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

2024-04-18

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共8篇)

篇1: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

学习课程: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单选题

1.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一点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知道怎么样去构建学习型组织

知道怎么样去管理学习型组织

学习组织怎么样去创新

组织的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学习型组织“精简”的方法应该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先乘后减

先加后除

先乘后加

先人后事

3.下面的哪一项无助于右脑的开发?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欣赏风景画

使用汉字

听现代音乐

使用左手

4.学习型组织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看书

培训

反思

交流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修炼3Q的内容?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智商

情商

成功商

逆境商

6.学习型组织的第五大特征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热爱学习

善于学习

创造性学习

有弹性

7.团队学习的关键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深度汇谈

沟通交流

互帮互学

钻研反思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愿景的构成要素?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敬业精神

目标

价值观

使命感

9.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中的第一项修炼是 回答:正确

1.A 2.B 心智模式

自我超越 3.C 4.D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10.学习力的三个要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智力

学习的能力

学习的毅力

11.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连续学习

持续创新

发展自我增强凝聚力

12.下面哪项不是心智模式的特点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深植于人们心中

多数人都是“自我感觉良好”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总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必有欠缺之处

13.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最前沿的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宏观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不适用于家庭的管理 14.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棵大树,学习力就是大树的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树干

树叶

树根

树枝

15.企业精简的原则是 回答:正确

1.A 2.B 3.C 4.D 先加后减、先人后事

先减后乘、先事后人

先乘后减、先事后人

先除后减、先人后事

篇2: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

复式教学与单式教学,组织结构不同,但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集体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基本上与单式教学相通。为切合复式教学的特点,还要特别注意两点:

一、必须坚持精讲

复式教学直接教学时间少,课堂教学中容不得教师“满堂灌”,迫使教师必须精讲,用简洁的语言,将教材的精神讲明白。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主干知识和其派生的辅助知识构成的,前者是主体,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后者是说明主干知识的,学生对它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在教学中前者必须精讲,后者可以略讲或不讲,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时,精讲主干知识,对于次要的辅助知识,可以通过自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学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样使精讲与略讲、不讲相配合,可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主干知识,体现在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体系的关键部分,应抓住这些部分精讲。如语文教学,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前提下,围绕中心思想,讲清关键性的字、词、句、段,研究写作特点,以点带面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和进行思维的基本过程。例如教《狐假虎威》时,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抓住课文中的一字(假)、一词(狐假虎威)、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段(第三段,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着重精讲,就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教师要采取课中推荐式阅读等阅读方法,使其达到抛砖引玉,激起阅读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点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精讲,对复式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复式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精讲。

二、加强自动作业

现代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都重视利用种种实践形式训练儿童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而教学中的练习,是对儿童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的实践,是培养儿童能力的实践。复式教学自动作业时间多,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是复式教学一大潜在优势,所以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加强自动作业。

1.精心设计

自动作业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业内容。设计自动作业,先要考虑作业的目的,是预习性、尝试性、巩固性,还是复习性、检查性。从内容分,有“习旧”、“学新”、“练新”,以达到预习、复习、巩固的目的。二是作业分量。作业分量不能从维持课堂纪律在“多”字上做文章。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设计作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考虑教材的难易,做到面向中间大多数,兼顾两头优和差,采用“基本题”和“机动题”相结合的办法。基本题。人人必做;机动题,有为学困生的补差题,有为优生而设的提高题。机动题也是解决“时间差”的好办法。

2.明确布置

布置复式班自动作业,也应注意两个方面:①出题方式与人员。出题人员,可以由教师出示,教师先对“静”年级布置好自动作业,在投入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也可以由小助手出示,这可与教师的直接教学同时同步进行。这样做在时间上较经济,对小助手也是锻炼。②指导作业的方法。一是指导学生有程序的进行作业。作业程序,一般有四:一先复习再作业;二指导学生审题;三根据要求解答;四自我检查验证。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二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及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认真检查

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认真检查,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作业答案标准单一的,由小助手检查,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作业答案难度较大的由教师检查,教师批改。

复式教学虽有种种不利因素,但是只要我们根据复式教学特点行事,掌握复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它的潜在优势,就能和单式教学一样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3:尝试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讨论

