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感觉

2024-05-01

运动感觉(精选九篇)

运动感觉 篇1

运动感觉对于警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运动感觉良好的警犬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运动感觉不只是因为遗传,很大一部分运动感觉强的警犬是通过相应的训练达成的,对警犬进行训练效果最好是在犬的幼生期,对于警犬幼期的运动感觉训练可以借鉴婴儿方面的训练成果。在传统警犬训练的方法上进行改进得出一种新型的警用幼犬运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使警用幼犬的训练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龄罗威纳幼犬作为警用幼犬的训练对象,选择六十头幼犬,尽量做到幼犬的各项基本素质持平,并且犬龄都在两个月大,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三十头,并且每组之间公母数量尽量平均。

(二)方法

六十头幼犬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三十头,一组命名为传统方法训练组,采用传统的警用幼犬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另一组命名为感觉综合训练组,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训练辅助的同时,运用运动感觉综合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四个月的训练手对两组之间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

1. 传统方法训练组

警队对于警用幼犬的训练方法有着明确的文件,传统方法训练组依照警队的各项文件规定的警用幼犬训练要求和步骤进行训练即可。

2. 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组

对警用幼犬进行运动感觉综合训练,可以提高警犬的各项身体素质,对于警用幼犬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要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将传统的训练方法作为辅助,着重对警用幼犬进行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幼犬运动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通过过跷跷板、绕迂回杆和跳跃障碍等三方面进行,训练应逐步完成,难度应逐渐增加。训练的关键是培养犬的信心、技巧、胆量和承受力。

(1)过翘翘板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幼犬能熟练地通过跷跷板,以达到良好运动平衡性的目的。

(2)绕迂回杆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幼犬能达到熟练绕迂回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运动敏捷性目的。

(3)越障碍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幼犬达到跳跃一定高度障碍物的能力,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运动协调性。

(4)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的原则。首先需要对在训练中以安全原则为基础,犬在两个月大小时各项身体条件和素质还较差,训练人员要在训练中保证幼犬的训练安全,并且在训练中主动保护幼犬,避免幼犬在训练中摔伤或者撞击;其实要落实适度原则,在警用幼犬的训练初期,训练的强度不宜太高,训练人员要真正掌握幼犬的身体素质,根据实际对幼犬进行分别的训练安排,保证训练适度,并且幼犬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如果训练强度太大,很有可能会影响幼犬今后的正常发育;在训练中鼓励原则也是警用幼犬的训练中需要保证的原则之一,即在幼犬完成一项训练时要对它进行鼓励,可以奖励零食等,这样可以促进幼犬完成训练的积极性,真正调动幼犬训练的主动性,这样可以使训练的效果事倍功半。

三、结论

传统方法训练组和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组经过四个月的训练,可以明显看出,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组的幼犬较四个月前身体素质的各项数据有了大幅度提升,传统方法训练组幼犬的身体素质也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没有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组提升的明显,所以采用运动感觉综合训练的方法训练警用幼犬有着很好的效果并且值得推广。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信息研究的深入,发现运动感觉同样是犬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是反应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是来自于犬体内部的肌肉、关节、韧带的感觉,具有良好的敏捷性、运动协调性、平衡性,是良好的运动感觉表现的重要依据。对犬的运动感觉进行综合训练,是先进有效后天培养方法,对于幼犬未来身体各项素质的发展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方乐民,熊前,李玉森.警犬早期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及效果研究[J].中国工作犬业,2011(12):26-28.

感觉统合(运动与康复) 篇2

1.跳跃或是单脚站着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平衡;

2.坐在火车上,另一部火车从旁边经过时,分不清是自己在动还是另一部车在动; 3.叫他往左,他却可能往右,总是跑错方向。4.动作不协调;

5.老是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而紧张兮兮; 6.看起来一副松松软软的样子;

每个孩子,基本上从三到五个月龄开始,都会进入他们人生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在口腔敏感期内,给予孩子充足的口腔触觉刺激,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探索物质属性,收住口水,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的形成以及促进语言的发展。但是,往往在孩子最需要得到口腔触觉刺激的时候,家长却因为担心不卫生,害怕孩子手指变形等原因,组织孩子吃手,吃玩具等获取口腔触觉学习的机会,结果导致孩子无法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依然喜欢吃手,咬指甲,甚至咬人!

父母在孕期,甚至备孕时期的身心健康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状态,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这么快,如果母亲在怀孕时期缺乏足够的休息。工作、学习、生活的忙碌、焦虑、运动不够等,都会影响到胎儿胎位的变动,进而影响母亲自身及孩子的健康。有大量医学研究已经显示:女性孕期吸烟、饮用酒、浓茶、咖啡、毒品等刺激物质将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阻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引起婴儿出生后触觉发育的不良。不止如此,从妈妈怀孕的第五个月开始,会有五个月的胎位变化期,这个过程便是胎儿的身体在和地心引力互动,协调出固有平衡能力的过程。如果胎位不正,即使产前调整过来,胎儿出生后的平衡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感统训练之—“脚踏车” 适宜年龄:3岁以上

适宜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平衡感不好,情绪不易控制,缺乏自信心,学习力差等。玩法举例:

1.让孩子用手抓住手柄(熟练后再骑可以不带手柄)向前骑行。可以蹲着骑,站着骑,正着骑,倒着骑。

2.让孩子边骑车边做拍球动作。

在所有感觉统合能力当中,触觉统合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性格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所以,在这里,我们还要再次单独列出以示强调。正如岳明途老师指出的,父母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触觉刺激条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接近大自然,多让孩子玩水玩沙,并坚持每天为孩子进行触觉按摩等,帮助孩子获得充足的触觉营养,让孩子具备正常良好的触觉防御和辨识能力,孩子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解读别人的意思,而不是出现触觉敏感的感统失调情况,总是过分抗拒别人的碰触,不敢去与别人交往。所以,在这一点上,各位父母又是否做到位了呢?

每个孩子,基本上从三到五个月龄开始,都会进入他们人生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在口腔敏感期内,给予孩子充足的口腔触觉刺激,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探索物质属性,收住口水,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的形成以及促进语言的发展。但是,往往在孩子最需要得到口腔触觉刺激的时候,家长却因为担心不卫生,害怕孩子手指变形等原因,阻止孩子吃手,吃玩具等获取口腔触觉学习的机会,结果导致孩子无法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依然喜欢吃手,咬指甲,甚至咬人!

感统训练就是这个样子,只要做,只要给予孩子正确的感觉刺激,孩子的感觉系统就会发展,孩子的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发出指令的能力就会被加强。那么,为什么很多孩子,训练了一段时间,甚至训练了很长时间,家长却看不到孩子有进步呢?原因主要有二:

1.你给孩子做训练了,但是你的训练还不到位,还不足以让孩子表现出进步。比如,训练的时间不够,训练的量达不到,训练没有坚持等,都有可能导致训练效果打折扣;

2.你给孩子做的训练其实已经见效了,只是你没有看到,没有注意到而已,这个是很常见的现象,就像你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发现不了孩子长高,而一旦遇到长久不见的亲朋好友,他们就会立马觉察孩子的变化一样。

孩子的未来,就在父母的一念之间,你对孩子负责,重视孩子的教育,发现孩子在成长中有问题及时帮他纠正,他的未来会是一个样子,你疏忽大意,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看到孩子的问题也不作为,他的未来就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教育孩子无小事,各位家长,还不赶快用上自己十二分的心思,跟着老岳好好学感统!

