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2024-04-30

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精选6篇)

篇1: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 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 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二、具体描述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通常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央行的比例存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在央行任意比例存放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式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krC1rdrcre

缺点:作用猛烈,不宜经常使用,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以来与其他国家相比偏高,降息与降准的区别

降准,意在通过释放更多的资金供给,调节供需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利率,最终促使资金需求的上升,而这些资金需求,使用的增长,相继促进经济的发展。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但不一定代表货币流通量就会因此增加。降息主要有两个作用:

1、通过降低央行存款回报,让钱进入银行之外的市场,提高交易活跃度;

2、可以降低贷款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降准有利于商业银行,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受益:

第一、银行可以释放这笔资金,把资金用于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如贷款或债券,获得贷款收益,增加银行净利润。

第二、通过降准与货币乘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银行盈利。

降准对股市、楼市、银行均是好消息,但是,从资金流动性特点分析,资金会首先涌入金融银行,冲进股市,资金流动性特点决定了最后才可能会到达实体经济,对于银行,降准最大利好在于可贷款规模。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降息就是银行利率调整,银行降息时,储户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减少,降息会促储户把资金从银行取出消费,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

降息分为两种,第一,降低存款利率。第二,降低贷款利率。利率也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一般来说是指短期利率。

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主要是鼓励企业投资,也有利于个人按揭贷款,比如每月按揭贷款利率降低了,还款人每月还款数量相应减少了,减轻贷款人还款压力。

所以简单的来讲,降准是投放流通货币,降息是鼓励投资。

降息对资本市场影响是积极的。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有利于股价上涨。降息推动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降息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促使个人贷款者按揭贷款,鼓励消费者

(二)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到市场中货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局限:

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更难于控制,而且由于再贴现利率不能经常变动,所以缺乏一定的弹性。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三)公开市场操作: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央行今年迄今额逆回购,7天用的频率最高,但是14天的规模最大。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品种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银行票据,它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发行对象为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是投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可以视为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一项货币政策创新。其优势在于,在短期国债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进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增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有效性

优点: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用它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迅速调转方向的操作都是完全可行的

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缺点: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背景:为应对近年来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加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短期资金缺口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 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国内经济低迷,2014年初M2向下突破政府预设目标,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SLO特点:

SLO操作期限短,多为7天以内的回购,现在我们所说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业务为7天,14天和28天期的,并没有7天以内的品种。

SLO的操作时点具有灵活性,通常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SLO的操作对象仅为符合特定条件的一级交易商,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包括五大行、国开行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2016年1月29日增加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恒丰银行为SLO交易商。SLO的操作结果披露具有滞后性,操作数量与利率价格一般在1个月后披露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次《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SLO操作的方向都是投放流动性的。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认为SLO是一种超短期的逆回购。

SLF SLF设立于2013年初,期限比短期流动性调节长,最长为3个月,以1-3个月期操作为主

特点: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并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作为抵押。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央行根据当时流动性情况、货币政策目标和引导市场利率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S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主要解决节假日等影响资金面波动较大的问题;另外,对比全面降准的政策,后者因其投放大量长期限资金,将使得资金流入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领域,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SLF和逆回购以及SLO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银行掌握主动权,可以主动通过SLF向央行借钱,而不是逆回购和SLO必须等到央行发公告招标了,银行才能被动接招。

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工具,于2014年9月设立,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期借贷便利期限为3或6个月,其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MLF可多次展期,由于传统工具的运用可能使银行出现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期限错配,因而将资金投放中长期动力不大,但MLF的展期性可以有效把利率往中长期传导

PSL 央行于2014年4月给予国开行三年期1万亿元PSL,用于棚改专项贷款,开创PSL的先河,实际操作中,国家开发银行获得抵押补充贷款时的抵押物为棚改项目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还款来源是国开行未来在银行间债市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特点:期限相对较长,一般为3年以上,可以为长期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PSL由央行主动发起,央行根据政策导向将资金投向特定领域

