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2024-04-13

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精选7篇)

篇1: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

执法监督制度

东丽区政府法制办 李汝海

一、政府法制监督工作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属于行政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相应各部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工作的监督,是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便捷。政府法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规范性文件内容;

(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三)行政执法程序;

(四)具体行政行为;

(五)法定职责的履行;

(六)其他需监督的事项。政府法制监督的任务是:

(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二)依法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协调处理行政机关在执法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而且,政府法制监督权是政府领导权的延伸,政府法制监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组织规划,监督检查,实施审查,指导把关、行政复议,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方面。因此,从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的性质、内容、职责和任务等方面看,都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优化的体现,是促进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从严治政和依法治政,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率的必要制度和客观要求。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认识,政府法制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的体制障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同全社会对加大对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的迫切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问题也不少。一是在体制上存在监督流于形式、监督权责不明、监督工作机制陈旧、监督方式不明确、监督措施不具体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法制监督作用的发挥。二是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法规范运作的要求不适应。一些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只认上级领导指示,对待法制监督存在认为多此一举、无关紧要的看法和认识。三是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和执法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与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要求不适应。目前较突出的生硬执法、程序违法、执法推诿、执法不到位、执法效率低等不规范执法严重影响了行政执行力,但是由于监督虚化、乏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四是政府法制监督缺乏手段,监督形式陈旧单一。行政执法监督应是一项经常性的政府职能,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和制度支撑是难以实施的。

三、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强化行政层级监督权。

行政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而强化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是行政层级监督重要内容。第一、明确法制监督作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核心职能,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职能。第二、本着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的原则,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在已有的原则性规定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政府行政行为分别制定具体的、便于操作、有约束力的行政执法监督实施办法和规程。改变以往监督规定有,但抽象、原则,缺乏具体措施和手段的局面。第三、针对目前政府法制监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条块分离、强调纵向、弱化横向的问题,按照新颁布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精神,基层政府法制监督机构有权对政府所属全部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监督和指导,因此,政府法制监督应规划全局,全面部署和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第四、政府法制监督工作要向政府行政行为的前端延伸,将被动式、批示式监督变为主动性、日常性监督。有必要把一些备案类监督方式,改变为前置介入。政府层级监督应追求主动、效率。应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掌握法律、法规全面、系统和专业的优势,克服和避免行政执法部门仅侧重部门法的执行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作到指导把关在前,监督及时有效。

四、完善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工作制度,从机制创新入手。

传统上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机制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行政执法案卷检查、重大行政行为备案、行政复议等,在政府法制监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规范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起到的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很多深层次的、未曾显现的新的问题大量出现,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观念陈旧、体制滞后、程序缺失、部门利益、行政执行力低等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涉及行政立法、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但政府法制监督未能及时跟进也是当前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不能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现有的政府法制监督机制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并且要有创新。

(一)行政执法培训要有针对性,侧重于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应结合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权力、轻责任;重处罚、轻整改;以及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重点开展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务实、执法艺术、执法效果的培训,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创新方法。要重点培养一批行政执法骨干力量,培训解决执法问题和难点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训的多样性。

(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执法强制措施备案制改为报告和指导制。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和执法强制措施之前,应向政府法制机构报告,政府法制机构应进行指导把关,这并非替代行政执法部门的越权行为,而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直接体现。因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执法措施一旦作出,往往严重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重要利益,社会影响大,必须慎重。行政执法部门代表政府对外行使行政管理权是统一的,政府法制机构对所属部门重大执法活动进行指导把关符合行政监督原则。因此,要探索这方面的制度和机制。

(三)加大对行政执法不作为的督查力度。要加强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宣传,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机制纠正行政执法不作为现象,这应成为监督行政不作为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法制机构对群众投诉的行政执法不作为,或者有关行政部门反映的其他部门行政执法不作为,以及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以罚代管等行政执法不作为,都要积极受理和办理,要制定登记、核实、转送、报告、执法督查、处理、反馈等一套完备监督制度,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还要加强同监察、人事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运转良好的内部监督网络。

