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发会议制度

2024-04-21

院发会议制度(精选6篇)

篇1:院发会议制度

二О一六年12月举办高压氧岗位培训班的通知

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 各医院医务科:

高压氧舱(含婴儿氧舱)属于高压载人特种设备。200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3号)的形式正式公布实施。该条例第77条规定:

第七十七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期限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

(二)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未取得相应特种作业人员证书,上岗作业的;

(三)未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的。

为贯彻上述《条例》及卫生部有关规定,本中心定于2016年12月在长沙举办高压氧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发给医用高压氧专业上岗证,同时还发给国家级Ⅰ类学分证书(10分)。有关事宜兹通知如下。

一、办班时间

1.理论培训:2016年12月5日报到。12月6日~12日为培训学习时间。学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医用高压氧专业上岗证》。

2.操舱培训:为方便学员,操舱学习安排在上岗培训班之后进行,学习时间为2016年12月13日至16日。操舱学习由学员自由选择参加,学会为止,并发给《高压氧操舱合格证》。

二、培训对象

1. 新上岗高压氧从业人员上岗前培训;上岗证超过有效期(3年),需要 复训换证的学员。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培训:高压氧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高压氧舱国标、高压氧操作与护理、高压氧的临床应用,以及高压氧设备、氧舱结构,氧舱维护技术,安全管理等。

(二)操舱学习:包括各种舱型(多人氧舱、单人氧舱、婴儿氧舱)的操作学习。学员可在普遍了解各种舱型操作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舱型重点学习。

(接反面)

„„裁剪线„„„„„„„„„„„„„„„„„„„„„„„„„„„„„„„„„„„„„„„ 回 执 单(填好后请尽早寄回)理论班报名回执单

姓 名 理论操舱 单

位 电 班

(县)

(县)

(县)

注:操舱学习只有操舱学习合格证。参加理论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上岗证 回执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压氧科

邮编:410008

四、收费标准

1.会务费、资料费: 1500元。

2.住宿费:住宿由培训班统一安排,住星级宾馆,180-200元/天。3.操舱培训费:500元/人。

五、教材及其它

(一)本中心为学员提供以下学习资料(不另收费)。

1. 高压氧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话 邮政编码

2. 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2004)。

(二)下列学习资料供学员自由选购

1.高压氧在儿科及产科的应用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36元/本

2.高压氧医学问答

(卫生部医政司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2005)。25元/本 3.中国高压氧医学论文集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75元/本 4.中国高压氧医学论文集(续编)(卫生部医政司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2006)。

75元/本 5.健康新希望

(人民武警出版社·2007)。

28元/本

(三)需要学分证的收取工本费25元/本。

六、报到

1.地点:长沙市留芳宾馆(长沙市开福区留芳岭14号)

宾馆联系电话:(0731)4311888-340或(0731)6710167。2.乘车路线:火车站乘9路公共汽车至湖南报社站下车;高铁站乘地铁至芙蓉广场转乘115路至湖南报社,或由高铁站乘348或159路至湖南报社下车,经地下通道过马路→前行200米至留芳宾馆。

3.乘飞机路线:可直接在机场出口处乘民航班车至民航大酒店→转乘111路公共汽车→兴汉门站下车→前行10米至留芳岭巷口后再步行200米即到。

七、通讯地址:长沙市湘雅路87号 湘雅医院高压氧科

电话:0731-4327425 联系人:吴致德(手机号:***)彭争荣(手机号:***)

八、注意事项

1.回执单填好后请寄回,或来电话告知,以便安排接车及保证食宿等事宜。2.此通知发放有限,请转告您所在地区其他氧舱单位。回执复印件有效。3.首次培训者请自带1寸相片两张,再次培训者请带原上岗证。4.长沙市规定宾馆不提供一次性洗刷用品,请学员自备。

5.本中心为全国氧气加压舱(成人单人舱和婴儿舱)培训基地。

6.学习班由留芳宾馆商务中心协办,其会务发票统一委托长沙学达会议服务有限公司开取,学员凭此发票回单位报销。

湖南省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原卫生部医政司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

2016年10月20日

裁剪线„„„„„„„„„„„„„„„„„„„„„„„„„„„„„„„„„„„„„„„ 操舱培训报名回执单

名 单 位 重点培训舱型选择 多人舱 单人舱 婴儿舱

培训时间选择

理论班前 理论班后

篇2:院发会议制度

福建省卫生厅:

兹有我院康复分院建设项目申请资金贷款。项目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82号福建中医学院旧校区;项目规模:规划用地面积2.81万平方米(42.2亩),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

一、功能定位及建设规模

福建中医学院拟将屏山校区以仲景路以北、学生公寓以东2.81万平方米(42.2亩)土地及该地块上的图书馆大楼、远志楼、展望楼划拨给我院建设康复分院。

康复分院的功能定位是:具有浓厚中医药文化特色,大专科小综合医院。主要是将我院康复重点专科和在建的治未病中心转移到康复分院;门诊实行小综合模式,以满足五四北区域人群就医需求。

我院总体建设规模将按照研究型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目标要求,规划床位设置为1000张。根据这一建设目标和建设总体要求,康复分院一期建设床位设置300张,根据国家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对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标准,核定编制数552人。康复分院将建设成为我省康复医疗和“治未病”的中心。

二、建设计划

康复分院规划用地面积2.81万平方米(42.2亩),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拟建设床位规模为450张,分二期建设完成。其中:第一期改扩建建筑面积为3.0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00张;第二期新建建筑面积为2.28万平方米。1.康复分院一期工程计划分二个阶段共5年(2009-2013年)完成,投资1.5亿元(其中建设投入1.2亿元,支付银行利息3000万元)。

(1)第一阶段(2009-2010年):将图书馆、远志楼改建为病区、康复治疗等用房,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利用展望楼作为过渡门诊用房。改造投入资金约4860万元,按开放300张床位规模实施改造现有三幢房屋。安排如下:

①基建改造投入1260万元:其中800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筑装修、结构加固;300万元用于水电增(扩)容、管网、污水改造;160万元用于环境建设。

②设备投入3130万元:其中,2550万元用于购置大型设备;350万元用于购置检验设备;230万元用于购置急救设备、病床及其它小型设备。

③后勤设备投入及其他费用470万元:其中,270万元用于购置电梯;200万元用于购置网络设施与设备.家具、车辆、其他小设备等。

(2)第二阶段(2011-2013年):拆除展望楼,在展望楼原址上新建门急诊综合楼,建筑面积2.01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门诊、医技、康复治疗等,附属用房建筑面积0.03万平方米。改造投入资金约7140万元,其中:6140万元用于土建改造;1000万元用于购置配套设施设备及家具。

(3)康复分院一期二个阶段5年建设期内,计划向银行贷款1.5亿(含利息)。

2.第二期工程计划在2014-2018年完成。建设病房大楼,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并将业务用房进行整合,使康复分院床位增加到450张。中、远期将根据医院和康复分院发展的规模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拓展。

三、筹建资金拼盘

康复分院一期建设需向银行贷款1.5亿。用于康复分院改造建设及支付建设贷款利息。

(四)还贷方案

医院在康复分院一期建设5年中,第6年开始进入还贷阶段,每年结余和折旧基金中约1500万元用于偿还康复分院贷款本息,10年左右还清全部贷款。

篇3:院发会议制度

各有关单位和企业: 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办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将于2009年12月19-20日在北京举办。报告会秉承“权威性、前瞻性和高端性”办会特点,已成功举办五届,由于主题突出、演讲嘉宾权威、分析科学,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经济动向的风向标。

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短时间内有限遏制住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但经济回升势头还不稳定。从国际环境看,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呈现复苏迹象,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喜忧参半。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释放出了大量流动性,为世界经济复苏平添变数。从国内形式看出口仍面临困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大。同时,随着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通胀预期增加。目前,我国经济也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如何?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是否有重大转向?国内投资、消费能否持续增长?进口合适恢复增长?财税政策是否有重大变化?这些都广为社会广泛关注。

篇4:院发会议制度

院发[2008]26号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积极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学院鼓励教师参加高等级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深入企业调研及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一、学历教育及培训

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培训须履行下列审批手续: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理由、学习内容、地点、学习时间、方式、学费总额。

2、申请人所在教研室、教学单位审核同意。

3、院长批准、人事处备案。

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的学费按下列原则办理:

1、攻读博士学位,学院承担全部学习费用。

2、攻读硕士学位,学院承担学费的2/3。

3、攻读学士学位,学院承担学费的1/2。

教师参加培训按学院《职工培训费使用标准》办理。

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培训后应在本院服务年限及申请调离本院的,按学院《人事调配暂行规定》办理。

