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2024-04-11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共8篇)

篇1: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教学新秀评选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设计

授课时间 6月5日(星期五上午

教学新秀评选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与别人共同探讨、请求老师帮助等求助方式。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

1、预习教材。

2、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教师的教学准备

1、精心准备课堂,做好教学设计。

2、预先做好问题的设计及突发事件的应对。

3、对机房的上网速度进行测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1、学生机房需要网络畅通。

2、有VGA接口的数字电视。

3、话筒和音响设备。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1、电子教室。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越来越普及了,同学们中间也有很多网络高手,但是据我调查,很多人操作是高手,但理论知识贫乏,本节课我们学习网络基础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大家成为真正的高手。

二、新课讲解

教学新秀评选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3、网络的分类

按照地理分布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Internet是典型的广域网。

4、TCP/IP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Internet采用的标准网络协议。小 结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协议。课堂练习选择题:

(1)计算机网路的基本功能是(C)

A、下载文件 B、网上浏览 C、通信和资源共享 D、新闻组和网络聊天室(2)因特网使用的协议是(C)

A、NETBIOS协议 B、IPX协议 C、TCP/IP协议 D、SPX协议 判断题:

(1)几台计算机不可能共用一台打印机。(N)(2)通常说的校园网就是局域网。(Y)

教学新秀评选信息技术教案设计

A、起源于美国军方的网络 B、可以进行网上购物 C、可以共享资源 D、没有安全隐患 判断题

(1)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网络是ARPANET。(Y)

(2)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的各类信息资源,它们都是真实、有益的。(N)

篇2: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网络基础知识

二、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演示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言

网络是一种信息的来源途径,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网络中如何获得信息,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网络,看网络究竟是什么?网络有何用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开始讲这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板书)网络基础知识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把若干台计算机利用信息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在相应的网络协议软件支持下,实现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点:一是网络是计算机有两台或两台以上,二是信息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三是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以上我们简单定义了一下计算机网络,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2、城域网(Metropolian Area Network,简称:MAN)

3、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局域网,顾名思义,局,小,指在同一建筑物内或地理位置在一定范围内的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比如:一个校园网就是一个局域网,通过局域网,共享系统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而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覆盖面积辽阔,通常是以连接不同地域的大型主机系统组成的。当前大多数全国性网络都是广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是以覆盖范围的大小来分的,如将两者相互连接就形成网际网络,简称网际网(network of network)。网际网使网络的功能得到更充分的扩展,目前最大的全球性网络因特网(Internet)就是一个网际网,现在国内的中国银行国内骨干网、民航售票网等等都是网际网。好,网络的分类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讲:

3、网络的结构形式

网络的结构形式是指网络中各节点(又叫站点)之间的连接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较常见的网络结构。网络的拓扑结主要有星型、环型和总线型等几种:(1).星型结构

星型结构是最早的通用网络拓扑结构形式。其中每个站点都通过连线(例如电缆)与主控机相连,相邻站点之间的通信都通过主控机进行,所以,要求主控机有很高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集中控制方式的结构。星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处理也较为简便,增加工作站点容易;缺点是一旦主控机出现故障,会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可靠性较差。星型结构如图所示。

(2).环型结构

网络中各工作站通过中继器连接到一个闭合的环路上,信息沿环形线路单向(或双向)传输,由目的站点接收。环型网适合那些数据不需要在中心主控机上集中处理而主要在各自站点进行处理的情况。环型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是环中任意一点的故障都会引起网络瘫痪,可靠性低。环型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3).总线型结构

网络中各个工作站均经—根总线相连,信息可沿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个站点传向另一站点。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工作站连入或从网络中卸下都非常方便,系统中某工作站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站点之间的通信,系统可靠性较高,结构简单,成本低。这种结构是目前局部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总线型结构如图所示。以上3种网络结构是最基本的网络结构形式,实际应用中往往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四)使用校园网

校园网是种最常见的局域网,它是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资源库和学习园地。下面我们学习使用在校园网中的共享资源,以及如何把自己计算机中有用的、好玩的资 料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分享。

4、知识拓展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有: 1. 情报资料检索

这方面是我们大众用的最多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从开放的资料数据库中快速及时地检索查询有关资料。比如我们要看新闻,你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各种各样的新闻都有,有国际、国内的。2. 远程教育

计算机网络使以前的广播电视教育形式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可以实现点播、对话等新功能,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3. 金融系统联网

计算机网络能完成银行金融系统大联网。包括银行之间的转账业务、银行的异地存款业务、银行自动取款机的自动取款业务、商店与银行之间的消费结账系统等。4. 军事应用

现代化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信网络。海、陆、空的立体防卫系统、雷达预警系统、导弹的遥控发射和反导弹系统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和人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远程医疗、图文传播等。总之,计算机网络将赋与人们更好的现代化生活。

3、练习

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的分类有几种?

