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知识产权归属

2024-04-28

合同知识产权归属(通用8篇)

篇1:合同知识产权归属

1.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对本合同第一条所提及的产品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所有权归甲方享有。

2.甲方有权将上述产品发表、署名、修改;有权将上述产品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有权行使由上述产品所产生的著作权的完整权利。

3.甲方有权以其名义单独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有权行使基于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和专利权。

4.乙方享有其相应编写制作课件的署名权。

第三条 权利和义务

1.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是自主开发完成的产品及相关资料。

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如果是在第三方享有权利的基础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产生的再创造,应当告之甲方有关该第三方的相关权利及信息,并提交该第三方对乙方的授权许可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

保证没有侵犯任何人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和其他人身权或财产权。

2.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当不包含带有政治敏感性、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因出现上述内容而引发的后果由乙方承担。

3.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泄露给他人或擅自提交第三方阅览使用;亦不得擅自向第三方转让上述产品及资料。

4.非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上述产品及资料发表、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不得以其名义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不享有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益和专利权益。

5.乙方应就甲方为乙方办理甲方委托事宜而向乙方提供的资料、信息承担保密责任,除依据国家法律向有权了解该等资料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以外(如法官、检察官等),非经甲方许可,不得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泄露。

第四条 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各自的义务履行本合同,如因违反其义务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由此引起的全部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承担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纠纷处理费用、诉讼费用、合理的律师费用、和解金额或终审判决中规定由对方承担的赔偿金额等。

2.甲、乙双方对本合同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因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五条 争议的解决

若就本合同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 合同的生效及变更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条款,需双方再行协商,以书面形式加以补充附件,该补充附件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未经书面变更的任何内容,不对甲乙双方产生法律效力。

第七条 其它

(一)本合同的合同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 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乙 方:

代表人(签字盖章): 代表人(签字盖章):

课件制作负责人(签字):

地址: 地址:

邮编: 邮编: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扩展阅读:

篇2:合同知识产权归属

《合同法》第137条:出卖具有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等标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该标的物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买受人。

【条文释义】本条是关于具有知识产权的标的物买卖中知识产权归属的规定。

在买卖合同中,有些标的物本身可能是一定知识产权的载体,如计算机软件等。

本条规定的意旨在于说明作为知识产权的载体的买卖与知识产权买卖的不同。

知识产权的买卖是权利买卖的一种。

涉及权利主体转变的合同法律关系,在有关法律中一般称为权利的转让。

如我国专利法第十条规定,专利权可以转让。

专利权的转让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或者持有权转移给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的价款。

除了这种权利转让的合同,我国有关法律还规定了一种权利客体的许可使用合同。

如专利法第十二条规定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它是指专利权人作为许可方许可被许可方在约定的范围内实施其所有或者持有的专利技术,被许可方按照约定支付使用费的合同。

这种合同与专利权转让合同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以专利所有权的转移为目的的,而前者是以转让技术使用权为目的的,所以也可理解为专利技术使用权的转让合同,转让人并不因专利技术使用权的转让而丧失专利所有权。

在权利买卖中,当事人所追求的合同目的与一般的货物买卖是不同的。

尽管从根本上说,一般货物买卖也是权利,即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货物的所有权是建立在现实的、可见的实物之上,其所有权是一个法律上的抽象概念,当事人所追求的是物的实用性。

而权利的买卖或者转让则不同,当事人所追求的是权利本身所体现的利益。

作为买卖对象的权利,尽管也有一定的载体,但买卖当事人看重的显然不是该载体本身,而是通过它表现的一定技术以及对这一技术享有支配的权利而能带来的利益。

因此,如果一个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本身体现着一定的知识产权,除非当事人明确表明,或者法律有相关规定(如著作权法规定美术作品的展览权随作品原件转移),买卖可以影响知识产权,那么,该标的物所体现的知识产权就不转移于买受人。

【案例分析】

1992年7月3日,被告上海东方商厦有限公司在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上刊登广告语有奖征集活动启事,向社会公开征集企业广告语,要求文字短小简洁、流畅、易记、易上口,充分体现“东方”的企业形象。

奖励办法为:一等奖1名,奖元;二等奖2名,各奖500元;三等奖3名,各奖200元;纪念奖20名,给予一定奖励。

截稿日期为同年7月27日。

原告王定芳阅看该征集启事后,在规定投稿期限内,以“世界风采,东方情韵——上海东方商厦”一稿应征。

届时,被告共收到应征广告语三万余条,经初评、复评、终评,原告应征之广告语经到会专家润色修改为“世界风采东方情——上海东方商厦”后被评为二等奖之一。

同年9月4日,被告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刊登企业标志、广告用语评选结果公告,宣布“世界风采东方情——上海东方商厦”为企业广告用语之一,作者为王定芳。

被告同时在该公告中刊有“获奖作品版权归公司所有”字样。

1993年1月8日,原告接到被告工作人员的电话后,始知自己应征的广告语被录用获奖。

两天后,原告参加了被告举行的开张典礼。

在庆祝晚宴上,原告应邀上台畅谈了对获奖广告语的创意构思,并接受了被告颁发的`“录用奖”荣誉证书及奖金500元。

事后,原告发现被告已在广播、电视、报刊、出租汽车、商品包装袋等处使用该广告语,遂向被告提出异议。

因协商未果,原告于1993年7月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世界风采东方情”广告语的著作权归其所有;被告立即停止擅自使用该广告语的侵权行为并公开赔礼道歉;同时以被告半年营业收入逾三亿元为理由,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1万元。

?

