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

2024-04-15

论传统(通用8篇)

篇1:论传统

论传统贸易

08国贸二班贾江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最大的区别就是涉及众多的单位和相关业务,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语言和不同的商贸规定以及运作方法,因而单证、票据、文件繁多,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国际贸易基本流程一般为:

1.交易前的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和参加交易各方在签约前的准备活动。

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对所有交易细节进行谈判,将双方磋商的结果以口头形式或以文件形式(即以书面文件形式和电子文件形式签订贸易合同)确定下来。

3.办理交易进行前的手续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到合同开始履行之前办理各种手续的过程,也是双方贸易前的交易准备过程,交易中要涉及到有关各方,即可能要涉及到中介方、银行金融机构、海关系统、商检系统、保险公司、税务系统、运输公司等,买卖双方要与有关各方进行各种票据和单证的交换,直到办理完可以将所购商品从卖方按合同规定开始向买方发货的一切手续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赔

这一阶段是从买卖双方办完所有各种手续之后开始,卖方要备货、组货,同时进行报关、保险、取证、信用等,然后将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包装、起运、发货,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合同处理双方收付款,进行结算,出具相应的银行单据等,直到买方收到自己所购商品,就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

二传统国际贸易

1.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国际贸易在本阶段的活动包括交易双方广泛寻找交易机会和交易伙伴;进行价格等成交条件的比较;了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政治文化背景等。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在传统供货中,这个过程只是通过发放分类广告,坐等用户上门的方式来解决。买方根据自己打算购买的商品,通过广告、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媒介了解需购商品的信息,包括供货商、价格等。由于跨国交易的特殊性,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调研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对外贸易、运输等情况,有关商品国际市场的生产、销售、价格以及主要进出口国别等情况。接着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进口商品经营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国内可供货源情况、过去进口情况等。买方一般都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所需要商品的相关信息,以达到用合理交易条件进货的目的。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加上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有限,即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很难获得最佳货源和最低价格。卖方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寄送经营商品目录、实物样品、图片说明书、广告赠品以及参加各种交易会、博览会等方式介绍出口商品。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尽管也是千方百计地推销商品,但毕竟属于“大海捞针”,很难抓住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阶段

(1)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传统的贸易磋商过程往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函电的往来完成,贸易单证的传递通过邮寄来实现。通过电话和传真方式也可以进行贸易磋商,但是电话磋商的结果仍然需要用单证的方式通过邮局传递,传真虽然传递单证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较低,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传真不足以作为法庭的依据。所以,在传统的贸易磋商过程中,邮寄成了重要贸易文件传递的惟一途径。

3.办理交易前的手续阶段

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传统贸易方式下,交易前各种手续的办理所需时间较长,手续繁杂,需要与各部门打交道,由于不能接受和提供电子单证而只能出示一些纸单据在一些交易环节受到阻碍。

4.交易合同的履行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从买卖双方办完所有各种手续之后开始,卖方办理备货,进行货物报关,保险,取得信用证,将合同下的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起运发货。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合同处理双方收付款,进行结算,出具相应的银行单据等,直到买方收到所购商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索赔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违约时,需要进行违约处理工作,受损方要向违约方索赔。

(1)资金的结转

①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首先,付款方向银行发出信用证中请书,列出作为付款条件所必须的商业票据(否则款项将无条件转入受益人账户);其次,银行收到付款指示后,向受益人发出到款通知,列明付款方所要求的商业票据,同时告知受益人,银行见单付款;再次,受益人收到通知后,将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备齐,并在单据的相应部分注明信用证号,发给银行;最后,银行收到单据后进行审核,确认各项单据齐备无误后,则将相应单据转给付款方,同时将款项从付款方账户转到受益人账户下,并记录有关行为。

传统的贸易往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函电的往来完成信息传递,贸易单证的传递通过邮寄来实现。通过电话和传真方式也可以进行贸易往来,但是电话磋商的结果仍然需要用单证的方式通过邮局传递,传真虽然传递单证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较低,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传真不足以作为法庭的依据。所以,在传统的贸易过程中,邮寄成了重要贸易文件传递的惟一途径。

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只有发展进出口贸易我们才能更强大.传统易理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具有指导价值。由于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国贸易政策就能够对一个国家经济起很大作用,现阶段,较灵活地运用多种贸易方式为我们服务,使我国经济向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早日实现全面小康,是国家强大.总之:叫一切服务于经济建设!

