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语文评课

2024-04-29

新课标小学语文评课(共6篇)

篇1:新课标小学语文评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评课稿

xiaoxue.xuekeedu.com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昨天五年级四位老师以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演绎了四个精彩的课堂教学。

作为观课者,我的观察维度是课程性质,观察视角是课程的实施。就我所听的五年级老师们的授课,我从以下观察点来具体谈谈感受。

一、预设的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老师们遵循“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教育理念,围绕“激趣质疑,引入新课——初读课文,体会内容——再读课文,感受真情——拓展延伸,感悟真爱”五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朴实无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老师们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概括地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

本次课的教学,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完成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自由读、默读、个别学生及教师示范读,这种充分的“读”,将读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能力。

其中,李老师的首尾对读,课题的反复回扣,紧扣人物语言的体会读,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同时在抓住人物语言的三种形式,在文中找出来进一步体会读,让语言回归文本,帮助学生更好感悟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王老师的课,教材处理独到,读题之后引导审题,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让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角色扮演读、齐读等,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课堂上,老师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课堂上注意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学生个体的自学、研究,又有小组间的讨论、研究,更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语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富有理性和激情,xiaoxue.xuekeedu.com

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如让学生读:精彩极了“该怎么读,谁行?”“你很有思想、你的看法的确不同、我真佩服你......”让学生在这样充满赞赏、充满鼓励的课堂中,迸发出激情。

闫老师的课,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准和认知水平,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教学程序比较简洁自然,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上。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静心品读完母爱的词句之后,顺着情感的自然发展,重点让学生去体会此刻巴迪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自然会从文本中的词句,如“迫不及待”“认认真真地誊写”“描上花边”“怀着自豪感”“满怀信心”等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当时兴奋、激动、自豪、满怀期待,甚至都快飘飘然的心情。而就在这当头,老师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那么当巴迪怀着如此期待的心情等到的又是什么呢?以此让学生去感受父爱以及这样晴天霹雳的反差所带给学生的也许连自己也承受不了的沉重打击,学生自然也会深切体会到巴迪当时为何痛哭、对父亲的话根本来不及去想它的真实心理状态。

2.微妙而有效的细节处理。

现在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等等。的确,我个人倒觉得细节在很多时候,隐隐之中它就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比如这节课,有很多细节的处理,都闪现着老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如王老师课堂上,学生在感受巴迪母亲对他的评价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知道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搂住了”等词语感受母爱,老师还根据学生体悟到的一个“嚷”字,让生细细品读起。老师随机提醒学生:“兴奋后面还有一个字‘嚷’,你能把母亲嚷着说的话读出来吗?在老师看来,这个“嚷”字的魅力很足,它至少向我们传递了巴迪母亲无论从说话的语气上、神情上、动作上都对小巴迪极高的评价。让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字眼解读得得很丰满,味道十足。还有一处,留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当巴迪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回来,快到八点,父亲终于回来了,可是巴蒂听到的却是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此时王老师及时创设情境,学生扮作父亲,采访他们:请问巴蒂的父亲,你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学生依次站在父亲的立场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做了一次有思想的“父亲”。从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听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多元的。而这也

xiaoxue.xuekeedu.com

恰恰是学生理解父亲为何作出意料之外评价的真实心理,更是如何理解父亲这份深沉的爱的难点。只有让学生了解了父亲作出评价的真实心理,孩子们到最后才不至于只接受母亲的爱,而很难理解、不愿接受父亲的爱。像这样的细节处理,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还可以找到很多。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五年级老师们在课堂上都关注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入了小组合作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

课文的第一部分,着重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侧重点。老师们充分围绕这一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二是出示具体的学习要求,在组内展开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再看王老师的课堂,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课文的内容,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自读时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从老师提供的审题入手读文法,品词析句读段法让学生在读、悟、问、议、写的过程中,问题很自然的产生,也就很自然的在小组内进行解决。蔡老师则在开课揭题时就让学生大胆质疑,不懂就问,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此处有一个小的建议,如果老师能将学生疑问进行简单梳理,找出一条主线来贯穿全文,在结束之时进行回扣,那么课堂上的探究就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小记了一下老师们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王老师两次合作学习时间合计5-6分钟,闫老师的三次合 xiaoxue.xuekeedu.com

