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服务目标

2024-04-20

城市管理服务目标(通用6篇)

篇1:城市管理服务目标

城市管理工作目标任务

**年,全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迎办世园会、建设生态城、大干300天”的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城区管理工作的“十大突破”,全力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特色城区。

一、积极开展植树增绿,继续推进山头整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新突破

(一)积极开展植树增绿行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新建、改建大港游园等公共绿地17万平方米,完成立体绿化10处、庭院绿化25处。

(二)大力推进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威海路、哈尔滨路、重庆南路等16条道路两侧绿化,栽植乔木5万株,进一步提升城区绿化水平;在环湾大道等建设绿道6公里。

(三)加大山头整治力度。继续推进水清沟东山、双山、**山等山头综合整治,完善道路、绿化等硬件设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二、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实现城区服务功能新突破

(一)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翻修翻建错埠岭一路、鞍山一路等14条市政道路,实施车行道铣刨盖被,人行道翻建、更换路沿石等工程;配合市城乡建委继续做好长沙路互通立交桥建设、重庆路整治改造等市重点工程建设;在完成房屋和非住宅征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商丘路打通工程,争取年内全部完工;开展道路检查井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检查井500个,保证道路平整畅通。

(二)加强桥梁养护管理。维修加固嘉定路桥、镇江北路桥等8座桥梁,实施桥面维修、梁体除锈防腐、梁体补强或换梁等工程,确保桥梁安全畅通。

(三)实施防汛隐患整治工程。全面整治同安路(浮山香苑附近)山体、埠西市场大坑、天帝山城山体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山体、低洼地及挡墙,实施山体、挡墙加固等工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快地下停车场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第二体育场地下停车场主体工程,增加地下停车位374个,有效缓解地景大道周边停车难问题,促进特色商业街区发展。

(五)加大河道整治力度。配合市城乡建设委,完成海泊河下游拦潮闸建设,加快推进张村河、李村河下游2条河道整治,实施清淤、截污、景观建设工程,彻底改变河道流域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三、综合整治老旧楼院,集中解决供热难题,实现民生保障新突破

(一)开展建筑立面整治。对重庆南路两侧(人民路至张村河段)34个楼座、18.5万平方米的楼体实施建筑外立面粉刷、空调格栅安装、统一门头更换等整治工程,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二)实施旧楼院综合整治。以“居民楼院综合整治评比”活动为契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高效率施工建设,综合整治洛阳路41号周边、商河路两侧等30处老旧楼院和18栋老旧楼房,实施建筑粉刷、防水、门头改造、楼院铺装、绿化设施维修等,进一步完善旧楼院整体功能。

(三)积极解决居民供热难题。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8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3.5万户。其中,新建小区新增供热面积264万平方米,老城区(曹县路22号、昌乐路9-13号、广饶路等区域)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

四、积极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环境品质新突破

(一)深化环卫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密闭化整治和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整治行动。试点推行袋装化收集,强化车辆、垃圾桶清洗管理。全面消除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建立健全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扩大餐厨废弃物专业化收运范围。加快实施环境卫生作业精细化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整治,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经费到位、监管有力”的网格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新机制;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管理新体系。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系列活动。认真开展爱国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控烟宣传活动,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对全区除“四害”专业队伍进行培训,开展春、冬季灭鼠,夏、秋季灭蚊、蝇活动,并组织考核、评比、验收;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

(三)加强城区公厕建设管理。维修改造浮山后六小区综合楼公厕、长山路公厕等6座公厕,粉刷整修、更换吊顶、改造上下水管线、更换破损的水阀及管线、公厕硬件设施更新更换等,改善居民的如厕环境。

(四)实施垃圾收集站改造工程。改造章丘路、和兴路等7座垃圾收集站,粉刷整修室内墙体、更新更换垃圾收集站硬件设施、加盖顶棚、加设充电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垃圾收集能力。

五、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商业街区亮化提升工程,实现

商圈环境品质、商业氛围新突破

(一)全面做好世园会周边环境整治。按照全市“三纵四横一区”的框架,对哈尔滨路、黑龙江南路沿线等世园会辐射区域范围,集中开展违法建筑及乱搭乱建整治、视觉污染整治、建筑立面整治、建筑工地整治、环境卫生整治、交通秩序整治、道路照明等7项整治;完成世园会800平方米展区建设。

(二)实

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对橡胶谷等园区周边进行整治提升,整治内容包括道路修补、绿化改造、环境卫生清理等,提升环境品质,完善产业园区的服务功能。

(三)开展四方剧院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对新丰路、人民一路、嘉善路周边区域实施综合整治,实施市政道路整治、建筑粉刷、绿化景观提升等工程,确保省十三届艺术节闭幕式部分演出顺利召开。

(四)推进商业街区亮化提升。围绕台东商贸区、中央商务区、海云庵及快速路、城区主干道进行亮化提升,修复整治现有设施,完善集中控制系统,提高亮化设施启闭及时率,有效促进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