一、合理构建讨论小组

合理构建讨论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显现出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可以根据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和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其次,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一般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从评议尝试题着手进行讨论

任何有价值的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作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验生成个性化的心得感悟,又能讨论什么呢?有些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或是东拉西扯式的“假活跃”,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进行独立思考和产生独特见解。尝试教学中的学生讨论该从哪里着手?经过反复试验,一般从评议尝试题着手为好。因为学生刚刚认真做过尝试题,不管有没有尝试成功,都已经在内心生成了一些亟待发表的个人见解和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不仅想讲,而且有话可讲。学生自己解决尝试题后有可能会出现几种答案,哪个对、哪个错恐怕是学生最为关心的,等知道了自己答案的对错后,探求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又会迅速成为他们的讨论热点。运用本节课新学的方法或结论,才能做好尝试题,并能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讨论从评议尝试题着手,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的确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笔者设计的尝试题目是:什么是质数?你能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吗?尝试之后,学生对“91”这个数有了意见分歧: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质数,有的则认为不是。这时应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生1(肯定地):“91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再没有别的因数了,所以它是质数。”

生2(很自信地):“91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以外,还有其他因数。”

有的同学还是没有想出来。

生2(进一步解释):“你们用91除以7来看一看!”

认为91是质数的同学恍然大悟:“不仅有因数7,还有因数13,91有4个因数。”

在讨论中,有的同学甚至还总结了找质数的规律:除2以外,在奇数中找,排除个位是5的两位数,排除3的倍数,7的倍数等。

通过评议对错,除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外,评议尝试题的关注点还有以下几个:1.学生看法不一致的问题;2.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3.学生提出特殊解法的问题;4.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问题;5.学生普遍理解浅层化的问题;6.学生思路出现短路的问题;7.教师认为与学习新知密切关联但未曾引起学生重视的问题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讨论的中心话题。

三、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并相机指导

在讨论活动中,学生是讨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卓有成效的学生讨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成果。学生讨论是一个自由度比较大的学习活动,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问题或争议,甚至出现讨论焦点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如果这些情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此时,教师介入是不可或缺的。但也应提防另一种极端倾向,即教师试图主宰学生的讨论,给讨论设定了种种框框和条件,一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预先设置的区域,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讨论不起来的现象。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时,教师担负着多重角色,下面分别作出说明。

1. 讨论气氛的营造者

课堂讨论应让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在师生“亦友亦师”的时候,学生才敢想、敢说、敢辩。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交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因此,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的讨论气氛,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要珍惜和尊重,特别对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生,要多为他们提供首先发言的机会,对他们提出的不成熟或者错误的意见不压服,不讥讽,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度的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在尝试练习之后,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出现了争议。课堂上,学生的争论非常热烈,教师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说:“感谢你们为课堂创造了不同的声音!有争论,我们的思考才会更加深入。”就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足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对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更是个很大的鼓舞。这样处理就是为了营造讨论的良好氛围。

2. 讨论方法的指导者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讨论应有的功能。对于讨论方法的指导,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学会吸取他人意见,学会检查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外,还要注意讨论的组织形式。如果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时,像上面“质数与合数”“轴对称图形”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就题论题,直接讨论。如果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分散、复杂时,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广东的蒋秀华老师设计了如下尝试题目:(1)阅读课本,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2)自己写一道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算式。

课上尝试题反馈,学生出现了很多种“情况”,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选了有代表性的五份作业,请他们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从尝试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其形式上已经不再存在问题,为了让学生从尝试体验中悟出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知识,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评议。

师:请同学们看这5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5个等式是减法,和其他4道不一样。

师:是呀,它看起来的确与众不同。我们先把它放在一边,等会儿再来研究。前面的4个等式,你认为哪一个好呢?理由是什么?

生1:第1个等式最好,因为它最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用了乘法分配律。

生2:第3个等式最好,因为左边计算16×102,要用竖式才能算出来,右边的算式口算就能知道结果是1632。

生3:我也认为第3个等式比第1个等式好,它不但用了乘法分配律,而且因为用了乘法分配律,让计算更简便了。

生4:第1个等式用不用乘法分配律都没什么用,反正计算都那么简单。所以还是第3个等式最好。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在第3个等式里,乘法分配律发挥了作用,让计算更加简便了。你们能说说第2个等式和第4个等式吗?