篇2:论传统

何为“传统”?“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的想象的沉淀。”它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它是“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

“传统”何以存在?近代以来中西方的学者中很多人都把“传统”与“理性”对立起来,都想通过人的“理性”来驱逐走“传统”,驱逐走“克里斯玛”。而希尔斯告诉我们:“实质性的传统都是人类原始心理倾向的表露,都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的原始心理需要,读后感《论传统读后感》。”我们需要宗教,需要信仰是因为它们能够给我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它们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关怀。正如前面所述“理性化”仅仅是一种理想,即使在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他也并没有完全实现。作为人我们不仅仅需要理性,我们还需要生存,生活,生产的意义,我们需要心灵的关怀。因此“没有更好的、更具克里斯玛的传统,旧传统就会死灰复燃。”因此我想中国也需要“启蒙运动”,也需要“新教改革”。所谓“不破不立”作为一种规律事实上应该到过来说,即“不立不破”,没有更好的新东西,旧的总会从头再来。中国只有根据新的现实,建构出与之相符的传统——一种更具克里斯玛的传统。才能改变现在的现状,维持长久的繁荣。

篇3: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众所周知, “意象”最早是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出现的, 后经历代文人的不断阐释、演化, 才成为中国传统文论、诗论方面的重要审美范畴。《周易》中的“立象以尽意”是有史可考的最早出处, 着重强调了“象”的哲学内涵, 这是一种区别于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的典型的“象思维”。而刘勰则把“意象”真正带入到了艺术世界中,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明确了“象”为艺术形象, “意”为作品的内蕴。司空图的“意象欲出, 造化已奇”, 将含蓄、神似也纳入到“意象”的概念中来。同时“意象”也为中国传统画论提供了审美的和思维方面的基础, 对中国书画中的“笔墨”论可谓影响深远。张彦远就说“是故运墨而五色具, 谓之得意。意在五色, 则物象乖矣”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搨写》) , 对墨色的浓淡层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又如“画之当以意写, 不在形似耳” (汤:《画鉴·画论》) 突出了“神似”而非“形似”, 乃写意求神之论。由此可观中国画不以重彩浓描著称, 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似,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绘画的精神观照从本质上疏离了绘画本体的思索而确立了绘画作为形式对精神状态的意象把握。”

