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2024-05-06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共9篇)

篇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银监会、电监会

【发布文号】发改产业[2006]699号 【发布日期】2006-04-21 【生效日期】2006-04-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银监会、电监会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

(发改产业[2006]6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工业局)、国土资源厅(局)、质检局、环保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银监局、电监会派出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的要求,为促进电石行业结构调整,现将加快推进电石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全国共有电石生产企业440多家,产量894万吨(国家统计局对413家电石企业统计数),国内消费量885万吨,出口9.7万吨,设备开工率仅为52.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关于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成果规范其健康发展的有关意见的通知》(发改产业[2004]2930号)下发后,各地按要求对电石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电石行业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是,电石行业产能过剩、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生产能力过剩,超过实际需求一倍。2005年底,国内电石生产能力已达1700万吨,是当年实际产量的两倍,生产能力已远大于市场需求。据统计,目前各地在建和拟建的项目陆续投产,每年仍将净增100-150万吨的生产能力。按这一增长量测算,2010年电石生产能力将超过2200万吨。届时,电石产能大大高于市场需求,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将导致巨大的经营风险。

(二)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从生产规模看,据2004年清理整顿工作中的统计,我国电石企业平均每家每年生产电石约2万吨;产量超过10万吨的企业仅6家,占电石生产企业总数的1.4%;5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占了总数90%以上。从技术装备看,具有工艺技术较为先进、能够有效控制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比较充分的大型全密闭式矿热炉的生产能力只占总能力的5%左右;1―5万吨的内燃式矿热炉的生产能力约占65%;小于1万吨和敞开式电石炉的生产能力占30%左右。2005年,国内电石行业产业结构基本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难以统筹安排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废气中大量一氧化碳和高温余热都不能有效回收,多数废渣也没有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电石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每吨电石平均综合电耗约3450千瓦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含尘烟气,目前每生产一吨电石,密闭炉要排放烟气400―500标准立方米,内燃式电石炉排放8000―9000标准立方米,敞开式电石炉烟气排放量更大,烟气中粉尘含量高达100―150克/标准立方米,远远高于国家标准150毫克/标准立方米(环境二类地区)的要求。国内电石行业中,占总生产能力95%的电石生产装置为内燃式和敞开式炉型,装备简陋,排放失控,即使有的配套了除尘设施,也难以杜绝粉尘的放散,成为重点污染源头。据测算,2004年我国电石行业生产排放的含尘烟气超过600亿立方米,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四)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当前电石行业的投资和建设带有很大盲目性。许多地区不考虑资源、交通、环境承载能力,对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不分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大都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企业建成后又疏于管理,致使出现小企业数量过多、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低水平扩张状况。

二、电石行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乙烯氧氯化法生产PVC成本大幅上升,电石法生产PVC显示出相对的成本优势。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里,电石法仍是我国PVC的主要生产工艺,电石法生产PVC对电石的需求比重还有可能继续上升。因此,“十一五”期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总体水平。

电石行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一是彻底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二是严格控制新上电石项目,通过三年努力,使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三是加强排放控制和污染治理,电石生产企业各项污染物排放要达到环保要求;四是强化准入管理,发展大型、现代化的电石生产装置,优化行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行业统筹规划。东部沿海地区和能源、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原则上禁止新建电石生产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电石项目必须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严格进行环评审批。特别是内蒙古、山西、宁夏、四川、陕西、甘肃等主要电石产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本地区资源、电力、交通、环境的承载能力,统筹制定包括发展总量、地区布局、企业规模、装备水平、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等内容的电石行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布局,扶持一批优势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二)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对新建和改扩建的电石项目,地方有关部门在进行投资管理、环境评价、土地供应、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审核时,要以《电石行业准入条件》为依据,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环保部门不得办理环保审批手续,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电力供应部门不得提供电力供应。对现有电石生产企业,各级政府部门要引导和促进当地电石企业的联合重组,集中建设和经营,统筹建设排放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大型PVC生产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的方式,在有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建立大型电石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2006年,按照《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对现有电石生产企业的工艺装备、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并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方式向社会公布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

(三)坚决淘汰落后能力。各地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电石行业清理整顿的各项要求,立即关闭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对必须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废毁处理,防止死灰复燃。

(四)强化价格和税收等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一是对电石行业执行国家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工艺装备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的具体措施。坚决取消各地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政策,对5000千伏安以下(1万吨/年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用电加收0.05元/kwh。二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调整排染费征收政策,加大排污处罚力度。三是加强许可证管理。对淘汰类和不符合《电石行业准入条件》的电石生产企业,质量监督部门不得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发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

(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环保、质量监督、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将《电石行业准入条件》规定的相关条件,纳入监督检查的范畴。对恢复建设和新建项目中采用国家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设备,要立即取缔。对生产设备不能规范运行、工艺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指标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要限期整改。巩固清理整顿成果,防止反弹。