作学习时间合计9分钟,蔡老师的合作学习时间为6分钟。

针对老师们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思考:新语文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新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新课程对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要求。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环节,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性质定位。因此,任何学习过程和方法只要是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和精神,就是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教师而言,任何教学方法,包括过去用过的方法,都可以运用,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能为这样的学习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即可。今天五年级的老师们已经在转变教学观念,课堂上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是新的学习方式的要领和实施策略老师们可能还不能够正确全面地把握,因此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多种形式主义和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指导的粗放现象比较突出。

这几节课,我发现老师们很注意在其教学中实践合作学习,但对合作学习的宗旨认识不深刻,对于如何指导语文学科中的合作学习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被误解为前后桌4个或多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替代了有着特定内涵、特定功能和有具体指导过程的合作学习。并且都是匆匆忙忙,缺乏足够时间、程序,缺少有效的工具和学习资源作保障。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到底应担负哪些职责,发挥怎样的作用,都不是很清楚。因此走过场的现象是必然的。我在课堂上还观察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出示的某些要求或思考问题,一人说一遍就完成了任务,没有去评价或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组内同学的思维没有因问题而产生碰撞,看上去只是将学生的个别回答演变成为小组内轮流回答,虽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其实质性的问答教学模式依然未改变。那这样的合作,怎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呢?还有在小组合作的人数上和组长管理上我们是否也要考虑,到底几人为宜?组长有没有必要选出?据观察所知,一般是二人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六人小组的效果并不太好,六人小组不能围坐,铺开面积较大,再加上组内没有组长统一的安排及监督,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仔细听同伴发言,不是在环顾四周,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因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xiaoxue.xuekeedu.com

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篇2:新课标小学语文评课

xiaoxue.xuekeedu.com

听了陈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之后,又细心聆听了陈老师的说课以及本组老师的评课与点拨,耳目一新,现将听后所感归纳如下:

在这节课的教学伊始,陈老师提出比一比谁最会观察,就奖励星星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自然出示星星图引出本课的教学。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不但引起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数学即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

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学习的前面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学生对于9的口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陈老师也是让生自主编口诀,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在编的同时还让学生去动手圈出星星图,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精神。

在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课堂上陈老师是因为留给了他们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陈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篇3:把握新课标 实现评课最优化

一、准确定位, 实现“重学”的转变

要想让评课实现最优化, 首先必须给“好课”准确定位, 对于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偏好甜味的领导听课时, 加点糖;遇到爱吃辣的专家听课时, 放点椒, 这种投其所好“重教轻学”的课也许会得到某些听课者的捧场, 但这与其说是上课还不如说是逢场作戏, 学生深受其害, 不知所云。一堂好课究竟谁说了算, 不是领导, 也不是专家, 而是我们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要以学论教。一堂课我们不仅仅要看教师讲得是否形象生动, 问题分析得是否入木三分, 还要看学生情绪是否高涨,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更重要的是看这堂课与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相关要求是否合拍, 是否准确地、科学地、合情合理地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并在这个目标引领下, 教师把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 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他们都有所获, 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和提升, 学生学会了学习, 课堂产生了最大效益, 实现了最大价值。只有受到学生称赞的课, 才能算得上好课。因此教师要想上一节好课, 让绝大多数学生满意,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从实现“最大价值”出发, 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把握其内涵和实质, 吃透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摒弃了传统的重教轻学模式,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与步骤的设置, 都必须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操作, 决不能离开这个“纲”。课程内容是我们从事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现实基础, 它与社会现实相一致, 在广度和深度上符合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 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相吻合, 容易让学生领会和理解接受。因此可以说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中的核心, 它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学而起着中枢作用。只有在准确把握、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 才是可行的, 才不可能出现偏差或失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学活动的灵魂, 它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有着制约作用, 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广度和深度的把握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教学目标必须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学习方法, 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人格也渐趋完善。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真正把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统一的, 是水乳交融的, 是不可分离的, 切不可离开学去谈教, 教与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 其本质就是交往、就是互动,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既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 也离不开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教师和学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 主体性与主导性交融在一起,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堂“最大价值”。