被告上海东方商厦辩称:广告语是商务标语,而非著作权法所指文字作品,故原告本不享有著作权;被告所登广告语有奖征集活动启事属悬赏性质,双方权利义务一经实现,均不应再提任何主张;被告以奖金形式支付报酬后使用原告创作的广告语,是行使所有权的权能,并不构成对原告的侵权,更无须赔偿原告任何损失。

要求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KH1D]

【审理结果】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上海东方商厦有限公司以征集启事的方式,通过报刊向社会提出了征集广告语的具体要求及有关奖励办法,原告王定芳依照被告的要求创作应征,并被被告录用授奖,双方之间因此已形成实践性的委托创作合同关系。

由于被告在征集启事中对录用获奖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未有明确约定,原告在投稿应征时也未作出放弃或转让著作权的允诺,依照1990年《著作权法》的规定,委托创作作品的著作权仍应属受托人即原告所有。

从双方之间所形成的委托创作合同关系看,被告通过录用、授奖等方式,已当然、合法地取得了对获奖广告语的使用权,被告只要是在本企业广告业务范围内使用“世界风采东方情”广告语,并不构成对原告的侵权。

原告以被告半年营业收入逾三亿元为理由要求赔偿人民币1万元,因无损失的事实依据,理由不能成立。

但是,被告在评选结果公告中单方面宣布“获奖作品版权归公司所有”,超出了双方之间委托创作合同约定的内容,应属无效行为,对此,被告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另外,在原、被告双方所形成的委托创作合同中,对于原告获取使用报酬权、被告对获奖广告语的专有使用权及使用期限等均未加以明确,这些缺陷的存在,不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依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调整、充实。

?

最终,双方当事人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

案例来源:中国法律搜索引擎

【评析】

本案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世界风采东方情”广告语是否属于文字作品?

这是本案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

被告认为,广告语是商务标语,而非著作权法所指文字作品,故原告本不享有著作权。

我们认为,广告语是商务用语和广告语是否构成文字作品,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前者关心的是广告语的用途,它不能决定广告语的作品属性;而后者的判断则需要借助著作权法的规定进行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第3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第4条第1项规定:文字作品,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文字作品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作品形式,必须首先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即该作品应当是思想或情感的表现;该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该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此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本案系争的“世界风采东方情”这句广告语,是根据被告的有奖征集活动而“量身打造”的。

它以文字形式得以表现,既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也不是依既定的程序或程式推演而来,应当可以被认定具有原告的创作个性(这一点也得到了国家版权局的肯认);它亦能以有形形式复制(否则,被告怎么能在广播、电视、报刊、出租汽车、商品包装袋上到处使用?),所以,原告的广告语应当可以被认定符合作品的构成条件,理当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虽然广告语不在《著作权法》列举的文字作品范围之内,但不能就此推定其不属于文字作品,文字作品的概念本身就是开放式的,作品无论附着在何种载体之上,只要该文字形式得以显示其存在,就属于文字作品。

还有必要提及的是,本案系争的广告语只有短短7个字,却也可以成为著作权法中的作品,这就告诉我们,对作品属性的判断和其表达的文字的“数量”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无论表达字数的多少,只要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就应当毫不犹豫地认定其为作品,毕竟表达的文字的数量只是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

前几年,一句十分流行的广告词“到处逢人说汉斯”也仅7个字,但也并没有妨碍其拥有作品的地位。

学者就认为,虽然该句广告语和唐诗“到处逢人说项斯”仅有一字之差,但已可见改编者的独到之处,可以认定为是对唐诗的改编。

参见高思:《关于“作品”的几点思考》,载《著作权》,(1)。

(2)原、被告之间产生的是何种法律关系?

