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

2024-04-09

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精选5篇)

篇1: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

...../

...../

附件 2 2

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议题审批表

呈报单位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部门负责人意

应急办意见

市政府领导审

注:

牵头单位要认真填写此表,并将会议方案附于表后。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

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效防范与应对突发 公共 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 法 规和《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泰政发〔2009 〕42号)

精神,结合 我市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是指对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社会安全事件还可在发生之后),有关行政机关向社会发布警报信息的行为。

第四条

根据突发 公共 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事 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预警信息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条 第五条

预警信息发布的条件和程序。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条件是,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社会安全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条件是,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预警程序:一是发布警报并宣布有关区域进入预警期;二是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上报;三是及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的人民政府通报。

第六条

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宣布有关区域进入和终止预警期由泰安市或 县市区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 组织 实施。突发 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监测、研判和级别调整与解除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作审核,报相应临时机构 或 议事协调机构同意后,向社会发布。

第七条

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条 第八条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台)、报刊、通信、互联网、警报器、警示牌、宣传车、电子屏幕或组织人员通过社区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和警报盲区应采取有针对 性的 通 告方式。

第九条

发布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应遵循及时、准确、合法、真实、公开、无偿的原则。

第十条

各职能部门、单位根据突发 公共 事件的突发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及时间的紧迫性等基本特征,一经确定达到预警信息的发布条件,可以先发布,同时填报《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发布 申件 报表》(附件 1),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

条 第十一条

向有关群体发布常态性信息,实行年度审核制度。每年元旦前,各职能部门、单位填报《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件 息常态发布年度申报表》(附件 2),按程序向有关临时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报批,经 批准 后自行组织实 施,审核结果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

第十二条

预警信息发布一经同意,负责制作审查的部门、单位要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到市广播电 视 局(台)、泰安日报社、泰安 移动 通信 公司、泰安 联通公司、泰安 电信公司等单位,由上述单位 进行播放、刊登和发布。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传输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备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信息内容,不得拒绝或者拖延传播信息,不得传播过时信息,不得编造、传播虚假预警信息。

第十三条

一经宣布进入预警期,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立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 发事件应对法》 相关规定采取措施。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 对 社会秩序 稳定 造成 影响 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五条

各职能部门、单位要在本办法发布之日起 15 个工作日内拟订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不同类别和级别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制作与发布程序,经相应临时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审核同意后实施。实施细则、常态性信息年度审核细则要报市政府应急

办备案(联系电话:6991536,6991633,传真:6991581))。

附 件:

:1. . 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申报表 2. . 突发 公共 事件预警信息常态发布年度申报表 3. . 信息发布单位 分工负责人和联系人联系方式填报表

附件 1 1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申报表

发布单位

预警等级

发布时间

部门主要

负责人意见

市领导审定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

附件 2 2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常态发布年度申报表

发布单位

部门主要

负责人意见

市领导审定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

附件 3 3

信息发布单位分工负责人和联系人

分工负责人

具体联系人

办公电话

办公电话

住宅电话

住宅电话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501nNvZFis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jW1viftGw9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xS0DOYWHLP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LOZMkIqI0w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ZK

篇2: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

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为在全省率先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笔者在对全国中等城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陕西等地的应急平台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在市应急办的协调下召开了宣传、公安、地震、交通、消防、卫生、安监、规划、信息办、农业、城建等部门座谈会,实地了解水利、公安、人防等相关部门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使用情况,重点探讨我市应急管理在组织体系、平台构建、应急保障等方面如何整合资源、形成指挥畅通、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思路。按照国务院《“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鸡西市气象局组织人员到鸡东、密山、虎林3个县(市)政府以及鸡西市应急办、各应急成员单位、电视台、广播电台、鸡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移动等相关运营商,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就如何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我市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了解。

