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2024-04-19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篇1:《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近期每每走进教室,总发现同学们在争相传阅着什么,不用猜都知道他们在写毕业留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写毕业留言时除了有真诚的祝福、相互的勉励外,也不乏一些不恰当、不健康的内容,结合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我精心设计一节口语交际课。我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当我把五十一张张没有雷同的赠言送给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心里都写满了欣喜,而我收到的更是七十二颗沉甸甸的诚挚的童心和深情的祝福。

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2:《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n在下午二点,我在六(1)班告别礼物,这是我所有的语言老师老师测试班。

课后反思本课,我发现这课非常难,因为类是类,我使用的图片等都是为我自己的类六(3)类,所以这些图片和不能刺激他们的内心的感觉,情绪激动,学生不能放进教室,所以一课下来,我觉得像在一棵树上拉牛,累了累了。事实上,我认为学生累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课的设置很重要。放学后,我可能有更多关于我的课的信息,所以我的课可能会更容易。

课后讲课教师也给了我很多建议,但也发现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具体领域有: 1.在大厅里有10分钟,因为前者松紧后紧。在前面的创造性情境刺激情感部分时间使用太久。你不能谈论成语的这部分。2.有些学生的卡片制作水平不高,缺乏老师的指导,老师可以在艺术班上有更多的指导。

在 自我评价的部分建议学生可以使用红笔修改,使错误的地方可以一目了然。4.老师的语言不够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精炼,不能说不说,不能只说,可以表达清楚不说第二次。所以下一个集体教训,我们必须专注于准备这方面。n更改的详细信息已改进

n这个类,我教了另一个类六(2)类,对于组织的语言做了一些改进,原来的导入链接在交换信息的一部分成语到预读的完成。因为这个班是我的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我熟悉的课程计划也在加深,所以这一课比上一班的时间控制更好,没有拖动大厅。但由于同样的问题图片,虽然学生更感兴趣,但同样因为没有同样的感觉,不引起共鸣。也许在下一课中,图片内容是我们的课,学生的情感共鸣会刺激更好。

一个教训下来,感觉为学生写的指导格式应该加强。因为情况通过这两个类来看。部分 学生对于食谱格式不是很好,有些学生格式错误,错误的原因肯定是老师没有专注于时间来解释。所以下一课,这将是一个教学的重点。n 充满怀疑

n五月29日下午,第六课,我在六(3)班上口语沟通班,是五六年级的城镇语言老师的一个教学和研究课程。事实上,在本课之前,我一直试图尝试课外阅读课的下一部分,但是当我开始准备找到我的学校图书馆,而不是同一本书有50个,所以这个类没有方法。从这里也反映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城镇,虽然这本书更多,但那些真正值得看书的人不能同时满足一个班同时阅读同一本书的要求,也许在未来的学校为图书馆买书同一本书值得推广阅读50多本书,这有利于语言教师开展课外阅读班指导。后来,经与张义云主任讨论决定毕业礼物本节口头沟通班。

这是一段口头沟通课,其实,当我很困惑,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头沟通课,我准备做 一个全面的练习类准备。例如,我用我的时间在艺术课上让学生创造一张贺卡,给学校的时候,礼物写在贺卡上的对方;例如,我让学生在收集成语和古诗歌之前,以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

课上在地上,所有的过程也完成了我的期望,只是认为这样的口语沟通班,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因为农村的孩子,感觉更微妙,不好表现,所以教室似乎有点无聊。但我能够集中从孩子的眼睛来了解孩子们非常专注于这一课,而且从孩子的眼睛看,他们是在我的场景设置是非常输入,深深感动。更多的孩子从礼物表明,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写一个字的方式,而孩子们都爱上了爱写这份礼物。因为我熟悉我的孩子类,我从他们的眼睛知道这些。

类后的结果,造成了比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这一课不是口头沟通类。部分老师认为这样一个类允许学生交换时间是不够的,那时间还不够,所以一段口语沟通班,这是一个失败 类的。而我个人和一些教师认为,口头沟通不应只停留在说,而应该允许学生发展全方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种强烈关注的讨论中,也在这种激烈的讨论中,双方碰撞的火花的想法,火花点燃了双方的认知,但也在讨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如口头沟通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训练学生说能力的能力;例如,除了口语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3:《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一、用心阅读, 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1. 认真阅读, 涌动情思。