(四)加强政府法制机构执法协调工作。目前,新旧法律、法律与法规、法规与规章之间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职责、执法权限的规定常有相互冲突、相互交叉、相互重叠、或者表述不明确等现象,加之部门利益作用,客观上形成有利的抢着执法,无利的或者责任大、有风险的往外推。这对社会管理、政府功能、政府形象都非常有害。政府法制监督应主动出击,推进和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出行政执法清单,并公布于众。要依法精确界定每个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岗位、责任人员、追究办法等。要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加大执法协调的力度和权威,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有利就上、无利就推,不讲配合的现象,凡经法制机构协调并报领导批准的应立即执行,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五)建立政府法制机构统管移送案件审核制度。解决以罚代刑问题,固然要强化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意识和执法力度,但涉及符合刑法要求的证据收集、证人调查、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犯罪构成分析等专业性问题,基层行政执法部门缺乏这方面经验,也极少培训,所以在案件移送过程中存在证据材料不规范、不齐全、不充足的现象,往往造成移送过程中来回扯皮,影响对违法行为的打击,社会效果也非常不好。虽然日常工作中有政法委的协调,但移送案件很多方面问题,都只靠行政执法部门自行解决。政府法制机构具备这方面法律专业优势,同时,作为政府法制监督机构有权统一审核重大涉法事项。因此,应建立凡行政执法部门认为涉嫌构成犯罪应当移送的案件,均报政府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必要时提前介入指导工作。

(六)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中发挥监督指导作用。由于现时行政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部门分权、行政执法横向分散、职权交叉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执法、谁都管谁都不管等问题,建立行政执法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势在必行。政府法制机构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执法监督和协调作用,依法明晰各行政执法部门管辖范围和权限职能,规范统一执法、联合执法活动,依法全程监督指导。与政府主管机构一起,共同保证行政执法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综合、系统、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七)对涉企的行政执法检查统筹安排制度。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要求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种检查,推行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检查。依法检查要提前通知企业,以书面检查为主,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实施普遍性的现场监督检查活动,应向政府上报计划,由政府法制部门结合所有执法部门的检查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报本级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严格检查次数,能够合并的合并,能联合的应联合实施。防止多头重复检查,以及随意性大和执法扰民。将行政执法检查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每年抽选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收集企业对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活动的意见,努力营造优良的行政执法软环境,使企业来得快、留得住。

(八)将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经常化。现在的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往往一年一次集中进行,而且时间仓促,不能准确反映部门执法常态,监督效果很不明显。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应将执法案卷检查经常化,至少每个季度检查或抽查一次,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执法案件评查要求细化,对存在的执法问题当场提出,并随时解决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在监督中服务。检查后,及时总结执法经验,通报检查结果,大力促进行政执法水平提高。

(九)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要坚持综合评定原则,要吸纳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意见,要与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结合,要与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结合,要与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结合,要与日常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合,要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结合,要和投诉核实情况结合,全面评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并将评议考核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改变以往主动执法与被动执法、执法好与坏一个样,群众是否满意一个样等弊端,形成争做人民满意的行政执法模范单位和行政执法标兵的良好局面。

篇2:李汝海:创新法制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信访是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是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监督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申诉的制度。它具有深化政权合法化、对官僚体制进行非常规控制、化解剧烈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动员功能等诸多功能。[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通过信访渠道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信访洪峰”中, 幅度增加最大的是群众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以及赴京访, 由于人数众多、规模大, 并且持续时间长以及存在个别的激烈行为, 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引起了不良反应, 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大量信访, 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 下有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 使得信访部门及各级政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法治以外的方式处理相当一部分事项, 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2005年新《信访条例》并不当然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发挥作用的空间、其功能定位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 当前信访制度的困境解析———从功能的角度

目前, 大致有三种类型的信访活动:一是参与类信访, 此类信访主要是对各级党政机关、人大以及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以及批评。二是求决类信访, 是因公民具体权益遭受侵损而寻求救济的信访事项。三是诉讼类信访, 是明显应由司法渠道予以解决或者己进入司法程序甚至司法终审裁决的信访案件。现实中, 当事人对许多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仍然不停地提出申诉, 要求改判。[2]信访制度承载三方面功能:一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愿表达的功能, 二是实现权利救济和化解纠纷的重要功能, 三是监督各种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功能。现行信访制度的功能不仅偏离了此制度的原初设定目的与功能定位, 而且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集中表现就是信访的功能目前是错位的。

