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实例

2024-04-20

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实例(共8篇)

篇1: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实例

工程事故实例及分析事故1:某一个1000M2左右的单层厂房施工。在施工至车间顶板浇注混凝土时,在浇注过程中由于模板整体下沉150MM左右,该顶板全部报废,重新支模二次浇注。对当时的我(一个刚刚独立施工的工长)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现在也是记忆由新啊。

事故原因:模板竖向支撑下部虽然通铺了木架板,可是木架板下的是失陷性相当严重的回填土,虽然回填时也考虑了模板竖向支撑受力,严格控制了回填质量。可是没有考虑砼施工前模板浇水,及砼自身泌水,所有水把木架板下的回填土完全侵泡,回填土已经不能承受施工荷载,及砼本身荷载。当时快浇注完毕才发现问题,我组织了10几了千斤顶也是无能为力。只能乘砼强度不高,拆模把砼全部捣除。真是让人难受。

处理办法:二次浇注时,在队长(现在的项目经理)的指导下,把所有支撑都受力在地梁上,不能直接受力于地梁上的支撑满绑扫地竿,传力到地梁上,施工时注意模板浇水湿润的控制,注意砼的塌落度控制,防止砼泌水过多。这样以后施工时才没有发生模板下沉现象。(希望大家都来踊跃发言,同时,我会经常把我身边发生的其他质量事故发给大家)

事故2:当时另外一个工长施工的一个车间地梁发生向上折断事故。车间竣工后半年左右地梁上部的砌体产生垂直裂缝,派人挖开地梁后发现地梁已经完全折段,裂缝达30MM的通缝,地梁中间凸起,把地梁下部掏开后发现地梁下部有一块150直径的石灰块,看来它是祸首。分析后结论是地梁下部回填土时监督不利,以至于生石灰块混在回填土内,由于雨水侵透,使生石灰块熟化,产生膨胀硬生生的把截面350*700的地梁顶断。这么小的石灰块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确实没想到啊。(石灰块是车间地基换灰土回填时留下来的)

事故3:去年在施工一个有梁式筏板基础钢筋时,为了节约钢筋、减少接头(规范要求同一截面钢筋接头百分率25%),就和监理公司总监商议,总监口头答应可以适当放宽,因为规范上对此的说明也是“不宜”,等基础钢筋帮扎完毕后,市质检站和设计院、监理人员共同验筋,在验收中设计方就反对钢筋接头百分率放宽的做法,质检站也反对,验收没有通过,不得不根据设计院的整改方案,在钢筋接头处分类补强,最后反而多用了钢筋,而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整正影响了2天工期,老板很不高兴,认为监理口头同意,没有及时的办理书面资料,当时我们也没有把责任往监理身上推(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知道这种问题主要在我们施工人员一味的迎合老板的控制成本意图,自己没有主见的缘故。所以说施工技术人员的关键是要有主见,没有主见工作起来真是被动啊,别人还觉得你没有能力,初学者一定要谨慎!

事故4: 我们在去年建水电站的时候,要建的引水洞有三个检修闸门井,标准段是用滑模浇筑的,因此需要先绑扎钢筋,都是由一家施工队伍来干的,前两个都还比较顺利,没什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就产生了大意的思想,第三个钢筋已经快到顶了,结果一天中午的时候几百吨的钢筋从上到下全都跨了下去,造成一死五伤,工期滞后了二个多月,分析原因教训是惨重的,主要是施工队伍为了抢工期,施工过程中简化了程序,周围的锚杆应该都要点焊的,他们只焊了几个点,绑扎的钢筋也不多,施工人员平常也没有多注意观察结构的整体的变形,力量一点点的积累,站筋终于承受不了重荷,出现了重大的质量事故,值得深思!

事故5:我们工程在施工地下室侧壁与围护之间回填土时,由于场地周转困难无法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而采用楼层上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回填。市政施工时虽然经过压路机反复压,但毕竟影响深度有限,竣工半年后由于沉降,造成台阶与主体脱开了5CM,影响了使用功能(台阶沿街面,上铺花岗岩,长130米),整改则涉及面很广,教训很大,提醒大家回填土工作不可忽视。

事故6:地下室侧壁与围护之间回填土时,没有用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场地原因),而采用楼层上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回填。由于基坑围护采用喷锚方案,基坑围护与地下室侧壁之间形成封闭水槽,水无法流走或参透而建筑垃圾参透系数很大,雨季时水位很高,造成地下室侧壁内壁毛细水很多(侧壁迎水面虽涂刷氰凝作防水,但回填时没加保护),地下室地面有积水现象。