教师参加学历教育或培训的学习费用一律由本人垫付,学习

1结束后由申请人持学历、学位证书或培训结业证明及其它培训合格证书,经人事处审核,院长审批后办理报销手续。没有能够证明本人学习情况资料的,学院不予报销费用。

二、调研、生产实践

调研、生产实践是教师积累直接经验的必要手段和途径,50周岁以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每年不得少于20天。

凡参加调研或生产实践的教师需事先写出实践计划或调研提纲,实践、调研单位及时间期限,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指导性意见,教学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报人事处备案。

为确保调研或实践活动质量,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教师调研或实践活动的课题及主要环节做出规定或部署,教师调研或参加实践活动结束后,应提交调研报告或生产实践单位的鉴定意见。

经学院批准利用寒暑假或无课期间进行调研或实践活动的,调研或实践期间按每天2课时的标准支付绩效津贴。

教师调研或参加实践活动应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必须到外地的,需经院长批准。到外地调研除按上述标准支付绩效津贴外,学院正常支付差旅费。

各教学单位要加强对调研效果的检查与督导。教师调研或参加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将调研报告及相关资料交本教研室及教学单位审核。经人事处审核,院长批准后方可报销相关费用。

教师每年到生产企业调研或参加生产实践的天数,应作为教

2师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未达到学院规定标准的(20天/年)应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评选中给予减分。

三、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学院颁布的教师调研、参加生产实践,学历教育,培训方面的规定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废止。

篇5:院发会议制度

关于开展年第二届“学生宿舍管理月”

活动的通知

院内各单位:

根据《把握改革方向、落实工作责任》([共院发2011]50号)文件精神,我院于2012年12月成功地开展了首届“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为我院的宿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提高我院的学生宿舍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品位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展示我院“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和“大学工,大教务”的工作理念,经学院研究决定,将2013年12月定为我院第二届学生宿舍管理月。现将有关活动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立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涂建国副组长:姜诚平

成员:沙易卉、冯文勤、胡 明、夏林、陈万璞、阮小平

叶义勇、陈超、彭爱保、袁超、门树元、李国林 梅生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梅生春

办公室工作人员:江 薇、于水林、叶景成、孔燕群、易四平1

二、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工作目标:在活动月期间,确保我院学生宿舍安全稳定,整洁卫生,学风优良,和谐文明。

三、实现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工作目标的具体内容及考评单位

(一)安全稳定(由保卫处负责考评)。做到:

1、无违纪(主要包括打架斗殴、违规使用热源性电器、校外住宿、夜不归宿、晚归等);

2、无火灾;

3、无失窃;

4、无安全事故。

(二)整洁卫生(由学工处、团委和后勤处联合考评)。做到:

1、寝室卫生干净;

2、室内内务整洁;

3、公共场所卫生达标;

4、无非法广告。

(三)学风优良(由学工处考评)。做到:

1、不无故滞留寝室;

2、不无节制上网玩游戏看电视;

3、不无故旷课;

4、不无故旷操,不上早晚自习。

(四)和谐文明(由党政办和学工处联合考评)。做到:

1、团结友爱;

2、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

3、争创“特色寝室——共院之星”(在“学习之星寝室”考评项目中,新增加一项“比比谁的获奖证书、考级证书多”的评比活动);

4、努力创建星级文明寝室(新增加一项“我最满意的宿管员”的评比活动)。

四、实现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工作目标的要求

(一)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使广大师生明确“活动”意义和各项具体工作目标;做到组织落实,方案(措施)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组织和广大学生在宿舍管理工作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活动内容的考评办法和细则,重点抓好过程检查监控,做好考评工作,讲求实际效果,每周一将上周考评结果上报办公室。

(四)各考评单位制定各项具体活动考评办法和细则,每周对各系(中心)进行认真考评。办公室要做到每周一公示,月末总考评。

(五)在这次“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之后,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建立宿管工作长效的机制。

五、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其他事宜

(一)有关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总结表彰事宜另行通知。

(二)第二届“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考评内容、名额分配、奖励形式等见附表1,系列活动考评细则等见附表2。

希望各单位在这次学生宿舍管理活动月中争创优异成绩,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星级文明寝室创建活动,逐步提升我院的学生宿舍管理水平,完善我院的育人环境作出应有的奉献。

附件:

1、第二届“学生宿舍管理月”活动考评内容、名额分配、奖励形式汇总表

2、第二届“学生宿舍管理月”系列活动考评细则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13年12月5日

