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4

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1: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 增强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3 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能扎实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纲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上面的图形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有表面是平面和曲面之分)。请你分类写一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三、回顾与交流(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补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探究正方体特征

展开正方形纸盒,观察其特征,分别找出相对的面做出标记。小组交流

用5个正方体按老师要求搭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从正面上面右侧面观察其形状。小组内任意搭,观察图形。

(3)复习圆柱、圆锥的特征

圆柱、圆锥有什么特点?二者区别与联系

(4)体与面的关系

这4种立体图形是怎样得到的,与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

(5)4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四、反馈检测

1、(8)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搭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最少需要( )个小立方体, 最多需要( )个小立方体.

>>>下一页更多精彩“《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2: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2、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 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 ,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三)、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篇3:大班数学学具:图形变变变

一、学具外形和结构

第一层次水平:

图形魔方与提示卡(1):正方形与长方形组合关系

图形魔方与提示卡(2):正方形与三角形组合关系

图形魔方与提示卡(3):圆形与半圆形组合关系

第二层次水平:单面图形积木与提示卡

第三层次水平:六面图形积木与提示卡

二、材料准备:

小纸盒、剪刀、透明胶、各色彩色贴纸。

三、制作步骤:

(一)魔方

1.把小盒子开合处封闭起来,从1-8逐一编号。

2.在正方体的下面用透明胶分别把1号与2号、3号与5号、4号与6号、7号与8号小盒子的两棱边紧贴连起来。(图1)

3.再在正方体的上面用透明胶把1号与3号、5号与7号、2号与4号、6号与8号小盒子的两棱边紧贴连起来。(图2)

4.分别将正方体9个接触面,贴上9种不同的颜色(图3),或者在立体魔方的各个面上贴上相应的对称图形(图4、图5、图6)

(二)积木

1.单面图形积木:将小盒子开口处封闭,用同色贴纸装饰六面,并在其中一面用另一色贴上几何图形。如图所示,制作24块。

2.六面图形积木:将小盒子开口处封闭,用同色贴纸装饰六面,并在各面贴上不同的几何图形,如图所示,一共制作8块。

四、使用方法:

(一)第一层次水平:独立操作游戏《图形魔方变变变》

根据提示卡,通过翻弄相应的魔方学具,寻找出躲藏在其中的黑色平面几何图形,并且难度由浅入深:

1.找一种黑色平面图形,并统计数量。

2.找两种黑色平面图形,并统计数量。

最后,通过答案栏进行自检。

(二)第二层次水平:独立操作游戏《图形拼一拼》

根据提示卡,在24块各种单面图形积木中找出4块图形积木进行相应的图形拼砌,并寻找、统计重叠的平面图形后,进行答案自检。难度分为六级。

(三)第三层次水平:合作操作游戏《图形变花样》

篇4: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 数学实验 立体图形 重难点 实践研究

一次磨课经历引发的思考:数学实验可以替代吗?

学校举行数学教研活动,小张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建立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联系。第一次试教时,小张老师在上课伊始安排了一个操作环节:每一位学生将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包装盒展开,然后寻找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立体图形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要求,缺少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整整15分钟过去了,学生还在纠结哪些面是长方体的6个面,哪些是连接部分需要剪掉……25分钟过去,学生还在无绪思考。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老师只能要求学生结束操作,自己说明展开图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联系。

第二次试教,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小张老师取消了学生的数学操作,改由教师结合课件进行介绍。简单介绍虽然也能让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但这样的简化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意义,建立联系吗?

课后与小张老师交流,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操作最好不要用计算机直观演示替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数学操作之力,尤其是在学习“立体图形”相关知识时,通过数学操作可以更好、更直观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接下去笔者以“立体图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数学实验开展好数学教学,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作用。

一、实验意义明,学生认识真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充分信任学生,在讨论出用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后,直接提供给学生各种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操作探究。当每个小组学生操作的结论出现多样性,探究过程中出现“拦路虎”时,笔者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容易想到因为每个小组用的圆柱和圆锥都是不相同的,应该统一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即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时,统一的操作结果立即呈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操作探究虽然一波三折,但是学生经过这样的苦思冥想、思维碰撞后获得的成功,远比教师直接给他的来得有意义。

二、实验器材精,学生体验深

对于“体积单位的认识”是许多数学教师感到无奈的事情,由于缺少对单位体积的直观认识,许多学生在填合适的单位时,经常会出现乱填一通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对单位体积的直观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小的正方体,并让学生通过摸模型、比划模型、对比模型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由于1立方米正方体模型制作相对困难,在介绍1立方米的时候,很多教师往往只是选择让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它的大小,或者利用三把直尺在墙角制造一个1立方米出来,这样的感受往往是不深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让学生真正感知到1立方米的大小,笔者在课前制作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其中5个面用报纸封住,通过展示给学生制造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

