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2024-05-25

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共12篇)

篇1: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96中学小本课程

校本课程讲义

《成语典故与历史》

96中学小本课程

释义:手不离书,形容用功读书

2、比喻精神毅力的成语:

一鼓作气:春秋时期

齐攻鲁 释义:形容振奋精神,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磨杵成针:唐朝

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成 半途而废:东汉 乐羊子外出求学,中途归来 释义: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3、表示诚实守信,说话算数的成语:

一诺千金:秦末

楚地季布将义气、守信用

民谚: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比喻说话算数,决不无信

开诚布公:三国 蜀相诸葛亮辅佐刘禅

陈寿《三国志》“开诚心,有公德”评语赞美诸葛亮的品质 释义:比喻成意待人,坦率无私 金石为开:西汉

李广射石

释义:诚意打动事物,对人真诚,可以感动人心。

96中学小本课程

5、改过自新:西汉初淳于意之女缇萦救父 释义:自觉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6、迷途知返:晋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释义: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过来

7、比喻环境或好领导对人的影响 三迁之教:战国 孟轲之母三迁 释义:良好环境影响人的一生

千万买邻:南朝

吕僧珍品德高尚,宋季雅一百万买房屋,一千万买邻居

释义:比喻有一个好领导是难能可贵的。

8、比喻极有才华的成语

才高八斗:南朝 宋 谢灵运山水派诗人,宋文帝称其诗和书法为“二宝”

释义:比喻才华出众。

出类拔萃: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谈论孔子、伯夷、伊尹 释义:指卓越出众的人 南州冠冕:三国

庞统 释义:赞誉才是卓绝的人

96中学小本课程

深的爱

释义:比喻父母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10、比喻尊师重道,诚心邀请别人 程门立雪:宋朝

杨时拜程颢程颐为师 释义:比喻尊师重道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 刘备三请诸葛亮 释义:表示诚心诚意拜访或邀请人家 96中学小本课程

大禹制水

过门不入

武王伐纣

四面楚歌

陔下之围

令行禁止

祖逖北伐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闻鸡起舞 中流击辑

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竹林七贤

璞玉浑金

岳飞抗金

痛饮黄龙

三、故事讲解:

过门不入:释义:形容尽职尽责,公而忘私

四面楚歌:释义: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令行禁止:释义:法令严正,雷厉风行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释义:惊惧、惊慌

闻鸡起舞 中流击辑:释义:收复失地,报效祖国

退避三舍:释义:比喻作一定的让步,避免冲突。

璞玉浑金:释义:比喻天然,优质,未加修饰

痛饮黄龙:释义:表示收复国土失地的雄心壮志

96中学小本课程

释义:表示诚意拜访或邀请别人

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成语: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衣冠楚楚:

衣冠不整:

2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 一诺千金: 开诚布公:

3尊规守纪,勤奋学习: 手不释卷: 开卷有益: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卧冰求鲤: 老来娱亲:

5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遵纪守法: 高风亮节: 表里如一:

96中学小本课程

夏商周时代: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魏金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96中学小本课程

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周王势力衰微,分封诸侯,形成众多诸侯国,相互征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统一天下。1:尧、舜、禹的传说:

尧、舜、禹是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几位贤能的部落联盟首领,民主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其实质: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范围内推选首领。尧、舜、禹时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

(1)过门不入:大禹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经历13年,战胜洪水。为治水,禹力经千欣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四季勘探,治水成功。

释义:形容尽职尽则,公而忘私。(2)开天辟地:盘古开天地。五岳山

释义: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 96中学小本课程

个诸侯部落归顺。

释义:比喻从宽处理罪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2)、覆水难收:商末,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周,发迹前,生活贫困其妻马氏离他而去,后姜子牙分封到齐国,马氏希望恢复关系,姜子牙对曰:这好比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释义:比喻事已定局,无法挽回

(3)、同心同德:姬发兴兵灭商,举行誓师大会,同心同德,周军阵前倒戈。

释义:比喻人们一致共同努力。

(4)、惩前毖后:武王辅佐成王,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叛乱,周公平叛,成王用隆重的礼仪迎接。释义: 96中学小本课程

