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2024-04-12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精选4篇)

篇1: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明确区县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职责,理清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细化预警发布业务操作,及时、准确、快速地做好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根据(京应急委发〔2013〕4号)以及《**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输和发布的流程规定》制定本流程规定。

第二条

本流程规定适用于**市各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及相关签发、传播预警信息部门和单位的发布流程。

第二章

签发部门和单位对接流程规定

第三条

相关职能部门或单位负责起草预警信息内容,由本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签发,或按有关规定报请区县领导签发。具有签发权限的人员名单应提前报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备案。遇有人员变动,应及时更改。

第四条

各区县政府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本区县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其中,红色、橙色预警由区县应急委主任批准,并报市应急办及市相关部门备案,黄色、蓝色预警信息由区县分管负责同志批准,并报市相关部门备案。

第五条

对于可能对全市产生重大影响,涉及两个以上区县或城市中心区的预警信息,由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预警信息发布部门或单位应将拟对外发布的预警信息内容提前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同时提交拟采用信息传播手段申请。当信息审批通过后,签发部门和单位应立即通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并将审批件电子版传输给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如果信息审批未通过,签发部门和单位需立即通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取消该信息的发布准备。

第七条

签发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事态发展,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通过前置机的录入终端将相关信息传输给预警中心,通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相关部门。

第八条

当事实证明发生突发事件危险已经解除的,签发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宣布解除预警,终止预警期,并根据需要通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三章

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流程

第九条

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值班员在接到预警信息发布预通知后应立即通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带班领导,带班领导及时启动相关工作机制,发布值班员做好相关工作准备。发布值班员根据签发部门和单位提交的信息传播手段通知相关单位和媒体做好预警信息发布的各项准备工作预发布的信息不提前传给传播单位,由于媒体没有相应的凭证,万一出错责任分不清。

第十条

发布值班员按照发布策略在发布系统中操作生成发布信息,按发布资源不同,对预警信息进行加工包装,生成适合发布资源的格式,发布操作员须对发布信息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

在接到预警信息正式发布通知后,发布值班人员立即将发布的预警信息通过前置机或者其他方式传输给相关单位和媒体,并对传输情况作监控和记录。

第十二条

发布值班员应实时监控发布任务执行情况。

第十三条

在信息发布后,接到发布资源管理单位的反馈信息后,发布值班员要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工作,并将发布情况上报给市级预警中心。

第四章

发布资源管理单位发布流程和策略

第十四条

发布资源管理单位,在接到正式发布通知后,对于一、二级预警10分钟内发布,对于三、四级预警应在20分钟内发布。并及时反馈发布情况及统计信息。

多条预警同时发布时,预警级别高的优先发布,同级别的预警信息按接收的时间顺序确定优先级,有特殊要求时,根据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通过电话、短信等手段,向各单位有预警信息发布职能的信息员发布预警信息,各信息员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向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反馈,并利用现有的信息发布手段,尽快向负责区域内的人员传达预警信息。

第十六条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系统对接、前置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区县的旅游景区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景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手段,向景区发布。

第十七条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对本区县的村村响等大喇叭广播系统进行管理,使用大喇叭手段发布预警信息。

第十八条

区县对区县管理的可用于预警信息发布的电子显示屏进行管理,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第十九条

及时收集各预警信息发布资源的反馈结果,做好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监控和预警发布反馈统计分析。

第二十条

区县根据本区县实际情况,与电台、电视台等商定预警信息播出办法,电台以实时滚动播报、中断插播等形式,电视台以挂角标、滚动字幕的方式按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要求,发布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

需要使用短信进行预警信息发布的,通过与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系统对接的方式,利用市级短信分区域分群组的发布功能,向本区县内发布预警短信。

第二十二条

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向本区县管理的微博、预警信息发布网站发布预警信息。

第二十三条

区县需要使用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管理的预警信息发布资源门户网站、QQ弹窗、跨区县资源等,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将预警信息传输到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再由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转发。

第五章

第二十四条

本流程规范执行中的问题由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2: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1.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制定本规定。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明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权限。

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前,上下级气象台站应当加强预报会商和信息沟通,确保各级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的协调一致。

4.预警信号的发布(含变更)、解除实行分级签发制。黄色、蓝色预警信号由气象台台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由分管局领导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

