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永刚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4-04-29

论方永刚精神的时代价值(精选7篇)

篇1:论方永刚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方永刚精神的时代价值

“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这四句话语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近来,方永刚教授的先进事迹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并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原本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感动之余,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人们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被感动的今天,方永刚身上反映出的那些精神品质何以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感动力,其先进事迹中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他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启迪?

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有志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舞台

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充满魅力,充满活力。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一个人的生命若是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时代进程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充满睿智、信仰和忠诚,那真如一幅色调明快、意境宏远的画,总会令人驻足、引人入胜。这便涉及到大批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拉直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涉及到理论工作者走入生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的沃土中,和群众一起认识现实,辨析正误,探求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是时代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的平台,也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方永刚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使命,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一种强烈的认知需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研究、传播就跟进一步,由此构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也成就了他传播真理的生命乐章。

二、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一个民族走向辉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方永刚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对政治集团的信仰、宗教信仰和单个人信仰都作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分析判断,进而为确立自己坚定而又崇高的信仰信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和果断的行动。他认为:毛泽东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由一个书生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80年的成长历程是因为信仰的崇高,而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强大起来。当前价值观念和信仰呈现多元化,有的人信仰信念领域出现了紊乱,可“一个社会没有主流的信仰,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出:“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而工作,自己想做而去做就不觉得苦,而且板凳也能坐得住。”作为一 3 个理论研究和传播者,首先自己要信,自己信再进行研究便不会痛苦。可以说,由于信而使他拥有自心灵世界溢出来的激情,进而保证了宣讲的感染力。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用,才能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时代、引领实践的巨大作用。精神境界的提升,信仰信念的坚守十分重要,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方永刚精神品质最突出最本质的现实反映。

三、理论工作者的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无论相对于历史的长河,还是相对于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如果不能融汇于民族振兴的伟大洪流,不能与整个民族的精神脉动同频共振,除了被边缘化,别无他途。所以,每个社会的人,尤其是政治集团的每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紧密结合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上来。这一点,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方永刚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便可清晰感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真正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同时毋庸讳言,由于社会变革剧烈,加之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而来的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处在这一时代的人们有欣喜,有惊诧,有失落,具体表现便是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失重、行为失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方永刚清楚地认识到,党和人民需要一大批理论工作者站到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的队伍中来,自己有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效灌注于广大群众,以引导社会、振奋精神的责任,就这样,他真诚而又执著地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无悔道路。

如果我们对方永刚的思想和行为的走向与过程作出判断,可以说,他没有将自己的事业孤立于社会,存在于狭窄的个人的精神空间,而是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讲的,自己行为的“深层的动力来源于从小对国家、民 5 族、家庭,以及个人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他把自己的事业和价值建筑于党、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之上,而支撑起他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军人的价值取向应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使命、忠诚、纪律、牺牲”,正是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而对每一个军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标准,而一名军人是否把自己的价值取向紧紧依附于此,直接决定着他的人生走向。牺牲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军队必须走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前列。当然,客观与主观有着一定的距离,理论上的要求与实际中的遵循和实践同样不都相吻合。比如,在涉及具体的单个的人时,是否敢于和勇于承担这种牺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所持有的价值观。

有了以上认识,便不难感知方永刚身上具有的强大感染力、感动力。方永刚曾经历了一个价值观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商品经济 6 大潮的冲击和家庭经济的困难双重压力,他曾提出转业到地方工作,或者说到商海中去畅游。可经过一次次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仍选择留在军营,留在思想理论传播的讲坛上,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其实,方永刚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转变过程,原本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脉动的过程,未必不是由于有了这种转变而更进一步奠定了他对新选择的坚定和执著,未必不是这种思想波动与新选择奠基着他思想的成熟和价值观的稳定。

方永刚在谈及自己的价值观念时这样说:“紧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适应我军对理论研究的要求,是我们每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出成果,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为军队的发展做微薄贡献。”“给地方的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讲课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能够说服他们,并且能够解决他们的许多问题,在这个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7 活得很有价值。”这些真诚的话语清楚地反映出方永刚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坚守的核心价值,已经与社会的主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

