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2024-05-23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共6篇)

篇1: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摘要: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灾害;应急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历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要求。我国 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这是城市安全备受重视的更直接原因。当前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0%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社会时代。我国也已进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城市集中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已经受到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关注。

1.城市公共安全典型案例的启示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常常面临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城市复杂系统的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往往使灾害后果更趋严重。

1995年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使大阪、神户等城市遭受重大损失、死亡6433人、受伤43782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地震导致道路、地铁、上下水、电力、天然气、通信等设施被彻底破坏,上水道经10周后才恢复使用,新干线重新开通历时3个月,而阪神高速公路的全面恢复经过了1年8个月。可见,灾害对城市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灾害来临所带来的破坏,还由于城市对各种功能系统的依赖导致灾害后果的长期持续。阪神大地震使人们反思城市建设环境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城市防灾减灾机制的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导致震害预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5年7月7日,由4名自杀式袭击者针对伦敦地铁和公交车发起的重大

恐怖袭击,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爆炸发生后,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马上反应,内阁组转入掩体开会,数分钟启动了代号为“竞争”的反恐预案。警察、消防、医院立即转入重大事件运行模式。警车奔赴各个爆炸现场,200名消防员和40辆消防车奔赴现场,深入地铁隧道救援,伦敦急救派出100多辆救护车运送伤员。通讯系统受到密切监控,一旦认为恐怖分子使用电话引爆爆炸装置,马上启动关闭通讯系统应急方案。爆炸专家小组应召待命。在几小时的全面封闭后,当天地铁实现部分运营,次日除爆炸现场封锁清理,其余地方都已正常运营。这次爆炸事件的侦破中,伦敦市的图像采集和识别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伦敦火车站有工800 个摄像头,地铁系统有6000个,部分公交车上也有监控装置,每人每天要被摄像机捕捉到300次。事发后,1000多名警察对与爆炸现场有关的8万份电视监控录像进行分析识别。5日后,警方宣布,掌握了四名嫌疑人的电视录像。在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的应对中,城市规划良好的监控系统的支持和高效有序的应对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1月10日到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多种灾害并发,交通运输严重受阻,电煤供应告急,农业林业遭受重创,工业企业大面积停产。雨雪冰冻灾害引发了关于城市灾害防御的深入思考;重要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我国电力、公路、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缺乏防灾备灾的合理考虑;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抗灾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不足;抢险救灾必要装备匾乏,抢险救灾技术力量不足;需加强重特大灾害的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评估和相应的准备不充分、不到位;突发事件应急的“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2.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息管理的思考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随时都面临着灾难与危机侵袭的可能。一方面,各种极端灾害多发。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频发区,城市面临各种灾害事件的巨大威胁。各种极端灾害往往不是单一灾害作用而是伴随着多种灾害的次生或藕合,导致灾害损失剧增,灾害应对难度增大。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就是灾害次生衍生与摆合的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城市面临与高风险科技系统长期共存的窘境,加速了新安全问题的产生。如各种电器和易燃物品的大量使用,各种危险化学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使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多发。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道路、桥梁的使用期长,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使其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下降,对灾害作用的承灾能力难以估计。城市各类生命线管网数量多月布局复杂,管线事故极易以各种破坏形式作用于其他管网,使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叠加,甚至引发重大灾害事故。此外,经济发展迅速和不平衡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为破坏风险增大。

城市的特点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往往使突发事件的后果更趋严重。城市是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建筑物密度高,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发达且密集。城市突发事件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人流量大、交通和信息技术发达、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使突发事件极易演变为社会危机并迅速扩散。如果应对不当,危机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社会危机。城市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城市设施、生命线系统、人群行为等构成复杂的多子系统、多功能体系,由于各子系统间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性与依赖性,灾害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在多个子系统间造成藕合作用、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3.城市应急管理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城市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应急平台体系的研发是国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向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风险能力的重大需求,基于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提出并构建了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的整体框架、技术要求及其综合解决方案;以事件链、预案链及其相互关联为主线,凝练提取了构建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关键功能要素、主要节点的特性与共性技术,以及节

