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解协议书

2024-05-09

交通调解协议书(共14篇)

篇1:交通调解协议书

甲方:李辉,男、汉族、1982年12月2月出生,住本市 区 街号

乙方:张杰,男,汉族,1974年3月21日生,住本市回族区 楼号

20xx年3月21日19时左右,李辉在市区解放大道由西向东行走过横线道时,张杰驾驶轿车沿解放大道由北向南行驶时与过横道口的李辉相撞,造成李辉受伤的交通事故。经公安交警部门事故认定,张杰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李辉不负事故责任。李辉受伤后经医院住院治疗10天,花去医疗费7000元,双方在赔偿数额上发生争议,于20xx年4月15日,向交通事故调解中心申请调解,中心受理后于当月16日进行调解,经中心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1、 由张杰一次性向李辉一次性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共计8300元

2、

3、 赔偿方式和期限:20xx年4月18日上午在调解中心一次付清 李辉收到上述赔偿金后,自愿放弃追究张杰一切责任的权利,双方就此次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已解决完毕,今后双方互不追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

4、

5、 本协议经双方自愿调解达成,一经签订不得反悔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调解中心存档一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乙方:

20xx年4月16日

篇2:交通调解协议书

委托代理人:

乙方:

*年*月*日,甲方***在***市*******发生交通事故后死亡,交警怀疑此事可能与乙方有关系,但尚未定论。

另外,甲方***平时喜欢喝酒,出事故之前给家里说过,因找不到合适工作心情不好,甲方觉得事故发生也可能与***本人有关。

基于以上两点,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乙方考虑到甲方年事已高,且家庭困难,出于善意愿意一次性提供人民币***万元的困难帮助款,如事后交管部门确定此交通事故与自己有关,则该困难帮助款转化为全部应赔偿款项。

甲方同意接受该困难帮助款,不论日后发生何种情况,甲方不再向乙方另行索赔。

该困难帮助款分两次给付,在本协议签字时给***万元,离开***市时给剩余的款项。

2、该帮助款包括医疗费、抢救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等各种费用。

3、在乙方支付上述帮助款后,甲方保证今后绝不以任何形式就此事再向乙方要求各种名义补助、补偿等等费用,后续事宜及费用均由甲方自行处理和承担。

4、在甲方收到上述帮助款后,此事处理即告终结,双方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以后因此事衍生结果亦由甲方自行承担,乙方对此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5、在甲方收到上述帮助款后,保证不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向乙方主张权利,不再追究乙方的一切责任。

甲方希望司法机关对乙方从轻、减轻处理,不要追求乙方的一切责任。

6、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之结果,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现,双方签字之日为本协议生效之时。

7、本协议甲乙双方已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完全明白本协议内容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均对此表示理解并尊重本协议所达成目的,甲乙双方对此处理结果完全同意。

篇3:交通调解协议书

为加大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解决力度, 发挥联合调解的职能优势, 建立了津南区交通事故联合调解工作中心。通过阶段运行, 部分较复杂的交通事故信访案件成功化解, 凸显了调解对于信访案件的解决力度, 验证了人民调解工作是解决信访案件的良方。

建立“五有”工作机制, 将信访案件的解决导向系统引入科学轨道

(一) 有专业的接访团人员

由交警津南支队工作人员、调解中心负责同志、接报民警、调解员、律师等组成的交通事故信访接待小组, 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共同接访。交警人员为信访当事人审查、解答行政程序上的疑问;律师帮助当事人分析、理清其信访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并在必要的时候援助诉讼;调解员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抓住信访起因与争议焦点, 对案件进行深入调解, 安抚信访当事人的不满情绪, 使其愿意将信访案件转化为一般案件来调解解决。信访接待小组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信访当事人予以接待, 有利于信访当事人放下戒备心理, 积极配合调解, 并能更大限度地利用三方职能范围的互补, 进一步在信访案件的化解上取得成效。

(二) 有专门的带队领导

在交通事故信访援助调解机制设立的同时, 交警津南支队负责同志及相关单位领导在调解中心设立了交通事故信访接待日, 体现了交通事故信访援助调解机制既具有第三方接访的身份优势, 又具备第一方身份接访的高效、直接, 通过平时的接访, 将确定的属于信访范畴的案件, 集中预约在交通事故信访接待日进行接待, 让当事人把信访诉求直接反映领导, 使相关领导了解案情, 加大解决力度, 尽快给当事人予以答复, 使案件快速得到解决, 从而缩短了信访纠纷处理时限, 节约了信访成本, 使信访案件的解决更加高效。

(三) 有完备的资料储备

交通事故信访调解工作中心从案件接待、来访登记、案情分析、诉前调解、援助诉讼、结案签订协议、判决书送达、结案备案登记到回访调查、报表统计、档案装订等都建立起系统的登记、记录工作制度, 将工作分工具体落实到个人, 使每一起信访案件从开始到结案都有据可查, 为记录和分析津南区交通事故信访案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

(四) 有妥当的化解方法

交通事故信访调解采用解释、调解、诉讼三结合方法, 对前来调解的信访案件逐个分析、研究。对有不合理诉求的信访当事人利用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予以说服教育, 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分析、解释, 理清不明之处, 让其自己认识到误区所在, 进而自愿放弃不合理的信访诉求;对于确定信访诉求合法合理的案件, 接访小组会及时与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及被访部门沟通联系, 将双方约到调解中心, 让他们面对面将诉求点明、将事实说清, 接访小组以第三方的身份通过调解的方式将双方矛盾予以化解;对通过调解确实难以解决的案件, 中心会联合法律援助中心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援助律师代理向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法律程序为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同时, 中心实行与检察院的无缝衔接, 将信访所涉及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直接递交津南区检察院立案处理。

(五) 有严格的回访机制

信访案件结案后, 调解中心定期对结案的信访当事人进行回访巡查, 了解对结案调解处理的满意程度。对于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解决的案件, 了解理赔是否完毕, 让当事人对中心信访接待工作评分, 以便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加以完善。对于通过解释、教育后放弃不合理诉求的信访当事人, 了解在调解后是否真正清楚自己诉求的不合理之处, 以探查、确定其是否已真正打消信访念头。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再访、再诉案件的发生, 更大限度地将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中心。