第一, 信访制度承载了它不应过多承载的权利救济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司法权威。由于司法解决具有法定程序的保障, 因此, 优于其他纠纷的解决方式。裁决者的中立、纠纷双方地位的平等, 并提供了充分的说理场所, 充分保证了矛盾和冲突在体制内的解决, 并且形式上保证了承担败诉的后果是说理不充分者, 正当程序有利于消除愤怒与不满。[3]而现有的信访制度在运行过程、程序机制上则明显不具有这种特征, 从国家权力的分工与制约来讲也不应具有这种特征和功能。司法终极性应有既判力, 已作出的裁判不允许随意改变。[4]当前我国终审司法裁判的重审是当事人上访、缠诉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司法裁判的既判力、权威性。第二, 信访制度承载了它不应过多承载的监督功能, 主要包括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单从内部监督制度来看, 信访制度的监督功能与这些制度之间的功能可以说是重合的和较为混乱的。其次, 行政信访存在与行政监察的功能的接近性、交叉性, 制度整合的较大可能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可能造成对司法独立的干涉。第三, 信访承载了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愿表达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各级党政机关和人大、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及批评的信访事项。同时表明了信访制度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主制度而存在的。而这一功能不能成为信访制度存在和强化的理由, 只能促使我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决制度上和实施中的问题。

3 信访制度功能的分解与复归

信访的功能应在实现逐步分解的基础上被现有资源整合, 逐渐与其他制度接轨, 实现制度的对接, 并在有赖于我国民主法制各项制度较为完善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信访功能的复归。在机构设置上, 取消行政信访机构;保留人大信访机构;健全人民法院的申诉制度, 规范相应的内部配套机构。

3.1 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还给复议机关与司法机关

权利救济是权利受到侵害时, 求助于权威机构给予公正判断并重新配置权利义务的事后监督的一种方式。目前信访事件所涉及到的要求给予救济的权利主要是由于行政主体的行为所侵害的权利, 也有一小部分是涉诉信访案件中的实体权利。后者应归于司法轨道, 有赖于申诉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前者则应由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实现救济。行政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这种行政机关内部的权利救济机制使问题获得解决。在法治社会司法途径是实现公民权利救济最为基本的方式。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只有在诉讼救济中才能得到明确、普遍和理性的保障。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人们热衷于信访, 与司法不权威、不独立及腐败现象严重有很大关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总体思路是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尽可能将所有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视野范围。强化法院的独立地位和权威, 必要时可以采取二元审判体制即设立行政法院。

3.2 信访的监督功能分别划归人大、监察机关、审计机关

这里的监督主要是指对行政机关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对司法机关的监督, 主要靠人大监督制度的健全和申诉制度的健全。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监督, 主要是人大的监督和司法机关对其的监督。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将公民的利益诉求直接导向人大代表, 由人大代表来代表自己的选民表达和聚合利益, 使其按照“人民—代表—政府—人民”的顺序进行运作。[5]司法机关对其的监督, 是通过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来同时实现的, 如上面所述行政诉讼。二是内部监督:一方面要进行监察制度与行政信访的整合。监察制度, 是指行政监察机关通过主动调查或行政相对人的申诉、控告、检举, 发现相应国家公务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并通过直接处分或建议相应主管行政机关处分违法、违纪公务员的制度。[6]行政监察制度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制度的一种, 其主要功能是对行政机关主要是公务员依法行使职权、遵纪守法、廉洁等方面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 在行政机关内部还设有行政审计制度, 也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的有效机制。

