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2024-04-19

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共11篇)

篇1: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率的.提高,加之滨湖开发,骆马湖的水质呈现一定的恶化趋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发展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通过对骆马湖营养化程度和污染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期实现湖泊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 者:王飞 翟鹏飞 Wang Fei Zhai Pengfei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水务局,223800,宿迁期 刊:中国水利 PKU Journal:CHINA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3)分类号:X52关键词:骆马湖 富营养化 应对措施

篇2: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武昌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

摘要:分析2001年-2008年武汉市武昌紫阳、东湖梨园两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空气质量状况,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判断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年变化趋势,2001年-2008年武昌区两个测点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向好转,优良率上升显著,但东湖梨园测点近三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下降,武昌紫阳测点空气质量优良率虽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在近三年上升趋缓.影响环境空气优良率高低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而造成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工地、拆迁工地的施工扬尘及运输扬尘.建议采取着重治理扬尘污染、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注重季节特点、建立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及其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武昌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作 者:杨志    陈静    李军    周炜    Yang Zhi    Chen Jing    Li Jun    Zhou Wei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环境保护局,湖北,武汉,430061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10, 35(3) 分类号:X51 关键词: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治理对策    武昌区   

篇3: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大量的消耗, 导致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由于大气环境问题频发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大气污染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2013年上半年, 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的发生、灰霾等大气环境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1]。很多学者对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2~4]。

目前,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京津翼、长三角和珠三角、大中型城市如西安等[3~7], 而对二线和三线城市空气污染研究还较少。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 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大气污染比较严重, 素有“雾都”之称。目前, 关于重庆大气污染状况已有一些报道。比如刘永琪等统计分析, 发现重庆市大气污染程度呈现出明显减轻的趋势, 夏季大气质量最好, 而冬季大气污染状况最严重。

江津区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属丘陵低山地貌, 静风和逆温频率高, 年均风速低, 位于长江上游, 三峡库区尾端。江津区大气环境总体质量良好。2013年, 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为0.044mg/m3、0.043mg/m3和0.086mg/m3,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2%。

2 江津区大气环境污染物现状

近年来, 江津区以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 先后实施了推广清洁燃料、创建烟尘控制区、创建无煤区、创建重庆市环保模范城区等环保举措, 主要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燃煤及粉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 促进江津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1 二氧化硫排放趋势分析

2011~2013年江津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年际变化如图1所示, 2011年二氧化硫区域总排放量达到106546t, 2012年排放量明显下降。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为工业源占78.1%, 交通源占15.5%, 民用源占6.4%;其中, 工业源以火电、工业炉窑及燃煤锅炉排放为主。近年来, 江津区完成了近100台燃煤锅炉、150台燃煤大灶煤改清任务, 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从图1可以看出, 二氧化硫城镇生活源排放比例较小, “十二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区域总排放量与工业源的排放趋势一致, 工业源是影响江津区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因素。

2.2 氮氧化物排放趋势分析

2011~2013年江津区氮氧化物排放量年际变化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 2011~2013年氮氧化物排放呈下降趋势, 区域总排放量从2011年的90096t, 下降到58980t, 下降非常明显。氮氧化物城镇生活源排放比例较小, “十二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区域总排放量与工业源的排放趋势一致。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为交通源占63.6%, 工业源占34.9%, 民用源占1.5%;其中工业源以电力和建材排放为主, 交通源以机动车船尾气、船舶排放为主。氨主要来源为农业源占46.4%, 工业源占28.2%, 民用源占22.1%, 其他占3.3%。其中农业源中农药化肥施用、畜禽养殖排量大, 工业源主要来自化肥生产过程排放。氮氧化物下降明显与淘汰落后产能和部分污染严重企业的关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 江津区建成1座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检测站, 检测汽车8.2万辆/次, 全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突破87%, 鼓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公交车, 推广天然气汽车、出租车和城区公交车全部使用天然气, 逐步发展纯电动车。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2.3 烟 (粉) 尘排放趋势分析

2011~2013年江津区烟 (粉) 尘排放量年际变化如图3所示。2012年, 烟 (粉) 尘工业源排放量和区域总排放量明显增加。强制淘汰了重钢铁业、夏强水泥等大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 关闭地维水泥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机立窑生产线, 共淘汰落后炼铁20万t、水泥433万t、造纸0.5万t。同时, 印发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案, 坚持开展日常巡查制度, 按照城市扬尘控制工作方案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累计查处冒装、撒漏、带泥上路车辆1200余台次,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20余次。2013年烟 (粉) 尘排放明显下降。

3 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3.1 地理气象条件不利

江津区整体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的丘陵低山地貌, 静风和逆温频率高, 年均风速低, 地理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研究表明, 雾对大气污染也有影响, 雾会使地面污染物浓度增加, 造成严重污染[8]。江津工业发展相对集中, 增加了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的负荷, 对生态环境极为不利。集中治理的难度加大, 要取得好的空气质量, 需付出多倍的努力。

