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困境

2024-05-06

教育困境(精选6篇)

篇1:教育困境

中职教育的当前困境及出路思考

中职教育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通过过校内教学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劳动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技能、技巧中充分发展个体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职教育的特点

1.学生特点。中职教育生源虽然有逐年减少的外在压力,但如果将2.5亿农民工纳入生源体系,则大有可为。从当前情况看,中职学生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类:义务教育九年级分流出来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了高中,不能较好适应,而转向职业中专的学生;部分辍学外出务工回流返校的人员。来源决定了学生生源的素质,不再像以前中职生,是从初中优选出来的学生,相反基本是义务教育淘汰的学生,或者可称为义务教育的失败者。这种生源构成是无法逆转的。作为中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改变自身来应对。一味抱怨或者拒绝改变,将导致中职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淡化。

2.定位特点。高职主要承担培养高等级知识型、技能型人才,中职主要承担培养基本操作型技能人才。但基于对中职教育的刻板印象,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在定位上将其作为高中并列型的学校教育,侧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职业部分的教育认知不足。基础性的语文、数学、英语全部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两年的学习过程。

3.教学特点。普通教育大多采用学问导向课程模式,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强调知识自身逻辑性,依赖学生记忆、理解能力来获取知识,考核大多采取书面形式。而职业教育应采取实践导向课程模式,是实践知识为主体,强调工作中的知识逻辑,依赖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获取知识,考核宜采取工作任务或样本测验形式。

当前中职教育的特点与现实的冲突,表现:

(1)学生辍学比例较高,并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2)学生抱怨学不到东西。

(3)教授课程的老师抱怨没人听课。

(4)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呈现力不从心的态势。

原因分析

意见与建议

中职教育应以一般职业能力为主加专业知识为导向,理论知识学习以必须和够用为标准,不宜追求系统性、完整性。要旗帜鲜明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篇2:教育困境

---浅谈城口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城口县厚坪乡中心小学 蔡明全

近年来,城口教育乘着“普实”验收的东风,踏着课程改革的步履,在“五园”建设方面有了较快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还不够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来的许多困境仍然制约着城口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整体素质差

1、部分教师文化素质低。近十几年来城口教育形成了高中缺教师在初中调,初中缺教师在小学调,小学缺教师在民办教师中转和以低门坎在社会上招。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一部份专业不对口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形成了小学教师老龄化,中学教师年轻化,高中教师中龄化的畸形,将制约城口教育的长足发展。

2、部分教师思想素质差。长期以来, 我县大部分教师受工资低,工作环境艰苦,学校激励机制不够,人事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怨教和抵触情绪。于是呈现出一部份骨干教师消极教书,把主要精力用在搞第二职业上。极大地影响了城口教育教学质量。

3、师资配置不均衡。城镇学校严重超编,区乡学校严重缺编,不得不请大量代课教师。降低了教师整体素质。

对策:

1、提高招聘教师门坎。

2、调整人事调动制度,稳定各阶段教师队伍。实行城镇优秀教

师到农村、到贫困、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支教的制度,防止支教流于形式,将支教作为城镇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评优的必要条件。接受支教的农村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煅炼,学习优质学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其“造血”功能。

3、学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激励机制。

4、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二、校长缺乏动能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城口教育日新月异的内涵,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教育呼唤着高素质校长的诞生。然而城口各中小学的校长大部份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因为他深知自己上不能再升,下只要不犯错误不会当教师,久而久之,校长的动能就逐渐减弱了。这将严重制约一所学校的发展。

对策:

1、改革校长任用制度,实行民主推荐与文化考核相结合的聘用制度。

2、与县乡党委政府一样实行换届制度。三年或两年换届,搞得好的可连任两届。这样可以把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吸收到管理队伍中来,让广大教师知道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很大机会当管理人才。无形之中给管理者和教师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使得一坛死水,重新充满生机。会极大地推动城口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1、资源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普九”验收城口教育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硬件的投入。但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现城口有80%的学校连一间多媒体教室都没有。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

2、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口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

3、没有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大部分学校特别是村小对上级配发的远程教育模式一没用。中心校对上级配发的远程教育模式二利用率也不高。将直接影响城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

1、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资源。

2、各级政府加大对软件(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学校也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力度,不能坐等花开。

