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史论文

2024-05-16

中国药学史论文(共6篇)

篇1:中国药学史论文

史说

说起来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感到惊讶,到今天,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已经整整110年了。从晚清时期到21世纪,几代中国篮球人为这项运动不断做出贡献。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篮球再也不是当年连菲律宾都打不过的弱队,而是稳坐亚洲霸主宝座,让欧美也不敢小视的强手了。

1895年,美国人来会理博士受北美青年会的派遣来中国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同年12月8日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医学堂成立。成立大会上进行篮球表演,这也是史料记载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篮球表演。这是中国篮球的起源。

近代篮球传入中国,并被我们的民族所接受也是一种历史必然。旧中国废科举向西方学习的大社会背景是一个关键,更重要的是,篮球作为西方体育项目,具有较为明确和具体的竞赛规则,以及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期待下个100年”

李元伟寄语:篮球运动进入中国110年来,有无数篮球人为这项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做过或正在做出着努力,我们同所有喜爱这项运动的球迷一同见证了中国篮球110年的成长。在未来更多的100年里,中国篮球还将继续创造更多的辉煌。

竞报:您是怎样看待中国篮球100多年来的发展的?

李元伟: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1895年篮球从国外传入中国,在这里落地生根。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篮球也在日渐强大。作为一个体育大国,中国篮球的发展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要决定了篮球在中国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群众体育项目,开展篮球运动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所以综合来讲,篮球传入中国不但对世界是件幸事,对中国老百姓也是件幸事。

竞报:中国篮球史上有几次影响重大的转折事件,您是怎么看待的?

李元伟:1936年中国的篮球运动员、裁判员就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但中国篮球的蓬勃发展却是在建国以后,有了正确的领导和明确的发展方向,才使得中国篮球迅速强大起来。1995年开始举办CBA联赛,进行了赛事改革、建立主客场制、引入外援,一系列的举动为中国篮球的发展再次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目前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做着努力。今年联赛开始向全面职业化过渡,这也是中国篮球联赛发展的必然,虽然会有很多困难,但这也是联赛第二个10年的开始。

竞报:在中国篮球110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通过本报,您想对广大球迷朋友们说些什么?

李元伟: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我们将努力开创一个中国篮球的新局面。

中国篮球事记

■1895年12月8日在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仪式上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篮球表演,篮球运动正式传入中国。

■1910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届体育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认为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上进行了篮球表演,国人开始渐渐了解篮球运动。

■1913年2月1日至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篮球比赛,是中国篮球史上参加国际性比赛的开端。

■1914年5月在中国第二届全运会上正式将篮球列为比赛项目,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1916年上海青年会把美国篮球规则译成中文出售。

■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在上海举行了第5届远东运动会,中国战胜日本队和菲律宾队取得冠军,这也是中国近代篮球运动中第一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冠军。

■1924年在上海组织了篮球联合会,同时举办了旧中国第一届篮球联赛。

■1925年中华体育协进会组织了上海“万国篮球赛”,同年天津也举办了“万国篮球赛”。

■1930年4月旧中国第四届全运会上,女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30年5月,上海勤奋书局出版、彭文全文翻译《篮球裁判法》。

■1932年11月,上海勤奋书局出版宋君复编著《女子篮球训练法》。

■1936年,中国派队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男子篮球项目。

■1948年二战结束,奥运会得以恢复举办,中国派队参加了第14届奥运会篮球项目。

■1949年8月14日—28日,第十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时于解放区)派出了第一支大学生男子篮球队参加了篮球比赛。决赛时得第六名。

■1953年8月7———13日,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派出男子篮球队参加比赛,最后获得第五名。

■1954年,国内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篮球联赛,直到1957年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颁布后,全国篮球联赛改为甲、乙、丙三级升级的联赛制度,取消全国锦标赛。

■1957年1月7日国家体委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裁判员,包括董守义、舒鸿、牟作云等18人。

■1958年8月19日中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中国也因此退出国际篮联。

■1959年全国篮球工作会议上专门对体能训练、中远距离投篮命中率、中锋训练、战术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召开了多次篮球工作会议,对中国篮球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但1966年开始受到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这些意见只得被束之高阁。

■1974年国际篮联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同年,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亚运会篮球项目比赛,男女篮分别获得第三名。次年亚洲篮联宣布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979年的夏天,当时的华盛顿子弹(现奇才)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与中国国家队和上海队进行了两场表演赛,子弹轻松拿下了那两场比赛。

■1983年中国男篮参加第12届亚洲男篮锦标赛夺冠,这已是中国男篮自1975年第8届亚锦赛开始连续5届获得该项比赛冠军。

■1984年中国代表团率队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女篮夺得季军,中国男篮取得第十名的成绩。

■1989年,NBA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签订首份正式电视转播协议。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主教练李亚光率领中国女篮勇夺亚军,刷新中国女篮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1994年的第12届女篮世锦赛上,中国女篮获得亚军,这是中国女篮在世锦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同年举行的第12届男篮世锦赛上,主教练蒋兴权带领中国男篮获得第8名,这一成绩也成为中国男篮在世锦赛上获得的最好成绩。

■1995年,中国男篮继1986年亚锦赛上负于韩国名列第3之后,再次连续5届亚锦赛称霸亚洲,第二次在亚锦赛上实现5连冠。

■1995年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正式诞生。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男篮位列第8,这也是中国男篮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1997年2月,郑海霞在WNBA的选秀大会中以第二轮第16顺位入选洛杉矶火花队,成为中国篮球运动员当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登陆世界顶级联赛的人。

■2001年3月,八一男篮的王治郅与NBA达拉斯小牛队签约,成为NBA亚洲第一人。

■2002年,姚明成为NBA状元秀,进入休斯敦火箭队,开始了他NBA的职业生涯。

■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篮协临危受命,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了第22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获得冠军。

■2004年2月,中国男篮迎来第一位洋帅哈里斯,后者帮助中国男篮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第8名。

■2005年,中国男、女篮分别获得亚锦赛冠军,取得2006年世锦赛入场券。

中国篮坛名人堂

新中国篮球运动的领路人

牟作云

牟作云是新中国第一代篮球教练员,1936年,曾首次代表中国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曾任国家队教练,原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并担任中国篮协、亚洲篮协主席等多个职位。

1996年,当他担任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委员长达44年时,国际篮联授予他“终身荣誉委员”称号。能享有这一殊荣的,全世界只有8人,而在亚洲仅有他一个。

“篮球元帅”

余邦基

1951年5月,余邦基受命组建八一男篮。1959年余邦基担任了八一男篮教练,多次率队取得辉煌战绩。

一次,贺龙元帅在观看完比赛后,高兴地对余邦基说:“中国有十大元帅,封你为‘篮球元帅’”。

让中国男篮走向世界

钱澄海

钱澄海是著名运动员,高级教练员。在他1972年起任国家男篮主教练的15年里,带队创造了优秀的成绩。

钱澄海在通过摸索、实践之后,总结出中国队自己的一套打法,将中国队个子小、灵活的特点发挥出来,运用了紧逼、快攻、跳投3大发宝,在国际大赛中屡试不爽。上世纪80至90年代被评为全国十佳教练之一。

女篮技术男子化

杨伯镛

杨伯镛是著名篮球运动员、教练员。任教练时曾率领中国女篮获得1983年第9届世界锦标赛季军和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铜牌。

在担任国家女篮主教练期间,强调女子篮球男子化,紧抓身体素质的训练,随后带领女篮走向了世界。后来的女篮主教练李亚光就是他亲点的人选。

执教篮坛三十载

蒋兴权

在中国篮坛,执教生涯已近30年的蒋兴权绝对是个元老级人物。他先后在辽宁队、中国青年队、中国国家队、天津队和新疆广汇5支男篮球队执教,而这5支球队在他的带领下都创造了球队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2005年他获得中国篮协授予的“中国篮球特殊贡献奖”,这是对这位老帅的最高评价。

让女篮成为世界第一

李亚光

球员时期的李亚光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后卫之一,有着“神投手”和“拼命三郎”的美誉。

1991年1月3日,李亚光接手执教正值低谷的中国女篮,并在亚锦赛上取得了冠军。随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李亚光率领女篮突破历史地获得了亚军,但这并不是女篮最好的成绩。1994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女篮荣登世界第一的宝座。

女篮霸王花

郑海霞

身高为2米05的郑海霞是中国女篮历史上最高的球员之一,也是亚洲第一名登陆WNBA的著名球星。1983年被选入国家队以来,郑海霞一直是国家女篮的主要得分手。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曾代表国家队获得奥运会铜牌。

中国最资深的篮球裁判

田国庭

他从1958年开始从事篮球裁判工作,参加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运会篮球比赛裁判工作,并在第三、四、五届全运会担任篮球副裁判长,1978年被批准为国际裁判员。现任中国篮球协会委员、竞赛裁判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文/本报实习记者 孙砚

寻访中国篮球史“第一”

第一场篮球赛和南开五虎

1896年1月11日,《天津公报》刊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场篮球比赛将在今天下午举行,所有对篮球运动有兴趣的青年4点被邀请参赛”。比赛是否如期进行?现在还未得到考证。同年4月4日,《天津公报》再次出现这样的文字,“上周六下午举行了一场热烈的篮球比赛,另一场将于今日下午4时举行,来学学这项运动吧”。这则消息显示,一场篮球比赛确实举行过。通过万年历计算,1896年4月4日前的周六为3月28日。由此可以确定,以目前的史料考证,这一天,中国的第一场篮球比赛在天津举行。

当时的情形,1895年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来会理在《中国青年会早期史实之回忆》一文中这样描述,“玩篮球之前,他们的姿态很是可观,他们必须盘好自己的发辫,修理长长的指甲,把不便利的长袍脱去—————这样,他们就把书生的尊严放弃,换上一副高兴活泼的姿态,但这种运动只能在草场围墙的背后举行”。

1903年,青年会在天津开办了普通中学堂,该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全面、系统普及篮球运动的学校。

1908年12月5日的《天津公报》记载,“在租界附近一块适合篮球赛的场地,如有对场地感兴趣者,该场地即可用于比赛”。此时,篮球运动在天津逐步发展。

1913年,蔡乐尔担任青年会专职体育干事时,组建了青年会篮球队,这是中国第一支跨行业的篮球队。

“南开五虎”