3.2 区域性、复合型污染变化导致控制难度增加

管理对象由以工业企业为主向全社会污染源转变。对排放源清单、污染物排放控制策略、环境综合政策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 城市扬尘污染、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问题正在解决中, 而由细颗粒物 (PM2.5) 、臭氧污染造成的雾霾问题又亟需加以解决, 在控制传统的一次污染物的同时, 需要向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PM2.5、PM10、NO2的浓度现状表明大气污染区域性、复合型特征增强, 开展综合控制难度加大, 工作任务艰巨。

3.3 经济增长快, 主要污染物削减压力大

重庆市整体尚处于欠发达地区, 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十二五”期间, 全重庆市仍将处于经济增长快速期, 江津区作为重庆市区域中心城市, 工业化、城镇化面临快速推进的压力, 围绕“一江两岸”, “双百大城市”的城市建设还在加快, 全区施工工地和拆迁工地不断增多。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20%以上的比例快速上升, 实现千亿工业强区的进程将使全区资源、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增加。工业氮氧化物治理尚未全面开展, 加上受到燃煤重点企业华能珞璜电厂等发展的影响, 未来2年二氧化氮浓度将呈上升趋势。地面高浓度污染的发生与雾有相关关系, 受雾霾影响, 本区大气污染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4 建议与措施

4.1 控制燃煤及工业废气污染

严格环境准入, 推进污染搬迁。重点控制新建项目主要采用天然气、电、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使用燃煤、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设施的建设项目, 禁止新建、扩建、改建水泥工业、钢铁企业、烧结砖瓦窑企业。提高准入门槛, 重点引进工艺先进的大型企业。鼓励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实行集中供热, 集中供气, 集中治污。江津区参照执行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企业优惠政策, 对水泥、化工、制药、食品等企业分批实行环保搬迁。

禁止经营性燃煤, 控制民用燃煤。该区要制定城市建成区分年度的燃煤控制方案, 以社区、街道、场镇为单位创建无煤区域, 已建成无煤区的要定期联合执法, 巩固创建成果。餐饮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和工地食堂禁止使用燃煤, 一律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居民禁止使用散烧原煤, 逐步减少固硫型煤,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深度治理工业废气。大力推进实施并确保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项目, 对影响群众健康的大气污染企业实施深度治理直至达标或关停。对重点控制区特别是人口集中居住区的煤场、矿场、渣场, 料堆、灰堆、沙堆等易扬尘场所要采取规范化隔离或覆盖等防尘措施, 有效控制粉尘污染。

4.2 控制城市扬尘污染

控制工业堆场尘污染。对重点控制区特别是人口集中居住区的煤场、矿场、渣场, 料堆、灰堆、沙堆等易扬尘场所要采取规范化隔离或覆盖等防尘措施, 有效控制粉尘污染。

有效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建设、市政园林、环保等部门要制定扬尘控制执法方案, 督促企业全面执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规范, 落实施工围挡、硬地坪施工、车辆冲洗设施、渣土密闭运输、工地食堂禁止使用燃煤等五项强制规定。

着力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加强道路冲洗、洒水和清扫保洁力度, 逐年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率的比例。开展密闭运输的联合执法监管力度, 健全扬尘控制的考核机制, 每月检查冒装撒漏、带泥上路、无证运输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的运渣车。推广改性沥青路面, 硬化城乡结合区域道路。规范建筑渣场设置和管理。严格落实定车辆、定线路、定渣场管理, 从严管理建筑渣土准运证, 关闭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建筑渣土消纳场。

4.3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大力推进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和环保标志管理。完成本区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鼓励机动车改造压缩天然气 (CNG) 、液化天然气 (LNG) 汽车, 加大出租车、公交车使用清洁能源的力度, 新增出租车、公交车原则上应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加大力度查处柴油车冒黑烟上路行驶, 鼓励并积极推进黄标车淘汰, 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

4.4 控制餐饮业及其他废气扰民

在机械、电子、印刷、家具、涂装、汽车修理等行业逐步开展废气扰民的污染治理, 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广使用水性涂料、油漆及粘结剂产品, 建筑内外墙涂料应逐步使用水性涂料。

禁止在居民楼和无公共烟道的综合楼从事产生油烟等污染扰民的活动, 新建、扩建、改建餐饮项目必须通过环评审查, 油烟治理设施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强力推进扰民严重的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 确保油烟污染物达标排放。

4.5 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

大力减少城市裸露地面。实施城市裸露地绿化和植树种草, 建设都市生态林、社区公园, 减少城乡结合部裸地、荒山、荒坡。控制大区面积裸露地, 控制区内的土地整治项目、土石方施工工地、房屋拆迁项目现场在3个月内未建设的要采取覆盖或简易绿化措施。

逐步关闭城区范围内的采 (碎) 石场, 防止已关闭小采石场死灰复燃, 落实土地复垦责任, 修复植被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 突出特色发展,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并统筹协调生态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 科学把控开发强度, 推进城镇与农村、城镇与自然和谐共处, 集中力量抓好生态建设。通过开展坡耕地治理、封山育林、逐步绿化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摘要:利用江津区环境空气的监测资料和环统数据, 研究了江津区20112013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 (粉) 尘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区域总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烟 (粉) 尘区域总排放量波动较大, 2012年明显增长, 2013年显著下降。分析了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 (粉) 尘,变化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俊, 袁鸾, 刘衍君, 等.珠江三角洲一次大范围灰霾天气下的空气污染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 (4) :78~82.