一、各地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模式

应急信息平台是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平台,是体现政府应急管理成效的综合性演示场所。全国各大中城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纷纷探索构建应急信息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陕西模式:陕西省应急指挥平台依托省气象部门已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发布信息内容,形成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平台。建设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1个市级分中心和98个县级分中心;建立与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和省各应急相关厅局预警指挥机构畅通、可靠的通信电路;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预警专用接收机、预警电子显示屏、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等组成的信息发布平台。现有应急系统主要包括:

1.应急指挥视频系统,依托公安厅视频矩阵转换整合

多个系统,视频终端,在西安市初步实现对社会面的监控。

2.视频会议系统现已连接38个分会场。

3.应急值守指挥主要通过电话系统、电话内容记录、电话记忆,IP电话。

4.建设200平米应急指挥中心兼有视频会议室、应急值守、应急指挥职能。

上海模式:上海市自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来,将日常办事机构应急办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由市政府应急指挥室和市政府总值班室组成,具有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采取代理模式,外设在公安局,使得公安局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使得公安系统原先的资源可以较好地利用,南昌、广州也采用这种代理模式。此种模式以公安

110、消防119等“多台合一”为基础,整合了卫生、水务、煤气、电力等27家单位,形成全市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指挥平台,体现“一般、较大(突发事件),联动处置;重大、特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功能。

二、我市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

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鸡西在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都具有公安、卫生、消防、防汛、人防、气象、民政等部门各自处置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但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特别在遇到重大的、综合性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不利于统一协调、调度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同时部门之间也容易产生相互等待、相互推诿、相互脱节等问题,以至贻误战机。目前,鸡西公安、卫生、水利、人防、环保等部门都建成了各自信息平台,这就需要将现有部门资源,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筹建一个市政府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将市防汛防旱指挥中心、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市疾控中心,市环保监控中心、市人防信息指挥中心等多部门资源整合接入后与各县(市、区)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融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于一体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市政府应急值守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保障。

三、对我市构建应急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鸡西市已有几个专业性的应急指挥平台,但这些平台在综合指挥,特别是启动鸡西总体应急预案水平下信息不全,综合指挥协调能力显得不足,例如110指挥中心在几个指挥中心中作用最大,但该指挥中心同样没有协同指挥功能,因此对鸡西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有如下设想: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我市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中自然灾害占我市突发事件的一半以上,气象灾害又占自然灾害的六成以上。所以说,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应对工作是我市应急工作的重点之一。

自2004年起,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鸡西市气象局就加强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近几年的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鸡西市气象局已经在预警信息发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全市应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市气象局已经建立了三级联动的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制定了多层次、分灾种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信息指挥平台、气象监测网络应急保障系统和气象灾害预警预测信息发布系统,不断完善内部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市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鸡西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项目,可以依托鸡西市气象部门已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发布信息内容,形成鸡西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系统。平台建成后,将形成部门间信息实时交换共享机制,上联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下联县(市)

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横向连接各局相关应急指挥部,负责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可控性,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和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 家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1个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3个县(市)级分中心;建立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和市各应急相关局预警指挥机构畅通、可靠的通信电路;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电视、广播、手机、预警专用接收机、预警电子显示屏等组成的信息发布平台。

(二)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一个综合体现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平台,它不仅需要应急信息平台高效和顺畅,更需要整个应急体系互相配合,才能在实际处置中发挥作用,结合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上有重点解决我市应急管理中几个共性问题,着力摆脱各地“有应急,无管理”的工作软肋,切实提高我市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综合能力。

1.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要继续设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应急举

报电话,建立群众举报和基层单位续报相结合的基层信息报送网络,做好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难、易发事件和多发事故的应急信息动态监测和报送工作,加强基层苗头性信息的预报功能,为指挥决策提供第一手可靠信息资料。

2.规范应急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已有的各类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要落实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登记入册,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全市范围内要逐步建立乡镇(街道)及各社区、行政村、规模以上企业、学校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做到平战结合,具备战斗力。

