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

2024-04-13

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精选8篇)

篇1: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

甲方:(肇事方)身份证号码: 乙方:(受害方)身份证号码: 丙方(调解方或见证方)

一、交通事故基本情况

(一)事故概况及责任认定

(二)本次事故造成人伤损失和财产损失费用如下: 人伤损失:

财产损失:

上述费用共计元。

二、双方协商情况

双方协商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经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中心支公司主持调解,各方当事

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因本次事故产生的费用,甲方自愿赔偿乙方共计

元,该款项履行后,甲方自愿按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中心支公司核定后费用共计元,支付到甲方账

户,账号:开户

行。

(二)各方当事人就本次事故保险公司不予赔付的项目及金额自

愿放弃赔偿,对赔款金额、赔款支付方式及支付对象无任何纠纷

与异议。

三、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一)、以上损害赔偿金由甲方现场一次性向乙方支付元(大写:)。

(二)、乙方及委托代理人、成年家属在领取此笔款项时应

当向甲方出具一次性损害赔偿金总额元的收条,乙方及委托

代理人、成年家属必须在收条落款处亲笔签名按手印,收条原件

留存于丙方处。

四、法律效力与违约责任

(一)、乙方应配合甲方提供其保险公司必需的理赔材料,如因

乙方不提供保险公司理赔必需的理赔单证而导致实际赔款减少

或导致不能按时拿到赔款的情况由乙方自行负责。

(二)、、乙方同意就此次交通事故做一次性结案,双方按此协

议履行完毕后,此案就此了结。

(三)、乙方自愿放弃其他索赔权利及相关诉权,如以后就该次

交通事故赔偿再产生任何后续费用均与甲方无涉,由乙方自行

负担。

(四)、本协议书一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五、其他事项:

(一)、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按手印)之日起生效。

(二)、本协议共三页,一式三份,当事人各持一份,调解

人持一份,三份均是协议正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盖章(手印):联系电话:

乙方签字盖章(手印):联系电话:

丙方签字盖章:

济南中心支公司理赔经理:

日期: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凭证

今收到因赔付的损害赔偿费共计人民币(大写)元。

收款人签名按手印:

付款人签名按手印:

主持调解人:

年月日

篇2: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

各类车险人伤协议调解案件操作要点

一、住院治疗期间人伤调解

(一)调解时机和条件

满足办法第六条适宜协议调解的案件类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人伤查勘人员应该加强跟踪,并应在伤者住院期间主动调解,避免久拖久治,浪费医疗资源,提高各方成本。

1、伤情已治疗稳定,没有必要继续住院治疗,但伤者拖延不肯出院的;

2、伤情已治疗稳定,没有必要继续住院治疗,并有伤残评定风险的;

3、伤情已治疗稳定,但因附带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住院以伤养病的;

4、伤情虽未完全治疗稳定,但已过急性期,伤者主动要求出院,并不会产生伤情扩大后果的;

5、手术后经过正常恢复期没有好转,伤者持续处于脑昏迷、全身瘫痪、植物人等状态,继续治疗意义不大的。

(二)调解操作要点

1、准确掌握伤者治疗情况,合理把握调解时机;

2、尽可能取得医护人员配合,婉转劝导伤者尽早出院,回归正常生活环境,告之滥用医疗可能产生身体机能、费用负担、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负面效果;

-1-

3、取得已有医疗诊断资料和费用凭据,作为案件的基本资料;

4、签订一次性结案的调解协议书,由被保险人、伤者或其近亲属、公司代表三方签字确认。

(三)重点关注内容

治疗期间调解,考虑适当承担后续治疗费,对已发生医疗费的审核,应结合提前调解使后续医疗、护理、误工费减少等因素,按照公平合理调解的原则综合把握;对于植物人、全身瘫痪等失去治疗意义的重伤员,涉及长期护理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等的,按照有利调解的原则合理确定;赔偿总费用超出保险责任限额的,可以按责任限额提前调解结案。

二、治疗间歇期人伤调解

(一)调解时机和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公司应主动调解,争取尽早结案。

1、伤者首次治疗出院,等待二次治疗的;

2、伤者首次治疗出院,正等待评残,且评残指征明确,可以预先确定评残等级的;

3、伤者首次治疗出院,正等待评残,虽评残界线模糊,但可以通过调解协商处理的。

(二)调解操作要点

1、准确掌握伤者治疗出院情况(有条件的,建议尽量陪同伤者办理出院手续),合理把握调解时机;

-2-

2、及早启动调解,避免代评残、代索赔等机构和人员对伤者的索赔误导;

3、面见伤者本人或其近亲属,当面了解赔偿要求;

4、对于指征明确的伤残评定,劝导伤者和客户不经评残程序,由公司与事故双方协商确认伤残等级。对于指征不明确的伤残评定,尽可能面见伤者本人取得证据资料;

5、劝导伤者及其近亲属建立时间成本观念,尽早处理,避免拖延处理产生其他不利后果;

6、关注出院后是否发生过本次车险事故之外的,导致伤情反复和费用扩大的摔跌、劳损、疾病等事件;

7、合理评定并承担二次治疗费用;

8、签订一次性结案的调解协议书,由被保险人、伤者或其近亲属、公司代表三方签字确认。

(三)重点关注内容

治疗间歇期进行调解,应考虑适当的二次治疗或者评残的赔 偿费用;对已发生医疗费的审核,应结合提前调解使后续医疗、护理、误工费减少等因素,按照公平合理调解的原则综合把握。

三、伤残案件调解

(一)调解时机和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在伤者住院期间或治疗结束后主动调 解,避免久拖提高赔付成本。