[2]辛金元, 王跃思, 贵谦, 等.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消减变化[J].科学通报, 2010, 55 (15) :1510~1519.

[3]刘永祺, 李大鹏, 倪长健.重庆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环境, 2009, 28 (3) :28~32.

[4]周瑞, 辛金元, 邢立亭, 等.唐山工业新区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变化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 2011, 32 (7) :1874~1880.

[5]杨俊益, 辛金元, 吉东生, 等.2008~2011年夏季京津冀区域背景大气污染变化分析[J].环境科学, 2012, 33 (11) :3693~3704.

[6]冯加武, 彭晓武, 许振成, 等.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污染水平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35 (11) :75~78.

[7]王英, 李令军, 刘阳.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大气NO2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 2012, 33 (11) :3685~3692.

篇4: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秦皇岛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解决·对策

随着秦皇岛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水平,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一、简析秦皇岛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变化趋势

1.粉尘类

根据近些年秦皇岛市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得出,本市环境空气质量检测中粉尘类污染物较多。例如:矿尘(因为秦皇岛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优势,城市境内土层内含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很多矿产开采提供便利,造成大量矿尘漂浮物在空气中运动)、沙尘(秦皇岛市由于地势较低且沿海,春秋季风力较大,调查报告中显示2014年春季本市沙尘天气为V级,造成空气中沙尘所携带的颗粒污染物含量较高)、废气造成的粉尘污染(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迅速,汽车数量不断增多,造成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同时工业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气、工业扬尘也排放到空气中形成廢气粉尘,影响空气)。

2.二氧化硫

因为秦皇岛市的能源结构虽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改变,开始采用天然气等新型能源,但是部分用户或工业发展仍然采用以煤炭资源为主要能源补给类型,这样在大量燃烧煤炭的过程中就会向城市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断攀升。在2014年9月到12月间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结果中本市境内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含量不断攀升,影响空气的总体质量水平。

3.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污染物主要通过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造成。在秦皇岛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中开始更多的选择汽车来代步,在2012年到2014年秦皇岛市居民机动车占有量统计中有40.8%增长到67.6%,其中各户居民的机动车拥有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在机动车占有量不断攀升过程中无形的为环境空气增加的大量附加压力。造成空气污染物中二氧化氮污染物的不断增加。

二、如何解决秦皇岛市环境空气污染问题

1.政府环保部门加强对矿区等一些粉尘污染较严重企业的监管

政府环保部门应坚持定期对秦皇岛市境内矿区开采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开采模式,降低矿尘对大气的污染;对污染较严重不按规定降尘开采的矿产企业应及时予以取缔,撤销其开采营业资格。

2.开发、鼓励居民采用新型能源,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

天然气能源是当前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的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国家应采取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政策,带动天然气能源利用的普及率,使城市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天然气能源生活;在工业产业生产方面可以运用太阳能代替煤炭能源,运用太阳能带动工业生产,既可以降低能耗又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空气净化做出贡献。

3.城市定期组织环保宣传工作,调动城市社会群体树立环保、节能意识

秦皇岛市居民更多的选择开车工作、出行的同时,不仅反映出本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同时也反映出人民在追求自身便利时忽略了给城市大气、城市交通带来的负能量。要想减少城市的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除了采取必要的“限号出行”措施外,还要从源头着手,从市民方面着手,定期组织环保宣传工作,使市民在自我意识方面认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的使用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

总之,经济发展和一些人为原因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在秦皇岛市环境污染问题中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皇岛市人口密集,人们每天都要与空气进行密切接触,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环境空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见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指标检测探究环境空气污染物是非常必要的,并针对不同污染物找寻其根源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人们的共同努力,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人对己都是非常有利的。最终实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秦皇岛市空气质量水平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庄大昌,董明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孙昌兴,曹树青.《环境污染转嫁探析——污染转嫁的内涵、途径、本质与调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篇5: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宁夏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对近年来宁夏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提高城市声环境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作 者:张卫红 Zhang Weihong  作者单位: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5(12) 分类号:X827 关键词:宁夏   声环境质量   分析   对策  

篇6: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莫恒全

(《应用写作》2006年第2期)

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科目,近两年来的命题有了变化的趋势。这些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申论的考试内容、形式,对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显得非常必要。而分析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考生同样显得十分必要。