教训:1 黏土或其他好土回填并分层夯实

回填前做好防水层保护(破旧模板、砌砖、水泥砂浆等)回填土工作在思想上要重视

事故7:我在施工市大十子百货新楼工程主体时,柱砼强度等级C40采用的是当时的525水泥,梁板砼强度等级C30,采用的是425水泥,水泥库把这两种水泥分类堆放了,可是夜班材料人员为了图省事,水泥没入库,也没上车检查水泥品牌,直接让车把425水泥倒运到浇注后盘,后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没注意,425水泥错用成525水泥,这样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夜间浇注的框架柱不得不全部拆除,有20多根1000X1000的框架柱,拆完模板的柱子几何尺寸规矩,好活啊!真实让人看了心痛。

事故8:我们工程在施工直径为1200MM、深度为50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时,遇到流砂土(-4。8M~-8。0M),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造成质量事故。动测结果表明:-7。8M处波无法下传,断桩。该桩为单柱单桩,承载力5500KN,由于种种原因,发现时已进行地下室开挖,地下室板底标高为-4。5M,该处已不能补桩。该事故处理异常艰难,耗时40天。被动啊被动。

原因及教训:1 流沙土中护壁很难,建议用化学造浆护壁

拔管速度及埋管深度要严格按规范要求

操作工人的责任心及技术经验要加强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 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 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 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 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 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 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 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 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 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 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 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靠性评级;出具鉴定报告及处理意见的基本鉴定程序规范、标准地进行工程鉴定。

篇2: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实例

简介: 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关键字:质量事故 实例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

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二

某市一商品房开发商拟建10栋商品房,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要求,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桩尖深入沙夹卵石层500以上,按地勘报告桩长应在9~10米以上。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完后,由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采用低应变动测方式对该批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并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主体施工,个别栋号在施工进行到3层左右时,由于当地质量监督人员对检测报告有争议,故经研究决定又从外地请了两家检测机构对部分桩进行了抽检。这两家检测机构由于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未及时发现问题。后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在现场对部分桩进行了高、低应变检测,发现该工程振动沉管灌注桩存在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有的桩身未能进入持力层,有的桩身严重缩颈,有的桩甚至是断桩。后经查证该工程地质报告显示,在自然地坪以下4~6m深处,有淤泥层,在此施工振动沉管灌注桩由于工艺方面的问题,容易发生缩颈和断桩。该市检测机构个别检测人员思想素质差,一味地迎合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桩长(施工单位由于单方造价报的低,经常利用多报桩长的方法来弥补造价),将砼测试波速由3600米/秒左右调整到4700~4800米/秒,个别桩身经实测波速推定桩身测试长度为5.8m,而当时测试桩长为9.4m,两者相差达3.6m。这样一来,原本未进入持力层的桩,严重缩颈桩和断桩就成为了与施工单位记录桩长一样的完整桩。该工程后经加固处理达到了要求,但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三

某市一开发商修建一商品房,为了追求较多的利润,要求设计、施工等单位按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上采用底层框架(局部为二层框架)上面砌筑九层砖混结构,总高度最高

达33.3m,严重违反国家现行规范〈建筑抗 设计规范〉GBJ11-89和地方标准〈四川省建筑结构设计统一规定〉DB51/5001-92的要求,框架顶层未采用现浇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在较大洞口两侧未设置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六至十一层采用灰砂砖墙体。住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房屋内墙体产生较多的裂缝,经检查有正八字、倒八字裂缝;竖向裂缝;局部墙面出现水平裂缝,以及大量的界面裂缝,引起住户强烈不满,多次

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投诉,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案例四:

某县一机关修建职工住宅楼,共六栋,设计均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001平方米,主体完工后进行墙面抹灰,采用某水泥厂生产的325水泥。抹灰后在两个月内相继发现该工程墙面抹灰出现开裂,并迅速发展。开始由墙面一点产生膨胀变形,形成不规则的放射状裂缝,多点裂缝相继贯通,成为典型的龟状裂缝,并且空鼓,实际上此时抹灰与墙体已产生剥离。后经查证,该工程所用水泥中氧化镁含量严重超高,致使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施工单位未对水泥进行进场检验就直接使用,因此产生大面积的空鼓开裂。最后该工程墙面抹灰全面

返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五:

某县级市一乡村修建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办公住宿综合楼,乡上个别领导不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自行决定由一农村工匠承揽该工程建设。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无设计图纸(抄袭其它学校的图纸),原材未经检验,施工无任何质量保证措施,无水无电,砼和砂浆全部人工拌和,钢筋砼大梁、柱子人工浇注振捣,密实度和强度无法得到保证。工程投入使用后,综合楼和教学由于多处大梁和墙面发生较严重的裂缝,致使学校被迫停课。经检查,该综合楼基础一半置于风化页岩上,一半置于回填土上(未按规定进行夯实),地基已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出现严重裂缝;教学楼大梁砼存在严重的空洞受力钢筋已严重锈蚀,两栋楼的砌体砂浆强度几乎为零(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砂浆中还夹着黄泥),楼梯横梁搁置长度仅50mm,梁下砌体已出现压碎现象。经鉴定该工程主体结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失去了加固补强的意义,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有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办。