生4:其实,第2个等式和第1个差不多,它们只是乘法分配律的样子,但是没有用处,还是得用竖式计算。

师:你的意思是它们仅仅是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对吗?

生5:第4个等式本来挺好算的,46+54等于100,再乘37得3700。可是,用了乘法分配律后,反而不好算了。

生6:如果第4个等式倒过来写,就有意义了。

教师顺势板书:46×37+54×37=(46+54)×37。

师:大家再来看第5个等式符不符合乘法分配律呢?

生7:我算过了。左边的结果是900,右边的结果也是900,左右两边相等。

生8(质疑):你只写了一个等式,并不能说明可以把公式里的加号改为减号。

师:到底(a+b)×c=a×c+b×c能不能对减法同样适用呢?

生9:我们可以试一试,多写一些算式检验一下。

师生通过写具体的等式,验证了公式:(a-b)×c=a×c-b×c。

通过讨论,指导学生反思算式背后的思维过程,探寻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以上讨论中教师的“全盘把握,方法指导”是功不可没的。

3. 讨论主题的把控者

在教学中,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的关键。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这个时候,教师要有意引导,使讨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讨论各方僵持不下、各执一词时,教师要果断仲裁,解决争端,回归讨论主题。

如一位教师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学生谈对方程的认识时,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生1:我觉得方程像两个双胞胎在一起玩跷跷板一样,两边相等,很平衡。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2:方程像农民伯伯挑的水桶担。

生3:方程像少林寺和尚用双手提水桶练功。

生4:鸟类的翅膀就像方程一样用来保持它们飞行时的平衡。

生5:对,飞机的两翼也是这个道理。

生6:我们人类繁衍生存的男女比例是一半一半的,这也与方程相似吧?

生7:科学课上学过植物链、动物链。我觉得,这生态平衡问题就像一个大大的方程。

……

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他们的联想是丰富的。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某一点生发感触,说出一些非数学的认识,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合情”的同时,教师应更多地考虑这些说法是否“合理”———合乎数学知识本身。

师:“谁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谈一谈方程的意义啊?或者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呢?”由此引导学生的讨论回归方程的数学本质。

4. 讨论效果的引导者

当讨论陷入沉闷或流于空泛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重聚讨论热情,把讨论活动推向深入。讨论结束前,教师要作为一名阐述者补充完善学生的观点,作为一名总结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引导学生对讨论过程进行回顾,既要把正确的结论凸现出来,又要肯定学生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如上面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现了争议。

师:你们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说说你们的理由;认为不是的,也说说你们的看法,好吗?

生1(手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位置):这样折,因为左右两边大小相等,连形状都一样,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2(边对折边反驳):不对!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振振有词地):对呀,虽然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但是我沿着高把它剪下来(边说边剪),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3的回答让大家无言以对,陷入了疑惑不解之中。

师(打破沉闷,巧妙引导):大家想一想,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有几个学生脱口而出: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顿悟:要直接对折,不可以剪拼后再对折。

学生统一认识后,研究并没有止步。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接着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灵活选择讨论形式

学生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要根据评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的需要而定。一般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基本形式。当讨论主题比较容易,不需要多人参与时,同桌讨论较为妥当。当讨论主题比较复杂时,小组讨论较为妥当。同学们经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之后需要进行全班交流和汇报,此时就需要进行全班讨论。或者当讨论主题比较典型带有普遍性时,全班集体讨论就较为妥当。

篇4: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组织游戏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是以课程目标导向来选编游戏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的“主体性”游戏。这些游戏是以自身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通过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我认为在组织游戏教学中,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游戏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戏教学具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内容,教学时要结合游戏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开始,要使学生明确游戏的目的、意义、要求,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表露出来的各种行为和情绪,运用表扬、批评、激励、鞭策等手段,及时进行教育。结合游戏规则,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结合奔跑、跳跃、投掷等各项游戏,向学生说明掌握这些基本活动技能的实用意义,启发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和锻炼。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游戏教学的全过程。

