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历史传说故事

2024-04-18

门神历史传说故事(通用9篇)

篇1:门神历史传说故事

一、门神基本介绍

相传,早期的两尊门神分别是神荼与郁垒,《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等典籍都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前进,皇宫、寺庙和民宅开始将秦琼与敬德、萧何与曹参、关羽与张飞等有名的文臣武将尊奉为门神。

二、门神由来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苍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把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三、门神历史传说

最早的人格化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

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荼,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

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述:“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荼、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

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中国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篇2:门神历史传说故事

不一会儿,门突然开了,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进来,说:“万岁,您是否能帮我一个忙?”“你是谁?敢闯进皇宫,大胆!”唐太宗大喊道。那人急忙说:“我是泾河龙王。”唐太宗说:“朕是个凡人,怎么能帮到你呢?”龙王说:“万岁,我前几天喝醉了,下错了雨,把人腻死了,你只要让你的大臣魏征,中午不睡觉,就好办了!”“原来就是你呀,我的百姓啊,只要你知错就改的话,我可以帮你。”唐太宗平静地说。

第二天,唐太宗果然照办,把魏征请到书房,和他一起下棋。吃饭后,再下第三回合,可一不注意魏征就睡了一觉。唐太宗刚要点醒他,城上的武士说:“龙头落地了!”此时唐太宗,心跳加速,一到晚上,跳得更厉害,还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人走过来说:“你为什么让他睡,你还我命来!”龙王的魂,就这样说了一宿,把唐太宗折腾得睡不好。

第三天,唐太宗把秦叔宝尉迟恭请过来,叫他们半夜,把守前门和后门。到了晚上,秦叔宝,把守前门。龙王,刚想进去,突然看见,秦书宝身着黄金甲,脸上留着长胡子,手拿两只大铁锤,十分威武,惊得龙王直接跑到后门。后门有尉迟恭,尉迟恭身着战衣,手拿双个竹铁鞭,一脸络腮胡子,就像三国时期的猛张飞,就像天庭的金刚王一样。龙王的魂一下跑没了影。

第四天,唐太宗感觉不能让武将天天这样守门,于是找了一名化工,画了二人的模样贴在门上。这样龙王再也不敢来了,百姓模仿唐太宗,也把两位武将的画像贴在门上求平安。

从那以后,人们就有了过年贴门神的传统。这就是门神的传说。

作者:张振洋

篇3: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化探析

一、地理环境对先民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 地处内陆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稳定、单一的文化传统。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使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得以出现, 此种生活方式主要依靠气候、雨泽和土壤。此三类皆非由人力安排, 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贴唯待人去信任与忍耐, 故先民形成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观念使他们认为主宰他们命运的是一种“神”, 而这个神就是上天。上天意志的表达又是通过人间的人来实现的。这个人自然就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面对难以抵御的洪水等灾害的肆虐, 人们本能地想到让代天行授之人来拯救他们。如“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后稷教人耕种, 栽种五谷, “民皆法则之”。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民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 从而由信“天”逐渐信“宗庙”, 人们越来越相信自身的力量, 因而天的力量逐渐被淡忘, 而人的作用则逐渐被提高。也正是先民有了这种肯定人自身价值的可贵精神, 才为将具有人性特征的神性事迹写入史书奠定了思想意识基础。

二、古人缺乏对史质疑的精神

《史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 教熊罴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殷契, 母曰简狄……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周后稷, 名弃……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 心怡然悦, 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诸如此类荒诞的记载《史记》中还有许多。作为我们现代人来看, 这纯粹是神话传说, 是不能作为史来记载的, 司马迁不但为之而且津津乐道。不仅司马迁如此, 当时之人更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 乃是古人缺乏历史观念使然。武王克商之时, 《逸周书》载:“浮商旧宝玉万四千, 佩玉亿有八万。”可见他掠夺的只是财物。又《史记》载:刘邦攻入咸阳之后, 萧何匆匆从秦朝的图书馆里抢了些材料, 但却是记载当时人口之类的东西, 而那些历史资料就被潇洒的项羽一把火烧在了阿房宫。再有《论语·八佾》载:“子曰:‘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吾能征之也!’”由此可见, 古人是极重记史但却不重视历史资料的保护。前人对史料的不珍惜, 给后来编史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那些没有史料做基础的历史, 就只能向民间征集, 自然神话传说就进入史书中了。史官之所以相信民间传说就是因为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观念扎根在他们的意识中。他是跨越不了那个时代意识观念的藩篱的。因为缺乏历史观念, 进而就缺乏对史质疑的态度, 久而久之, 这此神话传说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史书的行列而一占几千年。纵使有人提出疑问, 由于先人的毁史之功, 奈何缺乏确凿的史料也不得不作罢。