-3-

1、伤情稳定未评残,伤残可依据医疗及实际情况做出明确判断,无后续变化的;(如:截肢、椎体压缩性骨折、多肋骨折、器官缺失等)。

2、短期内评残,经审核鉴定结果合理,无恢复可能的。

3、评残虽不合理,但同意在合理伤残等级范畴内处理的。

(二)调解操作要点

1、详细掌握伤者伤情及愈后情况,准确判断伤残等级及费用合理性,合理把握调解时机,符合条件及时进行调解;

2、及早启动调解,避免代评残、代索赔等机构和人员对伤者的索赔误导;

3、对于指征明确的伤残评定,劝导伤者和客户不经评残程序,由公司与事故双方协商确认伤残等级。对于指征不明确的伤残评定,尽可能面见伤者本人取得证据资料。

4、伤者自行评残的,调查评残过程,重点关注评残真实性与合理性。

5、认真核实伤者和被抚养人身份、年龄、户籍、收入等情况,以及共同扶养人情况,如有疑义要及时提交调查。

6、签订一次性结案的调解协议书,由被保险人、伤者或其近亲属、公司代表三方签字确认。

(三)重点关注内容

了解事故经过及前期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判断鉴定时机是否 合理,排除部分评残时间过早(如:智力精神、功能等过早)、-4-

依据不充分及鉴定程序违规的案件;对于某些特殊的定残,需要确认鉴定机构是否具有该项目鉴定的资质,同时需提供有资质的专业医院(或专科医院)针对伤者做出的专业性鉴定结论(如智商测定、听力测试、精神障碍评定等)。

对于伤者自身原已存在残疾的交通事故伤残人员,应对其原劳动能力进行评定并结合交通事故损伤情况,对伤残评定的合理性予以确认,伤残金计算应以原劳动能力为基础。伤者自身疾病对伤残结论有影响的,应及时对其关联度(参与度)进行鉴定,以其结论确定伤残金的计算。

四、死亡案件调解

(一)调解时机和条件

受害人因保险事故死亡,事故责任已区分认定,丧葬事宜已 办妥的,公司应及早主动调解。

(二)调解操作要点

1、死亡原因清楚,事故责任和保险责任明确;

2、尽量在事故发生后3个月内启动调解程序;

3、查明死者身份、年龄、户籍、家庭情况和被抚养人生活来源情况;

4、签订一次性结案的调解协议书,由被保险人、死者近亲属授权人、公司代表三方签字确认。

(三)重点关注内容

主要考虑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5-

涉及死者户口性质、被抚养人数等情况的,按照公平合理调解的原则,结合当地情况把握调解尺度。

五、交警部门进行调解

(一)调解时机和条件

交警部门召集事故双方当事人进行赔偿调解时,公司参与调解,辅助客户和交警部门调解。

(二)操作要点

1、准确掌握案件,了解交警部门调解的通行做法、标准和尺度,并就我司的调解意见主动与交警部门沟通,了解交警部门的态度;

2、发现代索赔机构和人员参与的,尽量引导伤者正常调解,避免受到误导;

3、与伤者本人或其近亲属直接接触,当面了解赔偿要求;

4、关注医疗费用是否与在医院结算的实际费用相符合,避免医疗资料被伪造、变造;

5、伤者自行评残的,调查评残过程,重点关注评残真实性与合理性。

(三)重点关注内容

交警部门主持调解时,案件各项费用应已明确,调解时应按 公平合理调解原则,综合把握费用调解的尺度,重点考虑如果调 解不成发生诉讼,将面临何种判决,以此来参考确定调解费用。

六、行业协会调处中心调解

(一)调解时机和条件

-6-

公司内部和辅助交警部门均无法达成调解时,公司应积极引 导客户至当地行协调处中心进行调解。

(二)操作要点

1、准确掌握案件,熟悉把握当地监管机构调解政策、标准和尺度。

2、根据前期不同环节调解过程中伤者的诉求,合理确定调解方案。

3、就我司调解方案中的调解标准及依据等,积极与调处中心其他调解员进行沟通,力争取得认可。

4、对于客户直接至当地调处中心进行调解的,须面见伤者本人或其近亲属,当面了解赔偿要求。

5、对于调处中心已达成调解协议,且调解金额与我司调解方案偏差不大的,尽快予以认可通过。

(三)重点关注内容

监管机构组织调解的,调解时应按公平合理调解原则,综合 把握费用调解的尺度,重点考虑如果调解不成发生诉讼,将面临 何种判决,以此来参考确定调解费用。

七、人伤诉讼案件调解(参见太保产发〔2012〕142号车险人伤理赔调解案件工作指引(暂行)的相关规定执行)

(一)调解案件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无疑议

案件进行调解的前提就是案件本身的真实性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对于部分案件根据防渗漏系统或者案件处理人员经验判

-7-

断为存疑案件,但实际并未取证到相关证据或者已经无法调查,经过合议也可以作为调解案件进行处理。

2、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案件中发生的事故必须属于是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否则,就够不成保险责任,调解就无从谈起。

3、无确实证据证明事故属于合同责任免除范围

整个事故中不存在有证据证明的符合合同约定的责任除外事由,否则,就属于拒赔案件,案件应当按照正常拒赔流程处理,即使客户或者三者对此存在不同看法或者纠纷,也必须通过正常诉讼等救济途径进行相关处理。

4、损失项目确定,仅对金额存在争议

保险事故中的损失项目明确,仅对于项目中涉及到金额存在着争议,如核损金额、扣减金额等。

5、属于其他情形,涉及诉讼且可能导致不可预估风险的 部分地区法院自行规定了所谓审判指引,如部分中院甚至基层法院的会议纪要。虽然该类指引存在可能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情况,但是在目前我国司法环境下,司法救济作为民事纠纷中最终救济途径,机构不遵照执行无疑将面临法律风险。