本案被告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征集广告语,这种征集行为并不属于著作权法的调整范围,对其法律性质的认定,尚需借助《合同法》的规定。

我们认为,根据合同法基本原理,被告的征集行为类似于合同法中的要约邀请,所谓要约邀请,根据《合同法》第15条,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

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

被告的征集行为明显带有商业广告的性质,至于其内容是否符合要约的规定,则需要再结合要约的定义予以分析。

《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本案被告在其征集活动启事中明确标明:“奖励办法为:一等奖1名,奖2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500元;三等奖3名,各奖200元;纪念奖20名,给予一定奖励。

截稿日期为同年7月27日。”也就是说,并不是只要应征,即可获得奖励,还需经过被告的遴选。

因此,该启事并不具备要约的条件,该征集行为属于要约邀请性质的商业广告当无异议。

既然征集广告属于要约邀请,那么,因该广告而前来应征的行为,应当属于要约了,即将其为应征而创作的广告语向被告投稿。

倘若应征者的广告语入选,则被告即应履行其在征集广告(即要约邀请)中所提出的承诺。

正因为如此,不能将征集行为与应征入选结果结合在一起,并认定双方之间是著作权法上的委托创作合同关系。

著作权法上的委托创作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依约订立的。

受托人依约定向委托人提供的不是劳务,也不是处理事务,而是特定的作品。

这种特征,在合同法理论中,比较接近于承揽合同的法律性质。

所谓承揽合同,是指承揽人与定作人约定,由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交付给定作人,定作人为此支付报酬给承揽人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基本原理,承揽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即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而不是实践合同。

因此,本案主审法院认为被告上海东方商厦有限公司以征集启事的方式,通过报刊向社会提出了征集广告语的具体要求及有关奖励办法,原告王定芳依照被告的要求创作、应征,并被被告录用授奖,双方之间因此已形成实践性的委托创作合同关系,难谓妥当,违背了承揽合同的基本属性。

并且,本案的征集启事也无法代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委托创作合同,它不可能规定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委托创作法律关系。

它仅是对应征行为产生一定作用,即起到确定入选资格的作用和确定奖励级别、数额的作用。

征集启事在征集者与应征者及应征入选者之间也并不直接产生著作权法律关系。

此外,被告还认为其所登有奖征集活动启事属悬赏性质,双方权利义务一经实现,均不应再提任何主张。

我们认为,被告所认为的“悬赏”性质,不同于债法上的“悬赏广告”。

债法上的悬赏广告,一般认为是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声明对完成悬赏广告中规定的特定行为的任何人,给付广告中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理论上主要有三种学说:1)要约说,认为悬赏广告不是独立法律行为,乃对于不特定人的要约,相对人依对广告指定行为的完成而有承诺的意思实现,因而成立双方之间的合同,相对人基于合同而对广告人享有报酬支付请求权,广告人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

2)单方行为说,认为悬赏广告为一种单方的民事法律行为,系广告人以一方的意思表示负担债务,以一定行为的完成为其生效要件。

换言之,一定行为的完成,并非对广告而为的承诺,而是债务发生的条件。

3)折中说,认为悬赏广告兼具单方行为与要约行为两种性质,如将悬赏广告的性质专门认定为合同,或者专门认定为单方法律行为,均有不足。

应将符合合同法调整范围的悬赏广告作为合同对待,将不符合合同特征的悬赏广告作为单方法律行为。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通说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为要约行为或合同行为。

本案中的征集启事,和悬赏广告性质各异,只是一种商业广告而已,千万不可等同。

(3)被告在评选结果公告中单方面宣布“获奖作品版权归公司所有”的做法有无法律依据??

著作权归属于作者,这是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核心。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不属于作者享有的作品仅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形,即1)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的作品;2)职务作品中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享有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中其他权利的作品;3)委托创作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委托人享有的作品。

除此以外,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可以依法转移或许可他人使用。

转移,即指《著作权法》(1990年)第19条规定的继承和承受的方式。

许可,即指使用权的许可,通过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方式实现。

本案中原告并没有转让其著作权给被告的行为。

篇3:民办教育产权归属问题

一、民办学校产权现状分析

(一) 民办学校的产权具有多样性。

民办学校的产权可分为清理产权和事实产权两大类。清理产权都由学校的投资方直接投资举办学校的财产。详细地讲, 清理产权应包括:个人及企业的资金投入, 学生家长的赞助费、资助费, 社会各界的捐赠, 国家直接和间接的投入 (如无偿或优惠划拨给学校的建设用地) 。事实产权是由举办者的滚动逐渐积累而形成的财产。我们统称法人财产, 在学校存读期间, 学校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 学校的财产所有权归法人, 属法人财产, 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拥有对学校财产的管理权、使用权和部分处置权。

学校的原始资产来源于投资主体财产投入, 包括投资者的出资与国家给予的直接的经费支持或土地、房产支持。学校的积累资产则来源复杂, 既包括学费收入、社会捐赠、校办产业收入等直接取得, 也包括由于国家给予政策优惠 (如减免税收、划拨土地带来的收益) 等间接取得。

对于以上各种来源的学校资产, 不论其原始属性如何, 一旦财产投入学校, 便成为学校资产, 由学校法人支配 (民办学校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 领取法人登记证书后即成为我国《民法通则》上所规定的法人) 。同时, 根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 出资者 (包括原始投资和后继投资) 拥有学校的产权。因此, 投资者投入学校的“资产”是其“产权”形成的基础, 并且此种“产权”仅仅是单个投资者对其学校作为法人整体所享有的部分所有权。投资者既不能实际地占有学校的某部分资产, 也不能任意地支配学校的某部分资产。