发挥信访调解、援助、诉讼机制的“三个优势”, 更大限度地加大案件的解决力度

(一) 为政府信访部门减轻压力

将交通事故信访案件集中在交通事故信访调解工作中心处理, 促进了交通事故信访案件集中、专业和快速解决, 缓解和减轻区信访部门的工作压力, 也为信访案件多元解决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借鉴经验, 开办各类专项联合信访调解机构, 实现全区大接待、大化解模式, 分流政府信访部门工作, 提高信访案件解决效率。

(二) 第三方的身份更能取得上访人员的信任

在信访案件中, 当事人的心理存在着一个共性, 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是因行政、执法等国家工作人员的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 并会有“官官相护”的偏颇认识, 因此即使是在信访部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 也会心存疑虑, 戒备心强。交通事故信访接待小组, 以类似于民间组织的第三方身份对信访当事人进行接访, 这使当事人能很快与接访人员建立信任关系, 愿意通过该渠道解决问题。在事故解决过程, 相关单位领导的参与能让信访当事人快速得到答复。在一些需通过诉讼解决的信访案件中, 调解中心协调法律援助中心为信访当事人提供免费援助诉讼, 帮其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同时节约信访成本, 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

(三) 专业律师参与接待

中心专门聘请律师为交通事故信访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 并参与案件的调解、诉讼工作。律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办案经验, 为当事人提供建议, 并从法律、道德及社会角度为当事人分析诉求的合理性、合法性, 有利于当事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法律界定的基础上可以获得的赔偿数额, 主动放弃无理要求, 最终使其心中的疑虑解除, 将案件成功化解。

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 各单位的紧密结合度尚需加强

联合调解工作中心自建立以来就以联合办公为特色, 进而能使交通事故的解决更加便捷、高效, 得到一站式的服务。作为调解中心新增加的一项职能, 交通事故信访调解援助诉讼机制理应顺承这种联合的优势。但由于试运行阶段未能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联系, 使部分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些甚至仍在搁置之中。因此, 调解中心计划在今年底召开联席会议, 通报一年来信访接待工作取得的成果, 完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相关职能分工, 努力协调各单位对信访接访工作的参与配合, 真正使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接待解决工作从点贯穿到线、从线横铺成面, 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 迈向“从有到优”的正轨。

(二) 人员吃紧待解决

交通事故信访接待站的成立, 使调解中心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人员紧张问题凸显。增加工作人员, 扩充人员编制, 是目前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调解中心将协调主管部门领导, 为调解中心增加配备工作人员, 把交通事故调解中心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更大限度地完善各项工作中的精细环节, 让调解中心工作得以健康有序运转。

(三) 积极推广新经验

篇4:行政调解研究——以交通纠纷为例

【关键词】行政调解;效益价值;协调机制

行政调解区别于其他调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必须在行政机关的主持下,没有相关机关作为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组织则不构成行政调解。如在交通纠纷中,如果仅是双方当事人自主协商赔偿,不报警,不用警方作为第三方参与纠纷的处理,那么就不属于行政调解解决相关纠纷的范畴,反之如果在双方自愿前提下,警方作为第三方勘验现场,划分责任,参与事件的解决则属于行政调解的范畴。

一、交通纠纷行政调解的规范分析

对处理交通事故而言,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主要的法律依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是2011年版的,该法自2003年颁布以来,2007年做出第一次修改,2011年是第二次修改。两处修改是与社会现实紧密切合的,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与空白性的特点,它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形都列举完善,只能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来逐步调整,使法律制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增加做某些违法行为的成本便可以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足够注意就可以减少相关社会利益的损害。

关于在什么前提下可以进行调解以及国家对调解制度使用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法律条文来解析:1、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发布《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联合通知》)(该法已经被废止)第一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2004年)第八十九条;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09年)第十七条规定;4、《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第七十四条

从以上四个法律条文的对比可以发现,在第一个法律条文中适用的是调解先行的策略,想要提起诉讼需要提交相关调解资料,没有调解的记录不可以提起诉讼;在第二个和第三个法律条文中都有“共同”二字,要求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共同请求调解,该方式才可以被使用;从第四个法律条文来看,对相关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自主选择处理方式,是调解还是诉讼,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法律条文的变化是国家对相关处理方式的倾向性调控。先调解再进行诉讼,这样可以缓解诉讼的压力。要求必须是双方共同请求才可以进行调解也是过于苛刻,试想在纠纷发生时,由于人的私欲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达成一致的调解意向很困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调解的适用空间,把更多的纠纷解决推向了法院,这样既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尽快恢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与前两种情况相比,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显得更人性化,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完全自愿,彰显了一种民主气息。字面理解的确是民主的体现,但该条文修改的初衷更多的是从公安机关的角度来审视现状,公安机关从事故发生到事故处理终结都介入,权力范围过宽,此条文的修改目的是缩减权力范围,但在这种情形下,公安机关有了更多推脱的空间。

二、交通纠纷行政调解的实证分析

从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1月到10月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26378起,造成87218人死亡、39175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0.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39097起,下降24.6%。宜昌市2007年到201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2007事故发生量为6258起,行政调解结案6085起,诉讼结案173起;2008年事故发生量为7331起,比2007年增长17.2%,行政调解结案7094起,诉讼结案237起;2009年事故发生量为8531起,比2008年增长16.4%,行政调解结案8193起,诉讼结案338起;2010年1到7月之间事故发生量为5811起,比2008年相关月份增长约17%,行政调解结案5497起,诉讼结案314起。川南某市公安局交警一大队2003年10月21日到11月20一个月的数据统计,该月共受理交通事故纠纷236起,当场调解93起,简易程序处理97起。湖南省某市某交警队,据相关人士两个月所作统计,该交警队处理的交通事故纠纷中,通过调解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纠纷占64.58%,其中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案件81起,该交警队按照普通程序调解成功的案件67起,调解成功率为82.72%。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行政调解在处理纠纷时被频繁使用,对解决纠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缓解了诉讼压力。试想如果这些事故都借助法院来处理,那么首先会给法院的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再者也会对当事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不便。立案难是公认的,但我们也可以看见改革的步伐,从今年5月1日起立案将实行立案登记制度,该制度的执行对立案难的问题应该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也期待这一问题的解决。其实立案只是开始,有限的司法资源仍不能满足当下庞大的交通纠纷形势,而且也会带来执行方面的问题,无论选择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矛盾,能拿得到手中的现实利益才是最真实的,只有一份有利益记载的判决书是不能彻底化解纠纷的。相应的,如果用行政调解来处理这些纠纷,可以彻底解决纠纷且便于履行,节约司法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发生事故是每个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但出现纠纷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拿到结果也是众望所归,这样也可以恢复正常生活轨道。

