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

2024-04-27

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精选10篇)

篇1: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场辩论,关于先深造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深造,对方棒棒棒。。

其实,我们都知道,倘若一个人他目标明确,坚定不移,那么,他不存在这样的选择问题。可现状是,浩浩荡荡几百近千万的毕业生中,只有3%的人是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该成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绝大多数人,漂流在发展飞快的社会大流中,在过去求学的相对单纯的小环境中错误地定位自己,在突然面临不得不做的选择、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因眼高手低而遭受的挫折失败等种种现实时,开始迷茫了起来。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再继续在同样的环境中盲目而自大地走下去。我方认为,先就业,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相对更客观的环境中历练自己,倘若有了好的对口的工作,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和更广阔的深造空间自然不用说。

倘若不是对口的工作,大不了让一切归零,鼓起勇气面对空白,重新做起。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不能只是专业的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对学习的渴望。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有热情与干劲,干一行爱一行,则天下之大,处处皆为我英雄用武之地。

再者,都通过他人与社会的这面客观的大镜子,能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当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一个陌生而相对客观的环境,直面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的这个社会现实,自然而然地,他会多做一件事,少说一句话;多一份谦逊,少一份浮躁与虚荣;多一份务实与勤奋,少一份顽劣与散漫;多一份勇气与信念,少一份逃避与茫然。这不管是对之后的深造,还是对今后的整个人生,都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后再去深造,是对单纯而精深的知识环境的回归,将避免更多的盲目性,更直接地针对社会所需,更主动、踏实且纯粹地追求知识,升华精神,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生定位本身是个寻觅的过程,倘若不多去尝试,不多在各个环境中经历更多的东西,怎能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东西、自己归属的地方,怎能找到更真切的自我。在这个机会迸发的社会中,只要有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为这个社会做一些积极有用的事,都能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人之于世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在拥有知识的同时,要拥有一颗谦逊且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心。而我方认为,先就业,更有利于对自我的寻觅。

篇2: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

第一,我不得不指出但对方辩友一直在向大家灌输一种错误的是思想,择业难,难于上青天。择业是那水中月,镜中花呀,那是可望而不可即。我方一辩陈词已明确指出了,就业压力大只是这样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问题。先就业再择业或许从短期上看可以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但是我们的国家是在进步的,社会结构是在变化的,随着我国老龄话社会的到来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必将成为历史。

第二,对方辩友何必一直纠结于工作经验的问题呢?您可知道,这招聘公司要求的工作经验前面可是有一个大大定于“相关”啊。您说卖菜的经验怎么就能转移到HR上了??!再者,对方辩友说,先就业是为了先让自己有更加充实的工作经验,为了以后的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可是正如我们所提到的婚姻问题,然道大家会愿意与一个有诸多婚史的人结婚吗?这个问题相信在坐的各位都会有明确的答案吧,第三,我方不得不纠正对方辩友一个错误的认识,大学生先择业再就业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我方立论陈词已明确指出择业需要考虑个人兴趣、能力,更需要考虑社会需求,这恰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体现。而先就业再择业,则对这些因素不给予考虑,抱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在自己的岗位上磨灭激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潜能;对于招聘公司来说,则面临着因跳槽带来的经济损失,使整个人才市场更加不稳定。

第四,对方辩友在陈词理论阶段提到,先就业后择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亲人,但试问哪个人的父母或亲人会把孩子当做赚钱的工具呢?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不是急于要我们随随便便找一份工作,开始赚钱。他们希望我们拥有一份让自己开心的好工作,而不是让我们大把大把地往家里运钱。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不知道对方辩友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果你先就业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先填饱自己的肚子,在去谋求更好的发展,那么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您大错特错了,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大学生的诚信再度遭到社会的质疑,试想,当你好不容易把你心爱的女生改造成你理想的妻子时,却被其他人抢走了,这滋味相信您不会觉得舒畅吧,正如用人单位一样,千辛万苦的把你培养成对公司有用的人才,可是你却拍拍屁股走人,试想世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这所谓的天之骄子?我们还配带着那样的光环吗?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应该先择业再就业。下面对我方观点进行再次陈述总结:

首先,大学生毕业先择业有利于以后的就业。大学生先择业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好和掌握掌握知识和技能,能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和良好的工作必备知识技能,还怕没有就业机会吗?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业是大学生的毕业目标,而择业是大学生实现这个目标的必要前提,不能为了就业而就业,更不能盲目的就业。大学生毕业先择业后就业是种明智的选择,一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他自身的潜力,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

第三,不错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业、择业就好比磨刀,在对方辩友的观点中,磨刀就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我方的磨刀就是先择业后就业,按照对方辩友的理论,如果磨的不是砍柴的刀,而是一把杀猪的刀,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择业都不能够明确,就业又从何说起呢?

篇3: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

一、“先就业再择业”不利于择业者社会心理的成熟

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 加上对已往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观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部分毕业生认为“先就业”就是随便先找个单位, 于是, 当理想职业与现实状况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他们就在短时间内频繁跳槽、辞职考研或考公务员等。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理解好“先就业后择业”观的实质。“先就业”, 是要求我们摈弃陈旧择业观念, 即等待国家分配, 盲目定位, 期望值偏高的心态。通过先就业, 在涉世之初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 在工作中不断进取, 在社会竞争中发现机会, 为以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二是随便找个单位, 盲目降低期望值。许多学生认为, “先就业”就是先随便找个单位, 不管其岗位如何, 只要单位要我, 我就去, 反正我也不会呆太久, 不适合就走人。于是在就业时, 盲目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当理想与现实相差较大时就跳槽走人。三是急功近利, 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不少学生持有“一毕业就要赚好多钱”的想法, 特别是面对社会“富人”一族, 其急功近利心态更迫切, 总想一毕业就满足自己的物质欲, 却不知年轻人更应看重专业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及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在就业时, 总想往高薪水工作领域跳, 甚至不顾及其兴趣、爱好、专业等因素。于是就当现实薪酬与理想薪酬相距较大时, 跳槽就频繁出现。其实, “先就业后择业”观是让大学生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从观念上接受、肯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而绝不意味着仓促就业与频繁跳槽, 大学生就业要考虑清楚了再出手。不要仅仅把第一份工作作为人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小“跳板”, 实际上, 它更是人生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开端。“万丈高楼平地起”, 一个好的职业开端将是个体今后获得职业成功和职业满意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毕业生只是带着盲目性和短期打算走上工作岗位, 既不利于他们专长的发挥, 也不利于为自己找到良好的社会定位, 更不利于他们社会心理的成熟。在他们需要学习与积累的阶段, 不能打下良好的事业基础。倘若跳槽, 虽然有短暂的工作经历, 也难以帮助他们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

二、用人单位不甘心只做“培训基地”

“先就业”确实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就业态度, 近些年来, 越临近毕业, 大家找工作的要求就越低。然而, 企业并不高兴, 尽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屈就”, 企业却不一定愿意“笑纳”这些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强调, 不要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想法, 高流动率会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说:“我们这里不是培训基地, 请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低“成活率”和频繁跳槽现象, 使企业培养人才的苦心“付之东流”。这让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不得不小心谨慎。某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一份调查数据, 在过去12个月到18个月内, 人才流失增加了38%;其中73%的雇员是从前一份工作辞职过来的, 24%的雇员已经有过3份或更多的工作, 22%的雇员有可能在加入的次年离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大都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 让不少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苦心“付之东流”, 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承诺以“先就业”为前提, 一定给予从业者“再择业”权力。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频繁跳槽“是防不胜防。