2. 网络硬件由几部分组成?网络软件由几部分组成? 3.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篇3:《网络基础知识》教学案例

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对网络应用的简单操作。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将了解电脑网络的概念、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通讯协议、IP地址和主机名、网络服务、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从而丰富学生网络知识以及提高网络应用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青少年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 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新颖性与启发性, 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课件, 引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脑网络的概念和分类;理解通讯协议、IP地址及主机名的含义;了解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关注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案例分析以及小组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技能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电脑网络的概念和分类;理解通讯协议、IP地址及主机名的含义;增强学生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意识。

难点:理解通讯协议、IP地址及主机名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讲课所需的PPT, 从百度视频网站上下载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视频, Flash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师:先让我们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然后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段视频描述的是什么?

生:这是关于网络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视频片段, 描述了······

师:我们可以感受到网络的发展对于改变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网络为我们所用, 首先我们要掌握更多的网络知识、网络技术。

但是, 通过上节课同学们填写的调查问卷了解到, 同学们利用网络主要从事娱乐, 包括看电影, 听歌曲, 以及聊天等活动上, 一方面反映出同学们网上参与的活动比较单一, 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同学们对于应用网络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比较缺乏。

因此, 从这节课开始, 我们来学习一些与网络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设计意图:呈现“调查问卷”图表, 指出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同学们匮乏的网络知识产生了不和谐现状,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 环环相扣, 探究新知

1.电脑网络及分类

师:既然电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电脑网络?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寻找答案。

生:自学教材并口述概念。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 体现知识的内化过程。

师:据我了解, 有的同学家里有两台电脑, 如果把这两台电脑通过网线等通讯线路连接在一起, 那么这两台电脑是否构成了电脑网络呢?

生:有的回答“是”, 有的回答“不是”。

师:电脑网络小到2台电脑就可以组成, 大到可以把一个微机室, 一个办公室, 一座建筑楼, 一个单位里的电脑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网络, 像这样的区域组成的网络称为局域网。比如我们的校园网。

出示校园网图片并作解释。

师:我们班级可以看成是由49个同学组成的班集体网络, 其中班长同学负责辅助老师传达班级信息, 管理班级工作。在局域网中也有这样一台电脑, 专门负责信息传递, 资源提供和管理工作, 同学们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生:服务器。

设计意图:通过比喻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师:局域网不断地延伸, 当它包含了其他的许多学校, 甚至跨越了青岛市, 跨越了山东省, 连接了全国甚至世界的电脑网络的时候, 像这样的区域组成的网络称为广域网。

所以, 电脑网络分为两大类:局域网和广域网。

2.网络上的世界语——通讯协议

师:上节课同学们在问卷调查中写了许多自己经常登录的网站, 老师课下也逐个浏览了一下。发现除了中文网站外, 还有一些外国网站, 如图3所示:

师:我们知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必须讲同一种语言才能互相沟通, 那么世界各国的网站是如何沟通的呢?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网络上的世界语———通讯协议, 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一找目前在因特网上广为采用的通讯协议?

生:TCP/IP协议。

设计意图: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平时关注的内容相联系,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因特网提供的常用信息服务

师:TCP/IP协议是目前在因特网上广为采用的通讯协议, 有了通讯协议, 就可以实现在因特网上相互通信和交流, 满足我们的很多需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请同学们谈一谈网络给大家提供了哪些服务?

生:讨论交流并举手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总结如下信息服务:浏览WWW, 收发E-mail, 文件传输FTP, 电子公告板BBS, 即时通讯IM, 远程登录Telnet, 网上购物, 网上娱乐, 网络会议以及电子商务等。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去讨论、去交流,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4.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

师: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多的信息服务, 因此有人说网络是天使, 但是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天使的背后是魔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内容——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 你们看到过、听到过或经历过哪些网络不安全不道德现象, 你认为该如何应对?”

