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2024-04-28

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共9篇)

篇1: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劳动史课堂作业09级劳动经济硕士陈力闻2009101874 题

5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答:这里主要从德国工业革命后工会的目标、行动和作用着手,说明工会在这个国家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从侧面解答问题中提出的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在德国工业革命后的最初的几十年间,也就是19世纪30-40年代,只有一些非常罕见的工人长期联合的萌芽,这些组织的早期形式是为了在疾病和死亡时的自助以及为了手工工人漫游1自助而设立的互助储金会。此外,还有遍布于柏林、汉堡、汉诺威的工人教育协会2以及一些罢工联合会。在十九世纪中叶前后,各种协会、政党和工会之间的界限经常是变化不定的,有一些工人组织兼有地方职业工会和兄弟协会的性质的,更多地是为了劳资斗争而组织的,现代工会的色彩较淡,比如柏林机器制造业工人协会。具体的,工业革命后,德国工会的地位变迁主要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

一、早期工人组织时期(1840s-1890s)

1848年,德国12000名印刷和排字工人的代表们,在美因茨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全德印刷工人协会。这一工人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自卫,防止降低为工厂的劳动”,他们担心在印刷厂将使用的蒸汽机和高速印刷机将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导致失业和工资下降。他们要求成立一个工人部,取消一切歧视工人的法律,监督对学徒的教育,控制机器和创建一种范围广泛的保险事业。他们还要求统一全国排字工和印刷工的工资标准。但是在1848年8月底,由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对工资标准决议作了修改,这件事导致帮工们纷纷退出《全德印刷工人协会》,之后,在1849年9月底至10月初,成立古腾堡联盟。这一联盟的目标是“创造、提高和保障印刷工和铸字工,无论是师傅还是帮工的物质及精神福利。”这一联盟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劳资斗争的组织,而具有更多的近代工会的色彩,开始要求就工人职业地位的问题进行谈判。1848年9月成立的德国卷烟工人协会与印刷工人协会不同,捍卫其地位并不是主要目的,改善其处境和物质精神条件是首要目标,同时,这个工人协会还订立章程,要求所有卷烟工人承担义务,成为协会的会员;这一协会对民主组织建设的要求,依靠会费筹集资金的做法,关于工资标准的要求以及建立仲裁法庭以解决与雇主冲突的要求等等,都体现出了工会的特点。这些工人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第一批工会组织的成立。

随着工人组织的大量出现,德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工会组织发展的两大方向: ADAV的拉萨勒及其继承者认为,工人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政治运动确立工人的社会主导地位;社会民主工人党(Soziale Demokratiche Arbeiter’sPartei,简称SDAP)奥古斯特·贝北(AugustBebel)和威赫姆·里贝克(Wilhelm Liebknecht)则认为,工人组织是社会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推动社会变革以实现工人活动的自我管理。两种发展观念不断融合,推动着各种工人组织逐渐集中。1875年在哥塔(Gotha)举行了工人组织联席会议,以SDAP的1 漫游:根据德国手工业传统的要求,学徒在学艺期满后必须离开所在的城市,到其他地区边流浪边工作,到一定期限后方可有固定工作地点和固定住处这些教育协会常常是在资产阶级或教会代表组织、协助甚至领导下建立的。

基本纲领作为所有工会组织的共同原则,主张“工人组织的活动远离政治”。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经济危机频频爆发,工人运动空前高涨。1873年帝国政府颁布法案,迫使工人组织的社会民主运动转入地下。但工人组织在斗争中结成更紧密的组织, 1889年的罢工运动失败之后,许多工人组织呼吁建立全国性的跨行业工人组织,这成为现代工会运动的基础。1890年11月,在柏林举行的工人组织联席会议上,多数工会组织同意组成德国工人组织的统一联盟(荷西•杜克工人联合会和基督教工人联合会除外),其基本职责是:

(1)维护工人的基本权利;(2)广泛开展宣传活动;(3)组织罢工;(4)召集统一联盟的成员组织;(5)制订统一联盟的组织计划。以此为基础,统一联盟使成员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标志着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严格章程和行动规则的工会联盟。

早期的工人组织是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而建立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人的三种要求:

1.提高工资,这是在劳资之间重新分配社会产品而使工人得利的直接办法。

2.减低工作时间而不减工资,这是另一种改变劳资所得的对比使工人得利的直接办法。

3.集体组织的自由。雇主身为资本和生产数据的所有者,一切经济权力都是对他有利的,工人只要还是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竞争,就没有力量同雇主斗争。在这种情形下,「比赛规则」是纯粹对资本家有利的:资本家可以随意把工资定得多么低,工人都不得不接受,因为怕失掉工作,也因此失掉生活数据。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的这四十多年期间,德国的早期工会组织仅仅处于萌芽时期,主要是以抵制廉价劳动力,争取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的,兼有兄弟互助协会的性质,在工会民主组织方面尚显幼稚,且没有完全意义上实现与雇主就工人经济利益问题进行谈判,因此尚未完全体现现代工会的全部职能;这一时期工会组织的工人运动也带有明显的斗争性的色彩,经常与资方或者是政府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是巷战,在工人运动的组织性和科学性上也尚显幼稚。这一时期的工会组织,其在劳动关系中的主要地位是满足工业革命后工人对劳动地位捍卫的需求、反映工人对改善劳动条件的呼声,体现了工人通过集体组织争取自己权利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力量,使工人阶级在争取权利的道路上亦有一席之地。