PSL要求银行提供抵押,相比再贷款PSL可以避免信用风险问题,同时建立起新的政策利率基准,逐步完善价格调控框架

PSL主要针对的是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需要以政策性项目作为支持

年末资金流动性紧张问题

现金使用量M0超预期增加是导致春节前资金紧张的原因,春节前居民提现以备春节使用,企业年末支付工人工资及奖金,企业和居民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增加

年末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冲量、叠加MPA考核等因素,将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为旺盛、供给有限。临近年末,一些季节性因素开始对资金面产生影响。从银行的角度讲,他们面临“贷存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等指标的考核,银行需要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总量。冲量存款,是指银行信贷员在月末或者年末临时向储户拉存款,以应付监管层对存款要求的检查,据了解,为了吸引储户做冲量存款,银行会给储户一定比例的返利;银行冲量:当月底、季度或年底,银行的存款业务并未完成的时候,临时找钱冲一下账,为了完成存款业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说法;

央行货币政策趋势

2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了2016年4季度的货币政策的总体运行情况,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基调。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报告为后期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包括明确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突出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

央行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是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适度流动性。在年初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补充长期流动性缺口的基础上,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同时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开展中期流动性常态化操作。

二是推动调控框架逐步转型。一方面继续强化价格型调控传导机制,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另一方面也注意在一定区间内保持利率弹性,与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变化相匹配,发挥价格调节和引到功能。连续在7天逆回购利率进行操作,释放政策幸好,并适度增加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引导和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

三是进一步完善适应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省纪委宏观审慎评估(MPA),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至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因城政策”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四是促进信贷机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窗口指导等的作用,创设扶贫再贷款,将民营银行纳入支小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三农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疏通传导渠道。央行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首次采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方式,一改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同时,关于流动性的提法同样由“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为“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都与之前的执行报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验证了央行政策流动性拐点,2015年、2016年上半年货币市场过度宽松的局面将不会继续出现,定调2017年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势。

篇2: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SLF 1.概念

常设借贷便利是央行在2013年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2.原因

1.对冲存款偏离度管理的影响,防止人造钱荒;

2.SLF期限预计为三个月,而存款偏离度9月末就开始执行,央行完全可以使用一个月而非三个月的工具即可。且存款偏离度压力较大的是中小银行,而SLF是给大行的。

3.对8月份疲软经济数据的首次清晰的政策反映。周末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正在以超预期的速度放缓,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连续恶化,8月的工业增加值跌至6.9%,创六年以来的新低。

4.新股发行、假期因素均可能导致短期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SLF有助于缓解季末流动性紧张。

5.比较隐蔽,保持了表面的“保持定力”;

6.市场最终还是了解到SLF,达到了传递信号功能。

3.作用

1.不少机构均认为,总规模人民币5000亿元的SLF,效力近似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但高盛经济学家宋宇称,虽说每行平均1000亿元的SLF号称类似于全面降准,但真正的降准影响会更大,因为其效力是持续的。

2.还有分析认为,这次的效果有限。在不良贷款反弹背景下出现的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靠定向降准难以解决。股份制银行存款偏离度压力大,而非国有大行。

3.SLF和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等操作利率一道,会构成货币市场利率的运行区间。这凸显出中国央行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新思路。近一年来,央行在资产端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新工具,通过SLO+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设借贷便利)构建短端利率走廊,PSL(抵押补充贷款)试图打造中长端政策利率指引。

4.SLF目的是构建“利率走廊”的上限,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是说,如果市场利率大于某个值,有可能触发央行强制使用这个工具,阻止同业拆借,转向央行贷款。基本没有主动权,得商业银行申请。

二、MLF 1.概念

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在2014年9月创设的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MLF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或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抵押。其目的是在外汇占款趋势性放缓的背景下,为金融机构提供补充中期适度流动性,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MLF临到期可能会重新约定利率并展期,各行可通过质押利率债和信用债获取借贷便利工具的投放。MLF要求各行投放三农和小微贷款。

