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计算机基础

2024-04-18

网络教育计算机基础(精选8篇)

篇1:网络教育计算机基础

试讲教案

试讲教师:魏绪建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讲授章节: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对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网络的拓扑结构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网络的分类和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及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难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0学时 使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主编:刘晓燕贺忠华,2010年8月第1版

一、板书提纲: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计算机网络概述

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 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

8.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①通信子网②资源子网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

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 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 8.1.4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结点链路(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②星形拓扑结构 ③环形拓扑结构④网状拓扑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上一章课程回顾

1.学习了多媒体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2.初步具备了处理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3.掌握了如何利用PowerPoint创建、编辑和使用演示文稿的方法(二)新课导入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计算机网络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本章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

(三)新课讲解: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计算机网络概述

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P209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互相连接起来,并按照有关协议实现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综合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

P209 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

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起)8.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P210 从网络的逻辑功能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由两级子网组成,即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如课本图示:8-2,P211)。

①通信子网:处于网络内层,是由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负责完成网络数据的传输和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即将一台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当前的通信子网一般由路由器、交换机和通信线路组成。

②资源子网:也称用户子网,处于网络的外层,由主机、终端、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组成,负责网络外围的信息处理,向网络投入可供用户选用的资源。资源子网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通信子网。(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p211 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

P212 ①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也称局部区域网络 特征:范围不超过几千米;数据传输不低于几兆比特/秒(Mbit/s);为一个单位或部门所独有。

②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简称MAN):也称市域网

特点:覆盖范围一般是一个地区或城市,范围介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有时也称局域网。③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也称远程网

特点:覆盖范围通常在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也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具有规模大、传输延迟大的特征。(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P212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 8.1.4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

P2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的通信链路(link)和结点(node)之间的几何结构。结点:是网络中计算机、打印机或联网设备(如中继器和路由器)等的抽象描述。

链路:是指两个结点间承载信息流的线路或信道,所使用的介质可是电话线路或微波等。(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P212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Bus Topology):它将网络中所有设备通过一根公共总线连接,通信时信号沿总线进行广播式传送。

图1:总线形拓扑结构

优点:结构较简单,增、删结点容易

缺点:任何结点产生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可靠性不高

②星形拓扑结构(Star

Topology):它由一个中央结点和若干从结点组成,中央结点可以与从结点直接通信,而从结点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结点的转发。

图2:星形拓扑结构

特点:结构也比较简单,易于管理和维护,但对中央结点要求高 ③环形拓扑结构(Ring Topology):所有设备被连接成环,信号沿着环传送。

图3:环形拓扑结构:

优点:传输路径固定,传输速率高 缺点:但灵活性差,管理及维护困难

④网状拓扑结构(Mesh Topology):将各网络点与通信线路互连成不规则的形状,每个结点至少有两条链路与其它结点相连。

图4:网状拓扑结构

优点:存在冗余链路,网络可靠性高,可以通过改善链路流量分配来提高网络性能。缺点:冗余链路也导致网络结构复杂,线路成本高,不易管理和维护。

三、布置作业(P252:1—4)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它有哪些主要功能? 2.计算机网络的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3.从网络的分布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

4.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用的拓扑结构有哪些?

四、教学后记:(1)小结:

篇2:网络教育计算机基础

教学内容: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基础。教学目的:了解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基础。教学重难点:网络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划分。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OSI参考模型。

ISO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划分原则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原则是:

(1)网路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分层功能

第7层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序界面沟通,以达到展示给用户的目的。在此常见的协议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层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终端类型的转换。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会话层管理登入和注销过程。它具体管理两个用户和进程之间的对话。如果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执行一项特定的操作,会话层协议就会管理这些操作,如阻止两个用户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同一组数据。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传输层把消息分成若干个分组,并在接收端对它们进行重组。不同的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连接传送到主机。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带宽,又不影响会话层。在建立连接时传输层可以请求服务质量,该服务质量指定可接受的误码率、延迟量、安全性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基于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除了选择路由之外,网络层还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控制网络上的拥塞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生成计费信息。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除了物理层之外其他层都是用软件实现的。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二、TCP/IP网络协议。

