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

2023-01-17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

××县劳务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如2001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公安局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

第二篇:劳务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1

本文目录2020年劳务调研报告劳务输出调研报告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 劳务派遣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根据社会需求开办的一种新的人才中介服务项目。劳务派遣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解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管理,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我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较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权利无法实现。由于被认为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几乎所有的被派遣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加工会组织及会员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利都难以实现。即使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其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所有涉及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的问题都是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协商决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不便于与用人单位研究制定或协商决定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四)准入审批不够规范。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50万的注册资金。但法律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却缺乏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有的劳务公司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开业,还有部分派遣公司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如此宽松的准入和监管环境使得劳务派遣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承担兑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种种责任。现行的劳务派遣审批职能不统一,不仅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审批,工商部门也可以,造成审批不规范,监管难以到位

三、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在我市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需求。因此,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工会作用,严格准入审核等方面入手,加强劳务派遣规范运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务派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细化使用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范围,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包括在缴纳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对待的条款,在法律制度上为派遣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严格禁止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派遣工。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重点监督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及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用工单位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情况,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对现有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建立相应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违法经营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三)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组建工作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建立派遣工代表分团或小组,让其代表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把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立法思想落到实处。

(四)实行归口管理,严格准入审核。将劳务派遣申报审批职能归口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机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派遣单位的申请、许可及审查,提高劳务派遣企业履职能力。="subtitle">劳务输出调研报告="sub-info" id="sub2">2020年劳务调研报告(2) | 返回目录 引题:近年来,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东宁县、镇、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主要从学历结构、就业意向、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材料,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劳务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10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XX-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

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中的生活补贴。同时抓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培训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subtitle">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sub-info" id="sub3">2020年劳务调研报告(3) | 返回目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劳务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3

劳务派遣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根据社会需求开办的一种新的人才中介服务项目。劳务派遣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满足企业不同类型人员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解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管理,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我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区工商分局统计,我区目前共有劳务派遣单位18家。主要从事冶金、物流、制造等行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区劳务派遣行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作基础较好。调研的5家从事劳务派遣的用人单位中,涉及职工1107人,其中农民工644人,单位全部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参保总人数为1107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678人、参加失业保险622人、参加工伤保险1100人、参加医疗保险618人、参加生育保险618人,解决、终止劳动合同均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金,无拖欠工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 (二)市场前景广阔。江津是一个伴随着新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迎来再次发展城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千亿工作强区”目标,随着这几年三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批新项目、大项目相继上马并开始投产,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广阔的用工市场。

(三)发展潜力较大。我区劳动力市场资源充足,以前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企业改制后,大量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企业下岗职工在家待业;随着新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富余动力向就近城市转移,这为发展劳务派遣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劳务派遣行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取得较快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维权存在缺陷。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劳动合同法》中涉及劳务派遣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在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详细范围,对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企业没有具体约束措施。

(二)经济权利难以保障。一是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一些单位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二是保险福利待遇低。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费是从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中提取的,并由派遣公司负责缴纳。劳务派遣公司一般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就低不就高缴纳。三是工资增长难。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正式职工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或其他方式增加工资,但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务费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增长要按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劳务派遣工对此根本没有发言权。四是“假派遣”侵权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避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将本企业的职工转签到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员工向劳务派遣工的“置换”,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权利无法实现。由于被认为不是用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几乎所有的被派遣劳动者本应享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加工会组织及会员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利都难以实现。即使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会,其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所有涉及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的问题都是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协商决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不便于与用人单位研究制定或协商决定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四)准入审批不够规范。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成立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需50万的注册资金。但法律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经营资质却缺乏统一标准,与之相配套的监管制度也很不完善。有的劳务公司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开业,还有部分派遣公司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如此宽松的准入和监管环境使得劳务派遣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承担兑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种种责任。现行的劳务派遣审批职能不统一,不仅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审批,工商部门也可以,造成审批不规范,监管难以到位

三、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在我市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需求。因此,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工会作用,严格准入审核等方面入手,加强劳务派遣规范运作,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配套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务派遣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劳务派遣的一些特殊法律问题的衔接做出明确规定,细化使用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范围,明确劳务派遣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保障派遣工各项权益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程序,制定适合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文本,包括在缴纳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企业正式员工相同对待的条款,在法律制度上为派遣劳动者维权提供保障。

(二)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劳务派遣企业的监管机制,严格禁止企业将原有职工转为劳务派遣工。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重点监督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协议签订及履行,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用工单位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情况,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加大处罚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还应对现有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项审查,建立相应的诚信等级评价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违法经营的,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取缔。