三、交通纠纷行政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由于行政调解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双方达成合意,既节约了当事人的物质成本,又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是符合利益主体需求的。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损害赔偿金额是先由保险公司在第三人强制责任险范围内赔偿,不足部分再由当事人自己承担,而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是由于双方达成的协议不具备强制执行力,所以保险公司一般是不与认可的,没有参与纠纷解决,没有行使辩论的权利,也就当然不会轻易做出赔偿。保险公司不赔偿,问题就会有回归到原点,又需要重新选择解决方式;发生纠纷,有责一方想要用最小的代价来解决,而需要被赔偿的一方又想得到最大限度的赔偿金,利益针锋相对,都不愿做出让步。交警在调解过程中一般都不会把双方的利益放在同一个层面,有责一方的利益时常被忽略;利用调解方式顺利解决纠纷的前提是各方竭诚合作,而现实是各方主体工作模式、利益层次、解决方法“各有特色”,协调合作的程度也只能是有限度的。

解决对策。增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建设多方联调体系;从立法方面来讲,国家应不断完善有关调解制度的规定,完善对调解主体的追责制度,建构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框架体系;公安部门依法对执行调解的具体追责方式做出规定,并进行有效监督;加强对交警协调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素养。尽量站在中间立场上做出分析评价,不做利益倒向,避免同情心泛滥;建立诉讼和调解相对接的运行机制,做好公安机关和法院之间工作的衔接,用统一的法律思想做出指导,协调运用行政调解与其他解决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行政调解有优越性,但并不表示一切纠纷都可以用该方式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汤怡.“大调解”背景下公安行政调解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高文玉.法制视野下的行政调解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陈永革,肖伟.行政调解:内涵界定、法理基础和应然价值[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

[4]左卫民,马静华.交通事故纠纷解决的行政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朱文飞.交通事故纠纷行政调解研究[D].湘潭大学,2014.

篇5:交通肇事调解协议书

甲方(肇事方):

乙方(受害方):

一、交通事故基本情况

1、事故经过:年月日,甲方驾驶车辆在将乙方撞伤。甲方将乙方送往医院救治,现人无大碍。现甲乙双方协商如下做为赔偿:

1、经双方确认,本次事故造成双方财产损失和人员伤残所需费用情况如下:

2、乙方受伤住院治疗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费、伙食补助费、交通费、住宿费、伤残补偿金、后续治疗费等共计¥:(小写):元整,由甲方支付。

3、以上费用赔付和签订本合同之日起,甲方不在负责乙方任何费用,日后乙方发生的一切后果,与甲方无关。乙方从此不在追究甲方任何责任。

二、本协议自协议各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签字后生效。

甲方(肇事方):

乙方(受伤方):

篇6:交通私下调解协议书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途中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以下是小编提供的交通事故处理调解协议书,一起来看看吧。

XX交通事故处理调解协议书一

甲方:

乙方:

*年*月*日,甲方骑摩托车不小心撞伤乙方后,甲方及时履行报警和救助义务,并支付了乙方就医、康复冶疗、生活补助、营养费、交通费护理费等费用共计人民币45000元,目前乙方要求甲方一次性解决,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及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并征得处理交通事故的大安交警同意,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乙双方依据交通事故处理的一般原则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人民币18000元。

二、在甲方支付人民币18000元后,乙方保证今后绝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就此事再向甲方要求各种名义补助、补偿等费用,后续事宜及费用均由乙方自行处理和承担。

三、在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人民币18000元后,此事处理即告终结,甲乙双方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乙方承诺不再提起任何与此事相关的诉讼和仲裁,也放弃向司法机关提起针对本协议的任何诉讼权利。以后因此事衍生结果亦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对此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四、本协议的所有条款均是双方共同协商议定,甲乙双方已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完全明白本协议内容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均对此表示理解并尊重本协议所达成目的,甲乙双方对此处理结果完全同意。

五、乙方在收取甲方一次性损害赔偿金时,必须同时将所有的医疗费用票据、病案材料、其他费用票据、各相关证件等全部交付给甲方,并保证票据材料的真实性,由此造成的甲方向保险公司索赔失败,乙方应双倍退还不实部分。在甲方向投保保险公司理赔时,乙方有义务协助甲方提供相关证件、票据等资料。

六、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的结果,并且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按手印后立即成立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交管部门存档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交管部门:

签字时间: 年 月 日

XX交通事故处理调解协议书二

甲方:

委托代理人:

乙方:

*年*月*日,甲方***在***市*******发生交通事故后死亡,交警怀疑此事可能与乙方有关系,但尚未定论。另外,甲方***平时喜欢喝酒,出事故之前给家里说过,因找不到合适工作心情不好,甲方觉得事故发生也可能与***本人有关。

基于以上两点,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乙方考虑到甲方年事已高,且家庭困难,出于善意愿意一次性提供人民币***万元的困难帮助款,如事后交管部门确定此交通事故与自己有关,则该困难帮助款转化为全部应赔偿款项。

甲方同意接受该困难帮助款,不论日后发生何种情况,甲方不再向乙方另行索赔。

该困难帮助款分两次给付,在本协议签字时给***万元,离开***市时给剩余的款项。

2、该帮助款包括医疗费、抢救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等各种费用。

3、在乙方支付上述帮助款后,甲方保证今后绝不以任何形式就此事再向乙方要求各种名义补助、补偿等等费用,后续事宜及费用均由甲方自行处理和承担。

4、在甲方收到上述帮助款后,此事处理即告终结,双方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以后因此事衍生结果亦由甲方自行承担,乙方对此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5、在甲方收到上述帮助款后,保证不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向乙方主张权利,不再追究乙方的一切责任。甲方希望司法机关对乙方从轻、减轻处理,不要追求乙方的一切责任。

6、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之结果,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现,双方签字之日为本协议生效之时。

7、本协议甲乙双方已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完全明白本协议内容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均对此表示理解并尊重本协议所达成目的,甲乙双方对此处理结果完全同意。

8、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交管部门存档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篇7:交通事故调解协议书