三、“先就业后择业”不是解决就业之道

“先就业后择业”不是解决就业之道。首先, 整个就业市场需要同步增长的需求市场,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积极扩张, 产生更多职位来容纳、消化继续增长的新劳动人口。就此而言, 即使个人与企业克服了客观障碍, 没得到就业机会的人仍然没有岗位去接收, 不会因为不加选择的全天候就业形态而增加岗位数量, 容纳完所有亟待就业的劳力。无条件就业不是创造新岗位的方法, 只是个人解决竞业的态度与择业机会稀少之反映, 不属于解决途径。其次, 在于就业市场是就业问题不是择业问题。对客观障碍屈从的人, 只是意味着他把本来可以获得的机会让渡与他人, 转移了岗位, 留在愿意克服障碍的人手上。但就业压力来自过大的供应面对过小的需求, 也就是说, 就业因为同期人数巨大发生激烈竞争。这就表明, 就业问题的第一性是就业竞争, 是能不能得到工作权利的问题, 而不是择业竞争, 取得满意工作机会的问题。择业发生于个人职业规划中。困难发生于第一性, 即取得岗位的困难与取得岗位机会的稀少增加的这种取得艰苦。人们本来就没有充分就业机会, 又何谈择业, 何谈不就业呢?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把握好:

1. 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为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 又称职业发展、职业发展历程, 它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职业的总称, 或是一个人一生中从事各种职业工作的历程。而职业生涯设计则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就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认清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并在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劣、限制等的基础上,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要以“兴趣、爱好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最初的原动力。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职业, 职业生涯就会变得更有趣、更为有意义, 也更易获得职业满意与成功。很多成功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对足球的执着和热爱, 才使贝利步入足坛, 把足球事业作为他终生的职业目标, 也正是足球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荣誉和财富。

2. 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找工作时, 很多大学生喜欢将自己所找的岗位跟周围的人或周边的同学对比, 其往往仅从待遇这一方面进行对比。比如, 搞技术的人跟做销售的人进行对比, 搞IT行业的跟做化工行业的对比……一系列的对比后, 如发现自己的待遇不好, 就会出现挫败感、情绪变得低落, 进而对所选择的工作失去信心, 人也变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甚至随意丢弃现有所择岗位, 与签约单位毁约等现象。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原因在于这种对比是较片面的, 部分是由于行业结构或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 进行这种对比根本没太大意义。我们在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后, 就要认真、有毅力、有信心地坚持下去, 一步一个脚印, 努力向人生的职业高峰攀登。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 珍惜现有的每个工作机会, 脚踏实地, 努力向前, 才是职业选择成功的基础。

3. 在竞争中发展自己, 在发展中规划自己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 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 避免出现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选拔大学生毕业生着重考察的一个方面。

4. 不断地完善自我, 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一些有效的支持政策, 如大学生创业“免收创业前两年税收”等。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要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潜能, 打破“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自主创业。把自主创业当成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在创业中寻求人生的快乐和奋斗的精神点。再者, 目前我们所处的是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 每天的信息量瞬息万变, 知识就是财富, 要善于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研究显示:在大学所学的知识, 毕业三年后有50%的已跟不上时代发展, 可以想象, 不主动去学习新知识, 毕业几年后一名大学生就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文盲”。因此,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 相反它是另一种学习方式的起点: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取得更好的发展, 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功与职业满意, 以便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 不能一味地只盯住大城市, 要树立到中小城市、农村去的观念

如今,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很多领域人才已相对达到饱和, 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却出现了人才匮乏现象, 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尤为缺乏。只要你是一块“金子”, 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 国家正在积极开发西部, 为此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人才优惠政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积极响应西部志愿者计划, 敢于锻炼自己, 在最需要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篇4: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择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87-02

在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一直被称为“天之骄子”,是时代的宠儿。但自高校扩招以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8年540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0万人,2011年660万……然而,不断的扩招和全球经济的低迷,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国家、社会、企业和每一个家庭的神经。但是,持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人才流动的不平衡,就业观念的偏颇和用人单位招聘的尴尬,有业不就和无人可用的矛盾同时并存的时候,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个人的生存、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已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一、解读传统意义的“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

(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重要论断,对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入浅出的科学概括。在中国,“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解决好中国的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政治稳定、关乎社会的经济发展、关乎全中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面对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化思潮,想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无疑是各级政府稳步推进就业工作的思想先导和缓兵之策。

