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

2024-05-01

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精选8篇)

篇1: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

湖北省巴东一中 胡其林

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语文科都会产生一批“另类”作文,这类作文由于某种原因都是毫不留情地被老师判为零分。零分作文的出现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了警告,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当代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先看看几则高考零分作文节选片断:

“传递?很抽象的一个东西,我是个天才,就用传统的说文解字来论证它。传,从人从专,偶的神啊,这不是独裁者吗?一个人专——我可没有藐视高考的意思啊!递,从走从弟,这个意思——逃跑了的小弟弟,那不是太监吗?再次声明,我没有讽刺高考是太监哟,从前有个人……现存有很多我们,除了拼搏高考,就什么都不做了……瞧我的乌鸦嘴。”(2007年广东卷作文《传递》)

“谁出的题目呀?现存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小孩子才会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激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闲话少说,还是要写作文,现在来论证怎么才能看见头上的灿烂星空吧:拿一大棒子,狠狠地打在头上。”(2007年江苏卷作文《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屎意的生活(估计专门这样写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创造。可惜我不是赵利华。老师,我觉得你的生活很诗意,因为你的学问和那个什么什么的差不多。不说这些了,还是写作文要紧,写什么呢?我们就从唐诗说起。说起唐诗不得不说一个人,伟大的诗人苏东坡,这个唐朝最伟大的诗人……”(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

“看到这个题目,心理很沉重,为什么现在的高考居然掺入了商业的元素呢?连移动的广告都打出来了?悲哀!我能?你就牛B吧!移动不是什么好东西,联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看看他们的恶心伎俩吧——

欢迎大家使用小灵通,我家里的人都在电信上班!”(2007年辽宁卷作文《我能》)

以上零分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思想消极,趣味低级,表达上胡言乱语甚至以“恶搞”来哗众取宠,完全不按章法和要求写作。这部分考生的做法是对神圣高考的一种亵渎,是对命题者和阅卷老师的挑衅,判为零分实不为过。通过现象看本质,零分作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也反映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痕迹。

窥一斑见全豹,学生在考试中犯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一些学生知识面过窄,在写作中常犯一些不可饶恕的知识性甚至常识性的错误。在我校高三的一次月考中,语文试卷中有一道仿写题,要求学生依照例句形式仿写。阅完卷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人欢喜让人忧。下面是我摘录出来的三位学生的仿写:

强壮的男人有了女人的陪伴,更显威猛;漂亮的女人有了男人的呵护,更显温柔。——真是

男女相依呀!

丈夫有了妻子的疼爱,更加强壮;妻子有了丈夫的爱抚,更显温柔。——真是夫妻同心呀!

潇洒的小伙有了姑娘的陪伴,更显勇猛;温柔的姑娘有了小伙的依靠,更具魅力。——真是男女心有灵犀呀!

以上三则仿写,从形式上看姑且不论,单从学生选材的角度和思想内容上看,仅抓住男女关系大作文章,视野狭窄,语言表达缺乏意蕴。掩卷沉思,这到底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还是语文素养出了问题?考试中出现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对中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拷问。

高考零分作文的出现,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必然有一个文化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渠道多,阅读对象广泛,但他们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不能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同时,各种青春系列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等大众文化泛滥,学生远离了课本、读本,远离了名著等经典文化,结果经典文化正在课堂上悄然退出,“杂”文化正在潜滋暗长。加上各种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错误连连,以讹传讹,学生有时接受的信息也是错误的。长期以往,当代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庸化、大众娱乐化趋势,形成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贫血症”。综合起来这种“贫血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错位,张冠李戴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阅读面过于狭窄,积累不丰富,记忆不准确,一些文史知识缺乏等导致犯知识性、常识性错误。譬如,学生在写作中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句,在引用中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知识错位现象。有一位文科生把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说成是鲁迅先生甚至是汪国真的。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位学生竟然在作文中把中秋节写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并且还大肆抨击韩国把中秋节抢注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又如一些名言名句都是有出处的,学生不熟悉,笼统地冠以“古人说”和“俗话说”头衔。在古诗文默写题中,学生记不准确,写不到字,默写时牛头不对马嘴,闹出一系列笑话。究其主要原因,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精品意识,死记硬背。