二、争取集体谈判时期(1890s-1914)

二十世纪初,以工会力量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hePartei Deutschland,简称SPD)广泛参与了对外政策、阶级斗争等政治问题的讨论,在“集体合同”和“工业化步骤”方面维护了工人群体的利益。特别是1916年通过的“预备服务法案”(Auxiliary Service Law),强调了工会权利:(1)雇员人数在50以上的企业必须建立工人委员会;(2)设置调解委员会;(3)赋予工会在战争时期代表所有工人进行谈判的权力。在这期间,“自由工会”与社民党之间发生了争论,自由工会认为工会经费有限,应当将注意力放在争取工人的经济利益上,而不应当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在这一阶段张红,为了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工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与雇主进行谈判,争取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上。1896年,印刷工人联合会与雇主签订了第一个集体合同,到1907年,签订的集体合同数达到5324个,适用于11万1千多个工厂,到1913年,集体合同涉及的职工达200万人以上。1914年,在自由工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集体合同的谈判主张才得到普遍确认。

在十九世纪末到一战前的这段时期,德国工会的主要工作是争取集体谈判的权利,并且通过集体谈判为工人争取到更好的劳动条件。

三、曲折发展的时期(1914-1945)

一战期间,德国的工会发展受到比较大的阻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机制。1919年,德国工会组织齐聚纽伦堡,建立了全德工人联盟(All-gemeiner Deutscher Gewerkschaftsbund,简称ADGB),其政治代言人是社会民主党。ADGB宣称自己的职责不是“仅仅代表工会会员的职业利益”,而是希望“成为无产阶级的中心力量,领导社会主义斗争走向胜利”。

在魏玛共和国初期, ADGB坚持集会自由和8小时工作制。但到1923年, ADGB被迫调整策略,工人的每周工作时间增加到50.4小时;州政府也有权参与劳动仲裁。1924年之后,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渐稳定, ADGB积极参与德国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法定失业保险引入社会保障体系。

1930年前后,欧洲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1930年德国失业者高达440万人,以社会民主党为主的联合政府试图提高失业保险贡献率,但遭到了右翼德国人民党(DeutscheVolkspartei)的强烈反对,结果导致了米勒政府的垮台。随后的卡宾(Cabinet)政府采取强干预措施,抛弃了自由的集体合同谈判,政府直接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条款。

1933年4月, ADGB试图脱离社会民主党而组建非政治性组织,但遭到了希特勒政府的无情镇压, 1933年5月2日ADGB总部大楼被占领,部分工会成员被杀,其余被关押或流放。在反思第三帝国统治影响的基础上,许多工会成员重新考虑德国工会的组织建设问题,提出建立具有政治独立性和中立性的工会组织,将德国工会的组织基础扩大到所有的社会民主人士、基督教成员、共产主义者。

二战期间,纳粹党取消了工会。这一时期,工会的行动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工会的主要职能也更多地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四、二战后工会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1946年原东德地区建立了自由德国工会联盟(Freier DeutcherGewerkschaftsbund,简称FDGB);1948年初原西德地区恢复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冷战形势使两大组织的发展方向逐渐背离:原东德地区的FDGB逐渐成为德国社会团结党(Sozialis-tische Einbeitspartei Deutchland)的政治工具;原西德地区的工会组织则建立了统一联盟,即现代德国工会(Deutcher Gewerkschaftsbund,简称DGB)。

在汉斯•布克勒(Hans B ckler)的倡导下,DGB确立了德国工会的基本纲领:(1)共同决定社会经济事务;(2)将重要工业企业转变为公众所有制;(3)集中决策的国家经济计划;

(4)社会公正。这些基本设想实际上成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思想基础,逐渐形成民主性质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demokratishe Union,简称CDU)提出了“杜塞尔多夫原则”(Düsseldorfbasic principles)。路德维希•艾尔哈德(LudwinErhardt)将之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socialmarket economy)理念。

从1950年开始, DGB广泛参与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事务: 针对工人福利问题, 1955年DGB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1)周五工作制和每天8小时工作制;(2)男女薪酬平等;(3)保留工人疾病期间的工资;(4)提供残疾、事故、疾病、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5)工会、公司、政府管理机构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决定社会经济事务;(6)改善工作环境;(7)为新工人提供职业培训。1989年德国统一进程开始之后, DGB强调德国社会经济体系的统一性:

(1)DGB接纳了原东德地区的FDGB,组织网络覆盖整个德国地区。(2)原东德地区和原西德地区应该尽快建立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统一制度,妥善处理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扩展到整个德国地区。