三、百家争鸣对神话历史化的推动

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周天子式微, 各诸侯蜂拥而起都想称霸。政治上的变动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从而各种救世的思想随之产生。各家学派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在当时被人所接受, 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而最行之有效的便是托古。《淮南子·修务训》载:“世俗之人多尊古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视听之, 正领而诵之。”“今取圣人之书, 名之孔墨, 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可见当时, 托古附圣已成为一种风气, 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得以行天下而不得不为之。例如墨子的学说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 尚贤就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4]的世袭制度, 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他提取“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4]的主张。只有主张是不行的, 怎样让自己的学说为世人接受而盛行呢?如果说是自己独创的肯定不会为人接受的, 怎么办?孔子的学说能大盛不就是托之于六经吗?那么就向历史中找资料, 历史中没有自己想要的又怎么办呢?不要紧, 那就假托古人来造史料。于是尧让舜、舜让禹的禅让事件就被墨子给造出来了, 从而使上古尧舜禹的神话传说在此一下子变成了事实。舜是平民, 但因其“贤”故而被尧所禅让。这难道不是“尚贤”“尚同”主张最好的例证吗?一向讲仁的孔子, 生活在其前却不知道有禅让之事, 而墨子却能如数家珍, 岂不怪哉?圣人对孔子是十分崇拜的, 要是真的, 他岂有不大加赞扬之理?前面已经言及, 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毁掉许多的历史资料, 更缺乏质疑的精神。一代一代口头相传的古圣人的故事到此时已然成为事实, 又因作为当时显学的墨家的宣传内容, 人们更是深信不疑。赖墨子及其众徒之功, “禅让制”便真的在历史上发生了。其实后来的孟子对此事表示怀疑, 《孟子·万章》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 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但舜受禅是因其德合众, 其勤为民, 正好符合自己的“王政”学说。因而只是在尧直接禅让给舜这个环节改为通过“天”来间接传位, 并未否定禅让之事。墨子的这个谎言对后世影响有多大呢?《史记》中有记载:燕哙王十分仰慕尧, 决定学他。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位让给相子之, 自己北面称臣, 又恐太子不服, 故收其大权。这样过了三年, 燕国大乱, 太子与大将军市被谋反。此时齐国又乘虚而入, 从而导致燕败哙王死的悲剧。通过这件事我们了解到当时之人已深信禅让之事在历史中实有。而燕哙王很崇拜尧的大度, 也想学学, 可惜他一学便导致国乱命丧。再加上自诩“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的美化, 就把这神话的内容一下子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尧舜禹的美德行为也被后世人当做崇拜学习的对象而传颂了几千年。神话又一次成功地打入到了上古史的系统中。又《太平御览》七十九引《尸子》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 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 使治四方, 不谋而亲, 不约而成, 大有成功, 此之谓‘四面’也。”又《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授于天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 和五声, 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 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我们知道孔子是不愿讲神鬼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又相信这些神话人物的真实性。故对黄帝四面、夔一足的神话性加以现实化, 由于他的影响力, 传说中神话人物的神性没了, 而人物的实体却被人们所接受而成为历史中的人物。可见, 百家争鸣对神话传说进入历史系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王莽改制对神话历史化系统的完善

