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中的上海书写

2024-05-11

“新感觉派”中的上海书写(共3篇)

篇1:“新感觉派”中的上海书写

“新感觉派”中的上海书写

摘 要:上海作为新感觉派的发源地和重阵,在传播、弘扬新感觉派文化上一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产生伊始就带有浓烈的上海味道,具体来说,上海的都市文化、人文面貌、东西方交流而生的文化三方面特点成就了“新感觉派”独特的上海书写。

关键词:新感觉派;上海;都市文化;人文面貌;东西方文化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在上海大放异彩,它独特的文学场域脱胎于上海这个独特的城市,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等一大批活跃于“新感觉派”的作家在自己的小说中有意无意成就了值得被我们关注的“上海书写”,上海的人、上海的事、上海的建筑……当然,“新感觉派”绝对不只本文中所写的那么简单。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自然不得不考虑到市民的初始文化,但本文希望从一个细微的点出发管窥“新感觉派”,希望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

一、上海的都市符号书写

从古至今,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都和乡土紧密相连,人们用诗歌、散文、戏剧等种种文学形式赞美田园风光的优美和人民质朴的生活,形成了从古延续至今的乡土中国脉络,因此《新感觉派》一书中写到,“与上千年的中国文学相比,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在中国不过百年,而且,这百年之中都市文学作家作品堪称经典的并不多。另一方面,因为千百年来文化积淀所养成的文化习惯,常常使得我们在文学趣味和欣赏习惯上,自觉不自觉地会选择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家作品。”[1]正是因为这上千年来形成的文学欣赏习惯,“新感觉派”在形成之初遭遇了巨大的误解和抵触,但即便这样,我们也无法忽视它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新感觉派”的书写中,上海的都市景观作为独特的符号被作家赋予特殊意义,这些极具都市气息的,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唯上海拥有的文化符号成为“新感觉派”中的重要环节,它们的层层点缀让上海呈现出同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文化气质。

上海的繁华让刘呐鸥觉得“人们是坐在速度的上面的。原野飞过了,小河飞过了,茅舍、石桥、柳树,一切的风景都只在眼膜中占了片刻的存在就消灭了。”[2]一切都是飞速变化的,一切都是不定的,这种快速更迭的时代感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及时行乐的必要,所以上海的建筑才有了所谓“老上海”的味道,而上海的外滩也成了蜚声国际的风月场所。

二、上海的人情世故描摹

一座城市的建筑依托一座城市的人情品格,一座城市的人物精神反过来又会对一座城市的外在风貌产生影响,在众多的新感觉派作品中,上海的人情世故经受了赞扬和贬斥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态度,有人赞扬其为都市文学的破土代表之作,有人贬斥其为低俗肤浅的香艳之类,不管我们如何对新感觉派评价,我们都不能忽视其在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更不能忽视上海这座奇特的城市所诞生出的上海人的品格。

很多文学批评者把上海看作阴性的都市,觉得它女人的气质太明显,不管是它的八面玲珑、精明世故,还是它的精打细算、精致挑剔,上海的人情世故和北方的城市比起来确实很大程度上像一个精明的女人一样,故而谈上海就不得不谈女人。

伴着西方思想的大规模涌入,一大批西式学校在上海也创办起来,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等等教会大学在上海纷纷创办,上海、江浙、福广等地很多女学生来到上海求学,并在求学期间受到上海开放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除了年轻的知识女性,上海的风月场里同样活跃着一群交际花,她们扎根都市欲望,活跃于政界商界,她们出卖色相、风流万千,是都市性的大上海最典型的产物。伴随着大量涌入上海的人潮,娱乐业的女性尤其值得关注。

和年轻的都市女性不同,上海的女人也另有人生坎坷的诸多烦恼。穆时英在《百日》中讲述了一个中年丧偶的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百日的所思所想,书写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对生命逝去的迷茫和对世态炎凉的痛悟。

施蛰存在《梅雨之夕》中也“艳遇”了这样一个让他血脉喷张的女人,但是他的笔调同样是含蓄的、不动声色的,仿佛内心的千万只蚂蚁付诸笔端也只能化为一股清泉一样。

三、上海的中西文化碰撞

有一种说法耐人寻味:看中华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华文化两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要到上海去。[3]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初期就迎来了大批外国侵略者,与他们的坚船利炮一同带入中国的,还有他们开放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海以一种接受者的姿态被迫接受了外来者的强势文化介入,上海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在“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考察“新感觉派”的上海书写,就要特别关注与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海派文学。海派文学经历了从萌芽、成长,到转折、成熟的百年历程,如果从一个大的范围来说的话,“新感觉派”也应该被纳入大的“海派文学”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下产生的文学,也同样旗帜鲜明地带上了西洋文化的诸多色彩。例如穆时英在《五月》中所用的大量极富西方色彩的建筑物、人物、名词来描摹物体的叙述语言。