点间的逻辑与协同关系。提出了应急平台及其体系的综合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总体架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研发出千余个组件化、流程化的软件功能模块,并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出实用化的综合应用系统软件;针对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各子类事件,建立了基于事件影响区域内触发要素分析,能给出可能发生次数、衍生事件链逻辑判断模型,建立了能集成事件链判断和多种单事件预测的多事件次数、衍、祸合的综合预测模型, 建立了能综合现场及相关层级信息、相关数据库和专家建议的综合研判和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创建了能体现应急平台体系在应急管理的全流程、在固定和移动应急平台全系统、在不同层级平台构成的全体系中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原型系统;研发出能对应急平台体系软硬件系统运行状态、执行效率和资源占用率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评测的集成测试技术,为应急平台体系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4.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城市公共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一样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安全与节能减排要统筹兼顾。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理念应具体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综合风险评估、城市安全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是保障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与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具有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撑的城市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自然灾害学报2002(03)

徐志胜,冯凯,白国强关于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步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城市与减灾2003(03)

李彪城市安全规划的可视化技术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1)

篇2: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一、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城市安全文化建设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3.城市公共安全涉及的事件、事故和灾害

4.城市公共安全评价与规划的内容

5.结合所在城市特点,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建设

二、案例分析题目(25分)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大雪从西到东覆盖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一片白色的“红色警报”中,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1月10日到2月3日,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大部分区域先后经历了4次大范围雨雪天气,给受灾地区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以及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受南方雨雪天气灾害影响,加上正值春运时节,我国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严重受阻。仅铁道部门统计数据就显示,截止到1月31日晚8点累计晚点客车达到2859列,停运客车397列,影响货物列车8000多列,车站和列车上累计滞留旅客580多万人。据民政部门户网站报道,截至2月12日,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2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遭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侵袭,八千余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0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逾1.77亿亩,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春节(2月7日)前夕,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雪天气才渐止,并在春节黄金周及以后一段时间延续晴好天气,雪情警报陆续解除。截至1月中旬,经过社会各界的抗灾救灾,滞留旅客基本疏散完毕,基础设施抢修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电厂存煤利用天数稳步回升,受灾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也陆续得到恢复并从应急抢险救灾全面转为灾后重建时期

篇3: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药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各类突发药品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应该成为各国政府监管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尝试探索现阶段药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 以期从人力资源建设的角度不断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1 药品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1.1 管理学中的观点

管理学中普遍认为, 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组织中最活泼的资源, 是组织发挥作用必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其质量决定了组织其他资源的效用[4]。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充足的人力资源数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会极大地提高突发药品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应对以及修复能力。

1.2 我国药品监管组织的共识

我国党和政府也是高度重视并多次指出人在整个药品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SFDA局长邵明立在2006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关键在人。“选好人、用好人, 教育好、管理好队伍, 既是我们必须常抓不懈的战略工程, 又是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的组织保障。[5]”SFDA副局长吴浈在2007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也再一次强调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好, 就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公正廉洁的监管队伍。SFDA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也指出我国的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和医药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 第一个差距就是监管队伍的能力和素质[6]。

1.3 成功的典范——美国

作为当今世界药品科学监管典范的美国也多次发表评论, 认为其有效地监管完全依靠强有力的员工, FDA员工的专业程度对FDA成功完成使命、享有公众最高水平的信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坦言, 其他大多数公共健康组织主要依靠赞助金或筹措金来完成使命, 而FDA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他的专业员工。因此FDA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吸引和留住高才干的员工, 为此FDA采取了许多措施, 建立了完备的人力储备体系[7]。

2 当前我国药品公共安全应急事件中的人力资本情况

2.1 人力指标

人力指标是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状况, 由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人力资源质量指数、人力资源配置指数、人力资源需求指数和人力资源教育指数综合而成。具体表现为人员数量、岗位分布、学历构成、专业构成、年龄结构等。当前, 我国药监人力指标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8]:

2.1.1 人员编制逐年增加, 但数量配备仍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截至2007年底共下达编制46291名, 到岗40986人, 人员编制数大幅上升, 但实际操作中, 省、市、区县三级机构到岗人员和编制数之间还分别存在5.17%、9.85%和12.84%的缺口, 尤其区县一级的人员缺口最大。

2.1.2 人员配置以“监管”为龙头

在岗位配置上, 以药品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最多, 占到16.51%, 其次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9.10%) 、药品安全监管部门 (7.97%) 和医疗器械监管部门 (4.53%) , 最少的是药品注册部门, 为1.20%。可以看出, 岗位分布以从事现场监督执法的人数最多, 所有监管人员和审批人员比值约为32∶1。

2.1.3 学历结构呈橄榄型分布

人员学历水平以大学本科为主 (53.63%) , 其次是大专学历 (32.72%) , 中专或高中 (8.40%) 和硕士及以上学历 (3.08%) 人员所占比例较少, 总体呈橄榄型分布, 如图1所示。

2.1.4 专业构成多元化有余而专业性略显不足

在专业构成上, 以药学 (25.21%) 和法律专业 (20.00%) 为主, 其次是医学 (12.75%) 和经济管理 (10.82%) 专业, 涉及了理、工、经管等多学科门类, 呈多元化构成。从细节看, 医药类、法律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员的比例为3.5∶1.9∶1, 总数约占75%。对照《关于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问题的通知》中“具有医、药和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本部门编制数70%”的要求, 目前人员的专业素质勉强达到要求, 其中涉及的非相关专业人员几近四分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专业特色不甚明显。另外,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修订草案) 》 (征求意见稿) 中还特别提出, “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人员应具备医学、药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在目前, 我国各级药品监测部门中几乎都还没有流行病学及统计学专业的人员, 并且系统学习过流行病学 (30.8%) 和生物统计 (15.4%) 课程的人所占比例也很少[9]。

2.1.5 年龄构成呈“中间大两头小”态势

从年龄结构看, 人员平均年龄为33.17岁, 45岁以下人员比例高达75.84%。各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人员总体均呈现出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员为主, 同时又不乏高年龄资深专家和青年骨干的态势, 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年龄格局。

2.1.6 药品安全监测水平和人员学历成正相关

在对近五年的数据分析中, 可以看出药品安全监测水平与人员学历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 (如图2) 。并且在对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影响因素的筛选中, 可以发现人员专业素养对其呈现显著性影响[10]。

2.2 存在的问题及对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的不利影响

从上述指标中可以看出在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 人员分布较合理, 岗位配置上十分重视上市后药品安全的监测和监管;年龄结构稳定, 高学历人员占大多数, 整体上呈橄榄型分布, 人力素质较高。但在人力数量配置上略有欠缺, 难以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同时, 队伍整体还体现出多元化有余而专业特色不明显的态势, 尤其是各省市药监局直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都面临专业人员短缺的“窘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药品安全分析评价能力略显不足, 难以对监测报告的数据和安全信号作出有效的分析和处置。

3 建立我国药品公共安全应急事件中人力资源储备机制的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 结合当前我国人才短缺、专业特色不明显的现状, 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突发药品公共安全应急事件中的人力储备策略应当是保证足够数量的专业化, 通过有效地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约束人才完成高效的应急管理。

3.1 通过优化知识和学历结构, 保证人才的专业素养

药品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在选纳人才时, 一定要注重学历和业务水平的考察。现阶段除了医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外, 我们尤其要重视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的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药品安全信息的分析和提炼能力。另外, 对在岗的尚未达到学历要求的人员, 则要通过为其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 (如一定的补助和学习时间) , 鼓励其参加非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 以达到相应的岗位需求, 对在一定期限内完不成要求的可责令脱离岗位。

3.2 通过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 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虽然我国在国家及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都纷纷表示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 聘请和使用外部专家作为决策的参考, 并且在药品标准制定、新药审评、药品评价等领域都已经较为广泛地实行了这一制度, 但对比FDA的法定化且较为固定的咨询委员会机制, 我国现有制度显得流动性较大, 岗位忠诚度难以充分保障。为此, 今后我们应当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明确公共安全应急事件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使用方法, 完善专家资格审查制度, 适度增加专职专家的比例, 落实各岗位责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当前专业人手短缺的窘境。