(六)加强信息引导和行业自律。有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对行业的指导、协调和自律作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行业准入条件,汇集和发布行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推广新技术,指导企业进行整改,约束企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 土 资 源 部

质 检 总 局

环 保 总 局

安全监管总局

银 监 会

电 监 会

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

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通知

(发改环资[2004]12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计委)、经贸委(经委)、建设厅(建委)、水利厅、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和国务院全社会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动资源节约工作,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决定今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和重点

检查目的:摸清高耗能、高耗水地区和行业节能、节水情况及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情况,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强化政府对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能,推进企业依法用能、用水。

检查重点:重点用能单位、用水大户和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焦炭等生产企业,重点耗能设备和器具生产企业,部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二、检查内容

(一)各地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水法》及其配套法规情况。

(二)重点用能单位、高耗电企业和行政机关节能管理情况。

1.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包括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能源消费统计和报告制度、能源消耗成本管理制度、节能工作责任制、能源管理岗位设立情况、节能奖惩情况及主要用能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等情况。

2.重点用能单位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系统的能源利用状况,执行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情况。

3.《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规定的9种高耗电产品生产企业执行电耗最高限额标准情况;用电负荷在500千瓦及以上或年用电量在300万千瓦时及以上单位的电平衡测试情况以及节约用电措施落实情况。4.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宾馆、饭店、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依法用能、节约用电情况。

(三)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贯彻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规定的执行情况,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有“节能篇(章)”及其评估情况;贯彻行业节能设计技术规定和标准的执行情况。

(四)重点耗能设备和器具生产企业执行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情况。重点检查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容积式空气压缩机、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家用电动洗衣机、单端荧光灯、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管形荧光灯镇流器等9个产品生产企业执行国家能效标准情况;市场抽查用能产品的能耗(能效)指标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五)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情况,针对严寒、寒冷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部分夏热冬暖地区重点检查:

1.贯彻民用建筑(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情况。

2.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在设计和图纸审查、竣工验收过程中贯彻建筑节能要求的措施。

3.2001-2003重点开发项目(县城、地级市5万平方米,省会及直辖市10万平方米)建设全过程对建筑节能标准的落实,包括立项、可研、报建、施工、监理、竣工验收。

(六)用水大户取水和节水情况。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开展情况(节水设施“三同时”)。

2.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及监督管理情况(取退水地点及计量,取水许可证发放及年检,水资源费征收)。

3.取用水计划、取水定额、水价制度执行情况。

4.抽查用水单位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单位产品取水量、水平衡测试、水价、水重复利用率等)。

5.节水技术和设施及节水器具推广情况。海水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再利用情况。

(七)国务院资源节约活动落实情况。

三、工作方式和步骤

检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检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自查阶段。时间安排在2004年8-9月,各地方组织有关单位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对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自查,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检查总结报当地有关主管部门。

第二阶段为监督检查阶段,包括地方监督抽查和国家督促检查。时间安排在10-11月。地方监督抽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计委)、经贸委(经委)联合建设厅(建委)、水利(水务)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实施,于2004年12月底前上报检查总结报告,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国家督促检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参加,对各地贯彻落实本通知情况以及自查和地方监督抽查情况进行实地检查。

检查工作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直接访谈、深入基层和有关单位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检查工作可以委托具有节能、节水监督检查资质的单位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计委)、经贸委(经委)要会同建设厅(建委)、水利(水务)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地的检查工作做出部署,及时发现和处理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协调、督促和指导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四、工作要求

(一)各地发展改革委(计委)、经贸委(经委)、建设厅(建委)、水利(水务)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贯彻落实本次专项检查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部门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原则,周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

(二)各地在自查和监督检查工作中要切实按照通知要求,从全局利益出发,一定要做到客观调查,认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解决措施,并将检查情况如实报告。

(三)检查组一定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认真检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听取群众意见,防止检查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对发现的问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并如实报告。在检查中要轻车简从,严格执行廉政规定。

(四)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节能法规和专项检查工作,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深入持久地推进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 建设部 水利部 国家质检总局

二○○四年七月二日

篇3: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第17号令) 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 (第四批)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储水式电热水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家用电磁灶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计算机显示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复印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现予公告, 自2009年3月1日起实施。2008年12月31日前出厂的产品, 可延迟至2010年3月1日前加施能效标识。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七日

篇4: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质检总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贯彻落实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和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按照“坚持群众路线,建设人民质检”的要求,把公开透明作为质检工作的基本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目标,加大质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力度,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强化制度机制建设,不断增强政府信息公开实效,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提高了质检系统公信力,更好发挥政府信息公开对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促进作用。

2014年,质检总局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工作公开如下:

加大主动公开力度

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4〕12号)要求,印发《2014年全国质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公开要点”),明确新获取和制作的政府信息,凡属于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权益、社会关切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都要依法、全面、准确、及时地做好公开工作。截至目前,质检总局门户网站主动公开信息目录已达744项,共对外发布各类政务信息34461条,点击数106477.2万次,浏览量24794.8万次。其中,通过“信息公开”栏目共发布质检政府信息7974条。