二、多维互动, 实现评课最大效益

每个人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处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评课前, 评课者必须先参加听课活动。现在很多教学研究者把听课说成观课, 这不是简简单单名称上的变化, 而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就是说一堂课成功与否, 不仅仅听教者讲得怎么样,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学会了多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听课者不但要听, 而且要观察, 听观结合, 注重观察, 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变教学活动的旁观者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全身心地投入执教者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只有以这样的视角和观点去听课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获得课堂上的第一手材料才会对评课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听课后, 听课者要积极准备好评课发言材料, 要有充分的思考和酝酿, 这样在进行评课时, 每个人就能主动参与、畅所欲言、有的放矢、有感而发, 提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困惑与疑虑, 与同行、专家和领导以及学生代表共同探讨, 实现多维互动, 为评课取得最大效益奠定基础。一般地说, 评课活动大致有几种形式, 教师间的互相评课、领导对教师评课、专家对教师评课;公开课类型有常态课、汇报课、研讨课、竞赛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多种。所有的参与者对评课形式和公开课的类型要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其性质, 这样在评课时就能把握关键、击中要害、恰到好处, 就能各尽所能、各有所获。既然是公开课, 评课的过程和结果, 都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地做到公开公平, 尽可能地扩大效益、充分发挥评课的正导向作用。评课应在和谐民主、团结友好、协作互动的气氛中进行, 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参与者都享有话语权, 都是主人翁, 都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针对教材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以及教师的授课风格等等, 从各自的角度充分挖掘其内涵, 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现代教学理念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 同样, 评课活动也不是名师、专家或领导的“独唱”舞台, 要变评课的“指令式”和“标签式”为双向互动、多边畅谈、平等交流的“研讨式”和“探究式”, 所有参与者应要有换位思考意识:假如我是授课者会怎样教, 能否教得更好?假如我是评课者会怎样评, 能否评出自己的特色?大家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和学习的姿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 彼此才会互有长进, 共同提高。现在也有人把评课说成议课, 旨在宽松、平等和自由的气氛中, 实现评课者、授课者以及旁听者之间充分而有效的多维互动与沟通, 各抒己见, 让所有的参与者思维碰撞思维、灵感叠加灵感、情感渲染情感, 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智慧潜能, 这样参加评课的所有成员就会领略和享受评课中的乐趣和研讨中的成就, 就会从内心深处欣赏他人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实现课堂“最大价值”。评课时也应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其中, 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感受者和直接受益者, 他们最有发言权, 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 他们思维活跃, 思想单纯。一旦让他们参与进来, 评课的最大效益就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坚持原则, 讲究艺术, 实现评课最好效果

评课的效果好与否, 不是评课者口若悬河地夸夸其谈, 而是教师内心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并乐于为之赋予教学的实践中去, 这样的评课才有意义, 才是评课这一教研活动的真正目的。因此评课时要在把握好新课标的前提下, 既有原则又有艺术, 让评课充满温馨与智慧, 实现最好效果。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可以说评课是一种纯教学艺术评价、研讨和交流活动, 它应排除一切人情世故、爵位高低和资历深浅等干扰因素。评课者应本着实事求是和对授课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既充分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又要面对问题, 指出不足, 分析原因, 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以便今后做得更好。千万不能因顾及授课者的面子、情绪等因素只谈成绩不谈缺点, 只报喜不报忧, 甚至对一些明显的缺陷, 模棱两可, 唯唯诺诺, 对平庸大唱赞歌。这种庸俗化的、无原则的、负能量的评课与现代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是十分有害的。

2.坚持欣赏和鼓励的原则

每一位授课者在执教前都会精心准备, 这节课是他们劳动的成果, 也许有些不如意的地方, 但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参与评课者对自己劳动付出的认可。因此评课时, 所有参与者都应充分尊重执教者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劳动, 维护他们的教学技巧, 欣赏和鼓励他们在教学中所取得每一点进步, 让他们有“骄傲”和“被尊重”之感, 激发他们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常来说, 比较有经验或有一定教学理论功底的评课者, 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或直接指出授课者的优点和不足, 而是在富有哲理的体会里, 在富有幽默诙谐的话语中, 渗透着点拨和引领, 给授课者留下耐人寻味的思考和启迪, 在欣赏和鼓励中蕴含着希望, 使授课者豁然开朗, 心悦诚服。即便对于某些不算成功的课, 不妨透过“放大镜”找其闪光点, 变批评为鼓励, 把不足的地方归类分开, 拎其主要的加以评说,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自信, 同时还可以树立和增强他们教学的自信。