3.3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保持人力资本的先进性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且知识更新十分快速的行业, 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 我们更有必要坚持“重使用, 更重培养”的原则, 完善人才培养规划,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通过组织各种业务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工作经验交流以及日常业务指导等形式, 加强专业人员理论和业务学习, 使更多的人能够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ADR症状, 知晓国内外最新的药品安全信息, 了解ADR监测的技术要求等。同时, 还要注重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各成员多种途径跨出国门, 接受多层次进修和培训, 学习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保证我们的应急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3.4 通过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提高岗位荣誉感和忠诚度

古今中外, 在对人的管理中, 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杠杆和首选方式, 也是吸引人才的一项必要法宝, 因此在人才储备过程中我们应当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当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当给予其与岗位和贡献相符的薪酬待遇, 薪酬的结构与水平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以及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 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 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 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 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在精神激励方面可以实行荣誉奖励和职务奖励相结合。荣誉奖励, 即通过口头表扬、书面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形式以资鼓励;职务奖励, 即通过对受奖者晋升职务或授予级别予以肯定。

3.5 通过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保证应急管理的科学有效

要保证人力资本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还必须实施严格的岗位责任追究制, 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目前我国在《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中对监管和监测责任主体所承担的责任所作的规定较轻, 除了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外, 仅追究相关“不作为”和“乱作为”责任人的行政处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建议今后我们应当细化处罚细则, 增大违法违规成本, 对只要是不履行或者不能正确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监管部门和人员, 都应该依纪依法追究其包括行政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在内的各种责任。

摘要:目的:探讨当前我国药品公共安全应急事件中的人力资源储备策略。方法:鉴于药品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分析应急管理中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对比国外先进经验, 剖析我国药监人力建设的现状, 提出我国应对突发药品公共安全事件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结果与结论:我国应从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约束人才的角度, 通过优化知识和学历结构、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等举措, 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

关键词:公共卫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药品监管,人力储备

参考文献

[1]周蕊.防止药害, 保障公众的健康权利[J].开卷有益 (求医问药) , 2007 (1) :5.

[2]谭德凡, 叶正明.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及其防范的法律机制[J].文史博览, 2005;82-84.

[3]曹慧贤.药品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实施[J].质量体系管理, 2006;9:16.

[4]史璞.管理学哲理:系统/愿景/人本和权变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42-43.

[5]邵明立局长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编[EB/OL].[2006-9-6]http://www.lcfda.gov.cn:8080/List_Content.asp?ArticleID=3457.

[6]国新办就中国药品安全监管状况举行发布会[EB/OL].[2008-07-18]http://news.cctv.com/china/20080718/103116.shtml

[7]Strategic Plan Advancing America′s Health[EB/OL].[2003-8-5].http://www.fda.gov/oc/mcclellan/strategic.html.

[8]数据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度统计报表.

[9]方来英.药品安全事故危机与对策的研究 (一) [J].中国药事.2009;23 (3) :211.

篇4: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现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又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各种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灾难和事故信息的获取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事故就在身边的感觉。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事故和灾难发生时往往也是受灾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各地的煤矿塌陷或爆炸以及离我们最近的H7N9鸡流感等都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整个城市的安定和安全。国家安全科学领域有一条著名的法则——“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而这些征兆的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重,不能放松对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度,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以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分成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此类灾害一般不可避免,只能防御将危害降到最低。(2)事故灾害,此类灾害大部分可以预防。(3)公共卫生,此类灾害主要是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质量不达标造成的。(4)社会安全,此类灾害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根据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且这些事件的危害性比较大,波及面也比较广。事故发生前对该地区的相关信息的统计可以为之后的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事故发生后对灾难信息的统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数据统计等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应急和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减少灾害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保证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掌握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的实现政府在综合管理安全工作方面的职能的有效系统,它是保证整个城市安全工作的基础,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系统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目标,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体统、气候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实现准确、快捷和高效的结合。