3、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四、学校、家庭、社会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着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创新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均有各自的特点。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三方面教育中,学

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统一性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和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还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及各种社会现象必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社会教育体现出多样性、实用性、纪实性、补偿性等特点。三个方面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各有相对的独立地位和独特功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只有把学校教、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我们的现实是只注重了学校教育,缺乏对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对策:

1、学校教育要主动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误区。广开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渠道: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按步骤对所有家长进行培训,二是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主要让班主任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指导,四是领导和教师经常进行家五是开设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校园网,广泛与家长交流。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通力合作。家长应该参加家长学校和学校的活动,依靠学校,建设学习家庭,指导孩子规范、健康上网,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家长应该经常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和教育,争取最佳效果。

3、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统一思想、建立组织、完善制度、建立“三结合”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目前我县有很多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2、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3、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

4、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六、留守儿童逐年增多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城口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

对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温暖的集体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2、发挥校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针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行代理家长制,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沟通情感、矫正行为,真正使教师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

3、各校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留守作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3:母语教育困境探究

一、母语教育内涵之误解

1.母语概念的认识模糊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所谓母语是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据此解释, 可理解为母语是孩子出生以后在“母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语言, 自然其包括方言在内的民族语言。如由此出发, 母语教育在我国就并非特指汉语, 其也应包括各种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诚然, 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乃是我们对外沟通时所使用的国家语言, 同时也是各民族之间用于交流的共同语言, 因此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或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本无可厚非,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 如何尊重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这同样是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2.将母语教育等同于语文教育

我国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就曾对母语的自然习得与母语教学的关系作了区分。他指出母语习得是终生的, 语文学习是阶段性的;母语习得是多途径的、无定的, 而语文教学是有限定性的;母语习得是自然而朦胧的, 语文教学是自觉而明确的。换而言之, 仅寄希望通过一门语文课程就能达到母语耳熟能详的地步, 不仅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不现实的。母语教育首先需要良好的母语环境, 其次需要依靠所有学科的共同努力, 其三则需关注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并把母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看作是任何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缺乏恰当的母语能力考核与激励机制

国家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母语能力测评体系, 如果说汉语能力的测试标准都尚未统一, 那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或方言的能力标准制定也就更加困难了。以往对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员, 如从事媒体工作的记者、进行“传道授业”的教师等都需要参加汉字应用水平和国家普通话等级水平的测试, 但由于缺乏一个汉语能力的基本评价及考评标准, 对说或写的能力所进行的单项考评也并不能考察个人对语言运用的综合水平, 更况且这些考核内容所涉及的面也相应狭窄。目前刚刚起步的汉语能力测试是国内第一个全面考查听、说、读、写能力的汉语语言评价系统。如果六个等级的汉语能力测试能进一步推广, 并把它作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和考核的标准之一, 这不仅可以激励全民对母语学习的重视, 同时也能提高全民对母语应用的实际水平。此外, 各少数民族也该抓住机遇, 在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基础上, 注意保护各自的母语, 保持母语的完整性及丰富性。

高考虽然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风向标, 但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却并没有真正区分母语教育与其他科目之间的区别。换言之, 语文考试依然以语言知识为主, 这一考试导向使得整个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母语教育充斥了知识点的记忆、语言应用的训练及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又由于高考迄今为止也还没有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录用理念, 考核方法不够灵活, 而且内容形式单一, 从而流失了一部分真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诗歌古词及有书法专长的考生。在应试教育环境尚未彻底改善的前提下, 如何积极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 以使教学内容和重点多向母语教育倾斜, 这实在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课题。

三、社会舆论导向的错位与缺位

要使母语得以发展, 母语的社会环境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中媒体的宣传和社会舆论的推动都可以激发国民学习母语热潮。语文大家章熊先生曾指出, 母语的习得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 同时还可以通过媒体、社会交往并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状态下吸收母语营养, 提高母语能力。但目前我国媒体及社会舆论对母语教育及其应用程度的关注普遍不高, 而媒体的缺位及社会舆论导向的错位, 都会损害母语环境的良性创设及不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的有效规范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特点