战后德国的工会又有所发展,此时,德国的工会除了独立自主地进行劳资谈制,签订集体合同,在经济上为工人谋求福利外,还广泛地参与劳动立法与社会政策制定,积极参与企业决策,扩大工会对企业发展策略、集体合同政策、社会改革计划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森,蔡德昆,德国工会的地位、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2.马丙丽,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借鉴及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3):25-29

3.李子星,关于德国工会及劳动关系现状的考察与思考,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34-37

4.张慧芸,中德工会劳资关系之比较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4):74-75

5.杨海涛,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6):81-84

6.米夏埃尔×施奈德,《德国工会简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篇2: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两性关系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里如同一团变化不定的火焰,这团火焰可见可感如同我们这一百年风云动荡的生活本身,正是他们一起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质变。”性就像是暗藏在我们身体物质与精神深层的一种带有神秘感和本原追求的力量,它并非是身体的所有,却担当起指向身体承担潜在欲念和危险的东西,是“革命所要压抑或牺牲的能量”,这一部分着重体现在“十七年”革命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摹。

回顾1949年初期创作的革命小说,民族国家的构建要求革命女性在性的层面需与之契合,它决定着女性是进入文本象征秩序成为主要叙述还是被放置在历史的反面位置上。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文字述说中,禁欲主义紧紧捆绑革命,对于“两性关系”革命者有着严苛的要求,性代表着肉体和精神的贪图沉迷,这对革命来说是不利的扰乱,革命定要反对“淫”,抛弃一切调动本性感官以及情思的事物。有点像欧洲宗教的清规戒律,革命党人在道德上保持忠直,而道德败坏的往往是反面形象的卖国贼、土匪棒子。

《青春之歌》中不管如何将林道静的情欲隐性地展现出来,“党的好女儿”的纯洁性地位不能动摇。不论是林道静痴情卢嘉川,还是同江华岁月如好,这些感情终将都被慢慢殆尽,永远面对的是遥远的将来,卢嘉川入狱意味着故意的逃避,卢嘉川就像林道静人生中无法越及的高山,不停苦苦追寻。江华第二天的离开就像忘记了与林道静的情感缠绵。男性的离去与故意逃避恰恰暗示着对霎那间暴露的身体欲念进行制止和掩盖,从而达到让女性身体保持纯洁要求的目的。

《林海雪原》里的蝴蝶迷作为反面女性形象,恰恰是在性道德上被给予严厉否定。蝴蝶迷是被典型丑化的,“脸长的有些过分,宽度与长度可不大相称,活像一穗苞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蝴蝶迷与多位男性有染,自从做了土匪她又搭惹上了许大马棒,却又同时是他儿子的姘妇,许大马棒死了郑三炮又补上了缺,后来遭到郑的抛弃,蝴蝶迷变得更加猖狂无畏了。“这个妖妇从许大马棒覆灭后,竟成了一个女光棍,在大锅盔这段时间里,每天尽用两条干干的大腿招靠主。”

女性被置于民族斗争中,她们的身体被操纵着,女性性道德的不洁被认为是对革命事业的亵渎,所以性道德的纯洁被大力提倡着。“因为一个女人的身体代表着国家,女性身体被异族强暴便意味着民族遭受强暴,女性以身体符号唤起国人因受辱而激发的战斗情绪。”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择偶的革命选择化

择偶自古是因人而异较私人的问题,仔细探究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的两性关系选择,在不同时代却能提炼出相似的恋爱对象的审美标准。大众择偶标准趋同的背后其实紧扣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认同。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还未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战时文化”中抽脱出来,继承了相同的焦聚人物特点。我们能在这段时间的文本中看到正面女性几乎都把目光投向了革命男性,择偶标准集中于在于革命的男青年中。这些革命者大都出身于贫寒的工农之家,与地主阶级和敌人之间有着仇恨,有亲人遭到敌人迫害的经历,于是他们对革命事业更加坚定不移,勇于与敌人做斗争,不怕牺牲。他们被国家民族认可为“英雄”,例如卢嘉川,少剑波等等。理所当然,女性与之配偶就是投身了革命,支持正义消灭黑暗,民族和国家因此接纳革命女性。“这,通常是被表现为几个男性追逐一个女性,而结果,女性挑中了那最‘革命’的男性。如果要给这样的结构起一个称呼,套用一句惯用的术语,就是‘革命决定了恋爱’”抉择的本身并未考虑女人的爱情到底如何,而是作为加入革命战队进而被叙写的敲门砖。

《青春之歌》的林道静就很好诠释了女性告别不上进不思革命的“旧”男性,转而靠向革命男性臂弯的时代认同。“骑士兼诗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在林道静最无望时给予她关爱、知识,他们分享对文学的见解,谈民族独立出路……“除了感恩、知己的激情外,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而他们的爱情走到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呢?“十七年”文学赋予的主人公革命者卢嘉川走到了林道静身边,此时余永泽“骑士兼诗人”般超然的风度在时间面前走向殆尽,卢嘉川完全异于余永泽,文中这样写道“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艺术和动人缠绵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谈出的都是一些道静从来没有听过的话”。余永泽整天痴迷着拜伦诗歌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卢嘉川却给林道静讲着高尔基的《母亲》还有《国家与革命》,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对比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立马能辨别孰优孰劣。