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

TCP/IP协议模块关系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是定义物理介质的各种特性:

1、机械特性;

2、电子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数据链路层是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发送,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包,交给IP层。

常见的接口层协议有:

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网络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

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

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

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

网络层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IP是网络层的核心,通过路由选择将下一条IP封装后交给接口层。IP数据报是无连接服务。

ICMP是网络层的补充,可以回送报文。用来检测网络是否通畅。Ping命令就是发送ICMP的echo包,通过回送的echo relay进行网络测试。

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已知的IP,寻找对应主机的MAC地址。

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MAC地址确定IP地址。比如无盘工作站还有DHCP服务。

传输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

一、格式化信息流;

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即耳熟能详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协议主要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应用层

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

应用层协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FTP、TELNET、DNS、SMTP、NFS、HT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文件传输协议,一般上传下载用FTP服务,数据端口是20H,控制端口是21H。

Telnet服务是用户远程登录服务,使用23H端口,使用明码传送,保密性差、简单方便。

DNS(Domain Name Service)是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使用端口53。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控制信件的发送、中转,使用端口25。

NFS(Network File System)是网络文件系统,用于网络中不同主机间的文件共享。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实现互联网中的WWW服务,使用端口80。TCP/IP结构对应OSI关系图

三、、总结。

篇3:由计算机基础教育透视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教育,目前还没有严格定论,素质的概念有多种理解和定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的解释。素质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先天的禀赋和生理特征,这种禀赋和特征是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基础。现在教育领域中使用的素质概念主要是指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个体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身心组织结构的特征或属性,是制约人的活动方向、水平、质量的内在因素。由于后天形成的倾向,通常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因而产生了种种专门化的素质概念,如文化素质、领导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等。

基础教育普遍出现的选拔意识,促使学校采取强行灌输、题海战术、疲劳战术等教育方法,使学生的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淡化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功能。另外,普通教育中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其目的是以正纠偏,以教育的总目标为导向。准确地说,应该是综合素质教育,是指各项专门素质的总和。所以,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毫无疑问,素质体现了人适应社会,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毋庸置疑,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使个体接受教育获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必须重视的三个方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大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80%以上的城市家庭拥有家用计算机,并接通了互联网,更多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家就能接触到计算机。再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应当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点需要相应提高。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计算机的普及率远远达不到城市的水平,农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难达到预想的高度。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计算机课程不属于高考科目,大部分省份普遍注重升学率,所以计算机课程在中学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学生在中小学不能得到本应该的计算机教育。这就造成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学前的学生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能够编写程序,独立构建网站,而有些学生仅仅见过计算机而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本科学生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这门课程。学校希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更好地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认识不够,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犹如鸡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对计算机了解较多、能力较强的大多是城市的学生,他们认为计算机课程简单,容易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学期结束也仅仅停留在中学水平,没有更大的进步,忽视了利用计算机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大多数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不强,是因为在当今升学压力大,农村的很多学校不得不实行应试教育,把升学率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了素质教育,学生课业压力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形同虚设。学生在中学没有受到应有的计算机教育,导致在大学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吃力,由于基础较差,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课时量远远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3 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途径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好这门课相关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尽量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使学生通过老师喜欢上计算机课。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熟练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围绕课本内容广泛阅读大量书籍杂志报纸,对当今前沿计算机相关的新闻也有一定的掌握,能够在课堂中可以发挥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充实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尽量照顾到计算机程度好和计算机程度差的“两极”,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上每个人都能够学有所获,达到大学素质教育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要求。