(二)由于高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一直按照较为严格的行政体制进行管理,行政化的程度是非常高的。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充分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大学生就业工作当然也不例外。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增强学校的影响力,高校也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专场招聘会、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进行宣讲等等。但所有这些工作的落脚点却集中体现在学生素质既定前提下人与职的短暂对接,于是“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也就成为高校完成政府下达的就业指标,赢得社会各界认可所尊崇的思想武器了。至于学生离校后是否能胜任工作、是否适合岗位需要、是否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内容好像对学校来讲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

(三)作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说是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这种待遇在逐渐被弱化。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人才竞争已经让广大学生渐渐放下了身段。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不再让家人担忧,“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据北森测评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撰写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更换工作的比例高达75%。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能在离开校门之后安身立命,第一份工作只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主流认识。

(四)作为人才的使用者,社会各界的用人单位,他们对人才使用和评价应该最有发言权。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大学生,原因很多。首先是应届大学生的高流失率让用人单位叫苦不迭。因为很多应届毕业生大多把第一份工作当做适应社会的跳板,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跳槽。这对用人单位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对社会来讲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企业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培养学生,其风险是非常巨大的,还有可能是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这样的赔本买卖企业是非常慎重的。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理性解读学生就业择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关注个体长远的发展,关注个体潜能的挖掘,关注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追求社会赞许,不是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是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构建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方式。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关注的是一个人职业生命的全过程,是在客观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社会的基础上,科学对自我职业发展进行目标的设定和规划,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更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有力证明,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有具体操作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它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随着自我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去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完善自我的过程。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不是脱离现实进行的自我设计,它必须和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变迁及社会真实的需求密切结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脱离了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发现和构建生活与生命的重要途径。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学生在整个学校教育的环节很少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学习,但对今后步入社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迷茫和困惑。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专业现状、了解行业发展、了解社会需求,真正找到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性面对就业。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在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的时期,此时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作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他们就是学校最好的名片,也是学校发展最好的资源。若能全面认识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必将有很大的提升。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人才市的合理配置,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突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之间的绝对矛盾,而是人才资源没得到合理的配置。人才市场中“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的求职者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社会,存在盲目就业、盲目择业的现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帮助求职者认识自我,在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之间找到有效的切合点,这能有效实现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以往简单应对就业矛盾,不从源头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只能一直扮演着消防员的角色,四处灭火,浪费资源。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必须转变思想,注重当下,着眼未来,用全新的理念来应对困难。

综上所述,“先就业再择业”的提法是有背景、有前提条件的,它主要是针对当前极其严峻的就业环境和盲目择业的现象而提出的。解决的只是表面的就业率的数字问题。但是,个人的长远发展,真正的人职匹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却被忽略,甚至引发为了提高就业率,各级政府和高校进行造假的行为,导致其公信力下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先就业再择业”只是特定时期的无奈之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我们所追求的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社会发展和个人才干的充分对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科学就业。”因此,就必须用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来指导就业工作。也只有这样,政府和高校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脱离消防员的角色,转变成设计师的角色,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难,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潘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3).

[2]陈旭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J].高职教育研究,2008,(9).

[3]冯晓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4).

[4]梁晓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及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08,(7).

[5]王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外资,2008,(5).

[6]许亚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3).

[7]彭傲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8,(3).

篇5: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

一位国企人事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方面要花费很大精力,在大量的求职简历中几经筛选,最后认定你是合适人选了,才会给你发录用通知书。现在有的大学生,签约时信誓旦旦说得好,可几个月后找到好工作了,掏出钱就毁约,弄得企业措手不及,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不说,给企业的正常工作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有鉴于此,海尔集团因学生跳槽而不得不设防,他们一改以往的做法,以延长签约期来应对,其人力资源部主管孙先生说,海尔将对新进人才进行长达半年的严格培训,然后再竞聘上岗,他希望新人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给自己足够的适应期,也给单位较长的考察期,他们的就业协议一改往年的一年一签为三年一签。

对于大学生就业中先拉个“垫底”的做法,也就是今天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不少用人单位同时还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信用抵万金”的社会,“爱信用如同爱眼睛”,没有信用将一事无成。一个大学生从大学一走向社会,如果抱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态度,其诚信度必将大打折扣,因为他不仅会增加用人单位对他的不信任感,甚至还会浪费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他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体现。