三、实验方案新,学习效率高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长方体棱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用小棒摆长方体或正方体是许多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都会安排的数学操作。但在安排这个环节的教学时,却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刚好搭成一个长方体的小棒,学生经历的只是一个简单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有限,另外也不能全面展示长方体棱的特点。如果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小棒的数量足够多,这样利用这三种小棒就可以摆出10个不同大小、形状的长方体,这么多的长方体要在一节课中展示出来显然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为了不让实验操作变成走过场,也为了防止实验操作挤满整节课,必须突破原来按部就班的实验模式,创新实验方案。

四、实验流程清,学生能力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页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判断出平面图中哪些可以折成正方体。在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仅通过想象要求学生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显然高了;反之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一一验证这四个平面图形可不可以折成正方体,如此实验对学生而言更类似于一次机械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作用并不明显。

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通过思考—实验—归纳—想象的教学步骤突破难点,发展学生能力。面对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先思考(不通过折,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在头脑中将平面图形折成正方体),再实验(选取其中一个平面图形,进行验证),然后归纳(整理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利用想象折出正方体的过程),最后想象(应用方法,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中完成对图形的判断)。

利用数学实验经过如此四个步骤的教学,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利用数学实验解决“立体图形”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数学实验要使学生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归纳推理等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学习对数学实验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动手实验,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有序实验的习惯。教师还要正确引导,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交流,提高数学实验结果的利用率,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实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陆利东.绝知此事要躬行——关于操作体验有效性缺失与对策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10(9):76-82.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5: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篇6: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3、电脑演示:

如下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由平面图形动成立体图形,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奇妙无穷,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实践)

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

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

五、试一试(探索)

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

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师生可以共同参与,适当点拨,归纳出欧拉公式,并介绍欧拉这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

六、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几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几个?

2、针对我校电脑室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优势,教师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从网上学习正多面体的制作。

篇7:大班数学《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加深理解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计算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3、复习巩固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2.复习巩固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用学习纸、圆柱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两个不同的圆柱体。这两个圆柱体两个大?这里我们一般指的是它的体积大。

(板书体积)

什么是体积?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二、回忆公式

1、我们学习过那些立体图形呢?小组讨论: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呢?用字母如何表示?再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

2、我们最先学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谁来说说看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公式)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播放课件。教师解释。

3、后来我们学的立体的图形是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呢?

(板书公式)

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所以正方体也是棱长乘棱长再棱长,也就是棱长的三次方。)

(板书补上箭头)

4、再后来我们学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呢?

(板书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倒出来的呢?播放课件。教师解释。

(板书补上箭头)

5、我们最后学习的是圆锥体,那么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

(板书公式)

6、你能说说它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指名回答。

7、小结归类:

思考一下,我们如何给这些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呢?(指名回答)注意回答: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是什么?

教师适时小结: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下的两个底面都是一样的(补上底面字母S,手势),我们都可以称它们叫柱体。对照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呢?(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

(板书公式)

8、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的方法。下面,打开书106页,把这些公式填在书上。好,老师想来检验一下,你们到底掌握得怎么样。

三、补充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二题。

(1)指名读题。

(2)什么是容积?容积怎么求?求这个油桶最多能容纳的油的体积。

(3)学生自己计算。(4)指名回答。得数保留一位小数。结果为什么不是7.9升呢?(去尾法)

3、小结:

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关于立体图形的体积的习题,你们一定有很多感受把。那么,在做题目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公式、方法、思路、单位名称、圆锥体积要乘三分之一等)

4、大显身手

大家说么这么多,想再来大显身手吗?老师来考考你的眼力。

(一)判断题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3)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容积就大。()

(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5)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所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二)填空题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是12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____立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差是12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____立方厘米。

(3)把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_______厘米,体积是_______立方厘米。

(三)操作题 给你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以其中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求转过的空间的体积。比较怎样旋转的空间最大呢?小组讨论,互相演示一下。

反馈: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两种旋转的方法。说说比较的方法。提示3.14可以提出来不算。

5、小结: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在生活中去使用。

6、那么,你们能估算一下我们这间教室的空间大小吗?在我们估计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教室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呢?(长方体)那么,要求这个教室这个长方体的大小,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必要的条件呢?(长、宽、高)那么,你们能想办法找出长、宽、高吗?(通过比较:比如地砖的边长,门的高度、墙砖的长和宽,个人的身高)(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数据。)

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看哪一组与老师测量过的最终结果最为接近。学习前,请听清楚要求。

要求:

1、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进行合作学习;

2、可以离开座位进行研究学习;

3、要求最后估计的结果得数保留到整立方米。

(学生合作学习)

指名回答。教师比较、揭示答案并进行评价。

四、总结全课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教师总结下一篇:防骗教案幼儿园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