驺衍创作的“五德终始说”在汉代是十分盛行的。它为统治者占有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同时又为那些僭越天子之位的人提供了方法。王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外戚, 又是当时著名的礼学家, 诸事皆以周公为榜样, 也自比周公。为了使篡汉不致于引起动乱, 他便在“五德终始说”上做起了文章。因为当时之人把它当成了金科玉律, 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人们就会相信。赖王莽之功, 上古的历史系统造出来了。现列表如下: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除了传说中的五帝之外, 王莽还把神话中的太昊和少昊加入这个历史系统中, 为的只是验证五德终始说的正确, 更为了证明自己代汉是早就由上天安排的。他这么改不要紧, 实现了自己称天子的目的, 却害得后世之人把几个子虚乌有的人当作自己的祖先近两千年。在当时人们信这个情有可原, 因为在当时五行已成风, 外加这是最高统治者发布的。那么后人为什么也信呢?这就要赖刘秀之功了。代王莽而起的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忠实的图谶五行迷, 他对王莽的这套理论深信不疑。当时有一个桓谭的人很是反对图谶之说。有一次, 刘秀想利用图谶的方法来选择建筑灵台的地方, 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桓谭。桓谭说:“我向来不谈图谶。”刘秀就问他原因, 他就把它的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说了一通, 惹得刘秀勃然大怒:“桓谭非圣无法, 拉下去斩了!”吓得桓谭直到头磕出血刘秀才作罢。不久, 他被放了外任, 死在路上, 那时他已年过七旬。还有一个是刘歆的得意弟子贾徽, 也是因为不读图谶而得不到重用。上行下效, 既然皇帝喜欢, 讲图谶之学还能升迁, 反对就对自己不利。只要原则性不是十分强的人绝对会投其所好的。加之刘秀的儿子明帝也信这些, 官员渐渐地就都信了, 即使不信也只能放在心里。作为智者代表的上层知识分子都信这些, 更不要说当时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了。就这样一代代地传, 那些神话人物也安安稳稳地当了几千年华夏人的祖先。

五、统治阶级对自身的美化

天人感应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先民的脑子里, 他们一直认为天下由谁来管不是人说了算, 而是由上天安排, 这就是后来的“天权神授”说的雏形。当然这种被天指定的继承人是要德才兼备的。例如, “拯世衰, 诛暴侯, 灭蚩尤”[5]的黄帝, “其仁如天, 其知如神”[5]的尧、教民种五谷的后稷等。可见代天行事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异于常人的。长此以往, 人们的观念中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模式:天子等于神秘出生, 具有灵异色彩的人。而人们对于上帝指定的继承人是顶礼膜拜的。统治阶级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 造了许多神秘的事件加入史书中, 从而造成了神话的历史化, 只是此时的主角不是造出来的神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事迹就具有了神秘性。《史记》中记载刘邦几件神秘的事件: (一) 出生:“其先,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 (二) 云气:“秦始皇帝常曰:‘东财有紫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 亡匿, 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 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故从往, 常德季。’” (三) 斩白蛇:“高祖醉, 曰:‘壮士行, 何畏!’乃前, 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 径开。……妪曰:‘吾子, 白帝子也。化为蛇, 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故哭。’”刘邦实乃流氓, 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地方, 但正是这个流氓当了天子, 这让一直信服天子乃德才兼备者居之的人们是很难接受的。怎么办呢?于是, 司马迁就造了些与刘邦有关的神异事件 (或者是刘邦他们自己造的, 司马迁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化的原因, 知道它不是一时一人之功, 乃与先民的信仰认识分不开。现在我们能很清楚地将神话从史书中剔除,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分析它, 对于我们了解先民的思想观念和统治阶级的愚民的手腕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神话是人类先祖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特征, 蕴涵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神话更多地走向了历史化的方向。本文从先民的意识形式、历史观念、统治者的神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化

参考文献

[1]罗京.民族精神与神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 (4) :62-65.

[2]左转[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6) :4, 卷10.

[3]顾颉刚.秦汉的方土和儒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0.

[4]墨子·尚贤上[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1.

