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库管理

2024-04-29

进库管理(精选6篇)

篇1:进库管理

冷库工作人员进库须知(KT板)

1、冷库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且考试成绩合格方可上岗;

2、进库前需要佩戴好防护用品(棉衣、棉裤、棉鞋、手套、耳套),防止被冻伤;

3、进库后需要有人在外监督,防止工作人员(冻伤、跌落、滑倒等)、设备(门锁异常锁住、氨泄漏、制冷机故障等)出现异常状况身边无人;同时监管连续作业时间,入库工作不得连续超出两小时,入库工作时间需要超过两小时时,需中间出库休息20分钟以上;

4、出库后需要,工作人员需要继续穿戴防护用品五分钟以上,进行冷热交换,防止感冒等温差疾病;

5、库内工作结束后,需检查库门、电路、消防设施、排管是否完好,并做好记录;

6、工作人员陪同外来人员入库检查,若没有专业工作人员陪同,外来人员禁止进库。

尽可能做在一张KT板上

附:进库工作人员穿戴标准

篇2:进库管理

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要“以人为本”已成为公认的现代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财务学界也由此出现了“人本管理”的新型财务观。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问题由来已久,从1972年最先将该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算起,到2002年联合国高峰会议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经历长达30年的漫长征程之后,终于得到了全人类的理解和认同。如今的环境管理已成为当今管理中一种很重要的管理理念。

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以“以人为本,重视环境管理,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 人本管理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人本管理之前,人们认为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本、资源创造了利润,认为管理是一个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把人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生产操作的工具,纳入物的系统进行管理。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培训工人是管理者的职责,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设备的附属品,使人性物化。物本管理推动了工业生产时代的科学管理的应用。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强调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理念的一大提升,是对科学管理的一次修正。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再版序中说:“现代管理 =管理科学 +管理哲学 =法治管理 +人本管理。”以亨利为代表的行为学派,倡导人本管理,强调管理不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社会系统,要求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管理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合璧的典范。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中一切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最重要的资本,尊重人、关心人一切管理活动,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即“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我国早在《尚书》中就记载有“为人,万物之灵”的说法。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将“以人为本”提升为治国方略“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古代帝王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中表述。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以“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发展观。如日本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二战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式管理的特色就在于重视管理哲学,日本一边把握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技术,一边充分吸收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强调人本管理,形成管理哲学。

“以人为本”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能使用,经济要以人为本,管理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肯定和满足人实现自我价值与意义的需要为本,认为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其行为方向、态度、方式也就不同。人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于满足他人,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样每个人都想通过努力使自己变得重要与有价值。

2 环境管理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经济与环境总是互动的,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环境的一体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 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非常紧迫,地球是有限空间,容纳能力、承受能力都有一定极限,而现在人类的活动已经逼近,局部地区已经超出了这个极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后,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1]

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全球环境会议到今天的20国集团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了环境审计这一管理手段以发现其环境问题,环境审计事实上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分支,对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部位实行最佳管理监督。美国每年的环境支出已超过1 250亿美元,大约占其GDP的2.1%;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数字尚不足1%。

尽管环境管理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从长期看会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增加企业的价值。 HamiIton、white等的研究发现,有关公司环境污染的负面报道会导致公司股价的反常下跌;相比之下,进行严格环境管理的公司则有更为优异的股价表现,环境嘉奖可以明显带来公司股价的非常规增长。这表明,环境业绩确实可以改变投资者对该公司股票风险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公司的证券市值。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采用利润指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表现。Cohen等考察了环境业绩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Russo和Fouts则衡量了环境业绩和资产收益率(ROA)的关系,其结论同样支持这一结果。