除了考察当时的作家对上海的描写,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考察上海文化的窗口。审视上海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从作家小说中的物质考察,也可以从人物形象来考察,更深层次的,我们还能关照到深藏作者内心的深层的思维方式。

总之,上海是形成“新感觉派”的重要场域,“新感觉派”反过来又促成了一个更加鲜明立体的上海,研究现代的上海逃不开“新感觉派”,研究“新感觉派”更离不开它的“奶娘”上海,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审视,我们便能对上海和“新感觉派”有更深刻的了解。

注释:

[1]海派文学.杨扬、陈树萍、王鹏飞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8,第1页

[2]海派作家作品精选.都市风景线.刘呐鸥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第9页

[3]海派文学.杨扬、陈树萍、王鹏飞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8,第1页

篇2:“新感觉派”中的上海书写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学的代表, 同样也被视为中国带有现代主义文学色彩的一支。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外在方面, 新感觉派善于运用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和五彩缤纷的色调表达上海这一都市的文明和文明之中的都市男女;内在方面, 新感觉派注重挖掘人物的潜意识, 刻意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和印象, 并把这种感受和印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外化到客体上, 使描写对象具有更强烈的可感性和立体感。所以, 在新感觉派的文本之中, 经常可以看到通感这一修辞手法作为重要语言表现手段凸显文字中的感官冲击。

就目前学界研究情况而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现当代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宽以及对于海派文学的重视, 新感觉派的作品开始作为研究方向出现于现当代文学的视野之中。但对于新感觉派的语言风格, 尤其是通感技法的运用方面, 学界还没有具体的论述。本文将从新感觉派对于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入手, 探寻通感技法自身修辞特征以外的文学文本特征, 探求其在新感觉派中的运用实绩。

一、通感的现代性表征

通感的一个重要技巧特征在于:通感具有明显的现代性表征。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在他的诗歌《通感》中提出:Les parfums, les couleurs et les sons se répondent.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 这篇诗歌被视为是象征主义的技巧宣言。现代诗人卞之琳在20世纪20年代末将其译至中国,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观念 (尤其表现在诗歌和小说方面) 。新感觉派作为带有明显现代主义色彩的一支, 他们的优长之处就在于以现代性语言表现现代都市和都市男女, 通感由此成为他们笔下最热衷于使用的修辞技法之一。

现代都市的冲击是新感觉派现代性的来源, 这点毋庸置疑。30年代的上海光怪陆离的夜景、霓虹灯、夜总会、舞场, 满洒着甜蜜诱惑气息的冷饮厅、剧院等等, 都带给人们难以言说的新鲜体验。新感觉派擅长以印象主义式的对于新鲜经验的敏锐观察, 用新奇的语言形式构筑一个全然陌生的现代世界。比如, 刘呐鸥《游戏》中描写都市的“探戈宫”:“男女的肢体, 五彩的灯光……石榴色的嘴唇, 发焰的眼光。”一个“发焰”, 用热度混杂色度, 使都市文明下的灼热与新奇扑面而来。同样, 新鲜体验的冲击过后, 作为都市主体的“人”也难以避免地产生孤寂和异化之感, 这种都市性下的人性体验也是现代性的表征之一。比如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在《PIERROT》中刚刚描写过潘鹤年走在变相繁华的街道之后, 就描写了潘鹤年回到房间之后“抬起脑袋来:在黑暗里面, ……钟的走声也是黑色的, 古龙香水的香味也是黑色的, 烟卷上的烟也是黑色的, 空气也是黑色的, 窗外还有个黑色的夜空。”连用十七个黑色, 不仅是用来形容环境色彩, 有的也用来形容声音、气味, 直接利用多种感觉的错杂融汇出一个黑暗浓重、压抑孤独的环境。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之下, 新感觉派笔下都市的繁华和人自身的孤独构成了现代物质文明之下的都市本体。