3.3 信访的政治参与、民意表达功能的剥离与复归及相关机制的规范

我国社会多元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体制的构建远远滞后于社会利益的分化, 现行政治参与渠道无法有效地将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有效地传达到政治体制中去。[5]有效的政治参与有赖于表达机制的规范, 即人大相关具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健全选举制度, 健全人民代表与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制度, 健全罢免制度, 确保当选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 确保人民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当然, 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的规范还涉及到相关社会公共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各种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与配合等其他问题。

摘要:现行信访制度承载了过多功能, 偏离了最初设定目的与功能定位, 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牵制因素。应在分解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整合, 逐渐与其他制度接轨, 实现制度的对接, 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合与整体效用的提高。

关键词:信访制度,功能,分解,复归

参考文献

[1]高武平.信访制度存废辨——兼谈中国信访制度的变革之道, 宪政知识网.

[2]周梅燕.中国信访制度陷入困境-取消?强化?变革?宪政知识网.[3]

[4]王珊珊.信访制度非常态发展的矫正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5]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D].浙江大学, 2005:30-31.

篇3: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

【摘要】 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离不开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只有不断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行政法制监督的力度,积极推行行政法制建设,才能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法制监督;问题;途径

一、中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

在新中国建立至今,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相继得到了建立,政法委员会、人大法工委、法制办、审计署、监察部、党的纪检部门相继成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都相继作了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

二、中国行政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1.行政法制监督立法滞后。行政法制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法制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目前行政法制监督的有关法律比较少,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立法的滞后给行政法制监督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并加强我国行政监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些立法方面的问题,规定与实际情况的不符,导致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没有法律规定或规定不清,在监督过程中易引起混乱,这大大影响着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

2.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不规范。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做了原则规定,对行使监督的程序和法律责任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整个过程看,行政法制监督方式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长期以来,一直将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的追惩性的事后监督上,在具体的监督实施中,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权力行使过程少;事后审查多,日常渗透少;具体的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的宏观控制少,只能使监督机构陷入一种被动监督的狭窄

路子上去。

三、完善中国行政法制监督的途径

1.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一是要有一套系统、完备的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及其公务员行为的行政法典;二是各种法律规范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社会监督保障制度要完备。不仅使行为主体有了行为的准则,也为监督主体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标准。

行政诉讼制度和行政处罚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行政行为要有法可依,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都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除大量的行政管理法规急需制定外,还要抓紧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监督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法》等法规,使监督者有法可依,被监督者有法可守。要制定和实施一批新的行政法规以完善现有的行政法制监督体制。

2.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行政法制监督体制。司法机关要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行政法制监督体制,实现司法监督的独立。一方面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不应再由同级人民政府掌握,应直接交给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负责行政法制监督的机构去掌握;另一方面建立真正独立的审判制度,使宪法赋予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落到实处,司法机关在审判活动中只服从法律,其他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得干预。

为切实保证司法机关在行政法制监督中的独立性,可以根据当前国情,引入国外设立行政法院的先进做法,即设立仅受最高人民法院控制的行政法院,将原先由各级人民法院负责的行政案件全部交由各级行政法院管辖。各级行政法院在经费、人员配备上完全独立于当地的人大,政府和人民法院。建立行政法院必然会带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方面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司法系统来看,建立行政法院对于加强行政法制监督中的司法独立是有很大帮助,只有当司法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真正独立,才能保证其监督的公正性。

3.建立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依法行政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政府应当通过信息公开(报纸、网络等),听证制度来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使公众直接参与到行政立法和执法中去,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建立切实可行的公开制度,保护普通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检举权,使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公民个人了解行政行为的依据、过程及结果是实行行政法制社会监督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崔自力.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理性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篇4:城市规划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研究

1 城市规划监督机制中存在问题

1.1 监督难度大

由于城市规划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行政监督比一般行政监督难度大, 在城市规划中涵盖建筑、市政、园林、交通及环保等多个学科, 影响到城市市民衣食住行等所有方面, 多个学科的交叉和不同层次要求的特点无疑增大了监督工作的难度, 目前相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 但往往由于因人、因地、因时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评判结果, 致使监督问责等制度只能流于形式, 同时城市规划行为后果滞后性也提高了对其监督的成本和难度[1]。