所以,认真分析方永刚的人生轨迹,我们会认清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脉动与社会变革走向,可以反映出一个青年人如何才能走上人生的广阔舞台,并实现价值。这一点给当代青年军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五、理论工作者必须通过实践肩负起历史责任

方永刚丰富而又卓有建树的理论研究及其思想传播,是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的结果,是敢于担负社会责任的结果。他讲到,即使回老家,路上遇到放牛放羊的人,也会蹲下来,问问收成和家庭情况,老人和孩子怎样。正是这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主动,保证了他在理论研究和思想传播中拥有丰富的实践材料。很显然,方永刚所有 8 获得突破的理论研究都来自于社会实践,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结果。这种思想方法和学风,相对于那些处于浮躁中,热衷于所谓快餐式“研究成果”者,启示同样是深刻的。“理论只要回到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常青”。

因责任而工作,因责任而突破,是方永刚身上反映出的基本特点。比如,当他认识到,由于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各种思想混杂,人们急需思想引导时,作为一个肩负传播党的声音的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有责任走向社会,走向部队去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并且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理论的公性,去讲课是代表党的声音、军队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必须把握主旋律。”他认为,自己工作的最大动力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作为教员,是灵魂工程师,是党的先进理论的传播者,担负着把党的理论、党的声音融入到人民群众头脑中去的任务。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责任 9 感,一篇篇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自然而然产生出来。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方永刚式的英雄产生,期待着更多的感动,期待着一次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

篇2: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雷锋精神,道德构建,和谐

一、雷锋精神的涵义

雷锋精神, 简单地说, 是以雷锋同志为代表的一种精神。提起雷锋精神, 大家耳熟能详, 认为雷锋精神代表着奉献、忠诚、执着、认真等利他主义思想。从狭义角度来看, 雷锋精神是雷锋对待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高度总结;从广义角度来看, 雷锋精神已经升级为受人尊重且具有时代价值的一种精神文化。雷锋精神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结合在一起, 通过不断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新的文明成果。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雷锋精神的内容

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付诸实际行动中、绝不仅仅作为口号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面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 尊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奉献精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毫不利己、热心助人的利他主义精神;在工作中任劳任怨, 对待工作踏实、认真的执着精神以及言出必行的诚实守信精神;在生活中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因此, 我们可以将雷锋精神的内容概括为:以爱党、爱国家、爱人民为准则的利他主义思想。

三、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我国的多位领导人对于雷锋精神有着高度认可, 同时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习近平主席甚至用雷锋式的语言方式说道:“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出, 在经过近五十年的雷锋精神的学习与熏染, 习近平主席也深受雷锋精神的鼓舞。可以说, 雷锋精神是引导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一) 雷锋精神有利于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 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以及个人的基本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 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道德观也不尽相同, 只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在大家抛弃我国原有的道德规范时, 适应我国当今发展主流的道德规范体系仍在建立的过程中。雷锋精神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在迅猛改革的大环境下, 雷锋精神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等高尚的道德情怀对于道德规范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碰撞时, 雷锋毫不犹豫舍弃个人利益, 因此, 雷锋精神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个青年的思想, 也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典型。现在, 雷锋精神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 而这一现象呼吁人们, 强化自身的集体意识与服务意识。可以说, 这两点内容对于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雷锋精神有利于人们思想素质的培育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 但是在各类社会活动中, 越来越体现出个人对群体的需求与渴望。人们在整个社会中相互依存, 共同进取。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 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们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存在认知偏差, 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变得多元化。所以, 提高人们的整体思想素质水平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社会的道德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雷锋精神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集体精神、服务精神, 以及雷锋对待工作的执着、认真的精神为人们思想素质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无论雷锋处在何种岗位, 雷锋首先将集体、他人利益放在首位, 不为名利的思想有利于人们思想素质的培育。雷锋精神与社会的改革进程是相适应的, 雷锋精神的真实与善良鼓舞人们尊重道德, 心存善良, 有利于促进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具有宽容的胸怀, 是激励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三) 雷锋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以抵制西方腐败思想的侵蚀

如果说道德是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劲动力, 那么诚信则是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桥梁。所谓诚信, 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相互诚实、相互守信。同时, 诚信在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 诚信是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那么, 诚信之于今天, 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诚信是人们在进行交往活动中所遵循的准则。