固然, 母语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母语教育亦如同其他语言教育一般, 具有传授语言技能、提高表达交流的作用。但母语教育的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应该成为本国公民终身学习的基础, 尤其是作为外语学习或双语教学的基础。若没有扎实的母语功底, 也是不能自如地学好一门外语。也正因如此, 要充分重视母语教育,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环境和资源, 以使学生积累母语教育的正面经验并强化母语学习的应用能力, 这将为学生终身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及交流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若谈及母语教育的人文特点, 它更应体现在传承母语文化、维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情操等一系列的作用与功能上。由于母语是一种使民族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 它体现的就应该是这一民族的精神与文明的根本。日本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就曾指出:“放弃母语, 就是通向亡国 (毁灭文明) 的捷径。”岸根把母语与民族的思想与民族的思维方式, 乃至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民族认同感乃是国家认同感的开端, 而母语教育则是形成以上认同感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就当今世界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 其不仅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母语教学水平, 以使母语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而且其更寄希望于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从世界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就可以略见一斑, 母语教育不仅应重视其一般语言所具有的工具性特点, 而且还更应重视人文特点。

在一个世界高度开放及全球化的今天, 一个国家若要走向世界, 就必须彰显自己的文化, 而语言则是承载文化的最好工具。一个足够重视本国语言, 并让它适应时代发展, 积极对外推广的国家势必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与尊重;而那些急于推销自己, 无限抬高外语地位, 忽视本国语言甚至以外语取代国语的做法, 必定会使本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与冲击。像日本就在新《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要进一步重视本国语言教育的立场, 以培养学生对国语的关注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当国家宏观教育体系对母语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与政策倾斜, 当社会和传媒共同努力更倾心营造易于全民学习母语的环境之时, 中华民族之瑰宝的母语方才可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文化和不朽的精神。

摘要:探讨了当今母语教育困境的原因, 其一是对母语教育内涵的误解, 其二是缺乏恰当的母语能力考核与激励机制, 其三是社会舆论导向的缺位与错位, 其四是忽略母语教育的人文特性。

篇4:俞敏洪:中国教育困境

中国近20年来的高等教育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的,比如说其中一个进步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认为大学扩招不是一件坏事,尽管有点扩招得过分了,但是其实这件事情本身依然是件好事。因为不管大学本身的教学质量是上升还是下降,中国每年增加几百万受过了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本身一定是一个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事情。

第二个高等教育的进步体现在国际化上面。第一个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愿意把自己的老师送到国外去进修,最基层的大学都在这么做。就像我去年接手的耿丹学院,实际上是一个三本的民办高校,是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底层的。但即使这样,耿丹学院今年加起来一年也送了大概几十个老师到国外去进修,平均进修时间两个月到四个月。你可以感觉到,中国的大学在往外走,积极和国际接轨。另外,交换学生的大学越来越多,大量的大学都在做2+2,或者是1+3或者是3+1,或者是1+2+1。

第三个变化,我个人的感觉,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非常在意引进在国外博士毕业的人才,特别是在国外已经有了教学经验的人才回到中国来。有的时候不自觉的,我们的课程实际上就变成了双语教育。所以我能感觉到这些进步,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努力。

教育领域一直没有对民间力量真正地开放,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优秀的、顶级的私立中学和私立大学

我们能看到的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经费不够,因为中国的大学不动用民间力量。我常常说,我们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不再相信民间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终于让民间力量的一部分释放出来了,尤其在经济领域。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中国GDP,总值的70%左右,而就业机会占到了85%左右。这就是相信民间力量所带来的变化。但是让我们感到有一点纠结,甚至有点失望的是,在教育领域一直没有对民间力量真正地开放,这是真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迎头赶上了,但是教育领域现在为止依然没有任何对民间的教育力量进行真正鼓励的一系列举措。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耿丹学院的两个小事情,其实对我来说是巨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转设,就是要变成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公立大学的民办大学,我们国家有规定,必须要有500亩地,并且每一分地上只能待一个学生,每亩地容量只能是10个学生。现在耿丹学院的状况是,460亩地,差40亩地,耿丹学院的学生加起来是接近6000人,也就意味着按照规定,400多亩地只能待4000多学生。大家稍微想一下,这样的规定是很荒谬的。理由非常简单,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你非要增加到500亩地,并且一分地上只能待一个学生,你想有多浪费。大家去看看美国的纽约大学就明白了。在城里那么十几栋楼,加起来接近4万学生在里面上学。僵硬的规定,不可变通的规则,导致我们转设工作遇到了困难。当然我们还会继续做说服工作,抱怨是没有用的。