1.2 监督效率低

城市规划监督效率包括规划监督自身效率和对规划行政行为的效率, 当前国内虽在城市规划监督工作中投入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但该效果不明显, 且解决该问题也存在很大差距, 其形成原因主要为监督工作效率低所致。

1.3 权利配置失衡

当前在国内针对城市规划监督权利配置中存在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行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而导致监督环节中出现空挡和误区, 而规划监督权力受制于执行权, 监督机构没有相应的独立性和地位, 当前国内实施的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中没有固定的核心, 且未实现规范化, 导致部门间协调性、制约性差, 多存在重复监督的现象, 最终导致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2 城市规划行政法治监督机制创新措施

2.1 三权分立

一旦权利不受制约则必然会产生腐败, 而对权利实施制约则应实施三权分立的体制。在城市规划监督中可借鉴其将行政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的模式。当前国内城市机构中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机构, 但无论采用何种监督机制其都采用三权一体的模式进行管理, 或仅是在管理机构内设立了相对分离的分支机构, 该种模式势必导致决策同执行难以分开的局面, 因此要实现良好的行政监督则必须对现行的机制进行改革, 并应从内部机制和职能两方面进行改革, 即从内部和外部均分权[2]。

2.2 全方位监督

对城乡规划行为实施行政法治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规划管理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应从建设人的建设活动、政府的规划行政管理活动、整体规划实施和细部规划实施、以及规划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监督, 同时应对参与人员的工作职能和效果以及政府人员的职权行驶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监督, 以确保整个监督工作能够处于有效的可控制的情况。

2.3 健全监督体系

城市规划职能的特殊性决定对其进行法制监督应保证有独立于政府的监督机构, 即应建立“当地监督、内部制约、上级监督”等完整的监督体系, 并实现三者各有侧重、相互配合, 从根本上杜绝城市规划行政机构集规划、实施和监督权利于一体的现象, 方可有效的对其实施监督;并应将公众纳入监督体系内以实现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并重, 要实现该目标首先应以法律方式明确公众监督的渠道和程序, 并应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公众监督的程度和水平, 便于转变监督主体, 提高监督效率。

2.4 健全公众参与模式

针对国内行政机构模式在城市规划法制监督工作中应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以及社区组织等多头参与的公众参与的监督模式, 并应将社区组织作为公众参与的主体, 首先则应改变当前社区组织并非独立的非政府组织的状况, 应将其设立为独立与政府组织的、受法律保护和约束的公众组成的团体, 并应赋予其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 同时应给予其足够的法律支持, 方可真正实现其代表各个阶层公众利益, 能够从本质上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管理和监督[3]。

2.5 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城市规划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政府部门应加大法规宣传力度, 不应停留在当前每年只进行一次规划法宣传的局面, 并应建立起整套教育体系, 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对其进行开导及教育, 实现公众具备相关法律知识, 便于能对规划行政真正实施监督。

2.6 完善外部换环境

要完善公众实施监督管理则首先应保证公众参与同政府分权共生, 下放管理权限是为公众参与可能性提供保证, 即从实际上将原属于政府部门包办的部分权利和功能交还社会, 当前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首先应转变职能, 实施简政放权, 将其原来包揽的社会管理权限归还社会方可从本质上保证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而要实现该目标则应保证政务的公开和透明, 即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公众实施更大的开放性, 并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公众能够获得公务活动公开的主体权利, 政府部门应提供公众规划技术确保其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 以吸引更为广泛的公众能够真正的参与城市规划管理,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现状及城市的现代化管理。

3 结语

任何机制的完善应通过对其所有要素优化和协调实现, 既应保证参与主体素质提高, 也要保证规则性要素完善等全方面实施。而在规则性完善方面首先应完善体制, 固应从根本上改变权利、权力和利益的结构, 保证在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中取得成效, 才能最终实现管理机制的总体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从而达到管理效率和效果最优的目的。

摘要:从监督难度大、监督效率低、权利配置失衡等角度论述了当前城市规划行政法制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的从多个角度论述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规划,法制,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23~224.

[2]刘骥.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体制与方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2.