二、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游戏比较简单,但必须做好各项组织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进行新内容时,教师要讲清游戏的方法、规则,做必要的示范后,可先让学生试做一遍,教师给予指正后,即进行游戏或正式比赛。在学生练习时,要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要用最简单省时的方法调整队形,要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要针对不同的游戏采用不同的队形,要做好游戏的分组。分队比赛的游戏,要做好人数不等的处理以及做好体育骨干和裁判员的训练和使用等等。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过去就是利用沙池,学生排队练习,练习密度和成绩都很低。由于贯穿了游戏教学,使学生的成绩和练习密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形态和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带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两手放在头的两侧做兔子的耳朵,然后双脚向前跳,跳之前问学生:“小兔子的耳朵是怎样动的呢?”然后先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耳朵动一会儿,接着教师又说:“看谁跳的动作最好、距离最远,谁最像小兔子。”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调动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但有些教材,并不能全部都运用竞赛性的游戏。如,耐久跑教材(50×8往返跑和400米跑)就可以运用“追打球”“螺旋形跑”“S形跑”等游戏进行耐久跑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积极进行锻炼,又能达到耐久跑的要求,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以上的游戏完毕进行便步走,走成圆圈,再进行一个“找伙伴”的游戏,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用一个唱游来代替,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游戏的分组十分重要,分组要考虑到游戏时要有适当的密度和运动量,要根据游戏的激烈性、对抗性和运动强度的大小,以及学生的身体状况,掌握和调节运动量,对体弱多病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于竞赛性较强的分组,一般情况可以把男女生分开进行。在分组时,要做到各组人数相等,实力相近。如果各组人数不等,可以让多出的学生当裁判。游戏规则要明确,裁判要准确、公正,并用最快的办法宣布成绩。教师要注意安全教育,预防伤害事故。

三、以传统的游戏教材为主要资源,进一步开发、创新

游戏内容浩如烟海,但不是一切游戏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游戏,主要以具有我国民族特色作为教学内容,如“老鹰捉小鸡”“破渔网”等。根据这些游戏名称了解其方法、过程、功能、重点难点、教育内涵,以及与其他游戏及活动教材的纵横关系等,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育方案,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这些游戏具有进一步开发、创新的余地,在这些游戏原做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变化开发出一系列新颖做法,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尽情参与,积极动脑,不断领悟游戏内涵和提高活动技能,使学生越“玩”,兴趣越高、思路越广、自信心越强,学生在游戏中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课程标准和各项目标得到全面实现。

在体育游戏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使小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锻炼热情,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锻炼小学生的身心,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体育游戏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小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小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小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在体育课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提炼成“儿歌”“顺口溜”等,并且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特别在讲解游戏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准确讲解游戏的过程,关键环节处可以改变音调、语言,结合手势重复讲述,使学生尽快明确游戏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四、充分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保证游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做好对游戏教材的选择,确定课的基本任务,根据任务来选择教材。还要做好场地、游戏器材和教具的准备,布置要合理规范。教师要充分做好游戏教材的选择,选择游戏教材时,应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为出发点,确定课的基本任务,根据任务来选择教材。还要充分做好对游戏场地、游戏器材和教具的准备,布置要合理。

五、游戏的总结

总结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游戏结束,教师要做出总结,对整个游戏作出评定,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团结协作和遵守规则方面,在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方面的优缺点。对游戏中表现好的要表扬,对游戏中的失败者不应指责,而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他们,克服缺点,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总之,教师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只要对各种教学方法合理组织,灵活运用,就能有效地提高游戏教学的质量。

篇5: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

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的原因

1.新的英语教材的特点赋予小组学习的可行性

新的英语教材适合我国中学生外语学习,体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的大量阅读材料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有人物介绍,风土乡情,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等。此外,新教材中丰富的知识面和词汇量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上的保证。每个单元包含相关几课时,围绕一个主题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Speaking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活动,有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有真实生活任务,或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听说结合,并融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功能的内容。有些任务的完成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或通过某个学生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每一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材料、制订方案,最后 汇报成果。