3 人本管理、环境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所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应更加关注人的因素。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进生态环境,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本管理、环境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3.1 人本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和管理意识,把决定和支配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人”作为中心、主体和基点来研究和运用,强调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挖掘人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 ·杜拉克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日本管理者认为,“对员工业务培训要比购先进设备重要的多。人本管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都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4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由此可见,高质量的职工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经济学认为,任何理性人的行为都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经济人”这一预设前提的理论渊源与基础是功利主义哲学。人本管理的理念是建立在对“经济人”概念的狭隘理解和批判之上的,根据普遍适用的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中的“丁伯根原则”(Tinbergen Rule)。如果要求实现的不同目标之间不存在绝对互补性,那么,一项工具的效益和效率将减少,也可能无法以有效益或有效率的方式实现任何一个目标。这意味着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解决非互补性问题[2]。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利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以人为本,有一套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我国学者张维迎认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懒”,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需要激励和监督,而非人力资本需要一个监护人。所以企业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人本”的价值理念,充分调动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彰显财务管理的作用。

人本管理的财务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管理包括“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 的筹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知识资本在企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投资管理分为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证券投资,其中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管理成为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贯彻人本化财务理念须做到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分配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目前,西方一些企业已实行了人力资本的利润分享制度,以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有效运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反映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现行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绝大多数财务管理研究集中在与价值分配相关的研究主题上。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应把人作为企业的主体,重新认识人的本质、价值、地位和作用,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使员工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实现人人管理。人本管理要求将这一理念贯穿和渗透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使企业的一切工作纳入人本管理思想体系和基本框架内运行,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3.2 环境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

2010年11月23日,在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工厂厂房内,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环境负责人鹤田健志表示:随着索尼在中国的运营水平不断深化,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就愈加重要。索尼(中国)有信心以创新的环保技术,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为中国的环境和谐积极努力,为索尼集团在2050年达成“环境零负荷”的长期愿景做出贡献。鹤田先生表示:索尼将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规划、采购、工厂、物流和回收循环等六个方面实现对环境的贡献,目标就是在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物流到服务的整个运营链中将对环境负荷降至最低。

社会经济体系本质上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资源的分配,二是资源的利用。在市场中,人们为了争夺资源而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会使环境更加恶化。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赚取利润,人们更希望企业能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环境和生态。而现实的环境管理状况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更缺乏有效的实施能力,或者是缺乏对外部压力的准确感知而迟迟不能采取行动,或者迫于舆论而仓促应对。[3]

现在,各国的环境保护已从关注解决终端问题逐步转为营造企业改变环境的驱动力,也就是通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导向的变革来谋取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赢”。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制定了规章660余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00余项。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的违规风险增大。作为环境保护主要监督者的政府,不但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条例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对于一些“绿色企业”还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优惠融资贷款等措施。例如,我国政府对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或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企业,从一开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利润分配,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享受某种优惠政策;对于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设施,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尽快收回投资。企业必须明确环境的重要性,将环境因素纳入其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中,加强环境财务的建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起初是用于减少和最终消除生产过程中导致不能达到生产规范要求的种种缺陷,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目前已经更多的用于环境问题上。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业绩的财务管理体系。树立环境管理的良好形象,以增加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环境风险及资金成本。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如图1所示。

4 人本管理、环境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内、外环境中,通过有效地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好各项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性描述主要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和经济增加值(EVA)最大化等。每一种理财目标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企业对利润目标的追求是坚定不移的,一方面是资本的内在本性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外在的竞争压力所迫。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考虑了财务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忽略了人力和环境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如图2所示。

4.1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性”化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本管理”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 或“文化人” 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形成企业财务管理的高度“人道”。

财务管理从形式上看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而财务活动的本质则是财务关系,财务关系深层次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人的活动。因此,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时就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财务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 从公司组织机构看,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决策机构包括股东大会和监事会,这些机构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诱导性力量,从而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大家自觉的行动的新型财务管理理念或方略。

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人性”目标。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既是财务管理实施者,又是财务管理成果的受益者。 在财务范畴内涉及人的所有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充分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才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4.2 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资本范围扩大,资本结构改变,知识资本地位上升,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企业各种要素的地位也随之改变。财务管理目标由“最大化”转为“多元化”。

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与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要使企业发展与其财务管理所处的内外环境保持积极的动态平衡和协调运作,企业的理财目标要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财务管理主体都会站在自身的立场上,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财务资本虽然是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知识资本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趋势要求将知识资本纳入其中,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资本收益。

