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风险总结

2024-05-22

公共安全风险总结(精选6篇)

篇1:公共安全风险总结

公共安全风险应有多重化解

只要是人为造成,就能以更细致、更全面的方法“人为消除”

伏暑时节,高温暴雨,“人困马乏”,也进入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多事之夏”。7月19日,沪昆高速湖南境内邵怀段汽车追尾爆燃,40多人遇难。21日消息,已有20名责任人被控制,其中10人被依法刑拘。这个月初,杭州、广州等地因人为纵火,导致公交车爆燃,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频繁的交通安全事故,警示着公共安全问题丝毫不容懈怠。

有人说,我们现在是处于“风险胶囊”之中,人员流动更快、聚集更多,技术发展也让隐患水涨船高——放在20年前,手扶电梯尚不多见,遑论逆行伤人了。媒体、网络屡屡把安全问题以惨烈的方式呈现公众眼前,不厌其烦地猜想“飞机去哪儿了”,让人登机时总有点不安。在高速路、公交车已成很多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势下,当风险似乎“无处不在”,难免就让人心生疑惑、恐惧甚至是无力之感,似乎安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今天有点“供不应求”。

公众焦虑和期望并存的矛盾心情,可以理解,更应尊重。这也意味着,面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问题,我们绝不应束手无策。近期的这些安全事故——公交车因纵火燃烧,小货车非法改装运输乙醇,说到底,都是“人祸”。只要是人为造成,就能以更细致、更全面的方法“人为消除”,这是基本法则。

公共安全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政府无疑是第一提供者、第一责任人。事实上,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理念,也正不断付诸行动。针对接连发生的公交车纵火案件,公安部近日紧急部署,进一步加强地铁公交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在每列地铁、每辆公交车上配备安全员。马航客机坠毁事件发生后,许多国家也要求国内很多航空公司调整航班航线,避免飞往或飞越乌克兰空域。

但也要看到,尽管全国性的交通道路整治行动雷厉风行,“红眼客车”的违规疲劳驾驶还是屡禁不止,装载危险化学品的“流动炸药库”仍能伪装上路——这正是沪昆高速特大交通事故的两大主要原因。对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而言,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打击和监管力度,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依然任重道远。

正如“海恩法则”所揭示的: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如果事先多一点对国内外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研究和判断,周密安排、提前布控,或许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正因此,把每一次灾难带来的沉重伤害,尽快转化为深刻教训,通过仔细查清事故真相,认真总结事件发生原因,构架起更加牢固的公共安全体系,理应成为控制公共安全风险,强化全社会对安全心理预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选择。

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那么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安全的守护者。当我们在感叹受害者面对事故惊慌失措时,可曾想过,自己的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当我们看到有可能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之时,可曾想过,自己也是一个安全员,应该勇敢地向可能威胁生命的行为说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同样每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

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个人,时刻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努力将身边的公共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把公共安全隐患化于无形,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篇2:公共安全风险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展览、游园会等大型活动与日俱增。伴随着大型活动的增加,大型活动的公共安全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中风险评估是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的核心和关键。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使主办方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危害和损失,以最有效的安全成本投入,获取活动的安全运营和效益。

一、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涵义

我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体育比赛活动,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展览、展销等活动,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即为大型活动。其他很多学者、机构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型活动的概念,如《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定义大型社会活动(简称大型活动)为主办者租用、借用或者以其他形式临时占用场所、场地,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招聘会、庙会、灯会、游园会等群体性活动。

一个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是由许许多多的安全要素组成的,层层相扣、缺一不可,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即在每一场大型活动举办前,确定大型活动的主客体、收集各方面信息和确定方法,通过广泛收集可能导致各类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预先识别大型活动潜在的各类威胁、弱点,评估面临的风险种类等级、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危机灾害后果进行准备和预警,制定应对的安全策略建议和安全解决方案,为规避与调整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二、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举办的大型活动也越来越多,虽然制定了管理法规和风险处置预案,但由于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不够系统、科学,处置预案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以致个别大型活动发生重大事故,付出了沉重代价。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型活动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包含应急预案研究),并付诸实践,填补国家在该领域的空白,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如今全球恐怖活动的猖獗,大型活动往往成为恐怖活动袭击的目标,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特别是风险评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可以预先评估出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根据这个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同时风险评估也有助于进行安保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