在家庭中使用计算机或网络的基本是学生,家长大多不会用或者不常用。这样,家长无法成为孩子的领路人,也就造成了家庭的“代沟”和“短路”现象。学生不愿也无法与家长就计算机的问题进行交流。由于家长不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监管,势必会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走入家庭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家用计算机作为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工具,促进了家用的信息化程度,并将随着计算机文化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拓宽了家庭教育的领域。家庭购买计算机、购置软件,家长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自学能力,从辅导孩子学习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作自己的事。家用电脑的出现无疑是一种进步,对孩子的教育决不仅仅是购置设备,还需正确引导如何正确利用计算机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使自己的孩子才能在高起点上沿着正确的前进。这些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需要家长密切联系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关心孩子。以求在家长、学校正确引导下,加之社会舆论和法制的力量,来共同建设一个健康的适宜提高孩子素质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和计算机游戏成瘾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和网上越轨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网络成瘾又称网络依赖,多数学者称之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即在个人生活中持久和频繁发作的上网行为,乃至于上网者的心理健康、社交、正常工作、学习、生活都由此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计算机游戏能够满足青少年挑战自我、压力释放与转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需要,能满足青少年自我表现与自我肯定的愿望,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等,造成了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网上越轨泛指上网者滥用网络的种种行为。网上越轨的顶点便是网络犯罪,主要表现是“黑客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宏观管理,实施源头控制。积极扶持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网络游戏管理,对于出现有危害国家安全的内容,含有色情内容,具有赌博性质等不健康的文化的游戏应当坚决予以取缔和惩处。

素质教育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再把升学、考高分当作唯一的教育目标,而考虑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另外,加强心理咨询,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加强网吧管理,增加青少年活动设施;推进电脑下乡,普及必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特别是对于不熟悉计算机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提高全民信息素质,也是政府和社会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的措施。

4 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党中央着眼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制定的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它既有决策的超前性,又有行动的一致性,还有思想的感召性。在素质教育中应废止单纯培养适应岗位、工种要求的终结教育,逐步建立起适应劳动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准备教育。既要为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作好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时代命题,是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下,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面提高其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水平、劳动技能等的教育模式。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统一起来,处理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系。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它对素质教育的最终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为一名专任教师的亲身感受,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刘迁红.探析网络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06,(11).

[2]张彦.论网络空间的净化与青少年网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7).

[3]王晓蕾,范君.对计算机游戏和游戏成瘾的研究与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篇4:论计算机基础教育

摘 要: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本文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 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7-0073-03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从全民学习BASIC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到目前大全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期间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值得深思的教训。如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在计算机应用如此普及的今天,在大学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设此课程,以及如何开设此课程的问题。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供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参考。

一、现状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几乎所有专业都必开设的一门课程。然而,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大部分高校生对计算机一些常用知识都有所了解,因此如果在大学继续开设此类课程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计算机普及的现状。为了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从教育部到基础教育研究部门以及各高校都进行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进一步普及,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1.学生情况

目前,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能够熟练地对一些软件进行操作。因此学生们通常认为,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此一举。由此导致学生缺勤,对课程没有兴趣,盲目自信等现象的发生。

2.教学内容

由于前一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在教学中反映出来,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从目前的结果看,改革所采取的路线是大量增加内容,导致课程就像一个大杂烩,什么都介绍一点。改革后所呈现出的问题甚至比改革之前所出现的问题更多。其一是教学内容多而杂,什么都介绍却什么都没有介绍清楚;其二,改革教材所推荐的学时分配和教学进度是在浪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这一点已经从大量的考察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3.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是使用教材提供的课件照本宣科地授课。在介绍软件时基本上是按软件菜单对软件功能进行演示。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交流时都强调自己的教学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方法。然而,所谓的案例教学方法就是用一个具体的样本,给学生操作一遍。

二、对现状的分析

1.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实像他们所表现出的那么强吗?通过实际教学和对多所高校包括部分重点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虽然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部分应用软件的操作,但总体上来说,对计算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计算机并没有系统和较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即使是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某些应用软件操作的学生,也没有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加无谓内容所产生的问题