本组课文用多种形式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要求学生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 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因此, 教师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初步理解本组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下面表格。

2. 真实再现, 真情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我的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对“范例”的阅读探究, 从中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活动话题, 表达对母校、对教师的依依惜别之情。设计可以独自完成, 也可以合作完成;可以是写临别赠言, 或为母校做点事;也可以是写倡议书或建议书;还可以是策划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如写离别赠言, 要求要以生动、得体的语言来设计, 把写好的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

二、精心组织, 用情参与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恩、同学情, 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强化学生的认识, 深化学生的情感。

1. 写临别赠言。

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 情真意切, 要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来写。教学时, 要让学生自主活动,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离别赠言, 然后推荐优秀赠言在班上展示交流、评议。在教学时, 教师也要为学生题写赠言, 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后一课”, 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受益匪浅。教师为学生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 要因人而“言”。如给缺乏自信同学的赠言:“有花自有香, 不必大风扬, 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给不善言谈的同学的赠言:“沉默但不可沉没, 沉默是金, 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给意志脆弱的同学的赠言:“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 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这样, 教师和学生都能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真实意愿, 课堂上始终充满着真情!

2. 为母校做事。

为母校做事的方式很多, 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打扫卫生;还可以写《倡议书》和《建议书》给母校。写信, 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 要安排好时间、地点, 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 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写建议书时要做到: (1) 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 (2) 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 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 (3) 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建议, 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 (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 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 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 一般采取条款式陈述。如果建议不多, 也可以不列条款。) (4) 结尾。一般用谦虚的话结尾。如,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5) 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3. 毕业联欢会。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 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进行。联欢会要由学生自主策划、自我主持, 全员参与, 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方案并修改完善。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 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 只有人人参与的联欢会, 才是学生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三、有效拓展, 培养能力

篇4:《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我给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理出文章思路,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道理;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二、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观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上课等四件事)。四、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件事来写,这些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在这几件事中表现出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表现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什么启迪?五、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赏析。

篇5:课文《往事依依》课后反思

授课时,教学目标全部实现。但是有一个问题反馈不是太好:从课文中的往事你能探寻出于漪老师成长的源头吗?这个问题是课后练习上的,很多教案书上也这样问,但是上午在3班上课提问以后却没人回答。我想原因是这个问题的问题语言不够明确。初一学生还不太理解探寻源头意味着什么。所以下午在四班上课时,我把问题改成了,你觉得于漪回忆的这几件往事与他最后的成长成功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改,4班学生就比较活跃。

《往事依依》最后老师的教诲有这样几句话:你们只读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下要有计划的多读些好书。我以此为契机,号召同学们每人捐一本书,从下下周开始利用周五的作文课开展阅读课活动。上午在3班布置过了,但是4班忘了,下周上课要及时给四班同学布置,另外在下下周阅读课之前要进行好书推介实践活动。

篇6:《依依惜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把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同学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组内自由地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2、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

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1、将《倡议书》和《建议书》交流阅读。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篇7:《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一、用心阅读, 打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作为教师, 应当优先考虑的就是教学策略, 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 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1.认真阅读, 涌动情思。本组综合性学习, 要求学生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 立下美好的志向, 并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能在教师的帮助下, 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因此, 教学本组内容, 教师课前要布置学生阅读本组文章, 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设计一份表格,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完成。

2.真实再现, 真情表达。生活是五彩的, 学生是多才的。只有充分相信学生, 引导学生, 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本组课文, 设计以“我的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对“范例”的阅读探究, 从中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活动话题, 体现自己依依惜别之情。形式可以是独自完成, 也可以是合作完成, 可以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可以为母校做点事;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还可以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比如, 写离别赠言, 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 设计一份赠言、赠诗或赠文, 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

二、精心组织, 用情参与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生自读自悟, 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恩、同学情的基础下,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强化学生的认识, 深化学生的感情。