三、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中的作用

各级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警动员、全力以赴、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保障各项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公安机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大型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对重大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安机关内部成立安保工作的领导机构,而且一般都是由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协调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对活动安保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二、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实地检查,看看场地和有关安全设施,全面了解有关情况,认真审核承办单位提出的申请,督促承办单位制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方案,落实各项安保措施。

第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周密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第四、加强活动现场周边的交通、治安秩序管理,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对主办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不安全隐患督促解决,进行整改,而且根据需要,安排警力维护活动现场的秩序。

四、我国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国际上对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研究远远早于我国,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形成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软件,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标准,其有关核心技术和方法对我国高度保密。我国在大型活动中引入风险评估时间还很短,虽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战经验,但还处于摸索阶段,主要还是由公安机关针对少数有影响的官方大型活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进行风险评估,对一般的官方大型活动则很少进行,对于民办的大型活动更不会进行风险评估。

首先,我国公安机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多年来,公安机关对大型公共活动采取的主要是经验式管理,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在管理力度、安全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有随意性,使主办单位无所适从。民警对风险评估的理论知识了解太少、评估方法单

一、套模式、流于形式,使该工作失去了科学性和真正的意义。

其次,我国在法律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只是界定了大型活动安全风险所必须要执行的方向,没有落实到风险评估工作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环节。致使评估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也没有执行的标准和规范。例如:对于民间大型活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坚持承办者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第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但并没有明确大型活动风险评估的主体,也没有规定是必需条件。

五、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一)确定风险评估的范畴

1、参与人员。观众数量、生理、素质、组织程度、心理承受能力、自护能力等信息;活动参与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安全责任人、保安公司和保安员、安保制度和赔偿能力、安保工作经验、安保培训与演练、与场地方的关系等;内部环境人群构成、人群容量、人群规模密度及外部环境流动人员密度、人流疏散或控制适应性。

2、活动环境。活动场所的内部环境,其中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停车场地、区域开放度等。活动场所及周边区域自然条件,其中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质,交通、周边建筑、商业密度的适应性、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仓库、铁路线、高速公路、河流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参与服务各方使用的音响、焰火、灯光、大屏幕及主题内容对公共环境的噪声、视觉、交通的影响。

3、设备设施。活动场所内部设备、设施主要包括:重点要害及实体防范目标的数量及分布图、水、电、气、热设施、消防、安全防范、应急出入口和广播、通讯、环境通风系统、疏散通道、临建结构、安检防爆设施与活动安全的适应性。策划活动所需搭建的舞台、观众看台、经营设施、高空作业及悬挂、宣传媒体、疏散引导标识、临时安全防范、临时用电等设备设施。

4、其他特殊方面。活动策划方案及方案中涉及到的主要环节、具有社会影响和关注的节目、重要或社会特别关注人物参与情况,政治影响及活动的互动性;各方组织服务经验及能力、事故灾害偿赔能力、主管机关制约力、活动邀请的嘉宾和参加领导的级别、反恐防爆、群体性事件等;活动各项内容组织方案和所采取的预案措施;各个工作方案的培训及演练;食品、饮用水、医疗救护安全保障。

(二)收集、整理风险评估所需资料

1、审批阅读文献材料。收集大型活动的基本资料包括主办单位的性质及隶属关系、举办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大型活动的历史资料、批文、资质证明、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安检设备的证明材料、活动使用的证件和门票等;大型活动场地方的安全运营纪录、活动的安全责任人和现场负责人、事故及故障资料、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状况等;参加活动单位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相关法规、安全技术标准及建设项目资料、观众群体类别、安全设施设备的具体情况,以及应急出入口、消防设施等重点部位情况。

2、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是获取信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现场勘察可以使风险评估人员亲临现场感受实际环境、验证已经收集的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对已经收集的信息加以补充。

3、通过交流获取信息。风险评估人员与主办方就大型活动的流程细节、主要风险点、过去举办类似大型活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获得书面上没有的信息做好记录以便更好的进行评估工作。

4、情报工作。通过与政府部门、气象部门、地震预防部门等进行沟通收集和活动有关的信息。例如高危人群对这次活动是否有所动静,了解恐怖分子、高危人群的信息。

5、及时收集、了解社会舆论。通过对报刊、杂志、新闻、互联网等大型媒体对举办大型活动的相关信息的整理和提炼,了解大型活动社会关注程度,发现和积累一些潜在的、有价值的情报信息。通过群众监督,民情反馈等,了解特定群体的心理情绪、思想以及带有倾向性的社会动态。