明晰民办学校产权, 包括主体拥有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明朗化和量化。产权明晰的关键在于产权的界定, 明晰了产权归属, 也就明确了与产权相关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受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归属;还有名校办民校所带来的无形资产如何界定, 教育集团、股份制办学多按企业模式运作, 学校无独立财产, 这类学校的产权如何界定等。如果这些问题都明晰了, 将有利于明确产权, 完善产权管理, 调动举办者和办学者的积极性。

(二) 产权不清一直是民办学校举办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现有规定, 民办学校的产权, 在办学时归办学者所有, 但不得分配、转让担保或抵押;学校停止办学时, 清算后的剩余财产虽可返还或折价返还举办者, 但其值最多只能相当于举办者最初的投入值, 其余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 用以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事业。也就是说, 办学者的投入, 只是在教育机构被解散后才能返还, 非但与学校运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滚动积累无缘, 还得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由此带来的问题是:1、民办学校没有可以抵押的物资, 因而贷款困难;2、闲散资金更多地流向其他可以获得高额利益的地方, 人们对投资于教育信心不足;3、一些办学者为规避投资风险, 想方设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 使民办学校成为“学店”之嫌;4、少数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钻法律空子, 使办学资金不流入学校账户, 引起社会的不满。

二、产权归属的敏感问题

(一) “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产权归属。

“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产权归谁, 这一直是产权归属的一个热点问题。“滚动发展”是没有投资主体直接投入, 而是通过收取赞助费、捐赠、学杂费、培养费补差和校办企业积累投入办学, 像这类学校的产权应是学校集体所有制;另一种情况是学校举办者个人不投资, 而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垫资办学, 然后用收取的学费、培养费或校办企业收入偿还贷款, 这同样属于“滚动发展”, 垫资与投资有质的区别, 所承担风险也不同, 因此举办者不享有产权, 学校的产权是以校长为首集体所有的。集体所有制的民办高校应建立教育工会, 通过教育工会制定章程, 规定办学收益及学校产权的分配方案, 尽管产权的主要部分属于全体教职工所有, 但还有部分应归政府所有。

(二) 政府对民办学校资产流向监管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一个产业, 那么民办学校创业资金的运作需要通过融资手段, 因此投资者不可能以个人形式出现, 投资主体也并非投资者个体, 而是投资者以私营企业为主体实施投资。民办学校属非企业性质单位, 不具备经济担保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将民办学校作为投资者的直接投入对象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现实的。办民办学校与办其他事业不同, 学校需要稳定, 而投资者又需要减少风险, 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方案应是:投资者为办学的投资仅作学校存续期间划拨使用, 其产权归属投资者所有, 学校以其办学收益回报投资者以作补偿。

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 即政府对民办学校资产流向的监管。这是政府监管民办学校最重要的方法, 其核心不是学校的经费如何使用, 而是学校的产权是否明晰, 收支是否清楚, 以防学校不正当盈利, 以保持学校稳定。

三、对民办学校产权问题的立法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对民办学校产权界定的情况, 笔者提出如下立法建议:

(一) 对民办学校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进行明确的立法区分。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但在实践中, 部分民办学校的营利性已经非常明显, 而且国家并无有效的制约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确立了合理回报制度, 实际上也是现实的反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关于要求民办学校在章程中确立是否要求合理回报以及在税务等方面区别对待是否设立合理回报的学校, 实质上已经是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立法雏形。笔者认为, 从我国民办教育的现实与发展出发, 修改上述法律规定, 确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别管理的体制, 更有利于民办学校的规范发展。

(二) 按“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 但同时按是否营利确定不同权利限制。

“谁投资谁所有”是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任何违背该原则的规定都将带来法律体系的混乱。因此, 必须明确规定学校的出资人为民办学校的产权人, 按出资金额或追加出资金额占全部出资的比例享有民办学校的产权, 并按其产权份额享有对民办学校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那么, 这是否意味着在民办学校产权立法上采用与公司法相同的规定呢?笔者认为, 虽然民办教育立法与公司法具有统一的产权法律理论, 但是由于前者既要达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目的, 又要规范严重趋利行为的出现和保持民办教育的稳定性, 故民办学校的产权与公司股权仍可能有着先天的区别。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立法选择就是对民办学校的产权人按照营利与否进行法律上的权利限制, 以达到规范与区别发展的作用。这种限制主要应体现在对产权中“收益”与“处分”权能的立法设计。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显然其产权人不得享有“收益”权能, 而对于“处分”权能, 如继承、分割、转让等, 也必须以原始出资为限, 即出资人不得获取任何收益。但对于营利性学校, 显然不应当从限制收益与处分所得的角度加以限制, 而应当从监管的角度予以规定。

(三) 对营利性民办学校产权人“收益”权能的立法限制建议

1、从鼓励积累与扩张的角度确定合理回报制度。

对民办学校举办人所占产权的合理回报不作最高限额, 合理回报的具体比例及分配办法由举办人在民办学校的章程中予以规定, 并赋予政府部门严格的监管职权。但是, 应当对将不领取或少领取合理回报, 而将剩余的办学节余投入学校发展的行为予以立法鼓励, 给予税收等优惠, 或者转为举办者的再投入。