二、主动公开公共监管信息。

一是主动公开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信息。截至目前,共发布《质检总局关于2014年餐具洗涤剂等3种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的通报》、《质检总局关于2014年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和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产品质量全国联动抽查情况的通报》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信息88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175条、地方监督抽查新闻127条,增进了公众对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控、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和监督抽查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主动公开产品召回管理信息。通过质检总局门户网站及时向社会大众发布召回信息,避免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共发布缺陷产品召回信息140条,并告知消费者合法合理维权途径;共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159次,召回缺陷汽车410.67万辆;共实施儿童玩具召回37次,其中质检总局责令召回8次,企业主动召回29次,涉及2.62万件产品;共实施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召回6次,涉及171.4万件产品。

三是主动公开进出境食品相关信息。截至目前,共公布获得肉类产品准入的22个国家共500余家境外生产企业名单,公布获乳品准入的34个国家名单,获得注册的1808家乳品生产企业名单;公布备案婴幼儿乳粉进口商198个,产品品牌234个;公布恢复燕窝输华贸易2个国家,共计11家境外生产企业名单;公布71个国家(地区)11700余家境外水产品生产企业在华注册名单;更新78个国家(地区)各类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名单108批次,变更企业注册信息4690家(次) ;公布进口食品境外进口商或代理商备案信息76459条,进口食品境内收货人备案信息20615条;公布备案供港蔬菜基地459个,供港澳蔬菜基地249个,输日生姜基地236个,全国出口水产品备案养殖场(基地)共1512家,出口肉类、蛋禽、蜂产品备案养殖及加工企业名单4406家;公布进出境食品及化妆品风险预警信息3504条; 公布国内动物及产品企业名单21条1600家企业,国外动物及产品企业名单17条378家企业,国内植物及产品企业名单7条1529家企业,国外植物及产品企业名单51条3674家企业,国外饲料及添加剂企业名单13条679家企业。

三、加强信息解读工作。

对一些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或专业性比较强的政策性信息及相关重要信息,加强了信息解读工作。如在公开《质检总局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 的同时,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制作并公布消费常识等解读材料,增进公众对监督抽查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又如,在新速腾汽车后轴纵臂断裂召回事件中,组织逐一核实了3000余位车主投诉、赴11个城市勘查了现场、对56个断裂案例进行了工程分析,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召回、缺陷调查等工作进展。

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

一、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

围绕国务院和质检总局关于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及时公开了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按照国务院审改办的要求,于2014年2月17日将现有保留的《质检总局行政审批事项公开目录》 向社会公示,并公布了专门的电子邮箱收集社会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二、公开行政审批流程。

按照“八公开”要求,对行政许可事项的项目名称、设立依据、申请条件、审批机关、审批程序、审批期限、收费标准和审批结果进行梳理,并将更新后的各类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包括办理主体、依据、条件、程序、数量、时限及需提供的材料等有关内容在质检总局门户网站“在线服务 ”栏目中主动公开。此外,还发布了助力车等25个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修订单,及时向社会公布了生产许可证准入条件。

三、公开行政审批结果。

截至目前,共公布2014年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信息6788条,2014年注销企业信息1845条;公布43家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机构名单,1433名生产许可证实地核查人员资质信息;公布核准和注销资格的设备监理单位名单等行政审批结果信息。

推进行政处罚信息公开

一、加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以下简称“双打”)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力度。

推动全国各地质检两局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截至目前,各地质检两局共开通案件信息公开网址1276个,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257个,质量技术监督系统1019个;向社会公开“双打”行政处罚案件4995件,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公开595件,质监部门公开4400件;质检总局通过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共向社会发布执法打假典型案例39起,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建立健全“双打”案件信息公开的管理、考核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按照全国“双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要求,印发《质检总局关于贯彻<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的意见》,推进质检系统执法打假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对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不及时公开或更新信息内容、违规收取费用等行为,坚决纠正并严肃问责,让执法行为受到社会监督。

推进财政资金和收费

采购信息公开

一、做好预决算、“三公”经费信息公开。

已于2014年4月18日,按照财政部规定的内容和格式,在质检总局门户网站公开了质检总局2014年部门预算相关数据;于2014年7月18日,公开了质检总局2013年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有关情况。

二、做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

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是政府采购公开透明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表现形式,质检总局认真做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让社会大众方便获取信息:截至目前,在总局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政府采购法规11条、招标信息63条、中标结果公告67条、协议供货网上交易信息1条。

三、做好收费政策信息公开。

根据《公开要点》的要求,为落实“公开质检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接受公众监督”的要求,质检总局分别于2014年4月、8月、11月对收费管理专栏进行了更新维护,在网站专门开设《收费目录清单》板块,发布《国家批准的质检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项目目录清单》、《规范管理与监督检查目录清单》、《质检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依据文件目录清单》和《中央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依据文件目录清单》 等,在为企业提供收费依据查看的基础上,将各项涉企收费管理要求也一同进行宣传,接受公众监督使收费工作更加有序、透明。