都市男女是新感觉派常写常新的一个文学母题, 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则帮助作家极尽细腻地表达男女关系的微妙之处。比如在刘呐鸥的代表作《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 在赛马场上的男人H面对“早已被赌心热狂了的人们”, 忽然感觉到“身边有凉爽的声音”。为表现燥热郁动的环境中这个女子的特殊之处, 作家特地使用通感手法, 用凉爽来形容她的声音, 表现出一种怡人的触感, 同时又为后面H受到女子的吸引而发生的光怪陆离的行为做出合理的情绪铺垫。同样, 刘呐鸥《赤道下》 (“而她也似乎对于我的全身感觉了什么新鲜的食欲似的在她的眼睛里”) ,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雨下的女子心理一段) 中, 都存在着运用通感勾勒出的男女关系以及男女心理描写。通感使新感觉派热衷于描写的抽象情绪变得直观可感, 把内在情绪表现得具体外化, 这在表现微妙的男女关系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事实上具有充足的先锋意识。

二、通感与意象架构

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使意象更加可感形象, 使所需描述的事物立体化, 形象化, 这一点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 无须赘述。新感觉派是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技法的圣手, 自然也不例外。比如“笑劲儿里边有地中海葡萄园的香味” (穆时英《公墓》) , 读过之后便有一个笑靥如花的明朗女子跃入眼前了;又如“玻璃的近旁弥漫着色彩和香味。玻璃的里面是一些润湿而新鲜的生命在歌唱着。” (刘呐鸥《热情之骨》) 明显地勾勒出一个青年在温暖午后邂逅爱情的灿烂心境。正所谓“物有所通, 心有所感”, 通感的运作机制就在于情感表达和感觉的互通性, 这种互通性使作家从不同角度细腻表现所希望描述的意象成为可能。新感觉派推崇感觉的表达和外化, 通感就成为了表情达意的一项利器, 并且与其他修辞手法相互联系, 在他们的手中娴熟地运用起来。通感修辞格之中自在蕴含的思维的跳跃性使新感觉派的小说中也同样充满了飞动性的力与美。

在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 新感觉派对于通感的使用范围有所试验, 并且做出了拓展。新感觉派运用通感的优长之处在于, 他们利用通感所组织出的意象不仅仅表现在意象架构这一维度之中, 而是更加丰富地进入文章结构, 语体风格之中。

通感意象直接作为文章结构架构, 这可以视作新感觉派在通感运用方面的一项创举。《PIERROT》中“紫色的调子” (紫色色彩忧郁的象征意义) 和琉璃子蔚蓝的心脏等等一同构成了基本意象, 并且成为了全篇的情感基调。更明显的是:穆时英《墨绿衫的小姐》中利用通感表达出的意象——“绢样的声音”直接贯穿全文, 成为构成文章结构的主要方式。从在舞场之中受到“绢样的声音”的蛊惑, 到“午夜三点”发现具有“绢样的声音”的墨绿衫女子醉倒在公园之中, 再到一个梦幻抽象的结局, 这种柔顺的声音质感都回荡在小说之中, 并且以这种氛围的流动架构全篇。

通感又成为了新感觉派语体风格的建筑材料。新感觉派的小说中熔铸着诗化风格——学界对于刘呐鸥“感觉化叙述和情绪性文体”的定评, 对于穆时英“穆时英风” (沈从文语) 、“穆时英笔调”的定义以及对于施蛰存“诗意”的总结, 都证明了新感觉派的文学风格倾向。比如“心房的瓣一片片地掉下来, 掉在地上。” (穆时英《PIERROT》) 凄婉哀怨地表达了情人即将面对长别离时的黯然神伤。又如“听到脑里的微细胞组织一时崩溃下来的声音。” (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情绪化地表现出男子失恋时所感受到的致命打击。通感在这方面的作用在于, 它增加了语言的韧度, 使语言值得品嚼, 体现出了一种契合于诗的美感和柔润, 并且使新感觉派的作品更加符合中国市民阶层的传统审美趣味, 从而流行一时。

三、通感带来的陌生化效果

“艺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对于事物的感觉即幻象, 而不是认识;事物的‘陌生化’程序, 以及增加感知的难度和事件造成困难形式的程序, 就是艺术的程序, 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己目的的, 而且应当是缓慢的;艺术是一种体验创造物的方式, 而在艺术中的创造物并不重要。”通感对于陌生化的作用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 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 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 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 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感受与体验的敏感把握与细腻传递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 新感觉派的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之中, 刻意追求感官的外化, 同时也注重语言技巧 (比如通感) 对于延长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