年,晋郑攻秦,晋令将士看马头行动其手下将领带兵返晋 释义:比喻服从指挥,乐于追随(4)不耻下问:卫国,孔圉尊称孔文圉 释义:比喻谦虚好学

(5)一字千金:战国

吕布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挂于咸阳,声称增减一字赏千金

释义:形容文辞精妙,价值极高。

(6)以邻为壑: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水引入大海。战国时期水利专家白圭被魏国请去当相国,白圭表露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自我吹嘘,治水本领超过大禹。孟子驳斥,大禹治水把四海当水沟,顺水势疏导,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临国当成大水沟,结果,洪水流到别国,与己有利,与人无害,这种治水方法怎能与大禹相比呢?

释义:比喻把困难或灾难转嫁于他人。96中学小本课程

释义:指男女之间的姻缘。

(8)罚不当罪:战国后期,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集中精力研究,从事著述。《正论》专门议论政治,提倡国君在百姓面前作榜样。荀况主张刑法严明,赏赐与功劳相称。释义:表示处罚过宽过严,与自己犯的错误不相称。96中学小本课程

诽谤当朝,使扰乱民心,秦始皇赞同。释义:用古代的人事否定攻击今天的现实。96中学小本课程

96中学小本课程

1开卷有益:宋太宗立志弘扬传统文化,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宗认为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获。释义:开卷指翻开书卷,表示读书,比喻古书有好处。

2小心翼翼:宋朝贾贯中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但过于认真遇事不能当机立断,失去大臣省份。

释义:形容举动十分认真,一点不敢疏忽。

3义挥而就:南宋著名将领文天祥劝谏理宗,引经据典忠心耿耿,誓与南宋共存亡。

释义:形容写文章、写字非常敏捷,很快完成

4过河拆桥:元朝大臣彻里帖木耳,精明决断,任副宰相主张废科举,许有任反对,因为他靠科举为官,宣读废科举,等于过河拆桥。释义:比喻达到目的以后,把帮助过别人的人踢开 96中学小本课程

检查学生笔记,日常作业。

篇2: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扇枕温席:百善孝为先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

【释义】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成长心语】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以黄香为榜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孩子。

2.结草衔环

结草衔环:永怀感恩之心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

【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典故】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爱妾。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打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陰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成长心语】

平时,如果别人对自己有恩惠,往往会用“结草衔环”来表示要感恩报德。懂得感恩的心灵,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美的心灵;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时,这两个典故也旨在告诫人们“善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

3.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成长心语】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4.卖狗嫁女

卖狗嫁女: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出处】《晋书原传》。

【释义】用卖狗的钱嫁女儿,形容人非常节俭。

【历史典故】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由于家境贫困,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等到他做官以后,本来可以享受生活,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不久,吴隐之的女儿出嫁,人们猜想他这回一定能好好操办一下。谁知结婚当日,吴家仍然冷冷清清。大将军谢石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你可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还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谢石的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以节俭出了名,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成长心语】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就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勤俭是一种美德,还可以让人避免因为贪心而招来祸患。任何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轻易浪费,则是在糟蹋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勤俭节约,则会让他人对你生出崇敬之情。

5.屈原发米

屈原发米:悯人为小爱,悯国为大爱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释义】屈原把自家的大米送给贫苦的百姓。

【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6.子产放生

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7.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克服狭隘,把“心窗”打开

【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成长心语】

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8.奴颜婢膝

奴颜婢膝: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

【出处】(唐代)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释义】奴:奴才;颜:面孔;婢:女仆;膝:膝盖,借指下跪。像奴才一样的谄媚脸孔,像女仆般讨好地下跪的膝盖。形容奴才相十足,无耻地谄媚、奉承他人的样子。