在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增加许多无谓的内容所带来的问题之前,就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例,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按教材前言所述:教材“是根据白皮书的精神编写的,教材的主导思想是要反应当代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成就,让大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材内容包括十一章,这里将内容列在表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划学时为72课时(每周4课时,共18周),除去期中考试和遇节假日等特殊情况耽误的课时后,实际课时数根本达不到72学时。现在按72学时满课时计算,分析一下教学情况。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学校安排上机实践操作学时为72学时的二分之一,即36学时。那么所剩课堂教学时间就只有36学时了。如果将上述所有的内容都介绍给学生,每章内容平均只有3.3课时还不到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要说讲解内容,就是默读一遍都很困难。因此,谈何“让大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由于按教育部评估的要求,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建议采用国家级教材,按“白皮书”要求教学,因此各学校教务处纷纷对课程用书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监督。教学单位迫不得已要按教材内容进行规划,并按计划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又能有什么效果呢?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增加教学内容根本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果适得其反。

3.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在入学之前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所了解,他们需要的不是如何操作软件,而是如何用好应用软件,能够用所学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在教学中,正是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学生学习与不学习没有多大的差别,加之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都是菜单式的,就大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来说,自学,花很少的精力就能完全解决软件的操作问题。因此可以说按菜单介绍操作的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一个样板来介绍操作过程和软件功能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无意义的,是多余的。这是导致学生无兴趣、缺课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特别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采用样板来介绍操作过程和软件功能的教学方法原则上说不属于案例教学,或者说是不完全的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比按菜单进行教学的效果会好一些,会更有吸引力,但实现不了学生能够用好软件,能够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这种教学所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还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两种教学方式没有什么区别。

三、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学指导思想

从上述情况可以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指导思想问题,即:是以“精”为中心,还是以“广”为中心的问题。通过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认为,学生目前需要的是学“精”,而不是所谓的“广”。这是因为,目前所推行的广不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也不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从量上看,不符合实际,没有可执行性,是理想化思维的产物。而目前的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常用软件的操作,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没有使用这些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至少在10所学校进行过测试。其中,对一所211学校某专业的200多名学生,一所省属重点大学某年级某专业的近300名学生和一所二级学院某专业全年级的200多名学生进行过整体测试。在按照前面列表中所述的教学计划教学后,学生连所使用的教材的版权页都排不出来,甚至一些学生明确表示用Word软件无法排版权页。学生不知演示软件能做什么,没有能力用演示软件完成自我介绍PPT的制作工作。从测试的结果看,教学效果与教学指导思想和所设想的教学目标相差太大了。这是学生的原因,是教师教学的原因,还是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原因,通过座谈和交流,所有的教师一致认为是教学内容设定的原因,2008年,我们邀请了全国近30所学校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一次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们的见解是一致的,即:问题在于教学内容制定的很不合理。

2.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常用软件操作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但他们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法本质上与按菜单顺序讲解软件操作没有什么区别,学生模仿了一个案例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能够使用好软件没有联系。

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Word的软件教学为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介绍手工字处理的功能、方法、过程,以及手工进行字处理所具有的特点;然后介绍计算机字处理的特点;之后对字处理软件进行简单地介绍,具体操作免;第四个步骤是案例教学,即分析素材,进行排版的方案规划和设计,然后进行方案分析,修改和完善方案;第五个步骤,安排学生将所确定的方案通过自学软件操作来完成制作工作;第六个步骤是安排作业,出一个主题,给素材,要求学生自行收集素材,完成版式设计和制作工作,同时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最后一个步骤是找出具有典型性的好的和不好的作业进行分析,分析后由学生再去完善自己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激发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篇5: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业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IP地址的是()。