3.建立鸡西市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按照“统一组织、分线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牵头对全市的重大危险源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存档入册,逐步建立鸡西市重大危险源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指挥决策及时提供依据。

4.建立健全我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我市要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发挥应急管理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应急管理在常态预防和灾后重建的科学依据。

5.加强专兼职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各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各类专兼职应急管理、救援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应急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6.建立鸡西市应急物资数据库。全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全市范围内的应急物资要进行整合,存档入册,逐步建立鸡西市应急物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应急物资调配、使用、维护等一系列完整制度,可以使应急信息平台指挥决策更加全面性、科学性。

篇3: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

2006年,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06﹞106号) 中提出“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 形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系统”;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 (国办函﹝2007﹞68号) 中明确“由气象局负责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服务”, 中国气象局在《关于落实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有关问题的通知》 (气发﹝2007﹞127号) 中明确指出“各省 (区、市) 气象部门要先行做好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需求和技术基础调研, 抓紧相应系统涉及, 重点做好地方建设项目立项和资金匹配”。国家级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于2011年11月22日正式启动。

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十一五”建设任务的落实, 我国将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收、处理和及时发布, 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2%以上, 公众在系统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后10分钟之内接收到预警信息, 确保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取预警信息, 为我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升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强力支撑。按照上述要求, 各省 (区、市) 气象部门纷纷积极着手, 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推动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

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被列入了《湖北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并明确提出依托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建设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

2 湖北省省级平台总体网络架构设计

总体设计思想:利用现有基础, 搭建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实现省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预警信息采集, 实现预警信息在国家、省、地发布管理平台传输, 建立起权威、畅通、安全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方案设计要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标准化、可靠性与安全性等原则, 可在网络架构上做以下考虑:

(1) 新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新增防火墙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和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本区域内部署省级信息发布平台的电子政务外网系统模块, 由1台防火墙、1台交换机、2台服务器 (HA集群模式) 挂载1台磁盘阵列组成, 负责接收、回复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单向发起数据通讯, 并对省内电子政务外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的网页服务。

(2) 完善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利用现有位于气象宽带网与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的防火墙设备的端口建设。本区域内部署省级信息发布平台的气象宽带网系统模块, 部署2台服务器 (HA集群模式) 组成, 负责与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省级互联网DMZ区域内部署的短信平台系统进行单向发起数据通讯, 并分别与国家气象宽带网内和市级的气象局局域网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纵向双向数据通信。

(3) 完善或新增短信平台部署区域:湖北省已有短信平台区域, 可直接新增部署1台专用预警信息短信服务器, 用于接收省级气象宽带网和市级气象局局域网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发送的数据, 并负责发送短信通知到电信运营商。

以上变更后省气象局网络衍变见图1。

3 网络部署与实现

为以下描述便利, 按通用端口定义规则先假定几个名称 (如图1) :电子政务外网防火墙1-3可用端口定义为Eth1、Eth2、Eth3;电子政务外网交换机假定使用G101、G102、G1024口连接;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交换机使用G1019、G1020两个端口连接;气象宽带内网两台服务器用A01, A02表示, 政务外网两台服务器用B01, B02表示, 此两区域服务器应实现双机热备份;短信平台服务器用服务器C01表示;服务器多网卡接口用服务器名加Eth0、Eth1、Eth2…表示;存储设备磁盘阵列接口用HBA1, HBA2表示。 (以上应用中应以实际设备序号为准。)

3.1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描述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新增防火墙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和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 并利用该防火墙搭建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 此区域放置两台安装发布管理平台服务器、一台磁盘阵列设备、一台交换机和一台KVM设备。

将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防火墙的Eth1开启路由模式, 连到电子政务外网路由器的内网口, 使用省政府分配的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 做端口互连地址;Eth2开启路由模式, 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4口, 使用省气象局分配一个27位的IP地址段, 在此端口下建立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Eth3开启路由模式, 连到省级局域网核心交换机, 使用省气象局局域网分配IP的地址, 用作端口互连地址;利用一个电子政务外网的地址, 用作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对外NAT映射使用。