感统训练之—“大陀螺” 适宜年龄:4岁以上

适宜改善:特别爱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身体平衡和身体协调差,学习力差,上课不专心,小动作多,阅读困难,不识字不会计算,丢三落四,听而不见等。玩法举例:

1.大陀螺旋转,让孩子盘腿坐于大陀螺内,双手抓住陀螺两侧(手臂一定放于陀螺内部,避免危险),用力左右旋转。

2.把大陀螺自然放在地上,让孩子踩在大陀螺边缘,并沿着边缘缓慢向前行走。我: 感统游戏名称:播音员

训练目标:训练大脑,提升注意力。适用年龄:5—8岁。

操作方法:广播、电视播送新闻时,他(她)说一句,孩子学一句,嘴上学上句时,耳朵要注意下句,否则就学不下去了。到连续学10分钟不错5个字时,注意力的专注性就达到良好了。

游戏时间:5—10分钟。

注意事项:这种游戏在熟练之后也最好经常“玩玩”。延伸训练:也可以让孩子跟唱儿歌。

附注:此游戏每次进行时间5—10分钟,每周可做二到三次。

感统训练之—“阳光隧道” 适宜年龄:1岁以上

适宜改善:大脑双侧分化失常,前庭抑制过度或不足,四肢协调差,特别爱动,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平衡和身体协调差。玩法举例:

1.让孩子头在前,脚在后爬进阳光隧道,然后从另一侧爬出来,也可以脚在前头在后爬出,还可以在隧道中放些毛巾,海绵,积木,加强刺激。

2.让孩子钻入阳光隧道,把头或胳膊漏在外面,做毛毛虫向前爬行。

注意力】

感统训练之说号码

训练目标:复述数字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记忆能力。适用年龄:4—7岁。

操作方法:出一组数字,如69067677,让孩子重复读它,从七位数字开始,当孩子感觉容易了,在升到八位,再升到九位,当升到十二位以后根据情况再升。游戏时间:10—15分钟。

注意事项:每天只能升位一次。

延伸训练:可以让孩子练习记家长的电话号码哦!

附注:此游戏每次进行时间10—15分钟,每周可做二到三次。

感统训练—翻跟头,主要训练孩子的本体感、前庭感、肢体协调与平衡感,训练时要方法得当,并随时注意宝宝是否头晕,如果头晕就及时停下来,休息一下再进行。

感统训练之—“跳袋” 适宜年龄:3岁半以上

适宜改善:重力感不足,运动企划能力不足,自信心不足,多动,触觉敏感或迟钝等。玩法举例:

1.让孩子双手拿起跳袋,坐在地板上,双腿伸里面,直到底部。慢慢站起来,双手拉起跳袋跳跃。

2.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赛,在跳动的路上设计一些障碍物。

感统训练之—“羊角球” 适宜年龄:3岁以上

适宜改善:身体协调性差,身体平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本体感不佳,人际关系差。玩法举例:

1.让孩子坐在羊角球上,双手紧握手把,身体屈曲,往前跳动或绕过障碍跳跃。2.当孩子坐在羊角球上跳动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旁绕圈,让孩子做视觉追踪,或丢球给他看,训练他的视觉追踪能力。

感觉统合的发展是整体的,一项能力的发展良好一定建立在其他能力都发展良好的前提下,同时一项能力发展不好,必然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所以,对于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孩子,父母不能单纯地只想着改善注意力,要从整体上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只有经过系统的感统训练,孩子的所有能力,包括语言,胆量,自信心及专注力才能一起获得提升。

感统训练之—“滑板” 适宜年龄:3岁以上

适宜改善:特别爱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身体平和和身体协调差,学习力差,上课不专心,小动作多,阅读困难,不识字不会做计算,丢三落四,听而不见等.玩法举例:

1.让孩子俯趴在滑板上,头颈抬高,挺胸,身躯紧靠滑板以胸腹部为中心,双手双脚抬高,如同飞机起飞状,保持静寂滑板姿势。

2.放下双手,手指向外,以双手同时触地伸屈,使身体往前移动,称作乌龟爬行。注意头抬高,行进时可转变方向或后退,并可做360度大回转。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获得均衡丰富的营养是所有父母的期盼,但是,如果挑食、偏食,必然影响营养的摄入,所以,对于这些不太好的饮食习惯,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除了在生活中多多注意之外,还要把孩子的口腔触觉减敏(按摩)做到位!时刻记住,只有内外同步改善,孩子挑食、偏食的现象才能真正及早获得改善!

感统训练之—“88轨道” 适宜年龄:4岁以上

适宜改善:手部精细动作不良,手眼协调差,身脑协调差,视觉追踪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控制差,大脑双侧分化失常等。玩法举例:

1.让孩子抓住88轨道两侧手柄,并保持轨道水平,让孩子不断变化轨道,同时保持轨道上的小球不掉落。

2.孩子熟练之后,可以增加难度,比如,边走边做,边骑脚踏车边做等。

感统训练之—“颗粒大龙球” 适宜年龄:1岁以上

适宜改善:孩子情绪急躁不易控制,胆小爱哭粘人,挑食偏食,特别爱动,注意力不集中,不会教朋友,吃手,缺乏自我意识,没有安全感,反应慢,动作不灵活等。玩法举例:

1.让孩子躺下,双手抱头腿伸直,父母用大龙球给孩子做按摩。

2.让孩子俯趴或仰躺在大龙球上,父母抓住孩子的双脚带动他做前后左右摇动。

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感统训练越早越好?

所有感觉系统的发展优势都是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减弱的。换句话说,1岁前孩子的生理优势是最强的。第二强在三岁前,第三强在六岁前,再往后是十二岁前,最后在二十岁前。所以,就可塑性而言,两岁的孩子不如一岁的孩子,三岁的孩子又不如两岁的孩子......等到一个人成年,他的脑网络已经被大部分连结并固化,想要再产生新的连结,形成新的网络,也就是改变原有的能力、习惯、情绪等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0-3岁是感统失调的预防期;3-6岁是感统训练的黄金期;6-8岁是感统训练的弥补期;8-12岁是感统训练的末期,大家一定要替孩子抓住,切莫错过哦!