2.原因

1.降低融资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央行各类创新工具对降低贷款利率收效甚微,下调回购招标利率大幅降低了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利率,但对信贷市场贷款利率下降的引导相对缓慢,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2.贷款利率仍高,上浮比例增加。企业融资条件仍在恶化。

3.融资增速下行,经济下行风险未消。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资总量增速持续回落,进而影响了货币创造能力,M2增速也明显回落。从历史经验看,地产销量增速以及融资总量增速是决定经济走势的两个最重要的领先指标,因而其下行意味着短期内经济下行风险未消,在未来半年内经济难以见底。

4.近两年来,在融资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不规范的同业业务、证券投资等科目,向房地产、部分软约束及政策限制性领域提供了较多融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部门的需求出现一定变化,加之同业业务监管等措施强化,三季度以来这部分融资出现收缩,从而减少了货币派生。

5.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不仅面临来自资本流动变化、财政支出变化及资本市场IPO等多方面的扰动,同时也承担着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央银行需要根据流动性需求的期限、主体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具组合,以进一步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作用

MLF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看,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中期借贷便利起到了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三、SLO 1.概念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用来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操作在七天期等品种工具之后,继续构建隔夜等超短期品种,作为指引市场基准利率的努力,为利率市场化进程打下更好基础。

但未作为优先的常规性制度安排,这可能源于中国财政资金季节性剧烈波动,支付体系有待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本身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复杂因素。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

2.作用

1.根据央行规定,SLO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今后除了每周二和周四的公开市场操作之外,只要市场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央行都可以通过新工具向市场释放或者回收流动性,央行可以保证在交易日里“无间隙”的调控。

2.央行并未让所有交易商都参与,而是选择了工农中建四大行、国开行等12家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而这12家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做市商”的角色。对于新工具的“上市”,央行还做了保密工作。根据央行的规定,操作结果滞后一个月再对外披露。

3.将原先一周两次的逆回购改为每日开展,增加公开市场的操作频率,不仅可平衡市场流动性,加强公开市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力,也有利于完善短期利率体系。

四、PSL 1.概念

抵押补充贷款,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2.作用

1.PSL的目标是借PSL的利率水平来引导中期政策利率,以实现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对中长期利率水平的引导和掌控。自2013年底以来,央行在短期利率水平上通过SLF(常设借贷便利)已经构建了利率走廊机制。

2.PSL这一工具和再贷款非常类似,再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不过市场往往将再贷款赋予某种金融稳定含义,即一家机构出了问题才会被投放再贷款。出于各种原因,央行可能是将再贷款工具升级为PSL,未来PSL有可能将很大程度上取代再贷款工具,但再贷款依然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篮子当中。

3.在我国,有很多信用投放,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支出类的信贷投放,往往具有政府一定程度担保但获利能力差的特点,如果商业银行基于市场利率水平自主定价、完全商业定价,对信贷较高的定价将不能满足这类信贷需求。央行PSL所谓引导中期政策利率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引导投入到这些领域。这也可以起到降低这部分社会融资成本的作用。

五、LPR 1.概念

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贷款基础利率的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运行初期向社会公布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贷款基础利率的指定发布人。首批报价行共9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每个工作日在各报价行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剔除最高、最低各1家报价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于每个工作日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公布。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按年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监督评估,促进提升贷款基础利率的基准性和公信力。

2.作用

1.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作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机制在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2.有利于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促进定价基准由中央银行确定向市场决定的平稳过渡

3.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增强自主定价能力 4.有利于减少非理性定价行为,维护信贷市场公平有序的定价秩序

5.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六、合意贷款

“合意贷款”,实际就是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内容是指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投放应与其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匹配。

其中,资本约束不仅包含过去 8%的最低资本要求,还包含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储备资本等基于宏观审慎的资本要求;

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意味着整体信贷增速不应过多偏离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信贷扩张越快,偏离合意水平越多,未来积累的风险就可能越大,因此资本要求就会相应提高,以此来抑制金融扩张的顺周期波动,防范系统性风险积累,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合意贷款是建立在资本约束基础上的一种透明、规则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别于行政性的规模管制。