【历史典故】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并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事变后,钦宗赵桓的弟弟赵构,在大臣们的帮助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起了皇帝,建立了南宋王朝。此后,又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苟延残喘,对金人提出的无理要求全部答应。到了宋理宗时,任用奸臣贾似道为相,而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贾似道,字师宪,因其姐姐被选入宫中做了贵妃,依靠裙带关系才得以入朝为官。贾似道此人极善奉迎之事,很快就做了地方大官,之后,升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鄂州被蒙古人围困。贾似道领兵增援,还没开战,他就私下向蒙古人称臣纳贡。得到了实惠的蒙古人,很快就退了兵。贾似道却谎报此战“大捷”,理宗不明究竟,还升他做了右丞相。之后,他用计除掉异己势力,独揽了整个朝政大权。

理宗死后,度宗即位,贾似道被加封为太师,朝中一切政事都在他的私宅中商议。襄陽被围四年,他只是一味地向蒙古乞怜。朝中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他的心腹,只有一个叫陈仲微的人敢站出来揭露他的罪行。陈仲微,字致广,曾因得罪贾似道而被罢官。他复官后,依然上书指责时政,说:“君道相业,两有所亏!”批评国君和宰相的昏庸,还说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时候,也是如此,君是昏君,相是奸相,那些佞臣们起初竭力奉承皇帝,享受荣华,到头来却又投降敌人,向敌人称臣。陈仲微要求宋度宗和贾似道等人以徽宗、高宗时的旧事为鉴,切勿把国家大事继续耽误下去。陈仲微在其向度宗的谏书中,用“俯首吐心,奴颜婢膝”来形容那些奸佞的权臣。

【成长心语】

篇3: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生发展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的开发更侧重于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使课程既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又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的原则, 充分利用闽南地方人文资源的优势, 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把弘扬闽南文化特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参与编撰的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科山文化》获得了广泛好评, 并于2014年12月被评为泉州市“优秀校园闽南文化读物”。

一、《科山文化》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规划和设计校本课程时, 我们结合整个教研组力量首先对学生的乡土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微乎其微。在每年发动学生参加“爱国爱乡一日游社会实践”活动时, 就有一些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要到厦门、福州参加爱国爱乡一日游呢?我们家乡有没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名胜呢?”这些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试想:一个对家乡一无所知的人怎么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呢?由此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 补充我校学生的乡土知识、开发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资源刻不容缓!

二、《科山文化》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惠安自公元982年建县至今, 1000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闽南文化底蕴, 而螺城镇更是惠安闽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我所在的学校 (惠安螺城中学) 正好位于惠安县螺城镇省级森林公园科山风景区南麓, 与科山风景区仅有一墙之隔。

科山风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而且整个园区依据用地范围和特点, 集中展示了惠安的特色文化, 总体布局为“石文化”、“惠女广场文化”、“宗教文化”、“英雄纪念碑”等九大系列的展示区和一个国家二级图书馆。在科山风景区里, 不仅可以领略到美丽的风光, 还可以欣赏到别具一格的惠女雕塑及其独特民俗风情;不仅可以了解到精彩纷呈的惠安石雕, 还可以感受惠安无数英雄豪杰的爱国爱乡情怀……可以说, 这个具有浓郁闽南地区文化特色的风景区就是我校开发《科山文化》校本课程的最有利的因素。

三、提升教师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当前, 影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因素主要有:受以往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师对于新课程中所赋予的多种角色还不适应, 缺乏行使和发挥自己权力的意识, 无法真正地承担起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清晰, 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紧张的工作时间分配和消极的心理状态以及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影响到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层面, 首先需坚持“以人为本”以及树立彰显教师个性的管理新理念, 建立起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 使广大教师有一定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 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其次, 主动为教师创造合作的机会, 通过营造民主的气氛, 使教师之间及时交流想法,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勇于接纳别人的观点。最后, 在校本课程开发经费预算、教师工作时间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上述措施,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提升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四、《科山文化》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

确定课程内容。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理念以及本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 我们把《科山文化》校本课程分为六个板块, 即古迹生辉、梦幻神奇的服饰、古朴独特的民俗、鬼斧神工、青史留名耀惠邑、神奇的传说。