三、冲淡的爱情烂尾

自古恋爱故事均伴随着好或坏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描写被作家搁置角落不说,假若未看见这少得可怜的爱情叙事,它们的结局还是被革命的巨大胜利忽视了,这使得小说描写的爱情也被冲淡了。她们作为男性的革命搭档,互相激励和帮助,女性把男性看作圆规,爱情在共同的革命业中孕育出花朵来,不过一旦将近小说末尾,总是到了该给爱情一个交代,给女性一个名位时,男人们常常在此刻被党和人民赋予重大的革命任务,革命的胜利等待着英雄,女人只好同情爱被放在等待的位置上了。

《红旗谱》中的春兰、严萍被安排了同样的命运。她们全力献身于革命斗争中边沿化和辅佐化的任务,她们也是在运涛和江涛投身革命后跟随他们参加的,运涛讲述革命的意义,春兰就敢穿上绣着“革命”两字的布褂衫赴庙会,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她对革命的向往。严萍十足是江涛革命的跟随者,她说“因为你革命”所以我革命。可以见得,文中两位女性的革命终始是围绕两位男主人公进行的。顺理成章的随着小说末尾男英雄的牺牲,小说赋予给她们的生命也便结束了,整部小说并未对她们的爱情命运留下句号。

四、结语

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看来,女性形象的描述始终是不自足的,是因为国家主体意识的制约,亦或是战争历来与女性生理特征的不符因子决定。总而言之,“十七年”女性处在文学史上,像一个空洞能指的符号,女性未能在两性关系发展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女性的昨天、今天、明天并不代表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不会就此停留,时代的车轮仍旧会往前滚动,而女性的历史也会跟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

[2]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1:98-101.

[3]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3,442.

[4]逄增玉.重读荷花淀[J].文艺争鸣,2004:49-53.

[5]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43,52-53.

篇3: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我国现行《工会法》第十条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是指国家级工会,“总工会”是指县级工会,“基层工会联合会”是指乡镇级工会。此外,各个总工会可以设置产业工会,二十五人以上的企业可以设置“工会委员会”。企业工会履行其建设、教育职能的最终使命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的教育职能是指工会通过教育、培训、指导的手段帮助群众完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要职能。对于劳动者而言,只有提高个人职能素质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变个人职业命运。而工会帮扶劳动者,对初出茅庐的劳动者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与指导,有利于弥补劳动者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等缺陷。

二、企业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对企业和社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处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动物,生存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必然要劳动才能得以延续,因此劳动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劳动关系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一个连最基础的劳动关系都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社会,人们难以安然劳作,劳动报酬也难以保障,必然构不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2)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它包括明晰的产权关系与和谐的劳动关系两大层次。劳动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因此想要企业得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发展,构建一个健康的劳动关系势在必行。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融洽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让企业感到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忠诚,也让劳动者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和关怀,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3)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缓解劳动矛盾的必要条件

现当代环境下,总体来说,我国的劳动关系总体环境良好。由于我国建立了比较广泛的企业工会制度,职工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并且随着劳动保护法的不断健全,职工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变得更加多样、复杂,随之而带来的是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了职工的就业培训、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等。近年来,许多企业因为迫切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侵犯职工权益的也屡见不鲜。因此劳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我们不容小视。面对这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仅要正视它们,并且找准中心和重点去解决。只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妥善的处理好了新时期出现的劳动矛盾,才能保证我们社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才能保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安康。

三、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企业工会作为保障职工权益的中坚力量,首先是要充分发扬好自己的宣传教育职能。要加大对《劳動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宣传途径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在新媒体当道的今天,要跟上时代步伐,善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媒体渠道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企业工会还可以通过举报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讲座等,加强对职工的法律教育,培育职工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切实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然职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选择主动作为、主动寻求解决,而不是忍气吞声、激化矛盾。通过加大宣传和教育,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拉近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环境。

(二)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工会的另一重要责任即是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一是要健全三方会议机制,即要健全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企业家协会多方建立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要充分发展自身能动性,积极的、有预见性的协调职工与企业、职工与人社局、企业与人社局的关系,妥善解决从中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矛盾。积极协调三方关系,推动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职工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制度等。对企业要不怕提意见、问问题,对职工要敢监督、敢保护。二是要通过完善和建立自身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企业工会首先要建立完善自己的管理机制,并且要做到透明、民主和公开;其实是要广泛的发动职工群众参与,增强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根本上实现职工群众观念的转变;再次是要不断学习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新形势、新动态,创新工作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三)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和机制建设

一是要增加监督力度。企业工会作为职工与群众的联络点,必须明确的了解局势,洞察情况。首先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了解职工群众的诉求和矛盾,从源头上阻止其发展和蔓延;其次是可以聘请一些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等,加强对劳动监察网络的建设,力求把劳动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不畏企业权威,充分体现自身责任。在广泛开展监察的同时,对发现的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要敢于提出、敢于问责。如果企业再三不予以纠正的,要敢于向有关执法部门提请执行法律程序。要牢记,职工利益无小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刻不容缓。