合意贷款工具在当前宏观调控环境中仍有其合理性,是以新型宏观审慎工具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影响的一种选择。应当看到,调控框架的选择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制约因素,并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刺激措施显现成效、经济复苏态势逐步巩固后,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部署即开始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

但当时各方面意见不统一,来自市场的压力很大,而利率、准备金等工具的信号作用又比较强,需要借助于宏观审慎措施,通过引导商业银行更稳健经营来抑制其过度扩张。人民银行多年来都强调向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方式转型,包括更多发挥流动性管理和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但价格工具的运用也受到多种因素掣肘,如流动性约束和较大幅度调整利率难以被接受、部分微观主体对利率敏感性不够、汇率市场化进程仍需推进等,因此还必须借助于宏观审慎等政策工具发挥必要作用。

未来随着形势变化和改革推进,调控工具自然会有不同选择。

合意贷款具有透明、规则化以及动态调整的特点。金融机构可根据既定公式和相关参数自行测算合意贷款增速,并了解宏观政策取向和导向。这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为的自由裁量权,也体现出其与传统贷款规模分配的根本区别。

当然,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复杂因素,如部分农信社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监管要求甚至为负,若严格执行规则标准,本应收缩贷款,这在一些缺乏金融服务的偏远、贫困地区可能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再如,近年来村镇银行等新设机构较多,缺乏足够历史数据。这些特殊性要求有一定灵活度。

合意贷款也是动态调整的,能够适时反映宏观形势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动情况。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资本充足水平等因素的动态变化,会引起合意贷款变化;另一方面,央行根据宏观形势等变动也会适时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参数。整体看,宏观审慎工具实施以来,信贷投放总体适度,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结构也更趋合理。

合意贷款增速通常是贷款增速,年内的贷款进度由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以及自身流动性状况和经营战略等自主安排。总体上,合意贷款按照大体均衡、不大起大落的原则把握,但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情况也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农业季节性规律,灵活安排贷款节奏。一般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前几个季度贷款比例较高,与季节性规律基本相符。对合意贷款和定向降准之间的关系也要合理看待。在保持宏观稳定、货币信贷增长不过快的前提下,2014年以来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变化数次调整了宏观审慎管理指标,适度拓宽合意贷款空间,增量大于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一些金融机构主要由于资本实力不足,信贷扩张受到限制。

定向降准主要发挥信号作用,通过建立信贷结构优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涉农信贷投放比例,并不能理解为“放水”扩张总量。不少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涉农贷款比例还有提升空间,潜力在于存量结构的改善,如果能够压缩其他类贷款,将收回再贷以及新增贷款中的更高比例投向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就能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使这些领域得到更多支持。定向降准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不能取代市场对资金流向的决定作用。提升金融机构支小支农意愿和能力,还需治本措施切实跟进。如落实小微企业财税支持政策、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加快设立民营中小银行、解决财务软约束主体无效占用过多资源等。

七、定向降准

定向降准主要发挥了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正向激励来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存量较大,增速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不宜依靠大幅扩张总量来解决结构性问题。6月份将定向降准与对余额比例指标和增量比例指标考核相结合,旨在对过去尤其是上一年“三农”、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比例较高的商业银行给予鼓励,未来还将定期对商业银行实施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整。

通过上述设置,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有利于在不大幅增加贷款总量的同时,使“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通过开展定向操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新动向。如美联储实施“扭转操作”以打通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梗阻,欧央行推出“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也是在引导资金通过信贷等途径流向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两次定向降准体现了这一思路。

当然也应看到,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其结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出现问题,市场决定资金流向的作用可能受到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会受到影响。中长期看,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信贷资源投向的优化,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八、未来政策

1.全面降准降息还会有吗?