确定课程目标。在分析了学校内外部情况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筛选”, 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 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4.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5.初步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 发展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确定课程实施时间和形式。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每学期安排六至八节课作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 外出采访、实践、体验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形式多样化, 有讨论、探究、设计、展示、表演等, 也与课堂教学相渗透。当然,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 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 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无疑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鬼斧神工》这一主题活动中, 学生提出“什么叫石雕文化?惠安为什么被称为‘石雕之乡’?惠安石雕工匠为什么被誉为‘南匠’?为什么把影雕称为‘中华一绝’?”等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或查找史书上的记载, 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活动, 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2.动手操作, 感悟体验。比如讲述《梦幻神奇的服饰》,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为惠女重新设计服装款式, 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次服装设计比赛中, 从构思到绘图, 无不体现他们的智慧和才干, 学生在此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和体会惠女服饰的实用性、美观及时代特征。

3.调查寻访, 亲身实践。《古迹生辉》板块的活动, 我们以调查走访、资料收集等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外界交往。同时,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古迹进行考察, 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从考察对象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提出文物保护、文物资源开发的有效建议。此外, 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取舍、汇总, 选择有用的信息和正确的信息,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了欣赏与沟通。

4.交流展示, 体现生成。学生在学完校本课程的每一课后, 我们都将他们的活动成果加以展示, 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通过展示和评比, 肯定学生的能力和活动成果, 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成效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创建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动权交给教师, 充分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最终立足学校实际, 持续稳妥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 实施到位, 成效显著,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与需求, 培养了学生个性特长,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思想, 这是与学校“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卓越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当然, 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还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 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 没有提出更有效的活动延伸方案等, 但我相信, 随着校本课程活动的普遍开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校本课程将会成为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历史成语典故与相关的人物

煮豆燃萁(曹植)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围魏救赵(孙膑)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闻鸡起舞(祖逖)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完璧归赵(蔺相如)惊弓之鸟(更赢)程门立雪(杨时)毛遂自荐(毛遂)胸有成竹(文与可)草船借箭(诸葛亮)铁杵成针(李白)精兵简政(毛泽东)四面楚歌(项羽)草木皆兵(符坚)

滥竽充数(南郭)

明镜高悬(秦始皇)

班门弄斧(梅之滨)

百步穿杨(养由基)

不寒而栗(火纵)

唇亡齿寒(宫之奇)

道扬镳(元志)

骄奢淫逸(州吁)

洛阳纸贵(左思)

破镜重圆(徐德言)

如火如荼(夫差)

望洋兴叹(河伯)

叶公好龙(叶公)

一目十行(萧纲)

以德报怨(孔子)

易如反掌(褚遂良)

众叛亲离(邹吁)

入木三分(王羲之)

乐不思蜀(刘禅

篇5:历史著名成语典故

陈康肃想:“每当别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时,总是大声称赞,连声叫绝,这个老头却只点点头,真是个糊涂老头。”

陈康肃问老头说:“你在这看了这么久,你也懂得射箭吗?你看我的射技怎么样啊?”

卖油老头扦字胡子,微微一笑,然后慢悠悠地 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康肃一听,勃然大怒,大喊起来:“你这个呆老头,凭什么敢小看我的射技。”

卖油老头不气不恼地说:“我是凭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说完,老头从担子里拿出一只 葫芦放在地上,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 在葫芦嘴上画,然后用勺子舀油往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顺着钱孔里流下去,葫芦里的油装满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沾到钱孔上。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连声叫绝。卖油老头站起来微笑着说:“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由于手熟罢了。”

篇6:历史典故成语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完璧归赵

赵王

篇7: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一、甘肃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契机

201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这项工程是全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工程的延伸和拓展,其中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就是开发甘肃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契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支持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措施。依据《纲要》精神,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加强地方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要求,基于我省开展甘肃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需求,对甘肃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十分必要。

二、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 团队组建确保质量。课题研究团队以兰州市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成员来自兰州二中、民族中学、五十二中、五十八中、八十二中、永登一中、永登六中等各个学校,还邀请高校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各学校中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也有参加,组建成一个有核心、有层次、涉及面广的课题团队。

2.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团队申报立项甘肃省规划课题,成员分别申报立项兰州市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是以团队研讨与个体攻关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工协作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理论认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成员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以个人小课题研究为主,撰写读本课文。