案例六:

某县有关部门为教师建一广厦工程,位于河边,其上游数百米为电站大坝。该工程于1995年11于月开工建设,1997年元月竣工。具有关资料表明,该工程所在地20年一遇洪水水位313.50(绝对标高),但建设、施工单位擅自将该工程±0.00标高由314.40m降到308.16m。致使该工程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来,遭遇洪水淹没五次,洪水水位高出二楼地面约70cm(相当于绝对标高312m),底楼地面受洪水冲刷已多处出现直径约1m~2m、深约0.5m~1m的管涌坑,直接危及地基基础的长期稳定和上部结构的安全。受电站卸洪浪涌冲击压力影响,二楼楼面板向上反拱(据住户反应由二楼板缝冒出的水柱高达70cm),室内瓜米石地坪多处破损并与空心板剥离,二楼部分楼面板已不满足建筑构件安全使用要求。工程设计二个单元九层,实际建造四个单元十层,顶层部分住户擅自加建到十一层,不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该工程

经有关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工程。

案例七: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

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

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

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

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

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

篇3:底部框架砌体结构鉴定实例分析

底部框架砌体结构由于既满足首层空间使用又不影响其余各层住宅使用, 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建造于各城镇沿街位置, 而随着计算理论以及抗震要求的逐步提高, 目前新建的底框结构逐步减少, 然而当时由于建设条件建造的底框结构的鉴定分析及合理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建筑物概况

该建筑位于天津市和平区, 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主体为六层底框结构房屋 (设有一层地下室) , 现作为办公使用。建筑平面大致呈“L”形, 平面尺寸为46800mm×29400mm, 建筑面积约为5652.36mm2。基础采用梁式筏板基础;首层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 室内外高差约为0.60m, 层高为4.20m;二至六层为砌体结构, 墙体采用粘土砖、混合砂浆砌筑, 层高为3.60m;顶层礼堂采用两层共享空间, 屋面采用轻钢屋面 (钢屋架、钢檩条) , 其余屋 (楼) 面基本采用混凝土预制板, 局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3 查勘结果

3.1 地基基础

经查阅现有相关资料, 该建筑基础采用梁式筏板基础, 基础埋深为2.10m, 筏板厚400mm。经现场查勘, 目前未发现该建筑存在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墙体的开裂现象。

3.2 上部承重结构

该建筑为底框砌体结构, 首层采用单向三跨框架结构, 跨度为6300mm、6000mm、2400mm, 框架柱截面尺寸均为400mm×600mm, 框架梁截面尺寸为300mm×800mm、360mm×800mm等, 纵向柱距均为3600mm, 纵向连系梁截面尺寸为360 (240) mm×6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200#。其余部分采用砌体结构, 墙体采用粘土砖、混合砂浆砌筑, 墙厚分别为370mm、240mm,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为50#。楼 (屋) 面基本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

经现场查勘, 未发现该建筑首层框架混凝土承重构件存在明显变形、开裂等损坏现象;五层至六层楼梯间两侧墙体 (即J、K轴与16轴交接处) 存在近似竖向通长开裂现象, 裂缝最宽约为4~5mm, 未发现其他砌体构件存在明显开裂及变形现象。

经采用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等级, 经检测一层梁 (14/G-H) 单个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为22.2MPa, 一层梁 (13/H-E) 单个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为22.0MPa, 三层梁 (8/H-E) 单个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为27.9MPa, 三层梁 (10/L-J) 单个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为28.1MPa。一层柱推定区间上限值为35.9MPa, 推定区间下限值为32.3MPa。推定区间的置信度为0.9。

经采用剪切法检测二至六层砂浆强度, 经检测砌体砂浆二层的推定值为12.93MPa, 三层的推定值为12.70MPa, 四层的推定值为12.71MPa, 五层和六层的推定值为3.24MPa。

经现场钢筋扫描显示, 首层框架梁柱节点处梁箍筋间距分别为182mm、264mm;柱加密区箍筋间距分别为212mm、153mm。

4 构件鉴定结果及评级

混凝土结构构件:未发现混凝土结构构件存在明显变形、开裂等损坏现象。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4.2.2条、4.2.3条之规定, 评定混凝土构件为bu级。

砌体结构构件:楼梯间处墙体存在竖向通长开裂现象。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4.4.2条、4.4.6条规定该处砌体结构构件评定为cu级, 其余砌体结构构件评定为bu级。

5 子单元鉴定结果及评定

地基基础

经现场查勘, 目前未发现该建筑存在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墙体的开裂现象。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第6.2.8条之规定, 地基基础评定等级为Bu级。