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交流讨论。

师:巡视讨论情况并进行提示。

生:头脑风暴, 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从“电脑病毒、来历不明的邮件、黑客、网络诈骗、暴力游戏、色情网站、知识产权、论坛谣言”等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的漫画图片, 请学生指出应对方法。如图4所示:

生:表达观点。

师:适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的形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5.IP地址和主机名

师:出示“6·13三水7-8级地震”论坛谣言的案例, 提问学生案件中的谣言散播者是如何被找到的呢?”

生:学生尝试回答。

师:警方通过监控获得该网友的IP地址以及发帖主机所在地, 查获谣言散播者。

IP地址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由真实的案例, 自然地引出IP地址, 使学习内容之间过渡自然。

师:如同我们每个人有身份证, 在Internet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有一个专门地址, 称IP地址。例如, 大家经常浏览的一个网站是百度网, 百度网主机的IP地址是220.181.6.19, 请同学们观察这一串数字, 结合教材, 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IP地址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由什么符号隔开的?每个数字的范围是多少?

生:边观察, 边看教材, 边回答问题:

IP地址由4个整数组成, 每个数小于256, 每个数之间用“.”隔开。

设计意图:通过提示, 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 怎么做, 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方向。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特点, 判断以下IP地址是否正确?

A 201, 112, 7, 12

B 255.255.0

C 272.0.1.12

D 231.44.9.11

生: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练习, 及时形成并深化对IP地址的认识。

师:在实际生活中, 同学们登录百度网的时候, 在地址栏中也是输入这串数字吗?同学们都是输入的什么呢?

生:www.baidu.com。

师:由于IP地址不便于记忆, 很难推广, 所以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含义的、容易记忆的一串字符来代替IP地址, 我们称为主机名。例如:百度网的主机名www.baidu.com.cn。

它是由表示不同地域范围或行业范围的域名组成, 最右边的叫一级域名, 再往左是二级域名, 教材中还列举了很多其他的域名含义, 同学打开教材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认知冲突, 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 主动发现知识, 巧妙地引入主机名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参照教材, 判断以下主机名的行业类别和所在省份。

www.qdu.edu.cn www.qingdao.gov.cn

生: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练习, 及时形成并深化对IP地址的认识。

(三) 固练习, 强化新知

师:出示Flash练习题, 请同学们完成,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

生:完成练习, 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评测的目的是巩固所学, 让学生通过自我评测, 自主纠正, 自我完善,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归纳要点, 形成小结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生:总结回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方面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效果反馈,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

七、教学反思

“网络基础知识”一课理论性很强, 学生实际操作的环节很少,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思考, 多讨论, 多交流, 多总结等方式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但是, 由于知识点较多, 在有限的时间内未能对有些学生提出的精彩论断给予及时评价。

本课将教材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 把IP地址和主机名放到了最后来学习, 使各个环节衔接自然, 符合学情。

篇4: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习课 数与代数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也不是旧知识机械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包办代替。复习课应当是有重点的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把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提示知识的发展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深化对原有知识认识与理解的程度,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它更多地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部分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一是要注意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辨析,搞清各概念之间的异同点;二是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认识。

因此,如何使一堂“数与代数”的复习课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数学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构建知识网络,重现数学知识,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零散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习者就能更为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自主梳理复习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

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再一次回顾与重现数学知识,重新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将之前所学习过的零散的,独立的知识点通过某一个知识串成线,再连成线,最后组成面,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知识网络,在学习中,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在做题中,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在反馈中,有利于知识的储存。

比如,在“数与代数”这一部分内容中的“数的整除”,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质因数等这些概念的整理,学生很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这节复习课中,就要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重现这些概念,理清这些看似没有联系其实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概念分分类,并说说理由。学生一般能分成这样: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和互质数;质数和质因数; 再通过小组补充,教师引导,进一步指出:

之后,学生疑惑,那“整除”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整除应该放在因数和倍数的上面,因为,是通过数的整除才出现的因数和倍数。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得到如上的结构图,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能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更进一步整理各知识点,将知识形成网络。