篇6:院发会议制度

“县乃国之基”,“郡县治、天下安”。

12月19日,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大计。

众所周知,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2800多个县、市,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总额均约占全国的50%左右。但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考验和挑战,比如说农村金融滞后,城镇化和土地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矛盾。

可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未来。

县域金融需先行

县域经济一头联着农村,一头联着城市。

“金融业在哪些地区作用发挥得好,那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会更强劲、更稳定。”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蒋定之指出,今后要大力推进县域金融改革发展,着力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蒋定之如是描述县域金融未来的发展蓝图。

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显著提高。蒋定之为此给出一组数据。到今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服务网点将达到13万家左右,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占比超过25%;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涉农贷款增量、增速和占比均高于上年。

尽管县域金融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县域金融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资金供给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金融资源极其匮乏,资金外流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蒋定之说,下一步重点是要努力将政策落实好,逐步将政策扩展到县域非法人金融机构。

记者获悉,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出台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蒋定之还透露,“今后五年,将加快构建小额贷款公司、民间互助组织等机构的中央和地方分层监管体制,明确由省或地市人民政府对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和实施非审慎监管。”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一共有2900多万农村信用社,1066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村镇银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县域金融系统的支付效率。

“十二五期间,我国可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拓宽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路径。”在此次高仿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金琦称,目前我国县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设置仍不足。

土地与城乡矛盾

今年是党中央“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战略的关键一年。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城市强大的资源集聚和吸附效应,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县域集中了我国3/4的人口,吸纳了65%的农村劳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无疑至关重要。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选择上突出本地的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如是建议。应该说,县域经济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单元。近几年来我国粮食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增长幅度。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有很大潜力,但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发展付出的成本相比东部城市更大。”四川省旺苍县县委书记邓光志此前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贫困地区,比如招商引资就比发达地区难得多,因此中央应给予“适度政策倾斜”。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国洪则表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围绕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未来一段时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韩俊说,在县域经济结构上,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比重低,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少。

农业部的总经济师张玉香则表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农村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张玉香说,这个要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

“积极推进城镇化,调整就业结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城市化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把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韩俊表示。

十二五期间我国县域如何变资源优势为区位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开发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这几年中央财政在农村投入很多,增长速度很快,但与现在农村人口的规模相比,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还是不够的。“现在中央财政给三农的投入,占整个财政比重是10%,是不高的。”韩俊表示。

据悉,今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也就是3926亿元,过去金融危机之前,可能只有2000多亿元左右,其中用在农业和农村的建设上投资,今年是1600亿。农村的基础设施贷款2793亿元,比发改委一年的1600亿预算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大。

“土地政策改革的方向,防止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韩俊说,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且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韩俊建议,农地农用,让这些大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各个农村的农民变成企业的工人,在土地流转方向当中,要确保农民的主导地位。

“土地收益,城乡共享,要按土地的市场价格对被征地的农民进行补偿。”韩俊认为,这是方向,现在城市房屋拆迁条例明确了,按市场价格来补。记者掌握的情况也是,近年来,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在某些地区推动得很快,节约了土地,为城市化发展和建设腾出了空间。

韩俊:农民上楼是条不归路

核心提示: CCTV新闻频道2010年11月18日《新闻1+1》节目播出“韩俊:农民上楼是条不归路”,以下为文字实录:

董倩:我们再话说回来,我对您刚才说的那句话,没有退路,没有退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如果按照目前这种强推,就是这种快速进行的话。

韩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个方向我觉得没有错。

董倩:没错。

韩俊:我们现在搞城市化,最缺的就是土地,这是瓶颈制约。现在耕地保护非常严格,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现在城市的国有土地上的拆迁成本也非常高,越来越难。所以现在都把目光放到来整理农村的宅基地和村庄的这些集体土地。把节省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拿到城里来用。实际上把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城市的建设用地。有些地方可能还不具备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还没达到那个水平,农民还在务农,然后就为了要地,过去农民说是要粮要钱,现在是要地。就为了要这块地,我们就强迫农民上楼。农民过几年不适应了,农民生活要回去,还有退路吗,回不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目前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 本报记者 张娜

“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里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够安定。”12月18日,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作上述表示。

他说,城乡一体化,从政策和实践层面看,涉及三个根本性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保护。在他看来,不仅要不断增加财政“三农”资金投入总量,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要逐步提高比重,把财政支农的蛋糕做大;不仅要保障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而且要保障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强调增加财政“三农”资金投入,而且要重视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他认为,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要让农民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不能再折腾农民了。