这种对意象的领悟和把握, 到了新时期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创作上的新的突破, 例如当代“南线”画风的领衔人物董欣宾先生的“线画”风格可谓开启新风。1985年, 刘海粟评论其画作“能致力于化古为新, 所作运线遒挺, 有北碑风采;浓墨透光, 淡墨生泽, 情韵脱俗。”他突破传统既定程式的影响, 试图将内心的情感与笔墨融汇释放, 大斧劈皴, 以简胜繁, 于狂放中表现出至高的精神追求, 企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夕阳暮归》, 浓墨渲染, 意境深远。《塑月客居图》则酣畅淋漓, 颇具古人之遗风, 大写泼墨的运用道出了画家悲天悯人的道家无为情怀。而他的娟秀小品则构造精妙, 运用传统中国画的技法, 以清爽、简捷、明快取胜, 给人笔墨流畅、富有情思的审美感受。《归舟图》中的宁静、恬淡。《梅花芳从暗处洒》中的点线互映, 笔墨恣肆, 散发出生命灵动的气息。无形中综合了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及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而董欣宾的学者角色则更促成了他继承中国艺术精神的历史使命, 他曾说:“言其枯则其文明枯, 见其荣则百术荣, 这不仅是一个判别, 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不言辞谢的责任。”另一位师承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贾又福, 则创立“墨黑话语”即“计黑为白”的创作技法, 与前人的“计白为黑”原则不同的是, 他以结构的极简主义和积墨法, 凸显“墨黑”的审美意象, 再造了传统山水的博大气势。将深邃、荒凉之气象演绎为空灵、雄壮之美, 在线条的简约流动, 流畅自如的浓墨渲染中, 追求超越时空, “中得心源”之境。《大音希声》中的天地几欲相接, 顽山巨石, 云卷气动, 似混沌之时, 又似天地开合之际, 予观者在欣赏在多维的时空中感悟造化之微妙和不可穷尽。正如画家所言:“空而灵者如通神灵, 空非顽空, 无乃通有, 以空通神, 以无用有。空与色, 无与有, 相互为用因无用有, 因有用无, ‘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有无相生即极易明了。”与“意象”不同, “空灵”这一概念表达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一种欣赏心理。“空灵”的审美效果源自于对宗教的感悟。佛教教义的深邃意远, 首先给于空诸一切的世界以一种神秘而又充满了生命灵气的美, 禅宗之大智在实与虚之间贯穿, 超越了有与无的边界。“空”导源于佛教“四大皆空”, 是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则展现了生命灵气的自由状态。“空灵”概念渗入到中国艺术中, 就表现为在虚静、纯净、旷远的氛围中不断传递出生命灵气的艺术境界。绘画中的“空灵”意味, 是在画中景物空间布局与欣赏者的精神世界的互动中体现的, 讲究“计白为黑”的笔墨意蕴和“线”的飘逸。在《林泉高致》中, 郭熙提出“山有三远”的创作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 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因此, “三远”的创作法则为“空灵”预设了物理空间———文本与受众之间整体直观的物化形态, 在画面中体现的是一片留白, 一缕云烟, 一条小溪, 一道山脊, 一挂飞瀑、一涌清泉等具体可感的实物载体, 在赏者的眼里, 则能从静态的画面中体悟到永不停息的生命脉动, 风卷云残, 幽深淡远。亭桥楼榭都融汇于简约的灵动之中, 观者在欣赏通过这些含义丰富, 意味深长的物化形态, 产生某种由实而虚, 由虚而实的空灵化了的追求, 继而获得对作品的整体观照。在这中间, “线”意识则贯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始末。讲求“骨法用笔”的审美准则又不断召唤着线的律动。古人总结的“十八描”、“十八皴”等创作方法, 充分挖掘了线在中国画中的魅力。通过线的疏密、粗细、长短、纵横、聚散、虚实、方圆等组合关系, 形成了多样化的节奏和韵律, 产生出不同的美感。而线的操作过程又要求以轻重、疾缓、巧拙、滑涩、干湿、老嫩、藏露、起止、顺逆、刚柔等不同笔法, 产生线之美感, 赋予线以有情、有境的艺术韵味, 展现“移远就近, 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

篇4:论传统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作者简介:

篇5:论幼儿传统文化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已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中国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变得冷漠起来,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为此,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策略和尝试,旨在让幼儿从小了解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做有根的人。

传统文化互动性探究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智慧、哲理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现在,“汉语热”已在全世界欣然掀起,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传统文化却变得冷漠起来:我们的幼儿爱吃的是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玩的是洋玩具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喜欢过洋节日,他们都知道“圣诞节”,情人节,但却很少知道“端午节”、“清明节”,幼儿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

怎样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去呢?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最终让幼儿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民间游戏

我们的童年没有“机器猫”、“布娃娃”,但我们的童年却很快乐,至今都回味无穷。因为它有泥巴巴、石子、橡皮筋和许多同伴。这些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游戏简单易学。

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兴趣趋向、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幼儿把什么都当成玩,当然,学习也成了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品质。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幼儿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自身的活动进行学习,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