3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措施

3.1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3.1.1发挥各种资源的有效性

单单靠政府一个部门是不足以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要把各个部门,例如地质监控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他们所有的资源和信息综合起来,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统一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各应急联动部门的网络连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少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便于其快速的作出决策。可以把某些部门的远程监控功能与现有的报警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事件的快速定位,构建多网的整合,避免相关项目的重复建设。

3.1.2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最新性

應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信息为支撑,信息的有效性是应急管理工作展开和进行的主要的依据。但是世界每天都是在变化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要保证在用的时候的实效性是最佳的,不能用陈旧的数据来推测最新的情况。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城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一旦发现数据的异常,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把灾害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或者降低其杀伤力。

3.1.3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一个系统的有效构建不仅仅包括硬件方面的构建,还包括软件方面的建设。硬软件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只重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内容建设的现象的出现。应急信息系统所创建的应急平台是信息系统的载体,需要信息源的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软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注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3.1.4要实现预防与应急的有机结合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才启动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效的启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其充当的是监测和维护的角色,在事件发生后其才充当真正的应急和决策的角色,要充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角色之间的顺利转换,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状态的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系统真正的落到实处。

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3.2.1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GIS技术是地理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它是集地理、图形、数据、分析技术为一体、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地球及空间地理分布的数据的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它以独有的技术特色可以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神经中枢”的角色,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的动态的管理,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出各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产生高层次的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复杂空间现象的过程的动态的变化的快速、准确、综合有效的分析,同时可以将各种信息及分析结果,以多种形式输出并反映出来。此外,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管理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应急综合平台、应急决策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多个系统的有效综合,GIS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应急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2.2努力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的城市数据之上的,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数据库结构的合理设计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成功与否。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全都可能导致系统指导的方向性错误或者决策性失误。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四大基本数据库,即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在对城市日常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其与数据关系进行有效的设计,为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地依据,减少应急工作的难度。

3.2.3建立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各种资源之间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保证系统功能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层次化的体系结构也方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不至于给后期的查漏补缺工作带来太多的工作量,无形中提升力管理的效率,保证了系统有效、快速、科学性的运行,保证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4小结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保证了事件的顺利解决,维护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洪辉.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0):8-10.

[2]吴宗之,周永红.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安全,2005,6(4):99-100.

[3]金磊.城市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思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9(4):130-132.

篇5: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

运输及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道路旅客运输突发灾难性事件应急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方正县道路旅客运输应急事件主要包括营运客车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客运站、客运企业火灾、爆炸事故;利用营运客车、客运站进行恐怖活动;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凡发生上述事件的,本预案自行启动,按此预案立即组织施救处理。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安全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突发事件的报告

(一)报告时间。县站、乡镇分站、运输企业和客运站都要建立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明确部门和人员责任、义务和要求,确保突发事件及时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运输企业和客运站立即向事发地和车属地运管(机构报告。由事发地和车属地运管机构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报告,向哈市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报告应在10小时之内,向交通厅和运管局报告应在12小时之内。事件处理结束后,事发地运管机构应形成书面材料按上级要求的时间上报。

(二)报告内容。非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简要经过,事件原因的初步认定,应急处理情况,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

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发生事件的单位、时间、地点,车辆的车型、车牌号,核定载客定额,载客情况,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认定,事件原因的初步判定(仅限于事故现场),救援情况,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

三、应急处理程序

一般事件由当地运管机构负责指挥和协调,重大事件上报 运管局。

应急处理总的原则: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事故危害。基本程序:首先抢救伤员。接到安全事故信息后,立即通知距离最近的急救中心120出动,同时报告公安110。

(一)营运客车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理程序

1、司乘人员应迅速将事故情况报告单位或车主,积极组织疏散旅客,指导旅客开展救援,并向过往车辆、行人以及附近的住户、单位求救,单位或车主要按照客车张贴的监督电话向车地运管机构报告,由车籍地运管机构通知事发地运管机构。

2、客车驾驶员应将客车熄火,切断车辆油电路,防止车辆起火爆炸;向公安交警部门报案,保护好现场,并协助乘务员救援和疏散旅客工作。

3、所有营运驾驶员和运管人员如在途中发现营运客车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立即停车,协助做好救援及报告工作。