(三)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组建工作力度,把广大劳务派遣工组织到用工单位工会中来,建立派遣工代表分团或小组,让其代表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切实维护好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政治、劳动经济等切身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把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立法思想落到实处。

(四)实行归口管理,严格准入审核。将劳务派遣申报审批职能归口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部门要建立健全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机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严格派遣单位的申请、许可及审查,提高劳务派遣企业履职能力。

第三篇:关于某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举措——关于**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劳务经济,就是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再开发,创造更高经济效益,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一种经济形式。党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

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乡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截止目前,全乡输出劳动力*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年人均收入按最低标准3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万元。

一、基本特点

经调查发现,我乡劳务经济已实现了五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以往农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即使有一些外出搞劳务的,也只是小打小闹,偶尔出去挣点零花钱而已。但近年来,随着政府抓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出的劳务人员日渐增多,出现了长期在外、常年在外,甚至举家搬迁的输出形式。其安置富余人员的数量、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都是其它产业所无法相比的。由此可见,它已经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成为农村的一种重要经济成份。

二是劳务输出的形式已由过去的自我分散输出,向有组织的规模输出转变。我乡劳务输出工作曾一度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无人抓、无人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心计、头脑灵活的人先走了出去,但大部分是投亲靠友、奔熟人,你东他西,你南他北,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随着劳务输出工作重要意义被逐渐认识,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此后,有组织、有规模成为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有干部带的,有能人领的,有经纪人联的,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体现出了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

三是劳务输出的领域已由过去的县内省内,向省外国外转变。过去人们对劳务市场不熟悉,怕跌倒、怕摔跟斗,不敢出县、出省、出国务工,即使大胆走出去的,也都心里没底。2002年,我乡进县城务工的有421人,县外省内的有584人,省外的有312人,出国务工的没有。而2004年前10个月,进入县城的就达738人,省内的1975人,走出省外的1046人,国外的17人。如果说进入县城务工是利用了地缘优势,那么众多走到县外、省外、国外的人,则更多是因为具备足够的能力、创新的魄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输出人员层次的提高。

四是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特别是去年以来,向哈药厂、哈轴承厂等一些单位输送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这些单位的岗前培训,将来成为这些企业的技术工人。这一方式架起了我乡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的金桥。

五是劳务输出的效益已由过去的补充收入,向主导收入转变。过去,劳务输出大多是农民在农闲时出去干一点零活,土地完全转让、远离家乡一心在外搞劳务的少,收入少,只能作为农民的补充收入。而现在,劳务输出的一些农户把土地全部转包出去,举家搬迁;或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外,妇女或老人在家经营土地,劳务收入远远高于在家从事农业的收入,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的主体收入。

二、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外出搞劳务的人员,把土地转让出去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在外务工又可得到一份收入,而且在家农户的土地因此增加,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2、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

3、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民富裕后必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有利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会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4、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广大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务输出不仅仅是出去务工,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一是转换了脑筋。在外面怎样能挣钱,怎样挣大钱?环境迫使他们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养成良好的思

第四篇: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xiexiebang推荐)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

思考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

来源。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204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

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附城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万人,还有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

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

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

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把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5.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广东等发达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外出务工者了解各种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留守后方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 关于全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县委确定了实现“富县、富乡、富村、富民”四富目标,走好“工业立县、绿色强县、招商富县”三条路子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四富”的具体途径,在农村仅就“富民”而言,措施就是“种好地、养畜牧、出劳务”。实践已经证明,出劳务是农民致富见效最快、成本最小的举措。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开展,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座谈讨论、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到各乡镇、村、屯、户对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劳务输出的现状

全县农村人口28.8万人,农户 66,529户,劳动力总数为93,789人,今年劳务输出人数达 39,56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2%,其中,到国外打工的有701人,到省外打工的有3,417人,在省内打工的有19,809人,在县内打工的有15,633人。在打工队伍中,有党员421人。劳务输出总收入为18,189万元,其中,在国外打工收入3,178万元,在省外打工2,218万元,在省内打工收入9,209 万元,在县内打工收入3,584万元。近年来,由于我县人均耕地的占有量仅为5—6亩,加之国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绯徊不前,旱田区甚至出现下滑的趋势。 针对目前现状,我县积极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号召广大农民发展