上部承重结构

楼梯间处墙体存在竖向通长开裂现象, 未发现其他上部承重构件存在开裂、变形现象, 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第6.3.1条、第6.3.2条之规定,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等级评定为Bu级。

6 建筑物整体综合评定

根据地基基础部分的评定等级为Bu级、上部承重结构部分的评定等级为Bu级, 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第8.1.1条、第8.1.2条之规定, 该建筑物主体结构综合评定等级为Bsu级。

7 抗震鉴定

该建筑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1.0.4及1.0.5条之规定应划分为A类建筑。

经采用PKPM-JDJG计算分析, 该建筑二层与首层刚度比分别为5 (横向) 、10 (纵向) , 且该建筑首层未设置抗震墙, 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7.2.2条刚度比不应大于2的要求;首层部分梁柱加密区箍筋间距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4条要求, 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7.2.7条规定第1款之规定, 该建筑可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 判定该建筑不满足A类抗震鉴定要求, 应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

8 鉴定分析

通过现场查勘, 该建筑五层至六层楼梯间两侧墙体存在近似竖向通长开裂现象, 未发现其他砌体构件、混凝土构件存在明显开裂及变形现象, 该建筑目前在竖向荷载下基本满足承载力要求。

该建筑因其建造年代较早, 就其结构体系而言存在一定缺陷, 例如首层采用单向框架、未设置抗震墙等, 在进行增设夹层、外檐增加荷载等改造时应同时完善其结构体系。

9 鉴定结论

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50292-1999) 及国家现行规范有关规定, 考虑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等综合分析及建筑物历史和现状, 鉴定结论如下:

1) 该建筑满足竖向荷载下的安全性要求, 但不满足A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

2) 该建筑改造加固工程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且必须经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予以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200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篇4: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实例

砌体结构;事故;加固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45-02

一、砌体结构特点

1.砌体构件主要用作墙、柱等受压构件,刚度一般较大,但其强度较低,特别是抗剪、抗弯和抗拉强度。

2.砌体房屋的自重较大,地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现象,而房屋基础通常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对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调节有限,墙体常常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开裂。

3.砌体结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由于砌体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热胀系数存在显著差别,砌体结构中墙体也常常因较大的温度作用而开裂。

4.砌体结构中砖和砂浆均为多孔材料,易受潮,在自然和使用环境中不利因数的长期作用下,易出现风化、冻融、腐蚀等耐久性损伤。

5.砌体结构需人工砌筑,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施工质量的变异性较大,而砌体的受力性能对施工质量又较为敏感,因此砌体构件的性能常常因质量缺陷而降低。

二、砌体结构失效形式

砌体构件主要用于承压,部分构件也会用于承受剪力、弯矩或拉力。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砌体构件的失效形式包括:

1.轴心和偏心受压破坏。此为墙、柱等受压构件的主要破坏形式。

2.局部受压破坏。主要出现于承受竖向集中的受压构件的破坏中,如支承钢筋混凝土梁的墙和柱。

3.轴心受拉破坏。出现于圆形水池池壁等受拉构件破坏中。

4.弯曲受拉破坏。出现于挡土墙等受弯构件的破坏中。

5.受剪破坏。主要出现于受弯构件的破坏中以及砖拱支座的破坏中。

6.倾覆破坏。主要出现于挑梁的破坏中。

除了丧失承载力,砌体构件还可能因破损、开裂、倾斜、振动等因素而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这些属于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方面的失效形式。

三、砌体结构产生事故的原因

1.不经科学计算

根据领导行政命令或某些人的主观想象,对已峻工或正在施工的工程随便增层,加大了下部结构的荷载,造成下部结构承载能力不够。

2.施工质量差

砌体结构强度与砌筑质量的关系很密切。施工管理不严,质量把关不严是造成砖石结构出事故的主要原因。例如:施工过程中雇佣非技术工人砌砖,砌筑过程不按规程要求,造成上下通缝,砖柱采用包心砌法,砂浆强度过低,有的在墙上任意开洞,过多地削弱了断面等。

3.未注意空旷房屋承载力降低因素

一些跨度较大,层高较高的而隔墙间距又较大的空旷砖砌房屋,如会议室、礼堂、食堂、农村企业车间等,因其砖垛承载力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若下降幅度过大会使承载力不足。

4.梁垫设计、施工不当

砌体在梁端下部的区地处于局部承压的受力状态。在梁端处砌体受力的面积较小,单价面积上压应力较高,砌体在这种受力状态下,其局压强度明显大于均匀受压时的强度。实际上,在局部荷裁作用下未受荷部分可以对受荷部分起到约束作用,也就是限制局部受荷部分的侧向变形,另一方面,局部受荷部份的侧向变形受到上部构件底面摩擦力的约束,两者共同作用,构成材料局压强度的提高。

5.未注意高厚比的验算

有的墙体只进行了强度计算而未进行高厚比验算。有的虽然设计中验算了高厚比,但在施工中墙体失稳倒塌的例子较多。这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房屋的结构尚未形成整体,有些墙体,砖柱处于悬臂或单独受力状态,如在施工中又未采取防风、防倾斜的临时措施,就会造成失稳倒塌。

四、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3.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该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4.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5.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的环境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房屋砌体结构加固的问题,如何控制好其加固的方法及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当前建筑物普通向高层、大型化发展的形势下,制定一项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已迫在眉捷。

參考文献

[1]周昌贤张燕芬.砌体结构抗震发展探讨[J].中华民居:学术刊,2011年第1期.