4、事发地运管机构、事发单位或车主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分析事故原因,调度指挥车辆输送旅客,协助公安交警、医疗救护、保险等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客运站、客运企业火灾、爆炸事故处理程序

1、客运站、客运企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应立即向消防部门报警,同时报告当地运管机构。现作人员应切断电源,组织人员灭火,打开站(场)内所有消防疏散通道,组织旅客、车辆有序撤离。

2、事发地运管机构接到通知后,要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将客运车辆引导至安全区域,设立临时发车站点,输送滞留旅客。

(三)利用营运客车、客运站场进行恐怖活动的应急程序

1、驾驶员要寻求报警,尽量分散恐怖分子注意力,拖延时间。

2、客运站要设定专人负责安全监控,以便第一时间内发现站内的恐怖事件。

3、恐怖事件发生后,运管机构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处理。

(四)突发性群众上访事件的处理程序

1、突发性群众上访事件发生后,当地运管机构要按照行业政策和法规做好解释工作,化解矛盾,运用各种措施、方法、手段防止事态扩大化,使社会负面影响降至最小程度。重大突发性群体事件,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现场的协调解决工作。

2、发生导致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中断1小时以上或严重影响到交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时,当地运管机构要按照要求向当地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管局报告。

四、应急车辆保障

(一)公务用车。应急预案启动后,总站车辆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度使用。

(二)营运车辆。应急预案启动后,就地优先征用事件发生地所在的营运车辆,如数量不够,可征用其它县市的营运车辆,所需费用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应急预案结束后统一支付。

(三)其他车辆。如应急事件需要,可借用其它车辆,所需费用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应急预案结束后统一支付。

五、应急通讯保障

(一)电话联系网络。总站、分站保证上班期间有人接听电话。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手机必须保证24小时开 机。

(二)传真网。总站、分站做到24小时开机,安排专人及时处理传真件。

六、组织领导

方正县交通运输局成立道路旅客运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宋洪飞 *** 副组长:吴士友 *** 谢玉福 *** 成 员:纪兴辉 *** 于长江 *** 齐占东 *** 张延臣 *** 李景玉 *** 杨宏宇 *** 李京伟 *** 杨晓明 *** 张崇华 *** 王 巍 *** 王金才 *** 吴佳音 *** 王艳敏 *** 闫忠辉 *** 丛殿涛 *** 于长忠 *** 张春生 1379623600 应急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成员未经组长批准不得离岗,特情况不能履行职责时,要临时指定专人负责。

道路旅客运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 任:张延臣(兼)*** 成 员:杨宏宇 *** 杨晓明 *** 联系电话:57118440 57118874 各运管分站要成立相应道路旅客运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主要负责通讯联络、调度车辆、疏散旅客等道路旅客运输应急事件处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八、责任追究

对紧急事件实施救助,是运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本预案启动后,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无条件立即行动。对拒不行动,见死不救,行动迟缓,贻误时机的人员,要严厉惩处。运管人员要取消执法资格,清出运管队伍;从业人员取消从业资格;营运客车取消经营权。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

方正县交通运输局

篇6:乡镇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迅速”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全面提高我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在全镇范围内的紧急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

(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应对突发事件与日常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基础工作,完善网络建设,增强预防分析,提高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决策、加强合作的原则。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暴雨(雪)、洪水、高温、地震、地质灾害等。

(二)公共卫生灾害: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动物疫情,10人以上发病、1人以上死亡的集体中毒事件发生时。

(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当生产企业、特殊行业经营部门发生严重安全生产事故,造成设备严重毁损、建筑物倒塌,危及供水、供电、供气、供油正常秩序,或造成10人以上受伤、3人以上死亡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发生重大火灾,造成财产和人员严重损失,因食品药品和饮用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危及群体健康,团伙性刑事作案危及公共安全等。

四、组织机构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王成(梅桥镇镇长)

副组长:孙书奇(梅桥镇副镇长、分管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

成员:崔海国(梅桥镇农技站站长)