2、学习功利性强,知识面窄

虽然高考作文命题年年有创新,但学生写作素材上岁岁大同小异。迫于高考的压力和风险,许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写作文总是很保守,把上一届中高考中涌现出来的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奉为圭臬,极力模仿,甚至花大力气去背诵。结果年复一年高考作文在选材上大多雷同,用阅卷老师的话说就是:“吃古人的一碗饭。”每年阅卷归来,许多语文阅卷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又与古代伟人、名人、英雄人物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面对高考作文命题,一些中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生活,只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形成了大量考试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如写“创新发明”时,大约80%的学生的材料大都是“一牛两爱一瓦特,外加一夫人一鲁班”;写“忠义”无非是选择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苏轼、岳飞等历史人物。学生要么为古人歌功颂德,要么对历史妄加评论,写作素材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个人、几件事,毫无新意,毫无个性。有些素材在学生笔下甚至变了形,走了味。这样的写作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当代中学生的中高考作文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实反映,也应该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而高考作文的写作内容年年总是陈陈相因,甚至出现上述的令人深思的零分作文。学生这种知识面窄、功利性强、保守的学习现状,不得不引起语文老师对“语文性质是什么”、“语文课堂教什么”、“语文高考考查什么”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3、为文造情,平庸不堪

也许大家都不会忘记,1998年高考学生在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写作“诚信”问题。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质》和《战胜脆弱》(二选一),据考后媒体报道,一个只有三十人考生的考室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家庭出现了很大的变故情节(大意是父母早亡,自己凭着坚韧的品质,艰苦奋斗终于成功)。这种编造故事、游离话题的文章,形象平庸雷同,情感苍白虚伪,令人审美疲劳,不忍卒读。其实在课堂作文教学中,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缺乏创新思想的写作现象也是不胜枚举的。如写亲情,离不开父母端茶送水、生病日夜陪伴、默默关爱等日常琐事;写老师总是抓住无私奉献、家庭清苦无憾、儿女无人照看等细节;写同学就写互帮互助、彼此关爱、团结友爱等老一套;写景总是实“画”实说,甭说诗情画意什么的。至于写博大精深的文化,学生更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内,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的生活,学业负担重,生活的激情几乎泯灭殆尽,所以写文章就像挤牙膏似的,“为赋新诗强说愁”。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喜欢写“题记”“后记”等模式化的内容,一个素材有时连续被运用到几个不同的话题中而不觉得腻(这样的学生可以去当编导啦),有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的结构(呈典型的“观点+例子+结论”三段论),有的文章一味旁征博引,过分追求语言美,结果以辞害意等等。写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结果拼凑出来的文章就好比是冬天的干白菜,淡而无味。

4、阅读泛滥,缺乏品位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体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习呈多元化、立体化、大众化趋势。面对众多的文化产品,学生往往缺乏甄别能力,沉溺于一些平庸文化之中,阅读泛滥,缺乏品位。近些年来,青春系列文学(以韩寒、郭敬明、张小曼、安妮宝贝等人为代表)、网络文学,娱乐文化、时尚文化都倍受学生青睐,相反,我国经典文化却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中学生在选择课外书籍时是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缺乏一种标准、一种品位。据不完全统计,80年后作家的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成了学生阅读的首选,娱乐性杂志成了学生课余休闲的调味品;武侠、言情小说,奇幻系列小说,卡通作品等也成了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必修课;而我国的经典名著、优美的诗歌散文、冷峻的文化随笔却受冷落。学生对课本上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却对时尚文化、娱乐文化快等快餐文化情有独钟。在教学《红楼梦》小说单元时,我在班上进行了随机调查,能把中国四大名著原著读完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看电视了解作品大致内容的。但学生在谈某个明星时却是滔滔不绝,了如指掌。这种本末倒置的泛滥阅读势必会造成学生写作无话可说,语文能力和素养严重贫血。

为了避免高考零分作文的悲剧再度上演,进一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高慢差费”的现状,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

为核心,以中高考改革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他们素养为终极目标,加强备、教、辅、改、考、评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首先要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突破: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兴趣能引领他们从未知走向已知,是他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永恒动力。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失去了兴趣,尽管你人为地去弥补,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老师要研究语文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际和以及高考改革形势,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个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大搞题海战术,要把“双基”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在阅读和写作中,真正做到“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同步发展。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师生单一互动为师生立体互动,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痕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诸如讨论会、辩论会、故事会、研究性学习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研究、创新”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再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图书馆、校园文化墙、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堂和课外生活。

最后,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语言文字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它既要从文本中摄取大量基础知识,也要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走出书斋,走进社会与自然,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知识,积淀文化素养。况且这与当今高考改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另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哪怕是武侠类通俗文学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学生涉猎一些,只要注意阅读场合就行了。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