3.讲究艺术, 以诚相待

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学艺术的提升, 靠强制和行政手段是无法真正达到的, 教师只有在人文的关怀中, 在充满温馨与智慧的平台上, 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才能创造出教学奇迹。因此在评课时, 要从每个授课者的实际和特点出发, 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讲究评课艺术, 以人为本, 以诚相待, 切忌程式化和模式化。对待老教师的课, 要本着真诚学习的态度, 在课改进程中, 尽管他们的理念可能不够先进, 受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但他们毕竟是“老姜”, 在讲台上奋战了多年, 有苦劳也有功劳。评价这些教师的课尤为要讲究评价艺术, 决不能直截了当或风雨般地批评, 否则将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 要把评课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诚心诚意地引领他们在经验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归纳, 进一步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教学潜能, 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对待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 要细心指导、耐心扶持, 他们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让他们充满信心和希望, 帮助他们学会找出教学中的差距, 学会变压力为动力, 切不可严厉呵斥, 全盘否定。事实上, 课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再好的教师也是如此, 也会有诸多不足。

4.把握课型, 突出重点

再好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评课时, 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评课者在评课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突出重点。对常态课, 突出一个“实”字, 这类课比较常见, 主要是在同事间或同备课组里进行, 目的是相互帮助, 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评议这样的课应做到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实事求是, 无需遮遮掩掩, 拐弯抹角, 毕竟大家都是老熟人, 知根知底。通过评课, 让所有参与者都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 受到启发。对年轻教师的汇报课, 突出一个“帮”字, 要首先肯定成绩, 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独特个性以及不足之处, 帮助他们树立教学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尽快地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能力, 独当一面。对研讨课, 突出一个“研”字, 这种课的目的在于进行教改研讨, 可能成功, 也说不定会有失误, 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就能得出结论。评这种课, 无须求全责备, 但必须要找出“亮点”, 推广成功经验, 鼓励执教者的勇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每个参与者都要各抒己见, 对症下药, 这样正确的观点、完美的方法才会逐步显现, 执教者、评课者以及旁听者都会有较大的收获。对竞赛课, 突出“比”字, 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评课标准, 统一尺度, 横向比、纵向比, 比出水平、比出干劲, 逐项评判, 准确点评, 激励大家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追求完美, 追求大面积提升。对示范观摩课, 突出一个“学”字, 这类课往往是由集体或个人精心设计的, 是在较长时间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 相对来说它值得学习的地方较多。因此在评课时, 应该细细品味课堂教学精华, 认真研讨, 分析这堂课成功在哪里, 为什么会成功, 是否还存在瑕疵, 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再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行反思, 弥补自己的不足。

5.相互学习, 共同探究

评课是一个互利共赢、“共同致富”的活动, 不管是授课者和旁听者还是评课者, 都应以谦虚的姿态和学习的态度参与其中。尤其是评课者千万不能高高在上, 居高临下, 对授课者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也不是, 那也不是, 这样会大大挫伤执教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评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评课者应本着和所有参与者一样的态度, 相互学习, 平等交流, 共同探究。事实上任何一节课, 它的成功与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法用精确的标准进行衡量计算, 如果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评课者不但要善于评, 还要善于倾听和学习, 尊重他人, 让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理论素养在与大家的交流和探讨中得到相应提高和完善。

篇4: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

一、更新观念,让创新成为一种胆识和魄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更深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而努力。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有一种担忧,有一种约束,如教材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正是这种观念上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了我们在教学上过多的忧心。现在看来,这是我们教师的一种多虑。其实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变,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当然,创新这一课题是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载体,所以,这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一种胆识和魄力。

二、教学方法敢创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般说来,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课堂中更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吕淑湘先生认为,不对教法进行适当的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的距越来越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活动中,根据活动的目的以及现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我设置了一个“我与母亲同成长”的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与母亲成长的点滴故事,并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把学生的母亲请到课堂,亲身说教,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关心,意识到母亲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母子的互动,在学生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和震撼,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深的教育,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关注教学实效,注重写作能力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的重头戏是作文的改革,作文的题材以及写作技法都是创新的大天地。教学中不难发现,写作似乎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每堂写作课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应付。而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长期以来,写作水平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经过摸索和实践,我发现作文课上,教师应扮演成一个号手,一个鼓手,善用闪光的火把,点燃情感的火花,使之熊熊燃烧;善用真情的云梯,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把生活的汩汩清泉引进“沙化”的课堂,让学生不走出教室就能破译秋日私语,解读生命真谛。