民办大学老师待遇,特别是老师的社会地位也成问题。大家都知道,民办大学的老师和公立大学的老师待遇是不一样的,公立大学的老师退休以后的保障很好,是半公务员制度。公立学校老师非常安稳。民办大学老师,必须完全按照社会保险来安置,而且退休以后收入会急剧下降。所以我们即使以更高的工资和待遇来吸引老师,都吸引不到公立大学的一般老师,非常难。

可以看出来,国家政策对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是不一致的。当然我今天不是来抱怨这个事情的,我只是说,因为中国在教育中不善于利用民间力量,所以到现在为止,在中国优秀的、顶级的私立中学和私立大学是没有的。实际上私立教育的兴起能够减轻国家的教育负担,看看全世界的私立大学就可以明白,经费是不用愁的,为什么?民间力量会把经费补充进去。比如说像我这样的人接手耿丹学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一辈子赚来的财富用于耿丹学院,把它变成中国优秀的私立大学。经过这么一年以后,我的思想已经开始犹豫了,因为我发现,其实国家对于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在乎,不在乎的话肯定就白做,谁都不愿意把一辈子的积蓄扔进去了,最后发现这件事情是白做的。

对于政府来说就是一个鼓励问题,不需要出一分钱,一鼓励民间的钱就出来了。我问过很多中国的著名企业家,他们都说,只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他们都愿意把自己变成大学的捐献者,因为从世界著名大学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个人的名声想要留五百年、一千年,捐献给大学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比如说,杜克大学怎么来的?杜克就是一个烟草商,但是现在想到杜克大学,就觉得他不是一个烟草商,他很伟大,因为他有一所最著名的大学留在了这儿。当然还有很多大学,斯坦福也是这样。斯坦福曾经想把钱捐给哈佛,哈佛不要,不理他,结果他一生气说自己办个大学,结果就办成了现在跟哈佛死死较劲的一所大学,不是哈佛第一就是斯坦福第一。

所以我觉得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化的问题,如何利用民间力量办教育是个大问题。如何让民间财富和活力调动起来,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我问过很多中国的著名企业家,他们都说,只要有一个合适的体制,他们都愿意把自己变成大学的捐献者,因为从世界著名大学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个人的名声想要留五百年、一千年,捐献给大学几乎是唯一的办法。比如说,杜克就是一个烟草商,但是现在想到杜克大学,就觉得他不是一个烟草商,他很伟大,因为他有一所最著名的大学留在了这儿。斯坦福也是这样。斯坦福曾经想把钱捐给哈佛,哈佛不要,结果他一生气,就办成了现在跟哈佛死死较劲的斯坦福大学。所以如何利用民间力量办教育是个大问题。

中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均衡的问题。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和无钱无势家庭的孩子,怎样才能在教育上达到比较好的均衡状态

我觉得最重要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均衡问题。什么叫教育均衡?我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乡下人再也没有好的教育可以接受了。我是属于乡下人之一,30多年前我在农村中学上学,最后通过自己三年高考,到了北京大学。当时我们进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差不多是35%,现在北京大学农村孩子占的比例最多15%。如果说真正农村来的,大概最多10%都不到。我对北大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80%左右都是家庭有政府背景或者有钱的背景这样的孩子。

大家都会问这个是不是录取上有问题?比如说这两天正在讲高考作弊的事情,在河南一个县有100多个学生有枪手替考,最后查了以后,说这些被替考的学生的父母要不就是有钱的,要不就是当官的。但是我认为北大的学生应该是100%都是自己考上的,但是这些学生怎么会大多是政府家庭背景出身呢?我回到家乡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必然现象。

我从当地村主任开始调查起,发现村主任和村支书的孩子基本都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学习,乡长和乡党委书记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初中学习,县长和县委书记的孩子在当地最好的高中学习。不管我们怎么宣传要求教育公平,都很难做到让领导的孩子按区划片上偏远的学校的,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就受到了当地最好的教育,因此他们走进中国最好的大学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民的孩子和工人的孩子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得不到最好的教育机会。我回到家乡问了一下我们村里的孩子,上当地最好的初中几乎都是没有希望的,上的都是乡村的初中和乡村的小学。乡村初中毕业以后,他怎么可能有能力一下子到省重点高中?根本就进不去,因此也就进不去中国最好的大学。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最重要是教育均衡的问题。中国的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和无钱无势家庭的孩子,怎样在教育上达到比较好的均衡状态的问题。当然随着现代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像MOOC课程的开始,我们是有机会让落后的、贫困地区的或者是农村的孩子接受到优质教育的,但要做到这点,需要政府政策上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如果教育不均衡,中国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一个社会两极分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崩盘,当社会崩盘的时候,我们讲任何国际化都是没有意义的。