(二)调解案件的类型

1、说明义务存在瑕疵

《保险法》第十七条: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

-8-

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

此类案件,在调解前必须调取投保书原件,确认我司是否在说明义务中存在瑕疵。如果我司存在未准确履行说明义务或者投保书根本就没有投保人的有效签名,调解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积极调取相关补救证据,如该投保人往年在我司的投保书;另一方面,在调解中注意谈判技巧,积极引导对方当事人不在投保书签名上过多纠缠。

2、条款的理解不一致

《保险法》第三十条 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即所谓的“疑义利益解释原则”。

此原则的适用的前提是,在一个合理的、理性的人看来,用尽《合同法》规定的通常解释方法(即文义解释、整体解释、习惯解释等)后,仍然无法消除合同条款疑义的,且还有两种以上合理解释的,才可以运用疑义利益解释原则。

3、被保险人违反危险增加通知义务

《保险法》第五十二条: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9-

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同。保险人解除合同的,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未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4、违反出险通知义务

《保险法》第二十一条: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的,保险人对无法确定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5、其他拒赔理由不充分或证据存在瑕疵的案件

对于案件存疑,或者发现可能存在除外责任事由的情况,但并无确切证据,或者虽有证据,但此类证据本身存在证明力不够或者证据形式有问题等。此类案件因为客户或者对方当事人本身心里了解此情况,在调解中需要据理力争,一方面打击其主张力度,另一方面也为谈判中争取到有利结果创造氛围。

(三)调解时机和条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公司应主动调解:

1、交警部门和监管机构调解不成,案件有较大的诉讼可能性,且诉讼赢面不大;

2、已实际提起诉讼或仲裁,尚未开庭审理,可以主动联系对方进行调解;

-10-

3、案件已诉讼或仲裁,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公司配合法庭、仲裁庭进行当庭或庭外调解;

4、案件已判决或裁决,但存在明显不合理内容,在执行过程中,公司可寻求与对方达成执行和解。

(四)调解操作要点

1、全面掌握案件情况,提出有利的案件证据,逐项分辨费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2、直接与伤亡人员或其近亲属接触,进行直接调解,尽量避免与代索赔人员谈判调解;

3、当庭调解的,出庭人员应在开庭前准备好调解底线方案,尽量配合当庭调解。因索赔证据送达不全等原因,导致无法 事先准备调解方案的,当场说明原因,改期调解。

4、发现伤亡人员将索赔权益转让给代索赔人的,明确予以提出,要求面见直接当事人;

5、了解主审法官对案件基本观点,通过证据展示、案件抗辩等引导法官采纳公司合理意见。

(五)重点关注内容

案件诉讼时,所有费用已明确,调解时应按公平合理调解原 则,综合把握费用调解的尺度,重点考虑如果调解不成发生诉讼,将面临何种判决,以此来参考确定调解费用。未经正常保险索赔,直接把公司列为当事人进行诉讼或仲裁的,应予抗辩,力争不承 担诉讼费。

篇3: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 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 经人民法院确认后, 终结诉讼程序的活动。[1]调解缺席程序简捷, 在法官的主持下, 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就民事争议通过自愿协商, 达成协议, 有利于快速解决矛盾, 彻底解决纠纷, 有利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民事调解制度在我国离婚案件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本是为了维护社会, 家庭稳定, 但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种种原因, 离婚案件中部分当事人反而利用调解制度传统虚构事实“恶意调解”, 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违背了法院调解的立法原义。这种“恶意调解”方式有损于法律的权威, 极易引发新的诉讼。

一、我国离婚调解制度之基本概况

我国新《婚姻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 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 调解无效, 应准予离婚。”也就是说, 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 调解是必经的法定程序, 如经调解夫妻无法和好, 且符合法定的离婚标准的, 应当准予离婚。可见, 我国婚姻法对婚姻、家庭稳定性价值高度重视, 而对离婚则作出否定价值判断, 因而离婚调解制度在婚姻法领域有其必要性。但因为感情破裂是法律规定的离婚标准, 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十分抽象、难以把握的。离婚案件中所有的争议事实几乎都发生在二人之间, 很难举证。而比较高明的虚假证据, 甚至会被法庭认为是有效证据, 很难做到最公平的判决。[2]因此部分离婚案件当事人利用此传统虚构事实“恶意调解”, 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违背了法院离婚调解制度的立法原义。

二、常见的离婚案件中“恶意调解”方式

1、一方伪造债务或与他人串通, 转移夫妻共同财产, 通过法院调解使之合法化, 损害另一方合法权益。如甲起诉乙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乙却出示法院调解书以证明夫妻共同财产已用于归还其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蹊跷的是, 该债权人恰好是乙的姐姐丙, 而丙是低保户, 家庭生活异常艰难, 根本无力出借10多万元。同时, 乙及其姐对借款金额、借款时间等情况的陈述也漏洞百出。因此, 甲认为乙出具的调解书系乙为转移或隐匿财产, 与他人虚构事实而形成的。

2、夫妻双方为逃避债务, 利用调解以转移夫妻共同财产。如张某与李某原为夫妻, 张某曾因欠款被法院判决归还王某50万元, 该债务一直没有清偿。后李某起诉至法院要求与张某离婚。审理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双方同意离婚, 李某携女儿居住双方自有的房屋内, 张某放弃房屋居住权, 也不要求房屋补贴款。事后王某提出异议, 法院对该案提起再审, 再审认为原离婚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张某为逃避所欠50万元债务的规避法律行为, 故撤销原离婚调解书中有关房屋的条款。王某的债务才得以清偿。