篇5: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时间:2012年9月7日

地点:上郢小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签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与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们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张扬,使得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总结出了开放性教学的比较成功的模式

一、向课前开放实作好铺垫

1、查阅相关资料

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二、向课内开放,活化课堂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2、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

语文课的教材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许多课文章节相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小语口语交际的编写及教学策略

时间:2012年20月11日 地点:上郢小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签字:

一、口语交际的意义与地位

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是《标准》的一大特色。所谓“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的传递、处理和交流是可以采用多种的形式,而口语是最便捷最基础的交际手段,能使用口语交际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顺利融入未来社会的首要条件,培养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经验的第一渠道。综上所述、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所在。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

《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3—4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4条目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话语打动他人。

上述各项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倾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包括材料和观点),体会情感态度及交际意图。表达能力:讲述见闻,讲述故事,说出感受和想法,并能打动他人。

应对能力:积极反馈,作出反应,能复述、转述,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口语交际的基本素养——注意文明态度,提高语言修养。

三、“国标本”(苏教版)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体例与意图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6篇教学内容

练习

一、小小读书交流会;练习

二、当有人敲门的时候;练习

三、学会求救; 练习

四、说笑话;练习

五、介绍我的小制作;练习

六、小小展销会; 四年级上册共安排7篇教学内容:

练习一:学会感谢;练习二:介绍我的朋友;练习三:学会赞美;练习四:说漫画; 练习五:帮他出主意;练习六:做做说说(属“综合性学习”,含有“口语交际”); 练习七:小小讨论会——用好压岁钱。

《小小读书交流会》《介绍我的小制作》是让学生体会情感,说说内心感受和想法,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学会求救》既是对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的训练,而《介绍我的小制作》与四年级中《介绍我的朋友》《说漫画》是陈述自己对具体对象的感受、意见,以说明影响他人的交际行为,不同的是《介绍我的小制作》、《说漫画》陈述的对象是物,《介绍我的朋友》介绍的对象是人——朋友,但是不论是哪一类,我们教者都必须先对要陈述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或理解,而后才能组织运用语言,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四年级上册的练习一学会感谢和练习三学会赞美则是人际间回应性的交际行为,前者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支持鼓励等使自己受益的友善行为的回应,后者是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美好行为的回应,必须先弄清需要感谢和赞美的具体行为和其意义价值然后才好组织运用语言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实施有理有据的感谢和赞美活动。

“帮他人出主意”、“小小讨论会”是就某一事件或话题进行切磋和商讨的交际活动。前者是针对他人碰到的难题阐说自己的主见,后者是就某一焦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必须先弄清所谋事件和所议话题的是非利弊、轻重缓急,然后才能全面、得体地说出正确可行的意见和方法。

综上所述,三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实践性

学会赞美、学会感谢、介绍朋友等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通过训练学生一旦掌握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懂得如何赞美感谢别人,赞美时态度要诚恳,介绍时要能知道抓住重点,让人易于明白接受自己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2、开放性

这两册教材中,所编排的交际材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

一、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活动是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的,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交际互动中,学生进行着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经验成功展示,情感态度的表达等语言往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既有口头语言,又有包含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因此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因而在口语交际中,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基本策略。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表达的欲望。

口语交际是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期待和情感冲动使学生进入一种渴望情感表现和交流,希望投入到情感活动中去的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因此,在实施训练时,教师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兴趣,走进交际情感去体验,领悟。

例如教学《学会赞美》一课时,可先创设互送赞美之花(小红花)的交际情境,激发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想想同学身上有哪些优点?再分发赞美之花,并且告诉学生在花上写一些赞美的话(爱劳动、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字写得好等方面去评价)、然后送时还要把这些话说出来。接着再受花人说说都收了哪些花?你将对送花人说什么?