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

在依办理申请公开工作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受理、审查、处理、答复以及保存备查等各个环节的流程,依法依规满足人民群众的特殊信息需求。通过加强与申请人沟通,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行使申请权和救济权。对于经审核认定可以让社会广泛知晓的政府信息,在答复申请人的同时,及时通过主动公开渠道予以公开。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申请事项,加强会商协调,依法依规妥善办理。截至目前,总局通过门户网站、信函等形式共接收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事项882件,编制《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事项办理动态周报表》44期,发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催办单》134次。882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事项中,8件为申请人主动撤销申请,867件已按规定答复或告知申请人,其他7件均为正在按规定办理。

截至目前,收到的以质检总局为被申请人的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申请共31件。其中,已经审结28件,复议结果均为维持。发生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答复行为的行政应诉案件5件,其中,一审案件1件,二审案件4件,均无败诉。

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

一、不断优化培训与交流机制。

通过开展调研和专题培训,加强质检系统信息公开指导和培训力度。通过建立质检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微信群、飞信群等工作交流平台,促进全国质检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不断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

修订了《质检总局政府网站管理办法》,加强网站管理,不断优化网站功能,通过完善“在线服务”“在线访谈”“公众留言”等功能,增加公众和企业获取信息的便捷性。

篇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2007年3月29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房地局)、国土资源厅(局)、财政厅(局)、审计厅(局)、监察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工商局:

为贯彻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纪委《中央和国家机关贯彻落实2007年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分工意见》(中纪发[2007]2号)的要求,研究制订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现就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以下简称专项整治)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

开展专项整治对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专项整治工作抓紧、抓好。通过专项整治,使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加大力度,依法打击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各地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房地产项目审批、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房地产领域的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

(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切入点组织全面检查。对在建并已进入商品房预售环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检查房地产领域涉及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项目立项、土地取得、规划审批、预售许可等环节违规审批、滥用权力等行为和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检查房地产企业发布违法广告、囤房惜售、哄抬房价、合同欺诈、偷税漏税以及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

(二)严肃查处房地产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畅通举报投诉案件线索渠道,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对在排查和群众投诉举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梳理,与监察机关、检察机关配合,集中查办房地产领域涉及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惩处房地产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行贿行为。

(三)选择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曝光一批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环节的违法违规、权钱交易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成因和环节,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不断把专项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调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量入手,着力增加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有效供给,稳定住房价格,落实地方政府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工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制度,强化市场监管,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建立健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地人民政府建设、国土资源、1

财政、审计、监察、税务、发展改革、工商等部门应密切配合,求真务实,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一)强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要将专项整治工作的任务分解到各相关主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和工作落实到位。牵头单位要设置专门机构承担好专项整治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

(二)制订并落实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开展专项整治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确定整治的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防止走过场。

(三)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按要求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重要情况和大案要案要及时报告。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等部门将对各地区开展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对本地区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专项整治工作中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

附件: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审计署 监察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附件

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按照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纪委《中央和国家机关贯彻落实 2007年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分工意见》(中纪发[2007]2号)、国办《2007年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体任务分解》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以下简称专项整治),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现就专项整治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专项整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房地产项目审批、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专项整治,使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专项整治的工作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1号)等。

(二)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05]2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2006]37号)、《中央和国家机关贯彻落实2007年反腐倡廉工作部署的分工意见》(中纪发[2007]2号)、《2007年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体任务分解》等。

三、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

紧紧围绕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中容易发生违法违规、权钱交易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对在建并已进入商品房预售环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有投诉举报的项目进行重点调查。

(一)组织全面检查。检查房地产领域涉及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等环节的违规审批、滥用权力等行为和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检查房地产企业发布违法广告、囤房惜售、哄抬房价、合同欺诈、偷税漏税以及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

(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畅通举报投诉案件线索渠道,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对在排查和群众投诉举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梳理,与监察机关、检察机关配合,集中查办房地产领域涉及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违法违纪行为,依法惩处房地产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行贿行为。

(三)开展警示教育。选择部分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予以曝光,深刻剖析成因和环节,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不断把专项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调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量入手,着力增加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有效供给,稳定住房价格,进一步完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专项整治中各部门职责分工

此次专项整治由建设部牵头,全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认真做好本部门涉及规范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工作。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与建设部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研究讨论工作。根据各部门提出的在专项整治中的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如下:

建设部: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提出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组织实施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以及中介服务环节的违法违规问题。

国土资源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专项整治的相关工作;参加部际联席会议组织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检查。

财政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专项整治的相关工作;参加部际联席会议组织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检查。

审计署:依法对排查中发现问题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严肃查处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和权钱交易行为。

监察部:参加部际联席会议组织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房地产领域违纪

违法案件。

税务总局:进一步落实房地产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措施;建立相关责任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情况开展专项税务检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完善住房销售明码标价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虚假销售价格和在房价外违规加收费用、中介机构违规收费以及相关单位向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违规收费的监督管理;查处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问题。