3. 课程方案具体易行。地方历史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涉及面广,相关的素材多。如何将甘肃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简单地以通俗读本的形式展示出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推动甘肃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做好具体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要具体到读本体例的确定,纲目的拟定,资料的积累,内容的选择,课文的编撰,活动建议与思考练习的设计等。

4. 开发目的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认识、了解、吸收家乡的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历史视野,补充历史知识;二是通开发式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开发式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三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5. 课程内容围绕四个方面。校本课程内容要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一带”、“三区”和“十三板块”紧密联系,具体为:1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2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3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4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6. 读本特点彰显四点。读本编排以“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晚清以来”的时间为线索体现时序性特点。读本中“长城文化”、“石窟文化”、“土司文化”、“红军走过的地方”、“省会文化”等都是学生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典型文化,体现典型性特点。读本意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历史文化;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关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现状与趋势;增强学生对历史资源、文化精神保护的责任感,体现引导性特点。读本中的部分内容把教材中的概念具体化,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学科做了有益的补充,体现了互补性特点。

篇8: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

传说古时候,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长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

它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只要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当作矢,向人射击。被蜮射中的人,会染上一种毒质而生疮;就算人的身体能够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

篇9:历史成语典故东汉时期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篇10:历史成语故事典故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无比高兴。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爽,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啊。不服气就比划比划。光说不练你是难以服众的!”“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老翁谦虚地对陈尧咨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意思是说,我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

篇11:校本课程成语典故与历史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历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历史人物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就历史校本课程如何发挥历史学科优势,体现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在历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在经过了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多方面的探讨后,“聚焦”的必要性也愈加凸显。校本选修课程无论承载着何等丰富的价值追求,其根本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历史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也是价值归宿。

一、逻辑起点———何为“基于学生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打破过去过于集权化的课程体系,释放学校的课程活力,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1],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应当建立对学生发展的完整理解,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过程性和自主性,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逻辑起点。

1.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道德、理性与感性等多方面的成长。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以生命的局部参与教育活动,而是以自身内涵丰富的身与心、理性与非理性、个性与共性、能力与人格整合的完整生命整体投入教育活动并在其中获得发展”[2],即学生的发展指向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要打破过去单一的课程体系对学生丰富、整体性成长的制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基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校本课程应当关照学生的完整成长,以历史学科特有的智慧和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增进理性思索与感性体悟的丰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化和社会化并进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过程应当致力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养成一套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实现从一个孤立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3],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具有不可同化、不可占有的差异性,学生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个性成长过程。在国家的课程中,对社会化要求强调较为充分,但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的课程需要,校本课程在更大程度上肩负着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资源的作用。因此,基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成长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差异化教学,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学习评价。

3.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过程

学生发展的连续性意味着应当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看待,要避免课程的短期功利化,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同时,人的成长又具有阶段性特征,会呈现特定的“关键期”。在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矛盾统一中,既不能以未来之名抑制学生当下的内生需求,也不能因对学生当下需求的简单迎合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因而,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应当注重学生现实学习兴趣与可持续成长的结合。

4.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主发展过程

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理和自我认识是人的本能,学生具有自主发展的动机和潜能,“个体的人生实践决定着人性发展的方向和深度、高度”。[2]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学生的成长,在于唤醒,而非灌输,“最重要的,我们要关心他,即欣赏他的成长和自我实现”。[4]由此,基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育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

二、实施过程———如何“基于学生发展”

2012年以来,成都树德中学历史教研组就如何立足学生发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探索,开发并实施了《历史人物性格分析》的校本课程,这是一门以10位特定的历史人物为研究学习的对象,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的分析,促进学生完善人格、滋养德行的一门校本选修课程。在课程的实践中,逐步探索一套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方式。

1.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在已有的历史校本课程中,往往存在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的课程开发取向,学校的特色化和教师兴趣的多样性掩盖了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基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求出发,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建立学生的课程需求表达机制和论证机制。