3、夫或妻一方当事人深喑法院调解的规律, 利用法官渴望以调解的心理, 也利用对方当事人急于实现自身利益的迫切要求, 一再要求对方当事人予以让步, 对方作出让步并达成调解协议后, 在执行阶段却拒不履行或消极履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 使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到损害。如王某 (男方) 与张某 (女方) 系夫妻关系, 因感情不和, 后经法院调解离婚, 在离婚前双方已申请得经济适用房一套。在调解离婚时, 张某为尽快离婚, 同意房屋归男方所有, 男方补偿女方6万元。事后, 男方拿调解书找到开发商, 要求退房, 开发商将该房屋款项退给了男方, 男方得款后拒不付款给女方。女方不得已申请执行, 但男方却避而不见, 坚决不履行调解书, 致使女方权益受损。

三、离婚案件中“恶意调解”得以成功之原因

1、从主观上讲, 当事人受不法、不当利益或非法目的驱动, 进行“恶意调解”是要冒一定法律风险的, 但“恶意调解”的法律风险往往小于当事人所追求的不法, 不当利益, 所以当事人才会铤而走险。同时, 有的离婚案件当事人诉讼诚信缺失, 不是通过调解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是违背诚信原则, 恶意串通编造虚假事实, 以调解作为获取非法和不当利益的手段。

2、从客观上讲, 现行调解制度在制度上、内容审查上、救济途经上, 惩戒措施上都有缺损, 给“恶意调解”留下了钻漏洞的机会。

(1) 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缺损。在现有诉讼体制下, 调解法官对于双方虚构事实因为一方的自认, 无需也无法进行审查, 当事人极易利用自认规则实现“恶意调解”形式的合法化。只要一方认可对方的证据或诉讼请求, 法官就无需也无法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因此当事人可以轻易利用“认可”的方式, 在“合法调解”的外衣下, 实现他们的不当利益。[3]

(2) 内容的合法性难以审查。在“恶意调解”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上, 婚姻法及司法解释规定, 于婚姻存续期间所形成的债务, 除有证据证明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外, 应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实践中, 夫妻一方通常串通与其有特殊身份关系的他人“恶意调解”, 损害夫妻另一方的利益。在当事人形式要件皆具备的情况下, 法官很难审查其内容是否合法, 是否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3) 救济途经难以行使。调解书一旦发生法律效力, 其纠错程序只有申诉, 救济途经的狭窄也是当事人“恶意调解”的重要原因。民诉法规定只有当事人才可申请再审, 而案外第三人、检查机关无权提请再审。[4]

(4) 缺乏严厉的惩罚措施。我国法律对“恶意调解”行为缺乏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而“恶意调解”得逞后, 利益受损者也致使启动再审程序撤销法院确认的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当事人却不会得到其他惩罚。因此, 当事人很容易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恶意调解”。

四、离婚案件中“恶意调解“的防范对策

1、完善法院调解制度。我们应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 积极探索诉讼调解的规则。在法院内部, 将经过查证属实的有“恶意调解”行为的当事人列入黑名单。法官对已列入黑名单当事人所涉案件的调解应严格把关, 加大审查力度, 注重事实清楚, 是非分明。

2、加强对调解合法性的审查。对离婚案件之共同财产、共同债务、个人财产及个人义务等应规定在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 案件事实已基本查清后才能进行调解。

3、增加对离婚案件中“恶意调解”救济途经。放宽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 将生效的民事调解书纳入民诉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同时鉴于当前法律对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范围规定过窄, 容易导致当事人利用调解恶意串通达成合意以谋取不当利益。建议将“他人间诉讼之结果, 自己之权利将被侵害之情形”也视为有独立请求全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理由。[5]

篇4: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

一、当事人本人是否到庭,由委托代理人参与调解的,其特别授权是否真实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条、《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3条的规定,法院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双方当事人原则上都应出庭,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解,但必要时可以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当事人不能出庭而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调解的,必须有当事人的特别授权。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调解,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

如张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张某申诉说,律师给法院出具的授权委托书上签名不是其亲笔签写,开庭调解时他本人被安排在旁听庭上不让发言,民事调解书也未体现出他对后期治疗费的主张。检察机关经审查查明,张某案中,在当事人已经到庭的情况下,法院调解未征求其意见,未让其在调解笔录上签字,而依据当事人已提出异议的授权委托书让律师代为参加调解,事后达成的协议内容也违背了当事人本人意愿,故法院调解活动违背了调解自愿原则。

二、诉争标的物是否为共有物,标的物为共有物的调解案件是否追加其他共有人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

如李某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李某持开发商为原告、其儿子为被告的民事调解书到检察机关申诉,反映诉争的房屋是其父子二人共同购买,该房屋购买后由其本人居住,该房出现质量问题后一直是其本人与开发商协商处理。但开发商起诉时只起诉了其儿子,法院也没有追加他本人为被告,他本人在本案整个诉讼和调解过程中始终未能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其子因经常到外地工作,对案件进展情况并不了解,民事调解书回避了当时诉争的维修问题。

检察机关经调查查明,房屋产权所有证记载该房屋所有权人为李某本人,而非其子,共有方式为按份共有。该房出现质量问题后一直是李某与开发商协商处理,多份协议书也均是李某签署,李某不仅是房屋共有人,而且是居住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第58条的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法院对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未通知参加诉讼,审判程序违法,调解违背自愿合法原则,经检察委员会研究,建议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

三、调解书是否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代收人是否为当事人指定的人

前述张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民事调解书没有直接送达当事人张某本人,而是由委托代理人签收。张某是在调解书生效半年后,才知道自己的案子已经调解结案,经到法院索要调解书后才了解到调解书内容的。

因为调解应当自始至终贯彻自愿原则,对于调解书的送达,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作了特别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91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4条、第91条的规定,调解书应当送达当事人本人,不能强行送达,不适用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的方式,一般也不适用邮寄送达和有关单位转交。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张某和赵某不存在因故不能签收的情形,法院却让委托代理人签收调解书,没有将调解书送达当事人本人,调解书送达方式违反法律规定,应予依法监督纠正。