[2]徐国平.浅谈夹板墙在校舍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1期.

篇5:实例电力线路事故应急抢修单

1.抢修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张兆班组:配网运行维护室

2.抢修班人员(不包括抢修工作负责人)共 5 人 汤勇、杨明、刘侯喜、杨武、李易倡

3.抢修任务(抢修地点和抢修内容)

10kV月鹅线#45更换隔离开关

4.安全措施

1.应拉开月鹅线#37隔离开关并悬挂“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的标示牌;

3.在月鹅线#45两侧装设高压接地线两组

5.抢修地点保留带电部分或注意事项

月鹅线#37靠小号侧、月鹅线#47杆靠大号侧带电

6.上述1~5项由抢修工作负责人张兆根据抢修任务布置人康乐的布置填写。

7.经现场勘察需补充下列安全措施(可填写风险辨识预控措施B)

补充安全措施:作业场地设围栏。B1、防误拉开关、误登杆塔风险: 拉#

37、47#隔离开关应认真核对开关位置、编号和杆号;挂接地线登杆前必须认真核对杆号,挂接地线前先验电。B2、防高坠风险: 登杆作业使用安全带,杆上作业使用双保险。B3、防高经许可人(调度/运行人员)彭静 同意(2010年0 6 月 06 日 10 时 30 分)后,已执行。

7.许可抢修时间2010 年 06 月06 日 10时 40 分许可人(调度/运行人员)彭静

9.抢修结束汇报

本抢修工作于2010年06 月 06日15时00分结束

抢修班人员已全部撤离,材料工具已清理完毕,事故应急抢修单已终结。

抢修工作负责人 张兆 许可人(调度/运行人员)签名 彭静

填写时间:2010年06月06日15时02分

篇6:交通事故赔偿答辩状实例

被答辩人:郭ZZ,男,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生于1x5月x日。

答辩人与被答辩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现提出如下答辩意见: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属实。但对广东省XX公安分局交警大队作出的交通事故人定书责任认定不服,其理由如下:该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认定的事实及形成原因与事故发生的过程及事实不服。其发生事故时,答辩人驾驶的小车在广珠东线由南往北方向行驶过程中,在遇红绿灯处,答辩人驾车在前面行驶,被在随后无证驾驶无牌的被答辩人从车尾撞上缓缓慢行驶的答辩人的车尾。在本次事故中,答辩人没有任何过错,其事故原因主要是被答辩人在事故过程中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其事故原因是由被答辩人自行引起的,被答辩人损害后果只能由其自行承担,答辩人不承担本次交通事故中任何责任,更不承担任何民事赔偿责任。同时,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答辩人驾驶的小车制动系统、灯光系统不合格与被答辩人追尾发生本次交通事故没有任何联系。本次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被辩答人无驾驶资质、驾驶无牌摩托车并且超速追尾造成本次事故,而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为事故发生为碰刮更与事实不符。发生交通责任事故后,在认定交通责任事故过程中,答辩人要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出示事故现场录像未果,认定过程中公安交警认定程序违法,交通责任事故认定书前后矛盾。因此,本次事故应该由被答辩人承担其全部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答辩人不承担本次事故责任。

二、答辩人驾驶的车辆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番禺支公司参加了交强险情况属实。其被答辩人的损失只能是在交强险范围内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番禺支公司承担,其他损失由被答辩人自行承担。

三、被答辩人要求赔偿精神赔偿金没有任何依据。本次事故是由被答辩人自行造成的,根据最高法《关于确定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是要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手段、场合行为方式、危害后果、获利情况,侵权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本次事故是由被答辩人自已造成的,答辩人在要本次事故中也没有任何过错。因此,要求答辩人支付精神赔偿金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四、被答辩人主张误工费没有任何依据。被答辩人是一在校学生,要求主张误工费用的误工单位系其亲戚(有直接利害关系)开办的,其主张赔偿无效。

五、关于车辆损失费,本次事故是由被答辩人承担其全部责任,因此,答辩人不承担其车辆损失费的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因本次事故系答辩人的自行全部过错造成的,应承担其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因此,其诉讼费用由被答辩人承担,并应依法剥回被答辩人的全部诉讼请求。