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4接口连到电子政务外网防火墙的Eth2口上;G101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1的Eth0口;G102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2的Eth0口;交换机起用交换模式, 使用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分配IP地址段内的IP地址, 用作管理IP地址。

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1的Eth0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1口, 使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地址;其Eth1、Eth2口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2的Eth1、Eth2口上, 做心跳;其HBA口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磁盘阵列的HBA1口。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2的Eth0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口, 使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地址, 其Eth1、Eth2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1的Eth1、Eth2口, 做心跳;其HBA口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磁盘阵列的HBA2口。

3.2 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描述

利用现有位于气象宽带网与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的防火墙设备的端口建设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 此区域放置两台安装气象宽带网发布管理平台服务器。

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A01的Eth0连到气象宽带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19口, 使用省气象宽带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其Eth1、Eth2口连到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A02的Eth1、Eth2口上, 做心跳;A02的Eth0连到气象宽带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0口上, 使用省气象宽带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其Eth1、Eth2连到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A01的Eth1、Eth2口, 做心跳。

3.3 省互联网DMZ区域

利用现有位于互联网与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的防火墙设备的端口建设省级互联网DMZ区域, 此区域放置短信平台服务器。

互联网DMZ区域服务器C01的Eth0连到互联网DMZ区域交换机, 使用省互联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

3.4 IP地址规划

为考虑安全和实际中设备需占用众多地址, 可在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省气象互联网DMZ区域规划一个标准的27位掩码的IP地址段。由于需要与省内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外部系统或用户进行数据交互, 因此还需分配一个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对外NAT IP地址和一个互联网公网IP地址。

4 通信数据流及网络安全策略分析

湖北省级平台建成后将承担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任务, 成为覆盖全省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 是省内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获取预警信息的权威、畅通、有效的重要渠道, 它接受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和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 并按其具体要求将预警信息发布至全省或特定区域内的公众。鉴于系统承担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权威发布的功能, 对于系统的整个安全体系设计 (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等)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安全体系中, 由于要优先考虑信息之间通信数据流, 因此网络安全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4.1 通信数据流

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为双向通信;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为单向通信。因此网络配置上应考虑: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与国家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器是双向通讯, 与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省级短信平台服务器是单向发起通讯;省级电子政务外网部委用户是单向访问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省级短信平台服务器单向访问外网运营商。对于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 (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用户) 可做如下限定: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单向发起访问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单向发起访问省互联网DMZ区域服务器。数据流及安全策略见图2。

4.2 安全策略

4.2.1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安全策略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在防火墙上做业务通讯限制为如只允许源自省宽带网DMZ的服务器数据单向发起访问政务外网DMZ服务器 (标准服务器通讯端口集) 。在应用访问上, 只允许源自省政务外网外部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政务外网DMZ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如443、8443、8080、8090等;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政务外网DMZ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和相关管理软件端口, 如21、22、3306、5901等。

4.2.2 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安全策略

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在防火墙上做业务通讯限制为只允许目的到国家气象宽带网DMZ区域的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器的双向通讯 (标准服务器通讯端口集) , 只允许目的到市气象宽带网DMZ区域的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器的双向通讯, 只允许目的到省短信平台的数据单向发起通讯;只允许目的到省电子政务外网DMZ服务器的数据单向发起通讯。在应用访问上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和相关管理软件端口。

4.2.3 互联网DMZ区域安全策略

互联网DMZ区域在防火墙上做业务通讯限制为只允许源自省宽带网DMZ的服务器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互联网短信平台服务器 (标准服务器通讯端口集) 。在应用访问上也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和相关管理软件端口, 只允许省互联网短信平台服务器到运营商的单向数据访问。