一、近年来申论命题形式的变化趋势

从多年来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看,可以发现近年来申论命题显示出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命题模式的多样化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及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都先后出现试图打破“三段模式”的倾向。即:由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呈现出命题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两个部分:“对策部分”,明确规定的题目为《关于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的建议》;“议论部分”,不写议论文,而要求写成“讲话稿”。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 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风采——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自然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考生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

(二)文体类型的多元化

过去的“三段模式”,主要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而现在,要求写成的文体已多种多样。比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其对策部分要求写成一份“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见”这一公文文种;在议论部分,它要求写成“讲话稿”,这又是另一种应用文体。又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际上就是将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第二部分,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又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

申论试题中文体类型的多元化,表明申论试题已不再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写作能力的考察。一个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更不是文学创作的能力,而主要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因此,在申论试题中突出考察应用写作的能力,更能贴近公务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

二、近年来申论命题变化的规律

2003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虽然在命题的模式、所要求的文体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完全可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一)关于命题模式变化的规律

由申论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似乎令人扑朔迷离,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考试大为不同。高考作文,除直接命题之外,最多是给出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由考生阅读材料之后抒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申论考试所提供的给定资料,就不仅仅是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了。它的给定资料长达三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考生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在这些给定资料之后,“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则不过是“三段模式”的翻版。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属于“两段模式”,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考生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 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察而已。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考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文体类型变化的规律

曹丕说得好:“夫文本同而末异”。据此考察申论命题所涉及的文体,便可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这么说,即使是议论文或是“建议”、“讲话稿”、“报告”以及其他文体,也都离不开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体类型不同,写作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平均使用笔墨,需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关于“建议”。“建议”性的文体,严格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在申论试题中,要求写一篇“建议”性的文体,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它只是名称的变化,没有内容上的变化。因为,“建议”就是“对策”,“对策”也就是“意见”。在“建议”中,同样需要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把有关“对策”拿出来。而要拿出“建议”、“意见”,又免不了要反映情况、进行议论。不过,这种“建议”、“意见”,并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展开深入的论证。

关于“报告”。“报告”属于法定的公文文种。行政公文“报告”的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在申论试题中以“报告”的形式写作,就需要认真分析概括给定资料以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同时要谈到一些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议论。

关于“讲话稿”。“讲话稿”虽不是公文,但与公文一样同属于应用文体。与“讲话稿”相近的文体,就是“演讲稿”。不过,“演讲稿”并不在乎说话人的身份,领导人物可以“演讲”,一般人物也可“演讲”。“讲话稿”、“演讲稿”都是为了进行宣传和鼓动的,都需要进行议论,发表意见和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讲话稿”、“演讲稿”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讲话稿”、“演讲稿”的受体是听众,需要特别注意现场气氛,注意讲话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互动,而一般的议论

文的受体是读者,就不必突出现场的气氛和感情的交流、互动。

关于其他相关文体。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是“改写”,把原来散乱无章的“给定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所“改写”成的文章,不是说明文,便是调查报告,也都属于应用文体。

一般来说,“改写”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和要求:①改写文体形式。即把某一种文体改成另一种文体,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新闻材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等。②改变作品的人称。即把原作的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等。③改变作品的主人公。④改变作品的情节顺序,如将顺叙变为倒叙,将倒叙变为顺叙等。

在以上四种“改写”中,只有第一种改写适合于申论考试。因为,申论考试,需要考生申述治国之道,需要的是经国济世的文章,而不是什么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申论中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各种新闻材料(或曰调查材料)的无序组合,要求对它加以整理,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要把“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也同样需要进行分析概括,也需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主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申论试题中不管所写的文体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其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需要分析概括,都需要提出对策,都需要进行议论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只不过是文体不同,在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三、适应当前申论命题变化的对策

要适应当前申论命题的变化,考生必须注意打好基本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应对申论考试所必需的第一项基本功。不管申论命题是“三段模式”还是“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这种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从历年试卷分析,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对于申论考试的成败关系重大。分析概括不准确,所提出的对策必然产生偏颇甚至失误,致使后面的论述也将成为空谈或“乱谈”。而要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或曰逻辑思维,是我们分析一切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正确地分析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方法。申论的给定资料,往往是一系列材料杂乱的无序的组合:其中有主要材料,也有次要材料;有与主要问题关系密切的材料,也有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材料;有性质相同的若干个材料,也有性质并不相同的其他材料。如若 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够准确地合并归类,就能够区分主次,从而有取有舍,最终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应用写作,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与技巧

从历年申论的考卷分析,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往往比较差,这就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轻文”、“重文学轻应用”的弊端。不少人认为,文学写作能力强,应用写作就不在话下。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学理工的不重视人文知识,学文学的不重视应用写作,是导致考生应用写作水平低下的两个重要原因。进行应用写作,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篇7: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西昌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5年间西昌市城区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分析西昌市城区大气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西昌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为PM10,其次为NO2:和SO2:,但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极标准要求,而且PM10污染状况也逐步得到控制.文章并进一步对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治理对策.