4.3 财务管理目标的“价值”化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包括筹资、投资、分配等活动,企业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创造的经济组织,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途径人手,建立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体系,所以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在价值角度的再现。

哥本哈根商学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理查德·诺曼和法国顶尖商学院管理学与人力资源学教授拉菲尔·拉米雷兹在《从价值链到价值星系:设计互动战略》一文中指出:“更多的是,成功的公司不仅仅是增加价值,它们重新发明价值。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分析的重心,并非只界定某特定产业或企业,而是必须聚焦于创造价值的系统(thevalue-creatingsystem)本身。”

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必须得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有自身的优势。

4.4 财务管理目标的“责任”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关系到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而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一定程度上则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迈克尔·波特指出,由于不少企业把商业运作与社会责任相隔离,企业在社会责任行动中的收获也很少。即便对于已经把社会责任与环境因素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领先企业,同样需要把可持续愿景与日常商业实践相融合。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考虑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的履行必须以企业正常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企业社会责任应上升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地位。

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营利性组织发展到具有社会使命感的企业公民。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改善公司所处的环境,有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避免政府的管制,从而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乃至全社会必将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企业信誉等的重要指标。

5 结束语

人本管理、环境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制胜之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全球化财务理念,着眼于世界市场。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人力资本、环境管理最优化和财务资本管理效用最大化,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管理,追求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维福论环境管理中行政合同的适用[EB/OL].(2008—04-09)[2011-01-21].http://www.civillaw.com.cn/

[2]田雪峰.环境管理会计作用探析[EB/OL].笑哈哈论文网,2010.

[3]施星辉.绿色平衡计分卡[J].商业价值,2009(10).

[4]綦建红,周洁琼.跨国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

[5]李烨,李飞.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6]柴秀波,王爱民.以人为本内涵新探[J].理论探索,2007(6).

[7]付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0(10).

篇3: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它把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当成机器人,通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强调管理者要制定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规范,来加强对员工的法规管理,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保护组织的利益和引导员工为其工作,用金钱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物本管理的积极方面就在于它将以往那种分散的劳动力,通过组织化、程序化的管理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其消极方面就是在一定的角度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或叫柔性管理,就是指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去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从而达成管理目标。它认为人除经济利益以外,还有许多社会性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创造机会或平台让他们获得各种需要满足,让他们参与管理,提倡以集体奖励制度为主,不主张个人奖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①组织即人,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②组织为人,“造物之前先造人”;③组织靠人,组织要靠人去决策、靠人去经营才能达成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达组织与协调、教育与激励调动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它消极方面是,人是被动而非自动接受管理,仍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人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当管理者用人不当时易导致人力资源的破坏性。

心本管理,就是指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心,让员工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主动工作,以达成管理目标。心本管理的特点是攻心为上,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治人者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者必先争心。”心本管理的積极方面是通过沟通、教育与激励触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让人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建立起相同的价值观、社会观标准,由于使用同样的标准看问题,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集团中有责任的成员,就不会再感觉外在的强迫,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局限性就是只有当组织创建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真正团队时心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物本管理重在对人的控制,人本管理重在对人的尊重,但要激发人的潜能更强调心灵的外在感动,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内心自觉(详细见表1)。即通过心本管理达到人力资源的自动化。中国人人懂兵法、会使计谋,但带员工如带兵,要让他们自觉自动自发不容易。《孙子兵法》有三个特征:①以人为中心,掌握人性;②以水为榜样,模拟学习;③以中为标准,力求和谐。强调管理要治心、治力、治变、治气,强迫只能解决单个或短期小问题,长期强迫无用,且越强迫越反抗,管理最高境界是让员工自觉自愿,心甘情愿服从于团队的目标,忠实执行职责。如风与太阳比赛,看谁能让人自动脱衣服,人自动脱衣你就省力了。这也符合哲学观点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趋势:结合

物本管理告诉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员工工作有标准,管理监督、检查与考评有依据。过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出了问题首先找人的麻烦,处理几个人以后管理制度不变,下次照样出同样的问题;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出了问题先找制度及管理上的问题,关键是制度管理上堵漏洞,当制度管理上没有问题后,再去检查人的问题。人本管理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关注员工最切身的利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组织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心本管理告诉我们要让人打心眼里服你、敬你、爱你,死心踏地跟随你,攻心才是上策。

