就越有力度。《日出东方》正是从这点上创意, 让历史与现实对话, 从全面深入解读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有效引导舆论入手, 精心设计, 谋篇布局, 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思想脉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 作为一场伟大革命,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断地解放思想, 不断地突破体制禁锢, 不断地探索总结剧烈的思想交锋, 最终在1992年因为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而取得了共识。人们终于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社会制度范畴, 而是资源配置方式, 中共中央为了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整部片子时代变迁思想脉络清晰、内涵比较深刻、历史资料比较丰厚, 理论性创新性比较强, 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最新的理论成果, 阐释了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形态活泼。纪录片一般有五种形式:政论型的、文献型的、纪实型的、文化型的、科普型的。文献型的、纪实型的、文化型的、科普型的理论专题片, 选题较宽, 制作相对容易。政论型的电视片的制作相对有难度。一是结合难, 理论和电视表现的结合是很有难度的, 理论是灰色的、理性的、思辩的, 电视是多彩的、感性的、直观的。抽象的理论和具象的画面怎么结合?我觉得, 优秀的电视理论专题片绝不是一种理论与一幅画面的简单嫁接, 而是两者优势的联袂发挥, 这就是电视理论专题片制作的高难性, 因此业内人讲, 非高手而不可为。二是经典少。全国电视理论专题片的数量不多, 每年的产量不足几部, 优秀的电视政论片更是凤毛麟角, 像《浦东十年》、《三峡移民》、《东方之光》、《为人民谋幸福》等就是不错的片子。实事求是地讲, 国内制作电视政论片可资援引的成功经验并不多, 这就意味着电视理论专题片的制作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日出东方》大胆探索, 靠我们对过去资料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努力去寻找理论与电视艺术的结合点。《日出东方》注重宏观立意、微观取材、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跟踪拍摄了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发展事例, 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由于发挥了电视优势, 在抓取情节, 抓取细节上见工夫, 尤其是那些即兴拍摄的、那些稍纵即逝的一些细节表现得体, 片子很好看, 从视觉到听觉都很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篇4:一片茶叶铺就致富之路

全县20个乡镇192个村,村村产茶,超过23万人的茶农靠茶吃饭。做茶事、念茶经、发茶财,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来自茶产业,真正形成“一县一业”,走出了一条以茶业为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

在名山,唯茶是也。每年春夏,只要你徜徉在名山6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会看见漫山遍野的一垄垄茶树青绿滴翠,一枝枝新芽嫩绿芳香,微风吹来,茶香芬芳,韵味悠长。而茶园里则是一派繁忙景象,一群群采茶人忙得不亦乐乎,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厂房中,机声隆隆,茶农们正熬更打夜赶制茶,生产线上散发着新茶的清香;茶文化一条街和茶叶市场内,人流如织,鳞次栉比的茶店茶庄展示着茶叶市场的繁荣。

蒙顶山茶的魅力已经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这种叫得响、销得好、来钱快的绿色产品,更是以“一叶之轻”带动了種茶、采茶、制茶、售茶、茶旅游的茶产业一条龙发展,撬动了“茶业富县”的杠杆,为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绽放新绿之叶。

名山的聚宝盆

一年四季始终绿意盎然的茶园,就如一座“绿色银行”,储蓄了茶农的增收梦想,铺就了茶农的致富之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日子甜起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叶已变成名山农民的“摇钱树”,茶业已经变成名山发展的“聚宝盆”,成为名山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名山人民谋发展、奔小康的憧憬和希望。

在茶叶产业的带动下,名山乃至整个雅安市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业、茶文化旅游等行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茶叶不仅装扮了名山的山山水水,更致富了一方百姓,如今的名山,茶农生活殷实富足,居住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茶产业的迅猛发展

全县5个乡镇26个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省级茶产业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涌现出了茅河茶香水韵、双河绿野仙踪、中峰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和百丈王家村生态村落等依靠茶叶产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典型。使名山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初步形成环境优美舒适、茶文化特色鲜明的宜居茶乡新村。走近这些茶乡新村,满山翠绿润眼,耳边鸟语花香,一片片生机勃勃的茶园绵延不断,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农家别墅若隐若现,一辆辆小汽车频频出现,感觉这里就像“世外桃源”。