光有学习兴趣,不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有时也会事倍功半。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的不二法宝。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学科自身教学的特点;既要注重常规教学,也要加强考试研究。下面着重从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角度来谈谈对教法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传统作文教学做法是:老师重视写作理论知

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总遵循“(老师)命题或出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老师)讲评”老一套思路。整个写作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尽管他们也参与了,但收效甚微。如果一改常规作文训练思路,倡导开放式个性化写作,加强写前指导和评后辅导(主要是面批),学生就不会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役了。

譬如,在写作教学中老师不妨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和自由,学生的写作恐惧感被消除了,兴趣被激发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写作中让学生自己出题,不规定统一上交时间,允许学生借鉴模仿,甚至把作文的修改工作也交由学生自己互评互改来完成。灵活处理课堂作文教学,就会把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转变为参与整个写作过程的主角。学生摆脱了“三一律”的束缚,结果就会写出许多有个性、有创新、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这也解放了老师,有利于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写作指导,在指导中有针对性地把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教给每个学生,这比单纯的知识讲解要有效得多,实用得多。

当然,开放式个性化写作方法不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可以大量运用,但到了高三作文备考时,我们还是要根据高考需要转向,加强学生聚合思维训练,尤其是学生写作中审题和选材能力及作文构思能力的的强化训练。

写作与阅读是息息相关的,阅读面的宽窄决定了写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呢?

当前中学生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往往只追求故事情节,结果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尽管学生阅读东西很多,但写作时不会整合运用,言之无物。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阅读课要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对象、阅读情境选择不同的方法。阅读课上老师要加强指导,切忌搞“放养式”阅读。

具体说来,首先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开出每学期或每次的阅读书单,并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摘抄一二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写文章内容提要、读后感、书评等,做到不动手不阅读,防止学生休闲式阅读。其次灵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把阅读与“说”“写”能力结合起来训练,以防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譬如抽一个单位活动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开展主题式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研讨,最后写成文章,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相结合;通过在班上办“阅读小报”和黑板报形式来共享阅读资料等等。最后老师还要适时地介绍一些名人或学者的科学读书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外,语文老师也要加强阅读,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遴选一些风格不一的精品时文,以专题形式印发给学生进行补充阅读。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品位、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有着重要作用。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改变平庸化、娱乐化、休闲式等阅读现状,在品位与口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况且老师也从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加强宏观监控和科学指导。总体上既倡导学生博览群书,雅俗共赏,又要注重提高阅读品位,有针对性的阅读。但对毕业班学生要把阅读与考试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做到广、专、精。毕业班学生复习备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要求学生远离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专题阅读和精品阅读上。阅读内容不能仅限于学生手中的《读者》《青年文摘》,还要重点关注一些语文专业杂志如《散文》《散文百家》

《杂文》《新作文》等,原则上不倡导学生此时去阅读鸿篇巨著。针对学生网络阅读情况,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网上阅读习惯给学生推荐一些精品网站,如中华语文网(《语文报》门户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等知名网站的“新闻频道”和“读书频道”,南方周末网等。这些网站大都开辟了“在线阅读”栏目,老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性的阅读。

总之,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主战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反思,勇于探索,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寻找一种科学、高效、有序、快捷而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当代中学生畸形的读写现状,切实提高他们的读写素养以及文化素养。我坚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教学的研究与改革,高考零分作文会越来越少甚至绝迹的,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

篇2: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

关键词:少教多学  新课改  素质教育  教师角度  实施方法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应试教育给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带来的负担与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是每年要保证本班有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成绩要达到多少分以上,家长在家里就负责督促孩子窝在桌子前做题……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学生大多是考试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却没有保证的。这样的“人才”又怎能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素质教育则不是这样,它是寻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就学生本身来说,它真正是提倡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每一方面都要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和条件。其中德育是核心,智育是主干,也就是说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考试的方式可以保留,使其成为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没有人能想出比这个更好的方式。体育为其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即身体是本钱),除此之外,学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和成绩要考虑予以“加分”。

因而,目前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专家学者提出过许多理论,教育工作者总结出许多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就教师个体角度来说,除了要有基本的自身职业意识,即“权威意识--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必须具有权威,没有权威教学活动无法展开。靠着传统的权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已失去了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权威;终身教育的意识--现代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的进行二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责任意识--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指教师的教育责任,还包括教师的社会责任;生命意识--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① 等教育意识以外,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还要有更灵活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教”,让学生“多学”,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养成目标。以下将主要以语文教学为例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少教多学”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阐述。