A)202.96.0.1B)205.110.7.12

C)112.256.23.8D)159.226.1.18

(2)下列IP中,属于A类地址的是()。

A)232.96.45.1B)210.110.7.12

C)112.251.123.28D)159.226.1.18

(3)IP地址是由一组长度为()的二进制数组成的。

A)8位B)16位C)32位D)20位

(4)二进制数表示的IP地址不利于记忆,通常采用点分()。

A)二进制表示B)八进制表示C)十进制表示D)十六进制表示

(5)以下IP地址的表示中错误的是()。

A)123.321.57.0B)193.253.1.2

C)131.107.2.89D)190.1.1.4

(6)以下IP地址属于C类IP地址的是()。

A)3.3.57.0B)193.1.1.2

C)131.107.2.89D)190.1.1.4

(7)IP地址129.66.51.37中的()表示网络ID。

A)129.66B)129C)129.66.51D)372、判定下列IP是否有效,如有效,分别是哪类IP地址

• A、131.255.255.18

• B、127.21.19.109127是预留

• C、220.103.256.56256是9位

• D、240.9.12.12240是D类

• E、192.5.91.255255是广播

• F、129.9.255.254

• G、10.255.255.2543、简述TCP/IP协议的基本内容。

4、简述IP地址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5、Internet中包含哪些基本服务?

6、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些?

篇6:计算机网络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数据通信过程分五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第五阶段是()。

2.在数据传输中,为了保证数据被准确接收,必须采取一些统一收发动作的措施,这就是所谓()技术。

3.音频调制解调器(MODEM)的数据传输速率用()即b/s(或bps)表示。

4.OSI物理层的电气特性决定了信号传输的()和()。

5.EIA RS-232C接口标准规定,其接口信号“0”是大于()伏的电压,额定值是()伏。

6.根据EIA RS-232C接口标准规定,连接器的脚号4所对应的信号是();连接器的脚号2所对应的信号是()。

7.IBM公司的SDLC,ISO的HDLC,CCITT的X.25属于()型的通信控制规程。

8.在OSI参考模式网络层中所采用的交换(转接)方法中,任何两点间的信息传送都要经过()结点。

9.存储交换是OSI参考模式网络层信息交换的一种类型,该型又分为()和()两种形式。

10.用户使用虚电路服务,要提供用户自己和接收端的()地址。

11.在会话层中,会话可以使用户进入()系统,也可以在()之间送一个文件。

12.主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有两种方式,即()连接和()连接。

13.通信处理机是通信子网的主要硬件设备,一般由一台()或()承担。

14.局域网可采用多种通信介质,如(),()或()等。

15.IEEE802局域网协议与OSI参考模式比较,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应OSI的链路层,IEEE802标准将其分为()控制子层和()控制子层。

16.Ethernet以太网是()结构的局域网,设网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服务。

17.环形局域网的环路是一个含()部件的信道,每个中继转发器都有()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是由()组成系统。()

A.计算机—通信线路—计算机v B.PC机—通信线路—PC机

C.终端—通信线路—终端

D.计算机—通信线路—终端

2.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A.单2

B.半双2

C.全双2

D.上述三种均不是

3.调制解调器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调制解调器是()

A.基带

B.宽带

C.高频

D.音频

4.国际电报电话委员会(CCITT)颁布的X.25是OSI的第()层协议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5.EIA RS232C的电气指标规定,信号“1”的额定电压值是()()

A.+12伏)(B.-12伏

C.+15伏

D.-15伏

6.主计算机与通信处理机通过电缆连接,两台设备的距离为()以内时,适合用近距离电缆连接。()

A.5米

B.10米

C.15米

D.20米

7.在通信控制装置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首先是

A.数码取样

B.字符取样

C.字符检测及校正

D.组合成字符

8.Ethernet以太网结点最多可达()个()

A.512

B.1024

C.2048

D.4098

9.网络上伪脱机打印服务功能的实质是()

A.用户不必等待打印过程结束再做其他工作

B.实现实时打印)

(C.多台打印机并发打印,加快打印输出速度

D.所述三个均不是

10.王安网络属于()