2.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能力发展的不平横。这势必在英语教学中造成两极分化,一部分同学积极主动地在课上发言,这种同学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另一部分同学从不主动地发表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怀着较矛盾的心理进入外语课堂的,他们既期望参与活动,获得新的技能,又担心自己失败,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掩饰自卑感,他们干脆置身于外。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消极、悲观、恐惧、自卑这些不良性格必定对外语学习带来消极的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生就很少开口或根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他们对这门课就失去了兴趣。

(2)另一种学生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而只是等待老师的注意,叫到他们,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中,其中也不乏一些尖子生。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小组学习为教学的实践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小组讨论具有多重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现有的班级一般都由四十多个学生组成,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说”的机会,这样导致了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会话,大多数人只是旁听者的局面。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种常规教学局面,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改变了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每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而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大大改善了以往在课堂上当场让同学回答问题时一些同学表现出来的尴尬和窘迫。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有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在以往的口语实践课中,教师往往当场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虽然这些活动也给了每个同学说的机会,但我发现,很多同学只是在听自己组内某些较积极的同学发言,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的总结也总是局限在某几个同学身上,他们全然没有一种压力。相反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都很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并会有一定的评价。这样,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地积极的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心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讲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另外,高中生的心理、生理日趋成熟,他们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和观点。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他们一个独立地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在分配小组时,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人人平等,我不比别人差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是每个学生的坚强后盾,大大地消除了一些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有些同学不仅在口语实践课中表现很好,在平时的英语课上,也渐渐养成了积极发言的习惯。

4.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组内学生相互讲述对某一任务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中。同时,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帮互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理解材料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语言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成果展示,把握标准等几个步骤进行。

一、目标描述。学习的策略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之前,由于各个任务所遇到的话题不同,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些任务所牵涉的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应具有时代的特征,如环境污染,绿色环保,网络时代,太空时代等话题,而有一些任务所牵涉的话题比较专业性,或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还欠缺一定的知识,网络方面等。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必须对组内各个不同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兴趣或是基础分配不同的工作。如新教材中有一篇课文“Fashion”,课后我为后面的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每个小组出一份关如流行的时装材料报告,在最后的汇报课中,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谈谈过程及体会。任务布置后,我发现有个小组中的一名男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讲起足球却是津津乐道。因此我指导他如何利用自己对足球的兴趣,来完成自己组内的这个任务,并放手让他去搜集有关足球队服几时尚。结果他所做的题为“Beckham and his fashion”这个体育专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最后在介绍他的创作思路和体会时,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赏,经全班同学的投票选举,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二、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老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同时注意优秀学生和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搭配、活跃学生与内向学生的组合,男女生每组数量均衡,小组划分后在上课前将学生座位进行重新排列,以方便小组成员的交流。

2.根据学生座位就近的原则划分,把座位相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组。小组划分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小组人数越多,训练难度就越大,人数太少则不利于相互学习和交流。

小组组员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小组合作开展的重要保证,老师在开始划分小组时,就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之间一些微妙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小组划分,以利于后期合作和学习实践的开展。

三、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这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

1.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2.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让活跃好动的学生维持纪律,这无形中增加了他(她)的责任感,能够让他(她)首先学会管理和约束自己。此外,可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设一些相关的小组职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如:小组秘书长(在小组讨论时记录,让书写好的学生担任),小组信使(负责与其他小组共享一些学习心得)等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小组的主人,自觉加入到小组交际活动中来。这有利于小组团结和感情交流,促进学习经验的相互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设定规则。我在教学中采用记分的办法评定合作中小组每一天的学习行为,定期评价,及时表扬通报,或以海报的形式在班级中公示,或制作一块专用的板公开展示。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考试只要取得了进步,或者有突出表现的,都能够为本组赢得相应的加分。通过两周评比的形式,分数高的小组将赢得本阶段的比赛。

五、合作开展。小组合作要确保能够持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针对已经设定的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合理设计好每一个比赛环节,积极引导小组成员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合作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新授课。传统的英语课堂里,一个英语教师教授几十个学生,常常是新课后只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学会。那些没有学会的孩子们也常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基础较差等原因,往往是“得过且过”。但是,在小组活动中,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要求自己学会,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朗读对话,老师示范朗读之后,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小组长带读,或通过小组朗诵比赛、同级选手朗读挑战赛的形式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并给优胜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学生为了小组荣誉,朗读时人人都能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主动开口,这使得本来很闷的朗读训练也热闹起来。