在当前阶段,降息和降准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要求不符,央行基本将传统货币政策(降息和降准)“雪藏”了。

但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依然呼吁降准降息,与其量宽,还不如降息。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走在错误的方向上,0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症结是债务超增,原因是货币与经济增速的脱节,因而提供超额货币对经济无益,年内多次量宽基本无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而导致当前经济全面下行的核心原因在于利率高企,贷款利率与GDP增速相当,因而企业和居民失去投资消费动力。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央行的确不应干预银行的贷款利率决策,但可以降低回购利率,即通过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改革转型提供有利环境。最后他提到,建议降息并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建议改革应该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展开,只有经济主体有了正常投资消费的动力,改革才更有可能成功。

2.未来政策怎么走?

1.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2.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4.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积极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工具,继续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5.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

6.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7.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

篇3: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概念辨析

(一) 民族村寨传统文化

本文所说的民族村寨指一定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演变中, 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价值观念、认知模式、审美情趣等隐性文化要素, 及民居建筑、节庆活动、服饰饮食等显性文化要素的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定居区域。而民族村寨传统文化, 则是一个少数民族在民族村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体现在:一是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精神文化, 表现为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科学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礼仪、宗教信仰等形态;二是居于外围的, 对精神文化通过物质形态体现的, 表现为建筑物、艺术品、饮食、服饰、工具、语言文字、典籍等物化形式或者载体。其具有以下特点:

(1) 主体性, 即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是某一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创造的、其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 共同分享, 深层认同, 集体维护, 世代传承的, 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也是传统文化的拥有者。 (2) 变迁性, 即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均有其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 因此, 保护的关键是民族村寨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 (3) 层次性, 即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与特定的物质关系紧密相连、有明确的物质形态与之对应、可以直接感知的具有“显性”特质的表层文化;二是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并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不容易被人们感知的具有“隐性”特质的深层文化。因此, 在进行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时, 对涉及到的深层文化应该慎重。

(4) 民族性和地域性, 即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依托载体是特定的民族村寨。

(二) 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最早研究源于个人或公共组织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有目的地影响和作用社会, 其研究随后渗透到公共管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 政策工具是随着政策执行难度和负责程度的增加, 对政策执行方法和手段要求提高而逐渐受到青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明确了“立足发展、保护利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主导角色, 同时也明确了社会与村民个人在保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角色。本文政策工具是指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保护主体 (政府) 在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 即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做好民族工作和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这一政策目标, 在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保护这一政策执行和反馈过程中而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

从传统意义上说, 政策工具可分为管制性工具、经济性工具、社会性工具、信息性工具等。其中管制性工具包括规则、标准、许可及禁止、征用、直接提供等子工具, 具有强制性, 通常能迅速起效。经济性工具倾向于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 包括市场利用 (如征税、收费、补贴) 和创建 (如交易、合同、保险) 等具体政策工具。社会性工具依托市民社会理论, 由家庭、社区、志愿组织等子工具构成。信息性工具是用来诱发想要的政策结果的工具, 如宣传、教化、信息发布 (揭露) 、评估、座谈和听证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政府有必要也有责任“在政策工具的恰当性与适配性之间权衡”。下文将以青海省海北州的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现状来说明现实中地方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 以分析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过程中政策工具组合优化, 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保证政策目标实现,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和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

海北州利用与保护现状、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青海省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 分布地域不同,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 并构成了民族性和地域性。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历史悠久, 有著名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遗址, 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 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目前辖门源、祁连、海晏、刚察四县, 其中门源为回族自治县,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四县以藏族、回族、蒙古族为主要民族, 但每县又不仅这几个少数民族, 还包括土族、拉祜族、东乡族等十多个民族, 各县所辖乡镇中也有纯粹的民族聚居行政村, 如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永丰村和乌兰哈达村, 祁连县默勒镇扎沙村等, 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北山村和西滩村等, 又如刚察县哈尔盖镇的行政村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甚至达95%以上, 故四县都有着丰富且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 也存在着大量适合开发利用的民族村寨。