很多不了解感统的家长,看到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总是神情专注,就觉得孩子注意力没有问题,可是每到孩子写作业或看书的时候坐不住又会开始迷惑不解,“咋就坐不住呢!”。

殊不知,看电视注意力集中只是假象,看书注意力不集中才是真相,孩子是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由此可见,做父母的,任何时候好好学习是决不能少的,只有父母智慧了,孩子才能够天天向上,才能够卓越成长。

一直在强调按摩,是因为,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讲,触觉是大脑整体神经通路的发展基础———研究指出:人类大脑在出生后神经元就开始快速连结构建脑网络,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大量视、听、嗅、味、触等感官信息的刺激输入,形成孩子的行为能力,组织能力,专注能力,语言表达,学习力,创造能力等的能力。通过刺激在0到12岁形成一生学习的基础网络。感觉统合训练对各感官刺激信息传输,是大脑进行网络连结的根本!

触觉区辨能力的好坏对于孩子执行每一个动作的效率有很大的关联性,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孩子,如果要他伸手到书包或口袋里拿个小弹珠,他是否需要把书包里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才能找到。没错,当触觉区辨能力不良的孩子被要求找书包或抽屉里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是他们痛苦的开始。因为没有用眼睛提供有效的协助,加上触觉区辨能力不良,他无法光靠着触摸就找到他要的东西,因此不是要将东西全部翻出来找,就是回答你他没有这个东西或是找不到。这样的小孩很容易被误解为粗心大意而被责骂,实际上这是因为触觉区辨能力不佳所造成的。

感统训练之—“独脚凳” 适宜年龄:3岁以上 适宜改善:身体控制能力不佳,身体协调性差,身体平衡不好,本体感不好,自信心不足等。玩法举例:

1.让孩子练习坐独角凳,平稳之后,尝试坐在独脚凳上左右旋转。2.让孩子坐在独角登上,头顶书本或其他小玩具,且不能掉下来。

0-12岁孩子按摩经典手法

1.抚摸:以手掌与孩子肌肤接触,做上下移动的抚摸动作 2.抚揉:以手掌或手指与孩子肌肤接触,做画圆圈的抚揉动作 3.拉滑:针对孩子的肢体(手臂、腿部),以手环握住肢体,由上而下做拉滑动作 4.扣拍:针对孩子强壮的部位(背部),将手拱成杯状,做拍打动作

5.指揉:针对孩子局部的定点,以手指的指腹在定点做前后或旋转的压揉,手指不离原点 6.关节挤压:双手握住孩子关节的上下处肢体,向中间的关节处推挤,或握住孩子关节下端的肢体,向上方关节处挤压

感觉统合良好的人,学习能力会特别强,这主要与他们的身体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部精良的学习工具,一直都在不间断地扩充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他们的眼睛看到一件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快速将其与以往的“信息资料库”进行对照,区别出异同。对相同的信息,他们会进行快速熟练的处理,对不同的新鲜的信息他们也能够快速进行分类,归纳,推理性处理和储存。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身脑接受外来刺激,并辨别、处理外来信息的效率会越来越高。表现在外就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能力和能量不断增强。并且,这种增强的限度是没有上限的。

对于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去计划一连串的活动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需要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完成一件需要大量计划和组织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更是难如登天。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到底要先做什么,做每个动作需要多长时间,而且由于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比较差,如果中途有人打断,他甚至会忘记自己正在做的究竟是什么事。所以,对于这类孩子,真正有帮助的绝对不是过分限制和约束,而是通过加强【动静结合】的感统训练,从内在改善他们大脑神经活动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注意力无法集中,是过分好动孩子的典型特征。周围环境中任何微小的刺激,比如教室外的蝉鸣,旁边同学拿笔的动作等,都会令他们分神分心。另外,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特别短,常常安静不了三五分钟就要来回走动,所以他们总是难以完整地把一件事做完,哪里都能见到他们的”半拉子工程“。哦!有时候他们即使能够安静坐着,却也是在自己发呆出神,人在此而心不在此。

提到敏感期,很多家长并不陌生——六岁以下的孩子,在某个阶段会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某一种行为,比如频繁地吃手,特别关注非常细小的东西,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垒积木不许别人插手,否则就要求重来......但是你知道吗?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其实都是应感觉统合的发展而产生的。

空气中的声音振动耳膜,耳膜把振动传给听骨,听骨扩大振动传给耳蜗,在耳蜗里,振动转化为电流继续传入大脑功能区,大脑就能够感知到耳朵所听到的声音。0-6个月的孩子,对声音已经有了初步的辨识能力,这时候如果有太大的声音造成惊吓,他会开始寻找声音来源。等到一岁左右,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听觉系统的发展更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听觉系统因为某些原因受到破坏,导致传入的声音与实际的声音不同,孩子的发音学习就会受到影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齿不清。此外,如果周遭声音过大或父母重复唠叨,孩子的听觉系统还有可能对声音产生屏蔽现象或选择性屏蔽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触觉遍布全身,是人体神经细胞最多的感觉系统,是所有感觉系统的基本感觉通路。它的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其他感觉系统的发展。但是如果孩子因为剖腹产或缺少母亲爱抚等在幼儿时期出现了触觉不足的现象,且没有得到及时改善,孩子很容易出现爱哭,怕生,打人,咬人,情绪转换困难,有恋物癖,胆小,容易受到惊吓,又或者是打针不会哭,摔跤不觉得疼,人来疯,爱扔东西或推倒积木,自己打自己的头或用头撞地等。

依靠视听嗅味触、前庭六大基本感觉系统的相互交叉互动,人体的深感觉(本体觉和关节活动觉)会逐渐成熟完善,然后,所有的感觉系统一起,又会促进脑功能的成熟,帮助我们有能力独立自主地生活,与人交往,相互合作等。反之,如果任何一个感觉系统运作失常,都会影响整个感觉统合的运作,影响我们的智力发展,健康发展,性格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我们一生的命运!

运动感觉 篇3

【关键词】本体感觉;足球运动员;分析;应用

本体感觉是有机体对身体运动和位置意念的感觉。足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精确的肌肉感觉,需要运动员有准确的射门命中率、及时到位的带球、良好的控球和支配球的能力,这些及时准确的肌肉感觉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很多是足球运动员在熟练掌握动作技能后.可以不用视觉来完成复杂的动作。这主要是靠本体感受器机能控制完成的。但有时肌肉活动时所发生的本体感觉是不明确的,往往被忽视,或被其他感觉所遮蔽,所以本体感觉也称为暗淡的感觉,但事实上它对足球运动员技能形成有很大影响。我们试图通过对足球运动员本体感觉的初步研究,了解足球运动员本体感觉的现状以及本体感觉与射门命中率、带球技术的关系,为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提供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被测试的运动员分为三个组即优秀组、一般组和普通组。优秀组是沈阳市体校女足,专业队运动员,测试人数8人,平均年龄20岁,平均训练年限8年。这些队员都经过多年系统的专业训练,曾在2007年度辽宁足球锦标赛中夺得冠军。一般组是沈阳体院2008级足球专业女足,测试人数为8人.平均年龄为20岁,平均训练年限为4年,这些队员都有一定的足球训练基础。普通组是沈阳体院2009级足球普修课运动员,测试人数为8人,平均年龄20岁。人学后开始接触足球.没有足球训练基础。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法:实验过程中的使用仪器是:遮眼罩、笔、笔记本、哨子、秒表,对不同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将实验结果加以记录、整理,进行比较和分析。