篇6: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

大家好。如今困惑的毕业生已经不在少数,大学生“找工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方认为,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理由有三:

第一,从社会现状的角度出发,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只着眼于少数热门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而众多大学生长时间没有工作,也必然会造成社会上的种种的负面影响。先就业后择业因为找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故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

第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早已年满十八岁的成人,应该有这份挑起家庭责任的担当,至少不能再增加家庭过的压力。由于现实情况的严峻,先择业比先就业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加重家庭的负担。因此考虑到家庭的因素,我们应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能更有效缓解家庭压力的方式。

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大学生如何能对社会有真正的认识?鉴于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毫无经验,应先找份工作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跳板,从基层岗位做起,学习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之后,在选择那些自己想去的工作单位,不应该一开始就想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找工作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实践。先择业必然会因为对社会不成熟的认识而付出大量时间和心理上的成本。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首先寻求一份能使自身独立的职业,并在社会中成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在实践中重新探究自身的规划,在经济有保证和对社会认识成熟的前提下,再进行择业,追求自我的理想。这才是更稳妥更有效的路子。

综上所述,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对社会的认识不成熟,如果大学生先择业后就业,则必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和社会成本,以及择业挫折造成的心理成本。先就业后择业不但能灵活有效地缓解这些成本压力,还能及早地融入社会,加深对于社会和职场的认识,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在之后再择业的过程中可以更稳妥和有效地追求人生理想。因此,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

① 先就业,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对于就业压力,大学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就业观也越来越务实。鉴于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毫无经验,应先找份工作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跳板,从基层岗位做起,学习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之后,在选择那些自己想去的工作单位,不应该一开始就想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找工作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实践。

② 先就业再择业,可以先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又可以在基层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增加筹码,特别是刚出来的大学生,任凭想象,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其实并不准确,要在不断实践中找到自己合适的道路。先就业是为了更好的择业。没有资本,还想挑肥拣瘦那就是痴人说梦。

篇7:先就业再择业正方一辩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

感谢对方辩友配合我方进行了一场精彩攻辩,但在刚才的攻辩阶段,对方辩友犯了以下几点错误:

其一,混淆概念。对方辩友将先择业概念人为地扩大化,企图将就业框入他们的择业范围之内。认为只要先找到的一份工作是自己满意的就属于先择业。同时又把先就业的概念妖魔化,认为先就业就是为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违背青年意愿的无奈之举。其实不然。先择业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职业,用挑挑捡捡的手段来寻找职业,如果某个职业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宁可失业而不迁就。而就业则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职业,如果找一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就先从事一项对社会和自己有意义的工作。

其二,对方辩友一直脱离现实建造空中楼阁。对方辩友无视现实情况,无视年轻人的切身实际盲目拔高,企图以空中楼阁的虚构之美来掩饰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试问对方辩友,不真正进入职场,不真正了解职场,那么你择业的依据是什么?是自己的一时喜好,还是自己的最终理想?

其三,对方辩友一直在把双方辩题推向极端,仿佛就业优先就是盲目就业,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认识。我们选择先就业,实际上是要告诉大家,岗位不分高低,都是为了社会做贡献,一个人,不是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如果现实需要,我可以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都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功的人士也都不是一步到位的,都是经过不断的努力,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方始终认为年轻人应当先就业再择业。这里的先就业并不代表不择业,只不过是实现的时间先后而已,我们先就业的目的正是为了今后的择业打下基础。先就业,生活才有保障,才可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择业,从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技能,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篇8:“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

【关键词】就业观;择业;“白纸”

1、“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提出

1.1就业市场的趋势

1.1.1从就业形势上看,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时不要把所找的第一个岗位作为终身职位来考虑和看待。因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在这种社会趋势的导引下,人的“单位”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而所谓的“打长工”、“打短工”却越来越盛行。因此,低学历毕业生应在毕业后尽快找到职位,应把欲望放低,先找一块暂且栖身的地方安顿下来再说,以后再寻求机会谋求新的发展。