篇5:试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法律监督;民事检察;民事诉权

0引言

民事检察行政监督制度指的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之后,人民检察院对于其行政处理和诉讼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的制度[1]。当前,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多,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某些案件的处理有失规范和公平性。因此,为了维护司法行为的公正,保证公民的正当利益,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积极投入到有关于民事诉讼工作的法律监督过程中,防止不公的裁决发生,这对于提升人民法院的办案能力、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和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事行政检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某些规定过于简要,以致于某些规定不够明确,不便于检察机构职能的行使。首先,对于检察机构来说,检察机构要想要进行案件的审查就必须要调阅相关的卷宗以便获得相关信息,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立法中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权利,导致检察机关调卷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有关的案件检察工作。另外,关于调查取证的工作来说,检察机构也没有权利随便进行,只有在当事人无法自行进行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向法院提出相关要求,但法院没有正当理由不予以调取时,才能够有检察机构出面,这样的流程对于检察机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来说十分不便。其次,检察院进行监督的方式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2]。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来说,如果检察院需要对于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进行监督,只有抗诉的方式才能实现。现有立法不支持抗诉以外的任何方式,没有法律的支持其职能和工作就没有办法顺利的进行,只能按照现有规章处理。第三,抗诉的范围不明确。由于抗诉范围不甚明确,导致检察院和法院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法院有一些相关举措是架空了检察机关对于执行和调节等方面的监督职能。如人民法院规定,已在执行中的裁定将被排除在抗诉范围之外,这就避免了这些案件的外部监督。但关于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权力的行使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民事主体所产生的民事活动;第二,民事程序活动。这一规定与法院的规定有所冲突,将执行过程也容纳在检察范围之内,导致检察机关监督工作进行的困难。

1.2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总则和分则不能统一

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规定,检察机关具有对于民事审判活动以及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权力[3]。但该条文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够明确,按照该规定来说,检察机关具有对于所有经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及其办案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利。但在分则中却对于检察机关的监督权进行了细化和严格的规定,检查机关仅仅能够对于产生法律效应、有错误判断、裁定后进行抗诉的案件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其他情况则不具有相应的权利。这种不统一导致了总则规定进行全面监督的本意变更为对于提出抗诉的案件进行事后监督的情况,这就导致民事检察监督机构执行职权困难的根本所在。

2完善民事行政监察制度的建议

2.1立法给予检查机关调查取证以及调阅卷宗的权利

针对以上检察机构调阅卷宗苦难以及调查取证程序复杂的现状,应该给予检查机关相应的权利,以此来保证抗诉的准确和有效性,对于司法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保证其公正性。但注意还是需要对于该形式该权利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滥用权力导致相关人员的利益受损。

2.2明确抗诉的范围

从宪法和法理角度来看,国家赋予了人民检察院对于我国法律进行监督的权利,为了保障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公平公正的统一有效实施,就不应该对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力进行范围的限制,其中也应当包括对于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民事执行程序虽然属于人民法院执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的行为,但是人属于司法行为的一部分,具有进行司法救济的权利。

2.3增加对于案件进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目前来说,检察机构只能涉入提出抗诉的案件,对于其他案件的参与则没有相应的权利进行支撑。但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需要进行检察监督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有权利提出民事行政诉讼和参与到民事行政诉讼的过程中去。民事诉讼是指对于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利益或者有关公民的重要权利时,在没有人提起诉讼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将案件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情况。检察机关应当具有提出公益诉讼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同样需要有一定的执行范围,首先,案件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次没有原告提起诉讼,但检查机关在其中只有代表诉讼的权利,不具有实体权利[4]。其次,对于民事诉讼的参与工作,在正式诉讼程序开始之后,检察机关认为其中涉及到国际和社会的利益,有必要对于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检察时,可以在其中发挥监督的作用,保证案件审理和裁判的公正合法。

3结束语

对于权力的运行应该要有一定的外部监督,只有建立了相应的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使得权力运行的规范和有效。如果忽视对于权力的监督,就有可能造成滥用或者错用权力的后果,导致腐败和独断行为的产生,对民事行政权也包括在其中。检察机关能够对于法律的执行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法院执行活动的合理规范、公正有效。但就我国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来说其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问题,其中种种不明确的规定导致检察机关不能很好地进行法律检察工作[5]。为了保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职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思卿.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98-3-10.