作 者:张硕 ZHANG Shuo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12) 分类号:X51 关键词:西昌市   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对策  

篇8: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本溪市地处辽宁省东部, 是辽宁省重要的以钢铁、建材、化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和国家工业原材料基地之一。近年来, 工业发展迅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道路的改造等日愈增加, 伴随而来的工业生产、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已经成为城市主要环境污染之一, 也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交通声环境质量及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几个方面来探讨本溪市环境噪声变化趋势[1]。

2 2008~2012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2008~2012年期间, 本溪市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环境噪声年际变化趋势分别见图1、图2。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08~2012年的功能区环境噪声昼间和夜间平均值进行变化趋势定量分析, 秩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均得出|rs|≤0.9。结果表明:本溪市各功能区昼间环境噪声和夜间环境噪声变化趋势均无显著意义;其中, 3类功能区夜间环境噪声rs=-0.1, 表明2008~2012年期间该市3类功能区夜间环境噪声呈下降趋势[2]。

3 2008~2012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2008~2012年期间, 本溪市道路交通噪声在车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并略有下降, 其中2011年本溪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达到五年最佳。

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08~2012年的交通环境噪声平均值进行变化趋势定量分析, 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得出rs=-0.8。结果表明2008~2012年期间该市交通环境噪声呈下降趋势。2008~2012年期间本溪市道路交通噪声年际变化趋势见图3。

4 2008~2012年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从本溪市每年一次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2012年平均值最高, 为54.6dB, 2009年平均值最低, 为52.9dB, 区域环境噪声变化不明显, 比较稳定。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08~2012年的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进行变化趋势定量分析, 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得出rs=0.9。结果表明, 2008~2012年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均无显著意义。2008~2012年期间本溪市区域环境噪声年际变化趋势见图4。

5 变化原因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 本溪市城区各类功能区环境噪声虽然全部达标, 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也处于较好水平, 但比较而言2012年环境噪声污染有所回升, 因此应继续采取如下措施:深入开展建设“静安小区”活动, 严格控制城市建成区噪声污染源超标排放;严格控制建筑工地噪声扰民污染, 加强施工现场和施工设备噪声控制管理, 实行文明施工, 严禁超时施工;对市区内道路、广场及桥梁进行改造, 同时对市区多条主干道划分车辆单行线, 道路交通环境得到改善;主要交通干线实行交通管制、禁鸣, 高峰期只允许小型车辆通过;严格控制交通干线噪声污染, 严禁性能老化机动车上路行驶。加强绿化, 道路两侧防尘降噪树木增加。

摘要:从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交通声环境质量及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几个方面探讨了本溪市环境噪声变化趋势。

关键词:环境噪声,变化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1]本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溪市城市规划区噪声功能区划研究[R].本溪:本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2009.

[2]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08-2012) [R].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 2012.

篇9: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有航运企业C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寻找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中高层领

导力提升、核心人才培养和员工忠诚及敬业度三个方面寻求适应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关键词:环境变化 人力资源 对策

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一家国有航运企业,研究寻求适应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C公司的当务之急。

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1、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的增长,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崛起为龙头,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逐渐走向高潮,国家西部开发、沿江开发等战略决策的制定,对长江从上游到下游的开发利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三峡工程、长江口的整治等水利工程的逐步建设,解决了历年来发展航运的瓶颈,为长江航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港口法》、《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及纲领性文件的实施与出台,为长江航运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与依据,长江航运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09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这为上海的长江航运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长江航运业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目前尚处于调整恢复期。

2、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C公司是一家上海的从事长江内支线集装箱运输的公共承运人,业务经营以长江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运输为主。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重庆、长沙、武汉、江阴、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等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班轮密集运输网络,仅上海港每月始发达260多个航班。凭借合理的价格、班期的准点及优质的服务在长江航运市场上赢得良好的声誉。但是C公司船舶类型不一,船舶等级多样,经济复苏带来燃物料价格、劳动力等主要生产成本上升,员工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营销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3、环境变化对公司影响及公司战略的调整

环境的变化,使得C公司业务发展由单纯追求增量向存量、增量并重转型,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C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以航运为主线,物流为支撑,码头为依托的新型运行模式,船舶朝标准化、系列化转型,通过整合港口、航运、代理资源,形成区域性集货网络,集船、货、代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吸引长江沿线各经济区域的货源形成对上海港物流路径的依赖,形成以上海为终端,辐射长江流域的集货扇面,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综合物流供应商。

4、战略调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战略决定公司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也影响公司的资源与权利的分配,从而左右公司人事权利的分配与人员的配备。C公司实现从“公共支线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提供商”转变,业务与服务转型是关键,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是保障。要保障战略转型的成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进行相应调整,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应成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应主动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证。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C公司的战略目标从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将会引发诸多矛盾,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矛盾尤为突出。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中高层领导能力尚未能满足公司转型需要。