导语:小编为你整理交通事故调解协议书。

原告方:王某 谢某 黄甲 黄乙

被告方:陕县××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原告王某、谢某、黄甲、黄乙诉被告陕县××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案,经双方协商,已同意和解,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经原、被告双方协商确认,本案交通事故各项损害赔偿项目和费用为:死亡赔偿金元、原告谢某生活费元、原告黄甲生活费元、原告黄乙生活费元、丧葬费元、误工费387元、交通费8372元、住宿费1440元和货物运费损失XX元。上述费用共计为人民币壹拾叁万伍仟壹佰肆拾壹元肆角捌分整(小写:元)。

现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双方实际情况,原告方同意在上述所列损害赔偿费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核减,双方最终确定本案实际赔偿金额为人民币壹拾贰万贰仟整(小写:12XX元)。

二、上述损害赔偿费人民币壹拾贰万贰仟整(小写:12XX元)由乙方于本协议签订的同时一次性向甲方支付清结。

如被告方未能按照本条约定及时足额支付损害赔偿费,则原定核减部分将不予核减,仍须按人民币壹拾叁万伍仟壹佰肆拾壹元肆角捌分整(小写:元)支付原告方赔偿费用。

三、本案法院诉讼费由原、被告双方各承担50%。因诉讼费已由原告方在本案起诉时即已预交,被告方同意于本协议签订的同时将所需承担的诉讼费支付给原告方。

四、本协议经双方或其代理人签署后生效。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提交受诉人民法院备案一份。

甲 方(签字):

乙 方(盖章):陕县××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签字): 代理人(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甲方:

乙方:

对于XX年1月15日发生的交通事故,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自愿赔偿给乙方各项损失共计元人民币(包括已经支付的元)。

二、损失赔偿包括乙方的交通费、护理费、误工费、伙食住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后续治疗费、精神损失费、残疾赔偿金等各项损失赔偿。

三、本协议签定时,甲方须支付给乙方所剩余的元。

四、本协议所涉及的赔偿是一次性终结赔偿,甲方支付乙方费用后,今后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甲方主张任何权利,甲方不再负有任何赔偿责任。

五、本协议签订时,双方均是在自愿的情形下签订的,不存在任何重大误解或显示公平的情形,甲、乙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对于协议提出反悔。

六、在甲方赔偿乙方后,在甲方向保险公司理赔时,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和保险公司的工作,内容包括做伤残鉴定等等,如果因为乙方不配合甲方的工作造成了甲方不能向保险公司理赔时,乙方应当返还甲方应当由保险公司理赔的金额。

五、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

六、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经**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 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甲方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乙方负此事故的次要责任。甲乙双方****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主持调解,就甲方受交通事故伤害、乙方车辆损坏等损失自愿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现依据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对具体的赔偿事项和双方权利义务明确如下,双方须谨遵恪守:

一、甲乙双方在 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警 同志的主持下进行调解并达成协议,此协议的调解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是双方经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真实意思表示,双方在协议履行完毕后均不得反悔。同时双方郑重承诺放弃向司法机关、其他有权管理机关提起诉讼、仲裁等一切救济措施的权利。>>详情

交通事故私了协议书格式

在甲方赔偿乙方后,在甲方向保险公司理赔时,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和保险公司的工作,内容包括做伤残鉴定、提供所有票据等等,如果因为乙方不配合甲方的工作造成了甲方不能向保险公司理赔时,乙方应当返还相当于保险公司理赔给甲方的金额。

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

篇8:交通调解协议书

一、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机构的分析

(一) 立足法律层面,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审查主要是由审判庭担任, 突破审判和执行机构的限制。首先,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而言, 不管立足于何种理论, 它都是纠纷处理程序的类型, 甚至可以与诉讼程序实现平行地位。

(二) 其次,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目标而言, 私权争议借助诉外调解实现解决, 各个相机构都希望通过司法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确定, 避免争执的发生。

(三) 再次, 就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作用来看, 实现了对法院内外纠纷的有效处理形成机制, 有效减轻诉讼案件的压力。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的范围, 本质是终止纷争, 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运行的领域。执行权的本质是注重强制性, 以权利人的立场为前提。执行权与司法确认不存在共性。而立案工作, 是审判程序的一项, 本身不进行纠纷的处理。

二、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范围的介绍

司法确认制度的目的是给予调解协议以强制的执行能力, 立足司法确认程序的以及执行的相互衔接来分析, 需要对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进行全面审查。一旦有违法律或者不能显示自愿的原则, 就不具备可执行性。对于形式上的可执行性, 是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审查范围, 允许被修正和补充。对于不具备执行性的调解协议主要体现在:首先, 相关文书没有按照规范进行书写和制作。其次, 即使按照规范进行文书的制作, 但是, 在内容方面存在不明确性, 模糊概念存在。再次, 只是规定了调解的内容, 但是执行内容不清楚。第四, 规定了明确的调解内容, 到那时, 不具备执行的条件, 不应给予司法确认。

三、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执行依据的介绍

司法确认裁定是执行的主要依据, 地位更加恰当。首先, 司法确认裁定赋予调解协议以执行权, 调解协议不具备直接作为执行依据的能力。其次, 借助司法确认的程序, 实现调解的内容变为司法确认的内容, 其裁定书有权对其可执行性进行补充。第三, 调解协议作为执行依据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根据。第四, 一旦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撤销, 那么, 撤销的是司法确认裁定。

四、对执行法院相关内容的分析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管辖法院, 存在诸多解释和做法, 不尽一致。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 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执行法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由调解组织所在的地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管辖, 不进行协议管辖、级别和专属的问题。结合新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应当有出具裁定的基层法院抑或是被执行的地基层法院来执行, 不涉及协议、级别及专属管辖的问题。

五、对事后救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 对于执行程序中,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有误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违背自愿性的原则、调解尤为法律、当事人出现虚假、串通等情况, 违背相关机构的利益。在新的诉讼法中, 如果司法确认进入了执行的程序, 不执行救济的途径, 但是, 在执行中, 一旦发现错误, 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约束, 但是, 要探讨其与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 调解司法协议司法确认裁定不具有既判力。立足法理, 司法确认案件不存在审理、判断的实体法理关系, 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裁定没有形成裁判的积极效力, 也不具有消极效力。立足现实, 司法确认程序利益对抗不明显。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 司法确认申请之后, 一旦不合法规, 裁定驳回申请, 可以借助调解的方式进行协议的变更, 形成新的协议。