(四)积极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是保障职工和企业权益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解决职工与企业纠纷的关键。企业工会一是要敦促企业务必及时与职工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合同必须要明确职工与企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妥善保存劳动合同,作为日后处理权益纠纷的基础证据。

四、总结

工会承担着四大职能——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劳动者就业难、维护社会稳定,开发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篇4: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一、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也涉及到企业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党政工团分工负责, 密切配合, 不仅都负有重要责任, 而且各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都必须发挥优势, 主动参与, 各司其职, 共同推进。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工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 既要积极参与, 发挥作用, 但又不能包揽过多。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团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党委对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实行统一领导, 统一部署, 统筹安排, 把握正确的方向。

3.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开展, 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生产忙的时候, 工会把大型的文体活动先放放, 先抓宣传鼓动与学习引导, 加班加点的时候更要多关心职工, 这样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 体现工会特色。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政治优势,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 工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企业形象, 除了对职工正面引导教育外, 更多的是采取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形式吸引职工参加, 将思想政治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融于其中, 职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 这样做比直接说教有优势, 职工容易接受, 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是一种改进。

2.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强调对人的管理。工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引导、教育、将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植入职工内心;思想政治工作既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又提高了职工思想素质, 三者互相结合, 不可分割, 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积极性

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组织优势和广泛的号召力, 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还要负责组织职工学习, 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向职工灌输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理念, 把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渗透到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工会是群众组织, 有群众基础, 容易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各项活动容易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工会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如职工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各种体育比赛等, 它的开展既促进了职工身体健康, 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 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培育了团队精神, 提高了职工素质, 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精神风貌。优秀职工是企业的形象, 劳模标兵是企业的典型。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志, 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工会围绕生产经营抓好深入塑造优秀职工形象和打造企业品牌工作, 评选标兵摸范, 表彰奖励先进, 努力造就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 既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

四、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 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 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也包括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 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促进生产的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对职工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把职工的价值取向统一到企业的价值实现上, 形成利益共同体。突出以人为本, 完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是营造良好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企业发展如何, 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起作用。

篇5: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体育;德育;地位;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德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育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达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责任。因此,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要将育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体育教学对于道德教育的功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受其知识水平、认知程度、个性特征的影响,还受生活经历、学习过程、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内容很有必要。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只能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思想上的洗礼,我们仍然需要对学生辅以实践教学,并且,很多学生对于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实践中进行隐性德育比直接的思想教育更有效果。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又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开发这些资源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体育运动就拥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体育活动的规范规则能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长跑等耐力性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拼搏的精神,篮球等集体性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竞技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老师及时正确的引导,通过体育教学形成学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体育教学在道德培养中的途径和作用

1.体育的规则培养着学生公平、公正的道德品质

体育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学习与锻炼,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尤其是体育竞技活动中,有着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对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上体育课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参加运动时必须穿宽松的服装,最好是运动服运动鞋,这些对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长期的上课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遵守规则、遵纪守法。同时,体育课还涉及到运动的器材的搬运、场地的整理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爱护公物。体育竞技活动一般都有着严格的竞赛规则,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培养他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纪律性,在活动过程中,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让学生能够明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养成自己的行为责任感,禁止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行为。

2.集体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

很多体育活动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展开的,例如接力赛跑、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在小组间竞争,通过合作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竞争来培养学生的拼搏向上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集体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会对集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集体的荣誉又会给每一个成员带来影响。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去思考,让他们明白自己表现得最好不如整体的优秀,个人要让步于集体。同时,通过比赛、评奖、评优等活动行成一种激励机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情感上的愉悦。这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学生的心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转化为体育学习的动力与精神。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集体活动对学生的指导,强化学生的“团队”观念。体育课基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在课前整合、报告人数等方面都要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课堂中要采用科学的组织教法,在篮球等集体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所擅长的技能进行角色分配,让他们明白自己在集体中所承担的义务,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对于体质比较弱、技术比较差的同学,老师要多多指导,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关照,用集体的力量带给他们更多的热情和信心。既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养成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3.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艰苦磨练的精神

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很多的体力,要想坚持下来要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和毅力,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能够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毅力,锻炼他们的恒心,尤其是武术等体育活动。球类运动比较侧重自信、技巧、灵活度,武术运动、长袍等比较侧重耐力、持之以恒,这些活动都潛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针对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 不同的道德品质。例如在长跑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强度、不同的组次、不同的距离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培养他们的恒心与毅力。对于一些反应迟钝、没有耐力、没有毅力的学生,可以跟他们讲讲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讲讲那些奥运冠军在赛场下的辛酸血泪,燃起他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同时为他们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帮助、监督他们一步一步地完成,培养他们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4.体育竞赛培养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

在参加比赛时,学生为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都用于拼搏,力争上游,在失败之后也能够及时地分析原因,寻找问题,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同样,这些素质的养成也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教育。在学生赢得比赛时,老师可以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庆贺,同时也要给他们讲解骄兵必败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胜利不是目标,一次的胜利也不是结果。当学生在比赛中输了,老师要及时地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地努力、改进就会越来越好,总有一天能够成功,要树立正确的竞赛心态。