工商总局:严格房地产市场主体准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中介机构作为企业检查的重点;强化房地产广告监管和房地产展销活动管理;会同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管理;查处商品房销售中违法广告、合同欺诈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问题。

五、专项整治的方法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展开: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3月-4月中旬)

1、制定工作方案。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2、联合下发文件。八部门就专项整治工作联合下发文件进行部署,明确工作内容,提出工作要求。

3、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联合下发文件后,八部门共同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专项整治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4月下旬-2008年1月)

1.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和房地产企业组织自查。4月下旬-6月,组织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和房地产企业,对在建并已进入商品房预售环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查找并纠正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规审批、滥用权力和房地产企业发布虚假广告、囤房惜售、哄抬房价、合同欺诈以及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自查结束后,相关房地产企业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自查结果,下级主管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自查结果。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和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查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工作。

2.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主管部门组织检查。7-8月,在房地产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所有规定项目进行检查,对有投诉举报的项目进行重点检查,依法打击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项目,由审计、税务、价格、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进行处罚,并将结果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3.省(自治区)相关主管部门组织抽查。9-10月,根据各城市检查情况,省(自治区)相关主管部门要对各地级城市相关主管部门工作和相关项目进行抽查,对有投诉举报的项目进行重点检查,依法打击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项目,由审计、税务等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抽查结束后,及时将结果报建设部。

4.推广交流典型经验。9-10月,选择几个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城市,总结经

验,召开现场会进行交流推广,推动专项整治工作。

5.八部门联合组织抽查。11-12月,八部门根据各地上报的抽查(检查)情况,组成若干工作组,对工作开展情况和相关项目进行抽查,对有投诉举报的项目进行重点检查,依法打击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抽查中发现问题的项目,由审计、税务等部门对相关企业进行重点检查。

6.典型案例通报。2008年1月,在八部委抽查结束后,拟集中处理、通报一批违法违规的案件,督促各地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三)总结巩固阶段(2008年2-3月)

1.总结专项整治工作。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

篇6: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发文部门: 国家税务总局文号: 国税函[2011]382号颁布日期: 2011-7-11所在地区: 中国

所属税种: 增值税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涉税项目收费管理,减轻纳税人负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治理和规范企业纳税环节相关收费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432号)文件,取消了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培训费和新疆地区网点建设费,现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 2011年4月1日起,各地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服务单位不得收取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培训费,新疆地区不得收取网点建设费;对于4月1日以后已经收取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培训费和新疆地区网点建设费,一律无条件退还纳税人。

二、各地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服务单位必须免费向初始用户提供必要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使用培训,不得巧立名目收取培训、辅导等相关费用。

篇7: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国质检认联〔2015〕523号

质检总局 国家认监委关于

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确定的“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是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所明确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是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以及维护民生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从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机构数量、从业

— 1 — 人数、检测水平、检测业务均有较快的增长,较好地适应了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数量过多,重复建设,体制机制相对落后,“小、散、弱”现象依然普遍,运行不规范、不诚信,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未来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检验检测行业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在服务质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促我国进检验检测行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检验检测服务业的需求,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创新为动力,以不断夯实检验检测质量基础为宗旨,以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为主线,尊重市场规律,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机构整合,优化行业结构,推进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公正、科学、规范、高效的高质量检验检测服务。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为杠杆,推动业务相同相近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基本完成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市场布局和层次结构更趋合理优化,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资源配置更加优质— 2 — 高效;基本完成从服务粗放型向服务品质型和服务创新型的转变,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社会提供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的检验检测服务。

二、促进检验检测行业转型升级

(三)促进集约化发展,优化市场结构。

推动将“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创建纳入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避免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避免出现恶性竞争、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加快推进各职能部门所属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集中仪器设备、技术力量,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检验检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鼓励专业、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在产业集中区域、交通枢纽、沿海港口、偏远地区以及消费集中区域设立检验检测分支机构,提供便捷的网络化检验检测服务。对于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或者多场所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部门应予以资质认定的便利化和评审内容的简洁化。

(四)规模化和综合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支持检验检测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开展重组、并购、扩张,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支持大型检验检测机构从提供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鼓励检验检测与认证一体化发展;放开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标准研制、培训、验货、情报以及其他技术服务的制度限制;支持和指导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在境外拓展

— 3 — 检验检测业务,为检验检测机构“走出去”提供指导和帮助,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海外并购、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运用互联网平台开设虚拟检验检测平台和电商服务,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综合技术服务,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支持中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检验检测联盟,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信息共享和仪器设备耗材采购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壮大发展实力。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设施与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社会开放共享的机会,建立仪器设备在线服务平台。

(五)注重专业化发展,提升业态发展水平。

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储备、培育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品牌检验检测机构,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支持传统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业务培训,完善专业化服务网点建设。扶持中小微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一般性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建立专业化的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合法且便捷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填补生产和生活中末端的检验检测需求。