篇4:台湾故事片:《自由门神》

编剧: 纪蔚然

演员: 张瑞哲、李康生、陈嘉裕、石英、文英、叶全

故事简介

阿龙经营了四十年的“西唆米乐队”因为时代的变迁,队员相继离去,乐队出现了重大的危机,而他也不知如何改进。大儿子阿辉每天混日子,对未来没有计划,小儿子阿明因为小儿麻痹症双腿行动不便,养了一群鸽子以逃避在人际关系上的困难。

阿辉有一好朋友阿狗,是一名铁门焊工,父亲因为中风卧病在床,用最新的手机,也常带阿辉到PUB体验绚丽的夜生活。一天阿狗无意间得知村中小庙的两扇门神是有价值的古董,在缺钱的情况下,他和阿辉偷了门神卖给收赃物的黑仔,两人得了这笔钱后,伺机再找寻偷窃的机会。阿狗一次为富人家装铁门后再度潜入偷窃一尊值钱的佛像,去黑仔公司要将佛像脱手时,发现黑仔已被枪杀身亡,正当阿狗将黑仔身边的手枪捡起时,警察赶到,阿狗紧张之下带着手枪逃离现场。

阿龙因为签六合彩中奖组头付不出现金而以机票抵帐,一伙人前往纽约游览,在中国餐厅吃饭时,发现失窃的门神出现在餐厅内,故乡小庙的门神已经成为异国餐厅的装饰品,众人集资将门神买下运回台湾。

阿狗因为受不了老板娘的色诱而与她发生关系之际,老板回来与他发生扭打,情急之下阿狗拿出手枪威吓老板并逃离工厂。老板报警后,警方认定阿狗为穷凶恶极之徒予以通缉。阿狗躲到阿辉家顶楼鸽子笼时,警方大队人马开到围捕,在强大火力逼迫之下,脆弱的阿辉拿手枪疯狂的向警方开火,一时间枪声大作,辉、明受伤,阿狗中枪身亡。

从新电影走来的稻草人王童

提起王童,大多数观众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稻草人》里“企求每天捡到炸弹换鱼吃”的天真孩童以及影片诙谐笔调下挥之不去的沉重吧,王童从80年代新电影时期一直讲究的是艺术与商业品质兼顾,他也做的很好。从81年的金马奖最佳影片《假如我是真的》到93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影片《无言的山丘》,创作品质日趋精进稳定。

王童的电影,在题材上十分多元,他努力的在类型上做不同的尝试和开发,不论在乡土写实剧、社会喜剧、悲喜剧、或荒谬剧等,不变的是他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架构,他充分的运用人物和背景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挣扎过程。 而这些无论在《稻草人》抑或是《无言的山丘》里,都能看个真切。

而在96年导演为适应新的电影潮流而推出的《红柿子》,依然是延续导演一贯的伤感、诙谐的“庶民电影”,影片通过前后影调色彩的变化(由黑白变为彩色),出色营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写意氛围。但影片终究因转型的不彻底而导致票房的失利。时隔6年,在台湾电影陷入普遍的危机之时,王童终于耐不住寂寞推出了久违之作《自由门神》,试图在新的世纪之初为自己找回平衡,不知道他是否会和侯孝贤一样面临土不土,洋不洋的窘境呢?

与小康亲密的接触

在台湾中央电影公司的网站上的名为“超级组合”中除了导演外只介绍了李康生一人,可见他在《自由门神》中的特殊位置。这是王童与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前他更多的是在蔡明亮的电影中饰演“小康”,无论是处女作《青少年哪咤》,还是后来日趋成熟的《爱情万岁》、《河流》,乃至刚推出不久的《你那边几点》中,李康生都有“近乎非人”的出色演出。

篇5:门神的民间传说典故

门神的民间传说典故

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里有位课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诚,专为人算命,据称能知阴阳,断生死。这人的来头倒也不简单,是那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则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经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称骨算命法。

有一群在长安城外靠泾河吃饭的渔人,每日孝敬袁守诚一尾金色大鲤,袁守诚便会指引他们在何时何处下网捕鱼,必然网网不落空,捉去许多泾河的水族。不知道怎么的,这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为一个白衣秀士,潜入长安,寻那袁守诚的麻烦。

袁守诚在长安西门繁华大街上卖卦,生意自是十分兴隆,泾河龙王寻到卦摊前,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向袁守诚问上一卦。

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

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

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

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

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

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

泾河龙王自认身为司雨龙神,那凡人袁守诚怎么可能比自己还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时辰,这场赌赛,自己定是赢了。谁知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和袁守诚所言不差分毫。龙王虽然大惊失色,叹这世间竟有如此通天晓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龙王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了三寸八点。

雨后,龙王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私改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明日恐难免一刀!”