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体育竞技中,安全的教育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仅是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在育人方面的成效

1.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业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本来就缺乏自信,长期的学习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就容易自暴自弃。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在体育锻炼中,他们培养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开阔了视野,在一些活动、比赛中重新找回了自信,慢慢认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2.通过体育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影响却是无所不在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也让同学们逐渐养成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久而久之,这样的态度品质就形成了一种校园风气,积淀成为校园文化,影响着更多的人。很多不服管的顽劣学生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集体主观念,明白了集体的利益重于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养成了遵守规则尊敬守法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因此,我们的学校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特色突出重点,开展特色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将体育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书俊.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8)

[2]冯官秀.从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看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3)

作者简介:

唐渊(1980~),男,汉族,重庆市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四川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6: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要让员工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意义向员工广泛宣传, 把道理向员工讲明讲透, 让全体员工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第一, 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 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企业鲜明的个性, 培育自己的企业精神, 按照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 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二, 企业文化把情感注入管理, 使生产管理和人文情感融为一体, 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第三,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将增强企业全员凝聚力, 形成一种团队精神, 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充分认识工会工作的重要地位, 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1、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的责任。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群众性是工会的属性和特征。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工会组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工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员工动员和组织起来, 同时也可以代表职工的利益, 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又具体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单靠理论上的说教, 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方面工会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工会是职工的先进组织, 是企业联系职工的纽带和桥梁, 是值得信赖的“职工之家”。作为工会组织, 他们最了解、最熟悉员工群众的酸、甜、苦、辣, 知道他们的意愿和要求, 并能积极配合党政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帮助职工解决许多切身利益问题。

三、充分发挥工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发挥工会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发挥教育作用, 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助动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先进水准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广大员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一靠培训教育, 二靠自身养成。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就是要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 利用特有的文化教育活动阵地, 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广大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加强阵地建设, 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渗透力”。实践证明, 企业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阵地这一硬件建设。多年来, 船务分公司工会经过自身的努力, 争取企业行政的支持, 妥善用好工会经费, 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 添置文体活动器材, 努力搞好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场所、宣传教育阵地、生活设施的建设,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员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 为员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三、利用典型引路, 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辐射力”。具有鲜明船务行业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闪耀着“以人为本”的文化魅力, 这也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从人的需求出发, 努力营造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形成一种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而建功立业的合力。在这方面, 对工会来说, 要发挥好榜样优势, 做好引领工作。要充分发挥先进的导向作用, 让先进用自己孜孜以求、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 影响、带动身边的员工, 使员工们得到启迪, 受到教育, 自觉的与企业同甘苦, 共命运。先进的这种亲合力作用, 是工会组织宝贵的财富和特有的优势。

第四、强化民主管理, 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就要想为员工所想, 干为员工所需。要确实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 真正让员工群众参政议政。要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 审议企业的重大事项, 履行职工推荐、评议、监督企业领导人员的职责, 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员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连着你我他, 兴衰发展靠大家, 身在企业就是企业人, 就要有家可当, 有主可做, 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注重解决好困难员工的帮扶工作, 建立健全困难员工档案管理, 对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员工, 从感情上体贴他们, 生活上照顾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受到尊重, 心理上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第五、丰富文体活动, 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向心力”。组织员工群众开展好文体活动, 是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有效形式, 工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将员工群众都吸引到活动中来。在活动项目和方式上, 要难易适度、专兼互补、竞技结合。如拔河、长跑、登山、跳绳、各种球类比赛、书法、摄影等, 在比活动中培养员工集体荣誉感和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向上精神, 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中去, 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向心力”。

篇7: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地位;作用

1.前言

企业在建设其内部文化的过程中,大多强调“以人为本”作为其基本思想,并以价值观作为其重要核心,企业精神则是其根本性支柱,同时将经营哲学视作其主要方法论,从而不断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态度,为领导人员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企业文化是否具备先进性,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改革的整体效率,同时企业文化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和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十分有必要。

2.工会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会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直接决定了文化建设整体质量的优劣,而其具体地位与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工会承担着员工教育的任务,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基本素质

在企业文化中,其主体为企业中的所有工作人员,而企业文化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即为企业工作人员的各项群体行为。工会属于企业工作人员十分信任的一个组织部门,其文化建设应当以工会活动作为主要实现方式,而工会通过参与至企业文化各项建设活动,使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得以真正落实,而工会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与基本职能也能因此而得到发挥[1]。同时,工会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采取文艺体育与思想教育等形似,可实现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基本素质。

较之企业中的其他各个职能部门,从工作人员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思维模式与角度来说,工会具备非常鲜明的特殊性。鉴于此,企业开展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时,工会应当将工作重心放在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建设。比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工会可以组织举办劳动竞技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以此方式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工会承担着举办文体活动的任务,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基本品味

企业文化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此背景之下,要求工会以所有工作人员群体行为当做其出发点,通过举办文体活动的行使,不断丰富工作人员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基本品味[2]。较之企业其他组织而言,工会能够与工作人员产生直接的接触,也能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内心所需,利用工作人员能够接受的各种形式,推动其融入至各项企业活动当中,并在活动中领悟企业的精神内涵,促使其思想层次得以升华。