传统文化许多是通过玩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民间玩具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把玩具和材料一体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学具,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例如节令玩具,民间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元宵节所用的花灯;春节所用的鞭炮、烟花;端午节所用的香包、布老虎;中秋节所用的兔儿节;清明时节所用的风筝等。通过这些节令玩具,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一些节日的风俗、意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还有许多妇孺皆知的玩具像七巧板等等,不仅让幼儿了解这些玩具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我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活动中。如语言游戏,我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问答游戏等;体育游戏时,我和幼儿玩跳房子、贴烧饼、丢手帕、吹泡泡、抓布子、打纸炮、滚铁环等,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的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如跳皮筋的童谣《马兰花》,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幼儿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

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 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例如“吟之有韵,诵之有味”的古诗词,它的音韵美、节奏美,使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激发了幼儿诵读的兴趣。我们每天在用餐前、离园前组织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古诗词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让幼儿更加亲近并热爱母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三字经》,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幼儿们讲解《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三字经》的兴趣。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目的。我们还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来播放,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幼儿营造一个书香的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形成优雅的人格。

《弟子规》这本书它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虚心向他人学习,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弟子规》句式整齐,朗朗上口,道理简单易懂,便于幼儿接受,如幼儿犯错或有坏习惯时,它当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教育,“事虽小,勿擅为……”幼儿听了,很不好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以前,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和幼儿一起背诵《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让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常常丢掉的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丢失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现在幼儿挑食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多次的谈话,效果不大,有一天,又发现这种情况时,我给他们朗诵了古诗《锄禾》,并解释了它的意义,描绘了农民伯伯劳动时的辛苦,幼儿一下子好像理解了它的意义,赶紧把丢在桌上的米粒都捡了起来。以后,吃饭前我们都朗诵一下这首诗。

饭前、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我们给幼儿讲一些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典故、美德故事:《卧冰求鲤》、《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葫芦娃》、《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让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幼儿,陶冶着幼儿的情操。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的民间工艺构思巧妙、工艺精巧,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惊叹。为了让幼儿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了解、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并把这些技艺传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在幼儿心中打下烙印。我们创设了许多民间游戏坊,如:“民间剪纸”、“绣花”、“捏泥人”、“拓印”、“蜡染”、“编中国结”、“书法”、“陶吧”、“国画”等活动区域,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们在传统工艺的学习中,感知民族文化的独具匠心,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每年的春天,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和幼儿一起制作风筝,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风筝的特色,讨论怎样才能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幼儿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幼儿还有家长一起去郊外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体验过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让好动的幼儿安静下来,让安静地幼儿动起来,幼儿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学习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它相关的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过节风俗。现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

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每逢节日,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为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根据不同的节日,我们都布置相应的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楼梯、走廊墙面及三维空间布置“中国传统节日”,包括节日的名称、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食品、节日的吉祥物、节日的活动等等;并根据节日的到来而更换,还有民间艺术长廊,如:剪纸一条街,包括剪纸的含义、工具、方法、作品、代表人物、作品的寓意等;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不同的形式的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传统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些“无声的教材”,它能从感官上带给幼儿刺激,从情绪上带给幼儿愉悦。它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使幼儿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和幼儿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制作节日玩具。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爸爸来幼儿园搓汤圆、一起闹花灯、猜灯谜;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重现一些传统习俗。大家在一起过节,浓浓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幼儿。幼儿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民俗风情。

三、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注意的问题

(一)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有许多年的历史,但它毕竟是历史的积淀,有些内容带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时代烙印,它中的一些封建思想、宿命论,还有一些不相宜的物语,都跟我们现在的发展不相符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不加选择的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过分的让幼儿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会扼杀幼儿的创新潜能,影响幼儿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感知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因此,我们不能用看幼儿背多少古诗、学多少成语、掌握多少礼仪、知道多少历史人物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我们重在引导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做有根的人,从而热爱祖国。

篇6: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论析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论析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性善论”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德治”思想,把以“德”治天下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统治手段和管理模式.分析这一古代传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互补.