(三) 对于执行中发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错误的时候, 需要进行撤销, 主要发生在如下几种情况:法院发现确认出现错误, 进行主动撤销;但是人进行出具撤销申请;案外人进行撤销的申请;相关国家机构进行撤销的申请。

(四)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尚不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因此, 需要将其与救济途径进行相互协调。首先是与案外人异议制度进行有效协调;其次, 实现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配合;再次, 无效制度协议、诉请履行、变更等协议制度进行配合应用。

六、结语

综上, 司法确认程序是进行调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其程序的确认是实现调解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要对其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全面探讨审查机构、审查范围和执行依据, 对执行的法院进行明确, 与相关救济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在具体调解执行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形成专业化的水准, 借助司法程序确认, 加固调解协议的效力, 为其有力执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微娜.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篇9: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适用

关键词:司法确认;效力;救济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古语有云,识人多处是非多。人民调解制度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纠纷解决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它自产生以来就收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但是,一直以来,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缺乏法律保障,人民调解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2011年《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以立法的形式全面确立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为这一全新的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第二次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在第二编第十五章特别程序中新增“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给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提供了法律保障。经过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有助于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定纷止争功能。

所谓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是指矛盾双方当事人将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提交给法院申请审查,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真实合法有效的,出具法律文书确认其的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的制度。

限于本文篇幅,仅就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中争议较大的几点问题进行讨论。

一、调解协议的效力

现今学界对调解协议效力的界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①调解协议相当于民事合同。这是因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在人民调解协议的形成过程中,调解委员会只是帮助双方当事人形成了解决民事纠纷的合意,从根本上说,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在互相让步的基础上形成的解决相互间纠纷的合意。该观点与最高院在《关于审理涉及民事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相符,也是现今学界的主流观点。②调解协议的效力高于普通的民事合同,但是没有强制执行力。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应当被理解为区别并高于、强于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同时仍未具备与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和仲裁裁决书等同样的强制执行力。

《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同时也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调解协议在经过人民法院的司法确认后始具有强制执行力。这样的规定似乎是矛盾的。按照法条的理解,人民调解协议自达成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既然已经具备法律约束力,为什么还要经过司法确认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呢?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的明确界限在哪里?我国法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笔者认为,调解协议属于民事契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调解是一种民间解决纠纷的方式,负责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民间性的群众组织,并不是国家机构,其调解当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只是一种帮助双方当事人形成解决民事纠纷的合意。

二、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部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即由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但是,由于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庭均配有审判人员,因此我国并没有明确法院的哪个内设部门承担司法确认的职责。

在司法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由立案庭负责司法确认工作。但是,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立案庭的职权范围包括:对依法受理的各类案件进行登记、立案、排期、送达和审判流程管理及案件督办工作;依法审理管辖争议案件和公示催告案件;对不服本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提出各类申诉以及再审申请进行审查。显然,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并不在立案庭的职权范围之内。再者,根据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也就是说,人民法院视司法确认为简易程序,按照简易程序的处理方式,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应当在审判庭处理。

笔者认为,具体由法院的哪个内设部门负责司法确认应该由该程序的性质决定。根据民诉法修正案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属于非讼程序中的特别程序。非讼程序当然也是纠纷的处理程序之一,按照民诉法对非讼程序的受理规定,司法确认程序当然应由审判庭负责受理。再者,从司法确认程序的功能来看,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其初衷是希望避免已经解决的民事纠纷不要再起争执,这与审判权“定纷止争”的本旨相符,因此,由审判庭负责司法确认这项工作是最为合适的。

三、不予确认后的救济途径

根据民诉法的规定,法院认为调解协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其确认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变更原来的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虽然民诉法规定了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时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对法院作出不予确认行为的救济。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达成的解决民事纠纷的合意,该合意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所以,当法院不予确认该调解协议的效力时,应当给予当事人抗辩和救济的权利。

篇10:交通事故调解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就 年 月 日因乙方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将甲方致伤一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以下调解意见:

一、因乙方驾车致甲方腿部之损伤,甲方经在医院治疗,在甲方的一再坚持下,甲方与医院签订免责协议,现已治疗出院。

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乙方应赔偿甲方各项损失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康复费、后续治疗费等本次因乙方交通肇事甲方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共计元人民币。

三、乙方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 日内,一次性向甲方全部支付。

四、甲方收到乙方的上述人身损害赔偿费用后,不得以赔偿项目缺失、身体伤害严重、后续治疗发生其它并发症等所有理由,向乙方继续索要赔偿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索取赔偿。乙方不得以上述赔偿项目多、赔偿金额多等理由,向甲方索要赔偿费用。

五、甲方鉴于乙方在事故发生后能够积极给予赔偿,达成了本调解协议。故对乙方应承担的所有责任给予谅解,请求交通等执法部门

对乙方应付的责任给予从轻、减轻处罚,对可能判处的处罚不提出任何异议。

六、为保证这起交通案件的顺利进行,甲、乙双方保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3份,双方当事人各一份,执法部门一份。

甲方:

篇11:交通事故调解协议书

甲方委托代理人:

乙方(受害方):(自然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单λ或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或(系受害方之×)

乙方委托代理人:

丙方(调解方或见证方):××交警大队或(××人民调解委员会)

一、交通事故基本情况

(一)、事故经过:

___年_月_日,发生了___驾驶___车辆(车牌号为___)在____________·段和___驾驶___车辆(车牌号为___)相撞致______________的道·交通事故。后____交警队赶赴现场处理,制作了事故现场图,扣留了双方车辆以备进一步调查。

(二)、事故的前期处理:

事故发生后,甲方通过××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支付了乙方××元医疗费。

(三)、××交警队对该事故的认定:

××交警队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如下认定。______Υ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交通安全法》第__条第__款之规定,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应承担此事故的主要责任;___Υ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交通安全法》第__条第__款之规定,是发生事故的次要原因,应负此事故的次要责任;××___无责任。

二、双方协商情况

(一)、双方协商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

(二)、双方根据××交警队的事故认定,在××交警队的主持下进行调解,经过充分协商,按照合法、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原则达成本调解协议,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三)、本协议的所有条款均是双方共同协商议定,非合同法所指明的一方所制定的格式文本。

(四)、甲乙双方确认,本协议的达成û有受到胁迫、重大误解等因素的影响,不存在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的误解,是在完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

三、协议内容:

(一)、xxx年xx省人身损害赔偿基本数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2、xx省统计局xxx年3月2日公布的《xxx年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xx省x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

xx省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xx省xxx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794元;

xx省xxx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元

3、国家统计局xxx年5月3日公布的《xxx年城镇非私营单λ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

xx省xxx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4、《xx省省级机关和事业单λ差旅费管理办法》(陕财办行[]37号 )

住宿费省外150元/人天省内130元/人天

伙食补助费ÿ人ÿ天的补助标准为:省外50元,省内30元。

(二)、经双方确认,本次事故造成人员伤残和财产损失所需费用情况如下:

篇12:交通事故调解协议书

= 元,合计人民币 元大写: 万 仟 佰 拾 元 角 分整,由甲方先行支付。

3、乙方 、 、人将向本次事故第三方追究赔偿责任的权力移交给甲方,由甲方全权负责。

4、本协议经甲、乙方双方签字后生效。协议生效后乙方的一切生、老、病、死都与甲方无关。

甲方:・・・・ 乙方:

・・・

篇13:交通调解协议书

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理论依据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效力与一般诉讼裁判的效力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司法裁判性质上属于非讼裁判, 它与诉讼裁判效力根据差异极大,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将司法确认制度理解为诉讼裁判的一种参照。所以司法确认效力既可以从裁判权的性质去研究, 也可以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上去分析。

(一)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性质属于非讼裁判权

审判权主要包括非讼裁判权和诉讼裁判权两种类型,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从性质上讲属于非讼裁判权的运用。非讼裁判权并不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纠纷, 而是作为国家公权力对于公民之间民事关系的介入, 用来确认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依据《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 双方当事人可以就没有争议的事实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在解决纠纷, 而是对当事人双方所订立的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 司法确认制度不能够保证争议纠纷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解决。所以说, 这种司法确认实质上是

非讼裁判权虽然属于审判权的一种类型, 但是与一般的审判权还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它表现出的是一些行政行为的特征:其一, 非讼裁判权的目的是通过法院代表国家对于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监管来促进社会和谐, 预防并避免争议纠纷的发生;其二, 非讼裁判权的行使比一般的诉讼裁判程序简洁迅速且没有给当事人提供任何程序保障, 这些特点均符合行政行为的特征。 (1) 所以可以把非讼裁判权理解为法院的行政手段。

同时, 还需注意司法确认与民事诉讼中的确认之诉的区别, 因为司法确认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属于确认之诉。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司法确认的对象是双方意愿达成的无争议的调解协议中规定的双方当事人所享有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的法律义务。确认之诉则针对的是双方当事人存在争议的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所以, 法律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规定为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是十分正确的。

(二)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司法确认程序贯彻的是职权主义, 在双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人民调解的效力后, 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就申请事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 如果从程序的自我约束力方向来寻找司法确认程序的效力依据显然太过牵强。 (2) 但是, 《人民调解法》规定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必须要满足两种意思表示一致性:其一, 人民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以解决争议为目的自愿达成的;其二, 程序的启动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3) 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使确认程序符合非讼裁判的非争议性特点。正如前文所述, 司法确认程序并不是诉, 它事实上相当于公正, 即通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赋予司法效力的认可。因此, 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是司法确认程序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司法确认的裁判效力等同于人民调解的效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民调解的效力属于私法效力, 而司法确认属于公法范畴。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后的人民调解不仅具有私法效力, 同时也会因为其本身内容成为法院的裁判内容而产生公法效力。

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现实基础

(一) 传统人民调解缺乏保障力

我国传统的民间调解是一种以自愿性和自发性为特征, 自上而下的调解模式, 例如乡治调解、宗族调解等。然而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进步,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基层权力结构已经解体, 类似于民间调解的自治性权威已经解体。因此, 寻找出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定性以及强制执行力的程序就成为立法者修改现行法律的关键所在, 此外, 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 也迫切的希望调解协议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并得到执行。司法确认制度就是在保持传统的人民调解优势的条件下, 通过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的权威性来给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和保障力。

可以说, 司法确认制度机制不仅使得人民调解获得法律的强力支持, 而且还通过给予当事人法律救济手段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应该说, 司法确认程序是诉讼与调解衔接的重要程序, 对于丰富争议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所在。 (4)

(二) 司法确认程序有利于节约法院的司法资源, 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一方面, 从人民法院的角度出发, 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环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今法院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各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加与法院的人力物力资源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能够保障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 使得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得到了切实的解决, 节省司法资源。另一方面, 对于当事人来说, 时间和财力是司法程序进行所必须耗费的,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当事人免受诉讼之累。根据法律规定, 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司法确认时, 无需缴纳任何诉讼费用, 由于程序简单, 更不会占用当事人太多的时间成本, 让当事人免受诉讼之累。

可以说, 司法确认制度充分激活了诉讼外调解的方式, 使一部分案件从诉讼案件中分流出去, 减轻了人民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对程序的复杂程度来说, 司法确认程序可把握性强, 容易操作, 不用耗费太多本来就匮乏的资源便可使当事人的权利及时实现, 而且能够把节省的资源用于复杂案件的处理, 从长远来说这也保证了司法公正。

三、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司法实践发展现状来看,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还有很多不足, 这里笔者主要从申请主体、司法指导、宣传力度、调解员及调解协议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 根据法律规定, 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下才可以向法院提出司法确认的申请, 立法者这样规定也许是为了体现人民调解协议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这样便于人民调解协议中权利义务的实现。但是, 达成协议的双方合意才能申请确认使我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就是程序启动比诉讼、仲裁都要困难, 过分看中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合意往往造成申请的延迟以至于错过法定期限,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总会被琐碎事务或一些不确定因素困扰, 程序进展总是处于不确定的氛围之下。但是目前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共同”才能申请, 这相当于给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提供了一个机会, 使得法律的诚实信用原则变成一句空话, 立法的预期效力则可能面临着不被实现的危险。

另一方面, 调解组织未被赋予申请权。调解组织设立的宗旨以及其工作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基层群众提供帮助, 及时化解矛盾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现社会和谐。但有关巩固调解组织工作成效的权利未得到当前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力支持, 重要的表现就是未被赋予申请权及因任何一方反悔而产生的救济权, 这种立法空白的现象不利于充分激励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情绪, 对法治建设也是一种损失。

(二) 司法部门对于人民调解的指导力度不够

基层人民法院、区 (县) 司法行政机关、街道司法所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但在司法实践中, 这些指导部门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在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上存在过于形式化、走过场等不良现象, 使得基层人民调解员难以从司法指导中真正有所收获。