1.1.2虽然,历年来各类人才交流市场举办人才交流会很多,但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却少之又少,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还需要学校的推荐,那么推荐的工作不可能适合全部毕业生,这就需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适时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1.2毕业生的动向

近日,媒体相继报道一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怀揣高等教育的文凭却不能就业,为了拿到就业的“钥匙”,又到当地职业院校“回炉”学习技能。随着取消就业分配和近年来不断的扩招,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风光不再。不但不再是“香饽饽”,不少大学毕业生更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过去,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着“好马配好鞍”,在就业选择时两眼只盯着“白领”岗位,对技术工类的“蓝领”岗位往往没有兴趣。结果是处处碰壁,长时间不能就业,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在,这些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不再自视清高,放下架子,到职业院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就说明现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也以“就业”为前提,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

2、“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优势

2.1缓解就业压力

“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理念的产生与目前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或者就可以说,正是就业难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催生了就业新理念的产生。有很多毕业生在找不到工作时都以“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为理由。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而刚刚迈出学校的毕业生们想一出校门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份自己称心满意的工作,那就更难了。关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理性择业心态和适合市场新形势的择业新观念。应该面对人才供求关系和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彻底转变那种单一的择业观念,千万别奢望“一步登天”,不妨先就业后择业,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先做起来为好。

2.2给出一段时间来设定职业生涯

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最好途径——先就业后择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择业趋向还并不成熟,因为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很多只是凭一时兴趣择业,并不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有多大,只有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就需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接触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突出能力。

2.3“骑着马找马”成为成功择业的必经之路

当今,各类职业院校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趋于多元化,不光只是单一工种的技能培训,还讲究技能人才的知识化。这就给职业院校毕业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给他们提供碰到“千里马”的良好机遇。各类毕业生在毕业时很难一下就能碰到“千里马”,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在等待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你有抓住机遇的“本领”,这也就是需要你更多的社会实践所得来的经验。

2.4给“白纸”填字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对于社会这个“大染缸”来讲就是一张“白纸”,每张白纸上的字都是通过社会经历来得出的。很多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的招牌,这也是应届毕业就业难的一个原因。那么不就业何来工作经验之说呢?就业也就成为择业的前提。

3、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3.1在就业路上“扬已所长,避已所短”。

技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的探索和积累方面不如高校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要正确审视自己,做好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贪大求全,把求职目标最好先设定在较低档次上,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要从山脚下开始跋涉,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工作做起。

3.2发挥自身技能优势,用真才实学亮出本色。

很显然,与高学历者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竞争岗位上必然处于劣势。但是,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更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指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那些学历较低的但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说实在的,用人单位最忌讳的就是那些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操作却一筹莫展的平庸之辈,这也正是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供不应求的原因。以此为鉴,奉告那些在读的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应该珍惜自己宝贵学习的时间,刻苦钻研,掌握一技之长,用技能之长,去补学历之短,以致在将来的就业道路上“出奇制胜”。

3.3竖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这是好事,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毕竟,愿望是一码事,现实又是一码事。不要太多地指望就业过程中的一帆风顺与一步到位,放弃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之所以将“就业”两字放在“择业”前面,只想表明:擇业远比就业要艰难得多,只有先学会就业,才会有更多的资本去择业。就初出茅庐而言,“碗筷”尚未到位,太多的挑肥拣瘦显然是对自己缺乏把握的表现。

3.4正确对待“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世事千头万绪,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作为;人生载沉载浮,认定目标才能少走弯路。因此,求职还得从实际出发,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种理念面前,不能丧失了自己的原则,整天这山看着那山高,一心想着跳槽,也就谈不上个人的锻炼、成长与进步了。这里所说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是指导毕业学生适时的根据当前技能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调节自己就业心态,达到成功就业后再适当考虑个人择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竞争的压力,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找一块落脚石,以后再寻找机会谋求新的发展为上策。

参考文献

[1]杨传国.中国就业战略的四个基点[J].人力资源开发,2010(2).