篇3:大寨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关键词】大寨 精神 时代 价值 意义

一、大寨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大寨人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是大寨人民吃苦耐劳,辛勤奋斗得来的,不是用嘴说,用笔写出来的。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大寨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大寨人在一点八八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订并实施连续两个十年造地计划,他们合并土地,人造平原,治理沟梁,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发展。大寨人这种治山治水的科学精神和实干态度,开创了一个新的改变人类命运的新举措。新时代环境下,我们要吸收大寨人改变自然的精神和能力,大寨精神和延安精神、太行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是促进中华人民发愤图强的力量,是敦促人民艰苦奋斗的动力,是推动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支柱,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越来越强的民族之魂。

大寨精神以人为本,采取科学教化,整体发展,体系国家,关系人民的文化精神和实际做法。这些精神和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致的,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现在很多经历过大寨运动的人们都会经常怀念大寨和大寨精神。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劳动量大,但是充实的精神生活以及不断展现的劳动成果,却使大寨劳动者认识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会改变现状,改变生活,会有创造未来的历史自豪感。大寨过去是一种精神力量,今天依然是一种精神源泉,实践的沉淀,必将让大寨精神越加光辉。大寨精神不仅是大寨人的精神财富,更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动力和发展的支撑。也是实现改革开放,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大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既尊重个人利益又尊重集体利益的先进的价值观。想要实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就要将大寨精神作为重要载体,鼓舞人民的斗志,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发人们的精神。现代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快,社会结构变动深刻,思想观念,利益格局,文化组成的变化也都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并实践大寨精神,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非常重要。

首先要明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弘扬实践大寨精神的政治基础,国家从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入手,确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理念,这是符合目前我国加强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制定的;其次,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到弘扬实践大寨精神当中来。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学习大寨精神要明确其精神核心,主要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鼓励所有干部群众能够说真话,办实事,以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大寨精神的精髓,得到发扬和实践;再次,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彻底贯彻大寨精神。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寨精神是这种精神在农村的最实际的表现,大寨精神的根本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从群众入手,了解群众所想,明确群众所需,关心群众生活,尽量保证群众的现实利益;最后,弘扬大寨精神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是大寨精神的基本特点,同时它还是一种政治认识,思想觉悟,道德感受,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态度。

三、新时期的大寨精神不断发展外延

大寨人民一直在改变思想,跨越障碍,寻求发展,不断摸索新的改革发展的道路。大寨人民在党支部书记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实现大寨学全国。成立公司提高人民收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地区养老制度。新时期的大寨实现了从农业向工业经济的转型,提高了科学和生产相结合发展的能力。大寨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忘帮助落后促发展,捐助困难地区,大寨人胸怀宽广,博爱奉献,敢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突破,实现转型发展,最终赶超跨越,这些不仅延续丰富了大寨精神的实际内容,更是给全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大寨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

大寨精神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型发展,赶超发展,不断弘扬自身的科学发展的精神理念,不断推翻经济目标,提升经济水平,加强生产力量,加快自身发展,还在民生保障发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寨精神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有效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促进其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的重要参考,是完善并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有利支撑,全国,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精神建设,信息化的普及都离不开大寨的艰苦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

结论

大寨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大寨精神都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思想觉悟,实现社会建设的最好的精神基础和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

[1]董华英. 山西大寨村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7.

[2]张化. 一九七五年农业学大寨会议与农业整顿的要求[J]. 党的文献,1999(06).

篇4: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探析

一、雷锋精神具有永不过时的独特魅力

在对雷锋精神的种种质疑中, 有一种论调由来已久, 那就是雷锋精神过时论。有人认为, 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讲求利益双赢,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单向付出是唱高调, 假清高, 根本不合时宜;有人强调, 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极大的特殊性,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 急需一个凝聚和振奋人心的政治偶像, 雷锋就是那个特殊时期制造出来的特殊产物, 在改革开放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雷锋早就不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还有人提出, 雷锋的言行是与过去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学雷锋就是抹杀个性, 现在还提倡雷锋精神太陈旧了, 太落伍了, 等等。诚然, 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确实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雷锋形象中某些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部分也理应回归历史, 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诠释、宣传和践行, 必须要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 与时俱进地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当今中国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了, 更不意味着可以对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质疑甚至否定。