5.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也可以根据服务效果,以其中一种或几种预警信号为主发布,同时在发布内容中明确其他灾种的相关预警信息。同时达到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应当同时发布。

6.预警信号的发布用语应当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原则,准确描述发布台站、发布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防御指南等。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若灾害状况维持同一预警标准并且长时间持续,每天只需确认一次预警信号,不需连续多次发布预警信号。8.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对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是否按照规定和协议准确播发预警信号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补发和纠正延误或错漏的预警信息,并查明原因,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9.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信息应当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编号、信号类别、发布时间、制作人、制作时间、签发人、签发时间、发布途径、接收人、接收单位等。10.中间变更M次、确认N次,则发布次数计为M+N+1次。11.次年1月20日前将前一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总结报送中国气象局。

12.NA为预警信号发布正确的次(站)数、NB为预警信号发布空报次(站)数、NC为预警信号发布漏报次(站)数。

命中率:

准确率:

漏报率:

空报率:

TSTSPONA100%NANBNA100%NANBNCNC100%NANCNB100%NANBFAR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1.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

2.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3.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4.各省、市级气象台均应承担并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区域联防工作。县级气象台(站)视情况承担区域联防工作。5.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一般为天气雷达扫描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区域;次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范围内责任区以外的区域。

6.没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台责任区为其所在地行政区。7.在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由各省(区、市)气象局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不间断开展监测。

8.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市级及以上气象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级气象台(站)实行24小时守班。9.依托短时临近预警报业务系统,及时制作发布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

10.短时临近预报可分为上级对下级台站的短时指导预报和对外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对外发布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报时效和强对流天气影响程度分为预报、预警(警报)和预警信号。

11.短历时强降水只发布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短历时强降水的预警信号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执行。龙卷只发布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

12.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制作并发布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省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本省(区、市)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省级和市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发布3次以上本行政区域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预报,13.当预报或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省级及以下气象台应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立即发布0-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并及时滚动订正预报产品。

14.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内容包括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落区、移动方向、可能的影响等。

15.有意见严重分歧时,市级及以下台(站)应以上级气象台的预报意见为准;国家级与省级进行充分的会商后,以省级预报为主。

16.省内相邻气象台(站)间和相邻省邻近气象台(站)间均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区域联防制度。17.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相关气象台(站)应立即开展联防工作:

(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二)发现责任区内出现强度45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具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回波特征;或者次责任区出现强度40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三)发现水平尺度大于100km,回波强度大于40dBZ的带状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四)本站周围出现强降水,已影响天气雷达探测能力;

(五)本站天气雷达故障,并且预计可能出现较复杂的天气;

(六)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正出现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较严重灾害,需要了解上游地区未来天气时。

18.预报检验内容应包括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间提前量。检验指标包括命中率、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以及正确发布警报和预警信号的提前时间等。

19.每年1月底之前由省(区、市)气象局将上年度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质量上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3.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4.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5.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7.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8.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9.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0.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非法向社会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的。

11.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本办法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篇3: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一、硬件结构

短信发送后台部分硬件主要由气象信息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以及移动代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象信息服务器用于实时收集和储存气象信息数据;信息处理服务器用于储存地理信息资料和用户, 同时对气象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生成气象预警短信;移动代理服务器用于发送手机短信, 通过开放接口与信息处理服务器对接。 (图1)

二、短信发送的实现

为方便调用及后续维护, 将短信发送功能编译成动态连接库。

此动态链接库先判断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 先尝试以气象内网地址连接移动代理服务器, 失败后将以气象外网地址连接移动代理服务器, 故在气象内网和气象外网均能正常发送短信。在成功连接服务器后, 对提交的短信发送请求的号码进行分割和过滤, 无效以及重复的号码将会去掉。紧接随后动态连接库将会根据接口的要求添加相应的必要字段, 并将内容插入到数据库中。如果成功插入数据, 动态链接库将发送记录写到另外的数据库中, 方便以后查询发送情况, 最后无论是否成功插入数据库, 动态链接库都会把相应的信息记录到单独的文本文件中, 每个文件记录着具体的短信发送情况, 包括发送时间、发送方式、发送人员、发送内容等等。

当数据插入后, 移动代理服务器会将相应的短信发送请求向外发送, 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完成短信发送的请求流程。