第一,民主,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杜绝教师独自“满堂灌”的现象,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少说一点,学生多思考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尤其是语文教学,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品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以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愉悦的接受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并不一定每堂课每个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果,将教学重点放在进到学生自主思考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实施时可以采取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插入个人见解,无需举手、起立这种形式。课下鼓励学生找老师探讨问题,口头交流、文章探讨都值得鼓励。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的那种硬性灌输的形式,不仅避免了使学生对课堂和知识有抵触心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怀疑权威的精神。同时能集思广益,扩展知识面,增加学习的知识量和学习效率。

第二,多样,也包括课堂、课下等多方面。课堂教学时当然不能摈弃传统讲授的方式,只是说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上文提到的讨论的方式视为一种,其他还有,例如“学生主体法”--即一些知识点可以放给学生课下去准备,留有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来讲,既培养了学生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另外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学到比留给他的任务更多的东西,理解了做老师的辛苦;“情景设置法”,即设置一些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点著名教师李吉林有更科学的阐述。

具体到语文教学,甚至可以创设出故事的意境,比如,在讲现代诗《再别康桥》时就可以创设出跟随诗人已经走进他的校园并和诗人一起与康桥别离的情境,让学生情感更投入,给学生美的享受;甚至排演话剧、组织辩论赛等等都可以进行尝试。课下的作业也不要拘泥于抄写、做题、做卷子的方式,可以有多样的形式,结合上课形式的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可以有灵活的样式。最重要的考试的形式也应当多样化,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或许有困难,因为目前的考试形式尤其是在中小学,一般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甚至高考的形式决定了一切,对此,教师只能尽量向有关部门反映,尽量争取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

第三,开放,这里的开放对教师个人来说,就是要将眼光放广阔一些,要多学习优秀的素质教育实施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单科教学来说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不要只集中于课本知识,知识要广阔,思维要发散。不要“闭关自守”,要善于学习,有开放的眼光。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文本,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应该关注与语文有关的各种新的情况,例如去年出版了张爱玲的《小团圆》,还有网络上流行的“梨花体”,以及前几年风靡的周杰伦歌曲中的“古典风”歌词等等,作为语文老师,对这些现象都要有所了解。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课表上就多了“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这可以说就是对素质教育开放性的初步探讨,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课堂上,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教师的语言应带有“可思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掷地有声的话语模式,使说出的语言更具有思考性,也就是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察觉到问题,形成某种假设,进而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意义,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2、学生的发言应具有“独特性”。因为学生的知识层面、生长环境甚至个性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学生掌握的材料,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说到了另一个问题,即第三点。

3、研究的评价应具有“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怎样进行论证,至于答案,则是非标准化的,这也是新课改的另一个特点。同时,这也要求教师在选择要讨论的问题时,注意问题答案的多元性,即问题的可探讨性。使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如上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时,就教师个体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基本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具有“民主、多样、开放”的意识,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教师平常要多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为了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相反,而是为了在课堂上少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减而精,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应该恰到好处,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①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五种意识》作者 高江海 原载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②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作者 邹远航 台州市双语学校网6月12日 文章

刘颖

篇3: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

一、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 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一、二年级, 学生通过汉语拼音和常用字的学习, 能够用拼音加汉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就使学生萌发了表现自己和表达认识的愿望, 顺理成章地就有了较好的写作兴趣基础。笔者认为,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1.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评论, 无疑是很难的。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接触事物, 仔细地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才比较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启发学生的想象 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 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积 累语言。“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只有量的积累, 才有可能带来质的提升,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 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二、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 但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 , 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 一次性完成的作文肯定会有漏洞, 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必须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 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 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 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 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 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 又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 学生自主、合作修改, 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 一定要提出表扬, 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三、注重作文讲评,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存在畏惧心理。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 学生的情绪状态就会被激活, 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讲评中, 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多激励, 多表扬。就作文教学而言, 激励应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 尤其需要激励, 通过高分, 给予鼓励性评语, 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 , 让学生树立“我会写”、“ 我写好”的自信 ,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喜乐。

四、日记积累

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 由于积累的写作素材有限, 因此, 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在写日记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尽量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 也是练笔最有效的途径,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写想到的。在教学中, 可以要求学生不论字数多少, 每天必须坚持写一篇日记, 学生的日记中, 很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 还有很多错字别字, 有的连标点符号都没有, 看起来很费劲, 但用心一揣摩才明白: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所认识的事物、内心感受。总之, 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出真实的事情。