2.课后作业。老师要多为小组设计合作性、自主性、能动性强的课后作业。如教学中,我一般每月都为各小组设计一个主题,如英语书法大赛、阅读大赛等。每月还举行一次小组间的超级英语小品比赛,允许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上更改情节、自编剧本,凡有创意的改动都可以在比赛中加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起到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六 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在经过查询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后,最终要在课中展示自己的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小组根据找到的材料,通过pair work和role play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计一些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在“An apple tree”这篇课文中,我就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形式。(1)monologue,要求每组有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平时学习英语的方法。(2)Dialogue:根据本单元提供的语言功能编对话(同样围绕如何学好英语的方法)和老树之间的心灵交流。(3)Competition:每组派出几位同学参加竞赛,每位同学负责一个竞赛项目,竞赛包括:A、用所学的名词性从句造句;B、对课文中的一些含有重要句型的句子进行汉译英;C、另设抢答题,针对课文中提到的一些为适应时代要求所出现的新词汇和一些委婉语以考查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不仅明确了课内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注意到英语在不断变化的事实,且要掌握好英语须付出的努力。

七 把握评价标准

在小组讨论教学中,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以及其他同学的欣赏是每位同学共同的心理特征。合理地评价他们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错误地评价或是一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会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入。表扬他们的优点。

篇6: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

单选题

1.老子关于领导水平的四个层次是 1.2.3.A 知之 誉之 畏之 侮之

B 知之 誉之 毁之 侮之

C 慕之 誉之 畏之 侮之

4.D 知之 誉之 畏之 毁之

2.关于未来管理的变革趋势中下列中的哪句话是错误的 1.2.3.A 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B 知识是最主要的资源

C 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4.D 管理的最终模式是制度的完善

3.学习型组织“精简”的方法应该是 1.2.3.A 先乘后减

B 先加后除

C 先事后人

4.D 先人后事

4.下面的哪一项无助于右脑的开发? 1.2.3.A 欣赏风景画

B 使用汉字

C 听现代音乐

4.D 使用左手

5.学习型组织的第五大特征是 1.2.3.A 热爱学习

B 善于学习

C 创造性学习

4.D 有弹性

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学习型企业的特征? 1.2.3.A 精简

B 扁平化

C 管理严

4.D 有弹性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愿景的构成要素? 1.2.3.A 敬业精神

B 目标

C 价值观

4.D 使命感

8.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中的第一项修炼是 1.2.3.4.A 心智模式

B 自我超越

C 共同愿景

D 团队学习 9.以下哪项不是开发右脑的方法 1.2.3.A 欣赏风景画

B 使用汉字

C 使用右手

4.D 使用左手

10.下面关于强调生命意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2.3.A 满足个人的一切需求

B 解决个人的温饱

C 实现自我价值

4.D 获得归属感

11.学习力的三大要素是 1.2.3.A 动力 毅力 能力

B 动力 自制力 能力

C 信心 决心 恒心

4.D 目标 毅力 能力

12.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大树的树根是 1.2.3.A 员工

B 管理层

C 学习力

4.D 人才

13.“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其他靠后排”是哪家公司的学习理念? 1.2.3.A 联想

B IBM C 微软

4.D 北大方正

14.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棵大树,学习力就是大树的 1.2.3.A 树干

B 树叶

C 树根

4.D 树枝

15.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1.2.3.4.A 全体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

B 能让组织人员体验到工作的生命意义

C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能转化为创造能量

D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是为了获得学习乐趣

单选题

1.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一点是

1.2.3.4.A 知道怎么样去构建学习型组织

B 知道怎么样去管理学习型组织

C 学习组织怎么样去创新

D 组织的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老子关于领导水平的四个层次是

1.2.3.4.A 知之 誉之 畏之 侮之

B 知之 誉之 毁之 侮之

C 慕之 誉之 畏之 侮之

D 知之 誉之 畏之 毁之

3.关于未来管理的变革趋势中下列中的哪句话是错误的1.2.3.4.A 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B 知识是最主要的资源

C 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D 管理的最终模式是制度的完善

4.下面的哪一项无助于右脑的开发?