陈和群(梅桥镇派出所所长)

王勇(梅桥镇市场所所长)

邹玉(梅桥镇司法所所长)

韦道清(梅桥镇卫生院院长)

张明和(梅桥镇食安办主任)

王骏(梅桥镇应急办主任)

陈兴贺(裔湾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名(大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何红华(苗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屈志新(华圩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莉(天宇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崔海伦(吕巷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高正地(朱海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传前(淝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义成(胡口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梅后林(淝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凌云(杨楼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姚启持(梅桥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杨秀敏(淮丰村支部副书记)

(二)日常工作机构: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主管安全的孙书奇同志担任,办公地点设在镇安监办,由安监办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设立应急值班室: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电话:4987213

(四)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建立和制定预防、处置全镇突发事件工作方案,督察、指导、协调开展相关工作,收集报送有关信息,负责预防和配合事发地突发事件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和调解,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确保人员配齐、措施到位、密切配合、联络畅通、各司其职。

五、工作制度

(一)报告制度。一经发生突发事件,应实行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向镇党委、镇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的简要过程、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采取的措施,同时,做好事件发展的续报工作。因瞒报、漏报、迟报而导致处置工作被动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事项进行核实,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

(二)指挥和协调制度。全镇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指导全镇范围内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置工作,各相关村,站所要积极主动参与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领导小组成员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处理。

(三)奖惩制度。对在突发事件中依法执行公务并且事迹突出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或报功。在突发事件中不作为、不负责任、推托应付,构成违纪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先期应急处置

(一)镇领导或值班领导要在接报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派出所、卫生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也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二)成立现场指挥部,启动预案,紧急研定现场处置措施。

(三)指定现场联络员,向上级政府值班室报告现场信息,并负责续报现场处置情况。

(四)快速组织当地先期处置队伍,限时赶赴现场,控制事态,排除险情等。

(五)建立若干工作组,分头开展应急处置,及时抢救伤员和物资财产,安全疏散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布置警戒,制定保护范围等。

(六)当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到达现场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并协助开展应急处置,直至事件处置完毕。

七、镇领导和各站(所)的处置职责

(一)自然灾害处置组:组长由主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国土所所长担任,成员由相关村及派出所、卫生院、电灌站、国土所、民政工作站负责人组成。

处置工作要求:

1、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采取措施。

2、根据需要在辖区组成救灾抢险队伍,参与应急工作。

3、果断处置,严防事态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4、组织善后处理和赈灾等工作,安抚灾民,保证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

(二)事故灾难处置组:组长由主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由民政办主任担任,成员由相关村及派出所、卫生院、司法所、民政工作站负责人组成。

处置工作要求:

1、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采取措施。

2、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3、紧急启动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三)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组:组长由主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卫生院院长担任,成员由相关村及派出所、卫生院、民政工作站负责人组成。

处置工作要求:

1、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采取措施。

2、根据事故的特性和需要,严密组织实施疾病控制,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

3、认真排查,寻找事故引发源头。

(四)社会安全事件处置组:组长由主管信访的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综治办主任担任,成员由相关村及纪检、派出所、民政工作站负责人组成。

处置工作要求:

1、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采取措施。

2、派出所和相关村、单位负责人要立即组织人员到救灾现场维持秩序,必要时及时疏散受灾群众。

3、实行安全警戒和治安管制,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活动。

八、善后工作

(一)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对突发事件参与者要实行跟踪教育,密切监控,掌握动态,确保一旦发生延续问题或次生灾害,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处置。同时,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镇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二)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证据,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理。

(三)对因发生忽视安全、管理不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责令检查、赔偿损失、行政处分等处理。

(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积极探索稳妥、快速、高效地做好突发事件处置的`新途径。

九、附则

(一)预案管理。本预案由梅桥镇人民政府制定,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与实施,并上报区政府备案。镇级有关部门和各村委会按照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具体制定相应的预案。

(二)预案实施。本预案经镇政府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

上一篇:小学数学十年课改心得体会下一篇:学生庆祝建团100周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