五、注重写作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 让学生有话可说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 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 学生没有话可说, 写作文成了“挤牙膏”。新课标要求作文训练命题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 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

六、作文评价

用一把沙土放在阳光下一照, 你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的道理, 写得再差的作文, 都有它的闪光之处, 哪怕是一两句精美的句子, 还是几个闪光的词汇。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发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的兴趣。因此, 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 要有相对高的要求;基础差的, 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语或一个好句子, 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 能让一些后进生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 对写作产生兴趣。

七、注重合作, 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 合作不妨用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 在写作合作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 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 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 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 特别是在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 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 允许交流, 允许寻求教师、学生的帮助。同时, 学生互评互改, 扩大交流范围, 同学间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 并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有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 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 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 宽容个性, 从而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作的局面, 使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篇4:创新作文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精神的召唤下,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一项巨大而艰难的系统课题。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效率较低,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无论是从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构思情节结构等方面来看,都有待于语文教师运用科学理论来研究和实践。

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缺乏写作兴趣,思想肤浅,脱离生活,缺乏观察和感悟,文章不能一气呵成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找寻新思路,不断探索新方法。

第一,创新写作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西汉文论家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就是因为兴趣激发了人的丰富的想象力。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研究的动力”,这算得上至理名言了。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下大工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记下来,要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受,使学生不再“怕写”“厌写”。其次,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表扬较优秀的习作,甚至要不辞辛劳,将学生平常日记、练笔中的好文章打印张贴,在校刊甚至高一级的刊物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有喜悦感、成就感,变“怕写”“厌写”为“爱写”“乐写”。

第二,创新写作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文章最能感动人的是感情,不在于文中写了什么事,不在于文中辞藻的华丽。要倡导“为情而造文”,切忌“为文而造情”。文章要感动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实践中,作文题目是《我渴望父母XX》,学生在下笔之前,我先以范文《我渴望妈妈有份工作》为引子,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让父母怎么样,好多学生边说边潸然泪下,甚至涕不成声。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动笔,作文整体效果很好。

第三,要让生活和阅读成为创新作文的沃土。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的生活,让学生融入生活,让身边景、身边物、身边事均成为学生写作的不竭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教会学生发现灵感与把握灵感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想象等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头,在阅读中激发写作的灵感,在思维中产生写作的激情,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多样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组织“读书会”、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开设“读书讲坛”,引领学生“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中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外两位学者说法不同,但异曲同工,都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通过大量阅读,“读万卷书”,才能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坚持进行一月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形式的训练,反对写作文时的临时抱佛脚———看范文而胡乱拼凑,因为这会使得作文时的思维受到限制。这些都成为加大强化学生的阅读量、促进并提高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第四,创新作文要培养学生的文气。所谓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文道”,就是美好的道德品质。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言:“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写文章要以气盛为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陶冶学生美好的道德情趣。有高尚品质的人,看问题高屋建瓴,能准确地认识事物,认清事物的本质,写文章就会立意高远。我们平时也不难发现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大多是品质优良的人(不是以写文章来论人品),文中表现思想,判断是非,表达美丑,都是人们所崇尚的积极的正确的思想品质。反之,行为猥亵,思想消极、堕落之人,笔下又怎能传达出美好的东西?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要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书本中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

为了研究义工活动的小时数对护士职业素养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开展护理教育, 本校于2010年10月开始下列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校护理专业2010级10个全为女生的班级当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36人作为研究对象, 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安排的义工活动, 两个班学生的年龄为14~16岁, 平均年龄是14.7岁, 均为初中应届毕业生。

1.2 方法

两个班共136名学生均自愿报名参加学校安排的义工服务活动, 活动形式有:在医院老年科进行老年患者的陪护, 到社区进行测量血压、健康指导, 到残联、敬老院、福利院、启智学校照顾老人、儿童, 打扫卫生等。一共有8个义工点, 根据学生报名的次数, 8个义工点每位学生均要轮流去, 因此, 义工服务的内容对于每位学生都是一样的。义工服务持续了4个学期, 共有5位学生退学。统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义工活动的小时数, 把参加义工300小时以上的学生作为实验组, 300小时以下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将两组学生均分配在江门市10所医院进行实习, 实习两个月, 实习结束后, 向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发出调查表500份, 实验组收回调查表499份, 对照组收回调查表498份,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131名学生进行义工活动的情况统计