离今天的南开大学不远处,有一条不太起眼的水泥路,名为“五虎路”,用来纪念当年南开篮球队的5位主力队员。

1925年,南开中学初

一、初二学生王锡良、魏蓬云、李国琛等人发起组织篮球队。后来,刘健常也加入球队。1926年,他们4人与学校少年队的唐宝坤被选入南开篮球队,并成为主力队员,在体育教师齐守愚的指导下,当年参加天津市篮球赛获得冠军。1928年,南开篮球队参加华北区男子篮球比赛,在“中国篮球之父”、教练董守义指导下,连克劲敌燕京大学、北京师大、新学同门三队,一举夺取华北篮球锦标赛冠军,由此名声大噪。

凯旋后不久,南开篮球队应邀赴上海,连战青年会西国队、沪江大学队、美国海军队,3战3胜,声震沪上。当时,号称“远东霸主”的菲律宾篮球队在日本比赛得胜回国,转道上海。上海各队大都不敢与其争锋,但“南开五虎”摩拳擦掌,欲与其一比高低。比赛当日,“南开五虎”终以6分优势险胜,从此“南开五虎”名扬神州。

1930年,南开篮球队又先后获得万国篮球赛冠军、杭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篮球冠军。尽管最终5人先后离校毕业,但他们的美名却永远留在中国篮坛史册。

文/本报记者 吕威

20世纪初期

编个竹篓做篮筐

中国篮球特点:随着篮球比赛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篮球从天津逐渐走向全中国。中国篮球甚至开始接触一些世界性比赛。但众所周知,由于羸弱的国力影响,以及国民体质的影响,篮球的普及性进展非常缓慢。

历史影像记录:1908年,保定同仁学堂就在空地两端的树上各挂一个竹篓做筐子玩这种游戏。华北开展篮球活动较早的学校,还有北京的清华学校、汇文中学、高等师范学校和通县协和书院等。

我国的近代篮球运动始于天津,继而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相继开展。但在旧中国,由于社会制度和诸多的原因,篮球运动的发展却是非常缓慢的。

1910年10月在南京举行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届体育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追认为旧中国第一届运动会),当时篮球仅作为表演项目与观众见面,但这已经让国人认识了篮球这项运动。1914年5月,旧中国的第二届全运会上,篮球运动开始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从此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篮球联合组织开始成立,有了篮球规则,各种比赛活动逐渐兴起。直到1930年旧中国第四届全运会上,女篮也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除了在国内的全运会上设有篮球比赛,中国篮球早在1913年就开始参加世界性的比赛了。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只有中国和菲律宾两个国家参加篮球比赛,因为实力原因,中国队两战皆负。但这却是中国篮球史上参加国际性比赛的开端。1921年的第5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先是以32比29战胜日本队,又以30比27战胜菲律宾队最终夺冠,这也是中国队第一次在国际篮球比赛上取得冠军。

在近代篮球的发展中,篮球也逐渐向社会团体蔓延,那时的年轻人虽然不像现在的学生玩什么街头篮球,搞各种名目的联赛,但也成立了很多队伍,为篮球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尽管近代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作了积累,但是落后的战术和运动员极差的身体素质,使得中国篮球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20世纪中期

走出屏蔽

中国篮球特点:中国篮球在逐步拉近与世界竞技场距离的同时,开始主动渴求吸取国外先进理念,一开始还出现了冒进思维,好在后来有所转变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

历史影像记录: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篮球故事让我们至今都在津津乐道。当时,由贺龙师长领导的120师的“战斗队”和陕甘宁边区的“东干队”最负盛名。相信这样的镜头已多次出现在抗战影片里了。

新中国解放之前,中国篮球出现了可怕的停滞。由于战乱原因老百姓是根本没机会接触到篮球的。而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1951年到1955年之间,中国篮球基本上是在向苏联学习。在学习苏联的同时,狠抓训练,明确了“积极、主动、快速”的战术指导思想,继承老一辈运动员手上功夫好、控球能力强、反应快的特点,着力提高身体素质。在这一方面做的最突出的就是八一男篮。1953年的全国篮、排球比赛中,八一队就凭借充沛的体力横扫全部对手,以快速攻防的绝对优势称霸。

1957年之后,我国篮球运动的特点日趋鲜明,对自身的优缺点也更加了解,扬长避短地制定出最适合中国篮球特点的技战术方针。1965年的全国教练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篮球运动处在严重落后状态,盲目跟着欧洲跑。1972年,根据篮球运动的对抗性强等特点,又在原有的“快速、灵巧、全面、准确”的技术风格上加上了“积极主动、勇猛顽强”。

虽然1954年开始我国就有了全国篮球锦标赛,但国内球队与世界的接触却很少。“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篮球与世界的差距又一次被拉大。为了弥补差距,掌握现代篮球的信息,1972年开始,中国篮球开始“请进来、走出去”。

1974年,中国男女篮参加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7届亚运会,男、女队均获得第三名。1975年11月,中国男篮在第8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上以不败的成绩获得冠军,并获得第21届奥运会的入场券。时隔一年,即男篮成功之后,中国女篮又同样以全胜的战绩获得第6届亚洲女篮锦标赛的冠军。至此,中国篮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20世纪80年代———

第一运动

中国篮球特点:这个年代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叫改革开放,中国篮球也在改革开放。当乔丹的名字在中国广泛叫响之后,我们学会了看篮球;当熟知科比、艾弗森后,我们学会了“玩”篮球。

历史影像记录:几乎每天的东单体育馆,你都能看到一帮玩篮球的孩子,这只不过是偌大中国篮球市场的一个缩影。

2005年初,当李元伟提出篮球已超越足球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的时候,中国篮球恰好走到了110岁。80后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篮球其实是舶来品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期NBA进入中国,喜欢篮球的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全世界最精彩的篮球赛事。乔丹、皮蓬、马龙等NBA巨星更是成为一代中国青少年的心中偶像。上世纪90年代末嘻哈音乐、肥大衣服、街头篮球等黑人篮球文化传入中国,并被广大青少年所追求。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商业篮球赛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生,篮球运动在中国的群众基础越来越雄厚。

作为近些年来国内联赛顶级赛事之一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从诞生到今天也已经10岁了,10年来不但为中国篮球输送了无数人才,更培养出了姚明这样的国际巨星。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良以及中国篮协领导精明妥善的经营,不但赛事本身越来越精彩,还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今年初,中国篮协掌门人李元伟喊出篮球已经超越中国足球成为第一运动的论调。一时间争议四起,但且不论篮球是否真的超越足球,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篮球确实已经完全属于我们。

寻访中国篮球史“第一”

第一个篮球解说员

6块大洋解说一场球

“没有电脑,没有技术统计员,我一个人要眼观六路。既要做技术统计,又要向听众作解说。看到有运动员犯规我真想喊出来,但是怕观众听见,只好作罢。”这就是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位解说员马有于老先生对他解说的第一场比赛的回忆。

解说一场球比别人贵一倍

那是1946年的9月,在上海卢湾体育馆进行了一场国际友谊赛,对阵双方是上海华联队和由华侨组成的菲律宾群声队。在当时这恐怕就是一场普通的友谊赛,但却因为上海广播电台要音频直播而被载入史册。因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由电台直播的篮球比赛。

在解说员的挑选上,上海电台邀请到了任职大公报的体育记者马有于先生,因为他本人对篮球规则非常熟悉,同时又会讲上海话和普通话。对于当解说的报酬,老先生还记得清清楚楚,“别人去电台做节目一般就只给3块大洋的报酬,但我不是,我解说一场球电台就要给我6块大洋。”

球员资料要全部自己整理

当时的上海卢湾体育馆是一个很小的体育馆,球场上只有一面看台,看台和球场之间就隔了一道铁丝网,连专门的解说席都没有。马有于老先生就自己搬来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搭建了个临时解说席。“那次解说我就只有一个麦克风,而直播却是整个远东地区都能听到。”

解说条件的艰苦还并不是全部问题,最让马老先生费神的就是整理全部参赛队员的资料。“那种比赛谁会给你专门提供球员情况啊,但解说员必须得了解啊,我就只能自己提前下队去搜集情报,了解每个运动员的名字和情况。”

由于当时专门篮球人才非常稀少,大家对篮球运动的规则知道的就更少,马老先生在解说时连个帮手都没有。“篮球比赛都要有技术统计的,可是直播时没有人帮我做这些,我就只能自己来。一边解说比赛,一边记录球员的得分、犯规、失误的数据。整场比赛都忙得要死。”

看到犯规憋着不能说

不过最让老先生头疼的还是运动员在场上犯规。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篮球还不成熟,运动员对规则的遵守也不规范。由于篮球是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所以对阵双方都有很多小动作。马老先生笑着说:“那个时候的球衣和现在不一样,裤子上面有个屁兜,有的那个运动员手上就‘不干不净’了,防守的时候老把那手往人家对手的屁兜里揣,给人家使坏。这裁判看见了也好啊,看不见的就过去了,可我在场边却看得清清楚楚,心里真急啊,可还不能说。我这一说,那整个远东的听众不就都听见了。”

虽然中国篮球史上的第一场电台直播的比赛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诞生了,但马老先生精彩的解说却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听过他解说的老同行甚至对他说“你的解说把我们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寻访中国篮球史“第一”

第一个世界级裁判

奥运会决赛由他吹哨

如果说现任国际篮联主席程万琦是我们中国人已经够让我们骄傲了,那说到奥运史上第一场篮球决赛的总裁判是个中国人,大家又会是什么心情呢?这位给中国争得无上荣耀的裁判名叫舒鸿。

舒老先生因患肺癌于1964年去世,但他当年已懂事的儿子舒昌荣老先生却深深记住了父亲执法奥运会第一场篮球决赛那一幕的前前后后。

中国人有资格做裁判

1919年舒鸿先生在美国春田学院就读时师从于篮球运动的创始人奈史密斯,上学期间,舒鸿先生就对篮球运动中的各项规则谙熟于心。1928年在上海举行了一场国际友谊赛,当时身为中华运动会会长的舒鸿先生极力要求在中国比赛就要用中国人做裁判,但这一要求却遭到组织者的拒绝,原因是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不具备执法国际比赛的资格。