二、三产业。一是搞好异地开发,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县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开发,支援三江建设。在“三江”开发上,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成立“三江”异地开发总指挥部,下设5个分指挥部,为我县农村劳动力找到了一条离乡不离土的从业创收门路。从目前看,已经给我县带来了巨大综合效益。开发“三江”的农户发展到2,200户,安置劳动力5,700个,承包耕地面积15万亩,年创收1.3亿元,等于我县在三江大地上再造了1.5个县外乡。二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在咬住种植业不放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养殖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二个转移。县、乡、村积极组织农户发展猪、牛、羊、禽等普养动物养殖,重点发展鹿、犬、本地鸡三个骨干品种养殖。目前,全县猪、牛、鸡、犬鹿等养殖大户已发展到238家,安置农村劳动力982人。三是加快米都、药都、酒都建设,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三都”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拉动基地建设规模和速度,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基地建设上来,参与到龙头企业生产上来,参与到商品流通上来,参与到经纪人队伍中来,激活了劳务市场。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我县非常注重小城镇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规划和发展以庆安镇、平安镇、大罗镇、民乐镇、勤劳 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有计划地膨胀城镇人口,推进餐饮、服务、建筑、运输等行业发展,安置富余劳力。五是农民自发流动与有组织的劳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一些有眼光、有头脑的能工巧匠纷纷走出庆安,奔向省内外,还实现了跨国转移,从事着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商饮业、服务业生产,再加上各级组织的因势利导,我县的劳务输出队伍已形成了大兵团,而且每年还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我县久胜镇鲜丰村,全村102户农民,现在只剩19户在家从事种植业,其余的83户都到南韩、日本、沈阳、XX等地打工,实现异地就业。

二、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因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人均占有数量低,农民收入单一,难以大幅度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快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拓宽创收渠道,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妥善、合理、有效转移。

1、国家宏观政策是农村劳务输出的外因。我县是农业县份,全县37万人口,农村人口就达28万,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县域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打好基础,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那就必须深入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妥善解决安置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按照国家提出的加快农业富余劳动 力转移的积极措施,今年,我县也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制定和实施了《庆安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方案》,确定了全县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要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劳务输出创收要占全县农民所得总额的三分之一的工作目标。

2、市场经济发展是农村劳务输出的内因。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一些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带来了无限商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劳动力需求相当大,特别是一些饮食、服务、环卫、建筑等行业,急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去补充,一些首先捕捉到信息的农民便填充到城市中去,并且很快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追求经济效益是农村劳务输出的直接动力。我县农村乡镇人均占有耕地多则6亩左右,少则2亩,旱田种植玉米、大豆亩纯收入不超100元,水田区种植水稻,亩纯收入也就在300元左右,农户一家年现金收入在3000—5000元,除去生活费用和人情往份,所剩无几,有的连下年生产资金都不够。怎么办?一些经济基础好的农户走上了异地开发、开店办厂、买车运输等创收之路。一些经济基础差,做买卖没有本钱的农户,也走上了打工之路。见到经济效益后,他们又带动和引导农村的闲置劳动力,也走上务工经商的道路。以到三江打工为例,一个男劳力干一年长期工给5,000 元,女劳力3,000元,两口人一年纯挣8,000元,在家种地怎么也收入不到8,000元,而且种地又需要成本。通过算帐,农村老百姓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抬款种地不如不种地,地种得少不如打工来钱快。所以,今年去三江开发的农户,一般都是走一户带一户,劳动力转移成倍增长。

三、农村劳务输出存在问题

从全县农村劳务输出发展看,总的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影响和制约其加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四不两低”。

