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2024-05-21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

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及要求:

1、自学生字词:

徜徉 浩淼 绚丽 雨晦 镌刻 雕镂 婵娟

感慨万端 谆谆教导 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一)读《水浒传》

(二)读《千家诗》

(三)听老师教《南乡子》

(四)听老师教《南归》

(3)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这里用的是第二种解释。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哪句?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时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七、课外拓展: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 读 品 听

选材精当 山 水 千 国

回忆往事 ========> 水 浒 家 文 =======> 固

语言优美 画 传 诗 课

前后照应

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篇2: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学习这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篇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近几年来, 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阅读教学方面, 阅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而写作教学的研究总是不温不火, 给人的感觉是阅读和写作这对翅膀没有同时扇动起来。至于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实践似乎还不多。能否在阅读和写作结合方面做点尝试, 不让写作教学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专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很多篇目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提供了范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精美范文的阅读、研习、化用 (能动模仿) , 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 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 从而为学生写作找到一根“拐杖”。这样一方面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同时把写作教学融入其中, 使写作教学不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 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往事依依》时, 做了一次把写作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之中的尝试。

一、教学构思:跟于漪老师学写作

《往事依依》是著名教育家、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于漪老师的这篇文章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是一篇难得的“写作范文”。第一, 于漪老师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学生对她信服;第二, 本文内容是回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第三, 本文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堪称典范, 文中优美的句子, 大量的古诗文的阅读积累, 有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素材库;第四, 本文亦是典型的文以载道的范文, 文章结尾的谆谆告诫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学生易于接受。

我的设计思路是把“跟于漪老师学写作”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上课伊始, 简要介绍于漪老师, 用多媒体打出“跟于漪老师学写作”, 为全文的教学奠定基调。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穿这一主线。

[教学片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 (多媒体:凤头) 传说中的凤凰头部虽然不大, 却最美丽。有人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美丽。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

生1: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给人以华美的感觉。

生2:词语用得好。“搜索枯肠”表明很多事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了,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表明印象深刻。

生3:这段文字虽短, 却很好地引起了下文,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

生4:这段文字很好地扣住了《往事依依》这个题目。

师:通过赏析本文的开头, 你跟于漪老师学到了哪些开头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 短小而精美。

又如文章结尾段的教学:

[教学片断]

师: (多媒体:豹尾) 有人把文章的结尾称为豹尾, 想一想为什么?把文章的最后一段删去行不行?

学生讨论回答后总结——

写作启示:文章结尾要收缩有力,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

本文教学以“跟于漪老师学写作”为主线, 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 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一中心目标的过程和手段, 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 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

二、相互融合:让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比翼双飞

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本文的教学设计定位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并不是否定文章阅读课的性质。相反, 本文既要上出阅读课的味道, 又要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指导, 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

师: (多媒体:猪肚) 猪肚指文章的主要部分, 内容当然要丰富。请快速浏览课文, 看本文写了哪些事,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或一段话, 概括说出大意, 然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点拨指导, 归纳板书。

师: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讲国文老师课, 删去一部分行不行?颠倒次序可以吗?

生1:不能删去。这三件事分别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角度来写, 各有侧重。

生2:这三件事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说明它们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去掉, 文章就显得单薄了。

生3:我还感受到三件事的内涵是逐步丰富的。

师:从于漪老师写作本文的选材上, 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写作启示?

学生经讨论进行归纳——

写作启示:文章选材要丰富, 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师:于老师的文章, 不仅美在内容, 更美在语言。让我们细细地品味。

多媒体课件呈现:

1. 第二段“有时凝视久了”, “凝视”换成“观察”好不好?

2. 第六段“谆谆教导铭刻在心,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铭刻”一词用得好不好?

3.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 阴晴雨晦, 丽日蓝天, 风云变幻, 美不胜收”, 这句话美在何处?

4. 第七段“金色的记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 为什么说记忆是“金色的”?

5. 第五段说“几十年过去了,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信口”一词好不好?