实际在配置时, 以上安全策略建议先定义一个IP组, 给IP组命名一个简单易懂的组名, 然后再在策略里直接调用IP组, 以尽量往前以避免太靠后被前面的策略拒绝掉, 配置完成后可在防火墙外网端口处配置一台测试笔记本, 使用port scanner等软件扫描防火墙另一侧的服务器确认合规端口开启, 非合规端口禁止访问。

5 结论与建议

建立高效、安全的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符合我国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 是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十一五期间应急规划和政策的具体措施, 十分必要, 也相当迫切。省级系统建设属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考虑到应急服务的系统性, 项目建设必须同其他系统之间无缝连接。通过建立社会各媒体向公众联动发布预警信息的政策保障和机制, 建立广电、电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社会资源发布预警信息, 保障通过电信网络和互联网发布预警信息的畅通。因此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需要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若干政策法规性文件, 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行为, 明确社会各媒体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建立高效、安全的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符合我省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 是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十一五期间应急规划和政策的具体措施, 十分必要, 也相当迫切, 文章从湖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网络系统部署安装和网络安全策略出发, 分析省级平台网络环节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架构设计,网络部署与实现,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唐怀瓯, 季永华.省级气象网络安全分析及防范探析[S].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 2008

[2]濮力, 李安平.政府机关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及实施[D].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 2010

[3]陈世文.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2008

篇4: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XX省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X政办发〔2016〕X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县行政区域内预警信息的制作、审签、发布、接收、传播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预警信息,是指可能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实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信息级别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和四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预警信息的分级标准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遵循政府组织、部门承担、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及时无偿、责任共担原则。

第五条

预警信息归口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向社会发布。除在行业内发布警示信息外,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县人民政府授权气象部门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

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监管,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审批流程,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发布预警信息。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相关的日常协调和监管工作。

第七条

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或本级人民政府授权,负责职责范围内预警信息的制作、审签,将拟发的预警信息送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以下简称送发)。并应规范预警信息制作、审签、送发流程,对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负责。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组织专家分析评估毗邻区域突发事件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适时预警。

第八条

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负责及时向社会发布各单位送发的预警信息或上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有关信息,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工作。并应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细则,保障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第九条

各部门、各单位和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有责任和义务接收、传播和宣传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传播实效。

第三章

预警信息制作与审签

第十条

预警信息制作单位要确保预警信息通俗易懂,有效引导公众防灾避险。

预警信息内容应包括制作单位、发布时间、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渠道等。

第十一条

制作的预警信息需经审签,方可送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具体如下: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的发布按照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发布。

较大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的发布,在县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牵头处置该突发事件的县主管部门负责内容的起草,报县应急委审核发布;必要时,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授权,县政府应急办负责信息的审核、呈批及其他协调工作;县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的组织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

一般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的发布由牵头处置的县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报县政府应急办审核发布。

特殊情况下,县人民政府应急委认为必要的,可直接发布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处置信息。

第十二条

社会影响较大、易引起公众恐慌的预警信息发布,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或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破坏的预警信息发布,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特别紧急的预警信息,可减少审批环节,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第四章

预警信息发布

第十三条

预警信息制作单位,登录本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录入拟发的预警信息,同时将审签文件送达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确认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四条

发布二级以上预警信息后,当地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同级军事机关和可能受到危害的相关地区人民政府通报。

第十五条

预警信息发布后,预警信息制作单位应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调整或解除预警,并将调整或解除意见及时送达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第五章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统筹社会各类资源,畅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及时、高效传播预警信息。

第十七条

县人民政府应加强预警信息接收、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重点针对乡村、社区以及学校、医院、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工矿企业、建筑工地、城市公园、燃气站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增设必要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

第十八条

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等部门应与同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等接收预警信息后,应及时、高效、无偿刊播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

第十九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接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后,应做好预警信息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传播工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二十条

基层组织负责人、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等应主动接收和及时、准确传播预警信息,动员组织群众做好防范工作。