篇5:信访复查复核案件调解协议书

申请人:(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

住所(联系地址)

委托代理人:(姓名)住所(联系地址)被复查或复核机关:(名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委托代理人:(姓名)住所(联系地址)

申请人因不服被复查或复核机关作出的,向本机关申请信访复查或复核,本机关依法已予受理。

申请人请求:。

申请人称:。

被复查或复核机关意见:。

本机关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达成如下协议:。

本调解协议一式 份,当事人各执一份,向信访复查 复核机构提交一份。

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

年 月 日

被复查或复核机关:(盖章)

年 月 日

篇6:实施人伤案件全面管控

来源: 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时间: 2010-02-04 20:32

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规范,车险恶性竞争情况得到有效缓解,业界开始回归理性,积极探索车险盈利能力建设思路和扭转亏损的具体措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基层一线理赔管理人员视角,结合笔者所在人保财险四川资阳市分公司,实施人伤案件管理经验,分析车险理赔现行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探讨解决途径,以为行业共

同破解当前车险业务经营不佳难题提供一些思路。

笔者认为,造成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经营亏损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车险业务发展方式进入低价格、高成本时代,导致车险业务质量急剧下降;二是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各家财险公司重业务发展、轻理赔管理现象十分突出,放宽条件以理赔促展业、理赔换保费、超额赔付现象屡见不鲜;三是第三者人伤赔付法律环境迅速变化,使车险人伤案件赔偿标准

大幅度提高。

当前行业车险理赔管控

主要方式

目前,保险行业车险理赔管控基本沿用传统管理方式管理,且各家公司管控重点都基本

集中在车辆损失和三者财产损失。

(一)机构设置上。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公司将车险查勘、定损委托或转包给中介机构办理,公司只负责核损、核赔外,绝大多数财产保险公司都设置了车险理赔管理部或理赔中心,由专职车险理赔人员负责车险查勘、定损、核损、核赔和理算赔款。

(二)制度措施上。由于受保险公司规模、人员、资金实力等限制,目前各家公司车险

管控制度措施上各有不同,但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采取分级授权方式管理。二是采取集中核损、核赔、理算,如平安等公司,采取分级授权核损、核赔;如人保等公司,以及一些规模较小公司采取的基本全部下放车险理赔管理权限等方式。三是专业管理与兼职管理相结合。据笔者了解,目前规模较大的多数保险公司都设置专门机构、专职理赔队伍对车险理赔实行专业化管理,也有少数公司因条件限制实

行车险、非车险混合管理。

(三)技术手段上。目前人保、平安、太保等大型公司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在查勘、定损、核损、核赔以及后台监督管控上技术手段相对先进。如人保等多家公司目前实施的换

件材料询、报价平台系统,以及固定或移动定损监控系统使用等。

现行法律法规对车险盈利能力建设的影响

目前,规范和影响车险理赔经营效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新《保险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但上述法律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更加完善。

一是法律风险更加复杂化。如交强险诉讼主体问题,交强险、商业三者险竞合情况下的赔偿金支付问题,交通事故赔偿同命同价争论、精神抚慰金赔偿顺序、无证驾驶、醉酒驾驶

交强险是否免责等若干法律问题尚未厘清。

二是法律风险更加多元化。如交强险甚至商业车险过去保险公司与事故被侵权方基本没有的诉讼案件迅速增多,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加剧,以及伴随而来的保险公司与

法院裁判公正性质疑等矛盾日益显现。

三是法律风险更加系统化。由于机动车保险是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业务占比最大的险种,一般占各家财险公司至少70%以上甚至更多。可以讲车险业务经营好坏将直接影响财险公司经济效益好坏和生死存亡。而基于法律风险复杂化和多元化,不难看出由于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对车险盈利能力影响最大的人伤案件理赔管理、流程管控、经营效益的影响既是空

前的,更是全方位的。

当前车险人伤案件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车险人伤案件赔款总量占比越来越高。

从人保财险四川资阳市分公司近5年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5月1日后,由于第三者人伤赔付标准大幅度提升,以及近年来不断上涨的高额检查和医疗费用等,导致行业车险人伤案件费用不到5年整体赔偿标准几乎翻了一番,并且平均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行业车险人伤(死亡)费用目前整体已占车险赔款总量70%左右。

(二)当前行业车险理赔管理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

当前行业车险理赔管理无论从机构设置、制度设计还是技术手段等总体情况,仍停留在对车损及财产损失管控,现实理赔工作中各公司经常以80%左右的人力物力去管理仅占

30%左右赔款比重的车损和物损,而却以不到20%的投入去管理赔款比重高达70%的人伤

案件,其管控能力和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三)车险人伤案件问题和漏洞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按照传统车险理赔管理思维和模式,过去长期认为理赔水分主要在车辆定损和财产损失确定等问题上,所以现行管理模式大多侧重于车辆定损监督和物损处置。而与之反差极大的是车险人伤案件,由于人力物力不足以及传统管理习惯,基本上疏于管理和监控。即使目前部分公司对人伤案件进行了医疗费用事后审核和住院伤员医疗跟踪措施,不仅挂一漏万、顾此失彼而且整体控制效果不佳。如对人伤案件诊疗费用管控问题,目前行业多数采取的办法是依据保险条款规定进行审核扣减,但该措施对发生费用较大的诉讼案件基本无效,因为法院多以被侵权人无法控制其发生等理由予以否定。再就如交通事故伤亡人员身份问题、伤残评定、误工费用标准掌握等弄虚作假问题十分严重,而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对有关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却多为形式审查,缺乏有效措施及手段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合理性等进行实质审查。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行业车险理赔管理无论从机构设置、制度设计、技术手段还是重视程度等都基本上停留在车损及财产损失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上徘徊,而在法律环境急