(三)确定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大型活动的特点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按照不同标准,风险评价的方法可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各种方法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支方法,例如: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强弱机威SWOT”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等。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每种评估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选择什么样的评估分析方法应依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的特点、占有资料情况、评估费用以及评估方法的应用范围等条件来决定。有时还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评估分析方法,相互验证评估的结果,借以提高预测的质量。

(四)进行演练和修改

评估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进行演练及不断修改。演练可增强队伍的整体能力,充分熟悉评估的内容。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演练,发现评估中的不足并不断加以完善。

(五)编制风险评估报告

在获得风险信息资料、确定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演练之后,要整理、归纳风险评估结果,以便公安机关、主办方、承包方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保卫工作,编制一份完整的风险评估报告。

六、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控制

仅仅对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而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评估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风险评估后公安机关、大型活动主办方、场地提供方就需要对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控制机制。可以采取以下风险控制策略:

取消和避免风险:如果面临的风险过高,就必须取消活动的所有组成部分。例如:由于降雨的影响而遭到取消的大型活动中,露天活动都是其中之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不是会造成观众的不适,而是受到漏电的威胁。

减轻风险:不能消除的风险就要想办法将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为了消除活动所有可能的安全隐患,可能需要检查每一个参加者。很显然,这种解决办法是无法实行的,这时就要采取风险最小化战略,比如说在更加显眼的地方安装一个金属探测器或设置安全警卫。

降低已发生风险的危害程度:安全计划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为可能的已发生问题制定快速有效的反应措施。对工作人员进行基本急救技能的训练可以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活动管理者无法排除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准备相应的应急方案以控制影响。分散风险:如果风险可以通过不同领域进行分散,那么即使出了一些差错,造成的影响也可以降低。其中一个战略就是分散现金提取点,如售票口,这样即使发生偷窃也不会威胁到整个活动的收入。拥有多个赞助商也是分散风险的一个途径。即使有一个赞助商中途撤出,也可以通过增加其他赞助商的份额来弥补。

转移风险: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对活动某方面负责的团体。转包商需要承担活动的部分责任。转包合同中通常都包含一个条款,在活动期间转包商为自己设备的安全和员工的行为负全责。在澳大利亚,大多数演出团体在参加活动前,都要求投保公共责任保险。设计备份和替代方案:如果有什么事情出了差错,可以通过使用替代方案来挽救整个形势。例如为了防止突然断电造成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备用发电机是大型室外活动的必备装置。

对风险控制中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进行评价是计划未来活动的中心任务。对反馈进行分析和反应是这一过程的必需环节。

篇3:城市社区公共安全风险登记

社区风险登记为核对风险信息提供了框架和体系,其有助于风险分析及消减风险因素,是行之有效的基层风险管理方法,利于风险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和及时解决,尽量能够将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风险管理工作一直是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2010年印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10〕10号),旨在建立健全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维护首都的安全稳定;2016年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16〕2号),对风险预警、管控、评估提出相关要求,并要求“实施城市运行风险源普查,列明风险源名称、类别、风险程度、分布情况”。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介绍城市社区风险登记的必要性及其应用,给其他城市或地区以借鉴。

城市社区风险登记

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公共安全指社会、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交往所必需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包括公民全体、个人以及社会的安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生存范围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工作、休闲娱乐等各个领域及环节。

风险登记风险登记是各种威胁组织取得既定目的和目标的风险记录。它是一个动态的文件,随着组织风险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风险登记使得风险得以量化,并可区别轻重程度,为核对风险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和体系,有助于风险分析和消减。

城市风险登记城市风险登记是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由当地政府制定和发布,关于当地潜在的灾难以及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应当如何应对的文件。

社区风险登记社区风险登记是应急规划过程的第一步,以确保规划和其他工作的开展与风险相适应。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源

风险源(risk source)即引起或产生风险的因素。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风险的危险源主要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场所、城市自然灾害等。

1.城市公共设施风险源。城市对水、电、气、油、信息、交通等资源的依赖性较高,因而遍布城市地上、地下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煤气、天然气管网和电信、电力、网络管线系统尤为复杂,这些公共设施是公共安全的主要风险源之一。