大家空谈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中国教育不应该有这么严重的行政化来进行管理,然而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改革是很困难的,即使有教育理想的人也不愿意拿掉。我问了很多大学校长,如果你这个校长不是由教育部任命了,也没有了部级局级待遇,让整个大学的教授来选举你,你干不干?大部分校长是犹豫的,甚至干脆说不干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让教授选不一定能被选上。第二,辛辛苦苦奋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当了校长,把这个行政化一拿掉。所有的基础都没了,待遇也没了。

我问了很多大学校长,如果你这个校长不是由教育部任命了,也没有了部级局级待遇,让整个大学的教授来选举你,你干不干?大部分校长是犹豫的,甚至干脆说不干

第三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有一个结构调整的问题。这个话题一说起来就特别敏感,我在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在教育组,民办教育的代表很少,90%都是公立大学的校长或者党委书记,最起码也是系主任。教育组毫无疑问不可避免会讨论到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大家空谈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中国教育不应该有这么严重的行政化来进行管理,否则的话就像有一个政协委员所说的那样,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除了教育部大学就没有别的大学了。

今天有教育部的领导在,不是对教育部的批判,我知道教育部很难做,因为教育部还要跟上面的制度保持一致。具体的改革是很困难的。比如教育去行政化,我问了很多大学校长,如果你这个校长不是由教育部任命了,也没有了部级局级待遇,让整个大学的教授来选举你,你干不干?大部分校长是犹豫的,甚至干脆说不干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他们说,我们让教授选不一定能被选上。第二,他们说我们在教育领域辛辛苦苦奋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当了校长,现在也算副部级干部,你把这个行政化一拿掉,我们所有的基础都没了,待遇也没了,我们过去的奋斗算什么?所以行政化已经根深蒂固了,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即使有教育理想的人也不愿意拿掉。

坦率地说,在这样的中国教育系统中,唯上不唯下的教育行政化体系如果不有所改变的话,大学应该有的特质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为大学需要独立的创新,需要独立的学术研究氛围,需要互相争论,甚至不留面子的互相探讨……所有这一切,当你面对一个可以罢免你的官员,和可以罢免你的校长,你是绝对不可能做出来的。你只会想到,上面的人想听什么,我说什么。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目前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很难解决。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个事不仅仅关乎到了中国教育的现实,也关乎到了中国教育的未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国际化真不是个问题,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向。我倒是认为,美国的教育国际化是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教育国际化的问题。首先我认为教育国际化就不是个问题,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凡是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任何人都会明白,如果他不把自己变成一个全球公民,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未来。现在每年中国出去读本科的学生接近30万人,而且每年还在呈15%的增长,三年前是100%增长。出去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依然是源源不断。每年中国留学总人数增长大概是10%到15%之间,现在总量大概已经达到了每年接近50万人。