(六)形成权威品牌,充实行业发展内涵。

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诚信基本要求》国家标准的实施,树立诚信检验检测理念、营造诚信放心检验检测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公共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主题,按照“政府引导、机构创建、社会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行业品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的政策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检验检测服务质量高、社会诚信度高的检验检测机构成长为地方或者行业品牌,并逐步向区域、全国乃至全球扩展。提升检验检测机构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创建内生动力;带动优秀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形象。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承诺、诚信声明以及工作人员亮牌服务,提高工作透明度,打造检验检测服务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行业品牌建设,积极围绕营造诚信放心检验检测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公共服务等主题,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服务品牌,树立优良行风和文明形象。

(七)树立“安全检验检测”理念,筑牢行业发展基石。

引导检验检测机构牢固树立“安全检验检测”理念,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检验检测安全主体责任;依据相关从业人员安全健康管理要求等加强安全工作培训;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涉及有毒、有害、辐射、生物安全或者其他高风险领域的检验检测安全管理,依据相关标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价,对安全隐患较大的检验检测机构及其环境、设施要限

— 5 — 期整改或更新。各地检验检测机构监管部门要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将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要求纳入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内容之中。

(八)树立绿色检验检测理念,建立环境友好的检验检测产业。推动检验检测机构建立绿色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制定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规章制度。鼓励检验检测机构改进现有工作流程,升级改造实验室及检测环境条件,使用绿色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完善有关检验检测废气、废液、固废物等相关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制度,形成检验检测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排放少、资源重复利用率高的新型检验检测技术规范。要不断拓展绿色检验检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绿色检验检测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三、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质量

(九)加强行业诚信建设,营造放心检验检测氛围。

督促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动建立诚信服务体系,并接受行业管理及社会监督。发挥消费者评价对市场的导向作用,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构建检验检测机构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动态监管机制及信息化监管平台,用市场信息透明和消费者口碑倒逼来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诚信建设。发挥专业机构对社会消费的指引作用,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检验检测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和诚信状况调查,促进市场服务更加规范、优质。各地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部门要将消费者口碑和授权的第三方评价意见作为检验检测机构质量信誉考核、诚信评比、分— 6 — 类监管的重要输入内容。加强对考核和评比结果的宣传和应用,积极协调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鼓励性政策,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优先选择诚信检验检测机构。在国家诚信体系建设框架下,探索建立检验检测服务业诚信制度和机构分类监管制度,将机构经营失信、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诚信记录,会同社会征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违规情况,并依法严肃处理。要加强诚信建设舆论宣传和引导,积极树立、宣传各类行业服务的典型和标兵,总结推广检验检测机构经营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动行业整体进步,展示行业精神风貌。

(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建设,促进检验检测服务质量提升。

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体系,依法做好检验检测市场准入把关,确保检验检测机构具有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保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符合资质认定的要求。严格要求检验检测机构遵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良好实验室规范》等准则及规范,按照有关检验检测标准、技术规范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确保检验检测服务质量。

(十一)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提升行业服务效能。

检验检测机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和各地实际,积极组织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服务质量公约、服务质量承诺和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抵制市场不良风气。要结合

— 7 — 3·

15、认证认可日、质量月、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公益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让检验检测常识、消费者维权知识、免费检验检测及咨询等公益服务真正走进群众。支持检验检测机构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流程,透明服务收费,提升便民服务能力。鼓励检验检测机构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手段,广泛开展预约、定制或者上门服务,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质量,为委托方提供便利服务。

(十二)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争议调解和申投诉处理机制,保障委托方合法权益。

各地要按照“渠道畅通、处理及时、技术权威、裁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争议调解、申投诉处理的工作平台和机制。委托行业协会等机构成立第三方的公益性机构,开展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受理检验检测争议、投诉和纠纷调解。公布投诉电话、网站,设立接待服务场所,确保投诉渠道畅通。公布投诉受理范围、处理流程及处理时效,及时反馈处理结果。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鉴定能力和纠纷调解水平,善于化解各类投诉和纠纷。建立投诉举报处理与部门执法的联动机制,检验检测机构监管部门要依据线索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委托方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十三)破除检验检测行业壁垒和地域壁垒。

进一步清理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充分采信资质认定评审结果,减少对设置检验检测机构的各种审批、授权或类似的许可事— 8 — 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审。放开检验检测机构在国内跨地域、跨区域依法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引导各级行政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行业协会采取公开透明的形式购买社会检验检测服务,不以行业归属、地域、所有制情况以及行政级别等因素作为检验检测业务招标的限制条件;鼓励政府部门购买民营、外资以及其他非国有资产属性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的服务;鼓励有关计量校准机构、标准物质生产者、能力验证提供者为检验检测机构提供无差别的计量、标准物质、能力验证等服务,提升检验检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十四)加强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核制度,增加实际检验检测操作技能考核。建立检验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提高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持证上岗比例。积极与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共建检验检测相关专业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举办社会化检验检测技术培训、举办各类检验检测技能大赛、开发检验检测技术学习交流网络平台,促进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建立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与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十五)加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相关技术水平研发。