对足球运动员射门本体感觉的侧试方法如下:

运动员一人带球,距门5一7米(正面对门),首先进行正常射门,出脚10次,记录命中率,然后将眼睛遮上进行射门,仍然出脚10次;另一名运动员负责递球,并将射门结果(中与不中)、偏差情况(高、低、右、左)以及力量大小和命中率等记录下来,以便射门者及时纠正。

对足球运动员带球本体感觉的测试方法如下:

让测试队员带上遮眼罩持球一起站在足球场地的中线上,当听到哨声后同时带球至足球场地的另一底线。先用左脚然后换成右脚带球,分别记录右脚的带球时间和失球次数.要求带球速度快,失球时立即将球找回来,在哪失球在哪接着带,不停表。以最后到达的队员的时间为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一:运动员射门本体感觉实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射门命中率有较大的差距,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遮蔽眼睛射门时,射门的落点大多是在球门的附近,尽管有时未射中,但出脚的方向是正确的。经过别人的提示能够及时调整出脚角度和用力大小;而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射门出脚的方向经常远离球门,对有意识的提示也力不从心。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脚型固定,经过多年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动力定型;而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脚型不固定,无法对球正确控制。

足球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要有很高的足球飞行准确性。射门和带球动作虽然是一项基本技术类动作,但这种基本技术动作的目的在于射准而不在于射远。人体运动的特有规律证明,人体运动的各环节中,最敏感、最精确的部位莫过于脚内侧和脚背。对同一只脚来说,脚内侧又比脚背的敏感性更高,更富有灵活的控制能力。在射门和带球技术上,不仅要求脚对球有一定的敏感性,而且脚对球的控制必须有最佳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足球运动员的射门和带球动作是靠全身肌肉协调用力来完成的[2],但最终是通过脚将球射出。要取得高命中率,关键在于成千上万次的训练,熟练掌握动作,形成固定的脚型。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在动作技能熟练后,可以不用视觉完成复杂的动作。例如有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在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将球射中。

在实验中,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遮蔽眼睛射门都要比不遮蔽眼睛的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的射门命中率高。这说明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经过多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射门脚型已完全固定,凭借着脚对球的良好感觉和正确的控制能力就能将球射中。良好的本体感觉对足球运动员射门出脚一瞬间正确掌握球的方向、角度、弧线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本体感受器机能提高,才能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3],从而提高射门命中率,建立高级、精细、复杂的条件反射。实验表明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射门本体感觉好,命中率高;而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由于训练时间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所以射门本体感觉相对就差。命中率低。

表二: 足球运动员运动本体感觉实验结果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遮闭视觉以后,由于运动分析敏感性高,仍然能准确地控制球的运行,这从失球数少和运球速度快两方面表现出来;相反,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遮蔽视觉后,由于运动分析器敏感性低,不能准确地控制球的运行,所以失球次数多、速度慢。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运球时信心十足,并不担心球会失掉,因此运球的速度很快;而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压力,害怕失球,带球时运时停,带球速度就很慢。射门技术能够直接地反映足球运动员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有良好的球感。有很多足球运动员在熟练地把握射门技术后,可以在不完全注视的情况下射球,有很多时候是用眼睛的余光调整和控制球,足球运动非常讲究让测试对象在视觉监看全部取消的情况下射门,这时主要靠本体感觉。当运动员被遮上眼睛进行带球时,借助本体感觉器传人信息,通过皮质下运动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机能活动动作,这种关系稍不协调,带球就不准确,无法很好地控制球。当运动员在取消视觉进行带球时,完全是靠脚对球的良好感觉和正确的控制能力,很好的本体感觉来自于多年不间断的运动训练,也取决于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

运动员在带球时,肌肉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在进行运动时即产生肌肉紧张的感觉,这时产生的肌肉紧张和用力感觉与肌键中的神经末梢受到的刺激有关,最后关节面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则产生反应,当运动员在取消视觉监看以后,本体感觉对进行这一复杂动作所必须的协调一致起着重大的作用。运动员完成运球的技术动作是以感觉开始.以心理活动为中间,以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要求大脑皮层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使机能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有规律的进行,需要有十分精确的分化,而这种精确的分化来自本体感觉。从实验中可以证明,水平高的运动员遮蔽眼睛,本体感觉好,带球速度快,失球次数少;而水平低的运动员本体感觉差,遮蔽眼睛后,由带球速度慢,失球次数多。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实验证明

(1)本体感觉对足球运动员的射门命中率和带球技术有很大的影响。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本体感觉好,射门命中率高,控制球能力强,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相对要差。

(2)本体感觉对足球运动员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与巩固起很大的作用。

(3)足球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的良好能力,必须经过多年训练才能在意识中比较明显而精确地反映出来,水平高的运动员对肌肉运动的分析能力提高,对动作时间的判断精确.运动分析器敏感性高,这是本体感觉通过长期训练日益完善的结果。

3.2建议

目前人们对本体感觉的认识还不充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希望对相关课题和研究给予重视。提高本体感觉就必须熟练掌握技术动作,高超的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形成的,但并非所有的重复练习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很多运动员由于缺乏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解,形成了动作技能“尝试错误”式的盲目试探,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错误动作一旦定型将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提高,而心理训练能促进运动员高级、精细、复杂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心理训练的方法很多,具体采用想练结合和念动训练来提高足球运动员射门和带球的本体感觉,通过集中注意力可提高足球运动员带球的本体感觉等等[4]。所有练习应逐步排除分析器来进行练习,因为差别感受性是提高技术准确性的关键,这些心理训练可以促进足球技术的形成与巩固,促使运动员在头脑中抹去心理障碍,提高人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加深脚对球的感觉,通过反复强化使运动员慢慢向良好的竟技状态转化,使运动员形成完善的运动表象,获得迅速、精确完成动作的本体感觉。

参考文献:

[1] 矛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四1一298.

[2] 王跃新译.训练时负荷强度的重要性[J].世界篮球杂志2008,(3);17.

[3] 王步标.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12一232.