六、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和谐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执法效能新突破

(一)创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重新划分各个片区,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改进执法模式创新管理手段,推动城管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效能。

(二)加大占路经营整治力度。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原则,加大游商浮贩、跨门经营、乱摆乱放等的执法力度,严格管控和疏导。

(三)进一步规范民生市场管理。依据市城管办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便民摊点群设置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民生(临商)市场设置与管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四)加大拆违执法力度。调整完善拆违工作机制,加大违法建筑拆除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拆除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确保完成12.5万平方米年度拆违任务。

(五)继续推进“视觉污染”整治行动。开展“服务年”活动,对新增违法户外广告予以拆除;完成3至7条商业街区道路户外广告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占路亭体整治工作;做好公益广告、节日氛围营造公益户外广告设置工作;结合广告规划详规制定,大力整治非法广告。

七、积极推动数字化城管建设,加强人才配备及硬件升级,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建设新突破

(一)加强人员配备。按照新**区域万米单元格分布状况及有效开展采集工作需要,在保留原四方区82名信息采集员的基础上,再招聘98名信息采集员,使全区信息员队伍达到180名,增强数字化城管人才力量。

(二)提升数字化城管工作效能。整合各街道办事处、责任单位、作业公司处理平台,适时做好系统升级改造,定期组织全区系统操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指导和培训,更新地理信息库,使新的**区数字化平台正常运转。根据工作需要,为全区数字化城管责任单位配置符合系统要求的专用终端设备,提升工作效能。

(三)提升立案办结率和办理质量。按照市数字化城管绩效考核办法,着力提升立案数指标、结案率指标、按期结案率指标,细化工作要求,对作业区域、作业方式、反馈时限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采集员每天采集数量的下限,努力提升立案办结率和办理质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八、深入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实施空气污染整治工程,实现空气环境质量新突破

全面加强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工业扬尘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工业点源废气减排治理工程和提标达标工程,继续深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成华电**发电有限公司1#、4#机组安装脱销项目、4#机组电袋除尘改造项目、2#、4#机组脱硫烟气旁路拆除项目、**热电股份有限公司2台燃煤锅炉、焦化制气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公司1台燃煤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项目。采取围挡、封闭、路面硬化、进出车辆清洗等措施,对西麦斯(**)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物料堆场实施扬尘污染规范化整治。完成市环保局下达的淘汰黄标车指标,高污染黄标车限行区域扩大到全区。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全区道路上行驶的黑烟车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九、继续推进“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加强社区城管工作站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新突破

(一)继续推进“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引导社会、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秩序、立面整治、城管信息报送的城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城市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良性循环。

(二)加强社区城管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城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争取资金为社区城管工作站统一配置装备设施,争创10-20个示范社区城管工作站,建立管理、服务、执法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

(三)提高城市管理公众参与率。拓宽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广度、深度,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公开、市民举报及意见反馈制度,提高城市管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十、积极推进城管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实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新突破

进一步明确城管局、城管执法局、各街道办事处、作业公司等单位、部门所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责,理顺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形成管理与建设的协调互动、管理与运作无缝衔接、部门与街道协同运作的大城管格局。合理划分作业标段,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推行管理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作业实行市场化招投标运作,提高城市管理作业水平。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将城管执法中队下放至街道办事处实行双重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

篇2:城市管理服务目标

作 目 标 管 理

责 任 书

状元洲街道办事处主任(签字):

责 任 单 位:XXX社区

责 任 人(签字):

二〇一一年三月

一、组织管理(15分)

1、组织机构健全,有“创卫”领导小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匹配资金落实。(3分)

2、确立“一把手”的主导地位,行政村、区直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创卫”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抓创建工作,有安排部署会议纪要。(3分)

3、“创卫”工作作制度健全、配套,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2分)

4、认真贯彻执行《创建标准》,创建工作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力。(2分)

5、组建专职保洁队伍。(3分)

6、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落实、有效。(2分)

二、宣传教育(10分)

1、设置“创卫”工作宣传专栏,定期更换内容。(3分)

2、在辖区主要街道、小街小巷、标示性建筑物设有1-2幅规范的“创卫”标牌。(2分)

3、加强文明社区学校,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市民教育读本》、《创建标准》为主要内容对全村干部、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开课率达70%以上。(2分)

4、督促检查辖区范围内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有宣传专栏、板报,有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规范和准则。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50%;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3分)

三、市容和环境卫生(30分)

1、环境卫生机构健全。结合实情,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规章制度;有环境整治长远规划、计划、工作总结。(4分)

2、有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及标准,并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工作。(3分)