“四不”,一是部分农户思想还不解放。具体表现为“一安三怕”。一安,即小富即安。这种思想在水田区表现较突出。种水田的农户年收入一般都在1万多元,可以说是够吃够用,不少农户就不想出去挣钱了。这种思想在较富裕的村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怕,即怕外出打工没有门路;怕出去被人欺骗、白出力却挣不着钱;怕出去赔钱,尤其是外出搞开发,更有这种担心。二是乡村干部工作还不到位。主动抓农民劳务输出的乡村干部仅占极少数,不仅没有搞集中输出,即使农户自发出去,也不了解整体情况,心中无数。个别乡镇的主管领导对本乡镇农户劳务输出情况掌握得仍然很少,甚至没有专门下去搞过调查,仅停留在做表工作的层次上,以致于一些村屯的劳务输出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加之缺少典型引带,个别村屯的农民在夏季农闲时,依然是蹲墙根儿、站树根儿、嚼舌根儿;冬天“猫冬”,玩扑克、打麻 将,就是不琢磨外出致富挖穷根儿。三是涉及劳务输出的有关环境还不宽松。比如,到国外出劳务需要办理手续的过程很繁琐,审核的时间较长;一些农民的身份证到期或已过期,换身份证很不容易,外出受到很大限制,农民对这些问题反响很大。四是劳务输出面还不够大 。劳务输出人数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2%,这是从承担两工劳动力的角度来计算的。从经营土地的能力上看,水旱田区每个劳动力至少可以经营45亩地,按农村93,789个劳动力计算,全县实际耕地面积190万亩,有42,222个劳动力就可以经营过来,其余51,567个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今年输出劳动力39,560人,说明还有12,007人没有输出出去。如果从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角度来计算,输出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更小。据县统计局掌握的资料,全县农村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为14.7万人,扣除上学、丧失劳动能力、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数,国家规定年龄段上的劳动力有12.8万人,目前,全县农村劳务输出人数仅占适龄劳动力总数30.9%,说明在劳力输出方面的工作量还相当大。

“两低”,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9,4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5,94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937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74%、17%、1%。尚有8%的劳动力属于文盲、半文盲。另一方面,劳动力技能低。 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劳务输出的劳动力主要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只适合从事种植业、建筑业、加工业,收购废品等行业,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人很少,这就阻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升级。二是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各乡镇除了一些村屯组织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劳务输出外,基本上还没有集中输出的典型,这说明各乡镇在引导和组织工作上还存在盲点,亟待加以解决。

四、农村劳务输出推进对策

从表象看,在农村大搞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从本质看,是在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培植农村人力资本,更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根本出路和战略对策。我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要想由无组织的零级输出向有组织的集中输出转变,由自发劳务输出向自觉劳务输出转变,由体力型输出向智力型输出转变,应本着“积极支持、因势利导、典型引带、搞好服务”的原则,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组织网络。在县委确定主管领导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由劳动部门牵头,成立专门办公室,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各乡镇由党群书记主抓,武装部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团委书记、妇联主任配合;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民兵连长和妇女主任负责。建立起县、乡、村、屯四级组织,形成网络体系。负责宣传、组织、 协调、服务等项工作,以保证劳务输出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县电台、电视台应开辟农村劳务输出方面的专栏,大力宣传外出打工致富的典型,在全县积极营造倡导、支持、服务于劳务输出的舆论氛围。年末,通过座谈会,联 谊会等形式,组织回乡探亲的外出打工能人介绍其成功经验,以此鼓舞更多的农户走出家门,离开土地去创收。同时,通过经济效益对比的方法,引导农民输出劳务,增加收入。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政策上,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其承包的土地应允许自由转让,也可以在保留使用的前提下,由集体统一管理,不管农民什么时候回乡,都要及时归还使用权。在劳动制度改革上,应加大推进力度。凡由城镇企业聘任为定期合同制工人的农民,时间在两年以上的,应在医疗保险、劳动保护、退休保险金、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在城镇户籍管理上,进城务工农民凡有固定收入,并在城镇购买住房,可给办理城镇户口。在税费征缴上,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按国家规定应缴的收费项目外,任何单位、部门不准以任何理由出台新的收费项目。

四是重视超前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劳动力进行培训,以适合不同层次就业需要。一方面,抓好技能培训。既要有劳务输出的岗前培训,也要有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素质培训,还要有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培训。对45岁以上的农民,主要培训他们种养方面的一技之长,培训重点是青壮年,有目的地培训他们某一方面的技能,以便集中输出劳务。另一方面,要抓好法律知识培训。对外出打工人员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并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五是搞好各项服务。应建立起政府、中介组织、个人多元服务机构体系,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劳务输出服务站,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设立常年求职登记业务,负责收集信息、职业培训、寻找输出门路等项工作。推进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在网上寻求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拓宽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队伍。公安、民政等部门和各乡镇应积极协调,减化办理出国手续、缩短身份证换发时间等等,为 劳务输出开启方便之门。

六是注意跟踪管理。应加强外出打工党员的管理,在党较多的地方,建立党组织。负责对在当地打工党员的教育,协调打工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积极与所在乡镇党委取得联系,在需要时如实汇报有关情况。各乡镇计生管理人员要掌握外出打工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生育教育,避免出现“输出地”和“打工地”两不管现象,造成超生问题。

上一篇:蓝天下的雏鹰比喻什么下一篇:六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