篇4:进库管理

提高决策层本身工作的规范化和计划性, 绩效是层层分解的, 高层没有明确目标, 中层基层班组自然茫然, 当然中层有也可实施, 只是功效减半;改善 (明晰) 管理层次的逻辑关系, 从而减少单位 (部门) 摩擦, 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这一点在国有企业是历史难题) , 事事明晰责任单位责任人, 时限目标和内容样样清楚, 你想错都难, 更别说争权夺利了;让所有员工肩上都有担子, 适时有事做, 事事有目标,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像个篮子可以装很多东西, 但是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KPI) 分解是核心的核心, 这个线条就是编织篮子的竹藤, 而层层分解的指标就是各个层次员工的具体工作;疏通员工职业发展渠道, 通过绩效测评, 好的 (升、奖、委以重任) , 差的 (降、罚、再培训、降低要求和薪酬甚至淘汰)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有言在先、目标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都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内容, 而绩效管理的长期推进 (真心实意地坚持不懈地) , 恰恰能实现这些东西。

2 有关绩效管理方案的制作

2.1 有关绩效管理流程的介绍

通畅一个绩效管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制定一个有关绩效的目标; (2) 有关消防安全的管理者与责任人应该与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3) 通过做笔记等方式记录每个员工的表现, 进而形成一个文档记录。 (4) 在年终时要对绩效进行评估。 (5) 有关绩效管理的系统在不断提高。

2.2 需要有关消防的安全管理人的肯定与支持

有关消防安全的管理人员应该大力支持并鼓励实施绩效管理, 还要与相关管理人员就绩效管理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沟通好并积极参与其中, 逐步落实工作中对绩效管理的应用与实施。

2.3 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是怎样管理绩效的

部门管理人员作为消防绩效管理中的主题, 对整个管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其不仅要对公司的整个体系等负责, 更要对下属的员工负责。因此, 实施这种管理前,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统一所有人的思想,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一个领军者的角色, 运用自己的权利做好一切统筹工作, 也要明确自己的义务所在,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绩效管理的负责人员真正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了, 绩效管理才有可能完成预期工作, 朝着最开始设计的方向进行, 有关的企业管理才能得到实施。有关的部门负责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按管理主题来划分, 绩效管理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激励型绩效管理, 侧重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比较适用于成长期的企业;另一类是管控型绩效管理, 侧重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 比较适用于成熟期的企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考核方式, 其核心都应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 而不应在指标的得分上斤斤计较。

在绩效管理解决方案方面, 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根据绩效管理理论研发的比较成熟的绩效管理系统和解决方案, 比如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奇迹众成软件有限公司研发的超级绩算机系统, 有效运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 组建了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体系。

2.3.1 有关合作的伙伴。

部门负责人与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是绩效管理创新所在, 是实现消防绩效目标的保证, 它将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与员工的关系统一到绩效上来。在消防绩效的问题上, 管理者与员工的目标是一致的, 管理者的消防绩效则是通过员工的消防绩效体现, 所以, 员工消防绩效的提高即是管理者消防绩效的提高。

2.3.2 对辅导员的工作。

绩效目标制定以后, 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帮助员工实现目标的问题。在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与员工保持及时、真诚的沟通, 持续不断地辅导员工完成消防工作提升业绩, 经常就如何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如何开展消防宣传、如何开展消防演练、如何提高扑救火灾的技能、如何保证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等问题对员工进行辅导, 提高员工的消防绩效能力。

2.3.3 对记录员的工作。

在绩效管理方面,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那就是不存在意外原则, 意思就是当年终考核时, 员工和管理者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不该出现分歧。要顺其自然的进行工作, 员工以及其管理者之间应该对绩效考核的内容和形式看法相同。

3 消防绩效管理的实现

3.1 出具绩效管理计划书

消防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工作进行有效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 对于绩效的管理工作需要拿出规范的计划书, 并可以通过和责任人员的沟通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责任人认识到绩效管理的好处, 取得责任人的支持, 并让其参与其中, 出任绩效管理负责人。