1.2.3.4.A 欣赏风景画

B 使用汉字

C 听现代音乐

D 使用左手 5.下列问题哪一类可以由员工自行解决,而不需要上报请示?

1.2.3.4.A 收敛性问题

B 发散性问题

C 提高员工收入的问题

D 加强员工学习培训的问题

6.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核心是什么?

1.2.3.A 自我超越

B 系统思考

C 共同愿景

D 团队学习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愿景的构成要素?

1.2.3.4.A 敬业精神

B 目标

C 价值观

D 使命感

8.以下哪项不是开发右脑的方法

1.2.3.4.A 欣赏风景画

B 使用汉字

C 使用右手

D 使用左手

9.学习力的三个要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1.2.3.4.A 学习的动力

B 学习的智力

C 学习的能力

D 学习的毅力

10.学习力的三大要素是

1.2.3.4.A 动力 毅力 能力

B 动力 自制力 能力

C 信心 决心 恒心

D 目标 毅力 能力

11.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棵大树,学习力就是大树的1.2.3.4.A 树干

B 树叶

C 树根

D 树枝

1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1.2.3.4.A 全体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

B 能让组织人员体验到工作的生命意义

C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能转化为创造能量

D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是为了获得学习乐趣

13.企业精简的原则是

1.A 先加后减、先人后事 2.3.4.B 先减后乘、先事后人

C 先乘后减、先事后人

D 先除后减、先人后事

14.团队学习的关键是

1.2.3.4.A 大家都学

B 深度汇谈

C 沟通交流

D 互帮互学

15.学习型组织认为企业员工与老板的关系是

1.2.3.4.A 契约关系

B 盟约关系

C 主仆关系

篇7:教学中如何组织考试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摸索和探讨,以求提高课堂质量。

【关键词】讨论;探究

新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要求多样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学的愉快、轻松、自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实践能力。而课堂上的讨论以至争论,恰恰是能较好的体现以上要求和达成以上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心得。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自主讨论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教师搞“一言堂”,把学生作为“待灌的鸭”,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长期受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只愿听,不愿说,更不愿意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奔腾起来,就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自主讨论。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目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1 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察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学生的活跃思维和情绪变化,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这样就可以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轻松投入讨论,投入学习。

1.2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交流少指责,多关怀少批评,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师生通过讨论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3 宽容学生。无论年龄、阅历还是知识和能力,师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要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学生中的不同见解,即便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辨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机会。这样哪怕是学习上再有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丁点自己的见解,也会大胆的说出来与我们交流讨论。

2.精心策划教学,激发学生积极讨论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所,让知识在互动对话,讨论交流中不断生成。而结合教学经验,运用教学艺术,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使教学得以充分互动,使知识得以充分交流、生成,常见方法如下:

2.1 创设愉悦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对老师的最初印象往往在课始阶段,课始阶段的教师语言与情境创设,往往形成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基调。 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与同学交流、讨论、探究学习的欲望。如在讲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节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动画: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往一杯水中先放入一勺糖,糖溶解完后,馋嘴的它尝后觉得不甜,又放了一勺,溶解完后尝觉得甜多了。于是它就自言自语说:“把糖继续加下去,一定会继续溶解下去,那么水也就越来越甜了。”但事实上当它又加了一些后,发现就不能在溶解了。急的小老鼠向在座的.同学说:“怎么会成这样呢?谁能帮我找到原因呢?”虽然是初三学生,但他们看这段动画时,仍是抑制不住兴奋、激动,还没等播放完,学生就已经开始三言两语发表言论,自主交流了,甚至有个别同学因意见不同已经争论起来了。可见将呆板的知识借助儿童的语言思维,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感觉亲切,而且更愿意、更乐于、更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师生、生生的讨论探究之中。