主要表现在:公司原来以航运为主,大多数中高层领导对于船代、货代业务不熟悉,高层领导由上级公司委派,其专业背景不适应公司转型需要。

2、核心人才流失严重

自2007年以来,公司核心人才的流失率一直保持在15%,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

3、忽视把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虽然公司制定了“忠诚敬业,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但在日常管理中,只是流于形势作为企业的门面,未把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C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策如下:

1、打造学习型公司,不断提升中高层领导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就是将知识作为实现组织价值的关键资源,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以群体和团队为基础,通过系统的组织学习,对内外环境做出有效反应,重点是组织的变革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而不是简单的组织几次培训讨论。

与其他人力资源模块结合,营造学习氛围。在学习中,要营造谁学得多,谁学得深的氛围,强调群体学习和团队学习,通过学习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产生裂变,吸收后产生新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打破现有的部门概念,组建三个团队,业务经营、船舶管理、投资企业管控,分别由三个副总带队和牵头,研究转型期公司的管理。与上海海事局同创共建,一季度学习一次,了解船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最新的海事法规等。并且和公司的薪酬制度结合起来,缺勤达到一定次数扣款。

以人为本,重视中高层领导的培养。分三个层次,30-35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和管理人员为主管级人员提供后备人才;35-40岁主管级的专业和管理人员为公司中层的后备人才;40-45岁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副总及以上人员提供后备人才。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形成中高层领导的后备人才储备。

加大对中高层领导培训的投入。在中高层领导的培训上要舍得花本钱。中层管理人员通用培训内容包括:基层管理者的角色认知、管理技能培训、管理实务培训、企业环境分析、业务管理能力、领导艺术及团队管理。高层管理人员通用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环境、企业战略发展研究、企业现代管理技术、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培养基个人修养与魅力提升。

2、重视核心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

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实现核心人才与企业共成长。企业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把对员工的培训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通过项目、课题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人才,形成“企业发展—员工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共成长的良好机制。

以企业文化为纽带,搭建心里契约,留住核心人才。从思想上、感情上及心理上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依附感和归属感,通过心理管理来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给核心人才创造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核心人才自发地形成强烈的内在需要,通过搭建心理契约,留住核心人才。树立以人为本,了解员工、尊重员工、发展提高员工,将员工职业生涯和企业培训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不发号施令,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员工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向核心人才倾斜,营造“待遇留人”。营销经理、海务、机务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及财务人员都是公司的核心人才,在待遇上都给与倾斜,按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10%,从而营造待遇留人的氛围。

3、以“忠诚敬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忠诚敬业作为人员录用、选拔的首要条件。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创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宽容人的宽松环境。在录用、选拔要素的制定上,不仅仅看业绩,把忠诚敬业的指标权重定为30%。

开展职业道德建设、责任心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忠诚敬业共同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建设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产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C公司内外环境分析,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分析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中高层领导力提升、核心人才培养、员工忠诚和敬业度三个方面提出方法和对策。

篇10:骆马湖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1 河流及沿河生产企业分布概况

张福河南起洪泽湖口, 北至陶家闸, 全长27km, 流域面积107km2, 具有航运、排涝、灌溉等功能。属于河网密布的平原型河流, 水位受河道水闸人工控制, 常年流向为从南向北, 通过陶家闸进入二河, 附近10km范围内有两个饮用水源取水口。沿河分布9家盐化工企业, 共有元明粉年生产能力220万t, 硝盐年生产能力100万t, 这些企业的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灌采卤矿井, 但仍有部分含有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冷却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张福河, 对水质一度造成影响。

2 张福河水质分析

为准确掌握张福河的水质变化情况, 在渔种场、西顺河大桥和陈集大桥等3个断面开展监测, 项目为氯化物、硫酸盐。张福河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对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未明确限值, 考虑到张福河与作为市区饮用水源的二河有较强的水力交换关系, 现采用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进行评价, 即氯化物和硫酸盐都执行250mg/L的标准[2]。

2.1 水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 张福河2011年1月沿河水质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控制在150mg/L以下, 低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250mg/L的限值, 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

2.2 近两年水质演变趋势

上图显示, 张福河3个断面的氯化物、硫酸盐指标近两年起伏大, 总体下降明显, 两项指标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大都较高, 普遍高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250mg/L的限值, 部分时间段高于1 000mg/L, 最高点出现在陈集大桥断面2009年9月份, 说明河流水质受到污染。2010年10月至今, 两项指标得到大幅度削减, 基本控制在250mg/L以下, 下降幅度达到70%以上, 这说明该市政府去9月开展的沿岸企业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成效张福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3 存在问题及污染防治对策

张福河水质状况变化起伏较大, 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大, 水质就好转, 反之, 水质就下降, 说明一段时期政府管理不到位, 企业有非法排污行为, 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一是加强河流水质监管力度。鉴于张福河与饮用水源水质有密切关系, 建议市政府将河流提升到饮用水源的管理高度, 制定水质异常应急预案, 加强监管频次和力度;