无论人类历史的变幻轨迹如何波诡云谲, 无论人类社会的现实状态如何天翻地覆,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面对一些共同的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比如,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这种千百年来积压在人类内心的根本困惑, 在当下的中国变得尤为强烈。当人们经历了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急剧转变, 当等价交换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存哲学, 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长短, 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的时候, 当“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物种, 当全社会都陷入深切而痛苦的道德焦虑的时候, 如何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何正确定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就成为叩问着每个中国人的越来越迫切的心灵课题。而雷锋恰恰以其平凡的人生对这些心灵课题和根本困惑做出了超越时空的非凡回答。在22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 雷锋始终自觉地把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相连, 把社会的进步与自己相连, 把理想的美好和精神的充实与自己相连。这些真正高尚和优秀的品质, 从来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蒙尘和暗淡, 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善良与美好、牺牲与奉献值得任何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人们去倡导和坚守, 雷锋精神的独特魅力永远不会过时。

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翻开雷锋的日记, 追忆雷锋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关系的非凡抉择, 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跃然纸上, 这恰恰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1.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他人为重

人活着最绕不开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生存, 也让别的动物生存, 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 不考虑别人生存, 这就是恶。”善与恶的分野往往就在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在雷锋看来,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 就一定能够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 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 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对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雷锋作为一个平民哲学家经过朴素而深入的思考, 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 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人生在世, 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活着, 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是这样说的, 更是这样做的。他时时处处把别人的冷暖挂在心上, 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总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乐于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忧他人之忧, 乐他人之乐, 走到哪里, 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 雷锋重利他不重利己, 是一个最傻的“傻子”, 如果雷锋活在今天这个时代, 肯定寸步难行。其实, 在雷锋生前就已经有很多人说他是傻子了, 而雷锋就乐意做这样的傻子。他说:“有些人说我是‘傻子’, 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 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今天的中国, 早已从革命和建设的年代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己确实是合理的, 无可非议的, 甚至是必须的, 是一切市场行为的根本动力所在。然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利己只是最表面、最直接的目的, 利他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和商家来说, 只有自己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自己才能生存和发展, 只有利他了才能真正利己。对于个人来说, 一个人如果心里除了自己, 完全没有别人, 只关心个人利益, 不珍视与他人的关系, 把谦让和隐忍视为老套和迂腐, 就会丧失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直至寸步难行。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终将证明, 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时代只讲利己不讲利他、靠损人利己才能发家致富的短视和肤浅, 才是完全过时的、落伍的、不合时宜的。如果说雷锋的“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那么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实践的生活态度。

2. 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社会为重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在世的又一个根本困惑, 这种困惑的深层根源就在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 个人性占主导地位, 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决定了每个生命个体都要首先维护个人的生存发展;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 社会性占主导地位, 因为单个人的能力总是非常有限的, 个人要应对外界的风险和挑战, 唯一的选择就是彼此之间联合起来, 在社会和集体中生存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根据所在。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自然属性是从属于社会属性的, 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凭借个人的能力来独立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只有在社会和集体中, 个人才能生存下来, 也才有可能去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大多数人都在自然属性的驱使之下本能而盲目地追逐个人生存发展的时候, 雷锋则在对一滴水、一朵花、一颗螺丝钉的观察思考中获得了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高度自觉。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 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个人的作用, 对于革命事业来说, 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正是基于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高度自觉, 雷锋才能做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人生选择。当雷锋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融入到集体之中时, 他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 而是获得了真正高尚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无与伦比的充实感、完善感和幸福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 中国梦是民族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当今中国, 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之中, 就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实现个人梦的空间也就无比广阔。

3. 处理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精神追求为重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如何安顿心灵家园, 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和解决的终极人生课题。今天的中国, 成功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 从积贫积弱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历史进程, 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推动人类进步又充满矛盾的历史阶段, 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 内心世界却空虚了?毋庸讳言, 正在迈进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 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和冲击。穿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广告牌下, 面对拥挤的人流、满眼的诱惑, 人们内心躁动, 没有片刻安宁,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精神缺钙”的现代病。印度有一句谚语:慢点走, 等一等你的灵魂。任何现实的、具体的人都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 也不能不对更好的物质生活有所追求。然而, 只顾着追求物质生活, 把宝贵的灵魂丢在了半路上, 即使物质生活再富足、再完满, 人的生命最终也是残缺的、不幸的。