值得一提的是,名山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县之一,正在建设四川最大的茶树品种资源基因库,争取“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国最大的茶树品种资源基因库。其中茅河乡香水村已发展成为中国闻名的“全国茶苗第一村”,该村已经成为名山众多的“无粮村”之一,基本上家家户户种茶苗,每亩茶地可达1万元以上的纯收入,茶苗扦插户年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700余户,在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存款百万不算富,只能说明才起步。

茶文化旅游大力发展

名山成为都市人避暑休闲、采茶体验,品尝农家饭菜、享受乡下宁静生活的最佳地点。如今,你到名山去,可以到隐匿于山野间的茶家乐品茶聊天,可以到蒙顶山的天盖寺欣赏茶艺表演,也可以在“中国茶城”的茶叶市场购买茶叶新品。品茶与农家休闲成为了名山茶文化旅游的新风向,茶产业已由过去的传统产业蝶变为民生产业、富民产业。茶叶改变了名山农民的生活,也翻天覆地了农村的面貌,为茶农增收致富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回看名山茶产业发展坚实的履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片绿叶,会因其无限的魅力,绿满天下。随着蒙顶山茶香飘五洲,名山茶农的生活会愈加津津有味,蒙顶山茶这座“舌尖上的绿色银行”,定会让愈来愈多的名山茶农尝到更多的“甜头”,阔步迈向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雅安市名山区统计局)

篇5: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的观后感

观看后我知道了保持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今后我们要不忘改革初心,坚定改革方向,磨砺改革意志,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着美好未来前进。伟大事业仍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伟大斗争仍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我们要以少年心气、青春锐气,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兴利民惠民之事,推动改革开放的航船抵达更广阔水域。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坚持改革开放,要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小康,实现中国梦,必须进行深度的改革,通过改革来完善,通过改革求发展,这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所以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篇6:政论片《必由之路》观后感

第一集 千年局变时间跨度:

1840年---1911年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观后感:其实我们真的不是没有机会赶上变革的潮流,闭关锁国之下,民众乃至当权者对世界认识有所缺失,尚情有可原,可是之后。。如果中国的最后的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历史会不会改变?起码不会有民族的私心作祟。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观后感:在我看来就是一通混乱的争权夺利。。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乔治〃华盛顿真的是伟人!在获得民众普遍支持,权

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信仰,大公无私。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观后感:本集叙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毛泽东时代毫无疑问取得了旧中国远远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建设毕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由于政策的偏差也遭遇了一些重大挫折,最主要的是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在1949年初西柏坡会议上就已经有预言“全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远很长”,他提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新世界的建设如此地艰难曲折。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观后感:中国当时已经进入历史的关键时刻,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文革”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时我们面临着如何看待过去、总结过去,如何面向未来、规划未来。这个讨论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形成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有力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叙述了从1992年十四大到2002年十六大即江泽民执政时期,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观后感:江泽民的13年执政(1989--2002年)十分成功,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开始积累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和一些民生问题如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落到了江泽民之后的下一任领导人的身上。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年---2007年

本集叙述的是从2002年十六大胡锦涛执政到2007年十七大的历史。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

篇7:政论片《雄关》观后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员们的带动下,郑州圆方集团 1.6 万名员工奋战在抗疫前线,承担 126 家医院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南阳市唐河县大河屯镇秦岗村第一书记 王海淼

咱家要是有外地的,有从境外回来的人,及时给咱说。

王海淼,南阳市唐河县教育局驻大河屯镇秦岗村第一书记。忙了一年,春节终于能回家团圆,但疫情突如其来,他不等上级下令,第一时间赶回了村子。

南阳市唐河县大河屯镇秦岗村第一书记 王海淼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正在吃团圆饭看电视,看到电视上播放疫情防控形势这么严峻,我腾一下坐不住了,我给媳妇说,我们第一书记这个时候必须得站出来。

七尺男儿,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王海淼的难处,是妻子王伟也是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大年初一,两人把老人和小儿子托付给读高三的大女儿,双双踏上各自回村的路。