2.城市公共场所风险源。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频率高,其特点在公共场所尤为突出,如商场、超市、车站码头、城市广场、娱乐服务场所、宾馆、公园、旅游景区等,并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安全隐患:安全设施陈旧、通道不畅、照明不足、安全标志不清、安全设施检测合格证过期等。近年来公共场所事故频发,危害严重,其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3.城市自然灾害风险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及气候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又因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加大。

国内外经验

伦敦、纽约、东京作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均以风险管理为主要手段,结合各自情况,分别形成了以全面风险普查登记、自然灾害风险和城市关键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巨灾风险评估为基本特点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工作已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英国伦敦按照全国统一的格式进行风险普查登记,列出当地面临的各级各类风险,形成本地区的风险登记册。伦敦风险管理联席会议负责评估各类风险在近5年内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对该风险打分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别风险进行排序,形成各时段的风险矩阵图,最终编制完成伦敦的风险登记册。

美国纽约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纽约市减灾规划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由来自纽约市政府内外39名代表组成,负责登记并评估与纽约灾害风险和脆弱性相关的信息,制定减缓或消除灾害影响的各种现有或潜在综合性减灾措施登记单;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后果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地点及该风险在当地的发生历史,最后评估风险的潜在损失。

日本东京的风险登记主要是围绕地震灾害来展开的,称之为“城市综合危险度评估”。在预先设定的地震强度下,全面分析、研判当地灾后各种危险状况的分布情形,依据分布情形来比较各地的相对危险程度。综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物危险度、火灾危险度、避难危险度3个方面,然后进行不同丁目(类似街道)之间的风险比较和排序,最后形成东京完整的风险评估结果表。

以上3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在风险管理上,都是以基层工作为抓手,从基本单元开始入手编制相应的风险登记册,并统一规范,实现各层级、地方和部门的统一兼容,从资源整合角度搭建跨域协作平台,并公开透明,实时更新和及时发布可允许公开的风险登记清单。同时,依靠科技,充分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和信息技术,通过绘制地图、处理灾害数据及对各种损失影响进行评估。

目前我国对社区风险登记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借鉴国外风险登记的经验,推进北京市社区层面的风险登记工作的实施是当下实现基层风险管理的重点方向。

城市社区风险登记册设计

内容

基于国外风险登记经验和北京市城市社区风险特点,建立一套符合北京市城市社区特点的风险登记册。城市社区风险登记表将由社区、街道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风险评估专家共同完成并确认,风险登记册内容包括对本社区可能产生潜在影响的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社会治安等4大类风险信息。

根据北京市城市社区风险特点,归纳出辖区面临的各级各类风险,初步形成本地区的风险登记库。风险登记表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代码、风险大类、风险小类、后果描述、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度、风险评级、控制措施、是否危及相邻地方、是否有预警措施等10项内容。

各社区通过对各级各类风险进行系统、完整的登记,并汇总给街道。街道应列出本地区各级各类风险具体情况,并通过风险矩阵确定风险优先等级。

评估

社区在进行风险识别后,根据“风险=可能性×影响”的标准,评估该风险在近1年内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度各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最终风险评级的结果由以上二者相乘,将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可形成风险矩阵,进行不同类别风险的排序。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将产生《社区风险登记册》,为社区、街道有效监督和处置风险、编制应急预案提供数据支撑。

根据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4个方面的影响,即综合考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需要转移安置的人员、对当地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的影响、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等指标,风险造成的影响从低到高也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

管理

第一,街道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登记管理机构和队伍,制定风险登记的更新和发布制度。社区风险登记管理队伍可由社区灾害信息员、志愿者、居民等多方组成。通过充分发挥灾害信息员的作用,可把风险信息传达给居民,并同时上报、登记入册;居民通过积极参与风险登记工作,一方面可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居民将发现的风险情况及时通报灾害信息员,为社区风险登记工作提供了信息渠道。

第二,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力量,对社区风险登记工作进行培训、引导和把关。从事社区风险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为社区风险登记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通过培训,帮助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了解风险登记工作的基础知识,通过现场风险识别引导、编制本社区的风险登记册,并为最后的风险登记册质量和结果把关。此外,各社区应在风险登记册编制完成后,根据风险态势的变化、专家意见,定期组织讨论会,修订一些新的情况,对风险进行更新,使得社区风险登记册可以及时反映社区现状。

第三,加大对公共安全风险登记的宣传工作,提高辖区居民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风险管理标准化知识和技术,将辖区风险评估和登记的结果公布于街道网站、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公开媒体或渠道上,并接受社会各界、居民的监督和反馈。