有的家长即使不让孩子去留学,每年送出去寒暑假游学的学生也达到了20万人左右。所以,中国家长其实比任何教育家都明白,我的孩子必须国际化。这些家长人群包括政府官员,包括有钱人,也包括砸锅卖铁、卖房子也让孩子出去读好大学的人。我就碰上过这样的家庭,孩子被美国前20位大学录取了,但是家里钱不够,就把房子卖了。我问家长,你何苦呢?这个孩子在中国也能够考上中国前20位大学的,为什么一定要送他出去呢?他说,俞老师,这是一个我的孩子未来80年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不是上中国大学还是上国外大学的问题。我就问,你为什么认为到了美国去上大学就必然会有竞争力呢?他的回答特别简单,他说,现在这个世界不是中国的世界,也不是美国的世界,而是全球的世界,是把中国美国加起来的世界。家长这句话说得多到位,比任何教育家说得都到位。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国际化真不是个问题,我倒是认为,美国的教育国际化是个问题。我们常常说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全球开放,但是美国人整体上实际上是封闭的,他们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价值观理念和生活方式,但是对全世界真正的了解真的很少。他们对欧洲了解,但对其他地方知之甚少而且固执己见。比如,中国普通老百姓,不认字的大娘,你问她,美国总统是谁?都能说出来奥巴马,有的时候说不对了,奥马巴也说过。世界杯,全中国人民都在看,世界杯,那是世界的,还没中国的份儿。但我到美国马路上问老百姓,中国主席是谁?真的是十个至少有八个不知道,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原则上中国跟美国现在号称世界上两个东西方文化交融最多的国家,而且美国人也很喜欢到中国来旅行,应该知道的。再说,美国每年现在有多少人到中国来留学的?真的很少。不能说因为中国教育体制落后,因为中文听不懂,你真想要国际化的话,你学中文并不比学英文难多少,我周围有一大批外国朋友讲中文讲得溜着呢。为什么?因为他们在中国做事情,他们在中国做生意,发现中国生意机会太多了,只要会讲几句外语就能开外语培训学校,就能赚钱了。

中国已经到了这么一个成熟阶段,教育部应该拿出至少十所大学来试点,转成全英文教学

中国在国际化教育中还可以做一些事情,我觉得第一,既然我们在讲国际化,中国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大学是全英文授课呢?讲到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是在卖国。我怎么会卖国?香港大学全英文授课,香港理工大学全英文授课,香港科技大学全英文授课。我们中国内地的学生每年到香港去读书的很多,都是用英文上课啊。当然考古学研究、甲骨文研究用英文没法教,但是大量的课是可以用英文教的。有几个好处,第一,国外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就过来了,因为他免去了学中文之苦。第二,大量的学科跟世界科技前沿的信息对称和结合,你一分钟之内想要获取的话,一定是英文。你如果不懂英文,等中文翻译过来再去读,黄花菜都凉了,而且还要翻译的正确才行。

我觉得中国已经到了这么一个成熟阶段,教育部应该拿出至少十所大学来试点,转成全英文教学。能不能做到?能做得到。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送出去的中国一大批到美国去读博士的学生,现在很多是在美国的教学岗位上的,他们全是英文教学。我们把这帮人请回来,放在一个全英文环境教学,这帮老师是愿意回来的。我曾经问过这些老师,我说要是我把我的大学转成一个全英文教学的大学,你们愿意不愿意回来?跟美国一样的工资,你在美国拿5万美元,我给你5万美元,30万人民币一年,你回不回来?不少老师都是说愿意回来的。但是加一个附加条件:要给我们一个更加自由的研究氛围。

实际上我们如果在中国办全英文的大学,是吸引外国留学生过来最好的办法。国家现在也在采取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比如说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全英文教学,但是他毕竟一年只招收150个中国学生。纽约大学上海分校的校长跟我也很熟悉。我们自己办的话成本低,一个大学当年就能转。引进国外大学当然也是一个方法,我们已经有不少引进了。像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是完整的引进。

另外,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大学搬到国外去?现在国外有很多大学都在往别的国家转,杜克大学在中国开始办了,纽约大学在中国开始办了,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甚至伊顿公学在中国也开始办了,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大学也办到国外去呢?在国外办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分校,北京大学海外分校,我就不相信没有影响力,我就不信外国人不来学。

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化的事情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怎样来更好的推动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能让中国人民得到更好的国际化教育,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在移动互联和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在网易上的公开课,很多课我都去听,而且不少课我都听完了。现在我已经开始注册在MOOC上面听课了。这些课程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而RMOOC课程有一个特点,学生老师可以互动。比如说我们从教育部国际司开始,有没有可能把一些特别优秀的MOOC课程变成某一些大学的翻转课堂?这个课程就是让学生学,有助教辅导,最后考试以后可以拿学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学,老师的辅导,互动,学生的讨论,助教的研究,再加上把学分结合起来。我们在基本没有成本的情况之下,就能让中国大量的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做。

篇5:素质教育和囚徒困境

假如你和你的同学都面临一个选择,两个人都承认一个事实,两个人都可以得90分;如果一个人承认了另一个人没有承认,则承认的得100分,未承认的不及格,或抄一百页课本抵罚;假如两个人都不承认,则只要以后都坐第一排就可以免遭不及格的危险。