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

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徵处斩,那魏徵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王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

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王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

唐王吃了一惊:“你是何人?朕当救你?”

龙王道:“臣乃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贤臣魏徵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唐王见它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徵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

唐王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徵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

翌日,唐王退朝之后,独留下魏徵一人,宣上金銮,召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徵有些坐立不安,唐王暗笑,又命宫人取过棋枰,要与魏徵纹枰论道,魏徵不敢不应,只能谢了恩,与唐王对弈。

魏徵棋力高强,唐王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王已呈败象,不由低头陷入长考,待到唐王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徵,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唐王笑曰:“贤卿真是匡扶社稷之心劳,创立江山之力倦。”

唐王任其盹睡,更不呼唤,眼见午时三刻已至,想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

忽而伏案之魏徵,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王恐因天热,心疼贤臣,便亲自为魏徵打扇,凉风徐来,魏徵密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

突闻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王起身观看,却是徐茂功,秦叔宝等人,秦叔宝手中提有一物,见唐王在此,便将那东西掷在地上,那东西滚到唐王脚边,竟是一个血淋淋的龙头!那龙头须发戟张,一双眼还未闭合,正正瞪着唐王。唐王吓得后退,惊问:“此乃何物?”秦叔宝答道:“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微臣不敢不奏!”

魏徵被喧闹声惊醒,步至唐王身边,俯伏在地道:“臣该万死!适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恕臣慢君之罪。”唐王道:“卿有何慢罪?且起来,但看这龙头,却是何说?”魏徵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此龙是臣适才梦中所斩!”

唐王闻言大惊:“贤卿困睡,并未见动身,更无刀兵,如何斩却此龙?”

魏徵答道:“此龙犯下天条,当被臣于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

唐王心中一时悲喜不一,喜者,有魏徵如此能人豪杰相助,江山岂有不稳之理。悲者,梦中曾许救龙,岂知竟致遭诛,魏徵更是借自己三扇凉风之力才斩了龙王。无奈,唐王强打精神赏了魏徵,众人散去。

入夜二更时分,唐王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王朦胧睡去,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唐王身边,擒住其手直呼其名:“李世民!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亏你允诺救我,不救也罢,怎还助那魏徵追斩我?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

唐王有口难言,惊的汗流遍体,怎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至此连续几日,唐王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

唐王病重,鄂国公尉迟恭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二将军劝慰唐王,秦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唐王准奏,二人谢恩而出。

当日晚,两位将军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王因此安寝无事。

篇6:历史传说故事初中

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雪山顶上有一对夫妻,生育了三个女儿,大姐叫金沙,二姐叫澜沧,三妹叫怒女。三个姐妹都长得很漂亮。大姐勤劳善良,温顺厚道;二姐豪爽大方,很讲义气;三妹骄横暴躁。三姐妹长大成人,父母想把她们嫁到东方去。大姐说一切听从父母安排,而三妹却不从,偏要嫁到南方去。母亲劝说道:“南方山高坡陡,你要多想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也回不来了。”三妹发怒说:“我主意已定,谁也阻挡不了。”于是,大姐、小妹各奔一方,这可急坏澜沧姑娘,她想和温顺的大姐一起嫁到东方去,可又舍不得还不懂事的三妹。想了九天九夜,最后对父母说:“阿爸、阿妈,让我还是陪三抹到南方去吧!”