运动感觉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依据唐山市小学分布情况, 按区域、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进行分层, 按比例从在唐山市路南、路北区4所小学抽取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利用开家长会的时间, 在学校教师的组织和配合下, 将调查表分发给所调查学生的家长现场填写, 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815份, 获得有效问卷810份, 有效率为92.8%。

所使用的问卷为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 Sensory Integrative Function Scale, SIFS) 。经任桂英等[3]翻译修订, 共有58个条目, 分为前庭失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不佳、学习能力发展不足、大年龄的特殊问题 ( 10岁以上儿童) 5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 根据调查结果, 将各项的原始分转化成标准T分, 得分<40分为有此项的轻度失调, <30分为有此项的重度失调; 在感觉统合量表中有一项失调, 就评为有感觉统合失调。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良好, 由于本研究开始时大部分儿童在6~8岁, 故第5因子未评定。各因子得分越高, 说明该项能力发展越好。

1.3干预内容根据筛查结果, 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实验组 ( 177名) 和对照组 ( 176名) 。经检验, 两组对象的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整个体育运动干预是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干预方法安全、可靠, 训练项目便于实施。

实验组: 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具体情况,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渗透儿童体育活动的内容, 尤其是适合儿童的体育游戏穿插, 如火车赛跑、双人蹲跳、旋转跑、两人三足跑等体育游戏。以不连续刺激疲劳为原则, 每周训练3次, 每次1.5 h, 中间休息10 min, 每个月为1个阶段, 连续完成3个月的训练。在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师指导下进行教学辅导。为了调剂和增加儿童的趣味性, 在制定的体育运动中增加部分感觉统合训练, 强度随着时间增大。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班级设计针对儿童生理特点的体育运动干预方案。

对照组: 对照组的小学生只参加常规的每周2节体育课活动, 不进行其他任何体育活动项目, 时间为3个月。

1.4统计处理利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 主要使用平均数、标准差的计算以及t检验和χ2检验等方法。

2 结果

实验结束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学生感觉统合改善的比例都有所提高;χ2检验发现,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感觉统合失调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61.600, 23.686, P值均<0.01) 。见表1。

实验后, 实验组学生的感觉统合得分有明显改善; 对照组实验前后只在感觉统合失调总分和触觉过分防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感觉统合失调总分、触觉过分防御和本体感不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在前庭失衡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表 2 不同组别小学生实验前后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 x±s)

注: 与对照组实验后比较, * P<0.05, **P<0.01。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 有43.58%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 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3,4,5,6,7]一致。说明儿童的感觉失调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行相关的训练势在必行。

本次研究还表明, 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在实验前后感觉统合失调总分均有显著变化, 说明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8]是一致的。感觉统合训练能够刺激儿童的各种感觉, 促进儿童神经功能的发展, 进而改善大脑的功能, 使儿童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得到发展, 从而增强感觉统合能力。

本次研究还发现, 体育运动干预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比单纯使用感觉统合训练的对照组效果明显, 说明体育运动干预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通过控制感觉输入, 改善大脑信息加工过程, 使机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良好行为[9]。小学低年级儿童比较活泼、好动, 以游戏为主的体育运动干预注重了动静的结合, 考虑到了儿童的身体特点, 同时加入放松训练, 这样更利于儿童产生快乐的情绪, 使学生易于轻松、自由地参与; 游戏过程中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增强了儿童活动的兴趣, 满足他们情绪、情感上的需求; 同时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儿童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体育运动干预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AYRES J.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M].LosAngles:Western Psychol Services, 1979:135-356.

[2]AYRES J.Improving academic scores through sensory integration[J].Learn Disabi, 1972, 5 (6) :24-28.

[3]任桂英, 王玉风, 顾伯美, 等.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 (1) :34-36.

[4]单毓芬, 李海浪, 汪宁, 等.南京市鼓楼区域539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 21 (2) :140-143.

[5]邢杰, 罗海英, 王桂香, 等.长春市城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1) :18-19.

[6]郭建华, 刘言训, 赵洪宁, 等.8-12岁市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不良行为及家庭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5) :552-554.

[7]闫喜英, 黄雪梅, 杨建丽, 等.河南省城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6) :530-531.

[8]郑一博, 赵丽, 张秋河, 等.感觉统合训练联合运动训练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展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 37 (6) :642-644.

运动感觉 篇5

对心算加工年老化研究有助于阐明认知老化规律,然而有关心算老化的少量研究结果仍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十分复杂,表面上看,不同认知老化研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尽相同导致了结果的歧异.例如,在心算的年老化研究中,有的研究结论基于群体的数据分析,如层级回归分析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或方差分析,如Salthouse和Coon(1994);另有一些研究先对每一个体数据作线性回归分析,如此得到斜率和截距(分别表示心算的.中枢加工时间和外周感觉运动时间),然后再行层级回归分析或方差分析,如Allen等(1992,).这两类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果很不一致.从理论上看,只要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合理的,统计方法的不尽相同应不会导致矛盾.但在实际情况下,统计分析误差增加了结论不一致的可能性,从而增大了揭示心算老化复杂性规律的难度.事实上,心算活动的年龄差异可能来自于记忆、加工速度等不同认知资源的老化差异.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工作记忆和感觉运动速度在心算加工年老化过程中的作用.被试共161人,20~79岁,身体健康,受教育年限以上,以10岁段划分为6个年龄组,组间文化程度基本匹配.被试任务包括:(1) 连续减法心算,分别为1000-3、1000-7、1000-13及1000-17等4种,在排除了被试看屏幕和按键的感觉运动时间后得到心算所需的时间;(2) 数字计算工作记忆,根据工作记忆对信息同时进行加工和储存的特点,要求被试计算完题后再回忆答案,以获得工作记忆广度指标;(3)“数字复制”(digit copying),以获得感觉运动速度指标.实验在386微机上进行.对所得数据分别进行了上述群体数据与个体数据分析.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致表明,在控制工作记忆与感觉运动速度的年龄差异后,心算活动的年龄差异显著降低.而且,控制感觉运动速度的年龄差异后心算活动年龄差异的降低程度要大于控制工作记忆的年龄差异后心算活动年龄差异的降低程度.这说明,感觉运动速度在心算加工年老化过程中发挥了更大作用.但是,工作记忆与感觉运动速度二者的年龄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心算活动的年龄差异,表明心算加工的年老化存在其特殊性过程,不支持认知老化的普遍减慢假说(generalized slowing hypothesis).

作 者:刘昌 李德明 作者单位:刘昌(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李德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3例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其中男患者2例,女患者1例,患者年龄最大是70岁,最小是20岁,平均是(42.7±2.3)岁,发病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是(41.4±2.6)岁,病程是1-17年,平均是(4.6±1.4)年。

1.2 方法

1.2.1 临床表现

患者在发病前均未出现明显诱因,其中2例患者存在不同诱因,例如感冒史、患肢外伤等。3例患者全部存在肢体无力表现,其中1例患者不确定,剩余2例患者均是非对称性肢体无力。患者临床症状不仅表现为进行性进展,而且也可是阶梯式发展。1例患者的肢体病变顺序不确定,但在病发1年后,新症状出现,1例患者上肢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且临床症状明显,1例患者的下肢发生病变,临床症状较为明显。3例患者的肢体远端无力表现更为明显,上肢无力主要是手指无力,1例患者存在肉跳感,1例患者存在麻木感,1例患者存在关节或是肌肉疼痛。在体检过程中均显示患者肌力下降。3例患者中均出现肌肉萎缩情况,病程较长患者的肌肉萎缩情况更为明显。3例患者的腱反射下降,2例正常,1例患者增强。1例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减低。2例患者存在病理征,通过MRI检查确认患者存在腰椎病或是颈椎病。1例患者的起病急,且损害患者颅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轻度感觉障碍,出现不自主运动,因此确诊是GBS,在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患者一侧肢体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因非对称性肢体无力而再次入院接受治疗,确认患者存在轻度感觉障碍,而没有颅神经损害,因此确诊MMN。剩余2例患者均没有存在颅神经损害,1例患者存在肌肉束颤,1例患者脊柱侧弯,且存在弓形足。