据官方资料记录, 海北州的主要旅游景点是海晏县金银滩草原风光和原子城, 门源县仙米寺和珠固寺、祁连县祁连山原始森林和鹿场。青海省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1412万人次,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659万美元, 其中海北州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就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所辖四县旅游收入与旅客接待情况见表1, 这与海北州“十一五”以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划, 及四县近百家“农家乐”、“牧家乐”及特色民族旅游产品“观鱼”、“祭海”、“高原海滨藏城”、“马背蒙古族民族骑兵营”、“油菜花节”等, 与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紧密相关。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2。

“十一五”期间海北州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管制性工具。突出表现为州政府提出了“十一五”建设高原旅游名州,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战略目标, 并制定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为重点, 《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意见》和《加快旅游餐饮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先后编制完成了《金银滩-原子城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等11个单体规划, 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州旅游景区建设重点, 确定了以青海湖北岸315国道自然风光游和祁连山草原风情游为两大旅游带, 以海北全境游、环青海湖游、金银滩—原子城一日游为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每条精品旅游线路设计都配合着沿线的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特点进行, 每年着力建设一个旅游产品 (如鹿产品、祁连玉、剪纸、民族刺绣等) 的发展思路, 此工具制定了旅游开发规则, 设立了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和保护的标准, 提出了许可开发与禁止破坏等内容,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具, 具有强制性。

(2) 经济性工具。目的在于将海北州的旅游市场化, 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州政府“十一五”时率先设立了州县财政列支旅游发展基金1660万元, 用于全州景点开发、人才培养、旅游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二是“十一五”期间投入11.9亿元旅游项目建设资金, 6.08亿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使主要景区服务功能和四县区域城镇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并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积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三是先后引进招商项目14个。这一工具的利用, 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提供了财政补贴, 进行了项目招商, 各县相继开发建设了金银滩藏家风情苑、达玉部落民俗文化村, 还有原子城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祁连卓尔山、金银滩自驾车露营地、沙柳河湟鱼家园、青海湖仙女湾、高原海滨藏城等旅游景点和接待服务设施, 突出体现了海北州政府政策经济性工具的实施效果。

(3) 社会性工具。由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具有主体性, 它由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且被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 集体维护, 世代传承, 在其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少数民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 采用社会性工具的重点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重点开发”的原则, 政府为主导、以旅游行政部门为主体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当地少数民族家庭、社区和少数民族个人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 才能够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合力。在“十一五”期间海北州政府提出了“旅游资源多种多样, 但决定其品质的是文化”, “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外许多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 并积极向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成功例子借鉴学习。

(4) 信息性工具。主要目的是提升海北州的旅游形象, 即通过举办“海晏国际沙雕节”、“祁连山之夏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刚察青海湖观鱼放生节”、承办青海省旅游发展大会、环湖赛等重大节庆活动, 借助中央和省内外媒体, 开通旅游网站, 制作旅游宣传图册等方式, 针对主要客源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通过多形式的宣传促销, 使海北州的旅游产品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影响力, 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旅游知名度显著提高, 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

不足以及未来利用空间和优化组合建议

(1) 不足。“十一五”期间海北州政府以上几种政策工具的使用, 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但就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 仍有不足, 总体来说特点是“管制性、经济性工具使用较强, 而社会性和信息性工具使用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管制性工具中涉及到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

二是由于青海省气候特点, 海北州“旅长游短”问题依然突出, 民族村寨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低, 旅游产品闲置期长, 原因在于信息性工具使用力度不大, 宣传力度不大, 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性不足。

三是经济性工具使用过程中的投入仍显不足, 以至于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缺乏, 旅游投入难度大, 导致现有的民族村寨接待能力有限, 旅游旺季吃、住难的问题较突出, 软件服务差, 同时市场发育不充分, 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少而且小, 缺乏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旅游行业管理和民族村寨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

四是民族村寨中社会性工具使用力度不够, 村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全民旅游服务意识不强。