当年, 不少人对到处作报告的雷锋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上等兵感到奇怪, 为雷锋抱不平, 可雷锋自己是怎么想的呢?他说:“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我总想多贡献一点力量, 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 我真没时间考虑。”在雷锋的价值天平上, 金钱、名利、享受、待遇都是没有位置的, 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才是雷锋真正在乎的。现在有的人说,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但把做过的好事都写在日记里, 以为雷锋日记就是做好事的流水账。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根本没看过雷锋日记。雷锋日记里写的最多的, 不是做了哪些好事, 而是对一言一行的自我审视, 对所思所想的深刻反省。“在工作上, 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 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谁要是游戏人生, 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 永远是一个奴隶。”“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 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 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 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 要经常检查, 才不会出毛病。”雷锋就是这样“吾日三省乎己”, 通过写日记来直面自己的灵魂, 把自己做过的事都如实地记下来, 在反省和励志中不断成长, 在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中成就了短暂却壮丽的人生。

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某种社会财富, 这是每个健全的人都能做到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创造都能留下恒久的精神价值。每个人的物质生命都是有限的, 但总有人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凝结成一种永存不朽的精神力量。雷锋用他行为平凡而境界非凡的人生揭示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全部奥秘, 这正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实践和传承。

摘要:作为深刻影响中国人精神图景的宝贵财富, 雷锋精神具有永不过时的独特魅力。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他人为重;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社会为重;处理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精神追求为重。雷锋的非凡抉择正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也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雷锋,雷锋精神,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2.

[2]覃正爱.雷锋精神的伦理价值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9) .

篇5:南梁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南梁精神,是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民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用生命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是革命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不仅造就了陕甘边根据地,也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历经80年峥嵘岁月的磨砺,南梁精神更加熠熠生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南梁精神,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面向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面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内涵。南梁根据地是在革命处于低潮和遭受严重挫折时期创建的。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在组建革命武装、创建和发展根据地、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在根据地局部执政中,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陕甘边党和红军、苏维埃政府经过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把切身利益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清楚共产党是从哪里来的。就是要全党时刻牢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不可脱于渊”,党不能脱离群众。革命战争年代脱离群众战争必然失败,今天脱离群众党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全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要每个党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南梁精神之魂,是根据地生存发展之根,也是党发展壮大之根,更是党执政兴国的坚实基础。

二、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南梁精神的灵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其根据地广大军民始终坚持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守信念和奋斗精神。

一个政党从诞生时的56名党员起步,浴血奋战,不懈奋斗。一路走来,历经94年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今天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超级大党,所依靠的正是信仰的力量。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和各种艰难险阻,每个党员正是抱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陕甘边根据地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创建和发展的,不仅要与强大敌人开展反“围剿”的斗争,面对艰难困苦的复杂环境,还屡次受到來自党内脱离实际、“左”倾冒险错误执行者的影响和干扰。但是,即便在根据地斗争最为艰苦的岁月,每个党员和党的领导始终坚守信念,始终坚信真理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然战胜黑暗,革命信念矢志不渝。特别是在与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怀着坚定信念,在敌人重重围困的艰苦环境之下坚持斗争。最终把弱小的根据地拓展到陕甘边,从南梁走向延安,走进中南海,走向全国,建立人民政权,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

今天的社会功利盛行,物欲至上。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同样需要每个党员坚守信念,用信仰的力量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坚定的信念是党克敌致胜的法宝。

三、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在陕甘边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顾全大局。即使在个人遭受错误批斗和打击之下,依然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持维护党的领导,服从组织决定。在错误得到纠正之后依然捐弃前嫌,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以顾全大局的精神谋求党内团结,最终保全了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党历来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搞个人崇拜,反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坚持五湖四海,反对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主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凡事从大局出发,因此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保证了党的战斗力,每次在危机关头转危为安。

苏共亡党,殷鉴不远。历史反复证明团结是党的生命线,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源泉。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山头主义”,反对“团团伙伙”,抵制“圈子文化”,清除利益集团对党的影响,确保党的集中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党员都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就是要每个党员以顾全大局的精神,维护党的尊严和权威,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