1.2.2 检查

2例患者开展腰穿检查,1例患者的压力上升,不存在葡萄糖含量变化异常与细胞学变化,1例患者接受CSF抗GM1抗体滴度的检查,检查结果为阳性,2例患者接受血清抗GM1抗体滴度的检查,均上升,其中1例患者是IgM抗体上升,1例患者是Ig G抗体上升。3例患者开展肌电图检查,其中2例患者出现传导阻滞。

1.2.3 治疗

2例患者给予IVIg进行治疗,剩余1例患者受到经济原因的影响而未使用。3例患者给予激素进行治疗,2例患者使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1例患者给予一般治疗,例如神经营养等。

2 结果

本次探究过程中,2例使用IVIg治疗的患者中,2例患者均有效,其中1例患者在用药1-36d后,患者肌力得到明显改善。1例患者在用药后,存在恶心、过性心慌等不良反应,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例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联合IVIg治疗有效,1例患者无效,2例使用硫唑嘌呤患者的临床疗效不显著,一般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不明显。

3 讨论

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LSS)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发病[3],集中发病于40-50岁的群体中,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是2.83:1[4]。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未见明显症状,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临床症状表现出进行性进展的特点,少数患者病情为阶梯式发展,少见自然环节。本研究中,1例患者存在间断性肢体无力,无自发缓解。

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属于可治疗疾病的一种,与免疫介导[5]存在密切关系,部分免疫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已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可达到80-90%。在病情早期给予有效治疗的话,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阻断肌无力发展。有文献资料[6,7]指出:医务人员需依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以10%的量逐渐递减,直至使用最小剂量来预防患者病情的复发。

环磷酰胺属于免疫制剂的一种,在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不理想的患者中较为适用,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患者在给予环磷酰胺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率超过50%,但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8]等并发症,需立即停止患者用药。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皆不长时间用药或是单独用药,在病情轻的患者群体中也不适用,特别是年轻群体,因此本研究中,未有患者使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仅有2例患者使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理想。且环磷酰胺的用药剂量与联合用药情况均需进一步进行探究。

有报道[9]指出: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患者使用环孢霉素A进行治疗时,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肌力。患者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加重,少数文献资料中报道激素治疗有效,未明确其具体机制。本研究中,3例患者使用激素进行治疗,1例患者无效,1例患者病情加重,1例患者联合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有效。因此需加大激素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探究力度,确定加重患者病情的机制。

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3例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中,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是66.7%,1例患者治疗无效,无效率是33.3%。与许莉[10]等人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多灶性获得性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并给予患者多种药物尝试,以确定患者用药治疗的最佳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但还需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何妮,陈洪,冯芹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268-269.

[2]徐迎胜,郑菊阳,张朔等.三重刺激技术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7):456-459.

[3]李海峰,刘涛,Joint Task Force of the EFNS等.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周围神经病学会关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诊治指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1):75-76.

[4]方立,张雯雯,郭晓红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3,53(3):98-99.

[5]曾国华,包正军.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误诊1例[J].临床荟萃,2011,26(11):999-1000.

[6]李春霞,种晓琴,李宏增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4):273-273.

[7]李改丽,汪丙昂,肖欣荣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误诊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4):866-866.

[8]李乃丽,方伯言.多灶性运动神经病5例分析及文献回顾[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3):248-249.

[9]廖琦,常红升,刘蓉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1):48-49.

运动感觉 篇7

体育教学中我们知道, 在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术之前, 首先必须对该动作做相应的感知、观察,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等直观手段,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 并通过运动体验活动去理解动作的要领以及必须克服的难点。一个新动作的学习, 除了依靠自己过去的有关经验和模仿他人的动作外,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积极体验活动的前提下, 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此基础上反复体验,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但小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往往是不真实的, 甚至是错误的, 遇到什么感知什么, 不会有意识地去感知身体在不同运动情况下的不同体验与反应, 以及他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常有以下一些运动体验:有身体承受负荷的体验、身体在某些情况下的本能反应的体验、对身体控制产生的一种快感体验、兴奋状态下的超常发挥体验等, 如:

1. 背同伴跑中背负的距离比自己预料中得要远。

2. 追逐跑中没有自己预料中跑 (逃) 得快。

3. 闭着眼睛向前走, 一开始没有感觉, 后来越走越慌, 似乎要碰撞到障碍。

4. 在后退走、后退跑的心理中产生类似恐惧的感觉。

5. 圆形跑中随着难度的增大, 控制身体内倾的快感增强。

6. 有时800米跑得比平时轻松。

7. 想不到能完成高难度的投篮动作等。

8. 没想到可以轻松跳过山羊。

这些运动感觉的本体因素客观存在, 但在学情分析中往往会被忽视, 教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施教,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关注, 偏重于自身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 侧重于书本知识点的传授讲解, 忽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感知觉控制动作, 以及正确调整身体在运动中的感觉。容易单方面考虑学生“似乎”可以接受的程度, 很少问学生会有什么运动感觉,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具备这种体验基础吗?对该项目锻炼的要求明确吗?

二、学情因素分析中应增加运动感知觉因素

对图1的学情要素进行分析, 虽描述得比较全面, 但是对学生个体主体运动感觉的分析则不够重视, 一般只分析到技术基础等层面, 没有更深入地细分, 于是对学习该项目时学生身心体验的“应然状态”就被虚化了。学情分析的首要点是应从学生原有运动基础出发,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找准学生在运动感觉等方面的起点因素。也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运动的真实感受,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教学因素, 教师心中的教学目的才会更加准确, 见图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运动感觉因素的挖掘?从皮亚杰的运动体验理论中可以找到其缘由。皮亚杰认为, 感知运动是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动作技能作为适应的重要手段在认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运动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应, 它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随着技能动作的形成, 各种动作的肌肉感觉上升为主导的地位, 由模糊的感觉变为明确的感觉, 这时运动感觉转化为人的意识中心。

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训练儿童对各种肌肉运动感受的意识性, 以便使肌肉运动感觉尽快成为控制运动动作的主要成分, 才能加快掌握动作, 提高运动动作学练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了解自己身体位置的变化, 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感觉, 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到位等心理情况, 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运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三、在运动技术教学设计中合理运用感知觉要素

小学运动技术教学的规格要求虽然相对较低, 但由于少年儿童感知不稳定、不全面的特点, 动作往往会做不到位, 与教师预设目标差距较大, 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而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重难点, 专门安排学生根据运动感觉进行针对性体会, 逐渐地学习掌握。

如篮球运球教学。在原地高低运球教学中, 结合自己与学生的运动感受, 重视让学生体验手对球的感觉体验, 这是在预先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运球中需特别强调球反弹以后有一个“粘”球的过程, 这里的“粘”球就是控制球的关键点, 也是学生注意力、感知觉的集中点。在备课中撰写技术要领与难点时要突出这一点, 即在球反弹到一定高度时, 手柔和地贴着球有一点上升后再向下按压, 手指分开要大一些, 放松一些;手对球的控制面积越大, 球就越好控制;球在需要高低方向变化时, 手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等感觉会发生变化。教学设计要具体一些, 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手臂对球控制的感觉问题, 体会肌肉用力感这个知觉核心。并需不断提示,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运动中主动体验这种“球感”, 让他们能逐渐得到自由控制高低球的运动快感。