“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更快

“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韩俊说,“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更快。第一,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如果我们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就不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基本的条件。第二,如果不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现在统计的城镇常住人口当中,每四个里面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群体,这些人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人真正认为他们就是城市人。这说明中国的城镇化不彻底,是夹生的,质量不高。第三,农民工这么庞大的群体,如果不能够融入城市,甚至受到一些歧视,享受不到同等的权利,会积累很多的矛盾。

实现农民工向市民角色转型,是一个顺应亿万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从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一些重要特征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已经占到较大比重。目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不会再回到农村。虽然在户籍上还是归属于农民,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城市成长、甚至出生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韩俊认为,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关系到内需,更关系到民生。城镇化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必须把解决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的民生问题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对6300多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序是这样的:第一位是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其次是健全社会保险问题,第三是解决住房问题,第四位是解决在城市看病难问题,其他问题有:改善劳动条件、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等。

韩俊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工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政策与农民工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韩俊说。

近年来,今年以来,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有讨论,有13个省已经宣布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统一了城乡户籍。

但根据韩俊及其所在部门今年对五个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城市的调研,结果发现,户籍是统一了,但没有一个城市在统一户口以后,做到让这些外来的常住人口跟本地的常住人口的福利待遇真正实现均等化。

在韩俊看来,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户口的转换是形,服务的分享是实。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服务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应率先实现同等对待。与城市户籍紧密挂钩的低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也要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他建议,城市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对农民工由排斥到接纳,由管制转向服务,逐渐改变他们这种边缘人的社会地位。

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

“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里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

土地问题现在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后,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怎么办?有的专家提出,给农民工城市户口,有让他们享受公共服务,他们却不放弃土地,这不公平、不合理。

但在韩俊看来,首先要讲清土地是哪里来的,土地不是国家无偿给农民的一种福利,土地对农民来讲意味着什么呢?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更重要的是,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一种财产。所以说我觉得不能老惦记农民这块地,老是去跟农民比不公平。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城市比对农村,我们的政策要优惠多了。韩俊说,“如果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要以放弃土地财产权为代价才能获得,这是对农民更大的不公平!”

在他们对6300多位农民工的调查中,回答“你如果在城市落户定居以后,怎么处置自己承包地?”这一问题时,80%的人希望保留,自己种,或者出租;6.6%的人认为,户口换土地,若有偿,可以放弃;只有2.6%的人认为有户口以后,就可以无偿放弃。

在城市落户定居以后,农村宅基地怎么办?66.7%的人选择要保留;12.3%的人说要有偿转让;若给户口是可以有偿放弃的,只占到4.7%;有11.4%的人认为可以拿着宅基地置换城市的住房。

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为一纸户口轻易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他们是理性的。

韩俊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让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通,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的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韩俊提出,近年来,宅基地整理与村庄整治在不少地区推进很快,明显的好处是节约了用地,为城镇发展和工业建设争取了用地指标。但工业和城市发展缺地,不能主要靠“拆村腾地”来解决,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也有很大潜力;城市建设缺钱,更不能靠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筹措,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带来的收益,真正能够造福农民。

现在许多地方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城市拆迁的成本越来越高,搞城市化缺地怎么办?就是让农民上楼?韩俊认为,在城市规划区以内可能有它的合理性,如果农民住到楼上去务农,而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地,这肯定要出问题。另外,现在很多城市发展的资金来源是靠经营土地,下一步可能会城乡的土地一块经营,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拿过来出让,抵押贷款,钱全部用于城市建设,这不是城乡统筹。

他说,集体建设用地确实是沉睡的资本,如果把这个资本激活了,把钱全放到城市,可能是对农村发展一个新的剥夺。如果换一种思路,允许把沉睡的资本激活,但是通过这个杠杆撬动各种资源,流到农村来,可能会使农村面貌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个事不是不可以做,关键是出发点是什么,是要解决城市的问题,还是解决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韩俊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韩俊认为,中央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政策的方向,防止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现象蔓延。我们在土地问题上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够再折腾农民了。”韩俊说。

(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张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目前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

本报记者 张娜 “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里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够安定。”12月18日,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作上述表示。