作 者:杨雪英 李筱琴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社科部,江苏连云港,22刊 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22(4)分类号:B82-051关键词:治国 儒家 德治 法治

篇7: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就是在这样一种宇宙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尽管伦理与审美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但又是和谐的、统一的。由于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伦理学,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伦理学的影响,因此伦理与审美的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的。下面我们从“天人关系”、“善美关系”、“理情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统一。

一、天人关系论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伦理学与中国的美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只是中国的伦理精神侧重于将天人关系义理化,而中国的美学精神则侧重干将天人关系情感化。它们虽各有侧重,但内在意蕴又是相通的。这内在意蕴就是将宇宙人生看成流转不息的生命。正是在生命的`基础上,作为兼自然与上帝二义之“天”与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和谐关系。伦理与审美共处于这交感和谐关系中:各以自己的曲调,协奏出中华民族独具风貌的精神乐章。

“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本是一种带有浓厚泛神色彩的原始宗教思想,原始人类本都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上不少民族抛弃了这一宇宙观,象西方民族就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相分,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之中去认识自我,改造自然,导致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华民族虽然走出了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但由于经济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仍然相当多地保留氏族社会的“天人合一”精神,经过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的改造,逐步建构起庞大的、严整的理论系统,而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系统的理论根基。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说的“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与此相关,中国的“天人合一”就包含有多种意义:宇宙观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宗教观上的神与人的统一;伦理观上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和艺术观上的景与情的统一。

就伦理来说,中国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将人伦关系天道化,或者说使天道人伦化,从而建立起具有准宗教意味的政治道德系统。儒家在这方面做的贡献最大。孟于讲“天人相通”,董仲舒讲“天人相类”,都是指有意志的主宰之天与人类的关系。宋儒承孟子之说,但有很大发展。张载认为天之本性即人之本性,二程更认为“天人本元二”,最后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但宋儒说的“天”,乃指大自然,将其义理化了。朱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天道与人道就合为一体了。人世伦常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规”,具有不可违抗的绝对权威性。不过,这就有一个问题,强制毕竟只是一种外力,其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使人内心信服,变外在强制为在欲求,变他律为自律,方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作用。儒家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孟子提出的“心性”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建起了“天”与“人”的桥梁。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①这样,“知天”就不是神秘的了,“知天”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了,你只要”尽”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所谓“尽心”,就是通过内心修养,保持四种善心~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是“仁”、“义”、“礼”、“智”等“四性”之端,故尽心即可知性,而知性就可知天了。孟子还提出“诚”这个概念。“诚”也是实现“天人合一”的中介。孟于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恩诚者,人之道也,”②孟子的“诚”是真实不欺之意,“天”也是真实不欺的,这样,思求真实不欺的人道就与天道相通了。

中国的伦理学,先是将人自己的本质――道德,从人自身外化出去,创造出一个异已的对象~一天,这天就成为义理之天,成为伦理本体,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接着又通过“存心”“养性”“思诚”等,将义理之天收回到人。经

篇8:浅论书法文化传统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生命流动,传承途径

1. 引言

书法,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脉, 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腐朽的艺术传统, 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它本身是无意中发起的, 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意境;它本身生于有形, 却慢慢幻化为无形, 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品味。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与传统美学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那就是两者都注重生命意识及意境的体悟。所谓书法就是心灵的绘画, 它是艺术与心灵的碰撞和融合, 只要有心灵的感悟, 书法就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生机。