为验证城市社区公共安全风险登记册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对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进行试点应用,得到社区公共安全风险登记表如图1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本社区存在高风险10项,中风险12项,低风险8项。高风险事故主要存在火灾、刑事案件和踩踏事故,中风险事故主要存在于内涝、盗窃、抢劫、诈骗、扰乱公共秩序等方面。

对策建议

风险登记册的编制作为社区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第一环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应用风险登记册,街道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本身的脆弱性及其各类风险隐患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社区能对风险做出有效应对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其有效运用还需细化,包括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计划和实践。笔者从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意识与技能4方面对社区风险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安全管理

一是通过巡查、举报等方式,保证防火通道畅通无阻;二是定期进行电梯维护保养检查;三是规范地下室安全管理,预防地下空间火灾事故;四是排查“六小”场所(小商场、小旅馆、小作坊、小娱乐场所、小网吧、小门店)私拉乱接电线情况。

安全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小区停车位,解决乱停车现象;二是拆除违章建筑,保证防火间距符合要求;三是整改凹凸不平的路面,避免内涝;四是改造消防车道,使其宽度符合要求;五是对老旧线路进行改造,避免电气火灾发生。

安全设施

一是为老旧平房区增加消防灭火设施,试行“一院一灭火器”计划;二是安装防盗锁等防盗设施;三是增加大客流预警系统,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四是对使用蜂窝煤的住户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安全意识与技能

篇4:公共安全风险总结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66-03

城市是人口、产业、资源经济最密集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使得城市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迅速集聚的社会生产要素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城市作为特殊的承灾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不断增加。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现代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之中,现代社会的风险超过了人们的控制能力。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以及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都给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城市的脆弱性,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御体系势在必行。而作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要手段的风险评估,对于识别城市存在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提出对策、进行风险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安全及其风险评估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城市公共安全是指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1]。这意味着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责任制,也要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性制定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保障,它的保障对象是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城市建设既是集聚财富的过程,也是集聚风险的过程[2]。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既有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也有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技术灾害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随着城市的发展,除了传统风险,城市越来越多地面临非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金融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恐怖袭击风险、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风险等。为了实现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有效控制,保障城市居民的各方面安全,必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而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它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进行风险评析,通过风险辨识发现城市潜在的危险源,对城市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降低和消除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时,主要考量城市的脆弱性和可承受性两个方面。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分析——基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分析

(一)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故回顾

2011年起,黄浦区政府、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年在外滩风景区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鉴于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黄浦区政府经与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商后。于2014年11月13日向市政府请示,新年倒计时活动暂停在外滩风景区举行。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外滩源举行。事发当晚20时起,外滩风景区人员进多出少,大量市民游客涌向外滩观景平台,呈现人员逐步聚集态势。22时37分,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3]。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指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和制度,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五方面内容。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以公安局和民防局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风险评估机制的运行如下:

第一,评估主体。上海由市公安局为主的社会安全体系全面负责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性社会安全风险。2004年9月30日上海启用市应急联动中心在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中发挥应急指挥和快速联动的作用。2005年上海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目前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在“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下牵头组织各区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风险评估由黄浦区旅游局进行,而现场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黄浦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及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进行,通过现场影像数据信息由指挥中心指挥员报送黄浦区公安分局领导及市公安局领导,从而对现场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粗略评估。

第二,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对城市潜在的风险源的数据信息汇总分析,判断其性质、危害程度及影响区域,对其分级分类,从而做好充分响应准备,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和升级,减少危害损失。上海市把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灾害事故分为19类25种,每种又细分为一般、重大、特大三个等级。由市公安局编制的《上海市密集人群拥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按照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在踩踏事件中,应急指挥中心及公安局主要是对外滩陈毅广场的人流量进行评估,由于并未制定外灘活动应急预案,对于外滩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于现场观测数据信息,并根据人流量密度评估现场安全风险,判断是否需要加派警力引导人群疏散。

第三,评估程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程序是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事态出现恶化端倪时,报警信息迅速汇集到指挥中心,传送至各区域指挥中心,并及时向上级指挥中心和行政领导报送进行风险评估。黄浦区指挥中心根据视频摄像头、数据采集终端以及语言通信终端等获得信息并上报现场数据信息,黄浦区公安分局及上海市公安局根据上报信息进行紧急分析评估,提醒做好响应准备。