三、语音拨号的实现

若需语音拨号通知的人员较少, 可设计单路语音拨号。为使系统有更高的通用性和扩展性, 可使用普通Android手机进行开发, 以PC机作为语音拨号控制设备。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Android手机要求至少为双核或以上处理器, 系统运行内存1G或以上, 空闲存储空间1G以上;PC机要求双核或以上处理器, 系统内存2G或以上。

此处Android手机与PC之间使用ADB (Android Debug Bridge) 进行连接。Android手机需要2.0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 并在系统中需要开启USB调试功能。同时在对应的语音拨号控制PC上需要安装所使用手机的ADB interface驱动。

当系统向语音拨号服务器提交拨号请求后, 程序先判断该号码是否有效号码, 如果为无效号码, 将记录相应的错误信息并结束语音外拨流程。如果号码为有效号码, 则调用96121声讯服务器中的语音转换功能, 将相应信息转换成语音文件。

当成功转换语音文件后, 程序将会判断当前手机是否处于空闲状态, 如果处于空闲状态, 则通过ADB启动手机的拨号流程。当检测到手机拨号拨通之后, 程序将在PC上播放语音文件, 直接将声音输入到手机作为外拨语音。

如果不能接通, 将在停止一段时候后重新开始拨号。当语音播放完后, 通过ADB接口挂断手机, 记录相应信息, 并结束拨号流程。

四、预警流程

系统运行时, 将自动刷新雨量、温度、大风等实况及预报信息。其中实况信息包括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等累计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温度及极大风速。预报信息包括未来1小时、未来3小时、未来6小时、未来12小时、未来24小时等预报降水量、预报最高温度、预报最低温度及预报最大风速。

当实况或者预报雨量超过预定指标的时候, 将立刻短信通知相关值班人员, 同时将带有地理信息资料的预警信息提交到短信发送子系统中, 在前端显示系统中与值班人员交互操作发送。

参考文献

[1]焦圣明, 包云轩, 郭静, 袁成松, 钱玮.基于RIA气象站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 (20)

[2]吴焕萍.GIS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J].气象.2010 (03)

篇4: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关键词】北斗卫星 预警发布 发布平台 发布手段

一、引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建设的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气象预警发布示范工程,目的是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对边远地区的覆盖及预警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对指定区域进行预警信息的精细化发布服务,避免常规通信手段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

示范工程建设的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架构见图1,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北斗预警发布平台”),包括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架构,以及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以下简称“北斗预警接收终端”),包括双向终端、单向终端以及LED显示屏。

北斗预警发布平台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如何实现上游预警信息的采集、下游通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发布预警信息,以及提供一套集中的预警信息、链路通道、指挥机和终端的管理操作平台是其中重点要考虑的。

二、功能设计

2.1预警信息采集

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对三类预警信息的采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系统”)接入的预警信息、其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接入的预警信息和本平台web界面人工录入的预警信息。其中国突系统接入的预警信息为主要来源。

1、与国突系统发布管理平台对接。国突系统是国务院应急平台唯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权威发布系统,通过不断建设,该系统将成为全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系统。因此,北斗预警发布系统将国突系统作为主要的预警信息来源,从国突系统来说,北斗预警发布系统也可作为它的一种发布手段。国突系统对外部系统提供了TLQ对接方式,所以对接实现的方法使用TLQ对接方式:首先在国突系统发布管理平台上进行对接北斗平台注册,注册完成后国突平台将会以消息的方式推送预警信息包到北斗平台,北斗平台安装TLQ服务端及客户端,并完成相应配置,就能监听国突系统发布管理平台预警信息,并按照国突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包结构规范对预警信息进行解析。

2、与其他预警信息系统对接。除国突系统外,还有一些在运行的其他预警系统,北斗平台以提供ftp接口目录的方式进行对接实现预警信息采集,前提是这些预警系统推送到北斗平台的预警信息包应符合通用警报协议(CAP,Common Alerting Protocol)规范。

3、web界面人工录入。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B/S架构设计,提供web发布管理界面,能通过本平台发布管理人员人工录入的方式实现预警信息的采集。

2.2预警信息发布

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处理,并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发送的功能。

1、预警信息处理。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首先校验Web界面人工录入和外部系统接入方式所采集到的预警信息格式是否正确,只有通过校验的预警信息才能被接收,否则当成非法预警信息处理,并给对方发送错误信息回执。平台对格式正确的预警信息进行解析,抽取预警信息类型、预警级别、发布单位、发布范围等条目,分析预警信息相应的处理逻辑。平台根据相关规范将预警信息处理后的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统计等操作。