A.宽带数字网

B.综合服务数字网

C.综合服务局域网

D.所述三个均不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误码率

2.频分多路复用

3.通信控制规程

4.报文分组

5.PABX通信网络

四、简答题(共25分)

1.简述星形网络的结构及其优缺点(6分)

2.简述通信控制装置的几项具体任务(6分)

3.简述局域网与分布式系统异同点(6分)

4.简述环形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7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数据传输速率?两种传输速率的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

2.试解释Netware系统中采用的“热定位”和“写后读验证”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

1.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A.LAN

B.WAN

C.ISDN D.MAN

2.综合业务数据网络是指()

A.用户可以在自已的计算机上把电子邮件发送到世界各地。

B.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

C.将各种办公设备纳入计算机网络中,提供各种信息的传输

D.让网络中的各用户可以共享分散在各地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3.网络拥塞是指()

A.网站工作站之间已经无法通讯

B.在通信线路与主机之间冲突频繁发生

C.网络传输速度下降

D.连入网络的工作站数量增加而吞吐量下降

4.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属于同步方式是()

A.收发双方传输专门的时钟脉冲

B.传送字符前加起始位

C.收送字符后加停止位

D.传送字符前加起始位,传送字符后加停止位

5.DNS是指()

A.域名服务器

B.发信服务器

C.收信服务器

D.邮箱服务器

6.IP地址由一组()的二进制数字组成A.8位

B.16位

C.32位

D.64位

7.主机域名 由四个主域组成,其中()表示最底层(没有)的域

A. D、172.18.18.9

6、有关交换技术的论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电路交换要求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起一条实际的物理通路,但通信过程中,这条通路可以与别的通信方共享 B、报文交换不需要建立专门的物理通道,而且可以把多个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地。C、分组交换将一个大报文分割成分组,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在接收端再将各分组重新装成一个完整的报文。

D、分组交换是目前数据网络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换技术。

7、在以太网中应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

A、增加网络带宽 B、扩大网络传输距离 C、降低连接及使用费用 D、A、B、C都正确。

8、DNS是指___________。

A、域名服务器 B、发信服务器 C、收信服务器 D、邮箱服务器

9、调制解调器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调制解调器是()A、基带 B、宽带 C、高频 D、音频

10、计算机网络基本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A、通信子网 B、网络高层 C、网上应用 D、ASP

三、名称解释(每题5分,计20分)

1、网络协议:

2、网络拓扑:

3、信道带宽:

4、信道复用:

四、简答题:(每题10分,计30分)

1、什么是开放式系统?请画出它的层次化模型。

2、什么是网络分段?分段能解决什么网络问题?

篇7:网络教育计算机基础

一、单项选择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A)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2.以下软件中,(B)是系统软件。

A.Word

B.Unix

C.Excel

D.Microsoft office 3.计算机能直接识别的语言是(C)。

A.汇编语言 B.自然语言 C 机器语言 D.高级语言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C)中才能被CPU执行。

A. 磁盘

B. 硬盘

C.内存

D.外存 5.组成计算机的主机的部件是(C)。

A.运算器和控制器

B.控制器和寄存器

C.CPU和内存

D.控制器和内存 6.下列关于操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操作系统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接口 B.操作系统是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之间的接口

C.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D.操作系统是外设和主机之间的接口 7. 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A)。

A.树形结构

B.线形结构

C.层次结构

D.网状结构 8.Windows XP操作系统是(A)

A.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B.多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C.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D.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9.Windows XP新增的系统维护功能是(D)。

A.系统数据备份

B.磁盘整理

C.磁盘清理

D.系统还原 10.对于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控制面板是一个专门用来管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应用程序 B.从控制面板中无法删除计算机中己经安装的声卡设备

C.对于控制面板中的项目,可以在桌面上建立起它的快捷方式 D.可以通过控制面板删除一个己经安装的应用程序

11.在Word 的编辑状态下,可以同时显示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的视图方式是(B)。