二、完善知识体系,梳理数学知识,明确各知识点的区别

(一)梳理知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各个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通过梳理知识,学生有时候很迷糊自己学过哪些知识,通常会有很多遗漏。有些同学不能直接罗列出各个知识点,有些同学能够直接罗列出一部分的知识点,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练习中能够提炼出知识点。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得越多,忘得越多,知识点之间就会产生混淆。

所以,在复习课中,就要通过各种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这样来设计:

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能够罗列出我们所学过的所有的数,填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利用头脑风暴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呈现所学过的旧知。

知识点具体内容易错点

通过分组汇报,小组补充,初步形成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将平时练习中出现的易錯点也进行整理,其实也就是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弄清出各知识点的区别,不要混淆。

(二)补充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新课标》指出,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在复习课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远远比教会学生哪些知识更加重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例如,在复习“常见的量”这一课中,教师先在课前调查学生想要了解的教师的隐私,有:身高、体重、年龄、家庭地址等,学生平常所接触的常见的一些量。还有一些量,比如:时间、面积、体积等。教师不应该直接出示这些量的单位。而是通过练习来补充这些知识,通过练习,回顾旧知,启发学生的思考,补充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再如,学生只是简单地整理出了这些常见的量的单位,而没有想到每种量的不同单位间的进率与转化。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提出,对于这些单位,你能出一些题目来考考大家吗?通过这个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又一举两得,补充了知识,完善了知识体系。

三、应用知识网络体系,巩固数学知识,落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而在于“用”。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所学的知识,扎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在小学毕业考中,一道数学题,可能不仅仅考察的是一个知识点,而是要用到几个知识点来一起解决这道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地提取构建的知识网络,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

比如,这样一道题: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 ),这个数至少再减( ),能够被3整除。

这道题考察的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特征,以及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重现和提取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数的整除”这部分的知识,使这些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

在“数与代数”的复习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以及教师补充必要的练习,让学生重温和提取所构建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巩固数学知识,扎实各知识点的内容。

著名的建构主义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他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因此,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应该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将数学知识编织成网,长期牢固地保持,快速有效地提取。这才是数学复习课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复习的本质要求。

篇5:《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

2、了解因特网的产生与发展;

3、了解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4、掌握因特网的主要功能;

5、了解因特网的工作方式;

6、了解接入因特网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

2、因特网的主要功能

教学准备:熟悉教材、准备教案、制作网络课件,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讲解指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信息网络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必须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工作、交流。今天我们就通过因特网来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起走进网络世界,去发现、探索网络的奥秘。(教师讲述)

二、新课教学

1、指导学生进入学习网站。

教师演示:启动IE浏览器

输入网址

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2、布置学习任务

本节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因特网的功能、因特网的接入等知识。点击网页左侧的按钮即可进入学习页面(教师讲解)。

3、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三、课堂在线测试

新授完毕,学生进入课堂测验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在线测验页面。学生进入测试页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测验,巩固提高。教师记录学生成绩,测试完毕,教师讲评测试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四、讨论交流,提高升华

通过论坛,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通过发帖子交流、共同讨论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升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小节

篇6: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四)教学目标: 理解计算机上不同进程的通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1)同一计算机上不同进程的含义(2)传输控制协议TCP(3)应用层接口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本地计算机上运行着的程序都分别如何与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进行数据交换? 讲授新课

一、传输层

1、进程:进程就是一个应用程序在中央处理器(CPU)上的一次执行过程 进程是一个“执行中的程序”。程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实体,只有处理器赋予程序生命时,它才能成为一个活动的实体,我们称其为进程。

2、传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主要使用两种协议:

01传输控制协议TCP——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0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无连接的,提供“尽最大努力交付”

二、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

应用层就是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等等

在因特网所使用的各种协议中,最重要的和最著名的就是TCP和IP两个协议。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TCP/IP是表示因特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

三、智能手机系统

智能手机像计算机一样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软件系统:

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苹果公司的IOS系统、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统 硬件系统:(68页)CPU,存储:RAM、ROM,显示:GPU、屏幕,电池,相机 手机信号标志“4G”其下载速度可达100Mbps。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回答:

1、进程的含义

2、传输层协议TCP的控制过程

篇7: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教学内容: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基础。教学目的:了解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基础。教学重难点:网络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划分。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OSI参考模型。

ISO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划分原则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原则是:

(1)网路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分层功能

第7层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序界面沟通,以达到展示给用户的目的。在此常见的协议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层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终端类型的转换。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会话层管理登入和注销过程。它具体管理两个用户和进程之间的对话。如果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执行一项特定的操作,会话层协议就会管理这些操作,如阻止两个用户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同一组数据。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传输层把消息分成若干个分组,并在接收端对它们进行重组。不同的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连接传送到主机。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带宽,又不影响会话层。在建立连接时传输层可以请求服务质量,该服务质量指定可接受的误码率、延迟量、安全性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基于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除了选择路由之外,网络层还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控制网络上的拥塞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生成计费信息。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除了物理层之外其他层都是用软件实现的。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二、TCP/IP网络协议。

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

TCP/IP协议模块关系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是定义物理介质的各种特性:

1、机械特性;

2、电子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数据链路层是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发送,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包,交给IP层。

常见的接口层协议有:

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网络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

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

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

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

网络层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IP是网络层的核心,通过路由选择将下一条IP封装后交给接口层。IP数据报是无连接服务。

ICMP是网络层的补充,可以回送报文。用来检测网络是否通畅。Ping命令就是发送ICMP的echo包,通过回送的echo relay进行网络测试。

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已知的IP,寻找对应主机的MAC地址。

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MAC地址确定IP地址。比如无盘工作站还有DHCP服务。

传输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

一、格式化信息流;

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即耳熟能详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协议主要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应用层

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

应用层协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FTP、TELNET、DNS、SMTP、NFS、HT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文件传输协议,一般上传下载用FTP服务,数据端口是20H,控制端口是21H。

Telnet服务是用户远程登录服务,使用23H端口,使用明码传送,保密性差、简单方便。

DNS(Domain Name Service)是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使用端口53。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控制信件的发送、中转,使用端口25。

NFS(Network File System)是网络文件系统,用于网络中不同主机间的文件共享。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实现互联网中的WWW服务,使用端口80。TCP/IP结构对应OSI关系图

三、、总结。

篇8: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1 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的研究自出现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后,近来也受到管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到知识管理领域已经是研究的热点。

1.1 社会网络内涵

网络这个概念最初产生于20 世纪60-70 年代,在80 和90 年代开始被广泛接受和流行。在社会学领域中,Hakansson认为网络是指具有行为能力的活动主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与被动地与其他行为主体形成的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系。

在管理领域中,网络被赋予了新的解释,即网络是一种组织形式,是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竞争力而有目的地进行的一种长期的组织安排。也有研究将社会网络描述成一种群体的社会行为,在该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群体的整体结构,并表现出某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而节点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发展以及网络中信息的流动,造成了社会网络的动态发展。

1.2 社会网络的构成元素

Michael Davern首先提出了社会网络主要有四类基本构件组成:结构性构件、资源性构件、规范性构件及动态性构件。结构性构件主要涉及网络节点的特性、网络联系是否存在、存在强度以及网络的结构;资源性构件关注于网络中流动的信息和知识;规范性构件描述了网络中演化的行为规则,以及不同行为主体间认知性的关系;动态性构件则考虑的是网络发展的机会及限制性因素。

1.3 社会网络视角下知识网络的界定

知识网络的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瑞典工业界被首先提出,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为提供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网络。国外管理学界对企业的知识网络定义为:由个人、组织、资源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成的网络结构体系。显然知识网络是一个社会网络,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在网络中流动,网络中的各个主体会基于自身的知识需求,从互相联系的网络节点中获取知识和资源。

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知识网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依据网络参与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组织为节点单位的知识网络,以个人为节点单位的知识网络,以及组织和个人都可以为网络节点的混合网络。对于高校的知识网络来说,一般是复杂嵌套型网络,参与主体包括同类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政府等。

按照知识网络限定范围,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知识网络和组织外部知识网络,内部知识网络主要研究组织内的知识获取、消化、共享和创造,外部知识网络则大多关注与外部网络的构建,从而满足组织的知识需求,提高组织的知识存量及创新能力。

根据联结方式的不同,知识网络还可以分为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正式知识网络是结构化的,与知识地图相联系,网络成员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稳定和结构化;非正式知识网络一般是“关系网络”,但绝不是简单的联系,行为主体间因共同的认知性因素相连。非正式网络关系与正式网络关系交融,共同构成一个组织的现实知识网络。