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优先采购技术水平先进、质量稳定可靠、价格适宜的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扶持国内仪器设备品牌生存

— 9 — 和发展;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会同有关仪器设备厂商联合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不断增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形成对进口仪器设备的依赖性。加大先进仪器设备使用技能培训,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挖掘和应用现代仪器设备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设备性能的准确度、稳定度、工作精度、工作寿命或者功能的多样性。

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科研创新,研发一批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方法、技术标准,满足产业所需检验检测方法需求。对检验检测机构自主或联合开展专用仪器、标准物质、专用检测技术的开发研究给予支持与奖励。

(十六)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搭建国家检验检测资源信息数据库;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作用的原则,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创新机制和模式,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围绕加强行业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全国的检验检测资源信息查询系统;围绕加强行业监管能力,建立区域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机构管理效率和水平。

(十七)依法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

资质认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的监管,确保辖区内从业的检验检测机构持续符合资质认定相关要求。强化实— 10 — 施检验检测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督促检验检测机构严格执行检验检测合同评审、检验检测报告责任追溯等制度,切实做到检验检测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依法查处无资质检验检测、超范围检验检测、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以及其他欺诈行为,规范和净化检验检测市场环境。加强对资质认定管理人员、资质认定评审员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升行业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

要切实加强各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监管信息共享,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和市场监管合力,共同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以及检验检测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质量安全要求提供坚实保障。

(十八)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委员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行业自律、社会服务等功能和作用。各级行业协会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检验检测机构的诉求,回应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热点。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在诚信体系建设、服务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技术装备推广、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增强行业凝聚力、弘扬行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在发布行业信息、提供便民服务、开展纠纷调解、创建诚信检验检测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搭建有效的社会公益和公共服务平台。

(十九)完善检验检测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检验检测服

— 11 — 务标准制修订工作。

重点开展针对包括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涵盖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类别、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测评、服务需求评估等主要内容;逐步启动全过程的包含分析、测试、检验和检测标准制修订工作,涵盖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测评等主要内容。

质检总局

认 监 委

2015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认监委,质量司、监督司、科技司。

质检总局办公厅

篇8: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2010年第3号

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第17号令) 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组织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 (第六批) 》、《电力变压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通风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修订) , 现予公告。

《电力变压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和《通风机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2010年11月1日前出厂或进口的产品, 可延迟至2011年11月1日前加施能效标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 (修订) 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2004年71号公告中《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同时废止。

篇9: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

一、武汉新琪安药业有限公司器械部藏匿劣质口罩案。湖北省质监局稽查分局和武汉市 质监局从武汉新琪安药业有限公司器械部仓库查缴藏匿的劣质口罩1.9万个,涉案金额6万元 。标明12层或16层,实际均为碎布片。

二、郑州市金水区振兴劳保用品供应站销售劣质口罩案。郑州市质监局金水区分局,查 处郑州市南阳路309号金水区振兴劳保用品供应站,销售劣质口罩100多个。经查,标注为“ 湖北省仙桃市洁华劳保制品厂”出品的消毒口罩全是用碎纱布做成的,标注为“博爱劳保用 品厂”生产的“消毒纱布”卫生口罩,颜色发黄,污垢不堪。

三、郑州铁路局清波精细化工厂无标准生产消毒剂案。河南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查处郑州 市黄河路68号院郑州铁路局清波精细化工厂无标准生产“毒飚”牌消毒剂101件,全是用消 毒粉加水稀释而成,从没有进行检测。检查还发现该厂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

四、兰州市一个体户经销劣质过氧乙酸案。甘肃省兰州市质监局查获一个体户经销劣质 过氧乙酸218箱,计5.45吨,涉案货值10.8万元。经检验,过氧乙酸为2.2%(国家规定≥15 %)。该案已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五、兰州润康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劣质消毒液案。甘肃省兰州市质监局稽查大队接 到举报,查处兰州润康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劣质84消毒液301桶6.02吨,过氧乙酸3桶 7.5公斤,总计货值12.04万元。经检验,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2.0%(该企业标准为2.5% ),过氧乙酸含量为1.7%(国家规定不得低于15%)。

六、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城关镇东街陈金玲违法生产消毒剂案。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质 监局查获原阳县城关镇东街陈金玲违反规定,使用“预防非典型肺炎首选消毒、杀菌剂"等标 识用语,共生产二氧化氯消毒剂10箱100千克,违法标签1万张,及造假原料二氧化氯10桶250 千克。

七、河南省长垣县丁栾镇邮政所收购、运输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医疗卫生用品案。长垣县 质监局执法人员依法突击检查丁栾镇邮政所收购、运输的医疗卫生用品,现场查获101件冒 用5家合法企业厂名厂址的医疗卫生用品,查获无厂名、厂址标识的医疗卫生用品30件。查 获的违法产品有医用乳胶手套、冲洗器、医用手术衣、脱脂纱布、麻醉包、一次性口罩、帽 子、纱布口罩、妇检垫,床罩、床单、杯、桶、隔离衣、护士衣等15个品种。