四、求实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始终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建立革命武装、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创新性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的求实精神,是贯穿于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历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南梁精神显著特色的核心。立足实践开拓创新,是南梁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南梁根据地创建之初,领导人就立足南梁特殊环境和民情实际,制定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积极开展“民运”和“兵运”工作,创造条件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在与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把党的正确路线与陕甘边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和实施了符合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实际的方针和战略,使陕甘边革命斗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走出了一条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成功道路和模式。而这条成功道路和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南梁精神显著特色的核心所在。

篇6: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关键词: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现实意义

80年前, 伟大的长征取得了胜利,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伟大历史奇迹。今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过, “革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 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 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壮举, 不但要永留党的光辉史册, 让所有共产党人铭记在心, 更要求我们时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我们以更多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同时也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长征的时代精神。

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长征路上条件十分艰苦, 环境非常恶劣, 红军指战员吃不饱, 穿不暖, 前有堵截, 后有追兵, 还要翻雪山、过草地、抢渡大渡河。虽然艰险重重, 但他们依然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和坚持解放广大穷苦百姓的革命理想支持和鼓舞着他们。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家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国外政治压力、外部经济环境、周边国际安全、国内基本矛盾等多重重大挑战, 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长征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 化解和消除上述挑战和危险, 就必须要先从党的建设抓起, 就必须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首先就要从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 共产党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要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将这些信仰和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只有这样, 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二、党的领导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要求

长征胜利是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的成功实践。尽管长征之前出现了王明“左”倾错误和长征途中出现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方面红军力量团结一致、戮力同心、众志成城, 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共产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一份子,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确立的。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听党指挥, 向党看齐。听党指挥, 向党看齐就是听党中央指挥, 向党中央看齐。广大党员干部听党中央指挥就是党中央指示做什么就必须去做什么, 党中央不允许做什么就坚决不去做;广大党员干部向党看齐就是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不怕牺牲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

长征途中, 无数红军指战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17名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渡大渡河, 22名战士怀揣必死决心飞夺泸定桥, 草地泥潭的危险和饥饿的痛苦无法阻挡指战员前进的脚步, 雪山的高峻和严寒没有击败大家北上的决心, 敌人的子弹和屠刀没有吓怕推翻国民党的斗志。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共产党人从来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孔繁森、焦裕禄、雷锋等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是所有党员学习的榜样。在当今的和平年代, 尽管没有敌人枪林弹雨的威胁, 但在建设国家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具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当前, 在党和国家面临重大考验时, 共产党员不畏危险、冲锋陷阵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时, 挺身而出、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 率先垂范、迎难而上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 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众志成城也同样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和困难面前冲在人民的前头,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 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

四、维护大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规矩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把党的路线转移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同时, 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过程中, 党中央在坚持正确原则的前提下, 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团结了绝大多数同志, 维护了长征这个大局。在长征途中, 红军各部队的作战思路和指挥方法不尽相同, 但在协同配合、相互支援等方面体现了高度的大局意识, 实现了最大限度消灭和阻击敌人的目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沿途的少数民族兄弟, 舍小家、顾大家, 为红军提供了很多的食物和行军方面的支持, 支持了解放事业这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 要讲大局、维护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党的政治规矩。维护大局这个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规矩。当前,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 维护大局就是要以党的建设为大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大局,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大局、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为大局, 讲全局、不讲局部, 讲奉献、不讲索取, 讲团结、不讲分裂, 恪守维护大局这条共产党人的政治规矩。

五、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

长征史是一部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遵义会议的历史关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自此, 毛泽东开始领导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承担起了历史赋予的重担。毛泽东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负责任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长征途中, 刘伯承意识到战局的严峻性, 曾向李德提出公开建议, 李德反斥责刘伯承说:“白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 战术水平还不如一个参谋, 还当什么总参谋”。在严峻的形势下, 刘伯承并没有受到李德批评的影响, 继续工作。刘伯承的这种面对批评的敢于担当精神难能可贵。时至今日, 敢于担当仍然是共产党人宝贵的鲜明品格。一方面, 作为共产党人在组织委以重任或分派工作时, 不能和上级讲条件, 要坚决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上级命令, 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 在面对批评的过程中, 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 知错悔改。同时, 共产党人要肩负责任, 在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 该做的工作要去做, 该办的事情要求办, 不能推诿责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 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去做, 有很多困难需要人去攻克, 有很多责任需要有人去承担, 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发扬长征精神, 克服艰难险阻、勇于接受各种挑战。