学生分析、品味、感悟, 教师适当点拨。

师:文章还引用了很多古诗词, 找出来读一读, 想一想, 能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什么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师:通过朗读品味, 我们感受到了本文多姿多彩的语言魅力, 感受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至真感情。于老师不愧是著名的特级教师, 她的语言是如此的精彩, 你由此得到哪些写作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写作启示:写作中运用恰当而优美的词句, 能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引用古诗文, 能增加文章的厚度, 使作品富有文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 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因此, 在教学观念上, 我们要视学生为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自主总结得出的写作规律, 可能比教师的灌输要有效得多。

三、激发阅读兴趣: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章写作仅仅了解、掌握一些方法是不够的, 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 没有新鲜活水的汩汩流淌, 写出的作品必然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要捕捉写作的源头, 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热爱中华优秀文化, 从而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于漪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借国文老师之口, 也发出了谆谆教导:“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 读好书, 能丰富知识, 增添智慧, 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这既是作者的座右铭, 也是每一个学生得以成才成人的必由之路。因此, 在课的结尾, 我设计了如下一个环节。

[教学片段]

学生齐读第六段。

师: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生1:只有多读书, 才能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丰富人生。

生2:我以前喜欢看动画片, 今后我想有计划地读一些中外名著。

生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会使人终生受益。

生4: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仅有方法是不够的。要多读书, 多积累。

师:于漪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丰富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 是作文成功的根本。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 (多媒体) :

上联:好读书, 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 不好读书

横批:好好读书

师:这是一位老人送给子孙的一副对联, 你会读吗?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吗?

(学生饶有兴趣地读对联, 辨析“好”的读音, 理解对联含义。)

生: (读对联) 这幅对联上联是说一个人年轻时是读书的最佳时候, 但是有些年轻人却不好好读书。下联是说人到了老年, 知道读书的重要, 喜欢读书了, 但身体状况却不如年轻人, 不好读书了。横批告诉我们要认真读书。

师:同学们, 让我们珍惜青春年华, 多读书, 读好书, 增长知识, 提高修养, 丰富情感, 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给学生留下人生的启迪。从写作技法上来看, 似乎作用不大, 但从情感角度来看, 其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篇4:岁月如歌 往事依依

其作品多次在《美术》、《美术大观》、《美苑》、《江苏画刊》、《中国连环画报》、《广西美术》、《人民日报》、香港《明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及画刊、画册发表和介绍。还有多幅作品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展出,并被广泛收藏。

Liu Guanghai(1952~) had studied oil painting in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ce 1988. Now, he is the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member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Association and the director of Hei Long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As the art editor of Hei Longjiang Daily, he has been deal with oil painting creation for many years. Some of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introduced in various kinds of magazines and press. His works have participated in many exhibitions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been widely collected at the same time

篇5:《往事依依》的教学设计

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体会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3.初步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读进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她是谁呢?在于漪的少年时代,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以至于对于漪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熟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

徜徉(cháng)(áng)浩淼(iǎ)雕镂(lu)

镌(uān)谆谆(zhūn)雨晦(huì)

婵娟(chán)

(三)词语解释:(同学们思考片刻,由老师读出)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

万端:极多而纷繁。

(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教师分析:从题目《往事依依》来看,作者的主体是回忆往事,听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往事在于漪心中的地位。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答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五)围绕往事,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

1.看图画

内容: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

2.读诗歌

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听讲课:(两位老师)

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

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篇6:往事依依的教学设计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明白学生时代应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能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理出文章的思路。积累语言材料。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人物的情态和感受。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对自己所欣赏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几件往事,理清作者的思路。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深厚感情,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资源:

学生查找的资料、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人或事情?

学生交流。。。。。。

教师: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他们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是呀,童年的生活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去感受她童年时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板书题目:往事依依)

二、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走进作者。

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把它圈化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如“徜徉、浩淼、雕镂、镌刻、谆谆”等词。

3)、请学生读课文,要尽可能读出文章所包含的作者深厚的感情。(学生评价朗读)。

4)、组织学生讨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组织交流评价),明确:(出示图片)

文章写了观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上课等四件往生。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四件事来回忆呢?这些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作者写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在这几件事中表现出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表现了作者哪些深厚的感情?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评价,师点拨:

(2)这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些事都和读书有关系,因为“我”少年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这些事让“我”喜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文学之路。

(3)少年时代读书的爱好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是“我”成长的源头。

(4)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热爱大自然之情。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

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趣。

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

5)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跟随于漪老师,我们感受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明白了少年时代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重要性,也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品味语言

1、教师: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 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诵这些句子。

(2)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以及你对它们的理解。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

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

学生课堂活动,小组交流。

示例:如2段“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形成深刻的记忆”中,用“竟百看不厌”,表明“我”的入迷;“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的入神;“甚的其乐”“乐在其中”表明观画能怡情。