具有民族气节的舒鸿先生无法接受这一理由,便上诉到美国裁判委员会要求通过考试决定中国人是否具有作国际裁判的资格。分数下来后,4名中国裁判最低的得了88分,而5名美国裁判却只有一人及格。于是包括舒鸿先生在内的4名中国裁判第一批拿到了国际裁判的资格证书。

双方教练都支持舒鸿执法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篮球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的队伍参赛,最后的冠亚军争夺战在美国队和加拿大队之间进行。但决赛前,国际篮联对有谁来执法这场决赛而犹豫不决。尽管有很多国家的裁判报名,但欧洲裁判的执法水平不受信任,而美国裁判也因为要避嫌而不能当选,最后国际篮联官员将目光落在中国男篮的助理教练舒鸿的身上。有一个中国人来执法奥运会决赛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在美、加两队队员间炸开了国,甚至有人讥讽,“怎么能让‘东亚病夫’来作裁判呢?”但两队教练却因为舒鸿执法水平高且公正而拥护国际篮联这一决定。就这样,奥运会第一场篮球决赛的赛场上就出现了一位身着白色毛衣、白色长裤,精神抖擞的中国男人。

在雨中吹了第一场决赛

1936年8月14日上午,在露天球场上舒鸿宣布比赛开始。尽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在3000观众的注目下,在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的支持下,舒鸿先生还是非常公正地完成了执法工作。比赛结束后奈史密斯博士走下看台,紧紧地拥抱了自己的学生,为他的出色表现感到骄傲。前方记者将消息传回后,1936年8月15日的下午,上海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能听到报童洪亮的喊声:“号外,号外,舒鸿为国争光。”

篇2:中国药学史论文

(按2014考试大纲整理,便于背诵和打印)中国广告史

一、中国古代广告史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市声广告、响器广告、物价牌广告、陈列展示广告等)1.“商”与“贾”不同的广告形式

周朝是出现货币,买卖分离。春秋时期,我国已有商贾之分。行为商,坐为贾。“商”以走街串巷,贩运叫卖为主;“贾”有固定的营业场所。由于二者经商方式不同,传达商品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于是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广告形式。2.市声广告:

(1)吆喝叫卖和响器,属于商业标志民俗中的声音标志形态,也称为市声。

(2)所谓市声,除了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以外,通常泛指街市上的喧嚣之声。这种市声,一般可以分为叫卖声和代声两种

(3)叫卖,是在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自然交易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用口头语言传达所售商品内容、质量、价格等的一种商业广告。属于市声的主要形式。早在先秦时期这种市声广告就已经出现了。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就是这种商业广告的形象说法,它是商业宣传的最直接方式。3,响器广告:

(1)行商经常采用不同的器具,以各类特殊响器来代表不同的行业,在西周时代便出现了。(2)行业用响器作为广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需要整日不停的吆喝,为减少嗓音的疲劳而改用响器;二是某些特殊经营行业,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民间禁忌及价值观的制约而产用响器。4.招幌广告(招牌幌子):

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复合式泛称。是行业和店铺的经营标志。从前,无论是行商还是坐商,都有使用招幌的习俗。

(1)招牌:在汉语中取招引之义,其形式为标有文字或图画的标志广告牌子。

(2)幌子:是以商品实物,或旗、帘等各种标志物来表示商家经营内容的商业标志形态。

物价牌广告:管理市场的官吏,负责整顿、平抑物价,并将定下的物价写在旗幡上,悬挂在市场管理机构——市亭上,使买者能清楚地看到,表示诚信。5.标记广告

最初,在物件上加刻铭文,年号,为了表示所有权或者作为纪念、装饰。类似于现在的商标,印刻在商品上,如“某记”.6.早期的名人广告效应

借用名人的可信度销售商品。伯乐相马故事“环而视之,去而顾之”。7.陈列展示广告

(1)早期的展示广告形式简单,主要是商品陈列。

(1)将档次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类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摊肆,以免互相混杂,以次充好。

(2)这样有利于人们在购买时辨别和比较,做到市场公平、价格合理。(3)陈肆辨物是典型的商品陈列式广告。

(二)秦汉时期的广告

(2)唐朝的招工广告

商人招拥的纸榜子。

(3)唐朝的戏剧演出海报

戏台、勾栏都张贴“牌名”,即戏码。

(4)店铺的招贴 3.招幌广告

以酒旗的使用最多,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灯笼广告:

(1)唐代繁荣的夜市,导致了灯笼广告的兴起,是唐代及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2)一般悬挂在店铺的门前,灯笼上用文字表明其商号的商业性质。如写上酒楼、茶馆、客栈等字样。在夜间点烛放亮十分引人注目,起到了招牌广告和悬帜广告的作用,也有现在霓虹灯广告的效果。

(3)灯笼广告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夜市的出现,其次是此时的灯笼的制作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商人做广告宣传提供了物质基础。5.演示广告

陈列展示广告和表演广告两种 6.传单广告

唐代佛教盛行,印刷术发明和普及。7.为政治服务的广告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露布”.露布就像旗帜一样插在地上,周围群众聚到一起观看。

(2)科举榜文

(3)广发诏书,如隋文帝广发诏书瓦解陈胜的军心。8.路标、牌坊广告

路牌以树代替,有引人注意的功能。唐朝,牌坊是记录好人好事,发布公告的地方。

(四)宋元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 1.市声广告(1)叫卖广告

两宋时期小商贩增多。(2)唱卖广告

这一时期的叫卖广告以唱卖为主,而且实现了人声和响器的结合,用婉转的小曲做广告更是引人注意。(3)响器广告

乐器如箫、小鼓、铃铛等用于广告,典故:“惊闺”。(4)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市声广告

诗词与元曲中的市声广告 2,招幌广告:

招幌有横、竖不同类型,广告商有文有图,用文字写明店铺的名称和性质,用图画显示行业的性质。

(1)名目繁多的招幌广告:宋代,招幌广告遍及城乡,都市里几乎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如,“三碗不过岗”和饮酒对联等

(2)林立的招牌广告:这一时期,招牌已经成为商店最基本的广告形式,一般店铺门前

(1)店面装饰广告

① 酒楼的精美装饰:门首皆缚彩楼、欢门,门口竖立着高大的旗杆和彩旗。内部亦是装潢考究。

② 茶肆的优雅环境:名画与名花相辉映。(2)最早的纸质包装广告——“裹贴”

“裹贴”指包装纸与印刷术的结合。最早的纸包装广告实物是吐鲁番某石窟中发掘的一片纸。

(五)明清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响器广告、招幌、招牌等)1.唱卖广告:

吆喝广告一般都简短高亢,直截了当地把所卖物品喊出来。唱卖广告却不一样,要将广告吆喝声艺术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有时还要合辙押韵,悠扬动听。凡是老板姓喜闻乐见的事物,都能被随性配上曲调唱出来。是很到位的口头广告。2.响器广告:

明清时期的响器广告形形色色,花样繁多。如开封的“惊闺”“惊绣”两种响器广告。老北京“打小鼓的”

(1)更多的时候,吆喝广告与响器广告是结合起来的。商贩的市声广告,其内容通常都带有较大的鼓动性和诱惑性,多以突出物美价廉为其特色,其形式则多以节奏鲜明或带有韵律感为特征。

(2)这种广告形式发展的最广泛、最充分,原因主要是 ①广告成本低,只要有好嗓子就行,一般的响器价格也不高

②这是一种适用于行商小贩的特殊销售方式。这些小贩大多走街串巷,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其主顾都住在四合院内,只有靠吆喝声和响器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③市声广告的传播范围在当时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应用比较广泛,可以使很多人听见。(3)这种市声广告,充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顾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街头艺术。2.招幌广告:

明清时期,招幌广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趋于成熟。宋代以前的招牌仅仅是作为店铺的标志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明清的商家都很重视商店的招牌、招幌、善于利用招牌、招幌来做广告宣传。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在商业活动中讲究商业道德和商业信誉,而且开业人对幌子赋予极为神圣的意义,认为幌子能招财进宝,是财神的化身。因此,开业时都要祭幌子。

人们已经认识到招幌广告对商品销售的重要性,没有招,顾客就不会或很难付诸购买行为。清代对招幌广告的管理具体来说如下:

首先,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如北京“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等。其次,在招牌含义上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如“内联陛”鞋店。

第三,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如明代“六必居”牌匾、清代“都一处”招牌等。(1)幌子

① 酒幌

② 当铺的招幌:当铺最鲜明就是门前的“当”字。

③ 老北京的招幌:(1)学堂和招兵招幌。(2)其他风格的幌子:实物幌子、模型幌子、英国大鸦片商马地臣创办,是一份商业性质的报纸。为英国商人向中国倾销商品、提供商业信息服务的。该报还附出《广州行情周报》是一种带有广告性质的报纸。

(5)近代以后,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力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以宣传基督教义、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文学知识为主。它同时也是最早在中文刊物刊载行情物价表之类商情的刊物。

(6)鸦片战争之后,开中文刊物刊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中文月刊。该刊是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杂志。除了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阐发基督教义之外,该刊还经营广告业务,为中外商人沟通商情。

2、近代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海犹太纪事报》、《立报》等)

① 《申报》:

(1)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报》,是由英国商业资本家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终刊。

(2)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就是为了营利,因此非常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对广告也非常重视。

(3)当时在《申报》上登广告叫做卖告白,广告费也较低廉。在创刊号头版上刊登的《本馆条例》,也专门谈了该报发行、广告事宜。

(4)在创办初期便针对当时上海报业广告市场的特点制定了有利于吸引中小华商的招商策略,把争取华商广告作为广告业务经营重点。制定了洋贵华廉的策略。

(5)《申报》在八个月就打败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取得堪称“报业奇迹”的胜利,然而美查没有因为申报的巨大成功而固步自封。在经营蒸蒸日上的同时,美查便着手开展了以报馆为依托的各种相关事业,以拓展报馆的经营领域。最终建立了以《申报》为首的综合性“报业集团”。

(6)1912年,席子配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申报》开展了新的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扩大广告范围,做好发行工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内容逐步丰富多彩,又有当时第一流的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人写稿,《申报》销售数量大增。史量才接办《申报》之后,致力于广告部门的改进,设立了广告推广科,科内设广告外勤组和广告设计组。