2、从保持学校稳定性的角度确定剩余财产分配制度。

应当规定民办学校在申报成立时确立举办期限, 并予以公示。严格民办学校依法提取“三金” (发展基金、公益金、风险保证金) , 并对“三金”的使用予以监管。

民办学校在举办期限届满后终止的, 由产权人组织进行清算, 在优先支付应退学杂费、清算费用、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用, 清偿对外债务后, 由产权人按章程规定自行分配剩余财产。如期限届满决定续办的, 应当提前两年提出申请并办理举办期限延长手续。之所以提出“两年”的建议, 是考虑到留给学生及家长适当的安置时间。

民办学校在举办期限届满之前因非正常原因终止的, 由审批机关组织进行清算, 在优先支付应退学杂费、清算费用、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用, 清偿对外债务, 剩余财产扣除学生安置费用后, 由审批机关作为教育基金。如剩余财产不足以安置学生的, 由审批机关在教育基金中支付。

(四) 对营利性民办学校产权人“处分”权能的立法限制建议。

应当立法禁止民办学校产权的抵押及设定其他物权的行为, 以防止民办学校产权的非正常更换, 从而破坏稳定性。

限制民办学校的产权转让与赠与, 这可以从几方面予以规定:1、规定一定年限之后方可转让或赠与, 如在民办学校举办三年之后或举办年限的一半以上;2、转让或赠与时应由中介机构进行财产清查、审计, 并经审批机关批准;未经批准的, 不得转让或赠与。

对民办学校产权的继承、分割 (如举办者离婚) 、司法查封拍卖的处理作出具体规定。

参考文献

[1]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网站.民办学校的产权界定与纠纷处理.

[2]中国民办高校网.论民办学校产权归属与管理.

[3]李维民.民办教育的产权问题.

篇4:合同知识产权归属

关键词:技术改进;归属类型;权责分配

一、技术改进的含义

何谓技术改进?简单理解,技术改进是指对被许可技术在投入人力、物力及智慧等后带来的技术进步。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表现为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有利于解放实施企业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生机和活力。技术改进可以表现为产品或方法的性能改进、效率提升,也可以是新发明、新设计、对原有技术的修正;客观效果表现为使产品的性能更好、产品耐力得到提升或产品的可销售性得到增强,还可以表现为降低了制造该产品所需的成本,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投入,甚或是技术应用范围得以扩大等等。

二、技术许可合同中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归属类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生产经营实践,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可有不同归属。具体如下:

1.遵循合同自由原则,约定优先

根据《合同法》第三百三十九条、第三百四十条、《专利法》第八条的规定,许可方与被许可方订立的合同已经约定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的,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知识产权由项目承担单位所有。

合同自由约定的归属方比较多元化,可以归原技术方所有,也可以归改进方,这种情况下原技術方有时还要求改进方回售许可,还有的约定归双方共同共有的,再者也可以约定归第三方所有,只要双方自愿即可。

2.合同无约定的,改进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实施方拥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完成科技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走过了“归国家所有”、“合同约定”、“约定优先否则归承担方所有”、“法律规定归承担方所有,特殊情况除外”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进步法》修正案以法律的形式对改进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实施方拥有予以明确。《合同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有着相似的规定。

3.利用财政资金项目产生的改进知识产权的例外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正常来讲,即使是利用财政资金项目产生的改进知识产权,同样归项目方所有,如果涉及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则归国家所有,这属于例外情况。

三、技术改进归共同共有的权责分配

在我国,技术许可合同属于技术转让合同中的一种,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改进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实施方拥有。所以,技术改进归共同所有的情形属于合同有明确约定情形。根据国家专利局相关规定,直接涉及共有权利的项:提出专利申请,委托专利代理,转让专利申请权、优先权或者专利权,撤回专利申请,撤回优先权要求,放弃专利权等。

1.专利申请权

关于专利申请权,无论是合作开发还是委托开发,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合作开发的当事人共有。共有人提出专利申请时,应当取得全体共有人的一致同意。当事人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其他各方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一方声明放弃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可以由另一方单独申请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请。申请人取得专利权的,放弃专利申请权的一方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合作开发的当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是可以一票否决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都不得申请专利。笔者工作中接触有些企业在未经许可人同意的情况下,申请了专利,结果遭到对方发来的律师函声讨,最终不得不与对方达成谅解。

2.共有专利权的处分

共有专利权的整体处分,包括转让、放弃和质押等,需要经过所有共有人的一致同意。不过,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行使规定了例外情形,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共有人对权利的行使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共有人可以单独实施或者以普通许可方式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的,收取的使用费应当在共有人之间分配。