把义工活动时间在300小时以上的84位学生作为实验组, 其中, 活动时间在699~500小时的有11人, 活动时间在499~300小时的有73人;把义工活动时间在299小时以下的47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 活动时间299~100小时的有34人, 活动时间在99小时及以下的有13人。将两组学生均安排在江门市10所实习医院进行实习, 实习两个月后, 用自制调查量表对其进行调查。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美感、职业审美方面的调查结果 (见表1)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调查结果 (见表2)

注:转科理论考试成绩与转科操作考试成绩, 满意为80分以上, 较满意为60~79分, 不满意为60分以下

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职业安全方面的调查结果 (见表3)

3 讨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准确书写病历方面, P>0.05, 无统计学差异, 其他方面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可能学生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方面, 教师在上课和实习前反复强调, 因此, 学生在实习时多数能按要求执行。而在义工活动中没有涉及锻炼学生书写医疗病历能力的方面, 因此, 在这方面没有提高。

在学生服务细心周到、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倾听、语言文明、工作主动方面, 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学生转科理论成绩、转科操作成绩、发现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方面, 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执行护理操作制度、具有安全护理的意识方面, 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义工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护士之“心”的培养远远难于专业知识的教授, 却比知识的教授重要得多。如何培养出不仅具有专业技术知识, 而且具有善良、慈爱之心的护理人员, 也是我国护理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义工活动不是单向的施予, 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 自己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得到了快乐[1]。学生从中学到了助人的精神, 担负起了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2) 义工活动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机会。义工活动次数多的学生转科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的成绩均比义工活动少的学生好, 通过义工活动, 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其对社会工作的感性认识, 特别在现阶段, 学生见习的机会少, 义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虽然, 学生做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 比如给老人、小孩穿衣服、喂饭、擦身、剪指甲, 但是学生在这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中却学会了对弱者进行人文关怀, 提高了其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 巩固了其专业思想, 促进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其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3) 学生在义工活动中领会了安全护理的重要性。教师带领学生做义工的时候, 反复地强调安全护理的重要性, 不管是任何护理, 在刚开始做的时候, 都要教师在场指导, 不能出任何差错, 特别是老人院的老人, 福利院、启智学校的小孩, 他们不懂事, 活动场所大, 特别容易出意外。安全护理意识的形成, 对学生实习时候的作用很大, 学生会仔细检查、核对, 遇到不懂的问题会及时报告带教教师, 这对学生以后的实习和工作很有帮助。

(4) 义工活动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学生在做义工的时候, 尤其需要学会与患者沟通, 有些义工的工作, 就是陪老人、小孩聊天, 有些内向的学生, 一开始很害怕做这样的义工, 但是经过教师、外向学生的帮助, 这些学生也能做得很好, 而且很有成功感。这种锻炼的机会在医院实习时是很难有的, 因为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非常忙碌, 很少有机会能让学生好好地学习沟通。拥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学生, 在实习的时候可以很好地与带教教师、患者沟通,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减少医疗纠纷。据调查, 80%的护理纠纷是由于沟通不良或者沟通障碍导致[2]。

4 结语

护士职业素养是护士能通过培养教育所获得的风格、态度。要培养护士的良好医德、素养, 就要使学生一入护校就反复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把一名普通的中学毕业生培养成合格的护士, 是要经过精心培育的。通过开展义工活动,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医德修养,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接触社会、与人沟通的机会, 使他们领会了安全护理的重要性, 这些方面的提高, 无疑对学生以后从事护理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学校应该规范义工队伍的管理, 鼓励学生多参加义工活动, 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护士职业素养。

摘要:目的 研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义工服务的次数对护士职业素养的影响。方法 在护理一年级学生10个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36人作为研究对象,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义工服务, 并记录义工服务的小时数, 持续进行两年, 于实习期间用自制调查量表到实习医院进行调查。结果 义工服务小时数越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审美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义工服务小时数少的学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加中专护理专业学生义工活动的小时数, 有助于培养护士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专护理专业学生,义工活动,护士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袁继红.试析大学生义工活动的作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3 (3) :21-23.