[2]任建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98-3-10.

[3]崔敏.论司法权的合理配置.诉讼法新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张晋红,郑斌峰.论检察机关民事诉权所及的范围.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8).

[5]张晋红,郑斌峰.论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完善及检察机关民事诉权之理论基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8).

篇6:浅析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

(一) 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

行政法制监督, 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行为和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等。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制监督是一种对行政权力制约的手段。

(二) 行政法制监督的必要性

首先, 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注重行政权的行使, 忽视个人权利保障。其次, 从现实的行政实践来看, 政府机构的设置, 编制, 运作以及相互之间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滥用行政权、越权行政, 怠于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清等。因此, 在加速政府体制改革, 必须加强行政法制监督。

二、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权力机关监督存在的问题

人大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 宪法赋予了其对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的权力。其在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过程中, 往往容易忽视法律规定的程序, 超越权限, 直接插手行政事物,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权行使的困难。另外, 其监督表面独立性比较强, 但实际上被一些因素所左右, 仅仅能行使事后监督的权力。

(二) 行政机关监督存在的问题

行政机关的监督分为一般行政机关的监督和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 在一般行政机关的监督中, 由于没有建立起双向的监督制约体制, 往往会出现下级在监督上级违法以及平级之间相互监督时显得无能为力。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缺乏相对独立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 使其在进行行政法制监督时总是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由于监督客体与监督主体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所以会出现“吃政府的嘴软, 敢怒不敢言”的状况。

(三) 司法机关监督存在的问题

司法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 包括人民法院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法院的行政法制监督是通过行政诉讼的形式进行的, 行政诉讼是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 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仅限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以内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而且还要依照行政机关指定的规范去处理行政案件。这无异于行政机关自己为自己设定标准, 来衡量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它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人民检察院所执行的行政法制监督实际上是一种事后监督, 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 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种形式的监督范围和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

三、完善行政法制监督的思路

(一) 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

国家权力机关应当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几个层面, 运用其立法权以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其他权力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进行全方位和多渠道的监督和制约:一是事前监督。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 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提供法律依据, 确定行政权的权限和范围, 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符合广大人民的意志。二是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批准政府提出的规范性文件等等。运用宪法和《立法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政府规章是否违法, 行使审查和撤销的权力, 对行政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二) 健全行政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 健全行政复议制度。将复议标的扩大到所有行政行为, 并且加强复议机构建设, 在行政权内部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做到中立、客观、公正地处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行政复议机构。其次, 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将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直接隶属于人大常委会, 只对人大负责, 真正做到监察独立和审计独立, 明确其监督权责, 建立监督责任制。

(三) 充分发挥司法审查制度的功能

“在监督行政活动的各种方式中, 司法审查是最主要的监督方式, 因为它是一种经常的、局外的、有严格程序保障的、具有权威性的监督”。强化司法审查机关的独立性, 理顺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改革行政诉讼管辖制度, 深化法官的任免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改革, 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活动中发表的言论和行为不受追究, 努力营造法院和法官独立审判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 我们应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自觉树立对公共权力进行民主监督的责任、义务意识, 从而自觉提高监督的信心和积极性。行政法制监督的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 它会不断完善, 并起到应有的、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作用。

摘要:现代法制国家强调对行政的法制监督。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虽然庞大, 但是存在很明显的缺陷和漏洞, 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分析,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提出对策, 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 将行政主体的活动置于社会的有效监督之下, 从而建立一个真正民主法治的政府。

关键词:行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专门行政监督,司法监督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汤唯, 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567.