3.商业秘密的保护

作为对比,中国法律法规对共有技术秘密许可的处理,与共有专利权的许可显著不同。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利益的分配办法,由当事人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均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依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这意味着技术秘密的共有人“均有不经对方同意而自己使用或者以普通使用许可的方式许可他人使用技术秘密,并独占由此所获利益的权利。”在共有人没有明确约定禁止共有人未经同意对外披露或许可的情况下,那就意味着共有人没有共同采取切实的保密措施,导致技术秘密并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三性(秘密性、实用性、保密性),因此每个共有人不承担默示保密义务,也就可以自由对外披露了。这就要求企业在对待商业秘密时,务必与合同相对方签订保密条款,甚至单独的保密协议,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四、技术改进实践需注意问题

1.技术改进和侵权的界限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机械制造行业尤其如此,技术进步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技术的发展,任何技术改进都离不开前一代技术的成果。如果改进技术主体通过向率先创新者学习创新的思路、经验和行为, 购买或破译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根据市场特点和趋势加以深入开发,那么就会带来技术进步,引起技术革命。不过,如果改进者本身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力量, 只有模仿行为, 而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完善与提升,通过技术间谍、技术出售、转让、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技术, 那么这种技术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就不是实质的技术改进而是简单模仿。这在法律上就可能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因此要实现技术改进,区分与侵权的界限实质就是要看,是否原来技术的基础上的学习、改进、完善、创造, 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 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 而不是同一种或同一水平的技术再现。

2.行政合同情形

行政合同指行政机关为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国家科研合同不同于《中華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所调整的技术开发、转让等民事合同,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往往是为了完成某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科研技术项目的开发,由政府牵头参与,与科研机构签订合同,政府提供资助。那么,在行政合同项下,科研机构完成项目开发后技术改进成果如何判定归属呢?

(1)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这种科研合同中,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归国家所有。研究开发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获得精神权利、奖励和报酬。

(2)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这种科研合同中,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归项目承担单位所有。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具体的收益分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照约定执行。同时,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3.为技术改进提供方便、帮助的人的地位问题

技术改进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既有对技术改进作出创造性贡献、付出智慧劳动的人,也有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比如说组织技术审查、提供试验设备等。那么,为技术改进提供方便、帮助的人同样对技术改进作出了贡献,是否可以单独或者共同享有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当然,为技术改进提供方便、帮助的人毕竟为技术改进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成果享有者应当视对方贡献的大小给予合理的报酬。

五、总结

篇5: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甲方:

乙方:

劳动合同编号:

鉴于乙方受雇于甲方,并在甲方取得相应报酬,甲、乙双方在自愿基础上协商知识产权归属的有关事项,双方均应共同遵守以下条款:

一、双方确认,乙方在与甲方签订的合同期内,因履行职务或者主要利用

甲方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信息等产生的如:教案、书籍、杂志、作品、发明创造以及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等,有关的知识产权均属于甲方所有。甲方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充分自由地使用这些教案、书籍、杂志、作品、发明创造以及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进行经营或向第三者转让。乙方应当依甲方的要求,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和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包括申请、注册、登记等,协助甲方取得和行使有关的知识产权权利。

二、教案、书籍、杂志、作品、发明创造以及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等,有关的发明权、署名权、(依照法律规定应由甲方署名的除外)等精神权利由作为发明人、创作人、或开发人的乙方享有,甲方尊重乙方的精神权利并协助乙方行使这些权利。

三、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限与乙方的聘用期相同。但本协议约定甲方行使权利期限超过乙方聘用期的,依然有效。

四、乙方不得妨碍、阻止或干扰甲方依据法律和本协议使用、转让相关知 1

识产权。

五、乙方保证在聘用关系解除或终止时,无条件返还属于甲方及其甲方所

属单位的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各项文件、资料(包括:教材、书籍等)报告、企划方案、软盘、图纸及其复印件和拷贝,并保证不自行保留或交给非甲方指定人员及任何第三人,不论该项研究开发处于何种阶段。

六、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视为违约。

2、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如下:

(1)造成实际损失的,赔偿实际损失;

(2)未造成实际损失的,乙方支付违约金5万元。

3、侵害甲方权益的,同时承担侵权责任。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依据甲方管理规定办理。甲方有权解释和修改管理规

定,涉及乙方义务时,甲方应当书面告知乙方,乙方应协助甲方办理。

八、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九、乙方确认:本协议签署前已经仔细审阅甲方管理规定和本协议内容,并了解本协议中的名词概念和内涵,知悉本协议签署后的法律后果。

甲方:乙方:

时间:时间:

篇6: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

乙方:

身份证号:

鉴于乙方和甲方于_____年____月_____日签署了劳动合同,为保护知识产权,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结合本行业惯例,签订本协议共同遵守。

一、知识产权归属

1、本协议所指的知识产权是指乙方在受聘甲方期间,在执行本单位任务过程中,利用或主要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商业秘密等资源条件,所做出的研究开发成果。