(2) 未来利用空间。海北州“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说明, 要使“门源浩门回族风情旅游镇、祁连八宝东方小瑞士风情镇、刚察沙柳河高原海滨藏族风情镇、海晏西海红色旅游镇”形成特色鲜明、旅游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的中心城镇及旅游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加大对国道干线公路村庄、乡镇进行以旅游形象为主体的“包装改造”工程, 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旅游农 (牧) 户、旅游村、旅游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通过旅游城镇建设, 发挥中心城镇和市场对接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景城互动。截至2006年底, 海北州所辖四县一场共有197个行政村, 44643户, 200811人, 通过借鉴青海省知名度较高的互助县小庄村 (此为土族村寨) , 按照两个标准进行初步筛选, 即: (1) 民族村寨全村户数规定在100户以上, 人口在400或500人以上规模的; (2)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0%以上。计算海北州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行政村达75个, 剔除总户数100以下的9个村子, 按照上述两个标准得到海北州符合民族村寨要求的行政村有65个, 所涉及到的总户数为16210户, 人数约7.3万人, 小庄村全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户数占总农户的30%以上,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 如在未来这些村落中有一半进行少数民族村寨旅游, 那么将有至少4863户参与其中。此外, 还要考虑国家民委对重点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的要求, 除了人口、户数、少数民族比例要求外, 还应该为“特色民居不低于50%的村寨”, 再进行第二次筛选, 总会有部分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旦这些村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利用起来,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因此, 预计未来利用空间较大, 地方政府应注意这些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中的政策工具使用, 而“政策工具的设计需要一些技巧”。

(3) 优化组合建议。根据海北州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过程不足的总结, 提出以下优化政策工具建议:

第一, 保持现有的管制性工具, 加大经济性工具的使用力度。目前海北州的管制性工具是紧紧围绕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支持青海藏区意见的实施,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而进行的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只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不变, 适当地加入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创新性, 同时想方设法多利用经济性工具, 多方吸取可利用的资金, 将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交给市场, 发挥市场的作用。等时机成熟的时候, 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资金投入, 利用国内外投资项目和基金, 促成当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利用和保护。但要注意这两种工具使用过程中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变迁性、层次性特征, 慎重对待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时涉及到的深层文化。

第二, 尽可能地加大信息性工具与社会性工具的力度。首先信息性工具是要适应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瞬息万变, 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新兴媒体和方式进行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宣传工作, 将“品牌”打得更响更亮;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宣传教化当地农牧民, 让他们了解到政府所利用的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 是以“扩大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逐步提高旅游业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为目的。这也带动了社会性工具的开发利用, 通过信息性工具更多的调动少数民族个人、家庭、社区的力量, 投入到“文化与旅游融合”中来, 利用好海北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突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山水生态文化、高原游牧农耕文化等, 满足游客体验文化, 体验民俗风情的愿望, 更多从游客角度出发, 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展现出来。

篇4: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关键词】环境政策;政策工具;政府管制

一、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含义

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也叫直接管制工具,是旨在通过管理生产过程或产品使用来限制特定污染物的排放,或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限制某些活动等直接影响污染者的环境行为方面的制度措施。这一工具类型包括全部的直接管制措施,如标准、许可证、配额、使用限制等。

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优越性及其局限性

(1)命令控制型工具的优越性。第一,实施效果的可确定性。命令控制工具具有强制性,因此它所实施的对象必须服从命令控制工具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第二,适于处理突发性的环境事件。一般来说,当某个地方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超过“生态胭值”和“环境容量”时,是不容许由市场去自愿协商的,也不可能依靠征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时命令控制工具也许是主要的选择,有时可能会成为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的行政权威和管理资源是最果断有效的手段。命令控制工具适于处理一些外部性问题导致的紧急环境事件,特别是公害事件。第三,可以直接供应环境公共产品。环境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威提供与外部性相对的服务措施,特别是那些环境容量为零的物品的管制。例如,DDT的禁止使用,必须采用强有力的管制措施。(2)命令控制型工具的局限性。第一,执行成本巨大。管制由政府直接实施,其效果取决于政府执行力度和企业接受程度。第二,管制者疲于应付成为“救火队员”。目前环境管理的现状,可以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来描述。“管得过多”意味着管制的面宽、点多,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在数量和精力上的严重不对等,导致管制者信息不对称情况继续恶化,管理漏洞层出不穷,这是现行制度的必然结果。第三,“劣品驱逐良品”现象。“劣品驱逐良品”的问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真实写照。一种情况是指某些企业违反了现行标准或法规,但该企业从中取得了收益,而其它企业却因遵循现有规则而事实上受到了损失。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某些企业的非法行为导致环境管制政策更加趋紧,而合法的企业却成了陪绑对象和主要受害者,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合法企业的衰落甚至倒闭。第四,败德行为。败德行为是指当合约的参与者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时,他们就不会服从规则,并且不会按合同条款执行。在环境管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被管制者经常游离于管制者视线之外,对其行为缺乏有效约束,这种败德行为屡禁不止。