又如50米快速跑, 为转变学生跑前、跑中运动体验的被动状态, 在测试前应设计一次关于启动、摆臂、蹬地、加速、冲刺等方面的谈话, 可以让学生谈谈快速跑已有的心理体验;在课的间歇期间再设计一次谈话, 让学生谈谈两次测试跑中自己的肌肉用力以及心理感觉对比。试图在听和说中, 让学生主动熟悉快速跑动作的技术要领, 再安排分解分层教学, 让学生体会跑时肌肉运动的差别感受能力。这样围绕运动感觉的设计教学步骤, 可以让学生在动作生成中及时发现细小的错误动作, 较早地形成正确快速跑的用力感觉。在教师讲解法的设计中, 也应具体对学生摆臂、后蹬等某一次动作的外形、效果予以肯定, 试图让学生找到跑的肌肉运动感觉基准, 在以后的动作模仿练习中, 不断感觉与该次动作肌肉运动感觉的差异, 并逐渐缩小这种差异, 目标直接指向对动作质量的提高。

四、在场地、器材设计与准备中运用感知觉要素

精心设计的室外体育课场地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无形中转移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产生愉悦的感觉,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如, 利用对运动距离的感知错觉进行耐力跑的设计。绕圈进行耐力跑, 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畏惧感, 较为枯燥的反复跑也容易产生疲劳感, 克服生理极点的动力相对也会削弱。因此, 在场地设计上就要重视这些运动体验因素。可以将跑动路线转化为数字路线, 以篮球场边线、中线组合变化成电子数字, 从0~9开始熟悉数字跑法, 逐渐增加难度, 如组合数字11、110、2008等, 要求跑速中等, 以队列跑的形式进行, 折返转弯的时候必须踩住线路, 熟悉后再增加强度, 采用计时或者间歇跑的形式进行, 当然也可以设计“地形”跑、“跑垒”等其他形式的迁移路线跑。

利用宽度、高度的感知错觉进行跳高场地的布置。由于受跳高场地与该项目规则特点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因产生畏惧心理被过早淘汰, 成为看客, 容易对参与跳高运动失去兴趣。为了改变即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现象, 在场地器材布置方面要预先考虑。如可以在跳高练习中适当增加横杆宽度, 这样学生感觉上会低一点, 有尝试的勇气;另外, 采用橡皮筋可以缓解学生跨越的心理压力;场地布置成圆形, 在圆心立柱上系4条皮筋 (设置不同高度体验) 进行连续跳, 通过差异分层与增加运动密度, 提高学生注意力与运动快感。

五、结语

体育运动具有运动体验的基本特征, 而运动体验感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都有不同性质与不同程度上的体现, 是学生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基础的内在部分。在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重视运动感知觉因素与规律的运用, 不只体现在运动技术与课前场地布置这两方面。我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启发一种思路, 建议教师的备课当中要预先考虑这一个要素,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更好地预计教学的难度。

教师课前应事先熟悉动作, 体会自己的运动感受, 回到自己学习的状态, “从学生背后看学生”;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 找到学生与自己运动感觉的异同, “用学生视距看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处理教材、设计教法, 示范、讲解都会有的放矢;在课中还应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运动感觉, 及时调整教法与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等因素, 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2]邵伟德等.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张春华等.“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孙敏.加强学情研究优化学法指导[J].文教资料.2007.1.

[5]沈剑威等, 体适能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运动感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10月~2009年9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UC患者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0~61岁,平均41.3±8.8岁,均为UC活动期,所有患者均经肠镜和病理检查,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病变范围:仅直肠受累4例,直肠乙状结肠受累38例,左半结肠(结肠脾曲以远)受累18例,全结肠受累3例,按临床严重程度分型,轻型22例,中型41例。根据是否合并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病人年龄、UC严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25例,为健康体检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25~63岁,平均44.3±7.5岁。

1.2 研究方法

1.2.1 Hp检测

63例UC患者均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和在内镜下从胃窦取粘膜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Hp检测,两试验都阳性确诊为Hp感染。14C尿素呼吸试验由本院核医学科测定,检测仪为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UBT-01型幽门螺杆菌测试仪,14C尿素胶囊、CO2吸收剂、闪烁液均为该公司提供。受试者空腹口服14C尿素胶囊1粒,静坐25 min后向CO2吸收剂瓶中吹气,待瓶中液体由淡红色变为白色后在吸收剂瓶中加入4.5 m L稀释闪烁液,放入Hp测试仪中测试,>100 dpm/mmol为试验阳性,胃窦粘膜标本病理组织学进行Hp检测由本院病理科测定。按检测结果分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

1.2.2 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检测

采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仪检测63例UC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测压管头端带有一气囊,有8个灌注测压通道,每个距离0.5 cm,压力计算取各测压通道结果平均值。检查前3天停用UC治疗药物(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硫唑嘌呤,甲硝唑和喹诺酮类等),不需任何肠道准备。取左侧卧位,将测压管缓慢插入直肠内,然后缓慢向外牵拉,记录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肛管、直肠屏障压(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静息压),将最后一测压通道置肛门括约肌处,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肛门,记录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记录收腹、模拟大便等动作时肛门括约肌压力变化,并计算压力增加或减低幅度,用50 m L注射器给气囊充气,以每次10 m L递增,计算记录受检者出现感知所注气的最低阈值、出现不可控制排便感或腹痛时的最大耐受量、随气量递增而直肠压力时限性增加之比即直肠顺应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63例UC患者有Hp感染23例,感染率36.5%(23/63)。

2.2 UC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及与对照组的比较(附表)

UC无论是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肛门静息压、括约肌压力、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及P<0.05)。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UC肛门括约肌净增压,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Hp阴性组均低于Hp阳性组(P<0.05)。

附表UC患者直肠肛门运动、直肠感觉功能及与对照组的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P<0.05,2)与对照组比,P<0.01;3)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比,P<0.05

3 讨论

Hp感染在我国分布广泛。王凯娟等[2]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1990~2002年发表的有关Hp流行病学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学分析,共检索3564篇文献,结论是:Hp平均感染率为58.1%,Hp感染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Hp是胃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该研究显示:UC患者Hp感染率较低,感染率为36.5%(23/63),低于我国Hp平均感染率,和国内外报道相近[3,4,5,6],提示Hp感染在UC患者中可能是一种低危险因素。Hp感染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UC患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或喹诺酮类抗菌药有关,但也有资料显示: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的UC患者Hp感染率比对照组也有显著降低,提示UC患者Hp感染率较低可能还存在其他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肛门、直肠的运动功能主要是维持自制和排便。肛门括约肌静息状态下呈强直性收缩,形成肛管高压带,阻止稀便和肠腔内气体在非排便状态下从直肠、肛门外溢,当腹压升高时,肛管高压带压力增加,起到机械屏障作用,直肠扩张时,肛门括约肌松弛,允许大便通过。肛门和直肠的协调性运动紊乱时,可出现排便异常。该研究显示:UC无论是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静息状态下UC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这与既往的研究相似[7]。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和对照组差异也无显著性,这和该组UC无排便困难相符合。但当增加腹压时,UC肛门括约肌净增压低于对照组,表明UC不能有效地防止腹压升高所致的肠内容物外溢,肛门自控能力减弱,可能是UC排便次数增多的原因之一。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比: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UC肛门括约肌净增压差异无显著性,提示Hp感染对肛门直肠运动无影响。