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改革的问题,为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各企业都亟需寻找最佳发展道路,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加强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即为前提条件,而采取举办文体活动的形式就能鼓舞工作人员士气,同时还能够活跃气氛。鉴于此,工会需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业余时间与工余时间,加大工作人员的整体参与面,确保各项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发挥其功效。

2.3工会承担着参与民主管理的任务,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主人翁观念

基于企业而言,在建设各项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工会的主动参与,这是由于工会承担着参与民主管理的任务,能够使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促使每一位工作人员自主养成责任意识,使之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的义务,从而投身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与此同时,经由工会组织,企业加大了对民主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并拓宽了管理渠道,给所有工作人员都提供了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空间与机会[3]。对于企业工会而言,应当给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创造更加生动的局面,确保职代会的各项职能得以有效发挥,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主人翁观念,使之参与至企业各项文化活动中,从而推动企业朝着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前行。

3.结束语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同样不例外。工会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是推动企业建设自身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此情况之下,需要工会以企业自身实际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开展员工教育、举办文体活动、参与民主管理等方式,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基本品味以及主人翁观念,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建设先进文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爱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2,16(16):47.

[2]黄河涛,赵健杰.论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01):7-11.

篇8: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生产实践

马克思的哲学是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尽管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并且是这些思想启蒙着, 激发着马克思进行哲学思考, 正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的思维方式, 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 他的思想发展却是与世界历史紧紧地平行着”黑格尔的“划时代的历史观, 是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1] (P.42)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这一哲学层面, 而是很快地从旧有的哲学意识形态中跳了出来。如恩格斯所言:“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 而又怎样同它脱离, 作一个简要而系统的阐述”。[2] (P.212) 显然, 经过一段时期的生活实践与深入研究之后, 马克思已由推崇黑格尔转而批判黑格尔, 但是这种批判并不是将其抛在一边, 而是汲取了其丰富的革命性因素, 即“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 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 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2] (P.223) 那么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因素表现在哪里呢?本文试从“人的问题”这一角度切入, 分别分析了黑格尔,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不同内涵, 指出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现实地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根本主题, 从而对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黑格尔把人的本性, 人的价值和人解放统统放在“精神”“理性”和“自我意识”一个模式之中。黑格尔认为, 人只不过是理性, 绝对精神的体现, 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活的工具”。[3] (P.64) 他写道:“理性统治世界。也同样地统治世界历史, 同这个自在自为的普遍的实体的东西比较起来, 其余一切东西都是属于它的东西, 都是他的工具。”[4] (P.354) 这样黑格尔就把历史中所有的人, 包括伟大人物在内, 都看作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理性, 精神的玩物和傀儡。在黑格尔看来, 人的奋斗, 只不过是执行理性, 精神的命令, 受理性, 精神的驱使和支配, 个人和民族充当理性的工具, 对他们和自己而言, 是完全不自觉的, 理性利用人们的热情而使人们彼此进行斗争, 而它自己却不卷入到这个斗争之中, 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 黑格尔把人在自己和热情驱使下所进行的历史创造, 看作只不过是理性, 精神的工具和手段的活动, 在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利益的同时, 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在他们内部进行的那种世界精神的事业的工具机关”。[4] (P.353)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 人的创造最终变成了理性精神的自我创造, 人们的历史也最终被演绎成了理性, 精神的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的序言中一开始就十分尖锐地指出, 他们的批判是针对整个德国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来说, 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它用‘自我意识’, 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 并且同福音传播一道教诲说‘精神创造众生, 肉体则软弱无能。’显而易见, 这种超脱肉体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5] (P.7)