六、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长征是人类的一个壮举, 其中的困难和危险是平常人无法想象得到的。茫茫草地、一望无际, 缺少食物、缺少衣物, 吃野菜、啃树皮, 头上冒着雨, 脚下随处是泥潭, 但红军指战员还是趟过了危机四伏的那片草地。尽管缺少衣物御寒和食物补给, 但他们硬是顶着凛冽的风雪跨越了那座雪山。面临着缺枪少弹的严峻局面, 红军指战员硬是冲破了敌人一道又一道封锁线。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危险的并存并不能阻挡红军长征的步伐, 只要红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就一定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困难。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物质逐渐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为了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 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共产党人同样要发扬长征中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勤俭为民, 执政为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 号召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 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 以强化党性带动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各项要求,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长征过程中的困难险阻, 在工作过程中秉承“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 切实提高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七、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而非只是红军的胜利。长征胜利的取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长征途中, 在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下, 广大红军指战员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避寒, 是广大人民群众拿出自己少有的粮食和衣物在支持着他们。在不断的突围过程中, 红军严重减员, 补充兵员成了当时面临的一项重大工作。仅在宜章期间, 中央红军通过开展宣传、建政、扩红运动, 就成功吸收了500多民工农群众参加了红军。白石渡筑路工人中有280多名工人和群众参加了红军队伍。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是人民组成了红军, 广大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最宝贵财富。长征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 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取得必须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 与群众打成一片,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我们党才能不断汲取营养, 才能不断壮大队伍, 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还有经常“换位思考”, 经常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实现人民的利益去开展工作, 这样, 工作水平和成效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篇7:论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 苏区精神;内涵;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万建强(1953—),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77)

“苏区”是苏维埃区域的简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3块苏区(亦称革命根据地)。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是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瑞金成为红色首都。

苏区时期,尽管外部有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内部有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但广大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不仅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苏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政治资源。

笔者认为,不能把苏区精神狭隘地理解为是中央苏区精神,它应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所有苏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锤炼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又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其他精神一脉相承。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8周年之际,回顾苏区斗争的历史,深刻认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研究探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

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每一种精神,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都是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苏区精神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块苏区可歌可泣的那段革命斗争历史和当年苏区军民感人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对苏区精神内涵的概括、提炼,不能脱离当年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再现当年的历史。而是要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寻找其个性特色,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精炼的表述。我依据苏区斗争的历史和党中央三代主要领导人及胡锦涛总书记对苏区优良传统和精神的论述,参考并吸收全国党史、苏区史专家学者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高度概括为四句话16个字,即:“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

(一)信念坚定,就是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国各地的苏区都是在大革命遭到失败,革命处于低潮之中先后建立的;苏区的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事业都是在敌人的残酷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进行的。尽管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斗争充满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尽管革命队伍里有少数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但绝大多数苏区军民都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定会成功。他们坚信革命的星星之火,一定会成为燎原之势,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在中国实现。正因为有如此坚定的信念,他们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不怕流血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在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中,不畏艰难险阻,冒着杀头的危险进行赤白间的红色贸易;在革命遭受挫折和暂时失败时,不灰心丧气,挺直腰杆,重起炉灶再干。这就是信念的力量,这就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起作用。所以,信念坚定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有了精神动力和顽强的意志。

(二)求真务实,就是反对本本主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苏区时期,由于我们党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党,在党内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种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对苏区的革命战争和各项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危害。然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力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喊出了“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①的口号,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的著名论断。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方志敏等领导人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各级苏区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正确的决策,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连续取得了1—4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敌人的层层包围封锁中取得了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法制建设和土地革命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纠正了苏区劳动政策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脱离苏区实际的过“左”政策和肃反扩大化错误。所有这些都是不断反对思想僵化的本本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所以,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精髓。只有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做到求真务实,才会有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失败。