本段中,用“一……就……”的句式表明“一幅幅插图”富有吸引力,“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等语句形象的描绘出了“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第4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用得好,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述出来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5段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第1位老师的“悲歌慷慨”的情状,第2位老师的“满眼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的情态,感动了我。使我从此爱上了文学。

……

师:同学们谈到了不少用得好的词语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文中还有多处,希望大家能积累这些词句,在课外阅读中也做这样的积累,不断的丰富你们每个人的词汇库。

2、(1)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⑵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等等

师:同学们有了这么多丰富的诗词积累,希望大家把读诗、背诗的好习惯保持下去,让你的心灵经常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3、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在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全班展示……(板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多读书 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

……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交流……

五、师总结,结束学习

1、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从这些好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2、作业

(1)课下给自己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

(2)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3)完成练习。

篇7:《往事依依》教学设计7

往事依依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                  李阳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分成三块进行。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档案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是希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第二块是研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的热情。第三块是感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达到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象于漪老师一样爱文学。

二、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  新课:

出示作者照片

观看

2

出示作者照片:

请同学介绍一下所知道的于漪老师的情况。

介绍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

步骤

篇8: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走近———听古稀老人说事

(主持人语:Hi!各位成员好!课本编辑为我们“请”来了于漪老师, 她将为我们“说事儿”, 让我们轻轻走近她, 聆听她亲切的话语吧。)

1.《往事依依》是于漪老师古稀之年撰写的回忆性散文。速读全文, 你能说出于老师在文中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她少年时的哪几件往事吗?分别是在课文哪几段中回忆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温馨提示

叙事性文章, 事情的讲述是重点。阅读叙事性作品,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把握文中作者所说的“事儿”是前提。本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往事”, 因此, 我们应首先扣着“往事”去读课文, 把古稀老人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筛选、概括出来。

第二环节:领悟———解花季少年情思

(主持人语:花样年华, 别样精彩, 道不尽的情思。几十年前, 于漪老师的花季同样如此。让我们透过那一件件“历历在目”的往事, 去领悟她少年时的情怀吧。)

3.作者在回忆往事时, 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情。细细感悟, 你会发现她的情思又是通过具体的事来表现的。请填写下表, 让我们从文中三个“一”所涉及的事项切入, 解一解花季少年的情思:

温馨提示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怀旧类文章, 多以叙事传情。欲领悟作者情感, 除了抓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关键词句之外, 还要学会去分析、解读事情的经过、原委以及“我”在事情中的表现, 从而做出深度解析。

第三环节:借鉴———学名师生花妙笔

(主持人语: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圈子里, 于漪老师一向被称为“有嘴 (能上课) 有手 (善写作) 的领军人物”。今天, 让我们来揣摩她行文的亮点, 学一学她的生花妙笔, 使我们的作文水平再登新台阶!)

4.亮点借鉴A:凤头豹尾

分别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段落, 小结其作用, 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写作启迪。

开头:“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 不少事情已经模糊, 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至今记忆犹新。”

结尾:“往事依依,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 催我不断奋进。”

5.亮点借鉴B:精当选材

课文第5段, 写了两位国文大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他们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词, 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法, 都入情入心, 学生都深受感染。“我”牢记了所讲内容, 且由此激发了喜爱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那么, 两位老师上课的不同点在哪儿呢?这样安排重复吗?有何作用?

6.亮点借鉴C:文采斐然

课文语言优美, 文采斐然。阅读课文, 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 处处是名言佳句, 令人目不暇接。请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点评。

温馨提示

“以读促写”是语文学习的法宝之一。面对名家经典之作, 我们应做个有心人, 积极揣摩其写作技法方面的亮点, 并嫁接于自己的作文中。长此以往, 必将获益良多。

第四环节:叩问———明瑰丽人生追求

(主持人语:阅读, 除了读懂文本之外, 还要能够读出问题, 读出自我。下面, 让我们对话作者, 轻轻叩问, 探名师成长足迹, 明瑰丽人生追求。)

7.叩问于漪:连线于漪老师, 专题采访。您追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 (画) 有关?您追忆依依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8.叩问社会:“多读书, 读好书, 能丰富知识, 增添智慧。”可是, 当今中国社会, 读书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有资料数据显示, 我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5本, 全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大概只占到5%左右。请你为CCTV拟一条号召全民读书的公益广告。 (20字以内)

温馨提示

篇9:往事依依情难舍,岁月如歌唱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很多事都成了过往。往事如茶,回忆它如品香茗,久久还口留清香;往事如酒,回忆它我们体会到生活的浓烈与热情;往事如书,回忆它就好像与智者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尘封已久的往事,重温金色年华的浪漫,感受热情如火的生活。

[美文展示]

哦,中学时代……

冯骥才

人近中年,常常懊悔青少年时由于贪玩或不明事理,用了许多珍贵的时光。想想我的中学时代,我可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将”呢!下棋、画画、打球、说相声、钓鱼、捣鸟窝等等,玩的花样可多哩!