(三)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职能不清与评估主体不明确。任何群众活动之前,都必须要做足风险评估,相关的各委办局、各属地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上海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成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是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参与者之一,但在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中,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事件中的评估工作主要由公安行政领导个人评估,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队伍的参与,相关部门甚至没有发挥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仅靠公安部门进行风险防控工作。现有的法制没有明确风险评估主体,形成由“条线部门”主导的各自为政的评估机制。

第二,评估技术落后与方法不科学。国内外对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突变级数法,但当前评估主体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国内外对人员拥挤的判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限于特征的描述[4]。有规定指出景区、景点室内达到1m2/人、室外达到0.75m2/人,即要启动应急预案[5]。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人员拥挤需要科学考察单位时间内和单位地点内人员的流动情况,而不是仅凭对人流的大致主观推测来进行评估。据市民回忆,事发当晚,外滩人流密度高达6人/m2,但这一数据并没有得到指挥中心的准确监测。事发前,黄浦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对事件的直接做法就是部署警力,却并没有采用科学评估的手段。

第三,风险意识薄弱与知识不足。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区公安分局与市政委等部门做好活动预案。作为活动承办单位,黄浦区旅游局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风险评估不足,而黄浦区政府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未检查监督会议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未对可能存在的大量人群聚集做安全风险评估,没有对活动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予以高度重视,缺乏应有认知。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及公安局等领导未能及时正确评估人群集聚的风险,知识不足正是一大原因,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无法进行专业评估,导致判断失误,应对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现有预案及研究成果也存在实践操作性弱的问题。

第四,条块分割与部门协同不够。交通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是人群集散、空间移动、流量管控的关键部门。对于外滩新年活动,地铁、公交、车辆的交通管控都应做好规划评估,这不仅仅是公安局和指挥中心的任务。而对人流的趋向和流动状况,通信技术部门也必须及时将数据信息报送上级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部门已经完成相关工作,而踩踏事件依然发生,这是因为部门条块分割,协同性不够。

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程,规范评估程序

完善风险评估法制建设,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针对风险源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法制体系。对评估程序、运作体制、评估权限等都应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分解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任务,强化任务落实,推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白皮书,强化评估科学性,细化各项评估流程,规范评估程序。同时,要强化执行监督,将风险评估工作寓于日常监管工作中,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二)加强风险评估技术支撑,更新评估方法

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建立起公共安全风险数据库及案例库,将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在遇到问题时在案例库中检索过去类似案例,对现有风险因素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在监测方面,加强监控技术支撑,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数字监控等先进技术,建立起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功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平台,实现更为准确的风险信息获取,并在全市重要场所设立显示屏、户外广播等安全提示设施。在评估方法上,引入专业团队,与国外先进评估方法接轨,采用专业数据统计和理论方法,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三)建立公共安全专家评估系统,强化教育培训

多元化评估不仅是科学评估的需要,也是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评估并迅速做出判断决策,这对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高,而现有决策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学者戚建刚认为,应当以现有的应急工作办事机构为基础,通过增强职权职责、配备专家精英、更新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其獨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和精确性,从而集中、统一、权威、精确、高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6]。而对于决策者,应当加强风险评估教育培训,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是预防工作得以贯彻的根本保障。

(四)条块结合,推动风险评估的协同合作

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流程,建立组织、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保证信息沟通的快速与通畅。协作问题主要来自组织结构因素和现有行政体制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包括结构的静态涉及和组织运行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横向联系的组织设计应当以横向协调与横向制约的方式设计,实行层层协调,采用标准化的协调方式。出台有关职责分工的基本制度,建立协调监督制度,设立协调类工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考核。

四、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和模块化的系统,比一般的组织结构都要复杂。风险评估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风险评估运行机制。我国目前公共安全保障基础尚且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结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案例对其风险评估机制运行进行分析,从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分析其中显现的问题,进而探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为风险评估的模型建构、科学分析和实践操作提供研究参考。

參考文献:

[1]左学金,晋胜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课题组.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应急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9).

[3]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全文[EB/OL].人民政协网,(2015-01-21)[2015-05-02].http://www.rmzxb.com.cn/-

sy/yw/2015/01/21/435259.shtml.

[4]孙超,吴宗之.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分析[J].安全,2007(1).