从冬到春,下雪了,雪化了;草黄了,草绿了;花开了,花谢了,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了。王海淼和王伟,没有见过面,没有回过家,他们每天忙着排查、隔离、检测、宣传,工作琐碎而繁重,但一切都没有白费,干部和村民合力抗疫,两个村子都是零确诊病例。

南阳市唐河县东王集乡郑沟村第一书记 王伟

包括我爱人,我们两个觉得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这两场硬仗的时候,对家人确实亏欠,等这两场硬仗结束的时候,我和我爱人回去再好好弥补我们的家庭。

驻村第一书记,为扶贫攻坚而来,为乡村振兴而来,大多数人不曾料到会打一场防疫的阻击战,但1.3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坚守自己的阵地,带领一方父老,顶住了病毒的攻势,也锤炼了攻坚克难的本领。

这样的锤炼,在河南抗疫中无所不在。

中国古代传说中,岐伯是医药始祖。

病毒肆虐,人们渴望现代岐伯能除病驱邪,呵护苍生。

河南版的“小汤山”医院,被命名为岐伯山。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疫情紧急,省委省政府要求这个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医院在十天内完成主体部分,并达到使用标准。

中建七局郑州岐伯山医院项目总设计师 林劲松

我们党委会开完把这个分工布置好,每个小组里面有党员带头成立临时党支部,然后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把群众的这个积极性,包括热情激发出来。

进驻施工现场的当天,中建七局现场成立临时党总支和7个临时党支部,多支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施工现场。党龄的总建筑师林劲松牵头的设计团队已经开始了前期工作。

中建七局郑州岐伯山医院项目总设计师 林劲松

实际上在那个0°C左右的天气里,我的后背全湿了,那压力是很大的。

鏖战60小时后,1月29日早8点,全部施工图顺利完成并送达施工现场。

专业力量是可敬的。

为人民安康而不舍昼夜的奋战是可敬的。

带着共产党员的热血和赤诚只争朝夕的奉献是可敬的。

攻坚克难,需要灵魂。

16小时完成场地平整;3天,首间箱式板房正式安装;5天,病房区524间箱式板房主体结构完成;8天,室内设备安装完毕, 岐伯山医院,10天高效建成。

心有人民,就是岐伯。

党员屹立处,巍巍岐伯山。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入党誓词,短短80个字,党员再熟悉不过。

但火线宣誓,自有其荡气回肠。

这是一次和平年代的慷慨出征,战场在湖北,医生是战士。

篇8:政论片雄关观后感

一帧帧感人画面,回放了无数次依然会热泪盈眶;一句句铮铮誓言,聆听了无数遍依然会心潮澎湃;一次次心手相连,回味了无数次依然会温暖满怀;一个个生命奇迹,注视了无数次依然会惊心动魄……

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河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信心、顾全大局,自觉行动、顽强斗争,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凝聚了众志成城、风雨无阻的磅礴力量,展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诠释了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伟大黄河文化精神。在纪录片中,我们看见了白衣

执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看见了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许多人,更看见了我们自己——每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河南人,正是千千万万个“你我”,构成了“我们”,正是我们,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守护了京津冀,守护了抗疫大局。

篇9:政论片《雄关》观后感

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这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没有人是旁观者。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站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基层。乡、村组干部、第一书记、警务、医务人员、广大群众,专业者尽其才,普通人尽其力,从城市到乡村,一亿河南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健全区县、街镇、城乡社区等防护网络,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严防死守、不留死角,共同铸就联防联控的“雄关”。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穿越寒冬,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原野上忙碌耕种的身影、街道里川流不息的人群、工厂里机器轰鸣……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经济发展,中原大地已是一片生机。

咱们河南有力量,无论何时,不论何事!