1.写临别赠言。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 情真意切, 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阅读材料中《毕业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 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 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 表达真诚祝愿。教学时, 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 在小组合作中, 让写赠言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离别赠言, 先分组交流, 然后推荐优秀创作在班上展示交流、评议, 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 谁写的赠言最风趣, 谁写的赠言最幽默, 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笔者认为, 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因为学生也会请老师写赠言, 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 如果上好了, 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受益匪浅。教师为学生题写毕业赠言要重在鼓励, 因人而“言”。如给缺乏自信的同学赠言:“有花自有香, 不必大风扬, 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给不善言谈的同学赠言:“沉默但不可沉没, 沉默是金, 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给意志脆弱的同学赠言:“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 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这样, 教师、学生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真实意愿, 学生以主角地位出现, 展示他们的个性, 倾诉着同学师生的情谊, 教学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2.为母校做点事。为母校做点事的方式很多。可以为母校种棵树;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送一幅画给母校;可以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写一写《倡议书》和《建议书》。但是, 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 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 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 针对学校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 建议尽可能写具体。如写建议书, 就要结合同学们课前的调查, 交流一下自己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调查的结果。议一议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你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让母校更加美丽。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建议书, 就要有以下内容: (1) 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 (2) 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 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 (3) 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建议, 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 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 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 一般采取条款式陈述。当然, 如果建议不多, 也可以不列条款。 (4) 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 如,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5) 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3.筹划一台毕业联欢会。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 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 (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 进行。前者准备方便, 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 场面隆重。开展此项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过去开展过的一些文艺类活动, 议一议开展这次活动要准备些什么, 再根据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并修改完善。总之,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 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先要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方案, 再具体编创和排练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 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 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学生参与联欢会活动, 一台精彩的、人人参与的联欢会, 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

三、有效拓展, 真情展示

篇8:《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给校长的建议》、《同学录》、《毕业赠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三篇短文,体会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能总结出建议书的基本特点,会写一般的建议书。

学习重难点:

总结建议书的基本特点,会写一般的建议书。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出示导学案一:

自学:自学。先自己朗读三篇阅读材料,思考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组内展示)

组学:先对学,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请教其他组员,讨论解决,统一答案。

(6分钟后比一比哪一组展示最精彩)

三、学生自学,组学

四、统计学情,班内展示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关心、热爱

难忘的友谊

感谢老师,珍重友情

五、出示导学案二,学生自学。

默读建议书,总结建议书的特点。

(4分钟后完成检测)

六、课堂检测

《给校长的一封信》是一篇(),建议书()、()、()、()和()五部分,这篇建议书在真诚的建议中流露着作者()。

篇9:《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

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及要求:

1、自学生字词:

徜徉 浩淼 绚丽 雨晦 镌刻 雕镂 婵娟

感慨万端 谆谆教导 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一)读《水浒传》

(二)读《千家诗》

(三)听老师教《南乡子》

(四)听老师教《南归》

(3)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这里用的是第二种解释。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哪句?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时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七、课外拓展: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选材精当 山 水 千 国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 固

语言优美 画 传 诗 课

前后照应

蕴含哲理

篇10:《往事依依》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 浩淼(miǎo) 雨晦(huì) 慷慨(kǎi) 雕镂(lu) 镌刻(juān)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 (出示幻灯)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提问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可以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三)分组背诵诗句

1、同学们都背得非常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2、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写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3、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四)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白话文。

4、两位老师教的内容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白话文的。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了。)白话文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 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

(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 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通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起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通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文学,青少年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于老师一样的读书经历呢?想一想,文学与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把它写下来。

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篇11:《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情境教学并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我国古代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橘化为枳”“蓬生麻中”“居必择乡”等成语, 就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作用。《三字经》载:“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说明母亲断机杼, 促使孟子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因而幡然悔改, 更刻画出孟母教子是成功的情境教学。中国古代重视情境教学如此, 外国也是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 主张教育须与实际的生活经验情境结合。古今中外重视情境教育由此而知, 今天我们更是赋予情境教学多元化的新面貌, 如现在很流行的“美语教学”, 将语言学习和唱歌、游戏等结合起来, 启发学生自动学习, 寓教于乐;音乐家马友友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根据巴哈的音乐设计一座音乐花园, 将音乐的想象化成具体的图像, 借由花园来引导爱乐者去诠释、认知音乐;十八世纪诗人席勒说:“美不受知解力与理性力的制约, 而是处于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主张透过游戏来进行美育, 唤起人们高尚愉悦的情感。这些都足以说明情境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法而独领风骚的特质。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将文学作品中深刻的内涵, 借由具体、鲜明的形象, 使学生感同身受, 渐入情境。