三姐妹同时出嫁了,太阳撤下七彩丝线,百鸟啁啾,百兽跳舞,树木排队送嫁,鲜花在前面铺路。三妹头也不回地直奔南方,二姐紧紧守护在她身边,大姐舍不得两个妹妹,也跟着向南走了好长一段路。大姐还思念阿爸、阿妈,便转身回头远眺。因此,金沙到了丽江石鼓时,受罗海山的阻挡,江水从西流来,突然以90度的大拐弯,折向北东流去,形成了的长江第一湾。当大姐金沙姑娘经过虎跳峡时,被玉龙、哈巴两兄弟阻拦,要求她留下嫁给玉龙哥哥。聪明的大姐跳了七天七夜的舞蹈,让两兄弟高兴得如醉如痴,然后,她纵身一跳,跃过虎跳峡,直奔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这里,高山海拔4000多米,江面海拔1750米,山高水长,气势磅瞒,大姐头也不回地奔向宜宾、重庆、三峡,最后找到太阳升起的东海。后来,大姐变成了金沙江,三妹变成了怒江,二姐变成了澜沧江。

篇7:女娃历史传说故事

一、女娃基本介绍

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后溺水而亡,化作精卫鸟;另一说,女娃是上古的一个部落,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后化作精卫。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二、女娃概述

女娃化为精卫后住在发鸠山,形状和乌鸦相似,但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她的鸣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用嘴夹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和碎石,去填东海。

炎帝有一个叫女娃的女儿。炎帝经常不在家,女娃便独自一个人玩。不过,她内心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她时常梦见的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看日出。可是父亲总是忙于公事,不能带她去看大海。终于有一天,女娃瞒着父亲,独自一人驾着一艘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女娃还没有看到日出,海上就突然刮起了狂风,海浪像山一样把女娃的小船打翻。女娃掉入海中,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永远回不来了。

炎帝得知女娃的死讯后悲痛万分,但他无法用阳光照耀女娃的尸体使她复活,伴随他的只有无尽的懊悔与追忆。女娃死后,她的魂灵化成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鸣叫。之后,人们把这鸟称为“精卫”。

三、女娃历史传说

太阳神“炎帝”有个女儿,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这个小姑娘,大伙儿都叫她“女娃”,炎帝不但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因此,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神农”。有时候,人们把他的两个名字连起来,叫他“神农炎帝”。神农炎帝的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东海去指挥太阳升起,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她常常穿着一双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田野里看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高高兴兴地沐浴着阳光,欣赏着周围的一片生机。万物在阳光下生长,鸟兽在阳光下欢腾,她感到很自豪,因为大地的光明和温暖是她爸爸带来的。

有时候,她跑到东海边上去看日出,当她看到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一轮红日从海面上跳出来的时候,她喜欢极了。因此很想去看看东海以外太阳升起的地方。

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带她去。因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海以外几亿万里的“归墟”,那地方很热很热,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为这件事生气。神秘的归墟太吸引人了。有一次,她不听话,等爸爸走了以后,自己跳到东海里向归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劲。后来越游越远,不料,一阵风浪袭来,把女娃吞没了。

女娃沉入了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女娃的精魂没有死,她恨海中的恶浪,她的精灵化作小鸟,头上的野花化作脑门的花纹,脚上的小红鞋变成了红爪,她发誓要填没东海!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精卫就和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代,让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以继续填海的事业,直到把大海填平为止。精卫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卫,雄的就像海燕。

精卫鸟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往东海扔。早也扔,晚上扔,然后也扔,最后也扔,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它也在风雨中穿行。有时候,它离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恶浪又一次把它吞没,可是,它仍然不罢休,还有新的精卫鸟继续来填海。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做“黄海”。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篇8: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曹国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有关曹国舅的情况,叶慈氏、浦江清、赵景深、周晓薇、白化文、李鼎霞等人先后作了勾勒,班友书在考察黄梅戏《卖花记》的源流时,对曹国舅公案故事作了梳理,视角独到,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二、曹国舅概述

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宋史》因他为慈圣光献皇后之长弟,故称国舅。

曹国舅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修道之处,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答:“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二仙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问:“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钟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授他《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曹国舅事迹见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宋史》、《陔余从考》、《历代神仙史》、《神仙通鉴》等记载。

三、曹国舅历史传说

八仙中的曹国舅原型为宋代国舅曹佾,他在宋代就已经被内丹道收编,成为吕洞宾弟子,并在宋金元时期以固定的形象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