笔者认为,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 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工作繁忙, 处理案件较多, 法官一般不会再有时间深入基层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个案调解的指导工作。尽管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但由于这种职能的实现方式过于简单, 又因为立法的空白而拘泥于形式, 根本无法本质的解决人民调解所面临的问题;其二, 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一般只要求街道司法所对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 并未亲自参与到指导中去。街道 (乡) 司法所一般只配备1-2名司法助理员, 司法助理员除了负责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以外, 还肩负着社区矫正、法律宣传等大量工作, 此外, 基层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员文化素质较低, 欠缺法律修养, 调解纠纷能力并不强, 这就造成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达不到较高层次。

(三) 调解协议内容存在的不严谨、不规范之处较多

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人民调解员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调解员往往年龄较高、法律素养与调解技能已不能满足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趋势。如果人民调解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不能达成调解协议, 或者达成的调解协议因为书写不规范、主体不明确、协议内容不合法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而无法进行司法确认;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法律还未出台相应的规定及范本, 使得不同地区, 不同调解员所制作的调解协议书难以统一, 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不严谨之处。从我国实践出发, 笔者在这里归纳总结出人民调解协议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一, 协议中当事人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冲突;第二, 调解协议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损害了案外人的利益;第三, 协议内容有违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第四, 调解协议书手写字迹难以识别, 内容模糊;第五, 文字表述不严谨, 地方的土话、俚语较多。一旦调解协议出现上述问题, 人民法院却几乎不能对上述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严重降低了人民调解的效率。

(四) 缺乏相关的救济程序, 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无权利则无救济, 有权利则必有救济”, 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相同, 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确认制度也需要规定相应的救济机制, 然而, 我国目前的法律只规定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具体操作。在司法实践中, 调解协议会存在着语言不规范、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等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旦出现了上述的问题, 就会涉及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救济问题。但是, 我国目前法律并没有任何规定。从法院的角度考虑, 如果司法确认程序违法, 或者调解协议本身就是违法或者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 但由于法院的工作疏忽被法院司法确认, 那么法院就有责任进行相关的补救。根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规定》规定:“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认为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自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 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确认决定。”这项法律规定只确立了案外人的救济制度, 但是对与当事人的权益救济仍然没有涉及。

四、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完善意见

纵观司法确认制度的理论以及现实依据, 结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之道, 希望能够真正发挥该制度的功能效益, 切实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所遇到的阻碍。

(一) 扩充申请司法确认程序的主体

笔者建议将原来的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变成非经对方同意均可单方申请。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但是如果过度重视是否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会被他人恶意利用规避协议履行。因为从表面上这种做法是“合法”的, 但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法律的宗旨。如果争议一方不同意司法确认, 司法确认程序也无法启动, 立法的预期利益也就无法实现。因此, 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应受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 不能毫无理由地不履行协议。如果法律规定任意一方均可申请司法确认, 那么当事人一定会认真协商调解协议的内容, 不会把诉讼作为“兜底性”方式。因此, 笔者认为将申请主体的范围由双方共同变为单方即可。

另外, 调解组织也可以作为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之一。如果协议一方不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或者根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调解组织为了不使自己的工作努力半路夭折, 可以申请法院确认调解协议。肯定调解组织能够申请司法确认的权利, 一方面便于提醒督促义务一方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调解人员对工作保持高涨的情绪并积极投身于调解制度的建设。

(二) 建立负责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的专门机构

众所周知, 人民调解属于私法领域内的纠纷解决方式, 但是绝不可以排除公权力的审查。因为司法确认制度不仅可以显现出人民调解的合法性, 尽快纠正调解协议中法律以及实施错误, 而且增加了公众采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信心, 树立了司法权威。笔者建议,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应当成立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确认工作的部门, 主要对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否出于自愿、协议内容是否有违现行法律法规, 在经过审查发现调解协议符合司法确认的要求时, 尽快为当事人办理司法确认的相关手续。

立法机关通过对现行法律的修改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成立专门的司法确认机构, 该机构主要有法官、律师、基层调解组织推选的资深人民调解员、各行业的专家组成, 法官和律师主要负责对调解协议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各行业的专家和资深调解员主要负责对调解协议所涉及的事实问题进行审核。这样一来, 就可以真正实现司法确认程序与普通诉讼案件相互分离, 形成一个专属于司法确认程序的统一完整的审判规则体系, 避免因为审判多元化、分散化而造成程序衔接不当、标准难以统一的情况, 影响法律实施的统一性。 (5)

(三) 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 不断促进人民调解队伍的优化

前文所述中人民调解制度司法确认制度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民调解员法律素质较低, 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 就需要建设一支法律素质过硬、调解技能良好的人民调解队伍, 为提高司法确认效率做好铺垫。

笔者在此提出两项建议:第一, 为人民调解员举办专门的业务培训;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人民调解员采取讲座培训、模拟演练、现场观摩等形式, 就司法确认制度展开培训, 并对司法确认工作进行进一步监督和引导。 (6) 因此, 为了避免各级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对于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或者对于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过于形式化, 应当将上述各机关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纳入该机关的年终考核, 以便形成长效机制。第二, 应当鼓励全国各地迅速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法律素质良好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政策支持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中去, 例如:离退休法官、律师、大学生“村官”、高校在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等。

(四) 通过立法来确立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相适应的救济机制

最高法院的《司法确认程序若干规定》仅规定在各方发现确认结果有错误时候第三人的救济措施, 即第三人有权利申请法院撤销其做出的确认决定。然而, 当事人在得知非讼裁判结果后, 在发现人们法院司法确认事实有错误或适用法律错误的时候, 即便有新事实、新情况也无法申请启动再审程序。笔者认为, 司法确认程序经审查出现上述情况, 也应适用上述对于第三人的规定即撤销原来的确认决定, 重新审查。如果在按照原程序重新审查的过程中, 按照协议享有权利的一方已经申请执行的, 法院应依职权裁定中止执行。如果履行义务一方的财产已经被执行一部分或者完全执行, 而法院的原确认决定又被撤销的, 则应适用执行回转程序, 恢复司法确认程序之前的状态。若调解协议的执行涉及到权利义务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利益, 则

该第三人可依据法律明确叙述的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权利的救济。人民法院审查认为案外人的请求成立的, 应当撤销司法确认裁定书, 对于依据原裁定书执行的财产可依法申请执行回转。