篇9:大学生先成家后立业四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及观众,也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表现。

几轮唇枪舌战结束,我方观点仍并为所动,并非对方辩友不努力,而是对方的观点实在不足取信。,事业何时有成?是一个未知数,5年?10年?20年? 万一一辈子都立业不成呢? 那就不结婚成家了吗?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几岁? 二十几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体力最好,最有激情,热情,最渴望爱与被爱,这个时候恋爱,结婚,成家,正是时候。所以我方要再次提醒对方辩友,成家有期限,立业无期限,要知道,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婚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结的!!回顾今天对方辩友的所有论证,核心无非有二。第一,对方辩友认为成了家要操更多的心,会分散精力,所以精力要花在刀刃儿上,要先立业,但是我们想一想,家真的像您方所说的那样,是人生的羁绊吗?如果对你的爱人尚且不能负责,你又凭什么保证这样的人能够在商场搏杀中对员工负责让伙伴信任呢? 更何况为什么我们偏偏看到正是娶了马皇后的朱元璋,在成就明朝基业时才少了无数波折;有了穆桂英的杨宗保偏偏让杨家将的赫赫威名熠熠生光呢? 如果家庭真是羁绊,为什么没有绊住朱元璋没有绊住杨家将?却让他们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打开了事业的新天地呢? 立业之路,道阻且长,到底是一个人的苦撑更坚强还是两个人的扶持更有立呢? 没有李国庆与俞渝的夫妻同心,哪有今天响当当的业绩,没有与萧珊的甘苦与共,百岁老人巴金又怎能挺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家庭的温情与和美分明给了人生巨大的积极作用,怎么在对方辩友眼里就变成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了呢? 对方辩友说成家要大把大把的花钱,成家固然要有车有房,但我想问的是买不起200平米的景观洋房,难道60平米的廉租房就不能挡风遮雨吗?买不起轿车做嫁妆,难道两轮的自行车就载不动爱情吗?当年李嘉诚与庄月明成婚时几乎家徒四壁怎么就没有遭到您方所说的贫家夫妻百事哀呢? 更何况之后的生活带给人的幸福感本就不能用物质来衡量,深夜时一份夜宵,疲惫时一杯咖啡,苦闷时一句玩笑,俗话说:“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比物质更重要的是感情,人活在世上不只是为了感官的享乐,更需要心灵的富足!成家给人的幸福感怎能用金钱换算?所以,我方坚持先成家后立业!我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那么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种说法,在我看来,家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牢不可破的。但转眼看看现如今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为了立业而放弃了成家。难道家是由物质堆砌而成的吗?显然不是的。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篇10:先就业再择业四辩稿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每年的秋季就业高峰、春季就业高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总是一个人们词汇。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政府、学生本人想方设法,转变思想谋出路。广大高校除了增强对校园招聘的支持力度外,还宣扬“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思想,很多学生表示认同,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这是误人子弟。学校宣扬“先就业再择业”目的就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学生有工作就可以,其他的如职业发展、兴趣爱好、专业等全不考虑。“先就业再择业”可以提高就业率,使学生有一份工作,仅此而已。

如果学生是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求职而找到工作的,以后的发展会对其产生不利因素。

第一、“先就业再择业”让学生草草了事,浪费了一个绝佳的就业时机。很多企业专门组织校园招聘招应届毕业生,是看中其个人综合素质,不是工作经验,对求职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个大门只为应届生开放,优秀的往届生,哪怕是上一届毕业生会被告知“请关注我们的社会招聘”,我想每个毕业生找招聘会上都会见有人站起来提问“我是去年毕业的学生,可以投递某岗位吗?”。一生仅此一次,为何如此马虎?

第二、很多毕业生毕业一年内会辞职再求职,原因无非是工作不合适,也个人职业规划不符、接触面少学到的东西不多、工作没有挑战性很闲。这些都是“先就业再择业”的苦果,在下一步求职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招聘单位会考虑到:你为什么辞职、有没有工作经验等问题。

上一篇:防汛抗洪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读《真情无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