A.普通视图

B.页面视图

C.大纲视图

D.全屏幕显示方式 12.关于Word 2003文档窗口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只能打开一个文档窗口

B.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窗口且窗口都是活动的

C.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窗口,只有一个是活动窗口

D.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文档窗口,只有一个窗口是可见文档窗口 13.Excel工作表的单元格中(B)。

A.只能包含数字

B.可以是数字、字符公式等 C.只能包含文字 D.以上都不是 14.如果想在Word 2003的文档中插入页眉和页脚,应当使用(D)菜单。

A.工具

B.插入

C.格式

D.视图 15.在Excel中,若在某单元格插入函数SUM(D2:$D$4),该函数中对单元格的引用属于(C)。

A.相对引用

B.绝对引用

C.混合引用

D.交叉引用 16.Excel 2003的工作表最多有(C)列

A.16

B.65536

C.256

D.1024 17.在PowerPoint2003中,在(D)视图“超链接”功能才起作用。

A.大纲

B.幻灯片

C.幻灯片浏览

D.幻灯片放映

18.在PowerPoint2003中,设置动画效果,使用(B)菜单中的“自定义动画”命令。

A.格式

B.幻灯片放映

C.视图

D.插入 19.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正确的是(D)。

A.资源共享

B.一个计算机系统可以访问多个计算机系统

C.多个计算机系统可以访问一个计算机系统

D.以上都是

20.TCP/IP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协议划分为4层,以下不属于这4层的是(A)。

A.物理层

B.传输层

C.网络接口层

D.应用层 21.在Internet上广泛使用的WWW是一种(A)。

A.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网络主机

C.网络服务器

D.网络模式 22.在如下的网络互联设备中属于网络层的是(B)。

A.网卡

B.集线器

C.网桥

D.路由器 23.在Internet上下载文件通常使用的(B)功能。

A.E-Mail

B.FTP

C.WWW

D.TELENET 24.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需要用(B)程序翻译后计算机才能识别。A.汇编

B.编译

C.解释

D.连接 25.算法的特点中不包括(B)。

A.有穷性 B.健壮性 C.确定性 D.输入和输出

二、填空题

1.计算机中总线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2.十进制数984用十六进制数表示为(3D8)。3.汉字信息编码包括汉字输入码、(汉字内码)、汉字字形码和汉字交换码。4.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和系统总线构成。

5.Windows XP中(切换用户)功能可以在不重新启动计算机的情况下实现多个用户登录。6.“我的电脑”窗口是一个标准的(文件夹)窗口,可以方便地实现文件的操作。7.PowerPoint普通试图中的三个工作区域是:大纲区、幻灯片区和(编辑区)。8.在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中,(星型)、树型和网状型属于点对点网络。9.Excel2003工作表区域A2:D4中有(12)个单元格。

10.Windows XP的用户管理需要利用(用户账户)来进行设置。

11.在Word制作表格过程中要实现表格不分页应利用“格式”对话框中(段落)命令实现。12.Word提供了文档格式化工具,允许用户在(字符级)、段落级和文档级上格式化。13.从图表的存在形式上,Excel提供了(嵌入式图表)和图表工作表两种。14.演示文稿与幻灯片的关系为(包含)。

15.计算机网络从逻辑结构上分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三、辨析题

1.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2.三位二进制数对应一位八进制数(√)。3.一个正数的反码与其原码相同(×)。补码

4.将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最小化后,该程序将立即关闭(×)。该程序仍可继续运行 5.用Word 2003编辑文档时,插入的图片默认为嵌入版式(√)。6.PowerPoint中的一张幻灯片必须对应一个演示文件(×)。7.Internet中的FTP是用于文件传输的协议(√)。

8.Windows中的文件夹实际代表的是外存储介质上的一个存储区域(√)。

四、简答题

1.简述操作系统的功能。

答:操作系统是一个系统软件,它是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这些程序模块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协调计算机的丁作流程,有效的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它具有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管理功能,同时它也是介于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操作平台,只有通过操作系统才能使用户在不必了解计算机系统内部结构的情况下正确使川计算机。