他说,城乡一体化,从政策和实践层面看,涉及三个根本性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保护。在他看来,不仅要不断增加财政“三农”资金投入总量,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要逐步提高比重,把财政支农的蛋糕做大;不仅要保障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而且要保障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强调增加财政“三农”资金投入,而且要重视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他认为,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要让农民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不能再折腾农民了。

“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更快

“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韩俊说,“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更快。第一,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如果我们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就不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基本的条件。第二,如果不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现在统计的城镇常住人口当中,每四个里面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群体,这些人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人真正认为他们就是城市人。这说明中国的城镇化不彻底,是夹生的,质量不高。第三,农民工这么庞大的群体,如果不能够融入城市,甚至受到一些歧视,享受不到同等的权利,会积累很多的矛盾。

实现农民工向市民角色转型,是一个顺应亿万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从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一些重要特征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已经占到较大比重。目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不会再回到农村。虽然在户籍上还是归属于农民,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城市成长、甚至出生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韩俊认为,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关系到内需,更关系到民生。城镇化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必须把解决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的民生问题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对6300多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序是这样的:第一位是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其次是健全社会保险问题,第三是解决住房问题,第四位是解决在城市看病难问题,其他问题有:改善劳动条件、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等。

韩俊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工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政策与农民工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韩俊说。

近年来,今年以来,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有讨论,有13个省已经宣布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统一了城乡户籍。

但根据韩俊及其所在部门今年对五个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城市的调研,结果发现,户籍是统一了,但没有一个城市在统一户口以后,做到让这些外来的常住人口跟本地的常住人口的福利待遇真正实现均等化。

在韩俊看来,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户口的转换是形,服务的分享是实。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服务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应率先实现同等对待。与城市户籍紧密挂钩的低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也要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他建议,城市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对农民工由排斥到接纳,由管制转向服务,逐渐改变他们这种边缘人的社会地位。

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

“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里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

土地问题现在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后,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怎么办?有的专家提出,给农民工城市户口,有让他们享受公共服务,他们却不放弃土地,这不公平、不合理。

但在韩俊看来,首先要讲清土地是哪里来的,土地不是国家无偿给农民的一种福利,土地对农民来讲意味着什么呢?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更重要的是,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一种财产。所以说我觉得不能老惦记农民这块地,老是去跟农民比不公平。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城市比对农村,我们的政策要优惠多了。韩俊说,“如果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要以放弃土地财产权为代价才能获得,这是对农民更大的不公平!”

在他们对6300多位农民工的调查中,回答“你如果在城市落户定居以后,怎么处置自己承包地?”这一问题时,80%的人希望保留,自己种,或者出租;6.6%的人认为,户口换土地,若有偿,可以放弃;只有2.6%的人认为有户口以后,就可以无偿放弃。

在城市落户定居以后,农村宅基地怎么办?66.7%的人选择要保留;12.3%的人说要有偿转让;若给户口是可以有偿放弃的,只占到4.7%;有11.4%的人认为可以拿着宅基地置换城市的住房。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为一纸户口轻易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他们是理性的。

韩俊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让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通,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的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韩俊提出,近年来,宅基地整理与村庄整治在不少地区推进很快,明显的好处是节约了用地,为城镇发展和工业建设争取了用地指标。但工业和城市发展缺地,不能主要靠“拆村腾地”来解决,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也有很大潜力;城市建设缺钱,更不能靠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筹措,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带来的收益,真正能够造福农民。

现在许多地方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城市拆迁的成本越来越高,搞城市化缺地怎么办?就是让农民上楼?韩俊认为,在城市规划区以内可能有它的合理性,如果农民住到楼上去务农,而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地,这肯定要出问题。另外,现在很多城市发展的资金来源是靠经营土地,下一步可能会城乡的土地一块经营,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拿过来出让,抵押贷款,钱全部用于城市建设,这不是城乡统筹。

他说,集体建设用地确实是沉睡的资本,如果把这个资本激活了,把钱全放到城市,可能是对农村发展一个新的剥夺。如果换一种思路,允许把沉睡的资本激活,但是通过这个杠杆撬动各种资源,流到农村来,可能会使农村面貌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个事不是不可以做,关键是出发点是什么,是要解决城市的问题,还是解决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韩俊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韩俊认为,中央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政策的方向,防止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现象蔓延。我们在土地问题上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够再折腾农民了。”韩俊说。

(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张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目前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

本报记者 张娜

“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里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够安定。”12月18日,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韩俊作上述表示。