剧变化后,对车险盈利能力影响最大的人伤案件管理上是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

资阳人保车险人伤案件管理模式简介

今年,人保财险资阳市分公司出台了《资阳市分公司车险人伤案件全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车险人伤案件实行从报立案、现场查勘、医疗、伤残过程

跟踪、死亡伤残复核、调解诉讼、理算结案全流程强化管理。

(一)报、立案环节管理。

公司接到客户车险含有伤人(包括死亡)报案后,在了解基本信息基础上,还详细了解受伤(死亡)人员数量、伤(亡)情况、伤亡人员性别、年龄、救治医院等并记录在案后及

时调度各公司查勘定损或医疗跟踪人员现场处理。

(二)现场查勘(或)医疗跟踪环节管理。

基层公司接到95518服务专线现场查勘调度后,现场理赔人员在处理好车辆、财产损失基础上应根据95518提供的人员伤亡信息,再次向肇事驾驶员、被保险人及有关事故当事人核实事故伤亡情况。对已经送往医院抢救的伤员在第一时间及时赶往医院了解或医疗跟

踪。

严格对辖区内出险并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伤员进行医疗过程跟踪。并在理赔系统中及时

录入,后续跟踪结合前期估损情况适时进行估损调整。

(三)伤残评定环节管理。

对资阳辖内交通事故受伤人员通过医疗跟踪估计达到或可能要评残的(要见人、见伤),各公司医疗跟踪人员应告知被保险人或伤者提前通知公司,各支公司应将须鉴定的人伤案件

事先报市分公司审核并同意,到市分公司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

(四)调解、诉讼案件环节管理。

对调解、诉讼案件严格按照分公司车险人伤案件全面管理办法严格审核把关,完善相关工作和手续。对诉讼案件涉及医疗费用扣减的,尽量在开庭前获取伤者费用清单并提交医疗

审核岗审核。

(五)医疗审核、理算、审批等环节管理。

各公司单证收集岗收到客户、涉及人伤(死亡)案件诉讼案件资料后,按规定将案件及时移交医疗审核岗进行全面审核。医疗审核岗人员严格按照条款规定和《资阳市分公司医疗

篇7:人伤案件调解协议书

中国法院网讯 6日,云南省大关县人民法院民二庭审理了一起请求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纠纷的案件,经法官耐心调解,被告自愿履行了人民调解协议书所确认的给付义务。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后,该院审

结的首例请求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纠纷的案件。

原告与被告之父邱某某同居生活六年,同居期间,原告以邱某某的名义先后到信用社存款9次共存人民币14100元。2007年邱某某因病去世后,原告与邱某某之女即(被告)因上述存款分配发生纠纷,经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原、被告自愿达成如下协议:存入信用社的14100元由原告享受4600元,被告享有9500元。双方签字确认后,被告并未按照所达成的协议履行给付义务,导致原告诉至法院,请求被告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法律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本案原告的诉讼请求符合上述规定。据此,审判人员在庭前多次给原、被告双方做工作,庭审中又耐心细致的主持双方进行调解,并向被告讲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指

出其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违法性。

最终,被告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过错,同时原告也作了一定让步,被告自愿给付了原告

篇8:商事案件中调解的实务状况分析

一、调解的渊源和历史发展

众所周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中, 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 特别是儒家的法律文化, 是一种“无讼”的世界, 追求的也是“无讼”的和谐观。孔子云: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在孔子眼中, 无讼师一种在崇尚自然、情理、自治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调解正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追求自然秩序和谐的理想, 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以和为贵”, 对于古代诉讼纠纷中的处理方式中, 调纷止争, 注定在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中, 以调解来解决纠纷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调解的方式多种多样, 依主持者身份的不同, 可分为民间自行调解、宗族调解、乡治调解和州府调解等几种形式。[1]

早在西周时期, 我国就有了调解制度的记载。据《周礼地官》记载, 西周设有“调人”这一官职, 其职能是“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 专门复杂调解事务。[2]秦汉王朝承袭西周、春秋战国各时期的传统规定, 继续“以两造禁民讼”。[3]统治者在职权设置方面让调解落到实处, 秦朝统治时期设“乡啬夫”一职以听讼, 负有调解息讼的责任, 在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如乡、亭、里, 虽然没有审判权, 但可以调解民事争颂。[4]隋唐时期, 一些退休离职的官员, 充当了调解员之角。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威望和良好的信誉, 百姓对他们很是信赖, 往往不会去官府来诉讼, 而是直接找他们来进行调解, 说明了息讼和善调的风气。宋朝时, 调解有了明确的规定, 调解正好具有这样的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共处的功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 调解在宋朝被称为“和对”。[5]元朝更有人提出处理民事争议“宜徐不宜亟, 宜宽不宜猛, 徐则或悟其非, 猛则益滋其恶, 下其里中开喻之, 斯得休矣”的策略, 对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应先以理喻之, 次而以法治之, 并将调解息讼作为为官的一种政绩。[6]调解在明朝被称为“调处”, 包括民间调处和官府调处, 明朝还设有“申明庭”, 要进行民事纠纷, 必须先要进行民间调解。至清朝时, 儒家文化与法制的相融和一直延续, “息讼”、“无讼”成为了上至统治者的领导, 下至老百姓的选择, 调解制度也日趋制度化和完善化。由此可见, 我国的调解制度根深蒂固, 调解意识也是自古就渗透到百姓的诉讼当中, 并一直延续下来, 不断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 无论对于国外还是我国, 调解均是一项重要诉讼解决纠纷方式。且近年来, 在建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 我国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诉讼调解, 亦称法院调解或司法调解, 即民事诉讼中的调解, 是指当事人双方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 就民事权益争议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调解达成的调解书具有着与判决书一样的效力, 均可以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商事纠纷案件是指平等主体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在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事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主体是指依商事法规定参加商事活动,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商行为, 即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的营业性的行为。因此商人固有的追求利益目的和商行为固有的个性决定了商事纠纷具有了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的特点。