这是我们今天技术经济学课上做的一个简单“赌博”,其实结果早就是可以确定的了,就是题目的纳什均衡――都选择了承认了。

上面的例子其实就是囚徒困境的模型。

上海的车牌价格就是这个模型的完美演绎。按理说,如果购车牌的人联合起来,都只出100元钱,那么车牌就会100元钱成交,不利之处就是谁先出价谁先得到,排在后面的就没有机会,所以,为了能得到车牌,必然有人率先打破游戏规则,出高于100元的价格,以此类推,就不断推高了车牌价格。

素质教育也是如此。

谁都知道填鸭式的教学不好,不利于孩子的综合素质成长,但是,考试的标尺不看综合素质,只看那几门课程,于是,就会有家长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资源,不得不多学习一下奥数什么的`,结果,别的家长不得不跟进,最后,素质教育就变成了填鸭式教育了。怨谁呢?

篇6:乡村小学教育困境分析论文

一、问题提出

有关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的学者较多,有的学者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纳入到农村教育的体系中来考察,从农村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学生、村民、学校教师、乡村基层干部等)的立场,立足于文化、知识、权力、宗教等角度,批判地揭示出农村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多样性;有的学者则从少数民族农村教育的现实处境、性质以及应然三个方面去考察,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农村教育研究将由对现实的洞察、反思与批判,走向实践的行动研究;还有的学者以村落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考察农村教育,研究一个小型社区教育变迁的历程以及城乡教育文化发展的差距。鉴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于至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小学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时,试图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反馈、课堂实录、深入访谈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以及与师生同吃同住的参与式观察,从另一个方面反思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

二、扬拱小学教育现状

扬拱位于贵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距县城75公里,全乡面积107.3平方公里,辖5个村,41个村民小组,1336户6574人,其中水族人口占99.8%,是水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乡镇之一,属三类边远贫困乡镇。全乡有1547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506人,由此可以看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自身底子薄、局部因灾返贫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制约着全乡温饱问题的巩固和稳定,经济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乡级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扬拱小学是全乡唯一的一所完小,也是全乡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由于全乡总体经济发展滞后,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学校现状十分严峻。学校现有正式教师27人,大专12人,中师学历14人,代课教师2人。男教师21人,女教师7人,外乡教师4人。平均年龄结构在42岁左右。在校学生总人数649人,其中,女生348人,男生301人,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一年级至六年级开设14个班级,1个学前班,全校一共15个班级。大型班级人数59人(学前班除外),小型班级人数37人。学生分别来自5个行政村34个自然寨,居住分散。当前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然而学校硬软件设施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却不同步,比如:拓展知识类的课程,而扬拱小学连基本的相关实验器材都没有,致使学生无法上实验课;全校教师中有93%是一工一农,电脑未在教师家庭普及,何谈学生家庭电脑,学校根本没有学生电脑,所以老师在上信息与技术课的时候只能照本宣科;此外,提供给学生体育活动用的各种体育用品极为欠缺,场地设施也很落后。又如学校软件方面:第一,老师数量严重欠缺,老师跨学科教学现象严重。