2、预警信息上星发布。预警信息的发送是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实现的。预警信息的处理完成后,根据文献[3]中提供的预警信息北斗发布协议转换为北斗预警信息,再根据预警信息北斗传输协议将预警信息进行分包、封装,然后通过北斗指挥型用户机进行上星发布。

2.3发布链路控制

一是实现预警信息在北斗指挥型用户机上的多通播ID并行广播;二是实现向双向终端的点对点广播;三是实现预警信息优先级自动排队调度以及人工调度管理;四是实现预警信息的重发与广播次数控制。

2.4报警接受及处理

报警信息是由双向便携式终端在事发现场发往相关报警部门的短信息。在信息中,可以对事件性质、地点和时间等要素进行简要描述。终端用户可以操作北斗双向报警终端编辑报警信息并可进行确定后的发送;终端通过北斗卫星的短消息通信功能,将报警信息上传至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收到报警信息后,向终端发送回执;然后对报警信息进行完整性检查、合法信息验证、协议转换等预处理操作。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根据报警终端的归属、报警信息的类别等内容,判断该报警的处理部门,并将报警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相应的报警处理部门,交由该部门进行处理。

2.5系统网管及监控

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对终端进行注册管理,未注册的终端无法接收平台预警。平台可以实现对系统用户的管理,对用户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并可分配群组角色,配置权限。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对预警信息状态、系统运行状态、指挥机及终端状态进行监控,并具备信息查询与统计、异常告警与处置等功能。

预警信息状态监控可以为发布用户和系统运维人员提供预警信息发布处理各个环节的实时状态监视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可以为运维人员提供网络状态、服务器状态、软件进程的实时监视等功能。指挥机及终端状态监控可以提供指挥机运行状态查看、指挥机的参数查看与配置、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监视、终端参数查看与配置等功能。信息查询与统计可通过调用地理信息服务的方式,在基于地图的界面进行查询和统计,实现按照地域范围、预警信息类别等进行直观的选取、查询和统计。异常告警信息可提供声音和画面等方式提醒运维人员系统运行情况。系统还能够展示异常详细信息及可能导致此异常的原因,同时能够提供异常处理策略进行异常诊断及异常处理。

三、结构设计

为满足平台功能设计的要求,平台结构设计见图2。

北斗预警发布平台由以下部分组成:发布服务器、多串口发送服务器、北斗指挥型用户机。

发布服务器上部署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用软件,负责预警信息的处理(解析、提取、分析)、封装、报警信息的拼装、系统配置管理及监控等平台的业务逻辑处理;接收端发布服务器与气象部门宽带网连接(国突系统预警信息通过气象部门宽带网传输),接收需要发布的预警信息,并将拼装后的报警信息通过气象宽带网络转发至相应的处理部门;发送端发布服务器与多串口发送服务器相连,将封装后的北斗预警信息传输报文交由后端的多串口发送服务器发送,并接收来自多串口发送服务器的报警信息。

多串口发送服务器与一台或多台北斗指挥型用户机相连,将封装后的预警信息传输报文通过串口传送至北斗指挥机。考虑时效要求和建设成本,这里仅使用一台可安装多块IC卡的北斗指挥机

北斗指挥型用户机负责北斗协议的处理、预警信息的上星发送和告警信息的接收。机内可安装多块指挥机IC卡,支持多通播ID并行广播。

另外,北斗服务器及多串口发送服务器均采用双机高可用(HA)设计。

四、平台测试

根据本文建设的国家级北斗预警发布平台,于2015年11月投入试运行,至2016年6月已成功测试发布预警9000余条,包括本平台测试预警8000余条和对接国突系统预警1000余条。

期间还对该平台时效性进行了测试。平台使用一台安装有3张指挥机IC卡的北斗指挥型用户机,指挥机发送频度为60秒,发送次数为2次(提高接收成功率),每种预警信息长度测10次,计算平均值。测试结果如下表:

五、结语

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实现预警信息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发布的主要功能平台,平台上游实现了与国突系统的对接,为预警信息发布提供了一种覆盖面广、时效相对较高的发布手段。

上一篇:2011促销广告文库汇总档下一篇:给群主的一封信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