此致

广州市东莞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XXX

篇7: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实例与分析

近年来,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幼儿园的孩子均是未成年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他们在幼儿园受到伤害或者是伤害了他人,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是幼儿园、幼儿家长,抑或是其他人?这是长期困扰着幼儿园及幼儿家长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从实际发生的一个典型案例出发,对目前争议较大的一些相关问题谈谈看法。

一、个案描述

萌萌和飞飞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同班小朋友。一日,教师王某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在排队时,王老师一再交待:“小朋友排队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下楼梯时,飞飞站在萌萌的背后,两人均在队尾,趁队伍行走拉开距离时,二人嬉闹,萌萌背飞飞时摔倒,导致飞飞的左股骨中段发生斜形闭合性骨折。

事故发生后,幼儿园及时送飞飞到医院治疗,飞飞住院两个月后临床愈合。飞飞住院期间共花去医疗费5680元,飞飞的父母误工费、住宿费、医院伙食费、护理费、交通费及必要的营养费等4450元。飞飞的父母与幼儿园及萌萌的父母就医疗费和赔偿问题多次进行协商,要求幼儿园和萌萌的父母赔偿上述费用共计10130元。

萌萌的父母认为,萌萌入园意味着自己己经将萌萌及对其的监护责任托付给了幼儿园;萌萌在幼儿园时,自己作为法定监护人不可能直接行使监护人责任,只有幼儿园才能监护孩子,因此,自己不应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幼儿园则提出,在孩子下楼之前老师已经一再强调“不要拥挤、打闹”,且事故发生之后幼儿园及时送飞飞到医院治疗,幼儿园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存在过错,不应独自承担如此巨额的赔偿费用。协议未果,飞飞的父母作为代理人,以幼儿园及萌萌的父母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幼儿园及萌萌的父母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0130元。

二、个案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要明确应由谁来承担这次意外事故的责任,我们首先应该从法律上弄清以下几个问题:幼儿园是不是在园幼儿的监护人?对幼儿的监护职责是否随着幼儿入园转移到幼儿园?在园幼儿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幼儿园究竟应该按什么原则来承担民事责任?

(一)幼儿园是否是在园幼儿的监护人

在当前的多起幼儿在园意外伤害事故中,幼儿园是否是在园幼儿的监护人,是否承担监护责任,已经成了幼儿园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承担多大责任的焦点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公众舆论倾向于幼儿园理所当然地具有监护人的身份,应该对幼儿在园事故承担监护不力责任。其实,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情况并非如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22条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但是,从现实情况以及监护制度的实质来看,幼儿园都不是在园幼儿的委托监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非因法定事由不能免除。此外,该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可见,法律并未规定幼儿园能够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以,即使父母把未成年人送进幼儿园学习、生活,使未成年人处于幼儿园的管理之下,幼儿园也并不因此而具备监护人的主体资格。此外,根据这一规定,幼儿园担任在园幼儿的监护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被监护人没有父母或其他近亲属,或者是其父母和其他近亲属无监护能力;二是被监护人的父亲或者母亲的所在单位是幼儿园。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是不可能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因此,那种认为幼儿园是在园幼儿监护人的说法,在法律上是没有依据的。

因此,在上述案例中,即使萌萌的父母把萌萌送进幼儿园学习、生活,但是,幼儿园也并不因此而具备监护人的主体资格。不管萌萌是在园内还是在园外,萌萌的监护人仍然是也只可能是萌萌的父母。

(二)幼儿园是否对在园幼儿承担监护职责

依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幼儿园根本不可能以法定或者指定监护人的身份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在园幼儿不在其法定监护人监护之下时,幼儿园是否对在园幼儿承担监护职责?

我国教育类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幼儿园管理条例》等都明确规定,在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幼儿园对幼儿负有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约束指导进行管理、保障其健康成长的职责,这说明幼儿园对在园幼儿主要负有三个责任:一是教育责任,二是管理责任,三是保护责任。幼儿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人们往往将第三种保护责任与监护责任混为一谈。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监护责任的范围远比保护责任要广得多。《意见》第10条明确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表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表其进行诉讼。”因此,父母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并没有发生监护权的转移。

概而言之,监护职责是基于亲权而产生的一种法定职责,幼儿园对幼儿的教养职责是基于教养机构的设置而产生的一种工作职责,两者性质不同。从职责范围来看,两者也不尽相同。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园的职责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监护人的职责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主是包括上述六方面的监护职责。

据此,在上述案例中,萌萌的父母承担对萌萌的监护职责,幼儿园不应该承担监护不力的法律责任,而应该是根据一定的归责原则来承担合法合理的法律责任。

(三)幼儿园应按什么原则来承担民事责任

《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补偿。”可见,依据法律,幼儿园在赔偿问题上实行的是“过错原则”,即幼儿园对在园幼儿伤害承担责任与否,要看事故的发生与幼儿园管理职责的履行有无直接因果关系,要考虑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无联系,要看幼儿园教职工在履行职责中有无故意和过失的过错。根据过错原则归责,只有当幼儿园在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相关联的活动中有过错,造成幼儿伤害,才应承担与过错程度相适应的责任,即损害赔偿额度应与幼儿园过错大小相联系。