3、小街小巷环境整治,路面平整、路边沟渠畅通,无污水坑洼,巷道硬化率达80%以上,无残墙断壁,无垃圾渣土暴露,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挂衣物、乱写乱画乱贴及随地及随地吐痰现象;沿街门面门前“三包”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沿街标语、广告门牌、门匾设置合理,图案规范完整;临街楼房阳台整洁、封闭规范;无卫生死角和暴露垃圾,无违章饲养畜禽。(12分)

4、环卫设施定期保洁、消杀,周围整洁无蝇蛆;道路清扫保洁率达80%,垃圾收集运输不遗漏、不滴漏,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清运率达90%;粪便及时清运,清运率达90%;运输车辆车容整洁,密闭化运输,不污染道路;社区居民区卫生饮食、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合理,无乱设摊点现象。(4分)

5、统一规范市场摊点,划行归市面上;分摊经营、文明经商、秩序良好;市场管理人员佩戴标志、文明管理;有卫生管理制度;有专职保洁人员全天候保洁,市场环境整洁。市场内设有公厕、垃圾箱和果皮箱,面局合理,设施洁净卫生,各摊位有盛装废弃物的密闭容器,垃圾日产日清。(3分)

6、按要求组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违法违章建筑、道路交通秩序、文明工地达标、环境污染、除“四害”及卫生防疫、户外广告与街道灯饰工程、市容街景和小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及脏车入城等综合治理工作。(2分)

7、积极参与并结合辖区实情组织开展“文明卫生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卫生院落”评比活动。(2分)

四、除“四害”(5分)

1、在区爱卫办的统筹指导下,具体实施区域内除“四害”消杀及管理工作。有除“四害”机构及专(兼)职工作人员。(2分)

2、巩固除“四害”成果,“四害”密度达到要求;有效控制“四害”孳生地;除“四害”工作资料完整规范。(3分)

五、卫生、环保(5分)

1、加强辖区内集贸市场的规范管理和辖区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积极协助区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各项迎检指标达到标准要求。(3分)

2、加强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无严重污染事故发生。(2分)

六、拆违工作(30分)

1、认真协助职能部门开展辖区内违法违章建筑调查摸底工作,在限期内完成以下违法违章建筑的调查摸底任务,实行周报制。

(1)严重影响交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违反城市规划的建(构)筑物;

(2)占用各类道路、绿地、城镇下水道,禁止、限制使用区内的建(构)筑物;

(3)各单位工作、生活、住宅区范围内违法违章搭建的各类建(构)筑物。

七、特别条款(5分)

1、按要求参加区爱卫办、创建办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创卫”工作的各类资料。(1分)

2、按要求参加区爱卫办、创建办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创卫”工作会议。(1分)

3、按要求向区爱卫办、创建办及相关部门报送“创卫”工作的各类资料。(1分)

4、落实整改区爱卫办、创建办督办的各类事项。(2分)

篇3:城市规划管理目标信息的确定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信息化的基本途径, 在各行各业都很普遍, 城市规划管理也不例外。开发、实施信息系统一般要做需求定义, 就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要提供什么功能、处理什么数据, 处于信息系统开发、实施的初始阶段, 其基础性往往对系统的成败、成效起到关键作用。功能和数据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两个侧面, 相辅相成,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侧重于功能需求定义, 也可以侧重于数据需求定义。笔者根据十余年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 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定义中,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数据为导向的需求定义, 可进一步聚焦为对目标信息的确定, 其含义是确定哪些信息要输入计算机, 持久保存, 经计算机处理, 达到应用目的。本项研究认为, 目标信息的确定, 处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核心地位。

2 确定目标信息的失误与风险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信息确定都是长期、反复的过程, 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和观察, 确定目标信息的失误、风险有如下表现:

(1) 由于缺乏对目标信息用途的认识, 简单模仿纸介质信息的失误、风险。虽然数字化信息具有很多超越纸介质信息的功效, 但在相当一段时期里, 信息化往往是从模仿、替代纸介质信息开始。如果不对各种规划管理信息的用途做深入的了解、认识, 简单地用电子信息模仿、替代业务中的纸介质信息, 很可能事与愿违。例如, 很多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在实施“一书两证” (选址意见书、用地许可证、工程许可证) 业务的信息系统时, 要求对审批业务所需或所涉及的建设单位报件信息、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种修建性详细规划、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等规划控制要素、地形图等纸介质信息全部实施数字化, 而没有区分这些信息在“一书两证”审批中所处什么阶段、发挥什么作用、和业务之间是什么关系, 进而导致大量数字化的信息在“一书两证”审批管理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而信息系统的实施成本很高。

(2) 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所引发的失误、风险。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受信息技术发展条件的局限, 如果对当时的技术发展状况或发展趋势把握不准, 很可能因技术不成熟、不完善、不符合发展趋势而达不到预定的目的。例如, 不少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曾要求在“一书两证”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过程中, 实现审批成果的即时数字化、动态变化。但是, 因大量复杂图形数据处理技术不成熟, 应用效果不佳, 和业务人员的要求差距很大。