这一方面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施蛰存的心理小说。他受弗洛伊德影响甚深, 他自己也曾经表示:“我知道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Freudism的心理小说而已。”在他的笔下, 通感成为表现人物无意识内心情绪流动的语言外壳, 是对于人本能的关注和细腻描写, 但是在重重语言阻隔之下, 对于人生命本能的探求需要一定的审美接受才能获得。比如施蛰存的代表作《春阳》表现了为旧式婚姻和财产继承牺牲了青春的婵阿姨, 在春日阳光和都市青春和商业气息的诱发下, 产生了爱情心理的萌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在被年轻的银行行员叫“太太”, 并且产生了与别的“密司”的对比之后, 婵阿姨感觉“眼前阴沉沉地……好像还要下雨。”婵阿姨在春阳消逝之后的郁愤心情化作眼前可视之景, 运用通感的方式以景写情, 便更显得这个迷梦的悲凉, 使这种感受余味悠长, 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深刻性和缜密性的心理世界。

同时, 由通感增加的主观性也使得新感觉派的文本在接受时具有独特性。新感觉派主张以纯粹的个人官能感觉作为基点, 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征。他们往往借助于听觉、视觉, 乃至幻觉的外化描写, 创造出带有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为此他们对客体对象实施大胆改造, 运用通感的手法, 使客体具有人的生命感觉:“一只手、母亲样的手轻轻地按到我的头上来, 抚摸着我的头发, 那只手像一只熨斗, 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纹的灵魂。” (穆时英《第二恋》) 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新感觉派的作家体察入微地捕捉到, 并通过通感这一种修辞格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让感觉从四面八方扑来的细腻语言表达, 才使作者与读者对世界的新鲜体悟成为可能。从这一点来讲, 通感对于新感觉派的价值就在于让广大受众群体通过阅读恢复自身对于所生活和生长都市及人的细腻触角, 并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余韵悠长的都市审美快感。

总之, 通感归根到底是一种语言技巧、修辞技巧, 同样也是一种形式技巧。在现代文学的视阈之下, 通感为新感觉派的文本书写带来的事实上是一种双重的感觉和体验, 是新奇的语言感受。通感在新感觉派书写中所体现的现代性表征, 在新感觉派意象架构方面的重要开拓以及在新感觉派文本接受之中产生的陌生化效果也构成了通感这一修辞格本身特征之外的文本特征。

参考文献

[1]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篇3:“新感觉派”中的上海书写

在已经过去的半年里,国家对智慧医疗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曾提出“利用信电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而作为科技大都市的上海,正在试图将科技与医疗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智慧医灯的大踏步前进。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将健康物联网定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相关工作将在近期发布。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健康物联网处于物联网、养老看护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交叉点,其中“万亿量级”产业的碰撞令人期待。

对个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管理

不同于广义的物联网,在传感器、“云平台”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健康物联网更注重“以人为本”。通俗来说,健康物联网的重点在于采集生命体征一一这些数据既能救急救命,也能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服务,从而为“全程、全员、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创造可能,即“回归到人的整体,从人体功能的调节人手去研究疾病。”

专家认为,健康物联网是对全生命周期个体健康的一种社会化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对待健康的态度和方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中国电子学会健康物联专委会秘书长宋瑜研究员表示,“健康物联网”的核心指导思想始终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要把提高或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身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本身”,“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则是解决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宋瑜提及,健康物联网是由各类数据采集感知终端、近远距网络传输系统、健康云平台、健康数据存储处理计算中心、健康智能专家系统、医疗专家、被照料对象和家庭成员、服务模式和管理人员、社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的政务服务系统等的结合,即借助于移动网络等手段以及健康状态的监测和调控技术,对人体健康进行网络化监测、辨识和管理,进而达到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去除疾病,增进身心稳态水平的作用。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共振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配置失衡的现状,为了缓解这种医疗矛盾,上海在推行智慧医疗方面下足了功夫。据悉,上海目前正在力推家庭医生制度,但是与庞大需求不成正比的是奇缺的医生数量:平均每位医生要服务2000位居民。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自己的“物联网时代”。据了解,上海卫生信息系统平均每天产生上千万条数据,已经建立起了三千万份电子健康档案,而每天调阅的信息量已经达到10000次。不断膨胀着的医疗数据使整个医疗界面临一场全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医疗数据,并将之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率?