2012年9月树德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师就历史学习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在高一、高二年级展开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发现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具有较为明显的兴趣,这成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学生表达的学习兴趣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但学习兴趣具有朴素、弥散的特点,有必要将其整合升华,挖掘出潜藏在学习兴趣背后的成长需求。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澄清学生兴趣背后的成长需求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求”。这是一个从实践问题到理论问题再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专家的参与必不可少。历史教研组通过学校科研室与成都市教科院专家的多次研讨,对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提炼,并就如何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提出设想。首先,潜藏在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背后的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心理需求。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寻找是这阶段成长的重要特征,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人物所表现的故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价值探寻具有重要意义。这为我们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其次,如何通过历史教学来满足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通过与学校心理学教师的共同探讨,发现以心理学方法分析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研究,来给予学生人格成长的参照,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满足学生潜在的成长需求。以心理学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虽不多见,但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高校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胆尝试,因此,最终将这门校本课程定名为《历史人物性格分析》。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在从朦胧的构思,到清晰的蓝图,再到可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制订课程目标是关键环节。在已有的历史校本课程中,往往由于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致使课程内容散乱,实施的随意性较大。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将学生发展的理念根植于课程目标中,经过教研组教师的反复研讨和一学期的试行,《历史人物性格分析》的课程目标从初步拟定走向逐步完善。

(1)知识与能力。了解所学历史人物的基本人生历程;探究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能从多种性格特征表现中发掘出其核心性格特征;多角度分析性格特征的成因。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老师提供的相关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自主完成历史人物性格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体会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历史人物性格在历史进程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施过程

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必然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人物性格分析》的校本课程中,课程内容的选定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体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

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体经验,通过师生合作确定具体课程内容。在以往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一般由教师编订教材、确定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历史人物性格分析》的实施过程中,在课程目标初步拟定以后,开始在学生中征求意见,通过学生的参与最终确定了孙震、胡适、孙中山、邓小平、项羽、李贽、曾国藩、秋瑾、乔布斯、甘地等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十个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确定这十个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是:第一,学生具有明显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第三,备选的历史人物应该在性格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产生启发意义;第四,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课程内容应当保持一定的张力,被选历史人物分布于各个领域,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兴趣。

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历史人物性格分析》校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通过历史人物性格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能力,并最终养成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同情和对自我性格的反省能力。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从“研究示范”到“提供支架”,再到“学生自主”的小步骤推进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格分析能力。

在课程开始之初以教师示范研究为主,如在对“树德之父”———孙震将军(树德中学创始人)的研究中,教师抓住“息兵兴学”“出川抗战”两个关键事件,突显孙震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来突显人物性格特征,历史材料和性格的研究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逐步强化分析的方法,注重为学生提供关键支架,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如在项羽的研究中,教师提供了“童年经历对人的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并对项羽的历史背景做出说明,由学生合作探讨,得出项羽是“仇秦意识下的没落贵族”的性格判断,并根据这一判断来解释相关历史事件。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实现学生的自主研究,学生能自主选择历史人物对其性格进行研究,如希特勒、拿破仑等历史人物都是在教师教学的最初规划之外,由学生自主选取和研究。通过课程三个阶段的小步骤推进,学生逐步掌握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增进了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历史人物性格分析》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性格中得到启示,并对照自我,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反思意识。

4.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历来是历史校本课程面临的难点问题,传统的纸笔评价显然难以承载多维的课程目标,也难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评价,更加强调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方式的优化等发展性功能。《历史人物性格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在评价的方式上注重以情景任务为载体的表现性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师生参与的多元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由评价者设计真实或模拟情景中的任务,通过对受评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表现的考察,来实现对受评者的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具体来讲,在《历史人物性格分析》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每学习一个历史人物应当有相应的历史感悟;在课程的后阶段,每个学期末组织一次历史人物性格分析讨论会或组织以历史人物关键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情景剧,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收集资料展开研究,最后在全年级以论坛的形式呈现。教师根据具体的任务来制定相应的评分规则,并对评分规则中的主要指标和不同的等级标准向学生做出说明,最后对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

在评价的主体上,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参与方式。教师的评价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评价的侧重性和弹性,建立适应个性成长的评价尺度,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学生自评则以学生的学习反思为主;同学互评则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位成员对其他成员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表扬和改进意见。