历史上的曹国舅曹佾是曹彬之孙而不是内丹道所说的曹彬之子,是一位“寡过善自保”的皇家勋戚。《宋史·曹彬传》指出:“曹佾,字公伯,韩王彬之孙,慈圣光宪皇后弟也。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弈射,喜为诗。”“高丽国献玉带为秋芦白露,纹极精巧,诏后苑工以黄金仿其制为带,赐佾”,“坤成节献寿,特缀宰相班。”并指出他是一位“寡过善自保”者。《宋史·后妃·曹皇后传》载其姐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被立为皇后,宋英宗即位后曹佾曾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年老时曾入宫亲侍太后疾。七十二岁而卒,追封沂王葬于饶阳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有清朝宋凤池有诗为证:乐乡高冢应晴空,何代英雄侯王公,当年哥儿并舞女,红烛翠帐华堂中,一朝捐馆归泉壤,樵夫牧竖卧西风,人生在世如朝露,冥冥长埋天地终。又有诗云:秋色荒凉乐乡东,禾黍油油摇西风,忽见寺边有高冢,传疑传信遍村翁,佥云昔年见古穴,穴门四面石门通,石门重重阴气湿,灯火无光暗淡中,邑侯闻之命掩覆,幽室一闭千年空,茫茫宇宙多遗迹,我欲把酒问鸿濛。据县志记载大曹庄西北二里,有大冢一座,传为国老坟。是曹彬之子曹国舅之父曹玘从灵寿迁来葬于此。另外县志又载曹国舅墓: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一九五八年挖大水池,挖通墓之西耳室。中室为方形,东西耳室长方形,通中室的门框为石条,南北各有东西长方二室,与主室仅一壁之隔,未有出土物,墓砖大着十九斤多,质量极佳。此墓曾记载于乾隆志,百年前曾塌陷,深饶二县官,检查后封闭,那时听说有人进去过。由此可见曹国舅辞官后来到饶阳乐乡,在今大曹庄村定居生活并且重建了乐乡铁鼓寺,曹国舅曹庄生活期间,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开始研究道教还真秘术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留下了诸多传说,至今为人们口口相传。为以后成为八仙之一打下了基础。曹国舅在大曹庄、乐乡长期生活归隐,并且死后葬于乐乡铁鼓寺北600米处,至今遗迹犹存。根据这些履历,明清以来的学者曾指出曹国舅成仙似虚幻不实。《玉芝堂谈荟》卷十七云:“独曹国舅,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曹姓无得仙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四云:“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无曹姓、无得仙者。检宋世惟曹佾为后弟,见重于时,年七十卒,初不云得仙。”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四也指出:“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道山清话》记晏殊乃仙人曹八百托生。所谓曹八百者,岂即其人耶?然又非国戚也”等。有鉴于此,浦江清甚至作出如下之猜测:“画工取其贵显美仪度,亦特缀于八仙庆寿班中欤?因此起吕洞宾弟子之说。”

不过,只要我们翻检道经,我们就会发现,曹国舅加入八仙乃缘出于内丹道的收编。道经《西山群仙会真记》将曹国舅和陈真君(即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列为吕洞宾弟子;道经《玉溪子丹经指要·混元仙派之图》亦把曹国舅、铁拐李等人列为吕洞宾弟子。南宗大师白玉蟾《咏四仙》即咏及曹国舅、陈七子、何仙姑和韩湘子等四人,这和《西山群仙会真记》可以互相参证。白玉蟾的《咏曹国舅》后来被收入《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中,证明《咏四仙》中的四首诗均是题画诗。这类画像直至明代还很盛行,王直《抑庵文集》中就有《曹国舅赞》。白玉蟾咏曹国舅诗曰:“窃得玉京桃,踏断京华草。白雪满蓑衣,内有金丹宝。”王直赞辞曰:“耽嗜玄虚,脱略声利。采药海隅,炼丹云际。龙藏虎伏,髓绿色。南极东华,允赐长生。”两首诗赞均宣扬内丹道的宗教理念。在内丹道的这种宣传下,有关文献也就认同了曹国舅为吕洞宾弟子之说。比如,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中就指出:“曹国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纯阳而得道。”有关文献甚至举出了曹国舅隐修升仙之遗迹。比如《新议录》引《徐州府志》云:“宋曹国舅,绍圣四年(1097)蝉蜕于县东南五十里玉虚观,更名腾云寺。”《集说诠真》引《江南通志·徐州》“仙释”条也记载了此一内容。《山堂肆考》卷18“雾猪山”条说的更具体:“雾猪山,在徐州萧县东南以下,有雾猪泉,故名。宋人曹国舅隐此山,因蝉骨于此。”但是不知何故,《山堂肆考》卷150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成仙说法:“洞宾度张果老度何仙姑,果老又度曹国舅。”