篇10:电视政论片《雄关》观后感

源于同一座高原,汇入同一个大洋,哺育亿万炎黄子孙,涵养一种中国精神。

河南在大河中流,湖北在大江中游,面对共同的新冠肺炎疫情,江河手挽手,人民心牵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一支支医疗队奔赴武汉,一批批物资星夜驰援湖北,奏响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江河同心”曲。

由省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政论片《雄关》,今晚播出第三集《江河同心》。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发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总攻令。

中央有号令,河南雷厉风行。

全国一盘棋,河南一马当先。

1月26日,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武汉,从接到通知到完成组队,只用了6个小时;

2月2日,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

2月4日,河南46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出发;

队员最多的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来自全省49所医院的300名医务人员,12小时内就集结完毕。

从1月26日到2月26日,一个月内,河南先后派出15个医疗队1281人。

要给就给最好的,精兵良将去武汉。

危难中,祖国和人民一声召唤,一批又一批医务工作者不顾安危,母亲吻别甜睡的婴儿,儿女瞒过年迈的父母,丈夫告别新婚的妻子,毅然走上了前线。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

从走进隔离病房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是战士。

赵童医生正在紧急救治一位80岁的患者。

几天前,老人有腹胀表现,经初步诊断符合“急腹症”特点,赵童随即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将患者转送到CT室,诊断结果是急性肠梗阻。刚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干燥的大便无法排出,病人痛苦不堪。

如果结肠破裂穿孔,患者很有可能会死亡,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也考虑不了那么多,赵童医生直接用双手将粪石掏了出来,缓解了患者的痛楚。

“您把我当儿子就行了”。

新冠肺炎患者,有不少是高龄老人,家人都无法陪护。他们能够康复,不只是靠呼吸机,靠药物,靠自己的免疫力,更要靠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

可对于这些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来说,从踏入这个战场那一天起,他们在关爱别人父母的同时,也就无法对自己的亲人尽孝。

篇11:政论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天下之事,不难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今天,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乃至徇私枉法、破坏法治。

通过观看《法治中国》感触颇深。法治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汇聚了十三亿中国人共同愿景的矢志追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我国法律是立法机关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本身就蕴含了公平正义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随着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篇12:政论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年来一批顺应时代、切合实际的民法的出台。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政府迅速结合实际,为保障他们的权益出台了《居住证暂行条例》;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网络诈骗、网络谣言传播,网络安全治理刻不容缓,《网络安全法》应运而生;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急需调整人口结构,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条件已经成熟。法律的修改完善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合拍,始终坚定的守护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现象,一旦形成普遍,要想更规则的运行,就需以立法的形式圈起来。立法就要立良法、好法。广泛听取、征求各方意见是少不了的。广察民意、调研、座谈,特别是汇聚息息相关群众的智慧,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立法中来,有了民意的基础,立法才更具完善。顺应民意的法制轨道,才是最不易跑偏的轨道。

老百姓办事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而且不偏不倚,这样咱们才踏实。遇到问题和矛盾纠纷,我们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国民素质的提高。

篇13:政论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科学立法顺民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着力推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使法规成为维护群众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严格执法解民忧。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严格执法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要保障,没有严格依法执法和规范文明执法,社会就难以有序运转,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也就难以得到维护,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公正司法暖民心。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轮纠正冤错案件的高潮,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一系列冤错案件得以昭雪,这些冤错案件的纠正,让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司法机关认真推动纠正冤假错案,构建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公平正义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这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很重要的来源。

全民守法促和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全民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篇14:大型政论片《摆脱贫困》观后感

实践证明,“非遗+扶贫”已成为一条很好的脱贫路径,正在有效促进非遗资源丰厚的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特别是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带动就业与脱贫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如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曾是当地闻名的“银匠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们大都外出务工,“银匠村”成了“空心村”。近两年,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村里以“合作社+工坊+贫困户”模式,运营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现在,很多村民又拾起了祖传手艺,“空心村”重新变回了“银匠村”,并成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非遗+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变成稳定持久的生产力,仍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受到巨大冲击,不仅游客数量锐减,产品销售也出现困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计划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通过引入各大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打通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为了办好“非遗购物节”,很多地方正在加强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以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同时,在“非遗购物节”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也迅速行动,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在内的多家网络平台,已分别从时间段、定位、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满族剪纸、苗族银饰、彝族刺绣、壮族织锦、临夏砖雕……不少贫困地区的非遗产品,正在借助电商平台,进入现代消费的“主战场”,打开就业致富的“新天地”。

上一篇:风险条件下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合作下一篇:海商法模拟法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