2、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做出的所有职务性开发成果应立即向甲方报告。

3、乙方任何职务性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4、甲方提供为保护乙方取得的职务性开发成果、知识产权所需的一切法律行动,并承担其法律行动中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维持、审查等。乙方需按甲方要求积极配合。

5、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商业秘密等资源条件完成的非职务性开发成果归甲方所有。

6、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完全利用非工作时间,又未使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资源、商业秘密,所取得的非职务性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乙方所有。但下列情况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1)该研究、开发成果同甲方的业务具有竞争性;

(2)实际或者可以论证该研究、开发成果是抢先占用了甲方的研究、开发成果;

(3)该研究、开发成果是在乙方的职务性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7、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非履行甲方交付的任务所取得的研究、开发成果,乙方如主张由其本人对该研究、开发成果享有知识产权,乙方应当及时向甲方申报说明。

8、乙方同意在将任何与上述非职务性开发成果有关的所有权/著作权和其它相关的权利、利益向第三方进行转让时,同等条件下,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具有优先受让权,但是乙方和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权和/或知识产权的除外。

8、乙方调入甲方任职,其携带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转让给甲方,但乙方必须写出书面保证,以确保甲方拥有该成果的知识产权,如因此造成侵权纠纷,一切责任由乙方承担。

9、乙方在甲方工作或离开甲方后,均不得侵占甲方的知识产权。

二、附则

10、本协议所指聘用期(含试用期)包括乙方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加班的时间,无论加班场所是否在甲方工作场所内。乙方离开甲方时间,是甲乙双方终止或解除聘用关系的时间为准。

11、若乙方违反该协议内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应赔偿甲方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

(以下无正文)

甲方:

乙方:

篇7:知识产权归属及保密协议

甲方:北京瀚林新思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

鉴于乙方在甲方任职,双方就乙方在任职期间及离职以后保守甲方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订定下列条款以期共同遵守:

第一条 双方确认,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因履行职务或者主要是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业务信息等产生的发明创造、作品、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有关的知识产权均属于甲方享有。甲方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充分自由地利用这些发明创造、作品、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向第三方转让。乙方应当依甲方的要求,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和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协助甲方完成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利申请、注册、登记和行使有关的知识产权。

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所完成的、与甲方业务相关的发明创造、作品、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均属于职务成果,甲方可以运用这些成果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向第三方转让。

本协议所指的商业秘密是指依甲方的经营性质、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公司保密制度规定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秘密。主要表现为: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记忆方法、视频、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演讲稿、招生办班流程、客户名单、行销计划、采购资料、定价政策、财务资料、进货渠道等等

第二条 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必须遵守甲方的规定,履行相应的保密职责。

甲方的保密规章、制度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之处,乙方亦应本着谨慎、诚实的态度,采取任何必要、合理的措施,维护其于任职期间知悉或者持有的任何属于甲方或者虽属于第三方但甲方承诺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以保持其机密性。

第三条 除了履行职务的需要之外,乙方承诺,未经甲方同意,不得以泄露、告知、公布、发布、出版、传授、转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任何第三方(包括按照保密制度的规定不得知悉该项秘密的甲方其他职员)知悉属于甲方或者虽属于第三方但甲方承诺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也不得在履行职务之外使用这些秘密信息。

第四条 双方同意,乙方离职之后仍对其在乙方任职期间接触、知悉的属于甲方或者虽属于第三方但甲方承诺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信息,承担如同任职期间一样的保密义务和不擅自使用有关秘密信息的义务,而无论乙方因何种原因离职。

第五条 乙方承诺,在为甲方履行职务时,不得擅自使用任何属于他人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亦不得擅自实施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若乙方违反上述承诺而导致甲方遭受第三方的侵权指控时,乙方应当承担甲方为应诉而支付的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律师费、差旅费在内的一切费用;甲方因此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有权向乙方追偿。

第六条 乙方承诺,其在甲方任职期间及离职之日起二年内,非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不得自行或与他人合作从事甲方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也不得在与甲方生产、经营同类或提供同类服务的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担任任何职务,包括股东、合伙人、董事、监事、职员、代理人、顾问等。

第七条 乙方因职务上的需要记录、存储本合同项下的甲方秘密信息,原则上应使用甲方提供的纸张、磁盘、磁带等介质或载体,并在离职时或基于甲方的要求随时将上述介质或载体返还甲方。

因特殊条件确有必要使用乙方自有的介质或载体记录、存储上述秘密信息的,乙方应在离职时或基于甲方的要求,随时将上述介质或载体提供给甲方以复制、备份上述秘密信息,并在复制、备份完成后销毁原介质或载体,或以甲方认可的方式将秘密信息从介质或载体中删除。

第八条 本合同中所称的任职期间,以甲方与乙方建立劳动关系之时起算。任职期间包括乙方加班的时间,加班场所包括在甲方工作场所内及甲方指定的工作区域。

本合同中所称的离职,以任何一方明确表示解除或辞去聘用关系的时间为准。乙方拒绝领取工资且停止履行职务的行为,视为提出辞职。

第九条 因本合同而引起的纠纷,如果协商解决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提起诉讼。双方同意,选择甲方所在地的的人民法院作为双方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上述约定不影响甲方请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行政处理或向有关司法机构提起刑事控告。