2. 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我国哲学的一种基本的精神, 这种精神指的是一种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哲学是一门艺术, “天人合一”就相当于一个本论体, 毋庸置疑地对“书法”这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书法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自然, 中国书法所追求的美学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热爱、把握和挖掘。我们的书法可以看成是自然的一种艺术重塑, 书法家就像是造一座集自然于书法内的园林, 把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山山水水的情意付诸书法创作中, 对山水的形象进行改造, 最终形成同样具有诗画般美感的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和我国的古典文学词、赋、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同时是书法的特征之一。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 对鹅的一种特别的感情情和在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所获得的启示都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助力。韩愈点评张旭的草书, 说观摩他的书法时而感到惊喜, 时而感到错愕。这是因为张旭的草书一变则如鬼神, 让人揣摩不透。他的草书让我们看到群狼奔突的勇猛, 让我们看到千舟竞发的蓬勃之势, 又让我们看到龙游蛇移的灵动。激情、狂野, 字如其人。徐渭空有才华但一生并不得意, 甚至是落魄潦倒, 所以他具有满腔愤懑、狂放乖戾的个性。他的书写字形不定, 时大时小, 笔线粗细由心而定, 结构布局严实, 不按行款界限而作, 可谓奇变百出, 让我们真真感受到他那颗不服的、抗争的、苦闷的心, 这也是其漠视法度的性格在其书法上的体现。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书法体现的意趣实际上就是书法家们的情韵, 这正是书法的“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3. 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是生命流动的境界

生命信仰首先就是承认生命流动的形式。汉字有其生命体现, 线是组成汉字的元件, 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线的艺术。娴熟的书法线条, 可以包含生命情调, 透露出一种自然山川的灵气, 是丰富情思的集合体, 是书法家心性轨迹的一种最真实的追慕。用“达情寄托”形容书法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无论纵、横、伸、折, 都体现着或是飞动流转的人生经历, 或是雍容含蓄的人物形象, 或是雄强刚健的品格精神, 又或是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 无不是丰富的生命内容的体现。

我国的书法文化传统所体现的生命信仰的精神可以细分为生命意识及生命情调, 而这些精神的显现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一个就是势, 另一个则是韵。势指的就是书法蕴含的生命的动感, 韵就是书法想要达到的意蕴品格。古人评论书法要先观书法之势, 这是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文章布局, 甚至是每一个笔画, 都要注重气势的关联, 这是使零散的笔画和字进行内在生命联系的动力。如此书法的静态空间得以打破, 气韵更加生动, 连带着生命更加流动。

我国的书法长于构造“紧张”氛围的动势及张力, 在作品中有冲突, 而各种冲突的结合又巧妙地实现一种和谐。运笔有一种缓急、提按、曲直、轻重的交替变化, 时藏时露, 时晦时暗;结体而言, 注重笔画组合达到一种有生气和匀整的效果, 笔画的时斜时正, 呈现一种起伏多变性、收敛和发放合度。我们要认识到, 书法对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发还要建立在对书法的规则与法度的熟烂于心的基础之上。

4. 传承书法文化传统的途径

书法文化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资产,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 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书法文化传统的继承要以学生为主要人群, 因为学生是未来的人才, 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学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 这些新鲜事物很容易冲淡他们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感情。针对书法文化的继承, 笔者提出对学校育人的几点建议。

首先, 在学校增设书法课程, 并且保障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书法课程, 让学生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 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按规范写字, 这是初期的目标。中期, 要传授书法知识, 促使学生把汉字写得美观, 让学生的书写水平有所提升, 培养热爱书法的兴趣。在较高阶段, 要注重让学生主动学习书法知识, 提高书法技艺。即使不能够做到人人实现这些目标, 也不至于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被埋没。

其次, 多开展有关于书法的活动, 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书法展、书法比赛、书法知识竞赛等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种感情会一直滋养着他们的心灵,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不可能每一个学子都爱上书法、学习书法, 但是只要有一部分学子对书法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并一直为之努力, 那么书法文化传统就能够传承下去, 这就已经足够。

5. 结语

当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书法早已不是我们最熟悉记录、交流的方法。但是, 必须承认书法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凝聚先辈们的聪明才智, 连接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所以, 我们应当忠于优秀书法文化, 不忘传统, 将书法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鲁鹏.论书法传统性的再坚持.大家, 2010 (22) .

[2]吴鹏.书法文化传统论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 (4) .

上一篇:2024年助理会计师报名补充通知下一篇:本科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