(三)执政为民,就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各块苏区建立了红色政权,而且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始了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在苏区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我们的党要求每个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群众,做到忠实地为苏区群众谋利益。毛泽东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③苏区党政干部牢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宗旨,自觉地、真心实意地为苏区群众谋利益,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了使贫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农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保卫巩固苏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苏区经济,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为了使苏区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党和苏维埃政府在苏区大力普及文化教育,对苏区儿童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成人实行扫盲教育。苏区群众发自内心称赞说:“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执政为民,党和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要紧紧依靠群众,努力创造“第一等工作”。苏区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争创一流,争当先进。赣东北省、兴国县、长冈乡、才溪乡等就是当年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维埃模范省、县、乡。正因为党和苏维埃政府做到了执政为民,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争创第一,才赢得了苏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他们把革命当作自己的生命,把革命当作无上光荣的旗帜。所以,执政为民是苏区精神的本质。如果脱离了党的宗旨,不为群众谋利益,苏区就没有存在的根基。

(四)廉洁奉公,就是严于律已,勤俭节约,不谋私利。苏区时期,苏维埃政权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艰难困苦考验着每一个党员和苏维埃干部。当年,苏区的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一律没有薪饷,只发给一点很少的伙食费。但他们毫无怨言,从严要求自己,做到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在中央苏区至今仍传颂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与苏区群众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感人故事。身居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经手的数百万元款项,一点一滴的都用于革命事业,自己一直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他说:“清贫,清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④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家中背米去省苏机关吃,不要公家发伙食费。“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当年在苏区广泛传唱的山歌,就是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真实写照。为了节省开支和费用,党和苏维埃政府号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⑤广泛开展了节省运动。为了使苏区党、政干部廉洁从政,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反腐倡廉的法纪法规,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坚决依照法规严厉查处。所以,廉洁奉公是苏区精神的鲜明特征。我们的党和苏维埃政府正是靠廉洁奉公的精神,团结和凝聚了苏区军民,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

二、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已过去70多年了,苏区的斗争也早已成为历史。苏区精神虽然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但它永远不会过时。苏区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激励我们不断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胜利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经受住各种考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凡的时代价值。

(一)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强大动力。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认为,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从理想信念抓起。因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革命战争年代,苏区军民靠无比坚定的信念,忠诚于革命事业,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信念坚定的苏区精神昭示我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应对挑战的力量源泉。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是,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是不平坦的,会遇到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如:从去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和挑战。另外,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党员干部会面对更多的诱惑和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信念坚定的苏区精神,以此为强大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定战胜危机,赢得挑战的信心,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闯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同时,我们的党员干部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蚀,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蓬勃朝气。

(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必将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了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靠求真务实,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昭示我们:尊重规律、调查研究、开拓创新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今天,我们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就要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苏区干部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学习、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脚踏实地地把党中央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而不能思想僵化,观念保守,等上级的红头文件,等别人的经验,不顾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照抄照搬。只有坚持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务实举措,就必将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的未来。

(三)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苏区时期,我们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就牢固树立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苏区群众谋利益,使得干群关系和谐,苏区社会和谐,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开创了苏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执政为民的苏区精神昭示我们: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和自身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法宝,今天,我们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就要像当年苏区干部那样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呼声;同时要十分关心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不能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更不能侵犯群众利益,欺压群众。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会融洽,就能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

(四)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苏区时期,绝大多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干部都能凭着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还非常注重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用制度和法纪来反腐惩贪,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从而,苏区干部得到了苏区人民的交口称赞,党和苏维埃政府在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信。廉洁奉公的苏区精神昭示我们:甘守清贫,廉洁奉公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精神境界,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今天,我们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就要像当年的苏区干部那样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砥砺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做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在和平建设时期,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从加强党性修养、作风养成这个基础工程抓起,通过思想教育,严明纪律,加强监督和依法惩处等途径和手段来反腐倡廉,我们的党才能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苏区精神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区精神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同时,苏区精神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时代价值和永恒的魅力。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是伟大时代的要求,是亿万群众的呼唤。我们要在全社会强化弘扬苏区精神的自觉性;要区分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增强弘扬苏区精神的针对性;要以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应对各种困难为落脚点突出弘扬苏区精神的时效性,使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注释:

①②③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109页、138页、139页。

④《方志敏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上一篇:对鲜花说课稿彭老师下一篇:元旦春节慰问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