[5]北京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规范(试行)[Z].北京市人民政府,2005-01-24.

[6]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9(5).

[7]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王振海,陈洪泉,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青岛为个案的分析[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沛,潘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of Risk Assessment on Urban Public Saf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mpede at Shanghais Bund area

ZHENG Qianqi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speeding up increasingly. With the coming of the risk society,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social and production factors bring vitality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e the cities face more and more risks of public safet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urban public safet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the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stampede occurred at Shanghai's Bund area in December 31, 2014 reflects the lack of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urban public safety. It'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confirm the mai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ssessment,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procedures, strengthen the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promote the collaboration of assessment, then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ublic safety.

篇5:公共安全风险总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局统一部署,我院认真对照文件,将我院可能产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科室如:放射线、医疗污水处理系统、医疗垃圾暂存间及容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手术室、处置室以及各门诊科室逐一进行自查,并对安全防火,防恐防盗工作也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排查工作梳理如下:

一、防火防盗方面:

各楼层灭火器均在有效期内,所有监控运转正常,保安公安保人员24小时在岗。

二、放射源及污水处理方面

放射线机器运转正常,场所检测未有放射线辐射泄露情况,防护用品齐备,污水处理系统正常

三、院内感染方面:

1、部分科室锐器盒未按标准及时更换,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2、部分科室紫外线照射灯只做记录,灯管檫拭不及时,灰尘过多会影响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容易导致院内感染发生。

3、医疗垃圾袋转运过程中封口签使用不规范,未起到封口作用,容易被人挑走医疗垃圾造成医疗垃圾外流。在这次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相关科室及责任人进行了现场处罚,并在排查过后全院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专题整顿及培训。

篇6:公共安全风险总结

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根据**市《关于开展2019年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委于2019年3月组织开展了全市学校和托幼机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现将排查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共排查学校224所,其中托幼机构93所,小学96所,中学29所,高中(含**职院)6所。本次主要针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饮用水卫生管理、教室、宿舍卫生管理的情况开展排查。对排查的学校均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或卫生监督协管巡查意见书。

对比2018年学校卫生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做的好,工作扎实的有以下几方面: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晨午检、桶装水索证,这几项工作完全按要求开展,现场均能出示相关记录、登记。

使用直饮水的学校仅蒋湖罗台小学能出示市疾控中心水质检测合格报告。

根据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表(GB/T18205-2012)评价为优秀的有市实验小学、市幼儿园、开发区中学、干驿小学、岳口初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寄宿制学校未设卫生室,寄宿制或600名学生以上非寄宿制学校未按规定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的情况比较普遍。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传染病登记上报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因病缺课的登记汇总、追踪记录、病愈返校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未按要求落实。实验高中无制度无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弯坝万里幼儿园传染病登记上报无责任人。

(三)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待改善。有的学校教室只配备一种型号的课桌椅,教室照明灯管设置高度、方向不符合标准,教室黑板、课桌面照度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室照明灯管设置问题普遍存在,集中于乡镇中小学校。如杨林小学灯光照明不达标,经过督导现已整改到位,九真寄宿小学使用长条木桌,多宝一中住宿学生不能保证一人一床等。

(四)饮用水卫生管理需要加强。有的学校使用二次供水的学校未办理卫生许可证,蓄水设施不能提供清洗、消毒记录,使用直饮水的学校,无更换滤心、滤材相关记录,无水质检测合格报告,使用桶装水的学校饮水机定期清洗消毒记录不完整,或不能出示相关记录。渔薪龙华中学、多祥小学二次供水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九真寄宿小学自行装置直饮水无检测合格报告。

(五)传染病防控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少数学校未按要求健全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实验初中、竟陵西关小学、杨林双剅口小学、汪场金场小学、蒋场启明星幼儿园未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落实部门联动,加强监管力度。对学校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结果和综合评价情况及时向市教育局通报,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履行校园卫生安全主体责任。

(二)突出重点,逐步规范。根据省卫健委要求,当前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是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学生视力保护,降低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工程要关注的重要指标是学校的洗手设施和厕所配置数量。今后将重点关注学生视力保护、学校照明灯管、厕所和洗手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三)狠抓整改,切实降低学校卫生安全风险。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要做好“回头看”工作,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已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不执行监督意见、不按时整改的学校,导致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风险隐患排查相关图片

学校教室采光、照明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上一篇: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下一篇:学生纪律暨安全教育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