医护资源的供不应求和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一度成为上海市“智慧医疗”发展的一个难题,健康物联网的出现恰好为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对“老一代”远程医疗,健康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服务也更加透彻。与网络咨询、视频会诊等有所区别,它是对传统医疗的一种创新。一位资深的医改观察者认为,目前医患双方对健康物联网都有所期待,甚至可能因此“倒逼”医改。比如,要让物联网将优质资源从大医院传导到社区,一二三级医院间必须形成梯度服务、双向转诊的模式。

IT界限大佬IBM也从中看到了上海医疗卫生行业从医疗服务到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IBM中国有限公司医疗卫生行业总经理刘洪对此表示:“大数据、移动等IT技术正在对医院运营模式、服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上海市已率先与IBM合作,对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闵行、静安、长宁、松江、普陀等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使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互通。除此之外,一个覆盖六个区县的健康物联网系统正在试点中,当前已经能够为200多万人提供服务。

市场化普及探索

健康物联网将在智慧医疗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资料显示,物联网产业各个垂直领域跟服务市场之和在2012年便已经达到了4.8万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9万亿美元。2020年的全世界物联网经济增加值预计是1.9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15%、保健医疗占15%、保险占11%、银行竞争占11%。可以预见,占据物联网市场大份额的智慧医疗正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

虽然健康物联网的前景得到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健康物联网的发展仍属于早期。整个医疗界、科技界乃至监管者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专业人士指出,健康物联网的普及仍存在一定障碍,以健康传感器为例,至今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除了脉搏、血糖、血压、血氧等,如果想要获得比较复杂的生命体征数据,现有设备的采集精度还远远不够。而有些技术问题甚至和物联网无关一一比如电池问题一一传感器要长时间联网,电池寿命必须超越现在的水平。同时,需要长时间无线联网的通信模块,必须保证不会损害健康,不会对其他医疗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而在体制机制层面,则牵涉到更多相关利益方。上海市经信委在调研后认为,健康物联网涉及政府的卫生、民政、社保、药监、科技、产业等部门,需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而且,远程医疗在目前的医疗政策框架中没有明确的地位,因此,许多项目只能以试验的方式运行。

可以说,健康物联网要想普及,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三者缺一不可。但现阶段上海的健康物联网市场显然仍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如此,上海市政府仍表示将继续支持健康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根据《上海健康物联网推进工作方案(草案)》,到2020年,健康物联网产业要在上海形成100亿元规模,重点在便民服务、数字医疗、养老看护、康复治疗、医药物流等5个领域推进示范工程。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医疗信息化程度很高,但是过去更多依靠政府推动;此次在发展健康物联网方面,上海市打算主要靠市场。

智能垫片的开发方也表示,将边走边摸索,继续设计和研制其他一些有趣的传感器,以初步形成商业模式。

在这一方面,通信大佬电信早已做好准备,于数年前便开始为抢占市场做铺垫。据悉,自2007年起,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准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立项,并在古美社区率先推行。如今,上海古美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医疗已经初具规模,辖区内所有居民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社区医疗、远程医疗、智慧药房、无线输液、健康档案、家庭随防等“智慧医疗”服务。

这个面积仅有8100平方米,常驻人口只有4.7万的卫生服务中心,其门诊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个小城市中心医院的门诊量,平均每天可达2000-2500次。中国电信无线远程健康服务提供了可用于个人心电、血糖、血压等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检测及共享的综合无线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患者只需将体征数据采集、上传,就能够得到远程检测中心的专业处理结果和建议。

截至去年底,上海电信已经打造出了超过3000个智慧医疗社区,将健康物联网服务覆盖了上海一半以上的居村委。

健康物联网是社会发展刚需

问题越多的地方,其实意味着商机就越多。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球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达到10亿,其中,6亿以上的老人需要得到监护;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人群也在逐年扩大中,仅糖尿病患者就有3.46亿人口。目前,中国已成为癌症和糖尿病的第一人口大国。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年增长率攀升,但是基于医疗条件、运动习惯、健康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健康方面的问题仍十分显著。因此,如何在增长GDP的情况下提升健康状况是当下紧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逼近,健康物联网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美国有关机构的预测也表明,实施健康管理,将使得脑卒中的发病概率下降75%,高血压的发病概率下降58%,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下降50%,90%的个人或企业的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10%,健康管理每投入l美元,可在医疗费用上节省6-10美元。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做法将成为城镇化在社区保健、社区养老方面的重要尝试,也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探索,将会掀起投资的新热潮。

上一篇:高考报考工学专业介绍下一篇:经典传说故事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