② 《新闻报》

(1)由英国商人丹福士1893年在上海创刊。

(2)初创时,广告招揽遇到很大困难,《新闻报》为了同《申报》竞争广告,派人每天到各戏园抄录戏目,免费刊登,以博得客户的好感。

(3)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出资购得《新闻报》,特聘华人汪汉溪为总经理。汪汉溪注重经营管理,尤其注重发行和广告,将二者视为经济命脉和养命之源。专门设置了负责推销报纸的推广科和负责报纸广告开发、设计、编辑及刊登事宜的准备科。

③ 《大公报》

(1)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以鲜明的论说与敢言著称,为进步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2)创办初期,《大公报》的报纸广告除了经常刊发外商广告之外,公益广告、教育招生、书籍广告也有一定的比例。

(3)1905年,美国政府企图胁迫清政府再次续订歧视华工的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大公报》与之相呼应,拒绝刊登美国广告,倡导抵制洋货。

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2)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机关报,该报在开办“大众广告”时就明确宣布:开办广告栏目“目的是为读者服务,义务登载,并负责保密,对广告的要求是,文字要简洁,通俗,刊登程序以缓急为准。同时,借以表达社会动态,尽量挖掘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解放日报》有专门代理广告业务的解放合作社。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广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服务。(3)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报纸。1945年开通大众广告专栏,广告涉及内容广泛

(4)人民日报在华北创刊后,就刊登各类广告,一般头版广告地位在报头左右侧。

(二)近代新出现的广告形式

1、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介——月份牌

(1)月份牌年画广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品海报,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为推销商品服务的商品艺术。

(2)月份牌年画广告简称“月份牌”它是一种结合画、广告与年历三位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月份牌的一般形式是中间画画,画的两边有日历表,画的上方或下方印上商号、洋行的名称或商品。

(3)月份牌的出现是由于清末洋货的大量涌入,文化的差异,人们不喜欢洋广告的背景下产生的中西合璧的新式年画广告。

2、近代的电影海报

(1)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了他们制作的影片,从而揭开了电影时代的帷幕。

(2)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定军山》片段,称为国产无声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放映时,又制作了一张电影海报帖在影戏院门口,进行宣传。(3)可见,中国第一部自己出品的电影,就开始使用电影海报,激活了观众极大的兴趣。从此中国电影就与电影海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在何时何地,哪种主题的电影中电影海报都能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3、近代有特色的广告形式(火花广告、药品广告等)

火花广告

(1)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民族工商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各地兴办了火柴制造厂

(2)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贴标,是一种独特的包装装潢广告。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枚火花是1879年广州巧民火柴厂的舞龙贴标。

(3)火花设计还配合了时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签订二十一条时。五四运动时,随着抵制外货、振兴民族工业口号的提出,随即在火花上也出现了“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救国火柴”等,具有深刻的影响。

药品广告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汉方药广告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行销最久的是仁丹。仁丹进入中国市场后非常重视广告的宣传

(2)最初,因为洋化气息太重而遭到中国顾客的蔑视,仁丹很快改变策略,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大作广告

(3)仁丹的印刷品小传单特别采用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图配文的手法,用写实的情景式图画

(1)随着广告事业的发展,中国广告专营行业,即广告社、广告公司在近代开始出现。(2)报刊广告蓬勃发展以后,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逐渐分离,从而促使广告代理商在中国出现。广告代理商是以报馆广告代理人和版面买卖人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各种广告社、广告公司。它们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等各项服务以收取佣金。(3)在中国,这种广告专营行业最早产生于上海。它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上海地区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外商企业为了加强竞争,都自办了广告部。当时的广告部已经能站在媒介形势发展的前沿,广告本身通过使资本进入,对媒介的丰富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没有条件设立广告部的企业,只好依靠广告代理商设计和制作广告,促使了早期广告社和广告公司的产生。

(5)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前后,除了上海以外的其它城市,还暂时没有出现较具规模的专业广告供公司。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许多城市迎来了广告发展的高峰时期。

2、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及行业自律

(1)以上海为代表,北方以天津、北京为代表的广告业兴盛发达起来。(2)天津最早的广告经营单位是1920年的新中国广告社和中外广告社。(3)北京地区出现较早的广告社是1921年创办的杨本贤广告社。

(4)上海,1921年英商美灵登广告公司创立,它与克劳广告公司,以及1926年成立的华商广告公司和1930年成立的联合广告公司并称为四大广告公司。称为三十年代广告业的支柱。

 行业自律:

(1)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媒介的自律及广告业伦理问题也逐渐被提了出来。这反映了中国广告业界及媒体最早的自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增强。

(2)五四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真实,不道德的不良广告,广告业界也鱼龙混杂。全国报界联合会于1920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常会上,通过了《劝告禁载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案》这个提案的影响非常广泛,是中国最早的广告自律文件之一。

(3)中国广告业界最早的行业组织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告公会。该会成立后,曾开展过一些活动,多次开会来交流经验、探讨广告学术,商讨参与世界广告组织的事宜等。

(4)1927年,由上海维罗广告公司、耀南广告社等六家广告公司,又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华广告公会,主要是争取、保护业界共同的利益和解决同业之间的纠纷,共同发展。公会成立后建议不再用“掮客”的名称,而要称为“代理商”。

(5)20年代《民律法案》中对公告所做的规定,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管理法规条款。

(四)近代的广告学术研究活动的初始

(1)中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当推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

(2)1919年12月,时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的徐宝璜出版了《新闻学》,这是中国学者自著的第一本理论新闻学专著,也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破天荒”之作。其中第十章《新闻纸之广告》对报纸的广告、发行,作了初步论述。

(3)他认为,广告者,乃有力之商业媒介。又广告者,人事之媒介也。他主张,对于广告,当事先审查其内容何如。一报长登不正当之广告,必致广告之信用扫地,因之其价值不堪阅

卫世界和平运动的需要。在文艺、文化、广告宣传工作者的宣传鼓动下、抗美援朝迅速在国内变成了一场爱党、爱国的自发性群众运动,人民倾囊相助,无私地捐献他们的钱物,捐献出一片赤诚。

(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组建国营广告公司

(1)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广告行业也在其中,主要表现是:

①全国各主要城市对原有广告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逐步克服资本主义经营作风,开始树立为生产者、为消费者、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政府有目的地把分散的各自经营的私营广告行业,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私合营广告公司。

(2)上海市对原有旧广告社进行调整合并,组成由上海市商业局领导的中国广告公司上海分公司,把全市100家左右的广告商按经营范围改组,归并为五个公私合营的广告公司和一个广告美术社。又成立了由上海文化局领导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5)北京市组成由市文化局领导的北京市美术公司。

(6)天津市早在1951年即把全市广告行业调整合并为广告总店,1956年又划归文化局领导,改名为天津美术设计公司。(4)布拉格国际广告会议

(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业企业很多产品都由国营商业报销,已很少再有做广告的企业,因此广告业务剧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缩。这些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布拉格国际广告大会召开,中国商业部派员参加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2)1957年,国际广告工作会议在布拉格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商业部派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3)会议做了题为“从人民利益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基本任务。并认为社会主义广告的基本特征是“思想性,真实性和具体性”(4)布拉格会议使中国广告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5)二十一城市“商业广告会议”

(1)1959年,商业部发出了加强商品陈列和广告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特别是对外开放城市做好商业广告宣传工作

(2)8月,商业部又在上海召开了21个对外开放城市的“全国商业广告、橱窗和商品的的陈列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广告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广告会议。

(2)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商业部门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商业广告、橱窗和商品的陈列工作。它肯定了广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极作用: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广告是经常向人民群众如实地介绍商品、指导人民消费的基本方法之一,②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的一种美术形式;③运用广告可以扩大城乡、内外交往,对搞好商品生产和改善企业经营、组织人民经济、文化生活是有益的。

(3)商业广告根据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和任务,应当遵循“为生产、为消费、为商品流通、为美化市容”服务的四为方针;“必须把商品宣传和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做到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族风格”

(4)这次会议交流和总结了建国10年来广告工作的经验,、探讨了社会主义广告的方针和理论,指出商业广告应当具备有社会主义特色,即“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

(2)上海电视台播出雷达表广告片的同一天,上海《文汇报》也刊登了瑞士雷达表的广告。这是《文汇报》刊出的第一条外商广告。

(3)广告恢复初期,瑞士雷达公司不仅在电视和报纸媒体上发布雷达广告,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户外媒体发布霓虹灯广告。在那个年代,霓虹灯广告尚属新兴广告形式,因此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4)短短的几年,通过广告,中国人认识了瑞士雷达表,现在看来瑞士雷达公司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5)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条有偿广告就是外商广告——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广告。‘

(9)改革开放之初本土广告公司的复兴

(1)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广告社、广告公司等专业的广告经营组织。30年代以后这些专业的广告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广告业进行了初步的整顿,解散了一些经营作风不正、业务混乱、濒临破产的广告社,将各个分散的私营广告社合并为具有一定规模和业务能力的美术设计公司。中国专业广告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广告社——美术设计公司——专业广告公司的演变过程。

(2)中国媒体恢复商业广告之后,广告公司也开始恢复“文革”之前的广告业务,新兴广告公司应运而生。上海市美术公司,上海广告公司,北京美术公司 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10)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广告公司的进入

(1)改革开放之初,许多跨国广告公司就已经纷纷尝试进入中国这个极大的市场。(2)早在1979年,美国扬罗必凯广告公司就组织代表团访问上海广告公司,积极寻求与中国广告界的合作。1979年《文汇报》等在日本企业的整版广告,向阳社,电通等就曾担当过中介者。

(3)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的重建,海外广告公司陆续进入这个新兴市场。1979年,李奥贝纳(中国)广告公司在香港成立,开始发展中国业务1980年,美国扬 罗必凯广告公司负责人访问北京广告公司,并签订广告业务代理协定。

(4)1979年博报堂设置了中国部,开始探讨日本企业利用中国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可能性。1973年中日建交不久,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就设立了中国部,1975年电通曾经试探性地进入中国,1978年再次与中方进行接触。1979年创办上海、北京电通办事处,其中北京办事处是外国广告公司第一个驻京事务所。电通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市场调查、效果研究领域的探索,介绍日本广告界的行业知识,主要从事三方面的业务:一是从日本向中国引进广告业务,而是从中国向日本输出广告业务,三是业务文化交流。