2.2 把重难点设计为思考型问题,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学生探究问题是走向探究的第一步,而教学中的重难点更不例外。如在中考复习中,复习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当鉴定二氧化碳时,应选用哪种药品呢?而吸收和除去二氧化碳时呢?可先让学生自行思考,再讨论,再设计出符合小组讨论结果的实验,亲自进行操作实践,此知识不仅明晰了,而且当以后再碰到如此“硬骨头”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进行讨论探究,各抒已见、集思广益,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的探究品质和实践能力都得以提高。

2.3 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不是老师强加给我的”,有利于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新奇感,增强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中考复习中,复习PH值时,可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采集大量PH值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并让他们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详细的讨论,使知识在丰富的同时又得以深化。经过课堂实践检验,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更容易在学生中激起波澜,在一片惊叹、佩服、赞扬声中,彼此欣赏着讨论探究的成果,忘却了复习课的枯燥,相反却觉得复习课是展示个人才华及集体智慧的场所。

古人云:“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而讨论作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之一,教师不论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学生的自学中,都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

参考文献

[1] 左昌伦《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第6期

篇8:浅谈如何组织英语课堂中有效教学

1)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往开学初学生们总是在学习上比较散漫, 于是我就精心设计了一个根第一课联系很紧密的任务 (大家分组为同学举办生日聚会) 充分调动了每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既能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有话可说, 又能让学有余力者得到提高和发挥, 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 都开口说英语, 用掺杂着汉语的英语大胆去交际,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也稍稍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更令我欢欣鼓舞的是, 通过这节课前的准备和课堂学习, 我发现了同学们中间的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今后如果继续在这方面做“文章”, 同学们的潜力会更好地释放出来, 教学效果的提高自然不言而喻。

2) 教师要平视学生, 意在鼓励学生。也就是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而不能居高临下。有一节课, 离下课还有十分钟, 我说:“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两小节背出来。”同学们有点不愿意, 我问“要不要老师首先开个头?”同学们齐声说“好。”我没有板面孔, 而是很认真地带着表情背了起来, 同学们见状, 也起劲地背了起来, 下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任务。事实证明教师应该在学生不自信的时候, 为学生多加油鼓劲, 自己通过展示, 可以让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 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如果教师面带微笑, 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 学习就会有劲头。几句鼓励的语言, 表扬的话语, 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 当教师表情冷漠, 用讽刺挖苦的语言, 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 影响知识的接受。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微笑和点头, 专心听他说, 鼓励和赞美”。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的意见, 不急于下判断。

3) 我们还要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使他们感到“我最棒”, “我能行”, 还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自我, 使他们信心十足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去战胜困难, 以此去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实践中我发现,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赏识教育可以让自信, 欢乐回归课堂, 回归到学生的心灵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 给以鼓励、赞扬, 激发学生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自信心, 对其存在的缺点, 辅以适当的批评, 达到催化剂作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 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励起学生的干劲,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才能使之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4) 分层设标, 这是效率观、效果观的体现。幼师学生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情感个性各异, 分层设标是必要的、可行的、现实的。这里把学生分为a、b两类。就量而言, 要求b完成task1, 要求a完成task1和task2;就质而言, 要求b二会掌握, 要求a四会掌握;要求b会熟读课文, 要求a还要会背诵课文;我们教师最后不要以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来确定目标, 应为因为这样的目标只是顾及中间层次的学生而忽视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需要。长期以往, 整体教学势必大打折扣。

因此, 有效的教学, 决不搞“一刀切”, 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我们应实事求是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 一种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真正有所发展的基本依据。

5) 设疑布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创新有路可循。有研究表明, 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 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做到有的放矢;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 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难度。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 特别是精巧的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振奋感情、提高兴致。

因此, 提问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 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 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喜悦。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例如:学完Bill Gates一课时, 老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a.Whatcanyoulearnfrom Bill Gates?

b.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Bill Gates?Why or Why not? (同时播放英文歌曲。)

本课教学活动设计是源于课文, 但又高于课文。且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 目的在于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同时本节课还坚持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一个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人, 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价值的人。使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得到升华, 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整课。

由此可见, 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问题, 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6) 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素质教育要求“因人施教”,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时, 思维才会处于激活状态, 学习效果才会最明显。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操练, 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 能够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 成为语言创造者, 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的同时, 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上一篇:人生的顺境与逆境下一篇:反间谍法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