3.2 建立一个绩效管理的团队

如何统一意见, 进行有效地实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能只靠培训来达成共识。根据有关经验来讲, 绩效管理在一定得项目里, 组建一个团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消防安全的负责人、管理人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负责人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消防绩效管理的人员, 然后进行组织落实等工作, 不仅要就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更要制定出解决方案, 将具体项目落实好。在成立起团队, 我们要将管理的角色赋予给每一个人, 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加深理解, 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依照最初建设的规划书, 进行统一的明确, 严格按照规定行事, 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

3.3 对组建出来的团队进行统一的培训与管理

对一个团队进行管理和培养,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意识进行统一, 因为意识支配行动。因此, 对组建出来的团队进行整体培训是项目中举足轻重的一项内容。对消防进行绩效管理对相关负责人的要求很严格, 不仅要懂得对绩效的理念同时要非常熟练其工作流程。鉴于对消防的管理不仅是其制定方案的创始人也是实施其组织的人员。所以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团队整体的开会研究, 抑或是请权威的团队专家进行讲座, 对其进行理念方法等的渗透, 来达到对绩效管理的目的, 保证其在管理方面的进步。

3.4 对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行明确

理性的看待有关消防方面的战略性问题对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改善其方式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解决公司管理层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对这个观点的争取把握在于要将企业的眼光长远化, 不能只着手眼前, 被利益蒙蔽, 对绩效管理的考核要实行周期化管理, 周期要尽可能的缩短, 将其不断完善。

摘要: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以达到改善公司绩效的效果。在企业的消防管理工作中, 如果将绩效管理引入其中, 可以再消防管理中实现对方案、角色分配以及消防绩效管理的有效运行起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对策研究,建筑消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第61号令,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01.

篇5: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人文管理

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2、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教师的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性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镇教委举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3、要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在不言之中调动起来。

4、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推动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其次是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二、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创设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广大教师经常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教师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

2、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阅读增加智慧,阅读增加精彩,阅读使人摆脱平庸。尤其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发展,因此,要鼓励教师多读教育杂志,教学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广大教师穿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信息时代,使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动态变化。

3、精心设计,认真教研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每周大教研及小教研时间,积极开展有实效性地教研活动。强调同伴互助,推动共同提高,为教师搭建学习、研讨、提高的平台。

4、 潜心书写,增强内化效果

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四、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篇6:进库管理

关键词:实体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

一、实体管理发展阶段和其各方面特点

在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发展还未兴起之时,我国档案管理处于档案实体管理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档案工作的基础与重点都是基于档案实体来展开的。与此同时档案学界也同样将理论研究投向于档案实体的研究,各方面的理论探讨以及研究都是围绕这一话题论述开来的。在档案学界我们将这一发展阶段的名称定义为实体管理。

1. 管理工作的基础:

实体原件的管控。档案实体原件就是我们日常档案工作中所常见的文件实体形式、实物实体形式、声像档案实体形式等,其特点是档案的内容与其载体的合一性,日常档案工作常常是以静态放入档案室来管控为主。纵观古今,古代历朝历代都有管理档案的场所和部门,诸如汉朝的兰台等,它们各自均有其所属的档案整理和管理方法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档案工作也逐渐发展起来,渐渐有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时档案工作也有了固定的环节步骤——“档案工作6环节论”,档案在各部门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实体保管、编制目录与统计以及利用等环节[1]13。在档案学界中有声音认为,档案的信息开发工作应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支分支,但是此时的档案部门认为档案工作不能离开实体的支撑,因为档案实体是信息开发、传递以及共享、服务工作等的坚实基础。

2. 技术支持:

人工手工化管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档案管理都还未借助到计算机等工具,基本上还都是档案人员用自己的双手来完成一系列工作的,诸如: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编制目录与统计等工作。档案的保管、保护等重点工作采用的为物理手段,和当前我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相比,显得极其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渐渐引入国内,计算机成为辅助档案工作的重要工具,录入检索等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但是在绝大多数功能上还是不太健全,较原始落后与单一。