二是开展了沿河环境整治行动, 根除沿河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严格落实“环评三同时”污染防治措施, 实施清污分流制, 严禁生产性废水外排;加强企业生活废水排放口的监管工作, 发现外排废水水质数据异常立即进行分析排查原因, 落实整改措施;推进厂区的雨水及生活废水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实现废水的零排放, 取缔河道上所有排放口;

三是委托有关单位开展区域盐化工产业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工作, 对区域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并据此提出科学可行的综合整治规划提交政府部门实施。

参考文献

[1]孙瑞林, 罗军, 靳宏民, 李志红, 张劲松, 等.盐化工废水对农田污染评价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1993 (1) :23-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

篇11:湖北省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对策

关键词: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49-04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境内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又称“千湖之省”。湖北省于2013年、2014年连续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形成和更新了全省林地“一张图”,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年度出数的目标。为全面掌握森林资源现状、林地利用现状,分析森林资源变化趋势,为森林资源经营及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4年两期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对湖北省2010~2014年森林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相应的林业生态建设对策[1-2]。

1 林地利用变化趋势

1.1 林地面积变化情况

通过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显示,2010~2013年,全省林地面积减少26 513 hm2,2013~2014年林地增加11 971 hm2,林地面积变化由减少转为增加,林地面积减少得到有效的遏制,见表1。

从林地结构变化看,有林地增加最多,而疏林地、灌木林地减少较多,其原因主要是疏林地、灌木林地通过封山育林等因素,自然生长变成了有林地;其次是在林地落界时部分有林地调整为疏林地,本次变更重新恢复为有林地。苗圃地增加显著,说明近一段时期内湖北省苗木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各建设项目对苗木的潜在需求量上升,也为生态示范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绿满荆楚行动提供有力的种苗保障。无立木林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一些县市的交通建设、采矿形成大面积的临时占用林地,没有及时复绿。未成林地减少,主要是未成林地通过抚育管护转化为有林地。宜林地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示范县建设,绿满荆楚等工程的实施,使得宜林地转化为苗圃、未成林造林地等;其次是上期少量抛荒的耕地被划入宜林荒山,本期进行纠正。

1.2 林地结构变化分析

林地面积变化中,造林更新占2282%,森林采伐占258%;规划调整占1300%;占用征收占640%;毁林开垦占088%;灾害因素占变化总面积的178%;自然及其它因素占6141%。通过林地变化原因统计分析,全省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林地占用,导致林地面积的减少,尤其是城郊的林地面积相应减少较多;二是由于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周期性生产经营活动,林木生长成熟后采伐,部分林地重新种植农作物,导致林地面积的减少;三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导致林地面积的减少。全省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国家、省级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如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二是各地对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取得较好的成效,如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等;三是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

1.3 全省林地变化区域分析

从林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分布来看,2010~2013年全省97个县级统计单位中,面积增加的县级单位有38个,主要分布于恩施州、随州市、荆州市等地区,林地面积减少的县级单位有61个,主要分布于武汉市、孝感市、十堰市、鄂州市等地区。2013~2014年全省97个县级统计单位中,面积增加的县级单位有62个,主要分布于恩施、荆州、孝感等市(州),林地面积减少的县级单位有35个,主要分布于宜昌市、十堰市、武汉市、鄂州市等地区。林地面积变化中,山区退耕还林、林业产业规划等,增加了林地面积,丘陵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的建设,经营活动频繁,林地面积变化比较大。减少面积较大的原因主要为近年来发展较快,城市扩展及工业园区建设等,山区耕地用地指标紧张,占用较多的林地。全省各市州林地面积变化情况详见表2。

2 森林资源变化趋势

2.1 森林面积变化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2010~2013年,森林面积减少6 843 hm2,减少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008%;2013~2014年森林面积增加65 430 hm2,增加081%。森林面积变化由减少转为增加,说明森林资源增长量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总量得到补充。全省森林面积增加变化情况,详见表3。

2.2 森林面积变化原因

湖北省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一是由于林地占用征收,导致森林面积的减少,特别是城郊地区的森林面积相应减少较多;二是由于森林采伐,如平原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的周期性生产经营活动,林木生长成熟后采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三是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导致森林面积的减少,如低产低效林流转为经济林等。四是一些县市的毁林开垦、挖山造城、取土移山、非法采矿等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湖北省森林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一是自然生长,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等经过封山育林、抚育管理等措施,使非森林转为了森林。二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湖北近几年林业产业发展较迅速,种植了大面积的经济林,比如核桃、油茶、茶叶、柑橘、桃等。三是石漠化地区的其它灌木林转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所以森林面积增加。