三、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优化选择

(1)环境政策目标和合理确定。政府在进行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时,必须始终围绕最初所确定的环境政策目标进行,任何偏离目标的工具选择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2)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当前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影响命令控制工具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是政府环境政策工具选择考虑的一个条件变量。(3)基本的法律保障。命令控制工具的有效实施必须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作为保障。如前文所分析的,我国命令控制工具各个具体手段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法律依据。因此,目前我国应该积极地去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监测条例等,为实施“区域限批”、总量控制、限期治理、停产整治、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设备及工艺、关停环境违法企业等监管制度和强制措施提供法律依据。(4)较强的政府环境管理能力。中国环境政策遇到的实际困难之一,是缺少足够的力量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要加强地方政府尤其是环保行政部门的能力建设,给地方政府必要的经费、人员和其他物质保障。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所选择的命令控制工具才能具有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宽旗.对区域环境污染管理政策工具选择的理论再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

[2]陈振明.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中的常用的市场化工具[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5(2)

[3]杨洪刚.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5: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解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象问题,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调整货币供给结构,从而实现了在防范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缓解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和通货紧缩现象。人民银行在4月22日至6月30日的10个发行日中,以价格招标方式贴现发行17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1950亿元。

另一方面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等措施,调整信贷政策,在控制信用过度扩张的前提下调整了信贷的投向和结构,从而实现了在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同时,支持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4年,(背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较旺,煤电油运出现紧张;消费物价涨幅上升;失业率升势趋缓。

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上调再贴现利率。已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迹象。针对外汇占款快速增长、财政库款波动较大等流动性变化的新情况,全年不同阶段分别采取适度从紧和相对中性的公开市场操作,灵活开展央行票据发行和回购操作,有效对冲外汇占款,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缓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利率(P234中间)

2005年,相比于03、04年,05年的消费物价趋于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4年底,央行确定2005年M1(广义货币供应量)和M2(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两个层次的货币供给增长率都为15%。

在2005年贷款增长中消费信贷收缩的力度最大。这是因为,首先,受3月份央行调整房贷政策的影响,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放缓。其次,由于目前汽车价格持续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对车贷普遍持谨慎态度。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最主要的原因是2005年以来的进出口顺差以及大量游资进入银行体系产生存款增加。在我国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国有银行流动性泛滥。

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7月26日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从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006年(P233),06年07年经济过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其首要原因是经济增速加快,同时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化。我国上调利率,保持物价稳定。全球利率上升: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加大

2007年(书)07(紧缩性货币政策):

6次调高利率,调高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贷款利率为 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0次,从9%上调至14.5%。

2008年(书)08(扩张性货币政策):

五次调低利率,调低至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2.25%、贷款利率为

5.31% ;08年调整7次,其中调高了6次,一次调低。从14.5%上升到17%。

2009年,(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等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物价跌幅明显收窄,通货紧缩压力减轻,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中国的超额放贷,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虚拟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而且也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2010年,(背景)2009年货币政策过度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大,物价过高,通货膨胀增大。到期的央行票据和外汇占款比重大;外汇储备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010年10月20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2.5%、5.56%)(三年来首次加息)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了5次,从15.50% 调高到18%

篇6:非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

答: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上一篇:全真模拟试题6份下一篇:德铭中学两基学校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