(5)此前,在日本由华侨开办的广告公司——向阳社与中国合作,率先介绍日本的商品广告到中国,它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以节目带广告的形式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如铁臂阿童木等儿童动画片。由于有阿童木作为卡西欧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卡西欧从那时成为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品牌。

(11)广告代理制在国内的发展

(1)广告代理制是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广告经营机制,它是广告业走向成熟及现代化的标志。西方国家广告业界实行代理制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广告代理制主要内容为:实行广告承揽与广告发布分开的办法,即将原来由传媒直接承揽广告、发布广告合一的做法,改为由传媒专司发布广告、而由专业广告公司承揽广告,实行代理。代理制的实行,结束了了由媒体包办经营和发布广告业务的具有垄断性质的旧体制,使广告业的三个组成要素——

就是国际客户和国际资本。专业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表明跨国广告公司在争取市场主导权方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导致了广告业代理形态的重大变化,首先,突破了一对一代理制,统一媒介公司可以为同一行业的不同客户服务。其次,引发了广告业界对于广告主的媒介代理权之争。专业媒介公司所收取的代理费比广告公司便宜,广告公司的代理费一般是媒介所报总价的15%,而专业媒介购买公司一般是净价的3%-5%因此,媒介购买公司成了广告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13)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广告活动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试点阶段,在国家集中力量整顿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几十年的统购包销体制开始有所松动,企业获得了初步的经营自主权,面对信息渠道的不畅,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销售渠道。一些企业发现广告对开拓销售渠道的作用,它们开始迫切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做广告。1979年1月,天津牙膏厂就把自己的产品广告登上了《天津日报》上海药材公司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地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广告。

(2)生产资料广告率先登场:当处于生产竞争时期的中国厂家意识到广告的作用时,首先登场的是大量的生产资料广告。在经历的多年的国家统包统销之后,企业第一次面对市场和用户,我是谁,我在哪,生产什么,成了他们最渴望传达的声音。

(3)生活资料广告的出现: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正常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消费倾斜政策,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的需求得以迅速增长。(14)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广告营销活动

(1)国际知名品牌宝洁打入中国市场时,推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并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活动,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打开了中国市场,成为国外企业在中国采用营销活动比较成功的代表

(2)独特销售主张:1988年,宝洁公司于广州肥皂厂合资设厂。作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宝洁按照自己一贯的理性广告诉求,以“独特销售主张”策略推出海飞丝去头屑香波,强调产品的去屑功能,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3)活动营销:广州宝洁在这一时期策划了几次大型的营销活动,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当时活动行销正逐渐成为行销和促销的一种趋势,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的营销沟通方式,宝洁将其引进中国,对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的中国管理者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宝洁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影响面和影响力都很大。

(4)派发制造口碑营销:跨国公司还带来了派发促销活动的方式。92年,广州宝洁公司在北京举行派发活动,成为中国市场派发促销的先行者。到97年,派发已经被众多的企业接受,并在当年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策略与公司的广告活动相呼应,形成空中与地面紧密配合的整合优势。作为一种市场营销辅助手段,它以投资小,见效快、效果佳的优点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使企业营销锦上添花。(15)CI在国内的引进

(1)CI即corporate identity 的简称,意即企业形象识别或品牌形象识别,是指企业有意是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或品牌特征向公众展示,使公众对其有一个标准化、差异化、美观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识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一个完整的CIS由MI理念识别、VI视觉识别、BI行为识别组成。

篇3:中国药学史论文

2013年是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 30年前我作为李时珍故乡的代表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蕲春县濒湖宾馆召开的全国首届药学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 见证了药学史分会成立的隆重时刻。30年来, 药学史专业委员会经历了7次换届, 主办了16届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大部分我都参加了, 可以说是与药学史分会一起成长进步, 我已从30年前的一个懵懂青年列席代表, 成长为今天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亲身经历了药学史分会的发展历程。

1 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30年前召开的药学史分会成立大会

1982年7月, 我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系中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工作。1983年9月21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医院办公室通知, 要我和药剂科主任张常发一起到县城濒湖宾馆参加会议。当天来到濒湖宾馆报到时才知道参加的是“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 原来是会议主办单位分配给蕲春县二名列席代表名额, 县卫生局直接指派我们二位中药师参会。

1983年9月22-24日, 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在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春举行。这是我国药学史界的第一次盛会, 与会代表60人, 其中正式代表38人, 列席代表2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54篇, 涉及李时珍及其学术成就研究86篇, 其它论文68篇, 推荐在会上交流的有31篇, 大会宣读6篇, 分组宣读25篇, 另外还有15篇书面交流材料。当时, 这些论文均由作者自己打印带到会上散发, 至今我仍然保留着这次会议的40余篇论文打印稿, 并将其装订成册, 珍贵保存。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 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是重点。这方面的论文大多学术性较强, 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会议期间, 代表们抓紧点滴时间, 热烈展开学术讨论, 并对药史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会后, 代表们还参观了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医院及医史文献展览馆, 缅怀李时珍对医药学作出的伟大业绩。

9月22日下午, 大会选举产生了药学史分会首届委员会。随即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 协商选出李维祯为主任委员, 薛愚为名誉主任委员, 马继兴、陈新谦、谢海洲、唐国裕为副主任委员。此外还对以后两年的工作做出了初步安排[1]。

在首届药学史学术会议的60名代表中,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是最年轻的正式代表 (时年37岁) , 我则是最年轻的列席代表 (时年21岁) 。这次会议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报到的当天我就见到了孙启明老先生。孙老先生是江苏启东一位民间老中医, 但他热衷于中药配伍及药学史研究, 我在做毕业论文时就查阅到他的很多文章, 他的文章都不署单位, 我一直以为他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 当见到他带着写有姓名的胸卡出现在会务组时, 我激动地上前和他打招呼, 其实我们并不认识, 也从未联系过。当他得知我是来自本地李时珍医院的代表时很高兴地与我进行了交流, 还主动留下了通信地址, 交待我有什么问题可以给他写信。此后20余年我和孙老一直保持通信联系, 特别是在药学史与本草研究上他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遗憾的是在此之后一直未能再次见到孙老, 无法当面向他致谢。1993年在湖北蕲春承办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学术会议、1995年在广东惠州承办纪念葛洪药剂学成就学术会议和2002年在广东中山承办纪念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时我曾三次向孙老发出邀请, 孙老皆因身体问题未能出席。孙老逝世后我也多次想过要去他的家乡祭拜他, 但一直未能成行, 多年来一直深感愧疚。

22日上午会议开幕, 开幕式上有很多领导讲话, 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马继兴老师所致的开幕词。他说:“我们这次会议主要进行三项活动:其一是学术交流;其二是选举产生药史学会委员会;其三是讨论药史学会今后的工作”。言简意赅对他留下较深的印象。晚饭时, 我们大家围桌而坐, 正当我吃得津津有味时却发现马老一个人在餐厅角落的一张小桌上单独吃饭, 觉得很奇怪, 问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师, 才知道马老是回民, 不吃肉食特别是禁食猪肉, 所以给他单独做菜。之后, 我参加了大多数的药学史学术会议, 每次都能见到马老, 马老不善言谈, 而我又对他心存敬畏, 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多, 但他的每次学术报告都使我受益匪浅。曾听到郑金生和郝近大二位教授不止一次地和我提起过:“马老对你的印象不错, 评价较高。”据说当年推荐我进入药学史分会担任委员时马老投了非常重要的赞成票。

23日会议安排全体代表乘车到蕲州参观李时珍陵园、纪念馆和李时珍医院。在车上, 蔡景峰老师和郑金生老师之间为了一个学术问题的争论,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蔡老师和郑老师是年龄差不多的同辈人, 若干年后和郑老师提起这件事, 他马上纠正说:“蔡老师是我的前辈, 他年长我19岁。”我大吃一惊, 怎么也看不出他当年参会时已是年近六旬的人。此后一直未再见过蔡老师, 但内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96年我在广东惠州成立葛洪研究会时他还专门题词致贺。倒是和郑老师一直都有联系见面, 我在药学史与本草研究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离不开郑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2009年1月, 华夏出版社出版由郑老师和刘衡如等共同编著的《〈本草纲目〉研究》一书, 他在书中撰文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研究源流评述, 曾专门提到我在《本草纲目》研究上所作的一些工作[2]。其实, 我在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研究上做的工作较浅且少, 实是承蒙郑老师的厚爱, 但这也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药史会的代表参观李时珍医院时, 我理所当然地成为向导和讲解员, 还记得在参观医院中药饮片库时, 陈新谦老师对我院的中药饮片分类贮藏保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他说:医院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能做到这样的不多。并鼓励我把这些做法和经验体会写出来投到相关杂志上发表, 让更多的医院参考。后来我写成了“谈谈我院对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一文, 在陈老的指导下几经修改, 最后发表在《药学通报》1985年第5期上,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独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此外, 还有谢宗万、施仲安、李钟文、宋之琪、陈重明等前辈均是在这次会议上认识的。特别是谢老, 在此后的20多年间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数不胜数, 我编写出版《蕲州药志》时他为我写序[3], 编写出版《艾叶》时他为我题词[4]。可以说, 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前辈老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直到今天, 我仍在庆幸我能参加首届药学史会议, 是这个会议让我在刚刚毕业不久就认识了这么多药学界的老前辈, 是这个会议引导我进入了药学史领域并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2 30年来我和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一起成长