(二)、尊重学生个性,构建“无人不说”的语场

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嘴,这样孩子才会具有创造力的前提,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构建无人不说的语场,积极营造民言,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语言的表达。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在言语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说真话,诉真情,同时可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克服学生心理紧张、畏惧等不良情绪,以放松的心态,自然的表情,畅达的语言大胆交流,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乐趣。例如教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要弄清楚来访人是谁外,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把教室演变成家里,让学生分别扮演角色自导自演,这样学生可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学习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待人接物。

为配合第五册练习1中的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事先布置学生制作一种读书卡片。内容和口语交际的要求结合,包括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和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开展读书交流会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知识竞赛、诗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评选“小小读书迷”。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与人大胆交流。

(四)、走进生活,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按《课标》的精神,树立整合性课程的理念,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将口语交际的教学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在养成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会求救”,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演一演如何求救:急病求救、失火求救、遭遇歹徒求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再以“小小展销会”为例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请买过东西的同学说说怎样去买东西,再说说营业员是怎样把东西卖出去的。教师梳理学生的话出示本课中对交际角色的要求。再让学生把在练习三中准备的小制作拿出来进行推销、文具盒推销起来:从文具盒的外观、内部构造、使用方法、价格优惠、式样新颖独特,功能齐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果推销书:可让学生从内容、插图等方面介绍。活动展开阶段,两方同学分别推荐己方的推销员和小顾客,代表己方和对方合作表演。表演后请双方同学和评委团评议。活动结束阶段,教师扮演不法推销员向学生推销赌博卡和泡泡胶,引发学生在另一层面的交际活动。

(三)分清角色关系、展开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话语交流。交际中主客体是随时变换的,所以,交际者要及时调整自己听说应对的角色位置与活动方式。要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身份,学会换位思考,及时调整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该倾听时,除了认真听取对方的话语,捕捉有效信息、把握主要内容之外,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动作表情、手势体态等非话语的内容表达,随时注意对方的态度变化和话题转换,认真揣摩其真实意图;该应对时,随时注意灵活应对,及时有效地发出反馈信息,进行言语沟通。总之,应尽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获取多种角色体验,全面提高交际能力,丰富交际经验。

(四)注意策略手段。提高交际效益

要增强环境意识,活用交际方式,善于利用交际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大家知道,学校、课堂所能提供的交际场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模拟自然、社会或家庭的小环境。要让学生明白表达方式必须与所处的交际场合和环境相匹配,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决定采取或使用哪些辅助手段。此外,还要增强对象意识,必须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心理特征等,以便根据不同对象,考虑选择与组织语言。交际时,除了要考虑怎样把话说得简捷明快之外,还包括适当控制音量,使用体态语言,注意文明礼貌和态度等,以期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五)善于总结反思。积极吸纳建构

古人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为孩子拓展更为广阔的、自主参与口语交际的空间。为此建议:

第一,尽量拓展小学生习得规范口语的渠道。如让他们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听发音标准的录音磁带等。

第二,尽力搭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比如,请小学生主持集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演讲、讨论、辩论,让他们充当小记者、小导游等。总之,凡能让小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的成人绝不要包办代替,使他们真正成为实地进行口语交际的主人。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课堂教学本身便是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过程。在平时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的毛病或问题进行必要的及时矫正。不光语文老师,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口语交际的表率和“语言的医生”。

第四,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的氛围(包括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的社会),让小学生勇于、乐于、善于与人进行交际。

五、口语交际课的基本模式:

创设意境

激发情感

丰富内容

提高兴趣 凭借教材 善于启发 结合实际

巧妙引导

教给方法

深入语训

扩展想象

篇6:语文小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郑教授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概括为32个字,我觉得十分精当: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每一个要点都采取了新旧对比、阐述要义、举出实例等方法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接着他从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2022版新课标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改变。

很多内容还要去慢慢消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地读通读懂,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读2022年课标,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

听完讲座,有三点至少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核心素养”提出这么久,解释众说纷纭,不知道哪一个才算是权威解释。语文课标里的解释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个与高中课标的表述四个方面大致相同,也有微小差别。说明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学段,核心素养也是不同的。它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正如郑教授所说,素养型目标,从“重学习过程”到“重应然状态(学习结果)”。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简单割裂,表述时可以有所侧重,而不是单独列出。其中“语言”是“文化、思维、审美”的基础。

第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程内容里高频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历年课标的修改与制定,到了2022年版,尽力在实现教的突破,学的突破。它以“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郑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空降的新名词,它首先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探索,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其次,它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学习资源”。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都有说明和建议。高中阶段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

第三,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的探索和进一步规范。这个在之前的课标里是比较单薄的内容。评价主要围绕“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价值,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推动考试命题内容与方式的变革。郑教授也指出,我们语文学科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诟病,要适当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同时更要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自然过渡。

上一篇:超幸福个性签名下一篇:食品卫生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