(3) 由于管理制度、业务惯例不协调引起失误、风险。各种规划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离不开规划管理人员的参与, 可能要调整相关的管理制度, 还要改变已有的工作习惯。如果事先没有充分了解相关管理制度、业务惯例, 来制订相关对策, 使信息系统难以运行、操作。例如, 很多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曾设想对“一书两证”业务的全过程实施数字化跟踪, 在源头要求建设单位将所有报建信息数字化, 在中间审批过程中, 要求业务人员将所有审批过程、结果即时记录, 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 使所有结果都要进入数据库。但要实现上述目的, 除去技术性障碍外, 还会与当时的管理模式、工作习惯不一致, 使其无法正常运行。

上述现象因时、因地而异, 在每个规划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如何全面、深刻地估计信息系统可能遇到的阻力、风险, 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需要合适的理论指导, 但是信息化是新事物, 在现行人才条件下, 经验不可能事先积累, 成熟的理论也没有。在国内很多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大项目、整体推进的策略, 其结果往往是成败参半, 无法一步到位, 不得不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如何将这种循序渐进式的策略具体化, 将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若干理论、原理的参考

3.1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行政职能,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对政府机构的信息管理要求有较成熟的概括。比如说, 档案管理理论要对记录的目标信息有较明确的阐述, 即政府机构产生的一切重要决定、命令的结果及主要过程信息都要记录在案, 用完归档。按此经验、理论, 规划管理机构在各种业务中产生的一切行政结果及主要过程信息, 就是规划管理机构要记录的目标信息内容, 无论是纸介质信息时代, 还是数字化信息时代都应贯彻。

3.2 一般制造业生产原理

一般制造行业,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加工成中间品, 再形成最终产品, 实现生产目的。参照这种理论, 我们可将一个城市规划管理业务 (即一个行政行为过程) 当成一个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开始, 形成中间品, 实现最终产品。和一般制造业不同的是, 规划管理业务每个生产过程不是实物加工, 而是处理信息。本项研究将所有业务信息分为三大类:

(1) 原材料。是指某项业务所需的初始信息依据。以选址意见书业务为例, 建设单位按法定程序报送的申请表、标示有意向选址范围的地形图、对应的控详规划图则、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或其他有关计划文件等, 这些信息就是选址意见书生产所需的信息原材料。

(2) 中间品。是业务运转过程中, 反映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 即业务办理的过程信息。按中间品的不同用途, 我们可将中间品再分为两类:办案过程的节点记录和办案过程的内容记录。以用地许可证审批为例, 审批程序中每个环节的转入时间、转出时间、转出人、签收人等信息, 属办案过程的节点记录信息;项目签报、拟文稿、用地规划许可证底稿等信息, 属办案过程的内容记录信息。借助上述两类中间品信息的记录, 规划管理机构就可实施对业务过程的监控。

(3) 最终产品。就是规划管理业务产生的最终结果。在现行机构分工和法律、法规框架下, 规划管理机构要生产的最终产品相对比较稳定、明确。例如,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选址意见书、用地许可证、工程许可证, 竣工验收许可证、违法建设处罚决定书, 各种规范性文件, 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人事任免或奖惩决定、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行政命令、通告等, 都是典型的最终产品。

综上所述, 我们可将规划管理机构要记录的目标信息内容, 明确为规划管理机构按职责生产的最终产品, 以及生产最终产品所需原材料和中间品, 这种分类既可对应纸介质信息, 也可对应电子信息。

3.3 制度经济学理论

行政业务依靠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运作, 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各种正式的规定、条文, 也包括已经存在的各种习惯、惯例, 如果业务运作方式、流程、办案要求、信息处理方法发生变化, 或已有的业务要取消, 新的业务要创立, 很可能和已有的管理制度产生矛盾, 在经济学中称为管理成本。改变制度要付出代价, 在现实中, 往往因代价太大, 即管理成本太高而使实际的业务运作效率下降, 甚至引起混乱, 这一现象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

4 一般理论、原理、原则的应用

4.1 从最终产品开始, 向上游延伸

在目标信息内容、用途相对明确的情况下, 规划管理信息的数字化存在实施成本, 可概括为改变现有制度、业务习惯的管理成本。纸介质信息数字化的信息转换成本, 处理技术复杂、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技术成本等。例如, 将“一书两证”审批成果数字化, 就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信息转换;规划管理机构要对“一书两证”审批所需原材料实施数字化, 可能就要实施电子报件制度, 就要改变管理机构窗口人员乃至建设单位报送人员的工作习惯, 这就涉及一定管理成本。进一步而言, 如果要求建设单位将所有报件资料都实施电子介质, 那么在图形处理技术复杂、不成熟的情况下, 将带来较高的技术成本。如果某项成本没有被认识到, 就有可能带来失误, 如果某项成本较高, 就成为风险。