药学史分会每两年主办一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 分别是:第二届于1985年10月26-30日在浙江仙居举行;第三届于1987年10月20-22日在著名药都江西樟树召开;第四届于1988年9月23-27日在四川成都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举行;第五届于1990年5月24-29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第六届于1992年5月11-15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第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于1994年9月在北京举行;第八届于1996年8月19-20日在安徽黄山市举行;第九届于1998年10月9-12日在福建省邵武市召开;第十届于2000年10月3-7日在湖南省炎陵县召开;第十一届于2001年11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于2003年11月13-16日在伟人孙中山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召开;第十三届于2005年5月27-2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第十四届于2007年9月24-28日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第十五届于2009年8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第十六届于2011年9月22-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我参加了第一、三、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共10届学术会议, 其中1987年第三届学术会议期间我们参观樟树药都药市及章帮的中药饮片切制和炮制, 受益匪浅。这次会议还认识了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副所长的胡世林教授, 此后20多年我们一直都有联系, 他在我的专业道路上给了很多无私的帮助。1996年第八届学术会议在黄山召开, 在这次会上认识了日本药学史学者真柳诚教授, 1998年10月8日在湖北蕲春召开“纪念李时珍诞辰480周年暨’98国际李时珍学术研讨会”再次见到他, 他应邀做了学术报告, 对《本草纲目》传入日本的时间和金陵版存世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观点。2012年我应日本药史学会邀请赴日访问, 并在东京大学主办的“日本药史学会柴田论坛”上做“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纪念李时珍活动大事记”的学术报告时, 真柳诚教授正是大会主持人。真柳诚教授在医药史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以及他的钻研精神都是鼓励我积极努力的动力。

1996年黄山会议之后药学史分会换届改选, 我当选为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6年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2010年再次当选副主任委员。药学史学会30年, 我积极参与其中的各项活动, 也收获良多, 从最初的一名年轻的列席代表, 成长为现在的副主任委员, 可以说我是和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一起成长的。期间, 1993年10月我应邀南下来到广东惠州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药物研究所所长, 1997年4月正式调入中山市中医院担任药剂科主任。1995年11月27-29日, 我作为发起人和承办人在广东省惠州市承办了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和惠州药学会承办的“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 会议收到论文近120篇, 录用94篇印成论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85位代表就葛洪在药学和医学上的成就与贡献进行了广泛交流, 会议还组织代表参观了罗浮山葛洪遗迹[5]。1996年4月11日由本人发起的“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葛洪 (惠州) 研究会”在惠州成立[6], 由马继兴、谢宗万、宋之琪等任顾问, 张景硕任会长, 郝近大、胡晓峰、冉懋雄和我任副会长。研究会还组织四位副会长编写了《〈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一书,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3月正式出版[7]。

特别是由我来承办的第十二届药史本草学术会暨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 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活动。2001年底, 第十一届药史本草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参加会议并做了“艾叶考证拾零”的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 主任委员郑金生教授谈到2003年的第十二届学术会议承办单位尚未落实, 希望各位委员积极提出承办。我考虑到2003年正好是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 20年前我作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参会者参加了首届药学史学术交流会议暨药学史分会成立大会, 今天已成为分会的委员, 也有承办会议的能力, 由我来承办不仅是义务和责任, 而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我便主动提出来承办这届学术会议, 得到了主委郑金生、副主委郝近大的支持。

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工作, 会议于11月13-16日在中山市风景秀丽的怡景假日酒店举行, 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委郑金生致开幕词, 副主委郝近大作了题为《药学史专业委员会20年回顾》的报告, 总结药学史专业委员会20年所做的工作。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 以《中药材》杂志增刊的形式出版了论文集[8]。

为了搞好这届会议, 我们组织发动中山市药学会的会员单位筹办了一场“医药之光———庆祝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20周年文艺晚会”, 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和省、市药学会的领导组成评委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并为获奖节目颁发了奖品和奖状。在会议期间, 我们获悉名誉主委谢宗万教授刚好是80岁的寿辰, 便在当时中山最好的富华酒店宴会大厅组织全体与会代表一起参加生日祝寿晚宴。祝寿活动丰富而多彩, 有学生祝寿、献礼、切蛋糕、齐唱生日快乐歌, 特别是我们药史界的二位老前辈马继兴和赵守训老教授为谢老演唱的祝寿歌把生日晚宴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郑金生主委在闭幕式上总结时充分肯定了这届会议的成功与会议的组织、接待及承办单位的努力, 对承办单位中山市药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作为药学史分会的委员、这届会议的具体承办人、中山药学会的副理事长更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因为我为药学史分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3 参与筹备主办纪念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学术会议

2013年时值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 也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逝世420周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如何办好这次活动一直是我们药学史分会正副主任委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早在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召开第十五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时我就在大会上提出了2013年在湖北蕲春举办“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的建议, 得到了郝近大主委及其他委员的一致赞成。2011年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上再次给予了正式确定。

中国药学会总会领导对此次学术活动也十分重视, 为使本次活动顺利举行, 陈兵副秘书长和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教授、副主任委员梅全喜教授于2012年10月17-18日专程前往湖北省黄冈市及蕲春县, 分别拜会市县两级政府的主要领导, 向他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 并汇报了大会的具体事项安排和要求。17日, 我们分头从不同的城市飞抵武汉, 会合后赶到蕲春县, 在李时珍医药集团林朝辉总经理的陪同下, 与县委书记徐和木、县长赵少莲、黄冈市台办主任王玲、县药监局王善雄局长等见面, 就中国药学会举办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暨药史分会成立30周年学术会与蕲春县里领导做了交流, 书记县长均表态支持。次日上午我们一行三人应林朝辉总经理的邀请和安排, 参观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的本草纲目药物园、酒窖、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室等。随后林总亲自驾车带我们到黄冈市与有关部门领导见面, 中午到达黄州, 我们三人就这次会议的相关事项向市领导汇报, 市政府刘雪荣市长、市委刘海军常委、市政协李儒志副主席、市台办王玲主任、市药监局徐维平局长及黄冈市药学会会长等参加, 刘市长明确表态支持, 当场安排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具体人员负责与药学会联系会务事宜。

2013年初, 黄冈市政府拟承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 4月3日, 黄冈方面邀请陈兵副秘书长一行来黄冈交流考察, 市人大副主任王建明、市政府副市长詹旺民、市政协副主席李儒志等领导会见了陈秘书长一行, 商议将这个发展论坛与我会主办的“纪念李时珍及药学史分会学术会议”合并举办。

我们一开始就在争取把这次会议列为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类会议, 但第一轮公布的一类会议名单中没有我们, 郝教授和我商议一定要争取列入一类会议。3月10日我收到郝教授来信说:“我正在成都出差, 今天接到陈秘书长的电话, 说13日学会将讨论落实有关我们专业今年的学术会议, 他要求我提供一份较为详尽的会议举办的程序方案, 提交会上讨论。我现场起草了一份, 发给你请补充修改, 因为明天开始这几天要到下面去考察, 可能没有网络, 如果你修改后就直接发给陈秘书长”。我做了补充后于次日上午10点就发给陈兵副秘书长。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这个会议终于成为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一类学术会议。

郝近大教授和我一直在为这次会议做筹备工作。年初, 郝教授起草好征文通知发给我后, 我随即联系了《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材》、《亚太传统医药》等与药学史有关的杂志刊登会议征文事宜, 这三本杂志的主编肖璜、元四辉和王尚勇都是我多年相交的老朋友, 他们都是二话没说就马上免费刊出, 有些杂志甚至连续刊出数期, 给了我们药史分会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发动相关人员积极撰稿投稿, 我的研究团队和我的研究生为这次会议撰写并投稿14篇。为了给这次会议献礼, 我还带领我的研究生在2012年底启动了《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一书的编写工作。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该书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夕正式出版, 并拟在会上举行首发式, 向参会代表、李时珍纪念馆及李时珍中医药图书馆赠送该书, 丰富会议的内容。

为了尽快落实会议的具体事项, 受主委郝近大教授的委托我起草了这次会议方案, 7月31日同时发给陈兵秘书长和郝教授, 通过陈秘书长把会议方案转到黄冈市相关部门, 9月16日突然从黄冈方面传来信息, 原定在黄冈市主办的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因故延迟, 各方建议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第17届药学史本草学术会议移师到蕲春主办。只得又赶紧起草给蕲春县政府的联系函, 发给郝教授审核修改过后, 再发给蕲春县人大副主任王剑 (我们药学史分会的委员) 审核修改, 定稿后, 再由郝教授到总会盖章, 18日传真到蕲春县政府, 同时, 委托王剑主任具体联系落实会议的各项事宜, 王剑主任为这次会议的筹办做了大量的工作, 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为这次会议忙碌的人还有很多, 如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也在忙碌, 他从年初开始构思拍摄50集大型科普纪录片《本草纲目》, 3月上旬就起草了第一集《从“艾”出发》的样片文案, 3月18日发给我提意见,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之间反复来回修改达7、8次之多。5月10日健康卫视王晓玲编辑等一行6人的拍摄队伍来到中山, 对我进行专门采访拍摄达数小时, 据说这支队伍还深入到李时珍故乡蕲春乡村采访拍摄10多天时间, 最后还要到香港拍摄杀青。赵教授准备把这个纪录片放在这次药学史会议上首映, 可以说是向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活动献上的一份厚礼。

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的1个多月, 9月2日我在中山市中医院牵头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 由我担任主任委员, 陆惠文、赵中振、曹晖、元四辉、侯连兵、周华、詹若挺、李薇等担任副主任委员, 为了表示我们广东药学史分会对这次会议的祝贺, 以广东省药史分会的名义设计制作了150份精美的“热烈祝贺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的贺折, 贺折上印有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首届成立时的合影照片、历届正副主任委员名单及历届学术会议的情况, 也收载了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的信息及照片, 最珍贵的是找到2003年在澳门发行的中草药邮票小型张“李时珍品尝中草药”配插在贺折上, 显得特别有纪念价值。在湖北蕲春会上分发给每个参会代表, 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

2013年10月24-26日,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湖北省蕲春县人民政府等联合承办的“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在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隆重召开[9]。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梅全喜主持,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致开幕词, 蕲春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少莲和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陈兵教授讲话, 蕲春县人大副主任王剑宣读李时珍逝世420周年纪念文。开幕式上试映了由健康卫视摄制的《本草纲目》大型文献纪录片———《从“艾”出发》, 并举行了由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艾叶的研究与应用》新书首发式暨赠书仪式。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教授,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芳研究员、曹晖研究员,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赵中振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代银教授,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谢云忠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李钟文教授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专家学者共140多人。共收到会议论文86篇, 并出版会议论文集。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香港浸会大学赵中振教授发起的《本草纲目》读书会第11次活动, 参观了李时珍医药集团和参加了第23届李时珍中药材交易会开幕仪式, 参观了李时珍纪念馆及李时珍陵园, 并在李时珍墓前敬献花篮, 共同三鞠躬缅怀医圣李时珍, 追思医圣的丰功伟绩, 继承医圣遗志。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及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取得圆满成功。

药学史分会成立30年来, 为推动药学史本草学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人离开故乡南下广东也有20年了, 此次返回故乡参加“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中国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交流会”, 心情无比激动, 特撰此文, 以纪念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

参考文献

[1]郑金生.首届全国药学史学术会议在湖北蕲春召开[J].药学通报, 1994, 19 (1) :44.