二、商事案件中运用调解的独特性分析

(一) 商事案件中主体的独特

商事案件纠纷涉及的主体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商人从事商事交易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经济效益, 即营利。商人追求利益,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承认并保障商人追求利益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要求。当商人因为他人损害自己的利益行为而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损, 此时作为一个经济人, 商人大部分会拿起法律武器,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他人危害。商人提起诉讼, 这一诉讼就是商事案件。调解在商事诉讼中不仅发挥着寻求和谐和公平的效果, 其更追求自由和效率。调解成功意味着商主体的原被告均达到其目的, 如果调解不成, 打不成合议, 原被告更愿意通过理性的, 强制性的法院判决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商事主体打官司一般是“求财不求气”, 如果法院调解协议他们能达成合议, 商事主体是很愿意调解的。

(二) 商事案件的独特专业性

正是因为商事案件在诉讼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方面, 并且现代化商事行为分工也越来越专业, 越来越细化。现代商法根据各种上市行为在市场上的功能进一步细分为:制造商、销售商、证券商、期货商、租赁商、信托商、担保商、保险商、广告商、代理商、咨询商以及其它各种服务商。[7]这些商事行为的细分, 就要求法院在进行调解时针对不同案件所涉及的不同商行为运用不同及灵活的调解方法和策略来进行。商行为涉及到各个行业, 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如果法院在调解的时候, 抓住商事案件这一特点, 在调解之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了解商事案件的专业知识, 这样便于在调解中发挥效用, 灵活运用调解策略。

(三) 商事案件的数量较大, 并呈复杂多样性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一方面由于当事人诉讼觉悟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运用法律来解决纠纷;一方面由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市场越来越发达, 商事主体在市场中活动频繁, 其参与市场活动的机会越多, 就意味着风险就会越大, 由此产生的纠纷自然就会很多, 所以近年来, 法院所立的商事案件也成不断上升的状态, 并且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众多。保险、证券、票据、期货、企业改制、破产和公司诉讼等案件, 在民商事案件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这些案件大多属于疑难、复杂的案件, 政策性强, 法律适用难, 我国法律有些规定还不健全, 仍存在漏洞或者缺陷, 审理这些案件, 对于法院来说较难判决, 如果运用了调解, 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合议, 对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来说, 是一件极有利之事。

三、商事案件的调解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司法实务中商事案件的调解情况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调解若干规定》的规定, 调解贯穿于诉讼始终, 人民法院对受理的第一审、第二审和再审民事案件, 可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 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进行调解。随着人民法院收案数量的增加, 机械性的判决使得信访压力相应增大。国外ADR运动的兴起也让我们得到有益启示, 各地法院在积极地尝试各种调解模式。诉前调解就是其中一种模式, 上海许多法院就实施了由立案庭的法官先进行调解, 开始在立案庭推行诉前调解制度, 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予以固定。在当事人递交诉状后、法院正式受理前, 立案庭立案合议庭法官根据纠纷性质、胜诉的可能性以及执行难度等情况, 告知当事人进行诉讼的风险及成本并询问当事人意见, 在取得当事人同意后再与对方当事人进行沟通调解, 不因追求调解率而强制调解、违法调解;同时法院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严格审查, 防止当事人利用调解恶意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司法实务中, 民事案件调解与商事案件调解的成功率是有所区别的, 民事案件的调解成功率远远高于商事案件。然后案件进入一审程序, 法官在庭审中进行调解, 其调解成功率仍是较低。

(二) 司法实务中商事案件中的调解情况的原因分析

根据商事案件纠纷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与普通民事纠纷相比, 商事案件的调解成功率较低, 调解难度较大, 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 公告案件较多, 被告找不到, 下落不明。

商事案件的商主体很多是公司、企事业单位, 如果被告是公司、企事业单位, 其公司已倒闭或者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原告公司在庭审前均未察觉, 或者虽然察觉但是莫可奈何, 再起诉至法院, 就会导致被告送达不了, 案件称为公告案件, 案件无法进行调解。

2. 当事人自身经营状况影响调解情况。

在审判实践中, 由于企业经营不善, 无力承担债权人的债务, 被债权人告上法庭, 这种情况在实践中经常出现, 所以就算被告有心调解, 也是有心无力, 而原告也因为多次追要, 已产生厌倦心理, 被告又立马拿不出钱款来还与原告。因此, 原告往往为了防止被告利用调解来拖延还款实践, 又怕被告在审判后一走了知, 到时候什么都拿不到, 原告一般都不愿调解, 要求法院进行判决, 不愿在调解上花时间与精力进行协商。而且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出于向自己的上级给与一个尽快地答复, 也会不愿调解, 尽快得到判决书进行执行。

3. 案件争议较大, 双方态度强硬, 无法达成和解。

还有些商事案件, 涉及数额往往较大, 案件争议过大, 双方态度均很强硬, 对对方情绪的抵触很大, 这样法官们在进行调解的时候, 双方比较难达成合意。

4. 财产保全与否影响调解成功与否。

财产保全是原告为了防止将来做出的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时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财产保全。如果财产保全的结果是肯定的, 被告的帐户内资金被冻结, 或者其它财产被查封, 一方面原告就拥有了一定的期待权, 心里就有底, 诉讼后能实际拿到钱款;一方面被告的财产被保全起来, 既影响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 又影响其在市场上的商业信誉, 所以在案件审理中原被告较难在法官的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 反之, 如果财产保全没有成功, 原被告对调解都不会有太大的希望, 会希望通过法院判决来解决纠纷。