篇7:完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所谓行政权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整个国家与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国家行政职能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不可逆改的趋势,政府行政权力越来越膨胀。行政权力具有多方面特征,一是公共性,也称为公益性。二是强制性,指该权力以国家强制为后盾。三是自我膨胀性,源于行政权力的自身结构、性质以及行政权力客体的状况。所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真理”。

行政权力监督就是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载体和机制来监督、约束代表他们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人员,并且使行政权力在已有的明确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二、我国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

从主体要素看,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由行政组织外部的监督和行政组织内部的监督两部分组成。其中,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外部权力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组织实施的行政监督。外部非权力监督包括: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如各公民个人以及新闻媒介。与外部监督相对应,我国行政组织内部也建立了系统的自我监督机制。如职能监督,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所主管的工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实行监督。

从客体要素看,行政监督的对象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结构上看,容纳了整个行政组织、行政机关和全部行政人员;从过程上看,包括信息情报、政策抉择、计划规划、指挥协调等所有行政行为及其产品。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现状在不断的进步,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处于特殊时期,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权力机关的行政权力监督不完善

从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来看,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切政府机关具有监督权。理论上讲,人大监督在所有的监督形式中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但实际情况是法律地位高而实际效力低。权力机关自身还存在不完善之处,由于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多数的监督方式是各地人大在监督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存在各地具体做法不一致,不够规范等问题。

2、行政机关的自我权力监督难以起到应有作用

行政机关的自我权力监督部门和主体多元化,造成“令出多门”、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能落实。权力监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监督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进行,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贯穿全过程的整体监督。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监督的重点偏颇于事后监督,过多的注重了事后惩罚。例如,各地恶性拆迁事件屡屡发生,当民意沸腾被媒体挖掘,才意识到事后的公关工作。忽略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进行中的控制,会造成浪费额外的人财物资源配置等现象。若不加以调整和改变,会使得监督机构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监督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3、社会监督力量较薄弱

我国人民的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虽说不断增加,但是整体主动意识依然薄弱。社会监督力量作为外部监督机制一直以来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强制作用不够,所以制约能力有限。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社会监督本身难以接近事实真相,我国在对社会监督的立法和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各媒体和人民群众对自身安全存在顾虑因而放弃监督权利。曾经出现过辽宁西丰县委书记让警察进京抓记者一事。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的程度不同,各个地方的条件差异,造成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社会监督的整体力量势必成为较薄弱的环节。

四、完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1、推进权力机关对行政权力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众所周知,我国的权力机关负责立法工作,法律既有导向和制约作用,也有惩罚与监督作用,要想发挥行政权力监督应有的作用,必须依据完备的法律,以严明的党纪政纪和强有力的处罚措施作为后盾,使得行政监督权从确立到行使的整个过程,都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加快制定一系列专门的监督法律,赋予监督机构依法对行政权力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既要制定实体法,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这一切都意味着要推进权力机关对行政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2、加强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权力监督建设

行政监督的自我监督是行政组织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主要措施有,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领导,并提高其地位,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监督机构相对独立后,可以把其作为整个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形成一个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应。此外,要把好对行政人员“进口关”,我们在选拔干部时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加强培养行政者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之自觉的抵抗不良诱惑,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的可能性。最后,注重事后监督的补救,不是为了惩罚和监督,而是为了在损失发生之后总结经验,及时纠错,可以在事情发生偏差时及时步入正轨。

3、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近年来通过广大热心网友和媒体的共同努力,被发现的贪污受贿官员屡屡落马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将权力放置于公众的视线是防止其滥用和腐败的最好良药。针对当前社会监督机制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第一,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民群众置于至高的地位。政府为群众拓展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第二,出台相应法规或者政策,允许媒体敢于说出真话,保护媒体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不用承担其他后果。或者建立媒体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构,使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顺利实施。

总之,完善对行政权力监督的路径选择,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人民主权的要求,是防止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加强行政权力监督机制,才能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摘要:行政权力是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对行政权力进行全面的监督是搞好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完备的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但仍存在问题,通过对其问题的存在分析,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我国行政权力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原因,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沈荣华.行政权力制约机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8,2.

[2]罗辛薇,罗磬.浅议行政权力监督的制约模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2).

[3]沈亚平.关于行政监督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8(2).

[4]张琦.关于强化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几点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2,1.

上一篇:需要提供的资料(离任审计)下一篇:资本论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