一、精心开讲, 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成功的课堂开头, 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 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 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教师要精心开讲, 用生动精确的语言, 描绘勾勒文章重点, 导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想一读为快, 激发内在动机, 产生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 理解情境

教学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他们与文章实际内容, 产生情感共鸣, 如此将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 让知识在类似的情境中彰显出来, 才能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夏丏尊在《生活的艺术》中记叙弘一法师“咸苦粗淡皆佳妙, 统舱破席总相宜”的生活态度, 阐释“生活的艺术”是对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 以一种艺术欣赏的态度来咀嚼玩味日常生活, 就能体会到一茶一饭的真滋味。相对今天的孩子, 真的很难理解这样的情怀, 教师在教授本文时可以把教材中所写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作联系沟通, 询问学生若旅行时住宿、饮食条件不尽如人意, 同学处理的态度如何?若一直挑剔、埋怨却仍无法改善时, 同学的心境又是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课文所写的生活后,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所阐释的一种简朴而自在的艺术生活。

三、运用实物, 感知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证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 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 识别时间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 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 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是展示实物, 识别时间为0.4秒。”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形象, 让学生迅速地感知, 如此有助于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 进而感知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

四、播放音乐, 渲染情境

悠扬悦耳的音乐, 可使人心情舒畅;凄楚哀怨的音乐, 则令人悄然动容。因此, 教师可配合课文内容, 播放音乐, 通过音乐的渲染情境, 调动学生的听觉, 使之进入想象的天地。如此结合学生的视觉、听觉, 将可为教材中所表达的情境赋予更深刻的感受。

五、扮演角色, 模拟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现人物的名篇佳作,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角色, 这样不仅可以模拟文中情境, 而且可以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让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对文章有更真实、生动、亲切的感受。

六、朗诵美文, 渲染情境

文章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声音与节奏上。由于汉字有形音义相互关联、四声之别的特点, 最适合表现声音节奏的旋律美。借着声音来烘托情境, 强化效果, 通过句型、词句、字句的长短及音调强弱、语气长短的交替出现, 来表现节奏感。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 借由朗读去体悟文章气势的磅礡;经由朗诵欣赏文章绵延的情韵。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 它是朱自清重要的散文代表之一, 文中大量采用了诗的意象, 语言丰富而极具魅力。作者长于气氛的烘托, 从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 来形容描绘月光下的荷塘景致, 刻画优美。以其中一小段为例, 揣摩艺术的读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轻巧缓慢) , 弥望的是 (停顿) 田田的叶子 (略微重读) 。叶子出水很高 (高昂柔缓) , 像 (拉长语调) 亭亭的舞女的裙 (轻快悠扬) 。教师可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表现, 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 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荷香月色”的情境中。

七、锤炼语言, 描绘情境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对教师而言, 语言可以说是教学最有用的利器与法宝。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意象、信息, 都要依赖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开发, 所以教学语言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殿堂的千门万户的钥匙, 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基础, 所有一切创设情境的方法无不运用“教学语言”。所谓“教学语言”应包括声音的声调节奏、遣词用字及肢体语言等。通过整体的语言效果, 教师重锤敲打, 反复渲染, 开拓学生思维, 描绘情境, 强化感知, 从而达到绝佳的效果。

八、放映媒体, 重现情境

文字是平面而抽象的东西, 再怎么形容、描绘、渲染, 总是无法结合多种感官, 唯有配合教材、综合运用多种视听媒体教具, 才能重现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化抽象为具体, 化平面为立体, 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加速理解教材。此处的视听媒体包括:录影带、幻灯片、投影片、电子媒体等。余秋雨《三峡》作者以三峡的自然景色为经, 配以三峡的历史文化、古迹、文人的诗文为纬, 构成一篇跋涉历史、山水间的“人文山水文学”。然而学生未必看过清荣峻茂、林寒涧肃的三峡, 所以教师在讲授本文时, 可以放映长江三峡的风景片, 重现课文情境, 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下, 宛若亲临作者笔下瑰丽而奇伟的三峡风光, 很快心灵受到震撼, 情绪受到感染。

上一篇:要如何写辞职报告书下一篇:我讨厌当神仙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