2 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内涵

2.1 高校外部知识网络内涵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界定高校的外部知识网络内涵为高校基于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研发机构、教育联盟、合作企业、和政府等联系形成的一个社会网络结构,这个网络为高校提供吸收、交流、创造知识的机会。此知识网络是非稳态的,是随着时间动态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结构变动和认知变动。结构变动一般是正式网络联结变动造成网络的结构表现发生了变化,即节点之间的物理联结关系发生改变。认知变动是非正式联结发生变动造成网络节点之间社会化联结发生变动,即节点之间的社会联结关系发生改变。

外部知识网络是高等院校知识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高校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环境下,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教育改革、管理创新等不再仅仅依靠内部资源,同时需要外部知识网络为其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样化的机会。

2.2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基本构件

根据Michael Davern对社会网络中四类构件的定义,本文提出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基本构件如表1 所示。

结构性构件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结构性构件主要包括同类高校、教育联盟、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及政府等网络节点,同时还包括这些节点间的物理网络联结。与同类高校之间的联结可提供具有借鉴性的经验型知识,直接增加高校的知识存量;教育联盟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网络,高校与教育联盟的联结能带来更多的网络资源;与科研机构的联结网络主要提高了高校的科研管理能力和科研知识存量;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网络是一种产学研合作网络,在为企业提供最核心和前沿的技术的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了教育模式改革的机会。除此之外,高校外部知识网络中的结构性构件还包括政府机构和地理距离近或虚拟空间有联结的一些其他利益相关体。

资源性构件在高校的外部知识网络中,本文将资源性构件定义为各类知识。根据知识的占有程度及开放度,将其分为独占知识和公共知识,独占知识即仅仅存在于某网络节点内部,属于其独有的知识,不能被轻易获取。但此类知识在吸收过程中,容易被高校识别和定位,高校可以通过有目的地与该节点建立“强联结”进行知识吸收。公共知识是指在知识网络中流动的、开放的并易被获取的知识,相比独占知识,公共知识不易为企业创造知识优势,但是企业生存的知识基础。

根据知识的作用来分类,将其分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技术知识是指高校进行科研工作所必要的专业性知识,是带有学科性质和领域性质的,是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及学科建设最核心的知识和竞争力。管理知识是一种软知识,是高校进行日常行政活动所必要的知识,为高校的正常运作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规范性构件高校外部知识网络中的规范性构件主要指所有节点的共同愿景、信念、规范和信任等社会性因素及关系。高校外部知识网络中的组织属性并不统一,致使各组织建立、维护和发展网络愿景很难统一:某些组织出于经济目的互动,某些组织出于知识获取性目的而建立联系,还有某些组织基于政治性因素联结等。高等院校不同于社会一般组织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外部知识网络会基于自身知识、创新、管理等需求与网络中的组织保持动态的联结关系。

动态性构件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动态性构件主要是指高校通过外部知识网络所获取的创新机会及发展的限定性因素,是构建外部知识网络的主要动因。当高校基于现实情况需要进行科研合作研究、产学研人才培养等科研与教学活动时,往往会与具备合作条件的组织建立网络联结,在联结的过程中,高校构建网络的动因即知识或合作的诉求扮演了动态性构件的角色。

3 讨论与结论

高校外部知识网络一直以来并未像企业的外部知识网络得到研究重视,本研究基于理论和现实来源,界定了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结构和内涵,并独特地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到高校的外部知识网络中,提出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四类构件,能为高校外部知识网络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需要指出,高校的外部知识网络并非稳定的,阐述其动态演化机制将有助于将高校的知识网络与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这也是日后需要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荣,涂国平,喻登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行为及其演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

[2]邹波,郭峰,熊新,等.企业广度与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效用——基于264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

[3]Martin J Beckmann.Economic Models of Knowledge Networks[M]//D Batten(Eds).Networks in Action.Springer,1995.

[4]知识网络与哈耶克的知识观[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

[5]N S Argyres,B S Silverman.R&D,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8/9).

[6]袁炳耀.企业团队角色组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7]刘睿.知识密集型组织员工满意度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

[8]陈晔娟.基于团队绩效和基于个人绩效两种报酬方式下的团队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

上一篇:课设总结和感想下一篇:刑二庭2006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