直肠顺应性是以单位时间压力容积变化来表示器官膨胀能力的适应性,该研究显示:无论是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UC顺应性降低,对膨胀能力适应性差;对UC的直肠感觉功能进行测定显示: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UC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性均较对照组低,表明UC直肠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较正常人下降。提示:小量的肠内容物刺激即可引起排便反射,故容易引起腹痛、腹泻和便频症状。研究还显示: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Hp阴性组均低于Hp阳性组,提示Hp阴性组直肠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较Hp阳性组差。林焕建等[1]报道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能够减轻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肠道病理学改变,其机制与降低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有关。何晋德等[3]报道UC抗Hp抗体阳性多见于部分结肠受累的患者,而全结肠受累的患者Hp抗体阳性率较低,他们认为Hp感染对UC的病变范围可能有抑制作用。不伴有Hp感染UC患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耐受能力比伴有Hp感染UC患者差原因可能是Hp代谢产物过氧化氢酶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过氧化氢酶分解机体细胞酶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氧基,避免过度氧化而产生的细胞损害,降低局部肠黏膜炎症反应,而UC直肠最低敏感量、直肠最大耐受性、最大顺应性均与直肠炎症有关。Hp感染对UC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Hp阳性的UC患者,根除Hp后,UC是否恶化、反跳,该如何应对,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LIN HJ,WANG QY,LIU Y,et al.Protective effet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Catalase on ulcerative Colitis of Rats[J].Journalof Tropical Medicine,2007,7:626-628.Chinese

[2]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6:19-22.[2]WANG KJ.Meta-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3,6:19-22.Chinese

[3]HE JD,LIU YL,YE H,et al.Sero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Chinese Journalof Digestion,2003,23(4):254-255.Chinese

[4]庞智,李美芬,皇甫照,等.中国汉族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5):3661-3665.[4]PANG Z,LI MF,HUAN FZ,et al.Low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ese Ha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09,17(35):3661-3665.Chinese

[5]SONG MJ,PARK DI,HWANG SJ,et al.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a multicenter study[J].The Kor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53(60):341-347.

[6]LUTHER J,DAVE M,HIGGINS PD,KAO JY.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n 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flamm Bowel Dis,2010,16(6):1077-1084.

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概述 篇9

1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人类各种感觉是大脑和身体互相协调的学习过程, 几乎有80%的学习是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的, 这种庞大的可塑性需要外界的不断刺激和引导。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不但伙伴少, 而且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 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 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缺乏游戏, 当然先兆流产、妊高症、胎位不正、情绪不稳定、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2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在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本体感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

(1) 身体平衡功能障碍。

与前庭功能障碍有关。表现为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手脚笨拙、常碰撞桌椅;多动不安、不听劝阻;动作协调能力差、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组织能力不佳、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2) 触觉防御障碍。

表现为过分防御、躯体和情绪反应过度。对亲人特别暴躁, 强词夺理, 胆小, 到陌生环境则害怕;偏食、咬指甲、爱哭、过分依恋父母, 易产生分离焦虑、严重怕黑, 独占性强, 不爱洗脸和洗澡。

(3) 本体感觉障碍。

指身体运动的协调能力存在问题, 导致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迟缓、笨拙, 穿脱衣服、扣钮扣、系鞋带动作缓慢吃力;吃饭掉饭粒, 写字不工整且作业拖拉, 懒惰, 做事没有效率;怕爬高, 拒走平衡木, 不爱玩积木、组合东西。

(4) 视觉障碍。

表现为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视觉不平顺。分不清左右, 写字部首易颠倒, 分不清2和5、6和9;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 但却无法流利地阅读, 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 多字或少字;常抄错题或漏抄题, 写字速度慢且不工整, 不愿写作业, 眼睛易疲劳, 造成学习能力不足。

(5) 听觉障碍。

表现为听记忆力短暂, 常忘记老师说的话、留的作业, 听广度不足或听觉速度慢, 复述听到的事情缺少逻辑性;语言发育迟缓, 表达能力不佳。

3 感觉统合测评

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桂英等1994年修订的适合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量表包括前庭平衡功能障碍 (涉及身体的大运动能力) 、触觉过分防御及情绪 (主要对情绪的稳定性及过分防御评定) 、本体感及身体协调 (涉及本体感和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 、学习能力发展 (涉及由感觉统合不良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 及大年龄的特殊问题共计5项, 计58题, 量表每题按“1—5”5级评分, 各项的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 (T分) 。无论哪一项的T分在40分以上为正常, 30~40分为轻度失调, 30分以下为重度失调。

4 感觉统合治疗及疗效

感觉统合治疗部分是爱尔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是神经系统完善的重要时期, 由于儿童的大脑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为改善脑功能提供了基础。感觉统合治疗针对儿童存在的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 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 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 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 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1.2]。治疗工具是以滑板为主要训练器材的全套感知——运动训练教具。感觉统合治疗是一种寓训练治疗于游戏之中, 运用游戏式的运动控制感觉的输入, 特别是从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及皮肤等刺激的感觉输入, 使儿童能统合这些感觉, 并同时做出适应性反应, 从而改善儿童动作不协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和学习困难等问题。1996年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481名儿童接受治疗的结果表明:感觉统合失调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7%, 显著改善率也达到74%。对运动协调及注意力集中的总改善率超过95%;情绪稳定的总改善率也达87%;学习成绩提高的总改善率为56.2%[4]。总之, 感觉统合治疗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注意力、运动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均有明显的改善。Ayres认为感觉统合发育的关键时期是3~7岁。因此, 进行早期感觉统合训练, 可以有效地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摘要: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 经大脑整合作用, 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 并作出反应。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 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地运动, 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虽然智商正常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 因而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综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并简述了治疗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

参考文献

[1]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8) ;186-188.

[2]Ottenbacher Kenneth, Short Margaret A.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A.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 ment[J].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 (6) :287-329.

[3]任桂英, 王玉凤, 顾伯美.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 (2) :7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运动感觉】相关文章:

运动感觉对提高反应速度的研究11-08

感觉培养05-05

感觉训练05-12

《感觉》阅读答案05-25

陡然的感觉04-29

登天的感觉04-30

悲伤的感觉05-04

感觉不到你05-15

高三作文:感觉05-18

感觉时间的作文05-24

上一篇:教改热中冷思考下一篇:查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