2.3 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

根据2014年湖北省林地变更调查结果统计,各县市森林覆盖率有增有减,2013~2014年森林覆盖率负增长的县(市、区)20个,主要分布于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地区的城郊县市及开发区。森林覆盖率增长在0.1%以下县(市、区)15个,为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等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在01%~02%的县(市、区)17个,为孝感市、荆州市、仙桃市等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在02%~03%县(市、区)21个,为十堰市、恩施市、黄冈市、荆门市等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在3% 以上的县(市、区)27个,主要分布于黄石市、咸宁市及荆州等地区。

森林覆盖率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城区发展较快,林地征占用面积较大,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还有一些县市毁林开垦较严重,破坏林地和森林资源,所以导致森林覆盖率负增长。平原地区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到了砍伐期后,森林采伐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下降。一些县市在造林、森林抚育及资源管理上投入力度较大,从而有效增加了森林面积及森林覆盖率。

3 森林蓄积量变化趋势

3.1 森林蓄积量测算结果

根据蓄积量调查测算,2013年湖北省森林总蓄积37 11795万m3,2014年森林总蓄积39 55486万m3,增长量为2 43691万m3,增长率为6.57%。全省97个参与统计的县(市、区)中,增长率小于等于5% 的有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增长率5% ~10% 的有55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黄石市、十堰市、武汉市、襄阳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荆门市、孝感市。增长率大于10% 的有22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咸宁市;其中增长率高于全省增长率的有47个县(市、区),低于全省增长率的有50个县(市、区)。

3.2 变化趋势分析

从各县(市、区)的增长率分布情况看,平原湖区的县(市、区)增长率明显高于山区的县(市、区),个别县(市、区)增长率相比周边地区偏高或偏低,主要原因为:

(1)部分县(市、区)原始蓄积量少,基数小,间接导致增长率偏大,例如汉南区、枝江市、云梦县、沙市区、黄州区、樊城区等。部分县(市、区)原始蓄积量大,基数大,会造成增长率偏小的情况,例如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兴山县、利川市等。

(2)树种结构有差异,生长较快的树种(如杨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软阔类)或者短轮伐期树种(杨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占有比例大,就会形成年增长率偏高的情况。例如,沙洋县生长快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95%;汉川市生长快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96%; 江陵县生长快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99%;嘉鱼县生长快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84%。反之,生长较慢的树种(如华山松Pinus armandii、落叶松类、油松、栎类、马尾松、硬阔类)占有比例大的县(市、区)增长率就会出现偏低的情况。例如,竹溪县生长慢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87%;京山县生长慢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80%;英山县生长慢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93%;安陆市生长慢的树种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93%。

(3)受新成林地面积蓄积和森林消耗面积蓄积差异影响,森林消耗面积蓄积远大于新成林地面积蓄积,就会出现偏低的情况。例如,华容区蓄积增长量02万m3,新成林地蓄积039万m3,消耗蓄积205万m3,增长率176%。

4 森林资源特点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013年和2014年湖北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果进行分析,湖北省森林资源变化趋势主要是:①林地面积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略有增加的趋势;②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逐步上升,说明湖北省封山育林、抚育管理以及经济林发展成绩显著;③森林蓄积量增长明显,且平原、丘陵地区增长率较大。

通过对两期数据的分析,尽管湖北省在林地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城市建设征占用林地面积过大,危害到生态环境健康;②毁林开垦、非法采石开矿等现象屡禁不止,对林地资源减少影响较大;③山区森林蓄积量增长缓慢,林分质量略有下降。

5 生态建设对策

5.1 积极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助推湖北绿色发展

积极推进绿满荆楚行动,举全社会之力,大力推动全省生态建设。全面实施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低产林改造工程以及通道绿化和村庄绿化工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石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开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以及江河两岸的生态屏障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通过绿满荆楚行动,实现全省绿色全覆盖,营造秀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保障林地保有量和森林保有量双增目标的实现。

5.2 强化森林增长目标考核,增强政府引导力

积极推进森林增长指标在政府目标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林成效评估、林地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发挥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提升林业的地位。将每年调查监测结果作为各级政府森林增长指标考核的依据,有效促进各地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调动了各地开展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对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区域,在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以及森林蓄积增长等方面,制定不同要求,引导和促进林业的科学化发展。确保森林增长指标的实现。

5.3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各地自然特点和生态区位条件,进一步深化森林分类经营,确定生态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重点生态区,以生态建设为目的,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科学经营,逐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封山育林、人工补植、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林分质量。对鄂中、鄂北和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培育人工商品林和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竹产业、特色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对江汉平原地区,加快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碳汇造林行动,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5.4 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将依法治林与资源管护结合起来,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全面建设法治林业。同时,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红线制度,加强森林资源监管,严守林业生态红线。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滥砍滥伐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资源和生态安全。建立健全的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为指导方针,全面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林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 考 文 献

[1]朱丽娅,汪泽鹏.宁夏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分析与评价[J].宁夏农业科技,2010,(4):1721.

[2]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5):148149.

上一篇: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下一篇:同类作文200字