[2]刘衡如, 刘山永, 钱超尘, 等.《本草纲目》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2048-2078.

[3]梅全喜.蕲州药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3:1.

[4]梅全喜.艾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

[5]梅全喜.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惠州召开[J].中国药学杂志, 1996, 31 (2) :115.

[6]梅全喜.葛洪研究会成立始末及开展的工作[J].中药材, 2003, 26 (Z1) :110-114.

[7]梅全喜, 郝近大, 冉懋雄, 等, 编译.《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1.

[8]王治华, 万芳.中国药学会第12届药史本草学术会暨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华医史杂志, 2004, 34 (1) :62.

篇4:重构中国远古史

先说中国远古史的概念,是指自从人类诞生到夏代结束(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的意见,是公元前1600年)这阶段的中国历史。中国远古史的概念直接来自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他在主编十卷本的《中国通史》时,把这一段历史称为“远古史”,而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称为“上古史”,“远古”与“上古”更多的只是个时间标志,没有什么别的含义。我与白先生不同的是,将夏代的历史归于远古史,是因为迄今为止,关于夏代的历史资料主要来自考古学和传说,没有文献资料,这和商代不一样,商代历史已有成熟完备的甲骨文字资料出土,虽然在文字释读方面尚有待于突破,但原则上说,已是有文字后的历史了。夏代之前的历史没有成熟的文字史料存在,一般人们又把这段时期的历史称为“史前史”,也就是说,中国远古史和中国史前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再说我们为什么要重构中国远古史。

其实,现存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后人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构建出来的,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如今,种种条件的变化促使我们再次提出了重构中国远古史的任务。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中国远古史的史料只有两种,一是考古学发掘的遗址、实物及其报告,二是存留在古代文献中的传说。其中存留在古代文献中的有关中国史前史的传说,最早的也出现于东周晚期的先秦时期(汉代的文献也是根据先秦文献而写的),这时,距夏代灭亡已有1200多年的时间了,离传说的黄帝时代就更远,所以,这些文献中的传说资料本身就是先秦时期的人重构出来的东西,可靠性极差。

最具可靠性的史料当然是考古学的发掘成果。近年来,考古学发展得十分迅速,新成果层出不穷,对这些成果的认识是推动对现行中国远古史知识体系进行变革的重要动力。

从构建史前史的方法来看,现代人主要是利用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成果和思维方式对远古的史料进行分析和猜测,进而形成关于远古史的知识叙述。近几十年,这些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比如分子生物学对传统古生物学的挑战就迫使人们对一切史前发现重新做出解释。

简言之,史料和研究方法本身的变动,构成了重写中国远古史的内在动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从来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政治需要而重构远古史的。以中国远古史为例,现行叙述体系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现之上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建立的世俗政权摧毁教会的神权统治的重要武器,它否定了人类由来的神创论,也就否定了神在现实世界的权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是为其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现实政治需要提供的“科学基础”,用恩格斯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项重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可是如今,基督教的神权统治早已被彻底摧毁,社会主义也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实践,由空想变成现实,这种现实又转而提出新的超越性的要求。简言之,人类世界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面临着的已不是危及到小群体利益的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而是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可能危及到整个人类的根本性问题:地球环境恶化、核战争毁灭性的威胁、生物科学可能带来的人造生物的不确定影响等等。这一切,都要求人们通过重构人类最初产生的远古史进行反思,人类的过去与未来有什么关联?人类未来的命运是什么?一句话,现实政治格局的变化构成重写中国远古史的外在动力。

2 重构中国远古史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科学性第一的原则。

什么是科学性?

在我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一切从事实出发,即承认一切科学研究已经发现的事实,包括现代考古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一切学科已经发现的事实,不管这些事实与已成的结论是否一致,都要只承认事实。尊重事实,是任何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原则。

第二,承认任何科学结论的相对性。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研究本身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在不同的探索阶段,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任何阶段的科学结论都不是永远正确的,诚如德国哲学家卡尔·波普所说,能被证伪的结论才是科学的结论。所以,应该时刻意识到,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解释,只是依据现在各门科学发展的情况做出的一种主观知识描述,它本身不是绝对正确和永恒不变的结论。

第三,要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是指出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就是自己现在还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当我们知道哪个地方存在哪些问题、而以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还解释不了时,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列在那里,等待别的人去解释,这就意味着指出了下一步科学研究的方向。

按照科学性的原则,我们重构的中国远古史文本应呈现为三个组成部分:

(1)对现存中国远古史叙述的反思;

(2)对中国远古史的新解释;

(3)目前发现但尚无法解释的问题。

除了科学性外,我们要坚持的第二个原则是历史的现实性原则,我们研究远古史,归根结底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我们必须对这些现实目的有充分的自觉,不能回避或掩饰这些目的,相反,应充分地利用历史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前面我说过,进化论和唯物史观,为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今天重构中国远古史,也要回答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那么,当现实需要与科学发生冲突时怎么办?毫无疑问,坚持科学性第一的原则,这是每一个历史学家天然应具备的立场。

3 人类及其历史的起源

1

关于人类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神创说:即说人类是由某位神创造出来的。比如西方说是上帝造的人,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完全是由上帝用非生命的物质造的,如女娲抟土造人;另一种类型是神用原有的生命创造出人这种新生命,如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个夏娃,西藏传说,说藏人是岩石魔女这个神和弥猴的后裔①等等,神创说基本上来自各民族远古的传说。

(2)进化论:大约出现于十九世纪上半叶,由布丰、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提出,认为人类是由猿类演变过来的。这是目前被最广泛接受的说法,围绕这一学说,发展出系统的关于人类来源和进化的假说。

(3)外星说:这种说法是现代学者在对进化论提出质疑后,提出来的一种所谓的科学解释,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都是从别的星球上迁徙过来的,而且随着地球寿命的终结,人类还会继续迁往其它的星球。②

(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本期另有专文奉上,此处就不详细引述。)

我要强调的是,这三种说法都是没有得到证实的假说,作为假说,无论其借以论证的理由是什么,仅就其并非确凿的事实这一点,各种假说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神创论来自古老的传说,当然无法被证实,因为谁也没有看过创造人的那个神,无论是上帝、女娲还是岩石魔女。但是,人类为什么会留下这种传说,是在科学理性不发达时的无根据的空想,还是来自远古人的某种记忆?证实这种说法成立的证据固然没有,但完全证伪它的证据同样也没有。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些传说中有些与事实相关联的地方,比如岩石魔女和弥猴生人的传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进化论提供证据,因为它至少可以说明,人类是由另一种生物在某种不知道的神奇魔力作用下演变而来的。这些远古的传说绝大多数并没有转化为愚弄现实人们的宗教教义,都只是各个民族的传说故事,是其没有文字时代的历史知识形式,所以,不能完全排除它们的真实性以及科学价值。

外星说是否定进化论后,试图在现有的科学基础上解释人类起源的问题,主张这种学说的学者自然能找出很多理由,但是,一来这些理由都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二来这种学说仍然没有说明人类起源的原因问题,用我们一位年青的同事商昭的话讲,就是将地球上问题推到了外星上,就算地球上的人来自外星,那外星上的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学说论其彻底性和逻辑解释力,尚不如神创说,神创说没有解释清神由何而来的,但起码解释了人是怎么来的问题。

相比之下,进化论的解释就完整得多,它不仅解释了人的起源问题,而且解释了生命的起源问题。按照这种学说的说法,生命起源于无机物,各种无机物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变成有机物,从有机物再变成低等生命,然后再逐渐进化出高等的生命,进而进化到人,人是生物界进化的最高形式。①根据这一理论,结合考古学发掘,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共同构建出人类从产生到进化的路线图:人和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是埃及古猿,然后分两支演进,一支经过森林古猿逐步演化为现代猿,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到直立人。②在南方古猿(距今约400—150万年)后,人类的进化阶段是能人和智人,最后才是和我们现在一样的现代人,在体质特征上,晚期智人基本上与现代人一样。应该加以强调的是,各国的古人类学家所用的概念以及设想出的人类进化图谱是不同的,比如“能人”这个概念,就是英国考古学家利基夫妇提出的,他们把在东非奥杜维峡谷发现的古类人猿化石,命名为能人,意思是“能制造工具的人”,③在很多时候,“能人”与“直立人”是一个概念,指能直立行走的类人猿。所以,我们所能见到的所谓人类进化图谱总是存在着各种争议,不同的人类学家提出的人类进化图谱也是不同的,至今尚无一个有高度共识的方案。

进化论对古生物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形态比较学,迄今为止的动物学分类法,也是基于细胞层次上的形态分类学。按这种分法,将形态上相近、且行为方式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动物,按相似程度的不同依次归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人类就属于灵长目人科的人属智人种。①按古生物学的划分方法,人科中还有很多其它的成员,如南方古猿等等,人属也有很多成员,如能人、鲁道夫人等,但现在活着的生物中,人科动物只有人属智人种这一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分类法就是一种主观杜撰。为什么把这些动物归为灵长目?难道就是因为它们的智慧都高于动物界其它的物种吗?当然不是,那时还没有测量动物智慧水平的可靠工具(现在也没有)。为什么又把各种猿归为人科?也仅仅是根据体质结构特征,如胳膊、腿的长度与人最接近而已。