另外,《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这一条表明,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他人损害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即,无论监护人是否有过错,监护人都要对被监护人所造成的侵权损害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即使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也就是说没有过错,也只是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而不是免除责任的条件。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下楼梯之前提醒幼儿“不要拥挤、打闹”,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正确行使了对幼儿的管理和保护责任。但是,幼儿园没有注意到幼儿排队下楼存在的安全隐患,且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幼儿排队下楼时在队尾增加一名教师看管来消除这一安全隐患,说明幼儿园未完全尽到妥善管理幼儿的义务,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中存在过失,间接导致了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幼儿园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那么,在上述案例中,萌萌的父母应承担什么责任呢?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10条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二)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第28条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另外,《办法》还明确规定:“幼儿园发生的幼儿伤害事故,应当根据幼儿为完全无行为能力人的特点,参照本办法处理。”据此,在上述案例中,飞飞的伤害直接由于两名幼儿不遵守幼儿园纪律—“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所致,因此,两名幼儿自身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萌萌的父母作为萌萌的监护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篇8:砌体结构加固设计与实例分析

惨痛汶川大地震过去了, 它留给我们建筑工作者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尤其是震后检测报告指出砌体结构坍塌破坏程度远远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严重, 这是由于砌体结构材料的脆性性质, 其抗剪、抗拉和抗弯强度很低造成的;而砌体结构房屋在我国原有民用及工业建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所以, 砌体结构房屋的加固改造工程是一项很重要、且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砌体结构房屋具备一定的特点, 砌体结构房屋的加固改造的方法就变得多样化, 这要求设计者在房屋加固改造的过程中, 灵活运用多种措施加固砌体结构房屋。笔者结合近些年的结构改造加固工作, 以南京某小学砖混结构房屋为例, 对在此类结构中运用综合方法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措施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1 工程基本情况

某小学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该建筑建于1999年, 为五层砖混结构 (局部四层) , 建筑面积为3680m2, 建筑总高度为18m。基础形式为墙下条形基础、柱下独立基础。检测结果是:

(1) 墙体砖混部分采用多孔砖, 砂浆为水泥砂浆, 砂浆抗压强度最低值为0.9MPa;

(2) 1.2内外墙设有闭合圈梁, 除楼梯间其中一角未设置构造柱外, 其余纵横墙交接处均设有构造柱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3) 房屋最大高宽比及最大层、纵墙局部尺寸不满足现高行规范要求。

(4) 房屋顶层墙体四角处存在收缩斜裂缝。

2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目前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间接加固和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三种。

2.1 直接加固有:

(1) 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方法的施工工艺不太复杂,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能大大提高砌体加固后的承载力, 施工经验丰富, 且设计也比较合理;在柱、带壁墙的加固施工中应用较广泛;但其现场施工需要长时间的湿作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及生活, 建筑物净空在加固后也变小了。

(2) 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本方法的优点和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基本相同, 但承载力的提高空间不及前者;在砌体墙的加固和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施工中应用较多。

(3) 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也基本等同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但提高承载力方面受到限制, 不宜达到抗震要求, 往往在非地震区使用。

2.2 间接加固方法

(1) 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运用该法, 能使砌体柱的承载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也能获得较好的加固效果;在对于较高的应力及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施工中应用较广泛;但如果温度高于60℃, 则不能使用此种方法。

(2) 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此种方法属传统加固方法, 便于施工, 不需要太多的现场湿作业及工作量, 受力可靠;在保留原构件截面尺寸的前提下要求截面承载力有很大程度提高的砌体柱的加固施工;但是其需要较高的加固费用, 还要采取和钢结构相似的防护措施。

2.3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 增设圈梁加固

若布置的圈梁与现行设计要求不符, 或纵横墙交接的地方咬搓, 缺陷较为明显, 或房屋缺乏整体性, 应加设圈梁做加固处理。

(2) 增设梁垫加固

若局部将大梁下砖砌体压碎或大梁下墙体的局部有竖直裂缝产生, 需加设梁垫做加固处理。

(3) 砌体局部拆砌

若房屋局部破裂但清楚破裂原因并未对承重造成影响, 可拆除局部的破裂墙体, 同时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

(4) 砌体裂缝修补

修补裂缝前, 应针对裂缝特点及砌体构件的受力情况, 查明砌体裂缝的根源, 从而有目的地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和修补裂缝

3 加固方案

设计加固方案时需要结合房屋的使用状况和结构特性, 以防加固施工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为此, 通过利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建模计算, 该小学房屋加固方案具体如下:

3.1 对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的墙体进行加固

由于该墙体采用多孔砖, 砂浆为水泥砂浆, 砂浆抗压强度最低值仅为0.9MPa;砂浆强度偏低造成砌体承载力不足, 加固方法是:部分外墙体采用内衬混凝土夹板墙、外粉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内墙及另一部分外墙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如图1, 图2)

3.2 对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的门间墙体进行加固

由于楼梯间其中一角未设置构造柱, 且房屋最大高宽比及最大层高、纵墙局部尺寸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因此要对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的门窗间墙进行加固, 加固方法是:在未设置构造柱的楼梯间一角, 钢筋网砂浆面层在此处配筋加密。门窗间墙采用四周包角钢加固。

3.3 墙体裂缝处理

该房屋顶墙体斜裂缝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 在裂缝处理上, 目前, 采用粘贴碳素纤维布的方法对墙体裂缝进行加固处理, 效果表现良好。

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 具体加固方案是:首先将墙面抹灰沿裂缝两侧剔除300mm厚, 将墙面清理干净并对墙面进行打磨。对于墙面凹陷较大部位应采用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处理, 待水泥砂浆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打磨处理。然后裂缝灌浆处理:对于宽度较大的裂缝, 应进行压力灌缝, 最后粘贴碳纤维布:跨缝进行粘贴碳素纤维布处理, 每侧碳纤维布长度不小于300mm, 在粘贴碳纤维布时应注意:不同部位可以调整碳纤维方向以保证碳纤维布长度与裂缝方向垂直, 且应保证碳纤维布沿裂缝方向满布, 必要时碳纤维布可以重叠。 (墙体斜裂缝加固大样图如图5)

3.4 预制楼板整体性差加固

该房屋顶为预制楼板, 而预制楼板较现浇楼板整体性差、抗震性能较差, 常出现温度缝等质量通病, 故本工程屋顶层墙体四角处存在收缩斜裂缝就是其结果之一, 故需要在预制楼板新增L形锚筋来加固。

4 加固施工技术要求

4.1 施工顺序要求

施工前应调查原有建筑对整体现状和构件留有的记录, 并确定加固内容和方式, 本工程的大致施工顺序为:

(1) 墙体施工, 对墙体进行加固。

(2) 楼面施工。

(3) 屋面施工, 对屋面进行检查修复处理。

4.2 粘钢加固技术

粘贴在砼构件表面的钢板应对砼基材表面进行以下处理:

(1) 对很旧很脏砌体构件粘合面, 应先进行打磨, 除去2~3mm厚表层, 直至完全露出新面, 并用无油压缩空气吹除粉粒;处理后, 若表面严重凹凸不平, 可用高强树脂砂浆修补。

(2) 如果砌体表面比较干净, 就直接打磨粘合面, 将1~2mm厚的表层除去, 用清水冲洗或通过压缩空气将粉尘清理掉, 完全干燥后再用脱脂棉蘸丙酮擦拭表面。

(3) 粘好钢板, 粘后通过膨胀螺栓、卡具及支撑等将其固定, 适度加压使胶液刚挤出钢板边缘即可。

4.3 植筋技术

首先按设计要求的孔位、孔径、孔深钻孔, 用吹风机与刷子清理孔道直至孔内壁无浮尘水滞为止。要求钢筋必须顺直, 植筋前应对原钢筋进行除锈, 且除锈长度大于植筋长度, 其钢筋宜先焊后种植, 若有困难必须后焊, 其焊点距基材表面应大于15d, 且应采用冷水浸润的湿毛巾包裹植筋外露部分的根部。

5 小结

上述加固措施对存在于砖混砌体结构内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处理, 且加固效果良好。通过该项加固实例, 在砖混结构房屋加固设计时需要按照加固部位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大力推行新的施工技术, 灵活安排加固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固效果、经济比较中寻求较合理的加固措施。

摘要:本文根据南京市某砌体结构小学的加固过程中的一些特征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如何在砌体结构加固设计中灵活运用各种加固方法, 为加固设计人员在进行加固方案选择和方案设计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实践验证,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关键词:砌体,结构加固,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霞, 浅谈某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 山西建筑[J], 2006, 36 (21) , 64-66

[2]钱伟, 综合方法在砌体结构房屋加固改造中的应用, 工程设计[J], 2003.

[3]谈永奎, 砖墙体加固抗震性能的试验比较, 工业建筑[J], 2001, 31 (7) .

[4]刘凌云, 王振玲.浅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 技术研发[J]2009, 16 (6) .

[5]李原, 混泥土结构加固的常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核工业研究与设计[J]2009, 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7]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程 (CECS25:90)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2.

[8]任庆新, 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上一篇:城市管理服务目标下一篇:半军事化管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