与原则为无限者的哲理神学相对立, 费尔巴哈为了未来的哲学而要求有限的“真实地位”。因此, 真正的哲学开端不再是上帝或是绝对, 而是有限的有死的人。“这个哲学并不将斯宾诺莎的实体, 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 谢林的绝对同一性,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抽象的, 仅仅被思想的或被想象的本质当作自己的原则, 而是将现实的或者毋宁说最最现实的本质, 真正实在的存在:人, 即最积极的现实原则当作自己的原则”[6] (P.15) “关于法, 关于意志, 关于自由, 关于没有人的以及在人以外甚至人之上的人格的思辨, 都是一种没有统一性, 没有必然性, 没有实体, 没有根据, 没有实在性的思辨。人是自由的实存, 人格的实存, 法的实存, 只是人才是费希特的自我的根据和基础, 才是莱布尼茨的单子的根据和基础, 才是绝对者的根据和基础。”[7]可见, 费尔巴哈将人置于哲学的出发点, 这对于黑格尔仅仅把人当作理性的工具和手段, 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 什么使这个人成为人, 什么真正构成了解放了的, 独立了的人的人道的内容, 费尔巴哈却无法凭借他关于具体的人的抽象的原则超出感性的用语予以阐明。”[8] (P.415)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这样表述的“费尔巴哈指出, 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 映象。但是, 这个神本身是长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 是以前的许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集中起来的精华。与此相应, 被反映为这个人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 而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 是抽象的人, 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扬感性, 宣扬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 研究现实, 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 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 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2] (P.236) “在费尔巴哈那里, 就形式讲, 他是实在论的, 他把人作为出发点, 但是, 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 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个抽象的人, 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 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 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 历史的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人来往, 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2] (P.236) 从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评论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费尔巴哈对抽象的人与自然的分析是不会有结果的。“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 活生生的人, 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2] (P.241) 于是, 马克思从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中去考察人, 并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 (P.56) 由此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以深刻的批判, 将人拉回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之后, 并没有循着传统本体论的思路去寻求超感知的“实在”, 而是转向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 (P.73) “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10] (P.300) 唯物史观创建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视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由此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而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其首要因素都是活动着的人。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并不停留在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层面上, 他并不像传统哲学家那样关注于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质, 而着眼于人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当然, 从社会、政治或生命的视角来理解人并非始于马克思, 马克思的变革在于把社会存在理解为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这种认识高度是前人所未能达到的, 这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并非永恒固定的实体性的东西, 而且意味着人和他的社会存在之间的互动关系, 即一方面人必定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尤其受制于生产关系的状况, 人的本质、本性、特性等等, 都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另一方面, 人又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生产方式所规定, 相反, 生产方式正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理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但是, 人的理性、意识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才能有所作为;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变世界, 人都必须立足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是人最根本的不可缺少的生存处境, 也是揭示万物存在之真相、改变世界以达到人所需要之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篇9:从德国工会的历史看工业革命后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地位的变化

摘要:工会文体工作是工会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企业当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工会文体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可替代的部分,所以需要充分的认识其在企业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工会,带动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工会文体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会文体;地位;作用;阐述

工会作为企业的群众组织,工会主要有四大职能,包括建设、维护、参与、教育。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工会文体作为工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工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工会文体工作,工会文体工作在缓解精神压力、加强专业知识、思想上统一、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工会文体已逐渐成为员工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工会文体已经不再是工作之余的活动,而是能使员工陶冶情操、促进心灵、工作专业成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最终目标的重要活动。

1、工会文体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

1.1员工参与的保障

工会作为企业与员工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和员工联系最为紧密的,也是最能反映员工的意见和期望的。并且工会文体工作作为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围绕企业为中心的一项工作,能够按照企业的所部署的要求开展宣传教育和文化体育活动的,将其传达到员工,使员工能够积极的进行参与。

1.2工会履行职责的切入点

首先,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工会文体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工会工作的职责,其次,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以及竞争能力是工会文体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而工会是促使实现的重要部分。再者,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不仅包括员工在利益以及权力,还包括精神文化需求,使员工在精神上能够得到享受。这就需要工会文体工作的展开,大力的开展多种形式上积极向上的员工文化体育活动。由此,我们可知积极的参与工会文体工作是工会履行职责的有效切入点。

1.3创建和谐企业的关键

工会文体工作,从某种角度而言,能够有效地使员工团结、激励员工。通过开展工会文体活动,能够更有效,更直接的起到桥梁作用、纽带作用、润滑剂作用,对于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工会文体工作在企业中作用

对于工会文体工作,在员工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工会做好这项工作,能够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调节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企业的凝聚力等作用,对于工会文体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2.1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社会企业中,工会文体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工会文体工作可以为企业创造健康向上的优良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一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开展和企业特色相关联的一些文体活动,向员工传递正能量,使员工有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工会文体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员工在其工作业务水平也获得了较高的发展,这对于其职业生涯的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而言,对于工会文体工作的开展,使员工能够对企业更加热爱,对于自身岗位产生更大的责任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从而促进自身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2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通过不断的开展工会文体活动,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加强,这样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发出更多的向心力,也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以及团队精神的打造。并且一个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对于企业而言,工会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能够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更能将企业的文化和文体活动相联系,让员工在活动中体会企业文化,在休闲中支持企业发展,这种形式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3有助于提高员工总体思想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工会文体活动的开展,让员工参与其中,员工自身的一系列品质能够较为真实的体现。通过在文体活动中员工的体现,员工之间也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有助于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找出自身的不足,向其他人借鉴好的地方,最终实现彼此之间品质、素质的共同提升。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员能工能够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以维护好企业大局,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4有利于提升企业文化形象

对于企业而言,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對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工会文体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会文体工作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使员工在对企业的感情、改善人文关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文化、团队文化精神。工会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展示,创造了优良的企业风气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并且使用让员工更加印象深刻、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宣传和体现,更能深入员工的内心。这样更能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关注、热爱企业。同时,大力开展员工的文体活动可以展现企业风貌,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使员工充满自豪感,也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优化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环境,促使全体职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氛围的营造。

3、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与员工文体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企业中工会文体活动已逐渐成为企业和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工会文体工作而言,要紧密才能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更要充分认识到工会文体工作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工会文体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斌生.新时期工会文体工作的意义与创新[J].校园工作探微,2012(6)

上一篇:孝敬父母的事迹材料下一篇:地调院年度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