说到底,无论是生物学的分类方法还是进化论的人类进化图谱,本质上都是人们一种主观思想上的知识构建,并不意味着它们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由于这种主观性质,这些学说中间争议不断就不足为奇了。比如,一个重要的讨论是人猿何时揖别,即人与猿类何时分离(一支古猿进化为人,另一支进化为现代猿),就有很多不同观点。根据现有的化石分析,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大约距今500—1600万年时②出现的这次分离,这个时段之长令人咋舌,而且解释不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分离。此后的人类进化图谱因化石资料的丰富而编造得更加系统。由能人(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一个主要的标志就是脑容量的变化,能人的脑容量在600—900毫升(如爪哇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早期智人脑容量为1000毫升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350毫升,已与现代人接近(如非洲的布罗肯山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中国的丁村人、大荔人等),晚期智人的脑容量达到1300—1600毫升,基本与现代人相同(现代人的脑容量在1300—2200毫升之间)。而且,在行为特征上,从能人到晚期智人共同的特征是会制造粗糙的石器(即打砸出来的旧石器),会使用火,从能人到晚期智人,历时二、三百万年,这些被称为“人”的古猿类在行为上并没有大的进化,所以,有人类学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在这二、三百万年间人类在知识和技术上的进化,远不及现代人出现以来的这一万年?很显然,用自然选择的理论来解释这种问题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事实上,这种进化图谱的主观色彩特别浓重(当然,前提是存在着同样主观色彩浓重的生物分类学),人们确实挖掘出了不同时期、脑容量不同的动物化石,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化石之间存在着遗传和进化的连续关系。现代分子生物学已对这种依据解剖形态对比建立的古人类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欧洲的尼安德特人(距今20万—3万年)曾一度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因为他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000毫升,甚至到1300毫升以上,会用火,会制造石器,而且还有埋葬同类的习俗。但1997年德国科学家提取了378个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基因,经与现代人基因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在遗传上没有关系,③这就等于断了现代人是由尼安德特人进化而来的路径。对此,仍坚持进化论的古人类学家解释说,可能存在多种进化路径,尼安德特人不是人类的祖先,人类可能另有其它祖先。

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科学研究结论也有重大影响。以古人类学为例,主要方法是测量其骨胳特征,以这些特征与现代人猿(也包括人科的其它动物,如猿类、猩猩)的结构特征相对比,但测量误差之大几乎到了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的程度。有个几乎可以当作笑话来讲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是关于中国的山顶洞人的。山顶洞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进行了发掘,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为1300——1500毫升,和现代人相一致。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距今18865±420年④,山顶洞的化石包括三个相当完整的头骨及许多头骨残片、下颌骨、牙齿、脊柱骨和肢骨等,至少代表8个人的个体。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具有不完全一致的形态。根据德国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F.Weidenreich)的观察,101号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象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为原始蒙古人种;102号女性头骨很象美拉尼西亚类型;103号女性头骨则象爱斯基摩人类型。由此,他得出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中国的人类学家吴新智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氏过分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个头骨都较粗硕,头很长,额部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较低,梨状孔宽阔,这些有的是晚期智人所同具的原始特征,有的则与今日蒙古人种相近。他们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①中国人类学家和外国人类学家对这三个人头骨的人种判断有如此大的差距,固然有各自的民族立场的作用(很多欧洲学者是有些种族偏见的,当他们想说中国人祖先就残暴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中国学者要证明,现代中国人一直就是这里的“原住民”,故得出那样的结论),抛去这些立场差异不谈,这个例子也说明,以测量人头骨的形状来判断人的人种归属这种方法是多么缺乏客观上的可靠性,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方法测量同一个人头骨得出的结论竟相差这么大。

我较详细地摘引了这个案例是想说,古生物学无论在初始理念、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论上,都存在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分子生物学的冲击下更加严重,以至于整个古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而我们这些指望着生物学家们给出一个人是由何而来的确定答案的历史学家,就得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篇5:中国新闻传播史

1.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的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3.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4.现存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5.唐代进奏院状特点(了解):①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6.到了宋代,有了重大改变,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7.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宋代的小报。8.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9.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三个环节:通政司 六科 提塘 10.明代邸报:抄本《万历邸钞》《天变邸抄》 原件(最早)《急选报》 11.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12.清代地方所出的非官方报纸:《辕门抄》

13.定本制度:是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指的是进奏官们进行发报必须根据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而不是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14.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报刊开始的标志。15.1822年9月12日,巴波沙创办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纸的地方。

16.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与行情报》创办,后改名为《广州记录歌》 17.1833年8月1日,《东西洋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18.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19.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

20.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①《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商人安娜斯托.美查创办 ②是第一家外国人所办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③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④最早发布号外 ⑤报纸言论工作的加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⑥经营出版事业,期刊《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书籍等 ⑦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的经验。

21.《申报》主要特点:把赢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

1、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

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

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 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1872年11月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每期销数达2000册。1877年6月,出版发行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

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1872年,公开发售本馆刊印的《王洪绪先生外科证治全生集》,后创立点石斋石印局。

2、在编采业务方面,⑴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

⑵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

⑶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⑷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

22.《申报》的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发展到成熟阶段。23.19世纪八九十年代,《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24.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⑴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⑵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⑶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5.林则徐组织译编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林则徐提出“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26.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导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27.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28.郑观应,1893年刊行著作《盛世危言》

29.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多数认为是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创办人艾晓小梅。

30.康有为,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强学会成立后成为该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

31.《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康有为策划,维新派报刊中创办最早,出版时间最长 32.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33.《国闻报》是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34.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总撰述,35.时务文体:(名词解释)

维新运动中,《时务报》上发表的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论说文的文风,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戊戌变法时初步形成,梁启超办《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36.时务文体特征:

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即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

③“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不足:轻率粗浅,铺陈冗长。37.《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后改名为《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3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39.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办报宗旨。40.郑贯公:《世界公益报》 《广东日报》 《有所谓报》 41.《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由天主教徒英华,柴天宠,主教樊国梁,发过公使鲍渥等集资创办。

42.《时报》是戊戌政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43.《苏报》三阶段:

①1896年由胡璋创于上海,文字低劣 ②1899年,由陈范买下。倾向变法改革。

③1902年与革命性学校爱国学社合作,由学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开辟“学界风潮”,成了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后聘章士钊为主笔,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有为办报方针。44.竖三民:(名词解释)

于右任于1909,1910年先后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相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了很大贡献。45.《大清报律》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出版法。

46.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1906年7月1日成立的天津报馆俱乐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报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 47.癸丑报灾:(名词解释)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48.《民权报》与“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称为“横三民”。

49.1916年8月,邵飘萍创办新闻编译社:1921年胡政之在上海创办国闻通讯社。50.《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4年9月至1917年12月)

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

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51.《新青年》一创刊,就高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是主要阵地。

52.《新青年》宣传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53.五四时期进步学生报刊:《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湖南学生来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型周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54.1920年,《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55.中俄通讯社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社长杨明斋。56.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民国时报》的《党悟》副刊,《晨报》的《晨报副镌》,《京报》的《京报副刊》。

57.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4日成立,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58.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59.《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一创刊就集中宣传二大制定的民生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0.《向导》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前锋》在上海创刊,主编瞿秋白。

61.最著名的工人报刊:上海《劳动周刊》 北京《工人周刊》

62.五卅惨案后为及时报道形势,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瞿秋白主编。63.诚言事变:(名词解释)

五卅运动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 “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3期,共散发和张贴110万份。《诚言》宣传的目的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诚言》蒙骗不了中国群众,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而上海《申报》和《新闻报》竟刊登了《诚言》第1期,这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6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间报刊:

①北京的成舍我和他的世界报系:《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 ②天津新记《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驾马车“ ③上海《申报》《新闻报》发行量突破10万大关。(上海四大金刚:《申报》《新报》《时事新报》《时报》 65.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外国人在 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66.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67.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广播。

68.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

69.新闻学著作: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70.“四一二”和“七一五”后,形成了全国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核心。

71.《中央日报》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72.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7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74.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创《布尔塞维克》 75.为了加强革命文化队伍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76.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新华社前身。77.《红色中华》报,于1931年12月11日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与红中社,两块牌子,一个机构。78.史量才,报业巨子,申报的主人。

79.邹韬奋,1925年10月11日创办《生活》周刊 80.1934年2月10日,《新生》报刊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主编。81.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82.韬奋精神:()名词解释 83.革命派与保皇派大论战:

时间:1906——1907

实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斗争

双方主将:《民报》汪精卫,章太炎,孙中山 《新民丛报》梁启超

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列强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 以改良派的失败和《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失败原因: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则势单力薄,只有梁启超一人孤军奋战。

意义:

a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三民主义逐步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b 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改良派的支持者转变立场加入同盟会。c 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84.王韬的论述主要问题:

(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①使“民隐得以上达”②使“君惠得以下逮”③“达内事于外” ④“通外请于内”

(3)新闻自由,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赦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85.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戊戌变法时期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去塞求通。提出四条要求: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2.1899-1911 两功能; 四原则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 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

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

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提出“党报”概念;

“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

舆论观,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健全舆论须备“五本”; 报刊宣传方法:“浸润”和“煽动”

新闻业务主张:论说四原则;采写五要求。

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评价: a.积极性: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86.韬奋精神:(名词解释)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包括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为“韬奋精神。” 什么是“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4、文风要“明显畅快”;

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篇6:中国新闻事业史

名词解释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 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8、陈独秀--1903年8月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又和别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3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编成《新青年》,1918年12月22日又和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30年又主办了托物派刊物《无产者》,后又创办了《火花》、《热潮》两个刊物。

9、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10、马礼逊--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刊创办人,英国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1815年在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曾担任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报刊主笔,曾编有《华英字典》、《中文法程》等书,在沟通中英文化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11、郑贯公--清末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1901年终孙中山介绍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与人合创《世界公益报》于香港,后又创办了《广东日报》、《有所谓报》、表面对国家兴之采取无所谓态度,实 际采用文艺形式宣传民主革命。

12、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开办新闻班,由徐宝璜、邵飘萍担任导师,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3、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14、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1928年迁往南京。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1931上11月7日在江本瑞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知和李提摩创办主编,主要内容原为宗教,后增加政治性内容,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2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25、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 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26、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27、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28、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29、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30、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31、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32、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

问答题: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

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

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

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三个缺点:

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

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

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

答:

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

1、制定办刊的方针。

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

3、组织写作者队伍。

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

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

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

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

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

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

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

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和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的筹备工作。

7、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

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

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

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

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

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

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

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

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

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

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有四点: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粤、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答:

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

2、首创报纸周刊。

3、编排“务求醒目”

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四项办报原则是:

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答:

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

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

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

1、《新青年》分为三阶段来分析它:(1、1915年-1918年是激进的的民主主义刊物。

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宣传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 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4、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

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

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学生工作报告格式下一篇:颓废的句子说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