3. 理论方面拓展:

以档案实体为重点展开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档案学界所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围绕的都是档案实体进行的,诸如档案收集、实体整理分类编号、实体鉴定、保管等工作。在历朝历代的演变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良、提升基本上所沿用都是以往档案部门、档案人员的工作经验。档案学的发展是由“8000麻袋事件”源起的,在最初的档案工作发展之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史料档案整理规范体系,这也给之后档案整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二、三十年代之初,对于档案事业、档案工作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研究,研究的理论较浅,那时还未形成系统的学说[2]34。我国四、五十年代时,国内已经出现一大批档案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著作书籍,这标志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轮廓已经开始渐渐形成,但是此时所研究的领域大多在政府机关,研究的重点也同样是实体档案,没能将研究视野放到更宽层次的档案类目之中。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档案事业也随伴着起步。此时档案学所研究的理论领域不仅仅关注于档案实体管理,同样关注到其分类编号、收集保管、编史修志、利用统计等方面。

4. 价值体现:

史料、凭证价值。档案是社会各组织或个人对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所留存下来的记录,其与历史本身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再现历史和还原历史是档案属性之一,一些档案学者撰文中写道,我们走进库房打开档案盒掀开案卷之时,我们也便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历史也便呈现于眼前。准确来说,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我们国家档案的价值体现的仅仅是史料方面的价值。档案管理部门在史志部门体制之中,古代之时档案部门也是由史志部门负责,并且档案的记录、管理工作是由史官来担任和负责,这也说明了当时公众对档案所体现的史料价值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的改变,人们渐渐发现档案不仅能体现出史料之价值,同样也可以作为凭证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之所需,这时档案的凭证价值也便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成立独立的档案部门、开展档案教育、投资档案事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这也是档案价值转变得到认可的表现。

二、信息管理发展阶段和其各方面特点

20世纪70、8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络技术传入我国,信息论、通信工程、系统控制论等在国内的兴起。随着这些技术被档案工作者应用到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刚刚进入档案管理领域便方显才能、大展拳脚,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管理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之产生的。载体和信息内容的可分离性、突破物理距离以及局限性、物本体概念的弱化、对信息内容直接进行管理,分类,鉴定,保管,利用等,这些都是信息管理所具有的特点。

1. 管理工作的基础:

信息内容的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对于档案的利用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档案实体,对于档案的信息内容同样有着更多的需求。对于信息内容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一次信息文献上,二次文献信息的开发也日趋增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档案工作的6环节论到八、九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8环节论,增加2个环节为档案的检索、编辑与研究,都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信息内容。20世纪末期,国家档案局推出一系列信息管理与加工的政策,整理工作上提出“优化检索工作,加深信息内容的开发”的号召。自打2000年以后我国档案整理工作,从以卷为单位变为以件为整理单位,种种迹象都表明国家对于档案工作中实体管理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将目光更多投向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与服务上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所需,编辑与研究工作纵向研究愈发深远。

2. 技术支持:

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至档案管理工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信息技术风靡全球,随之也涌入国内,档案部门、档案人员将其应用到传统档案管理领域,手工化的管理方式渐渐被现代化技术管理方式所取代。通过互联网络以及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可以实现在线归档,在线管理、鉴定等一系列工作[3]27。同样对于之前纸质文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其扫描,然后通过档案信息系统挂接于其上,实现信息共享服务等。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档案信息管理及利用,便突破了物理局限性、远距离、层层签字审批,为检索管理利用等工作大大提供便利。但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永久读取、安全性便成为档案部门与档案人头疼的事情了。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信息化工作被列入议事日程,各行各业均响应信息化工作,档案部门也积极开展。国家档案局于2002年初出台了全国档案事业档案信息化规划工作纲要,文中倡导沿海、中东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期发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积攒经验以起到示范与带头的作用。

3. 理论方面拓展:

以档案信息内容和实体双重方面重点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档案理论研究从围绕实体研究转向以档案实体和信息内容并重来展开研究,双重方面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依托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重点实现如何使实体档案更好的管理。另一面则是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采用当前所有的技术来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优化档案组织机构、实现档案价值。开展档案信息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将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4. 价值体现:

档案信息属性。档案是社会组织在所属社会背景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档案中所记录的信息内容反映着记录事件的面貌,其信息属性则可见一斑。档案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内容的原始性,当前信息社会,人们对于档案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其本质属性的内容原始性,更多的是对于利用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内容,和信息属性要求逐渐提高[4]14。当前档案学界不仅仅研究基础理论,对于档案中信息属性与信息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三、档案知识管理发展阶段和其各方面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知识管理的话题也随之摆在我们面前,当然档案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也成为档案部门、档案人员面对的新命题。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当前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要财富,档案知识管理也将排入各个行业领导的议事日程。

1. 管理工作的基础:

对档案知识信息元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档案实体、信息管理,已经跨越到档案知识信息元的管理。通过对单位档案知识信息元的细加工、深层次技术处理与挖掘、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与服务体系,来满足用户对档案知识单元的内容需求。从而使档案部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站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存储与创造财富”。档案学界所提到的“新来源观”的特点则是档案知识管理时代的新特征。档案的收集不再是以实体来源为依据,而依据文件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背景等因素。同样,鉴定工作不再以主题内容、时间、来源部门等因素考虑保管期限,而是结合部门职能、社会大背景等因素来综合考量所给予期限[5]25。从此档案人员的身份也将发生转变,由原来的档案保管人员转变成档案知识的开发者与提供者。

2. 技术支持:

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后盾。档案知识管理是将档案信息内容中的知识元重新组配、深层次挖掘来满足利用用户的知识需求,达到这个标准必须是以多种现代技术为支撑的,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从当前知识管理应用领域来看,我们所能用到的技术包含有:在档案信息采集阶段所能用到的如数据挖掘、知识仓库等,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层面能用到的如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流等技术方法,在用户利用阶段所能用到的如大数据搜索技术、知识定位等技术。可以肯定地说,档案知识管理必然要以各种现代化技术作为依托,现代化技术是实现档案知识管理不可若缺的手段。

3. 理论方面拓展:

知识单元的共享与服务搭建。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档案的知识管理成为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新命题。这就要求档案学界要开展进行新的理论研究,其研究的理论范围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也要求对传统的档案理论之思路予以拓宽,不能僵化走老路。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之侧重点,即为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组培、共享,对隐性知识进行大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关联性搭配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为知识服务奠定理论基础。当前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开展大量研发,机关处室政务电子文件背景下进行知识管理研究,虽然现阶段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成果不是很显著,但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档案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创造出累累硕果。

4. 价值体现:

档案知识属性价值之体现。档案是对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活动、历史变迁的记录,在各种各样的记录形式之中无不体现着知识的身影。档案价值之知识属性的体现早在先前档案学界就有这样的声音,那时仅仅是一种声音,而非是一种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传统的档案学理论是基于对档案实体所展开的一系列理论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档案学界将目光投向了信息资源管理形式下的知识挖掘、管理等方面,对于档案的知识属性、知识价值也明确了要重新进行审视。不难看出在未来的时期中档案学界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档案知识管理领域,同样这也会使得理论研究更多会偏向知识管理。

档案管理发展阶段从实体管理、信息管理到知识之管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基础工作重点、技术要求、理论研究方向以及价值取向等。档案的实体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坚实基础,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跃进的必经之路,知识管理则是时代赋予档案发展的鲜明写照。如同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一样。虽然在发展阶段上有这样的趋势,但是在具体概念、理论运行、具体实施均做的不完善、不到位。但笔者相信,我们全社会的档案部门、档案人员动起干劲将现代化技术手段与现代档案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档案知识管理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深层次挖掘档案知识信息构建一个知识共享与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郭亚军.数字档案馆实施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13(6).

[2]滑安莉.浅淡文书档案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07(4).

[3]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9).

[4]任越,曹玉.知识管理中档案价值的重新发现[J].档案学通讯,2012(5).

上一篇:关于贵州的精选下一篇:零部件测绘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