与中间品和原材料相比, 将最终产品直接作为目标信息, 即简单地将最终产品的纸介质信息数字化, 对现行制度、业务习惯的影响很小, 较少涉及部门、岗位之间关系的调整, 实施的管理成本较低。但是, 由于规划管理机构生产最终产品带有很多图形信息, 并且对这些图形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技术相对复杂且工作量大, 因此单纯要求在最终产品的形成阶段, 将这些含图形信息的最终产品输入计算机, 转换成本较高。如果追溯到上游, 从原材料准备阶段就开始考虑图形信息的数字化, 可以为最终产品的数字化服务, 就可能降低转换成本。进一步而言, 规划管理机构仅仅实施了最终产品自身的数字化, 那么对管理效率、质量的提高有限。因此, 规划管理机构在确定目标信息时, 其范围应先从形式简练、内容简单的部分做起 (如:文字型、数值型信息) , 然后向中间品、原材料延伸, 以不断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至于最终产品向上游延伸, 哪些原材料、哪些中间品优先, 则要按具体业务、信息类型、信息化的条件来衡量。

4.2 业务信息的相互依存、交叉

目标信息被分为最终产品, 以及生产最终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中间品, 他们之间有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某些原材料的数字化是最终产品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 1:500数字化地形图就是用地许可证附图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再例如, 中间品的数字化, 特别是反映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节点记录, 以及反映该过程的内容记录, 如果实施数字化, 为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内部监督管理带来极大方便, 可实现对办案周期、办案质量、行政过程合法性、业务流程合理性等有效检查和监控。当前国内各城市规划局普遍实施的对“一书两证”审批过程的“红绿灯监控” (某岗位是否及时办完某案件的提示) , 就是借助“一书两证”办案过程节点记录的数字化来实现的。

任一业务所涉及的最终产品、中间品、原材料的数字化均要付出一定成本, 但其收益并非仅仅体现在该项业务最终产品自身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上。在很多情况下, 某项业务的最终产品会转换为其他业务的信息源, 成为其他业务的原材料。例如, 控制性详规的成果是规划编制管理业务产生的最终产品, 一旦将其数字化转换为空间数据库, 就可成为“一书两证”审批的原材料。选址意见书的最终产品可转换为用地许可证审批的原材料, 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最终产品可转换为工程许可证审批的原材料。因此, 对某项管理业务实施目标信息的数字化, 对管理效率、质量提高并不一定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 时常产生在相邻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提高上。换句话说, 规划管理机构对某项业务的目标信息实施数字化的成本虽高, 但会引起相邻多项业务的生产或数字化成本下降, 这一现象在规划成果、规划道路红线成果的数字化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4.3 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

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综合性, 带来了目标信息确定的复杂性, 如果要整体、全面推进各项业务的信息化, 因条件所限、成本太高、难以估计风险。因此,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 如果以单项业务为主线, 当成简单的、顺序式的生产线, 将在最终产品数字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部分信息原材料、中间品实施数字化, 进而在该条生产线内部提高处理效率, 获得一定成效后, 再将其经验推广到其他生产线, 可大大降低整体信息化的风险。在一般制造行业, 工业自动化也是先从一条生产线开始, 逐渐向多条生产线推进。

根据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结果比过程更重要, 因此目标信息确定从最终产品开始, 再向源头追溯, 信息化容易见成效, 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 规划管理机构在确定目标信息并实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 从最终产品追溯中间品和原材料, 从单项业务向多项业务推进, 是贯彻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容易将管理成本、信息转换成本、技术成本, 化解、分散到各个阶段, 也就是贯彻了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策略。

5 目标信息的扩展、深化

5.1 最终产品的数字化

根据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借助信息技术, 使最终产品的数字化成果档案化, 可看成是该项业务的信息化起点, 技术难度不大, 对现行制度、业务惯例的变化也不大, 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对那些包含图形类信息的最终产品 (如控详规划、“一书两证”等) 来说, 图形类信息转换成本较高, 实践中可从最终产品的局部开始数字化, 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深化。比如说, 用地规划许可证最终产品由用地规划许可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通知批文、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用地许可证书、用地许可证的通知批文的信息转换成本较低, 规划管理机构通常是先行对其实施数字化。而对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的信息转换成本相对较高, 可以待前两部分的信息数字化相对成熟后, 再根据条件逐步深化。

进一步而言, 将最终产品数字化成果的档案化, 主要给后续的查询、检索带来方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息的利用率会逐渐降低。如果将最终产品的数字化成果视为信息资源, 即视为其他最终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将会间接地促进其他业务的信息化, 这项工作可以在最终产品数字化成果的档案化基础上进行改进、调整 (本文4.2节已经讨论, 此处不再重复) 。比如说, 规划管理机构对建设工程许可证的最终产品的数字化, 最初仅供查询、检索使用。但一些规划局将其视为一种信息资源, 用于控详规划编制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所需信息原材料, 控详规划管理和竣工验收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水平也就大幅提高。