我还喜欢文学。我那时记忆力极好,虽不能“过目成诵”,但一首诗念两遍就能吭吭巴巴背下来。也许如此,就不肯一字一句细嚼慢咽,所记住的诗歌常常不准确。我还写诗,自己插图,这种事有时上课时做。一心不能二用,便听不进老师在讲台上说些什么了。

我的语文老师姓刘,他的古文底子颇好,需求学生分外严格,而严格的老师往往都是不留情面的。那双富有捕捉力的目光,能发觉任何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瞧!这一次他发现我了。不等我解释就没收了我的诗集。晚间他把我叫去,将诗集往桌上一拍,并不指责我上课写诗,而是说:“你自己看看里面有多少错?这都是不该错的地旁,上课时我全都讲过了!”他的神色十分严厉,好像很生气。我不敢再说什么,拿了诗集走去。后来,我带着那本诗集,也就是那些文学浓浓的兴趣和经不住推敲的知识离开学校,走进社会。

社会给了我更多的知识。但我时时觉得,我离不开、甚至必须经常使用青少年时学到的知识,由此而感到那知识贫薄、残缺、有限。有时,在严厉的编辑挑出的许许多多错别字、病句或误用的标点符号时,只好窘笑。一次,我写了篇文章,引了一首古诗,我自以为记性颇好,没有核对原诗,结果收到一封读者客气而又认真的来信,指出错处。我知道,不是自己的记性差了,而是当初记得不认真。这时我就生出一种懊悔的心情,恨不得重新回到中学时代,回到不留情面的刘老师身边,在那个时光充裕、头脑敏捷的年岁时纠正记忆中所有的错误,填满知识的空白处。把那些由于贪玩而荒废掉的时光,都变成学习和刻苦努力的时光。哦,中学时代,多好的时代!

当然,这是一种梦想。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只有抓住自己的今天,自己的现在,才是最现实的。而且我还深深地认识到,青年时以为自己光阴无限,很少有时间的紧迫感。如果你正当年少,趁着时光正在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你,你就要牢牢抓住它。那么,你就有可能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你如果这样做了,你长大不仅会做出一番成就,而且会现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选自《冯骥才文集》)

[赏读点拨]

《哦,中学时代……》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对中学时代生活的留恋,以及在中学时代由于贪玩而没有打好扎实基本功的悔恨。这对于我们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愿我们所有正处于中学时代的朋友,“趁着时光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你,你就要牢牢抓住它。那么,你就有可能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你如果这样做了,你长大不仅会做出一番成就,而且会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思考探究]

1文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曾经没收了作者少年时代创作的诗集,并十分严厉地批评了他。你认为刘老师做得对吗?并写出理由。

2作者自称自己在中学时代“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将’”。你喜欢“玩”吗?对于“玩”与“学”产生的冲突,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呢?谈谈你的看法。

[美文展示]

我的山寨

蔡应律

这便是我的山寨了,她既在天边,又在眼前。她很小,很遥远,在很高很高的山上,远离着市廛和平坝,因此,除了我们自己而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

雪是这里的常客,也是我们的朋友。由于离天上很近,天也就是我们的朋友。天在给别处下雨,并把别处弄得湿漉漉一片泥泞的时候,就给我们这里下雪,把我的小山寨打扮得跟天堂一样,洁白又美丽。很多很多的雪从天上飘飘洒洒落下来,填补了地上的不平和坎坷,也抚慰着山寨沙漠的日子。

下雪了,阿爸又多了一个出门找朋友喝酒的理由,我则早在阿爸出门之前就溜出了屋子。滑雪是我的拿手好戏,山寨里没有谁能够滑得赢我,我们可以像小兽一样在雪地里滚打上一整天。而这个时候,奶奶便在我家小土屋的门口远远地,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们。当奶奶抬起手来,用她粗糙的手,去遮挡耀眼的雪光并朝我做更加专注的打量的时候,她也许是在掩饰她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呢!在奶奶的注视下我会玩得更加起劲,我滑雪的本领也会更好。