篇6:培养语文素养 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 注重阅读积累语言 注生活 常练不懈 培养素养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作文教学。学生一提到作文往往是一脸愁容,百般无奈;教师也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家长更是病急乱投医,到处给孩子买书籍,请家教。结果还是下了很大工夫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水平毫无起色。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培养阅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伏天读书的饮甘露,冬日读书如偎暖炉,花前读书俨然仙翁,月下读书如温旧梦;雾重重时读书开人茅塞,雨敲窗时读书驱人寂寥;春风得意时读书平心静气,坎坷失意时读书淬砺心志;多姿多彩的日子读书以助雅兴,平淡无奇的日子读书以添风骚。读书有如此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好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外的文章。开学伊始,在第一堂语文课上,我就与学生制定了严格的阅读计划。每学期利用朝读时间精心阅读美文,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能简短的评论,一个星期至少完成一篇读后感。阅读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把文章读懂读熟外,还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我要求学生读每篇文章都带着问题去读,读后要简要自答,一篇文章读后应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读书时应做到四到位。即眼到位、心到位、手到位、口到位。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抄下来,还要勤写心得体会。

二、关注生活,多练不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这是告诉我们作文必须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写作素材。当孩子们生活丰富起来的时候,当他们有话要说的时候,他们就会如“源头活水”汩汩而出。我接手新班,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并取名为“随笔”每周坚持完成三篇练笔。内容是“校园、家庭、社会”等方面,自己根据实际自拟题目。平常日子我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教学生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揣磨其性格;如何去关注校园里每天的生活,从平凡中捕捉闪光点,动情处随时记下。对学生的“随笔”每周收上验收并写好“点评”,点评要能做到对症下药,语言简短幽默,鼓励为主,重点应放在写作技巧指导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学生形成习惯后,练笔之作,题材非常广泛,多是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无形中学生写作的乐趣,乐在写中,其乐无穷,写作能力自然提高了。

三、真情实感,真切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是情感的投入和再现。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因此要让学生写真话、表真情。我们必须解放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孩子的眼光去感知孩子的世界,真正去了解学生们这个年龄段的想法和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把自然赋予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生活中的酸酸甜甜、曲曲折折,把对社会、对人生感悟出来的点点滴滴、枝枝节节,都尽情地表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抒我情,用我情表我意,用我意行我文。我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美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情感的体验。如通过写景文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写人文章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通过人物传记的学习,让学生从名人身上得到人格的升华;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这些情感美文作基础,我们就引导学生以刻画人物叙述的事件,观赏的山水中汩汩流出的,而不是从人物口中直接喊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身边亲人的描写,表达浓浓的亲情;通过对家长景物的描写,表达思乡的情感;通过叙述校园的生活,表达师生情谊;通过内心的独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总之,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心。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沈海美.《让孩子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翱翔——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方杰.《学生作文兴趣的策略及初步实践》.

篇7: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零分作文

1.激发兴趣, 奠基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教师长期培养。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尊重小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从多个角度发现语文问题, 集思广益, 战胜阅读中的困难。 让学生多读、深思, 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产生成就感, 奠基语文素养。

1.1质疑导入, 激发兴趣。 质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语文认知上产生冲突, 使学生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问题应简洁明了、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对学生有极强的诱惑力, 刺激学生大脑皮层, 促使神经兴奋, 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 自主学习。 扎实语文基础, 提高语文技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学《太阳》一课时, 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广袤的宇宙动画, 让学生感悟宇宙的浩瀚, 体会宇宙的神秘, 继而产生探究宇宙秘密的欲望。 在欣赏宇宙之后, 教师让他们对着太阳质疑:“你们想知道太阳多大么?对太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质疑, 个个兴趣盎然, 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然后通过自读课本, 找到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 调动学生自主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质疑导入为新课作了恰当的铺垫,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1.2积累古诗, 诱导动机。 古诗是祖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语言精练, 意境悠长, 让人荡气回肠。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含义, 在读中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为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可以在每天早自习时抽出十五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背诵, 一周举行一次比赛, 看谁古诗背得最多, 感情最饱满, 也可以指导学生分类背诵, 增强学习动机, 拓展积累。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道出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时, 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后,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飘逸洒脱, 让小学生从生活中悟情。 让学生小组讨论:“李白对汪伦充满感激之情的原因。 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 你会怎么说, 又会怎么做? ”让学生表演李白被贬, 受到汪伦热情款待, 体会知遇之恩。 学生想象力丰富, 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从而感知友情无价。 然后引导学生积累杨万里的《宿新寺徐公店》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 拓宽古诗积累, 让学生强烈地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积累, 奠基语文素养。

2.养成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养成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主线。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的确, 古今中外各国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因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 所以, 好习惯是人走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会受益终生。