5.2 中间品的数字化

根据日常经验, 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规划行政管理的中间记录或中间结果就是中间品, 主要分为办案过程节点信息和办案过程内容信息两大类。

所谓办案过程节点信息, 是指那些仅仅记载最终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办案人、转入人、转出人等办案过程的中间记录。将办案过程节点信息纳入目标信息, 实现数字化的难度较低, 但对相关规划管理业务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质量的提高会有明显的效果。比如说, 很多城市规划局通过对“一书两证”办案过程节点信息的数字化, 实现了对“一书两证”审批过程的“红绿灯监控”, 提高了“一书两证”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的规范化。

所谓办案过程内容信息, 是指记录最终产品审批决策过程和内容的中间结果, 如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过程中产生的项目签报、拟文稿、用地规划许可证底稿等。从信息转换成本来说, 如果将反映办案过程内容信息的中间品全面纳入目标信息, 其成本是比较高的。因为:

(1) 管理成本较高。反映办案过程内容信息的中间品数量多, 牵涉人员多, 要将这些中间品全部实施数字化, 将涉及大量的规划管理制度调整和工作习惯改变, 实施初期会增加工作量、工作强度。以跟踪记录“一书两证”审批过程为例, 需将经办人拟就的项目签报、拟文稿、底稿等初审意见, 以及副处长、处长、副总工、局长等的审核或审定意见全部从纸介质转向电子化, 一步到位, 需要对管理制度、办案习惯进行较大调整。

(2) 技术成本较高。这不仅因为一些中间品涉及图形信息, 有技术难度, 还因为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信息转换成本而加大技术成本。依然以“一书两证”为例, 办案过程的中间信息全部数字化, 因管理人员难以适应, 引发不配合或抵制情绪。为了绕开这一矛盾, 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技术路线, 等于加大了技术成本。除此以外, 由于“一书两证”审批的每个环节对项目签报、拟文稿、底稿等中间品的数字化转换要求有所不同, 同步数字化也有相互之间不适应的问题, 会增加信息转换成本。在此情况下, 对中间品的过程内容信息, 如何实施数字化, 规划管理机构应谨慎对待, 以最终产品的质量为检验标准, 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5.3 原材料的数字化

本项研究将原材料分为必备原材料、起点原材料、内源原材料、外源原材料四种。

所谓必备原材料, 是指最终产品数字化所必需配备的原材料。比如说, 规划局要对用地规划许可证最终产品实施数字化, 就需1:500地形图原材料, 因为其是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数字化所必需的。

所谓起点原材料, 是指那些如在源头实施数字化, 将大幅降低最终产品的数字化转换成本, 也可在本条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材料。例如, 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涉及较复杂的图形内容, 对其实施数字化的信息转换成本较高, 一般很难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完成数字化转换。但是, 如果能在窗口收件阶段, 就将建设单位报送的总平面图作为原材料实施数字化, 将大大降低对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的信息转换成本, 在工程许可审批过程中就可完成最终产品的数字化, 降低额外成本。

所谓内源原材料, 是指那些来自规划管理领域内部, 可以靠行政手段, 利用自身力量就能推进数字化的原材料。比如说, “一书两证”审批所需控详规划成果、规划道路红线等原材料来自规划管理机构自身, 属内源原材料范畴。“一书两证”审批所需1:500地形图原材料虽不源自规划管理机构自身, 但掌握1:500地形图的测绘院多属规划管理系统, 靠行政力量也可直接获取, 也可视其为内源原材料。总体来说, 内源原材料的数字化会涉及一定的管理成本、技术成本和信息转换成本, 但对其推进数字化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规划管理机构自身, 属于可着力优先推进数字化的原材料。由于规划管理机构涉及内源原材料大多为自身生产的最终产品, 因此对其的数字化应落实到相关最终产品的数字化上。总体来说, 规划管理机构实现数字化的最终产品越多, 相邻业务的数字化成本就越低。

所谓外源原材料, 是指那些来自规划管理领域之外, 单靠自身行政手段、力量和自身主观愿望较难实施或有效获得的数字化原材料。例如, “一书两证”报件信息是“一书两证”审批所需重要原材料, 但对这些原材料的电子报件不仅需要建设单位的配合, 而且需要相关设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甚至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和配合, 绝非规划管理机构自身想做就能做好。再比如说, 地籍资料是规划管理所需一项重要原材料, 但在土地和规划机构分离的条件下, 规划管理机构很难从土地管理机构获得合适的数字化地籍信息, 其他如河道蓝线信息、高压电黄线信息等都是如此。因此, 规划管理机构若将外源原材料作为目标信息, 依赖于跨部门、跨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制度的建立, 同时也要考虑相关信息的标准化。

6 目标信息扩展、深化的基本途径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 可以提出目标信息扩展、深化的基本途径:

(1) 从单项业务的最终产品生产过程入手, 逐步向多项业务扩展。

(2) 最终产品的数字化从满足档案管理入手, 向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转变。

(3) 中间品的数字化从业务过程的节点信息开始, 逐步推进业务过程的内容信息数字化。

(4) 原材料的数字化从必备原材料开始, 积极创造条件进入起点原材料。利用行政手段, 逐步推进内源原材料的数字化, 等待时机, 迎接外源原材料的数字化。

7 结束语

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是靠一系列的信息系统建设来推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系统功能和处理数据的两方面需求, 本项研究将目标信息当成数据需求的核心。由于规划管理业务的复杂性, 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推进, 往往存在很大风险, 必须坚持先易后难, 由简入繁,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的原则, 以降低风险、减少失误。

本文从管理成本、信息转换成本、技术实施成本探讨了最终产品、中间品、原材料数字化的障碍、风险, 也讨论了目标信息对规划管理业务效率、质量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渐进式、有序化, 使目标信息不断扩展, 深化基本途径, 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本项研究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长期观察以及笔者所参与实践的基础上, 所提出的方法、途径, 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摘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发展, 是长期、反复的过程, 大项目、整体推进容易出现失误, 风险很大, 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循序渐进, 不断扩展、深化是相对合理的策略。在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前期, 必须定义系统的需求, 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将目标信息的确定作为需求定义的核心内容。借助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一般制造业生产原理、制度经济学理论, 将目标信息分为最终产品、中间品、原材料三大类, 目标信息实施中的风险分为管理成本、转换成本、技术成本三类。结合实践经验, 本文提出了目标信息扩展、深化的基本途径: (1) 从单项业务最终产品的数字化逐步向多项业务扩展。 (2) 最终产品的数字化从满足档案管理入手, 向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转变。 (3) 中间品的数字化从业务过程的节点信息开始, 扩展到内容信息。 (4) 原材料的数字化以必备原材料开始, 进入起点原材料, 再推进内源信息数字化, 创造条件迎接外源信息数字化。这四条途径可以将管理成本、转换成本、技术成本适当分散、化解, 降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中的失误和风险。

篇4:浅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内容及目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预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了解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二、交通需求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三、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参考文献:

[1]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2]徐毅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小波.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作者简介:

肖兵(1968年9月27日~),湖南醴陵,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道路交通管理。

篇5:目标绩效管理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作者:侯永平时间:2010-11-03浏览次数:889 次

当今,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城市的战略决策定位和战略目标的有效管理与实施,城市管理的创新也就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完善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监督考核三个体系,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是提升城市的管理力、执行力和辐射带动力、文化内聚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城市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青岛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发展新目标,按照“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大力实施目标绩效管理,深入开展“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活动,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施政创新成效显著。

一、政府绩效与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是全球、国家和地区高质资源的集结点,更是全社会创新、创富的中心。21世纪,在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环境方面的激烈竞争中,城市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竞争主体。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培育和提高城市、城市群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战略制高点,在“城市世纪”争做“世界城市”。当前,在神州大地上开展了新一轮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其角逐已趋白热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各城市纷纷行动,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概括性和创新性,其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集聚、利用和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其中包括资本、技术、人力、信息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又表现为在更长的时间里的发展潜力,后者决定了一个城市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地位和竞争水平。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诸要素和环节中对城市竞争力提升贡献最大、最关键的环节和

要素。政府管理在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本身是城市竞争中的管理力、制度力、秩序力、文化力的集合,也是区域、领域开放与创新的积极推动力量。我们认为,政府管理的核心是机关建设,机关建设的核心是提高绩效。抓机关建设,提高政府绩效,就是抓城市核心竞争力。联系党委、政府的实际工作,我们还认为,政府管理作为构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政府及其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水平、法制环境、人才素质、全社会的开放意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多年来,青岛市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目标绩效管理推动了城市管理创新,以“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为机关建设新目标,以提高政府绩效为导向,从战略上构建起了持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框架体系。

二、目标绩效管理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举措

实行城市目标绩效管理,是促进城市竞争力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后半叶,经济、科技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和城市间竞争加剧的形势,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目标绩效管理应运而生。

城市目标绩效管理是以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为整体管理对象,以促进城市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为目标,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依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制订的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需求,提出全市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组织各部门、各行业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使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综合绩效型管理方式。城市目标绩效管理借鉴吸纳了新公共管理的有益理论成果,并进行了新的实践概括,与新公共管理在价值理念、运作机制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强调政府服务应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重视政府的产出、结果、效率和质量;主张放松行政规制,强调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测量和评估;广泛采用企业中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方式。城市目标绩效管理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它可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收益最大化。它不仅可以优化政府目标,为城

市竞争力的最大化提供前提,而且可以强化激励约束作用,产生创业和创新动力。另外,它还可以发挥组织调节作用,协同各竞争要素,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用。