三、反思与追寻———何以能更好地“基于学生发展”

在体验校本课程开发的辛劳与喜悦的同时,随着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又为未来的历史校本课程研究打开了空间。根据已有的课程实践,在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历史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以及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课程评价区别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开发和实施效果的评价。《历史人物性格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后,连续两学年受到了选课学生的热烈好评,选课人数越来越多,但这显然不能作为说明该校本课程成功的充分条件。一门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应当依据特定的课程评价标准,而不应当凭感觉论断。因此,在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同时,就应该以同样的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以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南和判断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的依据。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标准至少包括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评价、课程的教学评价、课程开发过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并以此展开设定评价细则。基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应将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体现在课程评价的四个方面,以及更为细致的课程评价细则中,从而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反思,“在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来,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个体思考和理解的内容和方式”。[5]

篇12:历史三字成语典故精选

公元前2,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40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安营扎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之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在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令项庄舞剑, 欲刺杀刘邦。项伯急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刘邦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卫护,刘邦得以脱险。这次宴会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门宴。后来用以指暗藏杀机、加害客人的宴会。

美人计

汉献帝九岁登基,阴险狡诈的董卓专权,满朝文武对董卓深恶痛绝。司徒王允担心朝廷难保,但董卓势力强大,其义子吕布对其忠心耿耿。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皆好色。何不用“美人计”让他们互相残杀?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叫貂蝉,色艺俱佳且深明大义,王允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杀董卓的计划。貂蝉为感激王允决心牺牲自己为民除害。

一次宴会上,王允提出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喜不自胜。第二天王允请董卓到家里,席间貂蝉献舞,董卓一见馋涎欲滴。王允说:“太师喜欢便送给太师。”老贼兴高采烈地把貂蝉带回府中。吕布闻听勃然大怒斥责王允,王允花言巧言骗吕布说:“太师说良辰吉日带回府去与将军成亲。”吕布信以为真,过了几天再打听,原来董卓已把貂蝉据为己有。吕布一时也没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不见吕布,赶回府中在后花园看到吕布与貂蝉抱在一起,气得怒发冲冠,用戟朝吕布刺去,吕布一档没能击中。吕布怒气冲冲离开太师府。王允邀吕布到密室商议,王允骂董贼占了女儿,夺去将军的妻子。吕布咬牙切齿说:“不是父子关系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说:“将军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他占你的妻子,用戟杀你,哪里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说:“感谢司徒提醒,不杀老贼誓不为人!”王允见吕布心意已决便假传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禅。董卓耀武扬威进宫,不料吕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贼咽喉。奸贼一除,朝廷内外人人拍手称快。

连环计

东汉末年,恶贯满盈的太师董卓专权,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无计可施。司徒王允,深夜独自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他忽然听见牡丹亭处有人长吁短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家中十六岁的歌女貂蝉。问她为何长叹,亭亭玉立的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一筹莫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恍然大悟道:“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为保住汉朝江山,想方设法让吕布杀掉董卓。”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不按大人说的去做,不报大义,我当被乱刀砍死!”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最后终于除掉了董卓。

丧家狗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途中到宋国的时侯却没有受到欢迎。离开宋国后孔子跟众弟子到达郑国的时侯,孔子跟弟子们走散了,他便只好一个人到了东城门外。弟子们四处寻找孔子。有个路人跟子贡说:“我在东城门外看到有一个人站在那儿东张西望的,好像在等人,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要找的人。”子贡问道:“此人相貌如何?”路人说:“此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有点儿像没有主人的狗一样狼狈不堪,额头长得像古代的尧,肩膀像子产,脖子像皋,腰以下很短,都没有大禹腰的三寸。”子贡听了后赶忙来到东城门外一看,果然是孔子。他把路人刚才形容他的话语跟孔子说了以后,孔子哑然失笑地笑着说:“他的形容还是很像的,虽然外形不像,但是神情却真的有几分相像哦!”

耳边风

上一篇:市场营销人员的十大能力(自我发展培训计划)下一篇:12月六级作文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