全校27个教师,除了学校领导以外,其余每个教师每周都要担任14或16节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还不包括早读和晚自习辅导,这也就导致了教师精力严重不足。例如:二年级的韦老师,每周上二年级8节语文、2节音乐,1节班会,1节大扫除,4节六年级的英语,同时兼任班主任。第二,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来看。语文和数学专业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5.2%,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占总教师数的3.7%,美术和音乐专业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4%。因此,传授拓展课知识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以至于其他教授语文或者其他课的老师来兼授拓展知识的课程,这样不仅总体的传授效果不佳,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一位在农村基层一线从教经历多年的教师说:“我们总结过,一二年级基础不好也不留级而是继续往上读,导致部分学生问题越积越多,就产生厌学,然后干脆不学了。”例如,六年级还有部分学生连加减法都不会算,甚至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国家已经‘普九’了,0分也可以上初中,不考试也可以升学,这就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结果,如果乡村学校跟城市学校一套模式教育,将来会培养出新一代的文盲。从近几年各年级学生的期末成绩反馈来看,结果不容乐观。为了便于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将扬拱小学的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寄宿生;第二种是半走读生;第三种是走读生。据笔者长期观察,寄宿生课外时间更热衷于学习以外的活动,即跳皮筋、下旗、打篮球、聊天等,看书写作业的没有几个。走读生放学到家后,更多的是帮家里干活,即牵牛、马、打猪菜、抬水、上山找柴火、煮饭等,这就导致了课外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为了便于笔者的调查研究,将扬拱小学留守儿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称为全留守儿童,这类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省外打工,寄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或自己在家独立生活的儿童;第二类是半留守儿童,是指一年中父母连续有6个月在省外打工,寄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或自己在家独立生活的儿童。全校全留守儿童244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37.6%,半留守儿童375,占全校学生总人数57.8%。打短工的这一部分父母,每年11月初到次年4月末左右到广东或广西农村地区打工,工种是砍甘蔗并包上车,老板按吨数支付工资。学生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住校生的居住环境,全校住校生160人,共3间寝室,每个寝室安排37至50人左右。其中,男生寝室1间,女生寝室3间。寝室里1人睡一铺的占10%,2人睡一铺的占80%,3人睡一铺的占6%,4人睡一铺的占4%,室内十分拥挤,空气很难闻,卫生状况较差。因为学校是按照片区安排住宿的,所以每个寝室都有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学生,大小混住。

就餐方面,食堂1栋,因食堂空间面积小,就餐人数多,所以仅供蒸饭煮菜用。中午和晚上都在食堂就餐的学生有180人,半走读生中午在食堂就餐的学生有170人,共35桌,每桌10到11人。又如学校卫生方面,全校师生共用一个简易厕所,由于蹲位少,经常排队上厕所,女厕蹲位8个供300多人使用,男厕蹲位12个,也是如此。教材方面,学校使用的是统一版本教材,并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设置标准来设置各门课程,例如一至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音乐、美术、班会、大扫除共9门课程,其中两门文化基础课程,7门拓展知识课程。三至六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劳动、班会、大扫除共13门课程,其中2门是文化基础课,另外11门是拓展知识课程。笔者在三都县其他水族地区乡村学校也做了调查,发现有些学科教材编写内容对水族农村学生难度的确偏大,一些知识偏离实际,不贴近学生生活。如有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比较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因为灵活性比较大,如数学要求手脑结合,但很多内容学生根本没见过,包括老师也很难理解。此外,笔者观察,有些学科教材编写内容不仅对农村学生难度的确偏大,而且一些知识偏离实际,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笔者在扬拱小学一节科学课上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班上有的同学不带书,有的不做笔记,有的说小话,有的做小动作,认真听课的没有几个。课堂上不懂也不问,不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认真,但始终无法将知识深入学生心里,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智力上的原因,更多在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三、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以上通过对当前水族地区乡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水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是十分严峻的。而造成其现状的原因有当地的教育现实困境与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矛盾;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为的主观因素等,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强调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政策与学校实际现状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教育政策提倡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教育政策本身而言是正确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由于水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发展比较落后,因而学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上都跟不上政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必要设备和实验器材,拓展类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由此可见,在水族乡村这些欠发达农村地区过度强调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而学校硬软件设施与素质教育不同步,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生活环境造成的

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受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不强,例如:笔者对3类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寄宿生的课外时间更热衷于干学习以外的事情,而在教室看书写作业的同学没有几个;而走读生的课外时间,更多的是帮着家里干活,同样也没有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看书。另一方面是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生存压力,生活上缺乏保障,学习不安心。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看,一方面,很多学生的家长为了生存纷纷进入打工行列,家长不在孩子身边,也就更无法督促孩子学习看书,此类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另一方面,留在家的家长本身文化低甚至是文盲,这样的家长也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学生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质量差也是重要原因。

(三)教材编撰内容难度偏大,部分内容偏离实际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因素外,学校使用的教材难度偏大,部分内容偏离当地农村实际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笔者所调查的水族地区,学校的教材是使用统一的版本教材,除了数学和语文有参考书外,其余科目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参考内容和资料,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没有执行的标准,导致教师的教学尺度把握不准,这更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与接收效果。由此可见,教材编撰内容难度偏大,部分内容偏离实际,不贴近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这也是水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面临的另一个现实困境。

四、结论

上一篇:关于物业管理员工作职责下一篇:百姓年终奖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