看见我的狗儿吗?那跑在最后面的最傻最笨的一条。狗儿们总是在雪下得最大的时候跑出门去,它们喜欢跟漫天飞舞的雪花一道疯野,哪怕深深的积雪钳住它们的脚爪,使它们失却本来的凶悍而变得如狗熊般的笨拙。还有邻家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他们早早地就放弃了滑雪的乐趣,他们白天喜欢扎堆,到了晚上就一对一对地躲到一边去说悄悄话。唯有寨口上的这位大叔,他总是篱笆一样站着,并且篱笆一样沉默,只把自己悠远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山外。

但是,我的奶奶,我的妈妈,还有我的弟弟却朝我走来了。他们离开了雪窝子里的小土屋,朝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我不是什么英雄,但我是他们在将来的日子里可以依靠的亲人。他们质朴的笑脸,一如山寨灿烂的阳光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

小溪潺潺地流载着大叔执拗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山外。雪停了,狗儿也睡去了。陪狗儿睡去的,还有天晴的日子里伴阿妈一道劳作的背篮。

(选自2008年1月《辽阳日报》)

[赏读点拨]

儿时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狗一鸡,现在回想起来既遥远又如在目前,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令人难忘。本文给我们记叙了小时候作者在山寨生活、游戏的一些情况,纯朴的山民、美丽的景色、还有那个听话的阿狗,不禁惹得我们也沉浸在那花季的童年中。

[思考探究]

1“当奶奶抬起手来,用她粗糙的手,去遮挡耀眼的雪光并朝我做更加专注的打量的时候”,这句话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内心感情?

2“陪狗儿睡去的,还有天晴的日子里伴阿妈一道劳作的背篮”,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美文展示]

忆儿时

丰子恺

我家养蚕时,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不但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就是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欢喜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欢喜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

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扬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过了几天要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并垒起,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件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选自《丰子恺文集》原文有删节)

[赏读点拨]

本文语言流畅生动,充满了童真童趣,它围绕“乐”字共写了童年时的三件趣事。一是养蚕时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虽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但我走起来一点也不怕。二是大家忙时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三是家中陈设的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也仿佛走进了那令人神往的童年时代。

[思考探究]

1文中第一段说: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请你说说祖母善于享乐的具体表现。

2提起童年,它勾起了我们每个人美好的回忆,每个人都有儿时的快乐,请你打开记忆的大门,选取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快乐的事,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

《哦,中学时代……》

1做的对。中学时代的同学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年龄小、贪玩。必须有一个严格要求的人,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浪费掉中学美好的时光,尽快走向成功。

2示例:应先学后玩,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我的山寨》

1采用了动作、肖像、神态描写。表达了奶奶看到孙子玩的那么好,那么快乐时的一种高兴和自豪的内心感情。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夜晚山寨一片祥和安静的图景。

《忆儿时》

1一是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二是养蚕并非专为图利,而是欢喜这暮春的点缀。

篇10:《往事依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一位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达成共鸣。如果只是朗读,只是赏析,学生会觉得很遥远,我希望于漪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能领略语文的魅力。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与情感教育,我想有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共鸣,这就是我设计这堂活动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也能象于漪一样爱语文。

本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流程,分别是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和探讨今日的初一语文。第一版块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制作电视访谈节目吸引学生积极地了解课文、理解课文,使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更有层次与质量,使于漪的回答更符合人物身份与情感;还想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搜寻于漪的课外资料,让他们的节目更为丰富;更想让学生通过制作节目完成一种对课文的.再创造。第二版块的设计目的有2个,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会收集、整理资料,这些名人的往事,不仅使他们增长了见识,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学对于人成长的深刻影响力;第二个目的是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模仿文章的写法,用第一称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至于模拟名人的声音向同学娓娓道来,那是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版块是想让学生从过去回到今天,从名人走向自己,真正去体味一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语文是怎样的,不管他们是爱她还是恨它,至少他们关注了语文,他们不再对她冷漠,这恰恰就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二、教学步骤 :

1、导入  新课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  新课,明确任务:

(1)    探访名师的依依往事

(2)    探寻名人的文学踪迹

(3)   探讨今天的初一语文

上一篇:温暖的春风作文100字下一篇:初三有关命运的精彩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