作为吕洞宾的弟子,曹国舅在宋金时期就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且形象颇为固定。在金代古墓砖雕八仙像中,曹国舅均跻身其间。董明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头挽双鬓,身著蓑衣,披蓑裙,赤臂跣足,满面堆笑,颔蓄长须,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者。其右臂挎着个篮子,双手持一把笊篱。”65H4M102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散发束箍,袍服束带,面目慈祥,仪表端庄,手持笊篱。”曹国舅在两个砖雕画像中均携带着笊篱这一象征性标志(4)。在元明杂剧中,上述象征性标志始终伴随着曹国舅。《岳阳楼》(水仙子)云:“这一个曹国舅是宋朝的眷属。”《城南柳》(水仙子)云:这个是提笊篱不认椒房。”《铁拐李》(二煞)则谓“张四郎曹国舅神通大”。《南极登仙》、《蟠桃会》、《仙官庆会》中的曹国舅均手持“笊篱”;《神仙会》则谓曹国舅手持“千年竹罩”,也即“笊篱”;《长生会》、《群仙祝寿》还在笊篱之外加上了一个“金牌”或“金符”。最为奇特的是,《八仙庆寿》剧尾:“穿关”列出了曹国舅的所有装扮设计:“双髻陀头、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杂彩绦、金牌、笊篱。”不过,自元代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国舅,并“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新的曹国舅扮相。《东游记》中的曹国舅手持玉板,《邯郸记》中的曹国舅则手握象简朝绅,《芥子园画传》中的曹国舅手执拂尘,已经跟当年的形象迥然有别了。

篇9:历史神话传说故事

一日,龙王命其操练龙兵虾将,灞当庭顶撞龙王,拒不从命,被龙王杖罚50大板,打入水牢。灞心怀不满,将看守龙兵掐死,趁夜深龙兵虾将熟睡之机,悄悄逃进万里长江。沿途兴风作浪,残害生灵,无恶不作。

不久,孽龙潜入巴国境内的朐忍县的江面上,它鼓起灯笼般的眼睛朝江上一瞥,但见鱼帆点点,江岸屋舍排排,人来人往,一派祥和。“哼!凡人这般好玩,看我来收拾他们。”随即,不停地抖动着龙身,霎时,江面卷起数十丈高的大浪,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地一片灰暗。可惜那江岸成片良田、座座屋舍、江中艘艘舟船和数不清的人丁顷刻间化为乌有,昔日繁华的朐忍县城仿佛一夜之间一片狼籍。

饱受孽龙之苦的长江沿岸人民寄希望于天庭,状纸象雪片一样飞至玉帝面前。玉帝十分震怒,急派大禹前来收伏。大禹奉旨降到人间,正见孽龙张牙舞爪作践生灵,怒火中烧,抡起金斧大喝一声:“妖龙看斧!”只见金斧迅雷不及掩耳似地直向老龙飞去,正劈中老龙脊部,顿时鲜血四溅,染红了江面。孽龙负痛挣扎,搅动尾巴掀起排空浊浪,大禹旋即抽出金錾一根,“嗖”的一声直刺孽龙脊部并将其紧紧钉住在江心,孽龙残尸化作乌黑铁石沉入江底。于是,朐忍县城长江中心一条长200米、宽10米的龙脊石由此形成。

上一篇:高中生在寝室喝酒检讨书下一篇:小区通行证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