第十条 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三条至第五条约定,须向甲方支付合同违约金壹万元;乙方违反本合同第六条关于同业竞争禁止规定,应向甲方支付的合同违约金贰万元;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七条规定应向甲方支付合同违约金壹万元。违约金不足于弥补甲方实际损失的,乙方应赔偿实际损失。

第十一条 双方确认,在签署本合同前已仔细审阅过合同内容,并完全了解合同各条款的法律含义。

第十二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北京瀚林新思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盖章)乙方:

授权代表(签名):

篇8:人防工程产权归属问题浅析

所以依法义务修建人防工程与超义务修建人防工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 分别适用《人防法》第4条规定和第5条规定, 依法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归国家所有, 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其使用、受益权 (用益物权) 归投资者所有,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 即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能否就可以直接认定归投资者所有呢?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 (尤其是商品房小区) 在政府进行规划审批时, 都设定了专门的平时使用的规划用途, 如停车场、贮藏室、小区会所等等, 往往正是因为平时使用上存在较高的经济价值, 才成为多方争议的焦点, 成为目前产权纠纷的主要原因。

第一、对于义务内修建的人防工程, 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但其平时用途可能根据规划用途用作小区停车场或其他, 亦称其平时用途在规划时就已经设定好了, 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人防办和规划局审定通过的。《人防法》对此亦有明确规定:第20条“建设人民防空工程, 应当在保证战时使用效能的前提下, 有利于平时的经济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程的开发利用”第26条“国家鼓励平时利用人民防空工程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平时利用人民防空工程, 不得影响其防空效能”。

根据规划许可的有关内容, 人防工程因为平时使用的规划用途, 其使用权已经确定给了特定对象, 或由小区业主作为公共的配套设施共同使用, 或由某一特定使用人使用该人防工程为小区全体业主提供某项特定服务。根据《人防法》25条之规定, 使用国有人防工程的应当领取《人防工程平时使用证》, 签订《人防工程使用合同》并交纳人防工程使用费, 同时还要做好人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由此可见, 虽然小区内配套的人防工程使用人取得了平时使用人防工程并因此享有经营或收益的权利, 但应当根据国家规定支付人防工程使用费, 同时根据《人防工程使用合同》的约定, 由国家或授权某个单位承担维护管理责任, 或由人防工程使用人承担维护管理责任, 在保障防空效能的前提下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 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第二、对于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 目前确定归投资者所有的呼声日益高涨, 我们发现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 投资者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时, 就将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的建筑面积计入用地规划的容积率, 并交纳了土地出让佥或土地使用费,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取得地下空间使用权, 并可以领取人防工程的产权证; (2) 投资者取得土地使用权时, 因人防工程的特殊属性, 国家明确同意将人防工程所占用的地下空间划拨给投资者使用, 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超义务所修建的人防工程, 可参照投资公益设施的有关规定领取人防工程产权证; (3) 投资者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并无明确约定, 但规划审批时投资者按《人防法》第5条之规定, 除负担了义务内修建人防工程的费用外, 还积极投资建设超比例外的人防工程, 由于没有明确该部分人防工程的地下空间使用权, 导致申领人防工程产权证时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笔者认为, 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应当归投资者所有。依据如下:首先, 投资者在修建该项人防工程取得了用地许可, 并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的要点, 履行了各项审批手续, 因此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属于合法建筑, 并符合物权取得之基本理论;其次, 根据《人防法》第5条之规定, 投资者取得该人防工程的占有、使用, 受益权, 并享有受到一定限制的处分权, 但此处分权受限制的内容与其他取得产权的人防工程类似, 同样是基于法律的强制规定, 除此以外, 并无明显差别。再次, 根据《国防法》和《人防法》的规定, 用于国防目的的人防工程建设用地可以由政府划拨, 即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尽管投资者修建人防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但国家为了战时防空的需要对此行为予以鼓励并采取优惠政策, 该政策在人防工程的建设和平时开发利用上均有明显体现, 如减免各项规费、税收以及用水用电价格等。其中, 减免人防工程的建设用地 (地下空间) 使用费, 也应当属于国家鼓励投资建设人防工程的具体政策。但该项规定目前只有法律的原则精神, 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制定。更何况, 修建地下人防工程的建筑成本本身就比地上建筑成本高两到三倍, 必须考虑到投资者的成本和收益的比例问题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因此, 超义务建设的人防工程应当归投资者所有。

参考文献

[1]苏宝纬.人防工程管理与使用[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

[2]钱七虎.民防学[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1.

[3]陈亚舟.人民防空概论[M].解放军出版社, 2008.

[4]王珏.新时期民防研究[M].解放军出版社, 2000.

[5]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上一篇:BC卖场操作攻略(深圳)下一篇:2023年电大办公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