5. 律师在背后起一定反作用。

由于商事案件的专业性和涉及法Finance (CumulativetyNO.462) 律关系复杂性, 商主体往往会聘请律师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一方面可节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一方面也避免自己在诉讼中由于对法律的了解不全错失了让自己胜诉的机会。所以商事案件中律师很重要, 其对案件的调解成功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些律师作为代理人, 只享有一般代理权的权限, 而调解是属于特殊代理权的范围, 所以其要同意调解, 还需要回去征求案件当事人的意见, 而在这个过程中, 就会发生很多变数, 调解的成功率就很难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商事案件涉及的数额较大, 这个数额和律师的收入是有关系的, 判决的数额越多律师最后拿到的酬劳就会越多。而调解往往是原被告双方均做出让步, 因此原告需要做出一定的利益牺牲才能得到调解成功, 而这个放弃就导致了律师费用的减少, 所以律师在案件调解中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所得, 不愿与被告进行调解, 也会想方设法说服自己的当事人不要调解。所以律师在当事人背后所起的作用也是影响商事案件调解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司法建议和改革措施

商事案件作为法院受理案件的一大来源, 对商事案件的处理对于诉讼很重要, 而法院调解的方法和策略对商事案件的圆满处理, 得到原被告双方的满意极其重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的调解制度, 通过借鉴和移植, 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民实际情况, 为了能够自如的应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案件, 法院调解制度应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下面笔者总结出几条司法建议和改革措施, 希望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在商事案件中使调解发挥重大作用, 有效率和公平和谐的解决商事纠纷。

(一) 把握商事案件的特点, 灵活运用调解方法和策略

根据本文中上述分析, 法官在调解的时候应当充分的了解商事案件诉讼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 灵活运用调解方法。例如:使用设身处地法, 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要明确知道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情况以及案件事实, 一方面要保持司法中立, 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一想, 商事案件的主体是商主体, 其在市场中参与商业活动, 最大的目的也是最终极的目的即是利益最大化, 其不是为了诉讼而诉讼, 是为了利而进行诉讼, 所以办案法官要站在这个角度上, 不仅对案件进行全面通透了解, 还要了解双方当事人打官司“求得是什么”, 要知道打官司的当事人是“商人”。如果遇到调解陷入僵局的情况下, 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因为商事案件涉及利益较大, 在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 可能当事人双方谈得时候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调解陷入僵局。此时法官在法庭中可以让其中一方先出去, 对另一方单独进行探后, 这样既可以缓和现场气氛, 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又可以与当事人深谈, 让当事人说出为何不同意对方的调解意见, 因为没有其中一方在场的情况下, 另一方就有可能与法官说出其不同意对方调解意见的原因,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法官在了解之后, 便于及时调解自己的调解策略。

(二) 既要尊重调解自愿与合法, 不能强迫当事人, 又要防止久调不决, 使得调解拖延

调解虽然有着迅速、便利的解决纠纷的优势, 但是我国民诉法规定必须要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进行, 不能强迫当事人, 法官不能为了追求调解率给当事人施加压力, 让当事人迫于无奈达成调解协议, 这样做就失去了调解的真正意义了。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这一手段, 无故拖延时间, 法官如果在调解中任由此中情况发生的话, 势必会使另一方当事人认为法院偏向于其拖延方, 对法院失去信任, 不愿调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及时判决, 不要造成久调不决。

(三) 创新调解衔接机制, 着力减少涉诉信访案件数量

法院要积极地创新调解衔接机制, 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解决纠纷机制。例如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等非俗的调解组织之间的联系, 使得诉讼调解与外部调解结合, 包括设立专门的调解室、设立调解衔接工作站点, 选聘专门的调解员来进行接待和工作, 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一些重大疑难的商事案件或者涉及金额较大或法律关系较复杂的案件, 可由庭长、分管院长或院长介入案件中来, 进行调解, 一方面显示了法院对案件的重视, 一方面当事人可能从心理上看领导出面, 关心自己的事情, 可能对调解态度较好, 可以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四) 要善于总结调解方法, 不断提高法官自己的调解方法和技巧

法院里一些年轻法官, 办案经验较浅, 可能对于一些商事案件的特点把握的不够精准, 在组织调解的时候经验不足, 可能在对原被告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时候就没有运用自如, 使得调解不能成功。所以法院可以组织相关人员, 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 对一些办案年数较高, 经验较丰富的法官, 尤其是在案件调解上成功率较高的法官, 可以让他们做专门的讲座, 或者作为培训老师对年轻法官进行培训, 或者对他们进行访问做调查, 将他们的调解技巧和经验编写出来, 发与其它法官来去学习和运用。另外法官还不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 例如心理学, 要懂得揣摩当事人心中所想, 能随机应变的变幻调解方法和技巧来达到调解成功。

摘要: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发展, 调解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在经济活动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 经济纠纷也逐渐增多, 商事案件纠纷也逐渐增多, 调解制度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法, 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商事纠纷的调解中, 调解制度可分为人民调解制度、法院调解制度、商事调解制度, 本文笔者主要探讨法院在商事审判案件中运用调解方法和调解策略, 即讨论法院调解制度, 其对于商事案件的处理实务状况分析。

关键词:调解,实务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志先.诉讼调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3—24.

[2]许东伟.浅析我国古代调解制度[J].商业文化, 2011 (5) .

[3]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6.

[4]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6.

[5]李祖军.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7.

[6]宋朝武.调解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36.

上一篇:孔孟论学语文教案下一篇:载酒,载酒王安石,载酒的意思,载酒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