对青岛而言,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全市上下必须树立起抢抓机遇、奋力赶超的意识,以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机制全力推进绩效管理,建立起施政成本低、管理绩效高、服务品质优的机关治理范式,把《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的各项任务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分工领导和责任单位,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从具体环节入手,有步骤地抓好工作落实,全面推进青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三、“青岛模式”:目标绩效管理的特色与创新

目前,除青岛市外,全国还有南京、武汉、成都、苏州等200多个城市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并探索建立了具有各自城市特色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机制。近年来,青岛市将目标管理与督查工作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规范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责任体系,强化督查和日常监控,实行以实绩考核为核心、量化细化、科学公正的考核制度;以目标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强化对干部的激励约束,逐步建立起以“领导责任与利益制衡机制,全方位目标管理机制、常规监控与考核机制、多层次激励与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推进工作目标落实的新机制。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创新施政理念、施政方式、施政机制的重要探索,它有利于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能够极大地优化发展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2002年8月中国城市目标管理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在青岛召开,这次会上,青岛市当选为理事长城市,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同志对青岛市的目标绩效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青岛市在城市目标管理方面已经系统地构筑起具有崭新意义的“青岛模式”。《人民日报》

等多家媒体也分别在显要位置介绍了我市推行目标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这是对青岛模式的充分肯定。

“一个城市关键不在今天已有什么,而在于明天会有什么;明天会有什么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必须要“建立创新的目标机制、创新的督查机制、创新的考核机制、创新的激励机制”。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已确定今后五年经济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三件大事”。由此表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青岛市“强市战略”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略。按照这一要求,青岛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把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头等大事、摆上重要位置,以目标绩效管理为总抓手,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强力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

结合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借鉴目标绩效管理先进理念和总结前几年目标绩效管理实践经验,在广泛研究论证并吸纳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青岛市委、市政府对整个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从结构到内容,又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其主要特点是:

(1)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富有创新性的目标体系。新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开始注重经济绩效、政治绩效、文化绩效和社会绩效。

(2)体现年终考核、日常监控与社会评估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突出量化;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突出特色。对市直部门的考核,加入了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和公众的评估以及分管市领导和其他领导的评估。

(3)突出了涉及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的考核。特别是对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度的大项

目,通过建立督查机制,实施考核,明确责任,加快推进落实。

(4)实行分类考核使考核结果更具可比性。将12个区市调整为三个类别,并对不同区、市组别在考核指标、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上有所侧重,突出不同地区发展方向和全市战略布局要求;市直单位则按职能性质和特点分为党务部门、经济协调与发展综合部门、城市建设管理等不同组别。

(5)考核办和各专业考核部门分工合作,协调联动,配套推进。将所有体现全市经济、社会等发展要求的相关专业考核全部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中,统一规范、协调、推进。

(6)强化激励机制,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更紧密挂钩,加大正激励力度,提高奖励幅度,扩大奖励面。坚持激励与惩戒结合,对考核不合格或末三位单位的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或末三位的,给予待岗或降职处分,真正实现督事、评绩、考人、查纪“四位一体”。

(7)绩效管理向机关内部延伸,人人体现城市竞争力。各单位结合实际,普遍完善机关内部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工作规则和行为规范,突出处室建设,特别是实行考核到处、到人,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评先树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现实成就与未来之路

实施全方位的目标绩效管理,使青岛各方面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首先是机关的总体面貌发生了明显转变,机关执政理念和能力、学习氛围、办事效率、创新能力、竞争意识、文化素养等方面有了明显转变和提高,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的内驱动力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和工作绩效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时期。其次是开创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青岛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总量和主要指标在同类城市(副省级城市为主)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20%以上;中俄联合军演拥军保障服务和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许多方面工作也都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各级各部门的施政创新不断开辟了工作新局面。2005年青岛在“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评选中位居榜首,还荣获了“中国品牌之都”、全国“三绿工程”样板城市等美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锲而不舍、艰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与目标绩效管理所起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分不开的。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目标绩效管理理论和执行力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注意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绩效管理、标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经验做法,研究、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在目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业务流程再造,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我们还将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目标绩效管理工作走向国际化,打造目标绩效管理的知名品牌。

篇6: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责 任 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特与各科室签订如下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

1、健康教育

旅游景点要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各单位要对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培训率不低于95%,知晓率不低于80%,行为形成率不低于60%;配备通风或空调装置;旅游景点制售的食品、饮料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2、市容环境卫生

旅游景点环境卫生整洁,设置足够的果皮箱,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公厕不低于二类标准,数量足够,选址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专人管理和保洁制度。

3、文本资料

做好创建资料、图片的收集和建档工作。

4、单位和居民区卫生

全系统各单位及家属院要严格落实“门前五包、门内达

标”制度,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二、责任单位

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

上一篇:新任人力资源总监的总体工作思路下一篇: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