他说,城乡一体化,从政策和实践层面看,涉及三个根本性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保护。在他看来,不仅要不断增加财政“三农”资金投入总量,保持较高增速,而且要逐步提高比重,把财政支农的蛋糕做大;不仅要保障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而且要保障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强调增加财政“三农”资金投入,而且要重视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他认为,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要让农民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不能再折腾农民了。

“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更快

“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韩俊说,“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会更快。第一,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如果我们不彻底转移农村人口,就不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基本的条件。第二,如果不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现在统计的城镇常住人口当中,每四个里面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群体,这些人在城市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人真正认为他们就是城市人。这说明中国的城镇化不彻底,是夹生的,质量不高。第三,农民工这么庞大的群体,如果不能够融入城市,甚至受到一些歧视,享受不到同等的权利,会积累很多的矛盾。

实现农民工向市民角色转型,是一个顺应亿万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从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一些重要特征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明显。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已经占到较大比重。目前,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不会再回到农村。虽然在户籍上还是归属于农民,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城市成长、甚至出生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韩俊认为,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关系到内需,更关系到民生。城镇化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必须把解决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的民生问题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对6300多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农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序是这样的:第一位是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其次是健全社会保险问题,第三是解决住房问题,第四位是解决在城市看病难问题,其他问题有:改善劳动条件、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等。

韩俊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工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政策与农民工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韩俊说。

近年来,今年以来,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有讨论,有13个省已经宣布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统一了城乡户籍。

但根据韩俊及其所在部门今年对五个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城市的调研,结果发现,户籍是统一了,但没有一个城市在统一户口以后,做到让这些外来的常住人口跟本地的常住人口的福利待遇真正实现均等化。

在韩俊看来,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户口的转换是形,服务的分享是实。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服务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应率先实现同等对待。与城市户籍紧密挂钩的低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也要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他建议,城市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对农民工由排斥到接纳,由管制转向服务,逐渐改变他们这种边缘人的社会地位。

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

“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里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

土地问题现在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后,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怎么办?有的专家提出,给农民工城市户口,有让他们享受公共服务,他们却不放弃土地,这不公平、不合理。

但在韩俊看来,首先要讲清土地是哪里来的,土地不是国家无偿给农民的一种福利,土地对农民来讲意味着什么呢?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更重要的是,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一种财产。所以说我觉得不能老惦记农民这块地,老是去跟农民比不公平。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城市比对农村,我们的政策要优惠多了。韩俊说,“如果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要以放弃土地财产权为代价才能获得,这是对农民更大的不公平!”

在他们对6300多位农民工的调查中,回答“你如果在城市落户定居以后,怎么处置自己承包地?”这一问题时,80%的人希望保留,自己种,或者出租;6.6%的人认为,户口换土地,若有偿,可以放弃;只有2.6%的人认为有户口以后,就可以无偿放弃。

在城市落户定居以后,农村宅基地怎么办?66.7%的人选择要保留;12.3%的人说要有偿转让;若给户口是可以有偿放弃的,只占到4.7%;有11.4%的人认为可以拿着宅基地置换城市的住房。

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为一纸户口轻易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他们是理性的。

韩俊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让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通,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的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韩俊提出,近年来,宅基地整理与村庄整治在不少地区推进很快,明显的好处是节约了用地,为城镇发展和工业建设争取了用地指标。但工业和城市发展缺地,不能主要靠“拆村腾地”来解决,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也有很大潜力;城市建设缺钱,更不能靠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筹措,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带来的收益,真正能够造福农民。

现在许多地方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城市拆迁的成本越来越高,搞城市化缺地怎么办?就是让农民上楼?韩俊认为,在城市规划区以内可能有它的合理性,如果农民住到楼上去务农,而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地,这肯定要出问题。另外,现在很多城市发展的资金来源是靠经营土地,下一步可能会城乡的土地一块经营,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拿过来出让,抵押贷款,钱全部用于城市建设,这不是城乡统筹。

他说,集体建设用地确实是沉睡的资本,如果把这个资本激活了,把钱全放到城市,可能是对农村发展一个新的剥夺。如果换一种思路,允许把沉睡的资本激活,但是通过这个杠杆撬动各种资源,流到农村来,可能会使农村面貌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个事不是不可以做,关键是出发点是什么,是要解决城市的问题,还是解决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韩俊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韩俊认为,中央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

上一篇:回老家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900字下一篇:为工伤同事募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