2.1自主探究, 构建知识。 自主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也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 终生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 终生受其累。 ”诚然, 小学生的语文习惯主要包括正确的写字习惯, 即书写要端正、整洁、规范;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分清平翘舌读音;能认真读书的习惯, 会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 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师生共同研究;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把学到的好词好句积累到日记本上, 经常翻阅。 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才能开发自身的巨大潜能。 为了今后成长和终身幸福,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在理解课文时, 让学生有层次地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例如:《丑小鸭》的教学, 教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品词析句, 体会丑小鸭“被欺负”时的心情升华主题。 第3自然段, 抓住“咬、啄、讨厌”等词语体会丑小鸭被欺负。 学生在讨论时, 认为“孤单、钻出、离开”也能体现丑小鸭被欺负, 教师表扬爱动脑筋的学生。 长此以往, 学生会养成抓住关键词理解词语的习惯,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完成语文习惯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2.2品读赏析, 锤炼语言。 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品读。 品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内涵, 使学生辨别是非, 完善人格, 锤炼语言。 “三分诗, 七分读”,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 学生反复品读, 能读得神采飞扬, 酣畅淋漓、兴致勃勃。在读中能使优美词句飘入耳中留于心田, 永生难忘, 语言优美, 想象丰富。 例如:教学巴金的《鸟的天堂》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大榕树奇美的文字。 初读时, 让学生抓住 “不可计数”、“垂”、“卧”等词体会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 让学生理解“一簇”、“颤动”“生命”等词语, 感悟榕树的内在美;品读时,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丰富联想, 升华榕树的意境美。 品读,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养成良好的品读习惯, 能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总之, 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拓展阅读, 诵读经典, 文化健身。 让学生扎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 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文素养, 放飞梦想。

参考文献

[1]陶立林.快乐阅读, 提升语文综合素养[J].考试周刊, 2016 (10) :35.

[2]冯秀珍.浅谈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36) :21.

篇8:关注语文意识 提高语文素养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时刻用它来自觉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我就是语文”意味着语文意识与每个教师时刻同在,关注、有意唤醒语文意识,不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教师自身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语文意识。

一、用“语文意识”夯实语文课堂教学

1.解读挖掘教材要带着“语文意识”

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窦桂梅老师上的《名著导读:三打白骨精》,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读通、读懂《三打白骨精》这篇几百字的白话文故事,而是通过解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发现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反复叙事”的叙事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名著。例如,在理解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时,窦桂梅老师设计了用《西游记》里的原文来补充“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八字的平淡;在阅读村姑的“美貌”时,又翻出原文来补充“美貌”的浅白,等等。让学生在两相对照中明白了仅仅阅读白话故事,是很难品尝到名著的韵味的,必须阅读原文才能得到名著的精髓,激发了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2.教学语言要带有“语文意识”

王菘舟老师是用课堂语言抒情的大师。在课堂教学中,他常常妙语连珠,语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凝重,感情真挚,催人入境。可以说,他的教学语言是带有强烈“语文意识”的最佳典范。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的《慈母情深》一课,研读句子“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时,王老师凝重哀婉地问道:“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啊?”(生:粗糙的、疲惫的、瘦弱的)“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的?”(生:红润的、光洁的、美丽的)“不对呀!母亲的脸!”……“不对呀!母亲的背!”“不对呀!母亲的眼!”一组“不对呀!母亲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将语文的味酝得足,将情感的酒酿得浓。学生就这样在他诗意语言的引领下,悟得深、悟得切,感情被充分激发。

二、用“语文意识”观察日常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把日常生活融入语文课堂。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生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1.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例如,学校教育的第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老师的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学生识字的第一幕,学生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2.关注家庭,利用家庭资源教学语文

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能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学生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时机,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请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家长指导背诵课文,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给孩子修改作文,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和孩子一同讲故事,训练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孩子做家务,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因为有家长的参与,孩子无顾虑,学习热情高,效果就好。

三、用“语文意识”牵手其他学科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学就可以渗透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音乐、甚至数学等各门学科。

有一次,到二年级上劳技课,内容是教学生做折纸玩具。刚进教室,班里还是闹哄哄的,当笔者将事先折好的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纸玩具一古脑儿摆放到讲桌上时,学生们突然静了下来,五十多双小眼睛齐唰刷地盯着讲台桌。让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个纸玩具,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接下来要求同学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拆开,拆开后必须折回原样,并强调边折、边想、边记,研究它是怎么折成的,自己探究分析,然后到台上当小老师,边讲边做,演示给大家看。在学生讲述遇到困难时,便引导他们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帮助他们把话说通顺,说完整。这样的劳技课,学生们不但学会了实践的本领,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还学会了正确叙述一项活动的程序,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让教师带着语文意识,用语文的眼睛、语文的耳朵和语文的心灵去教语文。

上一篇:春色下一篇:川气东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