社会公众要积极主动获取预警信息,采取有效防范应对措施。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不得无故拒绝传播预警信息,不得传播非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提供的预警信息,不得传播虚假的预警信息。

第二十二条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擅自移动预警信息发布、接收和传播设施,不得干扰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单位和公民、法人、社会组织职责;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工作。

负责预警信息制作、发布、传播的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基层人民政府要整合各类基层信息员、应急志愿者、灾害救助员、群测群防员等力量,组织建设“一员多职”的基层综合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并适时开展业务培训。

第二十五条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以及预警信息接收、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根据实际统筹安排。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预警信息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和提升公众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一)未经授权向社会发布或传播预警信息的;

(二)编造并传播虚假预警信息,或明知是虚假预警信息仍然传播的;

(三)擅自更改或不配合发布预警信息的;

(四)违反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第二十九条

篇5:泰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制度(doc,9页)

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热门话题。突发公共事件中,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以其自身接触面广, 信息来源渠道多, 接受信息迅速高效, 辐射渗透能力强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引导和疏通作用。如何正确报道突发公共事件, 充分发挥大众媒介作为社会信息枢纽的作用, 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健全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 及时传播信息, 正确引导舆论。及时的信息发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近年来, 各地方、各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越来越重视, 处理得也越来越专业, 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经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相关责任部门要求第一时间争取主动权, 起到主导和影响舆论的作用。反之, 滞后的信息发布, 即使是事实, 其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 各级新闻主管部门及时主动发布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及时主动发布信息

(一) 及时

及时就是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抢占舆论制高点, 争取舆论主动。国外学者作过一项实验, 受众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 要想得到有效清除, 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可见第一信息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掌握了最权威、最全面的资讯, 也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进行了处置。但最后还是不能让群众满意, 甚至造成误解, 实在非常可惜。原因就在于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正面的信息, 使得各种小道消息、负面消息有了活跃的空间。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信息时代, 信息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前在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影响通常是局部的, 而现在小事情, 稍有疏忽就可能是全球性的影响, 人们很容易从媒体, 包括境外媒体、网络和其他通信工具中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封锁消息往往是徒劳的, 而且会让谣言、错误的信息和观点占领传播媒介阵地, 在公众中制造混乱, 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播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想在互联网时代封锁公共事件的消息是非常困难的。而且, 现在国内、国外门户网站都有24小时即时扫描搜索的软件, 一有抓眼的新闻就立即抓取到自己的新闻页面。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新型传播形式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 传统的“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中, 一定要在“及时”这个概念上加上“争分夺秒”的操作程序, 非如此不足以在网上取得话语主导权。

(二) 主动

无论是政治性突发事件, 还是自然灾难和重大责任事故, 都因其严重的破坏性后果, 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很容易激起公众的新闻欲望。许多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实例反复印证了一点:权威信息“缺位”, 主流媒体就会“失语”, 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舆论主导权和制高点拱手相让给小道消息。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人们并没有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可是在信息时代, 面临突发事件, 权威信息“缺位”, 主流媒体“失语”, 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十分严重。从整体和长远看,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政府和主管部门最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 失去的是权威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在最该出声的时候不出声, 失去的是公信力。万众瞩目的新闻事件在主流媒体上看不到、听不到, 人们就会去找小报小刊。突发事件关键时刻, 小道消息四处泛滥, 小报小刊捕风捉影大肆炒作, 会给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冲击, 久而久之, 原本应发挥舆论主导作用的主流媒体的受众就会萎缩。反之, 主管部门主动发布权威信息、主流媒体及时、准确报道事实真相, 小道消息和谣言就没有空间和市场了。

因此,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确保突发事件信息报道渠道的畅通,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制度, 切实履行新闻发布责任。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 稳定公众情绪, 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为积极稳妥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为积极稳妥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锦程猎头服务合作协议下一篇:秀恩爱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