2.简述如何添加/删除Windows的组件。

答:(1)选择“添加或删除程序”窗口中的“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按钮。(2)系统先检资已安装的windows组件,再显示windows组件向导。

(3)在“组件”列表框中选择添加或删除的项目,也可以选择某个组件后,单击下方的“详细信息”按钮来查看具体的子项。如果用户选择了添加组件,那么在更新过程中向导可能会要求用户提供安装盘以完成文件复制。

3.简述IP协议如何实现互联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的通信。

答:IP协议定义了一个抽象的同意编址方案,给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简称IP地址)、用户、程序及高层协议软件都使用这一抽象地址进行通信。为了克服物理网络的异构性,IP协议定义了一种独立于低层硬件的数据分组格式即IP数据报。为了在具体的物理网络中传输,IP协议采用封装、分解技术将IP数据报封装在物理网络能够识别的数据帧中,并完成主机寻址和路由选择穿越物理网络。

4.简述信息安全的特征

篇8:网络教育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 在大多数的高校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多媒体教学明显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但是这种单方面效率的提高, 并不意味着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仍有很多学生反映, 多媒体教学速度快, 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 若想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的时候, 却又很难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可见, 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有着严重的弊端。那么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我们能否构建出一种合理而又有效的教学模式呢?

计算机基础教育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两大部分。这两门课程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可以试着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网络教学方式相结合。

2 网络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网络教学系统将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方面的交互, 与学校教育中主体的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互整合的教学活动。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间与地点, 并且可以不断地重复学习, 消除了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的不足。并且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交流, 例如:在线答疑、集中讨论, 更为方便的是教师可以在网上发布作业, 学生在网上做作业并提交作业。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等, 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 空间的限制, 具有极大地灵活性和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 是支持新型的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最有力的工具。

3 平台的构建

系统的实现采用模块化的思想, 一个网络教学系统分为管理模块, 资源模块、交流模块以及维护模块四大模块, 各模块相互协调配合。用户主要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系统模块关系如图1所示。

3.1 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能功能是对登录信息进行判断, 只有经合法注册并经授权的用户登录后才能进行正常的操作。登录成功后, 系统自动识别用户类别, 确定用户所拥有的权限, 如果不正确, 则给出提示信息, 返回到登录页面重新登录。

3.2 资源模块

本模块主要作用是资源共享, 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均可访问该模块。教师可以上传课件、素材和案例等资料。素材主要是教师上课时使用到的, 案例是教师上课时讲解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和本门课程相关的案例。这些资源可供学生浏览和下载, 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3.3 交流模块

交流模块可以有在线答疑, 聊天室, 留言板和作业四个部分组成。在线答疑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线答疑分为两类, 一种是学生提交问题后系统转发给教师, 一定时间后, 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 一种是自动答疑系统, 学生提交问题后, 系统首先进行关键词搜索, 若在资源库中找到相似问题的答案, 则将此答案提交给学生, 若找不到, 再将问题转发给教师, 待教师把答案提交给系统, 同时系统将题目和答案保存到资源库中。聊天室可用于同学们之间的学习讨论, 留言板用于脱机答疑与交流, 它们之间可以互补利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作业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讲完每一个章节之后, 在网络上布置作业,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并上传, 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删除作业。

3.4 维护模块

此模块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网络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为了确保网络安全, 必须安装防火墙, 定时升级杀毒软件, 查杀病毒。通过设置用户访问权限以防止系统被拷贝和非法使用。经常对系统进行数据备份避免丢失关键数据, 使系统损失降低到最小。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系统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 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会日趋完善。

摘要:通过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网络教学的特点, 提出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并且注意网络系统安全及恢复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教学系统,系统构建,网络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秋云.基于Web的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

[2]王涛, 陈怀义.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3.5.

上一篇:收当、续当、赎当查验证件(照)制度下一篇:水价制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