八、重庆福华实业总公司和重庆江西3L公司生产、经营过期破损医用手套案。重庆市质 监局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反映的5000双破损手套质量问题追查源头,查实该批手套 系重庆江西3L公司和重庆福华实业总公司销售,在涉案公司办公楼和仓库查获大批过期手套 ,计130麻袋185万双,总货值27.75万元。经检查,许多手套已经凝结成块,胶皮明显变色。

九、广州南岭卫生用品厂违法使用生产“防非典”标识用语生产销售卫生纸品案。广州 市质监局在海珠区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查获一摊位经销的爽奇牌消毒杀菌湿纸巾, 违法使用防非典的标识用语。执法人员追根溯源,从“广州南岭卫生用品厂”现场查获“三 无”爽奇牌消毒杀菌湿纸巾19箱1.9万包,消毒湿纸巾2箱2000包。该局已将此案通报公安机 关。

十、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某制做劣质食用碘盐案。驻马店市质监局驿城区分局,捣 毁雪松路西段一居民楼制假窝点,现场查获李某用工业盐加工劣质食用盐976袋及工业盐等 造假原料31袋1550公斤,作案用封口机、压膜机各一台。

国家质检总局加大执法力度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等 当前疫情比较突出的地区,对口罩、消毒液、一次性防护服、洗涤用品等防治“非典”产品 的所有生产企业和部分经销企业开展了国家监督的专项抽查和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情况的 专项调查。

目前共抽查了25173家次企业35910批次产品。经抽查,防治“非典”产品主要存在以下 问题:

口罩的主要问题一是层数不够;二是口罩的生产原材料质量问题严重,有的口罩内层是 碎纱布、餐巾纸、废弃棉等;三是标识标注不规范;四是微生物指标超标。

消毒类产品主要问题是有效含量不足、假冒伪劣和产品标识标注不规范。许多产品标称 的杀毒灭菌有效含量和实际检测结果出入很大,有的企业使用化学试剂任意加水勾兑成消毒 液,或用工业过氧乙酸冒充医用过氧乙酸,甚至使用柠檬酸和二氧化氯加水稀释而成。

防护服的主要问题是产品透气性、密封性和拉伸强度达不到要求、织物不符及标识标注 不规范。

洗涤用品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及存在计量不足问题。

不合格产品及企业名单

福州市台江伟力劳保用品店销售的12层口罩。

湖南邵阳市残疾人综合福利厂生产的“邵卫”牌16层口罩:实际层数不够。

新疆乌市温州商贸城经销点销售的19×14cm 16层、19×14cm 18层口罩:原料、外观、 里层填充物为废旧化纤条状物,外观可见黑色、黄色污迹。

广州市海珠区雄城服装厂生产的口罩:无标生产。

辽宁辽阳桂龙洗消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辽乐”牌400ml过氧乙酸。

吉林省辽源市真雨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2层口罩。

吉林白城市红旗劳保批发站销售的12层口罩。

哈尔滨金晶精细化工厂生产的金晶牌500毫升过氧乙酸。

哈尔滨市中远化工厂生产的1公斤桶装过氧乙酸。

安徽蚌埠市皖北日用化工厂生产的“坤鼎”牌84消毒液。

安徽蚌埠化工站化工商场生产的“俊秀”牌≥18%过氧乙酸。

武汉市江北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18.0~23.0%过氧乙酸,过氧乙酸含量不合格。

江苏新浦风彩制衣厂生产的防护服:面料、制作工艺不合格。

江苏丹阳市横塘劳保生活用品厂生产的16层口罩。

湖南涟源市枫林防护用品厂生产的“湘安”牌16层口罩:实际层数不够。

重庆恒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销售重庆康达防护制品厂生产的“康达”牌17cm×13cm×12 层口罩:层数、织物密度(经向)、标识不合格。

贵州大集医疗公司第十门市部销售贵阳云岩杨军劳保用品厂生产的17.5cm×13cm×16层 口罩:卫生指标不合格。

天津市安特商贸公司销售的普通脱脂纱布口罩:三无产品。

山东莱芜市百彩绣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18层口罩:层数、标识不合格。

山东省滨州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由淄博市临淄东方红化工厂生产的400毫 升过氧乙酸消毒液。

山东枣庄市鲸鱼环境监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20千克/桶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不合格 。

山东枣庄市安兴日用化工厂生产的500ml/瓶88消毒剂:有效氯含量、标识不合格。

石家庄市桥西劳保商店销售的,标称由桥东劳保用品厂生产的口罩。

石家庄市锦华劳保贸易商行销售的,标称由河北新河县美华服装厂生产的口罩。

上一篇:关于和平的标语下一篇: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