(五) 促进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健全互动机制

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 健全基层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间的互动机制, 对其本身的职能发挥会起到积极效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可以在遇到复杂疑难案件、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以及调解协议书的规范化问题时请求基层人民法院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进入司法确认程序时, 也可从人民调解组织那里就调解协议的事实部分的认定以及证据材料的收集获得帮助。

五、结语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根据实践的证明,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弥补人民调解协议的任意性, 树立了司法的权威性。尽管笔者对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但是这些建议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检验。众所周知, 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是一个审调结合的机制, 所以就必须要求人民法院、基层调解组织不断地探索,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结合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得司法确认制度能够真正成为丰富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手段。

摘要:我国在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人民调解法》, 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正式确立, 这项创新性制度旨在通过法律程序来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更高的权威力和执行力, 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经过五年多的运行, 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需要司法机关、各级政府、基层调解组织在充分理解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依据的同时相互协作, 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 使得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可以在规范化的条件下得以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民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员,司法确认

参考文献

[1]郝振江.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J].法律科学, 2013 (2) :171-176.

[2]李勇.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83-87.

[3]赵钢.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及其程序保障[J].法学, 2011 (12) :74-79.

[4]段俏丽, 滑洁.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之初探[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59-62.

[5]张永进.传统与超越: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再解读[J].实事求是, 2011 (1) :87-91.

[6]范愉, 史长青, 丘星美.调解制度与调解人行为规范——比较与借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77.

[7]黄正光.给非诉讼调解协议上一道法律的“险”——司法审查确认制度之构建[J].法律适用, 2011 (8) :95-98.

篇14:交通调解协议书

2010年1月25日,黄骅中捷新城某交叉路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9人死亡,4人受伤,涉及河北、山东两省,回、汉两个民族的五个家庭。因死亡人数多,标的额大,涉及面大,社会影响大,案件一审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受害人家属情绪极不稳定,随时上访。主办法官朱婧红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打了不计其数的电话,发了近千条短信,最后,让车主马元涛重树信心,找回了面对事故赔偿的责任和勇气;通过在阳信县电视台登广告等方式,因停运贬值的线路也拍卖变现。2011年9月18日,受害人的各项赔付款全部到位。被认为没有调解可能的“1•25”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系列案调解成功。

案情分析:

一、司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麦莱克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Celsus,Aulus Cornelius)有一句著名的经典法谚:法是善良公正之术。塞尔苏斯本非法律“专家”出身,一句“法是善良公正之术”却道出了法律的朴素真谛。其后的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将此语引述为“法律乃良善允正之术” (英译:Law is the art of goodness and fairness)一直为后世传颂。言下之意,法律是善良美好的,是公允正义的,是人们用来保护自身权益、追求良善允正的一种规则、手段和保障。在本案中,朱婧红法官以一个“情”字贯穿于整个案件调解过程,最终盘活营运线路,解决资金问题,平息激愤情绪,化解原被告矛盾,从而达到受害人、肇事者、营运公司“三赢”的局面。她无愧于“人民的好法官”称号。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在一次开学典礼上送给法学院新生的一句谚语:“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才有坚定的信念坐标和正确的行为指引。对法官这一特殊职业来讲,这个支点就是司法良知。法官,不能只关注法律技艺的培养,更要锻造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能让自己掌握的技巧胜过品德。在审理案件时,有时就办案而办案,单纯运用法律技艺,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最终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判决,要比苦口婆心的调解轻松的多。但是,如果这样作出的判决可能违背自己的司法良知,就要考虑尽量调解,以求各方利益的平衡,从根本上化解纠纷。本案中,如果听任当事人将司法程序走完,再进行司法鉴定,最终严格按证据规则作出判决,对承办法官来说,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根据证据判决也很轻松。但这样做,有违法官的司法良知。因此,法官就不能单凭自己的司法技巧机械办案,而要凭着自己的司法良知,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本着案结事了,审执兼顾的原则进行调解。虽然辛苦,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事人的纠纷。

确实,法官应当正直善良,如同康德所言,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要有永恒的敬畏,从中领悟到司法公正的神圣庄严,而不可欺。在调解案件时,只有正直善良,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因为中国人追求的正义与西方思想家界定的正义并不相同,中国人的正义观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以伦理为本位的正义观,主要表现为直觉正义和天经地义,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感觉来评价法院对纠纷的处理,当法院的判决与自己的感觉相违背时,便认为法院是不公正的,法律是不可信的。同样,中国人对法律的理解也西方人有所不同,在中国人眼里,法律是世俗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当一个判决无论在逻辑上如何自洽,论证如何严密,程序如何严谨,如果背离了群众基本的价值判断,仍难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在调解案件时,应遵循职业良知,坚守善良理念,从而做到真正的公平。总而言之,法官在调解案件时,要始终坚守善良的理念,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维护公平正义。

二、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不仅仅是一项正义的事业,也是一门精湛的技艺。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一名法官除了应具备娴熟的法律知识,还应用一颗善良的心。在办案过程中,进行案件调解时,法官应当具有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对各方当事人平等相待,对平民百姓、弱小无助者抱有深深的爱,怀有以人为本的悲悯和关怀。本案中,原、被告为了涉案的纠纷,已经进行了两次诉讼,双方花费的律师费、鉴定费、诉讼费已经很多,并且按法定程序判决结案,还要再进行司法鉴定,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要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就应有善良之心和崇高的职业追求,体谅当事人的讼累,尽量调解结案,从而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经过多次思想工作,当事人认识到了判决结案的成本风险,最终同意协商调解。与此同时,法院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裁判机构,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仅仅依靠法院的力量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司法和行政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以达到人民和社会利益双赢的结果。这个案件就是司法和行政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值得推崇。

法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截止到2011年2月,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笔者坚信,这必将大大加快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这里的法治就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国家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当然,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有人也冷静地发出一个小小声音,法不容情。法律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刚性行为规范,具有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普遍约束力。法不容情就是要捍卫法律的公平正义属性。法律是法律,情理是情理,二者不具有可替代性。这种论调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法也容情。刚柔相济是法律的品格,法律既有铁面无私的一面,也有关怀弱势群体、体察民意民情、讲求社会效果等人文精神的一面。关键是要在法与情之间把握好平衡点,该倾斜的就倾斜,该坚持原则的,就决不妥协。

上一篇:脑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下一篇:市场外宣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